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教材

合集下载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福克纳意识流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福克纳意识流

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福克纳意识流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被公认为是美国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

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近百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都是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该世系共有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而《喧哗与骚动》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老康普生游手好闲、嗜酒贪杯,其妻自私冷酷、怨天尤人。

长子昆丁绝望地抱住南方所谓的旧传统不放,最后因妹妹凯蒂风流成性、有辱南方淑女身份而恨疚交加,竟至溺水自杀。

次子杰生冷酷贪婪,三子班吉则是个白痴,虽已33岁却只有3岁小儿的智能。

本书通过这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围绕凯蒂的堕落展开叙述,最后由黑人女佣迪尔西对前三部分的“有限视角”作一补充,归结全书。

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是意识流小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名著。

二《喧哗与骚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看上去虽十分庞杂,然而客观上仍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

意识的流动不仅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符合人物当时特定的心境,这可说是作品意识流手法运用的一大特点。

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除凯蒂和迪尔西的性格是由旁人(包括作者)的叙述(意识流动)来刻画之外,班吉、昆丁、杰生等人的性格主要是由他们各自的意识流动来刻画的。

在作品中,班吉是个天生的白痴,他虽然已经33岁了,但其智力却只相当于3岁幼儿的水平。

他的意识是不可能有什么时序与逻辑的,对什么事他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的意识只是一个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头脑所记录下来而又未经消化的感官印象片断,它们杂沓地并列堆砌在一起,是一种自在而混沌的意识,只有叙述者的直觉而没有选择、评价和判断。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2013.07霍舒缓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称作南方文艺复兴的棋手和精神领袖,而且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败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处于孤独、困惑和苦闷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的创作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书名《喧哗与骚动》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一首先,破碎的人物心理都有着明确的中心指向性,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都与凯蒂有关并围绕着她。

例如在昆丁自杀的这天,他的意识流中闪现或者浮动的意识回忆都与凯蒂的过往有关系。

这些片段被穿插在他的意识活动中,并迅速地滑动闪现。

凯蒂离开家以后,班吉的意识活动也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滑向凯蒂,他们会杂乱地出现在他的思想中,无序支离破碎。

昆丁以及班吉的这些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对凯蒂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出现频率很高很密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凯蒂为中心的意识集合。

对于班吉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具有同一个价值,随着外界的刺激,他不健全的意识和联想自由地漂浮在各个时间层面上。

他比哥哥们更能历历在目地将过去嵌入现在,从而清晰地将凯蒂和整个家族的悲剧勾画出来。

通过班吉的简单、混乱的叙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凯蒂在性方面逐渐成熟和堕落的过程:她在14岁时,第一次使用香水,穿上成人衣服参加舞会;15岁第一次吻自己的男朋友;16岁时与一个男人打秋千;17岁失去童贞;18岁时被迫出嫁。

所有这些都是伴随着班吉的嚎啕大哭、乱喊乱叫发生的。

在这一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各个片断也许毫无意义。

琐碎没有逻辑性,但拼在一起就构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的图案。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后现代主义手法探讨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意识流作家,其代表作之一的《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独立的视角分别对不同视角下所看待的现实进行了描绘,使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从侧面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本文将从《喧哗与骚动》中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这四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来对其创作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的探讨。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一、引言所谓后代主义是西方基于反传统而出现的一种思潮,由于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因此其并没有固定的概念。

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基于四个主要人物独立视角充分反映了不同视角下客观现实存在的差异性,且小说在主题、情节、主人公和语言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不确定性,而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宣扬的思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充分深入的探讨对加深对小说内涵特征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后现代主义”手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兴起于20世纪初期,其在叙事上反传统宏大叙事和逻辑推理,主张叙事碎片化以及非理性化,而在理念上质疑传统理性、统一性和客观性等概念。

从客观角度而言,后现代主义由于反传统理性主义,提倡非主流方式,所以加深了读者对文章的印象与认识。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充分运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叙述相应的情节与事实,其具体如下:1.主题不确定相比较于其他传统小说,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并无明确的表达主旨,而是通过三个儿子的内心独白以及女佣迪尔西的侧面补充,对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进行叙述,其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和婚姻等诸多方面。

不同的读者解读这些内容,获取他们认为正确的思想,其优势在于不仅为读者们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又可以结合自身感受来推导众多主题,譬如南方贵族体制的瓦解、种族主义、人性泯灭等。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课件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课件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南方的传统是逼压在心头的存在,难以 抗拒的强烈,不能忍受却又无法回避。战 前与现代的冲突,福克纳的全部作品就生 在这两种视野的夹缝中,旧秩序的破坏与 新世界的创造,是他作品的两大支柱,代 表着相生相克的两种力量:现在与过去, 忘却与回忆。
• 从代的大氛围看,福克纳无疑是时 一个现 代主义作家。从如实反应美国南方的历史, 从现实和风土人情看,福克纳又是一个现 实主义作家。从福克纳从以传统的价值标 准来对待周围陌生,时髦的环境来看,他 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三、喧哗与骚动 the sound and the fury
• 1、《麦克白》“痴人说梦” • 2、氛围:班吉—哼哼唧唧、勒斯特的钢镚 • 昆丁—钟表滴滴答答声 • 杰生—头疼 • 3、文体
• 昆丁的部分:
• 窗框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 里来了,听见表在滴嗒滴嗒地响。这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 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 给你,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reducto absurdum,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 你个人也未必有用。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 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 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 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 幻想而已。 • 我来到梳妆台前拿起那只表面朝下的表。我把玻璃蒙子往台角上一磕, 用手把碎玻璃渣接住,把它们放在烟灰缸里,把表针拧下来也扔进了 烟灰缸③。表还在滴嗒滴嗒地走。我把表翻过来,空白表面后面那些 小齿轮还在卡嚓卡嚓地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约克纳帕塔法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相关知识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相关知识

3、智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读
•《1928年4月7日》 “班吉的部分” •《1910年6月2日》 “昆丁的部分” •《1928年4月6日》 “杰生的部分” •《1928年4月8日》 “迪尔西的部分” •C——A——B——D •有内在的逻辑性:童年时代的事、大学时代 的事、杰生当家后的事、当家前的事。
• 故事从班吉遥远而原始的情感世界进 入昆丁理想而脆弱的主观世界,又进入杰 生卑微而庸俗的常识世界,最后结束于迪 尔西那个平静而充满爱的宗教世界,全面 展现了凯蒂 “美丽而悲惨的一生。
(二)、《喧哗与骚动》
•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 蹑步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 的昨天,不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 去的路。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 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 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 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 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
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 斯泰因对 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 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 起》的题词,“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 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 谓。 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 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 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了。
6、艺术手法
•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法。让三兄弟 即班吉、昆丁与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 故事,随后又自己用“全能角度”,以 迪尔西为主线讲剩下的故事。 •主要借用意识流技巧来表现人物隐秘 的、混乱的内心世界。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文化解读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文化解读

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的南方文化解读1. 引言1.1 概述在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他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南方地区的文化风貌。

通过对家族观念、社会等级制度、土地与家园的象征意义以及家族衰落和社会变革冲突性描写的解析,本文将深入探讨福克纳如何将南方文化元素融入其作品中,探寻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全文内容,明确文章的目标;其次,介绍南方地区概况和南方文化特点,并探究威廉·福克纳与南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接着,简要介绍《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中的情节背景和主要人物;随后,在第四部分详细解读小说中涉及到的南方文化元素,包括家族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土地与家园的象征意义以及家族衰落和社会变革冲突性描写;最后,在结论部分对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对威廉·福克纳作品和南方文化的价值进行评估,同时提出了对其他类似主题作品研究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喧哗与骚动》这部小说中涉及到的南方文化元素进行深入解读,探寻福克纳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此次解析,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南方文化在福克纳作品中的重要性,并为类似主题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2. 南方文化背景:2.1 南方地区概况:南方地区指的是美国的南部地区,主要包括亚拉巴马州、阿肯色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和弗吉尼亚州。

这些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2.2 南方文化特点:南方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家庭价值观念:在南方文化中,家庭是至关重要的。

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通常非常紧密,而且重视传统价值观念和家族荣誉。

婚姻和子女关系在南方文化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2) 强调社会礼仪和传统:南方人民注重彬彬有礼和绅士风度,并对礼貌与尊重给予高度重视。

解读 《喧哗与骚动》 精华版

解读 《喧哗与骚动》 精华版

解读《喧哗与骚动》脱水精华版这一期要给大家解读的作品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福克纳的家乡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牛津镇也可以译作奥克斯福盛。

这座城市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用福克纳自己的话说才邮票般打,但是啊,这座默默无名的小村镇注定将通过他的笔端以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虚构的名称而举世闻名。

根据我国作家莫言的自述,他就是在读到福克纳的作品之后才决定把高密东北乡也建造成了一座文学王国的。

福克纳在三岁的时候就随父母移居到奥克斯福了,他天生放荡不羁爱自由,高二的时候退了学往后的日子她谈起这段经历时宣称自己从来不喜欢上学,他大脑能打球了,就经常逃学,而且从没有被抓到一年后和她青梅竹马的姑娘爱斯特尔嫁人。

新郎不是他这件事给福克纳带来沉重的打击,伴随他一辈子的酗酒问题似乎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两个月后,为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从朋友那里学会了英国口音还用假文件证明自己有伦敦的住址,把自己伪装成英国人后成功的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

可是没多久,福克纳就回来了,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但是他仍旧到处跟别人吹嘘自己上阵杀敌,死里逃生还装瘸,虽然没有人相信他的鬼话,1919年福克纳入读了当地的密西西比大学被录取的原因是他的父亲在为学校工作,不过好景不长,热爱自由的她在大学第二年的秋天又退学了。

退学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这旷课太多成绩不佳,比如他有门英语课,只拿了地,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品行不端,沉迷酒色,但我个人认为这很有可能只是福克纳自己的选择罢了。

不过呢,年轻的福克纳跟密西西比大学的缘分还没有尽。

他先去纽约赞助了一些时日之后回来在学校担任邮政局局长,这是个上报国会的永久职位是个铁饭碗,工作也很循规蹈矩。

分拣邮件。

收发报刊卖邮票等等,然而我们这位未来的大作家可能是史上最不称职的邮政局局长很多,他收发的信件和包裹从未寄达工作期间,他整天看书,还有顾客说他之后出版的书啊,就是在邮局工作的时候写的。

更夸张的说法是,他把邮局当成自己的家,想开门就开门一但要喝酒或者打球就东主有喜。

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演示教学

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演示教学

凯蒂
杰生
小昆汀
康普生家族
班吉
迪尔西
威尔许 (1905前)
T.P (1905后)
勒斯特 (1928年)
黑奴家族
小说分为四个部分
01 班吉的部分:1928年4月7日。以33岁却只有3岁智力 的班吉的视角讲述,主要是康普生兄弟童年的事情, 事件多以凯蒂为中心。
02 昆汀的部分:1910年6月2日。多愁善感的昆汀回想到 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在夜幕降临之时,走出门去投 水自尽。
3
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 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
分别为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至八日,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
的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历
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
• 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这 个“簪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 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 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作品简介
• 1919年9月,福克纳成为了密西西比大学里的特 殊学员,在《密西西比人》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 说《幸运着陆》
• 1925年2月他首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正式出版
• 1928年春,他开始写第三部关于康普生家族的小说《黄 昏》,这就是后来的《喧哗与骚动》
• 1932年,福克纳与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签约, 开始撰写电影剧本

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

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

收稿日期:2005-03-23;修订日期:2005-05-10作者简介:钱中丽(1968-),女,河南信阳人,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

从《喧哗与骚动》的人物探察福克纳的内心世界钱中丽(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 要:从《喧哗与躁动》中的人物和作家的生平来解读福克纳,我们不难看出,梦幻与现实是构建他复杂人格的基石,成功与失败是伴随他命运的两极,真情实感是开启他创作的源动力,而爱与死则是他思考的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福克纳;喧哗与躁动;内心世界中图分类号:I 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5)04-0093-04P r y i n g i n t oF a u l k n e r 's I n n e rW o r l dT h r o u ghC h a r a c t e r s i n T h e S o u n da n d t h eF u r yQ I A NZ h o n g-l i (S c h o o l o f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S o u t h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51063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t r i e s t o i n t e r p r e t F a u l k n e r t h r o u g h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 i nh i s n o v e l T h e S o u n da n d t h eF u r y i n r e l a t i o n t o h i s e x p e r i e n c e s .I t i s e v i d e n t t h a t d r e a ma n d r e a l i t y f o r mt h eb a s i so f h i s c o m p l e x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u c c e s s a n d f a i l u r e a l t e r n a t e i n h i s f a t e ,h i su r ge t ow r i t e c o m e sf r o mh i s e m o t i o n s a n d s e n s i b i l i t i e s ,a n d l o v e a n dd e a t ha r eh i s e t e r n a l t h e m e s .K e y wo r d s :F a u l k n e r ;T h e S o u n da n d t h eF u r y ;i n n e rw o r l d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被西方文学界视为“现代的经典作家”。

福克纳及其《喧嚣与骚动》课件

福克纳及其《喧嚣与骚动》课件
1929年1月31日,《萨托利斯》 出版,这部小说开创了福克纳伟大 的小说家的历史,是作家头脑中一 个巨大的小说世界的第一部。
5
这一年10月7日,他的《喧嚣与 骚动》出版。
这两部小说构成了福克纳神话 王国——“约克纳帕塔法”的两道最 引人注目的风景。
6
约瑟夫·布洛特那在《二十世纪 美国文学》中对福克纳的“约克纳帕 塔法世系小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7
杰生是福克纳正式出版的长篇小 说中的第一个工商势力的代表人物。 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是恶的化 身,在他身上,几乎集中了人类所有 的丑恶。
他的性格充分反映了正值衰朽残 年的美国南方庄园主阶级最后一代的 心态与特征。
18
杰生是一个“新南方”的代表人物, 他是从康普生家族和萨托利斯家族演 变到斯诺普斯家族的一个过渡性的人 物,在他身上体现了福克纳这样的观 点:
14
15
《喧哗与骚动》封面
《喧嚣与骚动》 ( The Sound
and the Fury,1929):
凯蒂: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和关键 人物,在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凯 蒂在小说中是“美”的象征,对于凯 蒂的重要地位,福克纳曾经说过 “ 对我来说,她就是美,是我的心肝宝 贝。”在凯蒂身上,体现着福克纳的 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他对人性美的赞
12
福克纳所运用的琐碎的意识片 断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具有某 种内在的联系,福克纳通过叙述角 色的频繁转换,把各个人物的意识、 思绪、感觉和记忆绵延成一个复杂 的整体。
13
❖ 二、《喧嚣与骚动》 ❖ 长篇小说《喧嚣与骚动》
(1929)是福克纳的代表作品, 是意识流小说的典型。作品标题 的来源、讲述的故事、主题和所 运用的艺术手法。
我对这本书最有感情,总是撇不开, 忘不了,尽管用尽了功夫写,总是写 不好。我真想重新再写一遍,不过恐 怕还是写不好”。

福克纳《喧哗骚动》

福克纳《喧哗骚动》

简析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摘要:《喧哗与骚动》自从问世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着读者的目光,它不止是五个人讲的故事,而是一曲华丽的乐章,福克纳用其独特的意识流手法演绎了一曲美国南方的悲歌,让我们沉湎、陶醉其中。

关键词:福克纳思想背景人物简析艺术手法一、作家生平思想及家庭背景威廉·福克纳于1897年9月25日出生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叫纽艾尔巴尼的小镇,他的祖上曾经有辉煌的历史,是南方的名门望族。

他的曾祖父威廉·福克纳,人称老上校,既是种植园主又是军人、作家、政治家,尽管老上校在曾孙出生八年前已经死去,但他对福克纳的影响很大,他的才干、魄力和创业精神为小福克纳所倾倒。

福克纳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故事充实着他的日常生活,听父亲的朋友们讲故事,听老人们讲南北战争的故事,尤其是他家的一个黑人女佣考利奶奶会讲很多故事。

镇上的人们完全沉浸在过去时代,对旧南方的怀念、对现实的不是他们不断美化战前那段短暂的繁荣和夸大南方将士在内战中的英勇。

美国南方最本质的特点是农业社会、种族主义和清教传统。

南方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深深影响着福克纳,他的身上和作品都带有“南方性”他不仅强调他同南方这块故土之间的联系,他更强调同南方的过去和历史之间的渊源,这使他的思想带上了向后看的深沉的历史意识。

埃兹拉·庞德曾经说过,“在城市里,视觉印象接二连三而来,既有重叠,又有交叉,是‘电影摄影式’的;在村镇上,人们有着顺序感和共同分享的知识。

因为镇上人知道革命前后和革命期间那些人干过些什么事情,镇上人的生活是‘叙事的’”。

福克纳的现代主义思想,除了受艾略特、乔伊斯、伯格森等人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根源于一战以后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深刻的精神危机,这场空前规模、空前残酷的战争给本来就处在衰落中的基督教文化和传统价值观致命的一击,使它终于崩溃了。

他的作品中“过去”经常是压倒一切的因素,人们笼罩在过去的阴影中,或者简直就是生活在过去。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家族秘密 - 教案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家族秘密 - 教案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家族秘密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美国文学历史背景1.1.2威廉·福克纳的生平与创作风格1.1.3《喧哗与骚动》的出版历史及影响1.1.4作品主题与家族秘密的关联1.2教学目的1.2.1理解福克纳的文学地位及《喧哗与骚动》的重要性1.2.2探讨家族秘密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1.2.3分析小说中的叙述技巧与主题表达1.2.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能力1.3教学方法1.3.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1.3.2文本细读与小组合作1.3.3视频资料与多媒体辅助教学1.3.4写作练习与个人反馈二、知识点讲解2.1福克纳的叙事技巧2.1.1多视角叙事2.1.2时间非线性叙事2.1.3心理描写与意识流2.1.4地方色彩与象征主义2.2家族秘密的揭示2.2.1康普生家族的衰败2.2.2凯蒂的失贞与家族荣誉2.2.3班吉的视角与真相2.2.4杰生的复仇与道德沦丧2.3作品中的主题探讨2.3.1南方贵族的衰落2.3.2种族、阶级与性别问题2.3.3时间、记忆与历史的关系2.3.4真相、道德与个人救赎三、教学内容3.1文本分析3.1.1班吉的视角解读3.1.2杰生的道德沦丧3.1.3凯蒂的象征意义3.1.4康普生家族的悲剧3.2讨论与写作3.2.1家族秘密与个人身份3.2.2叙事技巧与读者体验3.2.3作品中的道德困境3.2.4福克纳的现代主义特征3.3批判性思维训练3.3.1比较福克纳与其他南方作家3.3.2分析小说中的社会问题3.3.3探讨作品的历史与文化背景3.3.4评价福克纳的文学成就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理解《喧哗与骚动》的主要情节与人物关系4.1.2掌握福克纳的叙事技巧及其在小说中的应用4.1.3分析家族秘密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与作用4.1.4认识作品反映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4.2技能目标4.2.1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能力4.2.2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能力4.2.3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4.2.4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讨论交流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欣赏4.3.2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4.3.3激发学生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与反思4.3.4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人文素养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理解福克纳复杂的叙事结构与时间安排5.1.2分析家族秘密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因素5.1.3剖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与深层主题5.1.4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与个性化解读5.2教学重点5.2.1福克纳的叙事技巧与人物塑造5.2.2家族秘密的揭示与主题探讨5.2.3作品中的社会问题与文化背景5.2.4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与投影仪6.1.2教学课件与相关视频资料6.1.3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文本6.1.4相关文学作品与评论文章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与文具6.2.2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文本6.2.3相关文学作品与评论文章6.2.4小组讨论与写作的材料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福克纳及其作品背景7.1.2激发学生对家族秘密的好奇心7.1.3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方法7.1.4分组讨论与任务分配7.2课堂讲解与讨论7.2.1讲解福克纳的叙事技巧7.2.2分析家族秘密的揭示与主题探讨7.2.3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与批判性思考7.2.4组织小组讨论与分享7.3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7.3.2强调教学难点与重点7.3.3布置写作作业与阅读任务7.3.4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自主学习八、板书设计8.1章节与核心概念8.1.1《喧哗与骚动》8.1.2家族秘密8.1.3福克纳的叙事技巧8.1.4作品主题与象征意义8.2教学内容梳理8.2.1康普生家族的衰败8.2.2凯蒂的失贞与家族荣誉8.2.3班吉的视角与真相8.2.4杰生的复仇与道德沦丧8.3教学难点与重点8.3.1理解福克纳的叙事结构8.3.2分析家族秘密的象征意义8.3.3探讨作品的社会问题8.3.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九、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1阅读小说《喧哗与骚动》的相关章节9.1.2阅读福克纳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文章9.1.4分析家族秘密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9.2写作作业9.2.1写一篇关于福克纳叙事技巧的分析文章9.2.2写一篇关于家族秘密主题的探讨文章9.2.3写一篇关于作品中的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9.2.4写一篇关于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的文章9.3讨论作业9.3.1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与问题9.3.2搜集相关资料与观点9.3.3参与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言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处理效果10.1.3学生的参与度与反馈情况10.1.4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适用性10.2拓展延伸10.2.1探讨福克纳的其他作品10.2.2比较福克纳与其他作家的叙事技巧10.2.3分析家族秘密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10.2.4探讨作品中的社会问题与文化背景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教学难点与重点:理解福克纳的叙事结构、分析家族秘密的象征意义、探讨作品的社会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夫妻关系的伦理解读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夫妻关系的伦理解读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夫妻关系的伦理解读王琴【摘要】《喧哗与骚动》作为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呈现了美国内战后康普生家族的没落史.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视角研究康普生夫妇的夫妻关系,分析其冷漠夫妻关系的具体表现.畸形夫妻关系和父母伦理身份的缺位影响了四位子女性格形成,造成了他们命运的悲剧.康普生夫妇伦理身份的缺失引发了家庭伦理混乱及矛盾,而家庭内部矛盾是导致康普生家庭体系解体的内在原因.小说也表达了作家福克纳面对内战后的美国南方渴望重建家庭伦理秩序的诉求,展现出健康的夫妻关系是幸福和谐家庭的前提.【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20)003【总页数】5页(P380-384)【关键词】《喧哗与骚动》;文学伦理学批评;夫妻关系;伦理身份;伦理秩序【作者】王琴【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南方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他的作品以美国南方社会为写作背景,描写美国内战后南方社会的巨大变迁、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及其给人们心理带来的巨大冲击。

作为南方土生土长的作家,其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勾勒出他对美国南方爱恨交织的巨大画卷[1]287-289。

同时,福克纳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其作品蕴藏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经典之作,也是其最难理解的一部作品。

小说描写了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杰弗逊镇上旧贵族康普生家族最后一代人的故事,展现了家族由兴盛走向没落的历史,再现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种植园经济的解体、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引发人们生活方式和伦理关系的变化,探索传统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瓦解及家庭关系的解体等一系列问题,演绎出众多人物的悲欢沉浮并展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要求从伦理的立场去解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研究作家及其与文学相关的问题[2]。

研究报告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研究报告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3 试析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焦虑成因4 浅析中国时政术语的常用英译方法5 从中美高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看两国的文化差异6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7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8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9 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175 567 12 4811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2 浅议英语广告的翻译13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14 《辛德勒名单》主人公性格分析15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6 女性形象下的女权主义思想——浅析汤亭亭小说《女勇士》17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18 理智的动人诗篇——《马语者》19 分析双城记中的讽刺用法20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21 从《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看女性的社会地位22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23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24 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对比研究25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26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27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Color Term and Its Chinese Translation28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29 浅谈一些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猫形象30 李白《静夜思》六种英译本的对比研究31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32 评《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33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34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35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36 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37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38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39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40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41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42 中英道歉语及应答差异43 The Tragedies of Meggie and Fee in The Thorn Birds44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黑色幽默”的怪诞性45 小说《紫色》和《妻妾成群》中女主角不同命运的的比较46 女性主义视角下《大地》的解读47 How to Mak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Class Activities Actively48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49 一个反叛者的肖像--以《土生子》为例50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51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52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53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 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5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55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56 The Process of Anna’s Spiritual Integration in Doris Lessing’s The Golden Notebook57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58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59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60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61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62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63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64 英汉新词对比研究65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66 论《天路历程》的批判精神67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灵魂救赎68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6970 中美价值观比较71 莎士比亚悲剧人物的海明威式英雄特征——以《哈姆雷特》与《奥赛罗》为例72 中英文化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习语的干扰73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74 论美国黑人英语:语言变体的视角75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76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77 探究餐具的起源、内涵及发展趋势78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Euphemisms for De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79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80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81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82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83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浅析84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85 英文歌词翻译探究86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87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88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89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90 A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91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旅游广告的翻译92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93 分析女性语言特点在英语委婉语中的体现——以《绝望主妇》为例94 英语阅读有效教学活动设计研究95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96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97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98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99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100 A Popular Form of Subtitles Translation by Fansub Group on the Internet101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02 骑士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03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04 方言电视节目收视群体特点及社会影响分析105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106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107 巧克力包装的研究108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109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10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111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112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113 中英社交禁忌习俗异同之比较分析114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15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116 现代社会的荒诞性——从黑色幽默解读《毛猿》117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118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119 从好莱坞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演变看人性冲突120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121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22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23 委婉语探究:起源、构成、交际功能12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三部曲125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Use126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127 电影片名翻译商业化所引发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28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129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130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31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32 中英社交礼仪差异的比较与分析133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134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135 浅析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136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37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38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3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140 On Transl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News under Skopostheorie1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2 论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143 A Brief Analysis of Jack London’s Attitude towards Life Reflected in The Call of the Wild144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45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46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147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148 英语财经报道中的词汇衔接研究149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习得150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151 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词语汉译152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153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 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154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55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156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157 论词典在高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利用158 马丁伊登的自杀根由159 从西方讽刺剧看品特的威胁喜剧160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161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162163 论《毒日头》中的生命价值观164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165 V 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166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67 An Analysis on Femi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 in Little Women168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69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170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171 英语非限定性动词的语言分析172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173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174 情景教学法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语教学课堂中的实施175 论《红字》的模糊性17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American-Context Chinese Movies177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178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79 《嘉莉妹妹》和《名利场》中的女性的性格及命运对比分析180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181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s-and-Daughters-in-Law in China and the West182 Unreliable Narration – The Approach to Irony in Pride and Prejudice183 A Tentative Study on Metaphor Translations in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184 《鲁滨逊漂流记》--世纪典型的殖民主义叙事文本185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186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87 A Study of Expressionism in Winesburg, Ohio188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189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90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191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192 浅析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3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194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195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谚语的英汉互译:动态对等196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197 论美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198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 iquettes 199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丁
凯蒂
小昆汀
杰生
班吉
迪尔西
威尔许 (1905前)
T.P (1905后)
勒斯特 (1928年)
康普生家族 黑奴家族
小说分为四个部分
班吉的部分:1928年4月7日。以33岁却只有3岁智力 的班吉的视角讲述,主要是康普生兄弟童年的事情, 事件多以凯蒂为中心。 02 昆汀的部分:1910年6月2日。多愁善感的昆汀回想到 生活中太多的不如意,在夜幕降临之时,走出门去投 水自尽。 03 杰生的部分:1928年4月6日。自私自利的杰生对这个 家族充满仇恨,并把复仇的对象确定为姐姐的私生女。 01 04 迪尔西的部分:1928年4月8日。作者用“全能视角”, 试图通过冷静和敏锐的目光审视康普生家族,补全了 故事的细节部分。
• 1941年,福克纳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熊》,这篇小说对 美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解读福克纳全部 小说乃至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 • 1949年,福克纳在与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约翰·斯坦贝克、 海明威角逐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 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作品简介
• 1919年9月,福克纳成为了密西西比大学里的特 殊学员,在《密西西比人》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 说《幸运着陆》 • 1925年2月他首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正式出版 • 1928年春,他开始写第三部关于康普生家族的小说《黄 昏》,这就是后来的《喧哗与骚动》 • 1932年,福克纳与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签约, 开始撰写电影剧本
4
白痴叙述
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班吉是一个白痴。三十三岁的班吉,智力水平只有三岁。整个第一部分,就 是班吉的第一人称的意识流的呈现。 在这里,福克纳要描述的是一个空白的灵魂,在这灵魂上面没有任何杂质,只有几道深浅不一 的皱纹,有时候会像湖水一样波动起来。
意识流的特点
1
它们仿佛从人物头脑里涌流而出直接被作 者录下来,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 忖”之类的引导语
1
意识流手法
前三部分中,作者一直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例如班吉看到旧马车就会想起多年前坐马车的 回忆,接下来的篇幅便会一直叙述多年前的事情。然后又会突然回到当前,看到牲口棚,又会 回忆起小时候经过牲口棚的事情。 这种切换主要是通过照顾班吉的黑奴来提示当前年份,在书中还会有字体变化以区分。
2
多角度叙述
《喧哗与骚动》
【美】威廉·福克纳
1
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 家之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
2
William Faulkner
作品中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 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3
美国南方文学的奠基人
威廉·福克纳
1897.9.25-1962.7.6
4
设立了“福克纳文学奖”
神话模式
3
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 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 分别为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至八日,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 的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历 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
喧哗与骚动 The Sound and the Fury
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核 心,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 品,也是他本人最钟爱的一部 作品
1
2
3
小说分了四部分,用四个视角讲述了同一个故 事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神话模式、白痴叙述。
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 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 悲剧
人物关系图
康普生夫 妇
艺 术 手 法
福克纳让三兄弟,班吉、昆丁与杰生各自讲一遍自己的故事,随后又自己用“全能角 度”,以迪尔西为主线,讲剩下的故事,小说出版十五年之后,福克纳为马尔科姆·考 利编的《袖珍本福克纳文集》写了一个附录,把康普生家的故事又作了一些补充。 这五个部分并不是重复、雷同的,即使有相重叠之处,也是有意的。
生平简介
• 1897年9月25日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名门 望族家中。曾祖父是种植园主、军人、作家、政 治家、经营铁路的企业家 • 幼年已经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 康拉德等人的作品 • 19岁的福克纳第二次参加了十一年级的升学考试, 遭到失败 • 21岁他装成英国人报名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前往 加拿大多伦多训练营接受军事训练,并学习了处 理无线电报等技术 • 1932年,福克纳与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签 约,开始撰写电影剧本 • 1939年1月福克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在好 莱坞的日子,他一共赚了21000美元
内容梗概
• 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家中原来 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 家之长康普生先生于一九一二年病逝。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 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 • 康普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念不忘南方大家闺 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 从她那里得到爱与温暖。 • 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 息息相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规矩极多的旧世家里偏偏会出现浪荡子女。用一位外国批评家的话来说, 是:“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凯蒂从“南方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 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只得把私生女(也叫昆丁) 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 • 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这 个“簪缨之家”的孑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他偏偏又过分重视 妹妹的贞操把它与门第的荣誉甚至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使他失去了精神平衡。就 在妹妹结婚一个多月后,他投河自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