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明代后期通俗小说的传播方式
申重实陈梓歆
导致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昌盛的诱因有很多,比如印刷术
的发展和造纸业的进步降低了小说的印刷成本,文学观念的更
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加入到小说传播的队伍中来,提高了
小说的质量等等。但是本文关注的是导致明代中后期小说昌盛
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小说传播方式的改进。明代中后期小说
传播方式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消费,小说从作家的案头
作品真正成为了广大民众乐于购买的商品,从而使得小说在那
个以诗文为标准文体的时代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迎来了它的昌
盛和繁荣。
1948年,美国人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在这篇被誉为传播学纲领性的文件中,拉斯韦尔提出了
著名的五W模式。拉斯韦尔认为,一个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
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五W模式从理论上清晰地描述了一个作品完整的传播过程是
由五个部分组成:传播主体(传播者)、传播内容(讯息)、传播渠
道(媒介)、传播对象(接收者)和传播效果(效果)。而其中传播
渠道(媒介)作为一个作品完整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深
刻地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和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正因为传播方
式对文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王一川认为:“没有媒介就不存
在文学”[1]。王一川先生的话可能被人认为是偏执的,但是它也
提示人们不要忘记文学作品最终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其传播的方式。
297
明代后期,当小说即将迎来繁荣期时,小说作者和小说书坊主们首先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是如何让小说走进寻常百姓
家,成为一般民众的读物。通过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改进,降低书
籍成本以适应普通民众购买力的需要固然是小说传播中不可
或缺的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一般民众来读懂
小说。所以,小说作者和生产小说的书坊主们就不得不对小说
的文本进行合理的改造,依靠多种传播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
有效传播。
一、评点传播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指古人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在书籍旁边的空白处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情
感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的文字。评点的主要目的是帮助
读者更有效地阅读。现存最早的小说评点是南宋刘辰翁评点的
《世说新语》。而通俗小说者较早的评点者是明代嘉靖年间有名
气的书坊主人余象斗。余象斗所刻小说如:《新刻按鉴全像批评
三国志传》《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新刊京本
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国志传》《新刊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
林》《新刊出像补订参史鉴南宋传通俗演义题评》,从题名看均
有评点。评点最初是为了让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看懂
小说,这种的小说评点以扫清小说文本的阅读障碍为己任。如
明万历仁寿堂版《三国演义》封面识语:“句读有圈点,难字有音
注,地里(理)有释义,典故有考证,缺略有增补,节目有全像”。
通过对小说中的某些字词注音释义,帮助一般民众接受小说,从而扩大小说的传播范围。依靠评点这种方式传播的本子还
有:万历年间双峰堂刊本《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
传》、万历年间朱鼎臣辑本《新刻音释旁训评林演义三国志史
传》、万历年间万卷楼周曰校刊本《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
志传通俗演义》、天启崇祯年间宝善堂刊本《新镌校正京本大字298
音释圈点三国志演义》等。当然大多数书坊主把小说读者想象得
比较高明,但是这些书坊主还是照样用评点这样的方式来促进
小说的传播,只是这个时候评点的重心有所变化罢了。如袁无涯
刻本《水浒传》卷首“发凡”所言:
“书尚评点,以能通作者之意,开
览者之心也。得则如着毛点睛,毕露神采;失则如批颊涂面,污辱
本来,非可苟而已也。”虽然评点的内容从注音释义变为通作者
之意,开览者之心,但是通过评点促进小说传播的目的却始终如
一。依靠评点这种方式传播的本子还有:万历年间叶昼评点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陈继儒评点本《陈眉公先生批评三国志》、天启间积庆堂刊本《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等。
在明代,套版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套版技术虽不肇始于
明,但在明代却大放异彩。明人利用套版印刷的异色特点,用黑
色大字印刷正文,用彩色小字印刷评点,在文本中通过色彩的
对比突出评点,吸引读者,增进了通俗小说的传播。
二、托名传播
如果说评点传播是通过扫清文本障碍扩大小说传播范围
的话,那么托名传播就是通过“名人效应”为小说招徕顾客了。
从这个角度看,托名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更具有商业化色彩。
书籍依靠“名人效应”传播并不是明代书坊主们的创造发
明。鲁迅先生曾经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现存之所谓汉人
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
尚不绝。”[2]到了明代,托名之风日重,那些默默无闻的作者和追
求商业利益的书坊主联手合作,为了使自己的小说不至于湮没
无闻,遂多假托名人的手笔,以此来促进小说的传播。周曰校在
刊行《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就强调说:“敦请名士,按鉴参考,再
三校雠。”所假托的这些名人大都是声动天下的才子文人,妇孺
皆知,故而小说借他们的名气自然能传播广泛。明代书坊喜欢
假托的名人主要有李贽、冯梦龙、袁宏道、汤显祖、李渔、金圣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