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1. 知识论(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限制和可靠性的学科。
2.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实在的性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 伦理学(Ethics):研究道德原则、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学科。
4.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现实的本质、宇宙的结构和存在的本源的学科。
5. 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和推理形式的学科,也被称为思维学。
6. 伦理(Morality):指个体或社会行为的道义评判基准,涉及对好与坏、对正义与不正义等评价标准的分析。
7. 自由意志(Free will):人类有能力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做出自主决定的观念。
8.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潮。
9. 唯物主义(Materialism):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
10. 心灵-身体问题(Mind-body problem):研究意识和身体之间关系的问题,探讨心灵和物质的本质及如何相互作用。
11. 真理(Truth):与现实相符的思想或陈述,存在多种观点和理论来解释真理的本质。
12. 自我(Self):个体的意识和认知的主体,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个体的独特性。
13. 美学(Aesthetics):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14. 人性(Human nature):关于人类本质和特征的观点和理论,涉及人类的行为、动机和能力等方面。
15. 思维(Thinking):人类的思考和认知过程,包括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
16. 真实(Reality):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不受主体的观点和感知的影响。
17. 经验(Experience):个体通过感觉、观察和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和认识。
18. 科学(Science):以理性和实证方法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学科。
19. 理性(Reason):使用逻辑和推理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质。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Philosophy)是一门研究宇宙万物以及人类存在、思维、道德等一切基本问题的学问。
它探究的范围涉及到宇宙起源、存在的意义与目的、真理、美、道德以及人类思维与知识获取的方式等广泛的领域。
首先,哲学涉及到宇宙的本源理论,即它试图回答宇宙的起源以及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这包括对宇宙的本质、宇宙是否有目的论、自然规律、宇宙演化等问题的研究。
其次,哲学关注的是人类思维的本质以及知识获取的方式。
它通过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问题,探索人类思维的能力和限制,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方式获取知识,理解世界。
第三,哲学关心人类的伦理道德,即对善恶、义务和价值观的研究。
它试图回答道德标准的来源,探讨行为的道德性质和道德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伦理决策中权衡不同的价值观。
此外,哲学还关注智慧与生活的关系。
它试图回答生活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塑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
它考察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包括科学方法、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等方式。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不仅探讨各个领域的问题,还对方法论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批判。
哲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是它从根本上质疑已经成为共识的观点,通过质疑、探究和辩证的方法来寻求真理。
哲学的目的在于提供综合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框架,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拥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它旨在帮助人们发展出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研究。
它既追求宏大的问题的解答,也关注人类思维与行为的研究。
通过哲学,我们可以思考人类的存在与价值,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哲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
总类哲学:(英philosophy)该词源于希腊语philos(爱)和sophia(智),意为“爱智慧”。
19世纪日本哲学家依据中国古代文献中“哲,智也”,将其译为“哲学”,意为智慧之学。
哲学一词的含义历经变换发展。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该词。
认为可以把人分为三类,即喜欢快乐的人,喜欢活动的人和喜欢智慧的人,喜欢智慧的目的就是用宗教词汇所说的对拯救的关心。
巴门尼德把哲学研究看成从现象世界走向存在世界的过程,把走向真理之路看成一条“闻名的女神之大道”。
苏格拉底认为,对自我的知识和达到概念的明确是哲学的功能,从而把爱智者称为哲学家。
柏拉图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达到对绝对真理,即理念世界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奇,哲学是考察事物的原因或法则,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类知识的总体是等同的。
新柏拉图学派认为,哲学的目的是与神(太一)相联系。
中世纪,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婢。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当理性在认识世界中不能发挥作用时,神学就发挥作用,信仰指导理性前进。
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哲学就是澄清最后的真理,哲学的出发点是怀疑,当怀疑达到最后限度时,就发现自我的存在,由此出发而推论出世界的存在和上帝的存在。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哲学就是分析经验概念,把概念分析到它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即了解经验概念的最简单形式,进而从简单观念组成复杂观念,以至于构成实体等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以前的形而上学所探讨的问题,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等是由于人用有限的知性形式去认识无限的东西引起的,因而这种理性的理念是虚幻的、谬误的、矛盾的。
这种旧哲学应当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而予以否定。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由一切科学知识构成的统一完整的体系,该体系是由绝对精神以概念的形式自身发展后外化为自然,通过人类精神认识自己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哲学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9)
自知:(英self-knowledge)哲学术语。
指人对其自身的价值有所估量。
一般含有人应知其知识有限,从而避免僭越其限度而轻视他人与上帝。
古希腊泰勒斯第一个提出“知道你自己”的观念,并认为“人不能过分”。
苏格拉底以德尔斐的神谕中所说的“他是最聪明的人”为比喻,引申出“自知其无知”的命题,并进一步论述了自知在哲学上的意义。
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哲学不再把自知看成认识上的无知,或达到快乐的途径,而认为它是达到最后拯救的途径。
认为人追求的是真、善、美,这种追求的最后目的是上帝。
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与处境的最后归宿不可避免是上帝时,我们不安息的心就在上帝之中安息了。
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理论,以自知为基础。
认为当人有了自知,他才知道他自己的有限性与没有知识,在自知他自己无知时,则正表示出他有了知识。
这种观点在神学意义上说明,神作为无限的极大,有限的人是不能认识的。
其哲学意义则在于提出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从知识的有限才能够达到知识的无限。
人格的同一:(英personal identity)哲学术语。
指肉体与灵魂的同一、身心同一或单一普遍的持久性与变易性的同一。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持久性与灵魂相联系,变易性与肉体相联系。
人格同一在于肉体与灵魂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理论的追随者均认为持久性、连续性与形式相联系,形式作为一种发展的原则,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因而人格同一在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中得以解决。
德国康德提出先验的自我作为统觉,以统率经验材料。
认为人格的同一是先验自我的同一性。
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理论认为过去作为记忆而结合于现在之中,人格同一存在于生命冲动的统一之中。
这些哲学体系均以不同形式肯定人格的同一。
英国休谟的印象原子论认为自我是流动的印象、观念的连续,像演戏一样,但连戏台也没有,因而人格同一是不可能的。
怀特海的有机体论着重于说明变化与过去状态的继承,但认为没有变化的连续性,它以连续性中的变化代替人格同一。
中英文 哲学
中英文对照:哲学中文:哲学英文:Philosophy中文解释:哲学是一门探究世界、人类存在和知识本质的学科,涉及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深入探讨,哲学试图解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和如何行动等问题。
英文解释:Philosophy is the discipline that explores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essence of knowledge, encompassing fields such as metaphysics, ethics, aesthetics, and others. Through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philosophy aims to provide answers to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human existence, as well as how we can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act accordingly.中文对照经典哲学书籍:《论语》、《道德经》、《庄子》等。
英文对照经典哲学书籍:Plato's "Dialogues", Aristotle's "Metaphysics", Descartes' "Meditations",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Nietzsche's "Thus Spoke Zarathustra" 等。
中文对照经典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等。
哲学术语英汉对照
a prioria posteriori distinction 先验-后验的区分abstract ideas 抽象理念abstract objects 抽象客体ad hominem argument 谬误论证alienation/estrangement 异化,疏离altruism 利他主义analysis 分析analyticsynthetic distinction 分析-综合的区分aporia 困惑argument from design 来自设计的论证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能association of ideas 理念的联想autonomy 自律axioms 公理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categories 范畴Category mistake 范畴错误causal theory of reference 指称的因果论causation 因果关系certainty 确定性chaos theory 混沌理论class 总纲、类clearness and distinctness 清楚与明晰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concept 概念consciousness 意识consent 同意consequentialism 效果论conservative 保守的consistency 一致性,相容性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的内容contingentnecessary distinction 偶然-必然的区分continuum 连续体continuum hypothesis 连续性假说contradiction 矛盾(律)conventionalism 约定论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反事实的条件句criterion 准则,标准critique 批判,批评Dasein 此在,定在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defeasible 可以废除的definite description 限定摹状词deontology 义务论dialectic 辩证法didactic 说教的dualism 二元论egoism 自我主义、利己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 消除性的唯物主义empiricism 经验主义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思想)entailment 蕴含essence 本质ethical intuition 伦理直观ethical naturalism 伦理的自然主义eudaimonia 幸福主义event 事件、事变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进化认识论expert system 专门体系explanation 解释fallibilism 谬误论family resemblance 家族相似fictional entities 虚构的实体first philosophy 第一哲学form of life 生活形式formal 形式的foundationalism 基础主义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function 函项(功能)function explanation 功能解释good 善happiness 幸福hedonism 享乐主义hermeneutics 解释学(诠释学,释义学)historicism 历史论(历史主义)holism 整体论iconographic 绘画idealism 理念论ideas 理念identity 同一性il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的行为imagination 想象力immaterical substance 非物质实体immutable 不变的、永恒的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个体主义)induction 归纳inference 推断infinite regress 无限回归intensionality 内涵性intentionality 意向性irreducible 不可还原的Leibnizs Law 莱布尼茨法则logical atomism 逻辑原子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逻辑实证主义logomachy 玩弄词藻的争论material biconditional 物质的双向制约materialism 唯物论(唯物主义)maxim 箴言,格言method 方法methodologica 方法论的model 样式modern 现代的modus ponens and modus tollens 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natur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necessary 必然的neutral monism 中立一无论nominalism 唯名论nonEuclidean geometry 非欧几里德几何nonmonotonic logics 非单一逻辑OckhamRazor 奥卡姆剃刀omnipotence and omniscience 全能和全知ontology 本体论(存有学)operator 算符(或算子)paradox 悖论perception 知觉phenomenology 现象学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 意义的图像说pluralism 多元论polis 城邦possible world 可能世界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prescriptive statement 规定性陈述presupposition 预设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质principle of noncontradiction 不矛盾律proposition 命题quantifier 量词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rational numbers 有理数real number 实数realism 实在论reason 理性,理智recursive function 循环函数reflective equilibrium 反思的均衡relativity (theory of) 相对(论)rights 权利rigid designator 严格的指称词Rorschach test 相对性(相对论)rule 规则rule 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规则Russells paradox 罗素悖论sanctions 制发scope 范围,限界semantics 语义学sense data 感觉材料,感觉资料set 集solipsism 唯我论social contract 社会契约subjectiveobjective distinction 主客区分sublation 扬弃substance 实体,本体sui generis 特殊的,独特性supervenience 偶然性syllogism 三段论thingsinthemselves 物自体thought 思想thought experiment 思想实验threevalued logic 三值逻辑transcendental 先验的truth 真理truth function 真值函项understanding 理解universals 共相,一般,普遍verfication principle 证实原则versimilitude 逼真性vicious regress 恶性回归Vienna Circle 维也纳学派virtue 美德。
哲学领域的英文词汇
哲学领域的英文词汇
哲学(Philosophy)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思考人生、存在和
价值的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接触到一些哲学术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词汇及其英文表述:
- 道德(Morality):关于善恶、对错的问题。
涉及一个人或群
体的行为规范。
- 伦理(Ethics):关于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制定的一门学科。
-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世界本原、事物本质、存在
的原理等问题的哲学分支。
- 经验(Experience):通过对事物感知和认识而获得的知识和
智慧。
- 知识(Knowledge):人脑中有意识的信念和理解。
- 真相(Truth): 对现实的准确描述或表达。
可被证明为真或假。
- 逻辑(Logic):哲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推理、思维和
证明等问题。
- 现象(Phenomenon):指我们感知到的世界现象。
-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形式的哲学分支。
- 理性(Reason):通过推理、思考等方式而获得的知识和智慧。
- 实在论(Realism):哲学上的一种观点,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以上仅是哲学领域中的一小部分英文词汇,它们的涵义非常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讨。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6)
规范原则:(英regulative principle)哲学术语。
指一种理论、判断、命题。
对人的经验和行为起一定规范作用,但没有客观的必然性。
德国康德首先用该词说明理念的作用。
认为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这三个理念不能用知性的理论理性来加以说明,但仍可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原则而存在,成为人类信念的基础。
法伊欣格尔在其虚构哲学中扩大了康德的用法,认为一切观念都起一种规范作用,即客观事物的实在性由主观的规范所决定。
美国杜威在其工具主义中对这种规范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自然界没有固定的目的,有的只是手段与目的的连续体;人为自己提出目的,只有在其行为达到目的时才是有目的的;当人的探索达到一定目的时,并不是探索的结束,已经达到的目的成为进一步目的的手段。
观念是引导到行为的工具,要由人的行为或可能导致的行为而得到理解。
隐喻:(英metaphor)哲学用语。
一般指以形象性的语言说明哲学思想。
该词源于希腊语meta(超过)、pherein(携带、使其),即对一词的意义作超越原义的使用。
与比喻有密切关系。
有些哲学家,包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霍布斯、洛克,现代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均反对在哲学中运用隐喻的表达,认为它联系到感觉而非思想,容易引起意义模糊。
古希腊柏拉图多用隐喻和神话形象地解释不能用文字来说明的哲学内容。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在其对存在的类比中采用类似于隐喻的方法,他发现在单义表达与含糊表达之间,理智还可以用类比的表达。
法国柏格森给予隐喻以更肯定的作用,他把表达分为理智的表达与直觉的表达,认为理智表达要求用文字表述,而直觉的自然语言则是隐喻的表达。
英国柯林伍德认为哲学概念的意义是互相重叠的,因而在哲学上采取隐喻的解释是很自然的,并且隐喻是哲学的主要部分。
德国卡西勒把科学思考与宗教、诗的表达区别开来,认为科学概念追求清楚明白、有秩序、有文字意义,而宗教与诗的表达以意义的多样性为特征,因而后者必借助于隐喻的方法来解释。
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
形上学(Metaphysics):研究我们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的背後到底是什麽,甚至这个物质世界到底存不存在。
(见"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美学:研究一件事物要具备什麽元素才能称得上是"美"。
伦理学:研究人应以怎样的行为标准去生活,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研究世界各地的哲学及文化趋势与地球生态的关系。
一元论(Monism):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元素造成的。
二元论(Dualism):宇宙万物都由两部份组成的。
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是"宇宙分为理型世界与感官世界"(见"理型论")。
无神论(Atheism):宇宙没有神。
一神论(Monotheism):全宇宙只有一个神。
例如:基督教。
多神论(Polytheism):宇宙中有多过一个神。
例如:佛教。
不可知论(Agnostism):无法确定是否有神存在。
泛神论(Pantheism):认为假如神是无穷无限的话,他便应存在於(他所造的)万物中。
自然神论(Deism):相信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後,只会透过大自然显现自己,绝对不会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显现。
知识论:关於知识的起源及其本质的一些理论。
宇宙论:关於宇宙、时间及空间的来由和它们的本质的一些理论。
理型论:宇宙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比如说:人是由肉体(理型)和灵魂(感官)组成的。
机械论(Machanistism):一种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同且永远不变的规则下活动,因此所有的变化都能用数学精确地计算出来。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研究人类的个体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理想主义(Idealism):相信在生命的基本物质上,有一种精神、思想存在着。
虚无主义(Nihilism):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怎样都可以。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学习知识上,理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0)
一般与个别:(英universals and individuals)亦译“共相与殊相”、“普遍与个别”。
哲学术语。
个别指单个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个别事物所属的种或属,又指个别事物的共同性质。
古希腊苏格拉底首先明确地区分一般与个别,认为一般是个别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普遍意义。
柏拉图认为这种共同性质或理念要求实现它们自己,它们事实上是在世界上创造出来的个别事物的范例。
肯定一般是客观的,并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也独立于心理活动而存在。
因为理念或一般不依据于事物,因而有理念或一般的永恒世界。
这种观念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理论来源。
亚里士多德以质料与形式的观点调和柏拉图的理念或一般绝对独立存在的观点,认为总、类质料与形式相结合构成感性事物。
认为一般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但不具有绝对的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为中世纪温和唯实论的理论来源。
普罗提诺和其他新柏拉图主义者发展了柏拉图理念世界的观念,把一般概念称为奴斯或理智,成为绝对唯实论者。
波菲利以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说明类(属)与种的关系,认为这些实体状态不是人的能力可以解决的。
古罗马奥古斯丁从柏拉图主义出发,赞同绝对唯实论,认为永恒的一般观念存在于上帝的心中。
波伊提乌开始了中世纪唯实论与唯名论的斗争。
他引述波菲利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所作的引论中提到的争论:种和属是真实存在还是理智的产物;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是有形体还是无形体;它们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还是之外。
波伊提乌不主张在柏拉图观点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之间作出决定,但他的分析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中世纪的唯实论与唯名论分为极端的和温和的。
极端唯名论的代表洛色林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实在的,一般没有客观性,只是一阵风、一种声音;温和唯名论代表阿伯拉尔认为一般表示客观对象中相似的性质,是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这种概念在个别事物中就个别化了。
极端唯实论的代表安瑟伦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世界和人的灵魂而存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观念就是上帝。
119个哲学术语和解释
119个哲学术语和解释A :哲学家专有名词1 辩证法(dialectic)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
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2 白板(tabula rasa)洛克哲学中的术语。
洛克认为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从而与天赋观念存在的学说相对立。
换句话说,心灵在人刚出生时是“空白的”,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必须通过经验“印上去”。
3 超人(ubermensch)尼采著作中的一个概念,指一个有可能在未来取代我们的卓越的人。
4 超验的(transcendent)独立的。
在宗教哲学中,超验的上帝与他所创造的宇宙是相分离的和迥然不同的。
这与内在的上帝概念相反,比如在泛神论中,上帝是等同于他的造物的,或可举一个不同的例子,在某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那里,上帝是与人类相等同的(黑格尔主张这种观点)。
5 沉思(的生活)[contemplation(the life)]按照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最幸福的生活,即是思想和哲学的生活。
6 存在的世界(world of Being)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7 单子(monad)莱布尼茨用来指一切不变事物的最终组成部分的非物质实体,上帝是唯一一个不是被创造的单子,他作为自我封闭的(“无窗的”)的先定实体创造了所有其他单子。
8 狄奥尼索斯式的(尼采)[Dionysian(Nietzsche)]艺术、精力和意志中的非理性原则。
9 公意(卢梭)[general will(Rousseau)]一个民族集体的愿望和决定。
10 信仰的飞跃(leap of faith)克尔凯郭尔的用语。
他认为一个人不可能证明他所信仰的东西。
11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物理学中的)[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in physics)]一个亚原子粒子的运动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
英汉哲学术语词典
Aaberrant 背离真理的,离经叛道的;越轨的;异常的;aberrant behavior 异常行为aberration 不合真情的,不合道德标准;像差;精神不健忘;abhorrent to reason 反理性的Abiding 房屋的,固定不变的,持久的abiogenesis (=abiogeny ) 自然发生;自然发生论,无生源说,偶发论abiogenetic 自然发生的;自然发生论的,无生源说的abiogeny 自然发生;自然发生论,偶发论abiotic 无生命的,非生物的abnorm 反常;变态abnormal 反常的;变态的abnormal reaction 异常反常abnormalism, abnormality 变态,变态性;反常的性质和状态;反常的事物abolish 取消,废除(某种制度和法律等)abolishable 可废弃的,可废除的abolition 废弃,取消;黑奴制度的废除aboriginal 最初的,元初的;原始的;原生的aboriginal language 土著语言aboriginal tribes 原始部落abreaction 发泄,宣泄,精神发泄疗法abrogate 废止;废除;扬弃absent-mindedness 心不在焉,神不守舍Absolute, the 绝对的存在;绝对者;(宇宙的)第一原因(first cause);上帝(God) absolute accident 绝对附属性质,绝对附质absolute and relative truths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absolute a priori 绝对先天的absolute certitude 绝对必然性,绝对确实性absolute cognitive consciousness 绝对的认识意识;纯认知意识absolute completeness 绝对完备,绝对完备性absolute concept 绝对概念absolute consistency 相对相容性,绝对一致性,无矛盾性absolute definition 绝对定义absolute ego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absolute existence 绝对存在,绝对实存absolute good 绝对善,纯粹善absolute idealism (黑格尔的)绝对唯心论,绝对观念论(旧译),绝对唯心主义absolute idealist 绝对唯心论才,绝对观念论者(旧译),绝对唯心主义者absolute ideas 绝对观念,(黑格尔的)绝对理念absolute mind 绝对精神absolute notion 绝对概念absolute pragmatism 绝对的实用主义absolute reality 绝对本体,绝对实在absolute spirit (黑格尔哲学)绝对精神absolute value 绝对价值absoluteness 绝对,绝对性absoluter Geist [德]绝对精神absolutism 绝对论;专制主义;绝对宿命论absolutist 绝对论者;专制主义者;绝对论的;专制主义的;绝对论者的;专制主义者的;绝对宿命论者,绝对宿命论的abstinence 节制,禁欲abstract 抽象的;理论上的;观念的;(艺术上)抽象派的;抽象;抽象概念,抽象名词 abstract being 抽象存在abstract category 抽象范畴abstract entity 抽象的存在;抽象实体abstract idea 抽象观念abstract ideal theory 抽象观念论abstract proposition 抽象命题abstract reasoning 抽象推理abstract representation 抽象描述,抽象表述abstract thinking 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 抽象思维能力,抽象推理能力abstract unity with itself 抽象的自身统一或同一abstraction 抽象,抽象化,抽象作用absurd 荒谬的,荒诞的,不合理的absurdism 荒诞主义,荒唐性;人生无意义论absurdist 荒诞主义者,荒诞主义哲学的提倡者或信奉者;荒诞主义的,有关(或涉及)荒诞主义的;荒诞剧的absurdity 荒谬;荒谬的事物或性质abuses of language 语言滥用academic 学术的;学院的;学究式的;理论的Academic 柏拉图学派的,学院派哲学的;柏拉图学派的人,学院派哲学家Academician 英国皇家美术院会员;法国美术院会员;苏联科学院院士;学院派哲学家 academicism (=academism) 学院主义,学院哲学的教义,学院式风气;传统主义Academy ,the 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哲学(又称学院派哲学)Academy of Plato 柏拉图学园acatalepsy (古代怀疑论者所谓的)不可知论,不可知性,概然论acataleptic (涉及)不可知论的,(具有)不可知论性质的;不可知论音,概然论者 acceptance 接受;承认;认可accepted 常规的;(被)认可的;公认为真实的access 接近;途径,门路(指手段、方法等)accessible 可接近的;容易理解的,易受影响的accident 偶然性,意外事件accidental 偶然的,偶发的;不具有实质(或内在)性质的,非本质的;附带的;非本质特性,偶然属性accidental event 偶然事件,意外事件accidentalism 偶然论,偶生论;偶然结果;偶发事件accidentality 偶然性,偶有性accommodation 调节;顺应,迁就accountability 有责任,有义务;可解释性,可说明性accumulation 积累achievable 可达到的;可获得的acme, the 顶点,极度acme of perfection, the 十全十美,尽善尽美acon (地质)十亿年,十亿期acosmic 宇宙否定论的,无宇宙论的,否认现世世界是客观存在的acosmism 无宇宙论,无世界论acquaimtance 相识;(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习知acquired 获得的,习得的;已成习惯的,后天的acquired taste 后天嗜好acquisition 习得;获得;获得物active being 主动的存在active intellect 能动的知性activism 行动论;能动性;能动主义activist 能动论者;能动论者的,有关或涉及能动论者的;能动论的,有关或涉及能动论的 activity 活动,活动性actual value 内在价值actuality 现实性;现实adage 格言,谚语Adam (《圣经》)亚当;最初的人Adaptation 适应,顺应addition 加,加法adequate 充分的,合适的adjoint 伴随的;伴随adjudication 判决aesthetic(=esthetic) 美学;美学的,审美的;感性的aesthetic sense 美感,美意识aesthetic sentiment 美的情操aesthetician 美学家,审美学家,审美学者aestheticist 美学家;审美学家aesthetics 美学;(康德哲学)感性论aetiological 原因论的aetiology 原因论affection 情感,爱;影响,作用affiliation 亲密关系affinity 亲和力;姻亲关系;关系密切;构造(或结构)近似after-effect 后效应;副作用afterimage 残像,余像afterthought 回想;追悔age 年龄;时代;时期;年代agent 行动者;原因;动因;作用物agent intellect 起动因作用的理智agent of the world-spirit 世界精神的代理人aggregate 使聚集;聚合的;集合aggregation 聚集作用,集合体;(生态)集合生活aggressiveness 攻击性,侵略性agitation 不安,激动agnostic 不可知论的;不可知论者的;不可知论者agnostical realism 不可知论的实在论agnosticism 不可知论agnosticist 不可知论者alchemist 炼丹术士的,炼金术的aleatory 侥幸的,碰运气的alien 相异的,异己的alienate 疏远,异化alienated labor 异化劳动alienation 异化alienism 精神病学alienist 精神病学家alignment (政治上的)结盟;合作;(系统内的)调整allegiance 忠顺,忠诚;虔诚allegory 比喻;寓言,寓意Allfather 神,上帝all-nature 整个自然界allocution 训谕almightiness 全能,万能almighty 全能的,万能的Almighty God, the(=God Almighty=the Almighty) 全能之神,上帝 alternative 二者择一的;选代的;互斥性;选代alternative case 可供选择的情况,可供选择的事例altruism 利他主义(A.孔德用语)altruist 利他主义者,信奉利他主义的人altruistic 利他的,利他主义的amalgamation (社会、思想等)同化,融合amalgam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 思想与行动的一致ambiguity 含糊,模棱两可的语意;双重意义(double meaning) ambiguous 有歧义的,语议含混的,模棱两可的ambit 界限;范围ambitendency 自我矛盾倾向ambition 野心;功名心;宏愿的目标ambivalence (对同一人、事、物的)矛盾心理;双重性amelioration改善,改良ament 低能者,智力欠缺的人;白痴Americanologist 美国问题专家amorphism 虚无主义;无定形现象,无定形amphibol(o)gy(o)gy 模棱两可的言词;意义含糊amphibolous 含糊的,模棱两可的anabolism 同化作用,同化,物质合成代谢Analects of Confucius 《伦语》analogic(al) 类推的,类比的;根据类似的analogous 类似的,相似的analysis and synthesis 分析与综合analytic and synthetic propositions 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analytic geometry 解析几何analytic judgment a priori 先天分析判断analytic Marxism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analytic Marxist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analytic philosophy 分析哲学,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analy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 语言分析哲学anarchism 无政府主义;无政府状态,无政府anarchistic(al) 无政府主义的,关于(或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 Anaximandrian 阿那克西曼德哲学的ancient Greek views of nature 古希腊的自然观ancient materialism 古代唯物主义ancient of Days, the 上帝,神ancient philosophy 古代哲学ancients, the 古代文明的人民(尤指古希腊罗马人)angelology 天使说animal soul 动物的灵魂animal spirits 生命精气;元气(liveli-ness);元精anmal worship 动物崇拜animatism 物活论animatist 物活论者animism 泛灵论,万物有灵论animist 泛灵论者,万物有灵论者animistic materialism 泛灵论唯物主义animistic materialist 泛灵论唯物主义者annals 年鉴,编年史annihilation 灵魂与肉体的毁灭annotated 附注释的,有注释的annotation 注释Anointed, the 救世主,基督anomaly 不规则,反常现象,异常anomy(=anomie) (社会)反常状态,混乱;无法无天行为;无律anonymous 匿名的,无名的,假名的Anselm’s ontological argument of the existence of God 安塞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 antagonism 敌对,对立;对抗性,对抗作用antagonistic(al) 对抗性的,敌对的,不相容的anteriority 先前,原先anthem 赞美诗,赞歌anthology 选集anthropic 人类的,与人类有关的anthropism(=anthropocentrism) 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说,人类本位观anthropocentric 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以人类标准观察和解释宇宙万物的 anthropologism 人本主义anthropologist 人类学家;人本主义者anthropology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anthropomorphic 神人同形或同性论的anthropomorphism 拟人说,神人同形或同性论;拟人化anthropomorphist 神人同形或同性论者anthropomorphous 有人形的,似人的anthropophuism 神人同形或同性论anticipation 预想;预期;期待antinomy 二律背反,(法律、原则、法则的)矛盾;悖论antinomy of liar 说谎者悖论antitheism 反有神论,无神论antitheist 反有神论者,无神论者antithesis 对立;对立面;反题antithetic(al)正相反的,对立的apathy 无动于衷,冷淡,情感淡漠apeman 猿人apex 顶点,顶峰aphorism 格言,警句Apocalypse, the 《圣经》中的《启示录》apodeictic (=apodictic) 表达必然真理的;必然的;可以明确表示或证明的;绝对肯定的apologetics (基督教的)辩证学,护教学,辩证论apologist 辩护士,辩护者,护教论者apology 辩护,辩解aporetic 怀疑的a posteriori [拉]后天的;归纳的;后天地,归纳地Apostle (基督教)十二使徒之一。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1)
感性:(英sensibility;德Asthetik)般指由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的感觉、知觉、表象等认识形式。
该词源于拉丁文sentire,意为感觉。
因对感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了解不同,有各种不同的感性学说。
古希腊巴门尼德认为感性经验是虚幻的。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认为感觉就是从事物流射出来的东西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形成。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认为感性是事物发射出来的“影像”透入感官而引起,但他认为感性是暗昧的认识,思想才是“真实的认识”,提出理性由感性材料来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感觉只对人起刺激作用,人的认识由对灵魂中早已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而引起,强调形式早已存在于头脑之中,不由感觉所形成。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感觉对象作了改造之后而形成的,基本上保持由感性进到理性的看法。
英国F.培根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反对狭隘经验主义,以蜜蜂酿蜜比喻把感性材料加工为认识。
霍布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割开来,认为感性来源于外界,而理性则依赖于几何学式的推理。
洛克以感觉和内省说明有对象的感觉和对象不存在状态中观念的来源。
唯理论者法国笛卡儿、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茨均强调感觉的不可靠性,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说明只有理性是认识的可靠来源和重要依据。
法国狄德罗提出的观察、思考和实验,对感性认识的作用及其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作了更科学的说明。
英国休谟的知觉理论强调感性知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以此影响了德国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其感性理论认为,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印象与观念是外来的,只是一种感性材料,它须经先天的直观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加工,才形成感性认识。
单是感性还不能认识对象,没有知性形式就不能形成普遍必然的认识。
康德的这种观点继承柏拉图和唯理论者对感性的看法而加以修改,容纳了经验论的一些观点。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论观点,认为感性认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感觉所给予的,因而否认感性认识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以主观的经验代替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7)
文化哲学:(英cultural philosophy)侧重以文化为本体,探究文化和人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其先驱是18世纪启蒙学者意大利维科,他认为人主动创造世界历史,文化是人的创造物。
19世纪以后对文化的哲学研究形成进化论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
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学校中所进行的教学一般都可以说是文化的建设与传授。
智者派是传授知识的,也是集中于文化的范围内。
这种文化包含古代所谓的七艺。
古希腊有对文化持贬斥态度的,犬儒学派认为一切文化上知识上的创造都起败坏人的作用,主张回到自然,这种反对文化的态度成为斯多亚学派所主张的人是世界的公民而非城邦公民的观点,认为城邦的文化不如自然的合于人的本性。
中世纪的文化仍然以古希腊的七艺为主,同时加上一些基督教的教义。
文艺复兴时期反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的文化,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最初也是恢复以七艺为主的世俗文化。
德国康德在其论启蒙运动与其伦理学和美学观点中均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质,扩大了文化包含的内容。
赫尔德研究文化的哲学意义,认为人类文化依赖于他们不同的理智生活和情感生活,而理智生活与情感生活又依赖于物质环境的条件,他也有一种回到自然的思想,认为文化的语言失去天然的朴素,因而诗歌应回到民歌的朴素情感中去。
费希特认为人的目标是达到一种伦理的世界文化。
黑格尔的哲学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到精神哲学表达为一种文化的运行过程,其文化内容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全体。
20世纪文化与文明区别开来,德国斯宾格勒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社会的生命的可能性,而把文明看成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成就的外在形式。
卡西勒的文化哲学则从符号形式哲学出发,把文化看成是人所制造出来的符号,把文化的发展看成是人的符号的变化,他着重研究的文化内容是神话、宗教、语言、科学。
比较哲学:(英comparative philosophy)主要对东西方哲学、不同的哲学体系、各种哲学分支学科学作同异比较研究。
比较哲学的发展较晚,它有待于哲学体系间的相互交流的充分发展,但它的发展前途在于各哲学体系充分了解相互补充而形成一种世界哲学。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5)
过去:(英past)哲学术语。
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区分之一。
表示已经发生和消逝的一切事件的时间。
在哲学史上,法国柏格森认为过去内在于现在之中,因为时间像滚雪球一样,过去的事件都包括在现在的事件之中了。
实用主义者认为过去是可变的,它随着现在的每一种变化而变化。
英国怀特海认为永恒实体把握现实的机遇而形成现实事件,认为对过去的逝去有两种观点,一强调它永远消失,另一则强调它永远保存,他认为后一种观点合于过程哲学的观点,即现实世界是上帝的后性,在现实世界中保存了过去。
现在:(英present)哲学用语。
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区分之一。
表示正在发生的一切事件的顷刻的和转瞬即逝的时间。
一切的事件和经验均在现在发生,一般认为现在没有绵延,或只有很短的绵延。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英国牛顿,都认为现在是时间过程的客观部分。
德国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英国怀特海认为现在是相对于某个观察者的参考系而决定的。
美国W.詹姆斯用“似真的现在”一词指简单的认知活动所能把握的实在绵延过程,但认为这种绵延也包含有过去和未来的部分。
米德认为新鲜事物无所不在,它出现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由现在的独特性改变了过去和未来,使过去和未来也出现新的事物。
未来:(英future)哲学术语。
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区分之一。
表示尚未发生的一切事件的时间。
在哲学史上,有认为未来发生的事件是预先决定的,如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由必然性决定,英国霍布斯以严格的因果必然性决定未来,荷兰斯宾诺莎认为未来是由理性与物理的必然性所决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发生的事件是尚未决定的,如法国柏格森和英国怀特海,他们认为未来的事件还未存在,是在事态的发展中有待决定的;美国米德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基于现在的性质而变化的。
绵延:(英duration)哲学术语。
指时间的流动与继续。
源于拉丁语durare,意为消逝或继续。
其哲学意义与时间和上帝的永恒性有关。
古罗马奥古斯丁在以心理学方法分析时间的延续时,发现这个概念比上帝的永恒性更不清楚。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1)
表象说:(英representative theory of idea)关于心灵以观念作为中介而认识实在的哲学学说。
一般分为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以观念代表事物,与不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而以观念代替事物两类。
法国笛卡儿认为真理的标准在于观念的清楚明白,并区分天赋观念、外来观念、虚构观念三类,认为由这些观念而认识事物。
马勒伯朗士认为,个别事物不完全地分有神,因而事物的观念是分有无限的神的观念,我们的观念只要是清楚明白的,就一定没有错误。
英国霍布斯认为知觉是事物的运动进入人的感官,感觉、记忆、想像、思想均由经验的观念形成,人们由此而认识事物。
洛克认为没有天赋观念,一切观念来源于感觉与内省,一切知识均由经验的组合而形成。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因而否认有客观事物的存在,把洛克通过观念而认识事物的思想,改变为人所认识的只是观念,事物只由一连串观念所构成的思想。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实在论的感觉材料说认为感觉材料与事物有区别,人只是通过感觉材料而认识事物,因而感觉材料与表象性质相同。
批判实在论不满意新实在主义的直接认识,认为人认识世界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性质复合体”、“本质”、“逻辑实有体”作为中介,客观事物是存在的,但人不能直接地正确地认识事物,而是通过这种中介的表象而认识事物。
异化:(英alienation;德Entfremdung)哲学术语。
该词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原意是转让、出卖、疏远化等,表示把一物转让于别人,一物向与己相异的方面转化。
英国霍布斯和法国卢梭用以指权利的异化。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对人像狼一样,因而人们订立契约、转让其一部分权利,达到社会状态。
卢梭也认为由于契约的订立而建立的国家成为专制的工具。
这些观点均强调权利的转让向相异的方向转化。
德国费希特与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异化理论。
费希特认为客体是异化的主体,即自我创造其相异方面非我,非我成为自我的对立面,自我失去其独立性而受到非我的阻碍与束缚。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2)
本质与现象:(英essence and appearance)哲学范畴。
本质指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隐藏在现象后面并表现在现象之中。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es-sentia,又来源于esse(存在)。
希腊语是ousia,指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并以此而区别于实存(exist-ence)和偶性(accident)。
在逻辑上,本质传统上指每一个种与类的成员所必须属于的种或类。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世界的本原时,已涉及这对范畴。
德谟克里特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的现象,至于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即原子和虚空却不能直接为感觉所发现。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可感觉的是繁多变化的现象世界,而在它们后面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本质”这一概念,他把“形式因”看作是本质,又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它的第一本体”。
中世纪伊本·西拿认为在上帝之中,本质与存在(实存)是同一的,在一切被造物中则本质与存在(实存)是有区别的。
这种观点为波那文图拉和托马斯·阿奎那所发挥而达到完备。
英国洛克区别实在本质与名义本质,认为名义本质是种与类,是抽象的概念,人的认知是由于名义本质,实在本质是不可知的。
荷兰斯宾诺莎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实体,“宇宙间除了实体及其特殊状态以外,不能有别的东西”。
实体表现为现象的“样式”,没有实体,“样式”就不能存在,不通过“样式”,实体就不能被认识。
德国康德从其先验唯心主义出发,把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称为认识现象,用Erscheinung一词表示,认为它还没有与先天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结合;把认识现象与先天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结合后形成的称为现象,用phanomenon一词表示。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或本体与精神无关,为人所不能认识,而现象则是从自在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产生的经验材料,进而为人的认识能力加上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而成。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4)
意见:(英opinion)哲学术语。
该词源于希腊语doxa,意思是“似乎如此”或“看来如此”。
古希腊巴门尼德认为意见与真理相对。
意见与感觉经验有关,以现象为认识对象,是虚幻的;真理则来源于思想,认识到的是实在或存在。
柏拉图认为对可见世界的认识都产生意见,在意见的两级中,对实际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信念,而取得的结果是常识;对事物的肖像,如水中的影子的认识,则借助于想像,其产生的结果是幻觉。
前者比后者可靠,但意见的两级是变化不定的,可靠性均比知识差。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观点相似,认为意见与偶然的事物有关,其认识结果是或然的,真实的或普遍的意见只能作为探究的起点,不能认为是完全真实的。
德国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分为三个等级:意见、信仰和知识,认为意见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和客观根据不充分。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必然性的东西,而意见是一种“偶然的思想”;真理是客观的,是对绝对精神的认识,而意见则是一种主观的观念一个任意的思想,一个想像,是私有的,没有普遍性。
对立:(英opposition)亦译“对立面”。
哲学术语。
指事物或概念成为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十个对立面,表达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左与右、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正方与长方、善与恶的对立。
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面的矛盾,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事物运动,也产生世界和谐。
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提出对立面一致的学说,认为直线与曲线、圆与三角形、极大与极小、肯定与否定都是一致的。
意大利布鲁诺发挥了库萨的尼古拉的思想,认为点与体积、中心与圆周、极大与极小、有限与无限都是一致的。
德国黑格尔总结了他之前关于对立面的思想,形成其唯心主义辩证法,认为正题与反题是对立面,而合题达到对立面的调和。
在其逻辑学的本质论中,提出由同一而进入差异,由差异而进入对立,然后达到矛盾。
认为对立在自身内即包含有此方与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
一个事物被看作有其自己特殊的别物,这特殊的别物就是它的对立面,例如光明与黑暗、南与北、冷与暖,总的说来,即肯定与否定。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6)
意识:(英consciousness;德Bewusstsein;法conscience)源出希腊语syneidesis,拉丁文作con-scieutia。
指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特殊机能和属性。
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这种观点是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意识理论的总结。
在哲学史上,古希腊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等人认为意识由物质性的原子构成,原子的聚合决定意识(灵魂)的生成和消失。
人的感官接受外部事物流射出来的精细原子,才构成事物的“影像”。
这些见解包含着精神与肉体相统一、意识是有机体属性和反映的思想萌芽。
欧洲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自然科学发展,特别是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的研究成果,提出和论证了思维是物质有机体的属性。
法国狄德罗、拉美特利等人明确指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感觉中枢就在脑子里,脑是思维的器官”。
德国费尔巴哈不仅提出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特殊器官人脑的活动,还接触到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认为仅仅依靠个人的单独活动,不能产生意识,只有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活动才能获得观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这些成果,并依据19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
精神:(英spirit;德Geist;拉spiritus)哲学术语。
指人的感觉、思维等意识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与“物质”相对。
精神这个概念在哲学上的意义随哲学家本体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二元的,以精神为理念,精神关系到不变的东西,物质是变化的东西,由理念与物质结合而为现象世界,它也是变化的东西。
新柏拉图主义继承柏拉图的观点以精神为太一,从太一中流出“努斯”(宇宙理性),然后从努斯流出世界灵魂,最后从灵魂流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与太一相对立的。
人的目的是摆脱物质世界,回归太一。
亚里士多德从其形式与质料的学说引申出形式与质料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认为有形式的身体对作为身体形式的灵魂来说则是物质。
亚里士多德也承认有没有物质的纯粹形式,而纯粹的精神就是上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哲学主义
哲学主义
形上学 (Metaphysics)
研究我们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的背後到底是什麽,甚至这个物质世界到底存不存在。
(见"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
美学研究一件事物要具备什麽元素才能称得上是"美"。
伦理学研究人应以怎样的行为标准去生活,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生态哲学 (Ecophilosophy) 研究世界各地的哲学及文化趋势与地球生态的关系。
一元论 (Monism) 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元素造成的。
二元论 (Dualism)
宇宙万物都由两部份组成的。
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是"宇宙分为理型世界与感官世界"(见"理型论")。
无神论 (Atheism) 宇宙没有神。
一神论 (Monotheism) 全宇宙只有一个神。
例如:基督教。
多神论 (Polytheism) 宇宙中有多过一个神。
例如:佛教。
不可知论 (Agnostism) 无法确定是否有神存在。
泛神论 (Pantheism) 认为假如神是无穷无限的话,他便应存在於(他所造的)万物中。
自然神论 (Deism)
相信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後,只会透过大自然显现自己,绝对不会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显现。
知识论关於知识的起源及其本质的一些理论。
宇宙论关於宇宙、时间及空间的来由和它们的本质的一些理论。
理型论
宇宙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比如说:人是由肉体(理型)和灵魂(感官)组成的。
机械论 (Machanistism) 一种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同且永远不变的规则下活动,因此所有的变化都能用数学精确地计算出来。
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研究人类的个体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理想主义 (Idealism) 相信在生命的基本物质上,有一种精神、思想存在着。
虚无主义 (Nihilism) 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怎样都可以。
理性主义 (Rationalism) 在学习知识上,理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主义 (Empiricism) 在学习知识上,感官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享乐主义人要感到幸福,就应尽情享乐,尽量避免苦痛。
人文主义 (Humanism)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强调以感性去生活,追求感情,
神秘主义 (Mysticism/ Occultism)
"我"是"上帝"的一部份,像水滴是海洋的一部份一样。
"我"放弃自我就能融入"上帝" (一个更广大且永恒的"我")中,像水滴融入海洋一样。
超现实主义 (Surrealism) 强调利用潜意识来表达自己,让自己自由发挥,丝毫不受理性压抑。
新达尔文主义 (Neo-Darwinism) 认为生命的生长和繁殖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相信物质世界是由各种分子组成,我们透过肉体感官认识这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现像都是由我们的内心精神产生。
荒谬主义 (Absurdism) 指"荒谬剧场"的风格,荒谬剧场表达了生命的没有意义,旨在激励观众去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自然派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一般被称为自然派,他们都集中研究自然万物的本质。
诡辩学派 (Sophist)
古时的一个学派,这些人大都到过不同国家,见过很多不同社会制度、风俗、道德与信仰,自称"智者"。
犬儒学派
认为人的真正幸福不含外在因素(如:金钱、健康、人际关系),因为
这些都是人总有一天会失去的。
故此,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一旦拥有便永远不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