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5篇范文]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5篇范文]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篇一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南阳市三十三小陈朋学困生的最大特点是存在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形成是影响学生学业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障碍的不断积累会使学生逃避数学学习。
到底学习障碍来自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因素。
为此,特选择了一些学习态度较好、智力一般、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的学习片段作个案研究。
一、研究、分析对象王某,男,九年制义务教育二年级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家庭环境良好、智力一般、作业速度慢,数学成绩不佳。
二、了解掌握知识背景出示题目:10个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师:请解出这题。
〔周某看了好一会〕周:列式:10+36=46〔千克〕46--12=34〔千克〕师:为什么这样做,说说理由行吗?周:〔又看了一会〕换了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14(千克〕师:别怕,想清楚再做。
周:换一个算式:36--10=26〔千克〕26+12=38〔千克〕再出示题目:同学共采集树种36千克,松树种12千克,其余的是杨树种,杨树种有多少千克?师:会做吗?周:会,加起来 36+12=48〔千克〕学情分析:从王某的解题来看,他对自己是否能正确解答毫无把握,本次学例反映了这种学习特征,他是否做对靠碰气,由此可推断周某学习障碍的根本成因在于“数学语言理解〞障碍。
三、实施过程集体授课形式为主,把方案事先告诉全体学生,要求同学们尽量配合,直到没一个同学均能熟练地掌握,发现他的智力能够完成一般学生完成的学业要求。
四、实践反应典型学例小红和她的5个同学各有7朵小花,她们一共有多少朵小花?王某:5某7师:为什么这样做?王某:6某7 学例讨论师:你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思考这些题?王:没有。
师:你已经掌握正确的方法,为什么不用呢?王:我想这可能是对的。
师:你怎样知道的?王:因为前面是这样的。
对话分析从王某同学的表述中可以判定他的学习障碍形成的深层原因应该是:他不用“思考〞在学习,而是用“经验〞在学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游戏活动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游戏活动案例分析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互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以一个具体的数学游戏活动案例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次数学游戏活动的主题是“加减法运算练习”。
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水平,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的具体安排如下:1. 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名学生,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水平相对均衡。
2. 游戏规则的介绍:老师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游戏规则,包括游戏目标、游戏的基本操作方法、计分方式等。
3. 游戏准备:老师准备了足够数量的题卡,每张题卡上印有一个加减法算式,以及对应的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答案。
4. 游戏进行:学生依次轮流选择题卡,并在给定时间内计算出答案,并选择正确的选项。
答对得分,答错则相应分数减少。
5. 团队比赛:设有团队比赛环节,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比较各组成绩,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紧张感。
6. 游戏总结:活动结束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游戏的收获和体会,分享学生们在游戏中的进步和困惑,以及对游戏规则的建议和改进。
在这个数学游戏活动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通过游戏提高了对加减法的理解和计算能力,并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通过这种形式的数学教学活动,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这次数学游戏活动的优点有:首先,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加了学生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再次,游戏的设定使学生能把知识点融会贯通,能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思考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游戏的比较性质使学生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比较和评价,增强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然而,这次数学游戏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时间的限制导致每位学生在计算题目时的压力较大,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思考和准确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堂就像一片充满探索和发现的乐园。
老师们在这里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探险家。
通过有趣的教学案例,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在一个典型的四年级数学课上,老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
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诸多需要细致引导的知识点和技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们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直观体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和应用。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利用“披萨分割”来教学分数。
课堂上,老师们会准备一个模型披萨,并将其切割成不同数量的部分。
例如,将披萨切割成四块、八块或者十二块。
然后,老师们邀请学生们讨论每一块披萨代表了整个披萨的多少份。
这种视觉化的分割方式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分数的实际意义,例如,切成四块的披萨,每一块就是1/4,而切成八块的披萨,每一块就是1/8。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能理解“1/4”和“1/8”这样的分数是什么意思,还能通过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掌握分数的基本比较方法。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们的理解,老师们还会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分割“披萨”,并且用这些分割后的披萨进行实际的计算练习。
这种参与感极强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了分数的概念。
除了实际操作,老师们还会通过游戏和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有一个常见的教学策略是设计与分数相关的数学游戏。
在游戏中,学生们需要用到分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种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轻松掌握分数的基本知识,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
此外,老师们还会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
例如,使用图表、模型和实物等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抽象的数学概念往往难以理解,因此,老师们会尽可能地将这些概念具体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演示和讲解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基本认知。
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学运算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基础的部分。
通过解决各种数学运算问题,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小学数学运算案例,展示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一:加法运算小明今天去超市购物,他买了一些苹果和橙子。
苹果的数量是12个,橙子的数量是8个。
请问小明购买了多少个水果?解析:问题中给出了苹果和橙子的数量,要求计算总共购买的水果数量。
根据问题中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使用加法运算求解。
通过计算12个苹果加上8个橙子,得出小明购买了20个水果。
案例二:减法运算小红今天有20元钱,她去书店买了一本价值8元的书。
请问小红花了多少钱后还剩余多少钱?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红初始的钱数和购买书的价格,要求计算购买书后小红剩余的钱数。
我们可以通过减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20元减去8元,可以得出小红购买书后剩余的12元。
案例三:乘法运算小华今天做了一份数学作业,他解了5个题目,每个题目他花费了3分钟。
请问小华解这些题目总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华解题的数量和每个题目所花费的时间,要求计算总共花费的时间。
我们可以借助乘法运算来求解。
通过计算5个题目乘以每个题目所花费的3分钟,得出小华总共花费了15分钟。
案例四:除法运算小杰有30块巧克力,他想分给自己和他的两个朋友。
请问每个人可以分得多少块巧克力?解析:问题中给出了小杰拥有的巧克力数量和他想分给的人数,要求计算每个人可以分得的巧克力数量。
我们可以利用除法运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计算30块巧克力除以3个人,可以得出每个人可以分得10块巧克力。
通过以上的数学运算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运算在小学数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字和计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运算,学校和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典型案例分析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学习是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就来分析几个典型的小学数学案例,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小明与水果店老板小明去水果店买了4只苹果,老板给了他3张50元的纸币,小明交了一张纸币后,发现老板多找了他30元。
请问小明应该给老板多少钱才合适?分析: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以及找零的概念。
小明购买了4只苹果,苹果的总价为4元。
老板找零了30元,所以小明应该给老板30元的纸币。
因此,小明应该给老板30元才合适。
案例二:小华的花园小华有一个2米长、1.5米宽的花园,他想在花园的周围种上一个围墙。
请问,他需要多长的围墙才够用?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计算花园的周长,以确定所需的围墙长度。
花园的周长计算公式为2*(长+宽),所以小华需要2*(2+1.5)=9米的围墙才够用。
案例三:小明和小红的钱包小明和小红的钱包里各有10元,小明又从爸爸那里得到5元,小红又从妈妈那里得到8元。
请问小明和小红的钱加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析: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加法运算,计算小明和小红的钱的总和。
小明和小红钱包里各有10元,小明又得到5元,小红又得到8元,所以小明和小红的钱加起来一共是10+10+5+8=33元。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学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上述案例中的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到的数学概念有加法、减法、周长等。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更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除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教学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24点计算游戏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24点计算游戏一、背景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基础计算知识的掌握水平也相对较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更重视计算的应用,要求学生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计算。
但从实践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比较死板,都是以书面计算的方式进行。
这种计算方式的整体效率相对较低,与四年级学生计算能力发展的水平严重不符。
因此,教师创新引入了心算、口算和速算相关的游戏活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二、过程(一)发现问题在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课堂观察中,教师发现该年龄段学生在计算方面的整体能力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计算的效率上,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从观察中可以发现,四年级的学生在计算时往往比较谨慎,会通过书面计算的方法,来完成一些简单题目的计算。
这样的计算过程虽然值得肯定,但对于其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却有着一定的影响。
为此,教师在课堂上会要求学生通过口算、心算、速算等方法,来完成一些简单题目的快速计算。
然而,实际的推进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一旦离开了书面计算就很容易出错,计算的准确率大幅下降。
(二)问题分析从实际的问题观察中可以发现,导致四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书面计算过度依赖,没有养成良好的口算、心算习惯,尤其是在针对简单题目的计算上,过度依赖书面计算,往往会导致其计算能力的停滞不前。
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专项的计算能力提升,使之习惯在解决简单问题时,运用更为便捷的计算方法,来获取精准的计算结果。
(三)问题化解为解决四年级学生计算效率不足,计算方法应用单一的实际问题,就在教学中引入了一项创新的游戏教学活动。
具体的活动及安排情况为:1.游戏导入在课堂上,教师首次导入了24点计算游戏。
该游戏是要求学生通过口算和心算的方式,快速完成4个数据的计算,以便于训练其口算和心算能力。
该游戏主要是针对1~13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学生需要把每组4个数据,来通过不同计算的运用,得出24点结果。
小学数学第四年级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第四年级案例分析1. 引言数学是学习基础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小学数学四年级的一个案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2. 案例背景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在学习乘法概念时遇到了困难。
教师采用了教材中的传统教学方法,但部分学生依然难以理解。
3. 分析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发现以下问题:3.1 对乘法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只把乘法看作是简单的算术运算,而没有理解乘法的本质是“加法的重复”。
4. 解决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和方法。
4.1 生活化示例: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购物结账、分糖果等,让学生体会乘法的实际应用,加深对乘法概念的理解。
4.2 游戏化学习:通过一些趣味的游戏与活动,如乘法卡片配对、乘法速算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4.3 反思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鼓励他们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机会进行同伴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5.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法:5.1 生活化示例: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如一箱苹果有5个,要买3箱,共有多少个苹果等,让学生利用加法反复计算,从而加深对乘法的理解。
5.2 游戏化学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乘法宝藏寻找、乘法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乘法技能。
5.3 反思与讨论:鼓励学生就乘法与其他运算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思路,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6. 效果评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评估教学的效果:6.1 听觉评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对乘法概念的表达和解释,听取他们的思考过程,从而了解学生对乘法理解的程度。
6.2 观察评估: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的见解,从而判断学生对乘法的掌握情况。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一)
案例介绍
在一所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张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一
支香蕉每天长半截,请问十天后,香蕉会长多长?”学生小明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法,但是得到的答案与其他同学不同。
本报告将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
小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把第一天的香蕉看作完整的,那么第二天长的是
原长度的一半,第三天是原长度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
通过计算,小明得到了香蕉十天后还剩下原长度的1/1024。
而其他同学得到的答案是原长度的1/2的10
次方,即原长度的1/1024。
可以看出,小明的解答与其他同学不同。
结果分析
从小明的解题思路中可以看出,他采用了一个递推的方式来计算香蕉的长度。
而其他同学则采用了简单的等比数列的方法。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两种解法得到的结果是否都正确?
反思思考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小明的解答是正确的,他的解题思路
更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而其他同学的解答则局限于等比数列的计算方法,不能涵盖一些特殊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种方法。
小结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应该多样化思维方式,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解题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鼓励,创造出更有趣、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六篇)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就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变被动为主动,就好比是数学发展史还没有写到今天,许多性质和结论是学生探究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知识不只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知识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课题:轨迹的探求教学过程(节选其中一个部分):教师按传统的教学方法,顺利地讲完了这节课的内容后,讲了下面这个问题:题目: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中点为p,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讲清楚了,但学生的作业,却出现了共性问题,许多学生对如下题目仍不会做。
已知m是定圆o上的点,n是圆o所在平面上一定点,线段mn的垂直平分线与om的交点为p,与mn的交点为q,当m在圆o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
学生甲: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
师:课堂上讲的那道题你理解了吗?学生乙:我们都会了,但这个题我们几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我算的是双曲线,他算的是椭圆,到底谁的对呢,应当怎么样考虑呀?师:你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呢?什么原因产生的?学生丙:我解得的是n点在圆上;她俩解得的n点一个在圆外,一个在圆内。
师:这就说明,这个题要对n点位置进行讨论呀。
学生乙:那还有没有别的情况呢,怎么样才能解全面呀?学生丁:那么上课的题目中,当n点在不同位置时,又会怎么样呢?师:需要进行讨论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篇“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案例〗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生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
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生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
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
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如和,=,=,因为,所以>。
生10: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约分再比较。
如和,因为比单位“1”少,而比单位“1”少,因为>,所以>。
(师和生共同为他拍手。
)生11:分母和分子不不异的数,还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如和,=,=,因为<,所以<。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为之鼓掌)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哪种最简便生1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显得简便。
生13: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较。
我以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
如和,化成和,比通分红和,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比较呢……〖评析〗建构主义以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通报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研究情境中被交流。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研究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协作与交流中充裕发挥了“研究共同体”的作用。
在协作与交流中,学生把本人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详细、清晰地辨别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籍上介绍的方法不不异,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不异的分数大小比较,普通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颠末讨论与交流,根据本人的研究经验划分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不异再比较以及接洽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篇一一、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整合教学:1、口算这一节,过去已经多次接触,本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过于充裕;另外,为了更充分地利用主题图的资源,我将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及速度的表示法提前教学,并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初步渗透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笔算教学置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为媒介,引出笔算内容,学生自主探索笔算方法后,重新审视问题,对比问题,从而发现共同点:速度×时间=路程。
至此,教材上还没有出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早在三年级时,教材上曾见过类似规律的探索,但当时学生的发现只限于表面现象的观察,由于没有明确的引导,学生的思考不能得以深入,这可能就是初次接触。
本单元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教材上安排了两道有关练习。
练习之初,放手让学生自我发现,但效果不尽人意,为了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利用照样子写一写的形式,让学生先写后说,两次练习后,学生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成的知识块,但有不少学生已经会用自己的发现去解决新的问题。
面对教材提供的资源,重新整合教材进行教学,我感到这样处理有一些好处:一、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大的课堂教学容量,本单元教材上安排了9课时的教学时间,可进行整合后,如今我只用了7课时就基本完成了这一单元的教学任务,省下的时间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比如,速算是一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我就另外安排了一节课进行速算规律的探索。
二、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教材编排本身就已经考虑到这一因素:系统呈现知识,但在具体的单元内,为了体现知识的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有些知识点在编排上系统性不太强,教学起来总感到知识间是一块一块的呈现的,但进行整合后,不少知识点都融合在一起,形成密不可分的知识链。
三、利于了解学生“原生态”的思维情况,孩子虽小,但班上总有一些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每天都能提前预习新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上每教学一个新的内容,这些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代言人,课堂也容易从教师讲滑向优生讲,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分析本文将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教学特点和效果。
教学案例一:《认识0》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象生动的方式,使学生对零的概念有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零的相关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零的兴趣。
2. 概念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零的概念,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让学生理解零在数学中的独特含义。
3. 游戏活动:教师设计与零相关的游戏活动,例如零点游戏、找零等,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零的理解。
教学特点:此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使学生在兴趣中深入理解零的概念。
教学效果:通过游戏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参与中积极思考,达到了对零的认知目标。
学生对零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学案例二:《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认识》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需求意识。
2. 符号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学计算例子,让学生掌握使用运算符号的技巧。
3.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加法与减法运算。
教学特点:此案例通过引入课题和符号解释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法,通过练习与巩固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效果:经过此案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加法与减法运算符号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案例三:《图形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图形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各种常见图形的特征及命名。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常见的图形给学生,引发学生对图形的好奇心。
2. 图形特征讲解:教师对各类图形逐一进行讲解,包括图形的边数、顶点数等特征,并进行名字的介绍。
3. 实物展示与分类:教师准备各种图形的实物,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观察、摸索,并进行分类。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7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欢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
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
(3)汇报。
(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
(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
(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让学生观察。
师:这是什么角?学生:直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有一个90度的角度。
师:好!再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让学生观察。
师:这两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学生:锐角和钝角。
师:怎么判断的?学生: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不是直角,就不要举手。
开始。
师:30度。
学生:不举手。
师:60度。
学生:不举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110度。
学生:不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玩一个更难的游戏。
我会说一个角度,如果是直角,你们就举手,如果是锐角,就摆手,如果是钝角,就不要动。
开始。
师:120度。
学生:摆手。
师:45度。
学生:摆手。
师:90度。
学生:举手。
师:好!现在让我们来检验一下。
我会在黑板上画出这些角度,你们来判断。
师在黑板上画出各种角度,学生进行判断。
分析: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了角的初步认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这个教学案例:1、增加角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知道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和道路,找出其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
2、增加角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角的度数和大小。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函数和角度制和弧度制的转换。
3、增加角的深入研究。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更多的深入研究,让学生了解角的更多性质和定理。
例如,可以让学生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外角和定理。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改进,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老师在本节课中安排了小组研究,让学生们分享和交流角的知识。
这种合作交流不应该仅限于教学环节,而应该在整个课程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一则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案例描述本案例是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趣味数学游戏”的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小明有10个苹果,小红有8个苹果,他们一起把苹果放在一起,然后平均分给他们的5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解答并解释答案的含义。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有10个苹果,你想要和你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你会怎么做?”2. 游戏设计: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游戏规则是:将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放在一起,然后平均分给他们的5个朋友。
学生需要通过合作讨论和计算,得出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的答案。
3. 小组合作: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解答问题。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4. 解答和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分享给全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并解释答案的含义。
5. 总结和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学生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讨论,可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是否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解题过程等。
2. 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可以评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主要围绕对整数加减、乘除法、分数的认识和运用展开。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教学案例来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学案例描述:学生小明在数学课上遇到了一个题目:小明有6根铅笔,小红有3根铅笔,那么小明比小红多几根铅笔?小明思考片刻后,在纸上画了6根竖线,小红画了3根竖线,然后逐一对应比较,发现小明比小红多了3根铅笔。
于是小明回答说:“小明比小红多3根铅笔。
”教师分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小明通过将问题用图像的形式表示出来,进行对比,最终得到了正确答案。
这种思维方式是很好的,符合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运用图像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图像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运用图像表示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几何思维和想象力。
在学生学习整数加减的时候,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出有正负号的线段来表示加减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整数加减运算的直观感受和几何思维。
2.提供适当的练习和演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演绎,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3.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上述教学建议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画图表示法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生将对数学课程更感兴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结论: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图像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图像表示法解题,提供充分的练习和演绎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0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的缺点大型企业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越来越重视舞台展示型的案例分析中涌现的优异学子。
当然,案例分析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点:1、编制比较困难。
案例分析题对背景资料有很高的要求,这给编制带来较大的困难。
2、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篇幅或分数较大,但题量较小,因而影响到整卷对知识面的覆盖。
3、评分上容易受阅卷者主观因素的干扰,所以评分信度不易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0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1课程改革后,“估算”教学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小学教材中求近似数的方法,主要是四舍五入法,估算时,也大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进行估算。
实际上,求近似数的方法,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等,估算时,也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求近似数的方法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主要是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切实展开探索活动,充分模拟生活情景放手让学生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
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探索,我们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魅力所在。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也说明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
以往教科书上枯燥的例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现在新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会关心什么、经历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在生活中想要发现些什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才会学得兴趣盎然。
(2)估算源于生活。
“估算”的内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量的描述,很多时候只要算出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这堂课的教学,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因此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共10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3、案例描述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 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 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问题讨论(1). “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⒉学生合作交流9+5=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9+7= 9+4= 9+3=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案例分析: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6、、案例描述:这样的合作有效果吗场景1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在学生根据情境列出16-7这样一个算式之后,马上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应该怎样计算16-7.场景2某校四年级六班有56名同学,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秋游计划”一课时,在让学生合作制订购买秋游所需物品及所需钱数之后,又设计了一个活动——乘车与买门票.“一辆大客车可坐50人,每辆300元;一辆中型客车可坐30人,每辆200元.个人票每人10元,团体票每人8元(10人为一组).”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这些数据,讨论交流应该怎样租车、怎样购买门票比较合理(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场景3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数学课“克和千克”一课时,让小组合作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小组汇报时,有一个学生说:“我称的是竖笛,它的重量是8克.”老师问道:“是8克吗”坐在旁边的学生提醒了一下:“它的重量是85克.”这名学生终于说出了合理的答案.思考题:场景1的合作缺少了什么场景2在第二次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在继续计算买哪些吃的更好,有的在互相玩计算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场景3中为什么会出现第一次说是8克而第二次说是85克的情况呢“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是这样编写的: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为了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用了十几分钟.在这当中学生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为什么不会想到数数的方法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几乎100%接受幼儿园教育.目前,许多幼儿园都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而且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接轨”,他们教孩子用想组成分解的方法来计算加减法,还让学生天天练习.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提取事实的阶段(即脱口而出的程度),早已超越用数数得到计算结果的阶段.也就是说学生经验中早就淡忘了数数的方法,所以学生想不到数数的方法也就成其自然了.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想达到什么目的呢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非要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呢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学生在这十几分钟里知识无增,认知水平降低,只有失败的体验.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而要体现这个基本理念,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可.那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7.[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8.[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二): 山西省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力及分析》中,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之写话习作给我的帮助最大.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倡导学生“自主写作”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x0c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三):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的综合应用,巩固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2、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灵活解题.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x09能抓住关键句,准确地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教学难点\x09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具准备课件、答题纸.教学过程:一:结合学生实际训练引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计时一分钟口算. (4分钟)交换订正.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正确率为100%的举手,没举手同学说一说你的正确率.全班的正确率应该怎样算呢同学们,数学知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我们学好它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今天我们一块上一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板书课题)分析:(从口算引入,一方面能够加强口算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应用百分率知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1分钟)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分析:(开门见山,给学生明确地分析应用题的过程和思路,为解答应用题做好必要的准备.)二、练习:(一)热热身:我们解答百分数应用题都是抓住关键句也就是分率句进行分析的,先让我们一块分析几个关键句:(5分钟)读句子,找出标准量①白兔只数比黑兔多30%.2、现在产品的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0%;4、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86%小结:标准量× 分率=比较量分析:(分析好关键句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也是训练的关键一环,学生通过关键句获得了信息,就能够解答应用题了.在(3)中安排了对比的一组练习,既能使学生掌握两类应用题的区别联系,又进行了最基本的训练).(二)小试身手:李良子小学有男生16人,女生28人, (5分钟)口答,补充条件并列式.可能会出现以下答案.(1)男生是女生的百分之几(2)女生是男生的百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4)男生比女生少百分之几(5)男生是男女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6)男生是男女生差的百分之几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的重要一种,学生有时容易找不好除数,通过这组发散练习,即对比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深刻性、解题技巧多样性的表现.)(三)初步展示(5分):师:老师想向大家了解一些情况,你们愿意提供吗你的体重是多少2、设问:你知道自己体内大约有多少血液在流动吗3、提供资料:人体中血液的质量约占体重的7%.试算自己体内的血液.4、反馈:我的体重是千克,体内大约有血液千克.你是怎样计算的分析:(掌握画图方法,对于解答应用题,尤其是较复杂的应用题大有帮助.但画图也使学生的不易掌握的一项技能,通过这种快速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分析,掌握好分析思路,经常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这样做也是避免学生磨磨蹭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四)亲临“沙场”:(只列式不(6分钟分析:(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通过多样的练习进行巩固.通过选择正确答案,即复习了个人所得税问题和成熟问题的解答方法,使练习不显单调,又训练了学生的快速分析能力.)只列式不(1)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2)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少20%,有灰兔多少只(3)饲养场有白兔60只,灰兔比白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4)饲养场有白兔60只,比灰兔多20%,有灰兔多少只1、生画示意图2、分小组合作讨论说说相同点,不同点()分析:(这使学生真刀真枪的展示,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的对比练习,通过这种专门对比训练,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掌握分析方法.添加音乐是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投入到思维当中来.)(六)思如泉涌:看图编百分数应用题(6分钟)学生自由发言分析:(这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训练,也是对解题多样性的训练,在难度上有所增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对应关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既是对好同学能力的提高,又是对学困生的引导和帮助).(七)学以致用:(6分钟)有一天,老师带了5000元钱到家电市场买电器,看见有一款家电组合,TCL彩电2023元,比音箱的价钱贵60%. DVD的价钱是彩电的80%,请你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带的钱够吗分析:这道题有两种分析思路,一种是举例的方法,通过计算答案进行比较,也是较易理解的一种方法,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掌握.另一种方法是从意义去考虑, (2)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再次应用,巩固学生的分析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能够合理应用所学知识.分小组合作讨论后完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对百分数理解的一种检验,学生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才能正确解答,对提高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帮助很大.三、总结收获.(2分钟)说说这节课可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构思:这节课中,为了不断的激励学生,为学生安排了七个层次的练习,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知识从易到难,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得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利用有趣的题目:热热身、小试身手、初步展示、亲临“沙场”、思如泉涌、勇攀高峰等环节,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励他们不断的战胜以一个问题,到达知识的高峰.在这节课当中,为了舒缓学生紧张的心情,能够更加投入的进行思考,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四): 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多种案例小学课堂教育案例分析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2 天 15 小时多种案例小学教学案例分析(五):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中的学情分析应该怎么写学情分析全班共有27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16人.他们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的兴趣较浓,但是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常用的汉字,能识记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和偏旁部首.但是,由于识字量的不断增加,音近字、形近字的大量出现,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识字的准确性不够,在作业中经常出现错别字.一学期来,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觉地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比如,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自觉的阅读习惯、一定的积累习惯、大声的朗读习惯等.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学生的拼音和识字有了一定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前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听了一节“分数的意义”感触颇深。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这样一节概念课教师在设计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教学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单位“1”的理解。
说学具,充分利用学具表示。
师:如果老师叫同学们用不同的事物表示,我想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样吧,老师请大家小组合作,用老师提供给你的圆片、毛线、4个小女孩的图片、12根小棒表示出。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的。
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每份用分数表示。
师:你为什么要对折再对折,
生:平均分。
师: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吗,
生:将绳子剪成4段,每段是。
生连忙补充:将绳子剪成一样长的4段,每段是。
师:你们觉得他补充的对吗,他为什么要补充,
生:他前面没有平均分。
生:我把4个女同学中的其中的一个圈起来,它也表示。
生:我用4根火柴棒,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生:我用8根火柴棒,也平均分成4份,每份2根也是。
生:我用12根火柴棒,每份3根也是。
师:请大家想想,在表示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平均分。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分的对象不同。
生:有的分的是一个图片、一个的物体,有的是好多个物体组成的。
师:一个
图片、一个物体,平均分后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写成分数,那么像4个女同学中的一个,8根火柴棒中的2根等这些都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为什么也要用来表示,
(1)师:要不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怎么样,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
(2)反馈:
生:把好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
生:一个女同学,2根火柴棒都表示是整体的。
师:我们把这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观察一下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 生:我们的班的全班同学。
生:教室里的所有老师。
生:教室里的6盏日光灯。
师:像这些整体或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作单位“1”(教师
板书:单位1)。
师:你觉得这个“1”与自然数的1有什么不同,
生:它可以表示好多的物体。
生:它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师:这样的话要把这个“1”与自然数的1要区别,你们觉得我们最好怎么处理, 生:给它加个引号。
师:我们把刚才的那些都看成一个整体,那请你说说他们中的一个或一盏可以
表示出那一个分数,
生: 。
生:。
生:。
【评析】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常规性的观摩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给我几点比较深的感触: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
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
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
在教学中。
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
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
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
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概念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概念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用概念自身的魅力及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让概念学习也有一定的开放度。
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选一选、分一分,折一折等一系列的操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表示的意义,再通过比较一个图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等一个整体和可以看成一个整体的一些群体,认识和理解单位“1”,教师让学生在基本理解的同时去区别单位“1”与自然数的1的不同,从而教师突破理解单位“1”这一难点,教学中教师突出了单位“1”的动态变化、分数与所对应的量之间的联系、“平均分”概念的进一步深入、分数基本性质的渗透。
又如“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整体吗?”“可以表示那一个分数,”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
也为理解分数的意义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概念的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一个圆形图片,一根1分米长的毛线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来表示,再过渡用整体来表示。
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
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