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
哲学术语英汉对照
![哲学术语英汉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38736567de80d4d8d15a4f8c.png)
哲学术语英汉对照-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a prioria posteriori distinction 先验-后验的区分 abstract ideas 抽象理念abstract objects 抽象客体ad hominem argument 谬误论证 alienation/estrangement 异化,疏离altruism 利他主义analysis 分析analyticsynthetic distinction 分析-综合的区分aporia 困惑argument from design 来自设计的论证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能association of ideas 理念的联想autonomy 自律axioms 公理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categories 范畴Category mistake 范畴错误causal theory of reference 指称的因果论causation 因果关系certainty 确定性chaos theory 混沌理论class 总纲、类clearness and distinctness 清楚与明晰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concept 概念consciousness 意识consent 同意consequentialism 效果论conservative 保守的consistency 一致性,相容性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的内容 contingentnecessary distinction 偶然-必然的区分 continuum 连续体continuum hypothesis 连续性假说contradiction 矛盾(律)conventionalism 约定论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反事实的条件句criterion 准则,标准critique 批判,批评Dasein 此在,定在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defeasible 可以废除的definite description 限定摹状词deontology 义务论dialectic 辩证法didactic 说教的dualism 二元论egoism 自我主义、利己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 消除性的唯物主义empiricism 经验主义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思想)entailment 蕴含essence 本质ethical intuition 伦理直观ethical naturalism 伦理的自然主义eudaimonia 幸福主义event 事件、事变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进化认识论expert system 专门体系explanation 解释fallibilism 谬误论family resemblance 家族相似fictional entities 虚构的实体first philosophy 第一哲学form of life 生活形式formal 形式的foundationalism 基础主义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function 函项(功能)function explanation 功能解释good 善happiness 幸福hedonism 享乐主义hermeneutics 解释学(诠释学,释义学)historicism 历史论(历史主义)holism 整体论iconographic 绘画idealism 理念论ideas 理念identity 同一性il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的行为imagination 想象力immaterical substance 非物质实体immutable 不变的、永恒的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个体主义)induction 归纳inference 推断infinite regress 无限回归intensionality 内涵性intentionality 意向性irreducible 不可还原的Leibnizs Law 莱布尼茨法则logical atomism 逻辑原子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逻辑实证主义logomachy 玩弄词藻的争论material biconditional 物质的双向制约materialism 唯物论(唯物主义)maxim 箴言,格言method 方法methodologica 方法论的model 样式modern 现代的modus ponens and modus tollens 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 natur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necessary 必然的neutral monism 中立一无论nominalism 唯名论nonEuclidean geometry 非欧几里德几何nonmonotonic logics 非单一逻辑OckhamRazor 奥卡姆剃刀omnipotence and omniscience 全能和全知ontology 本体论(存有学)operator 算符(或算子)paradox 悖论perception 知觉phenomenology 现象学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 意义的图像说pluralism 多元论polis 城邦possible world 可能世界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prescriptive statement 规定性陈述presupposition 预设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质 principle of noncontradiction 不矛盾律proposition 命题quantifier 量词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rational numbers 有理数real number 实数realism 实在论reason 理性,理智recursive function 循环函数reflective equilibrium 反思的均衡relativity (theory of) 相对(论)rights 权利rigid designator 严格的指称词Rorschach test 相对性(相对论)rule 规则rule 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规则Russells paradox 罗素悖论sanctions 制发scope 范围,限界semantics 语义学sense data 感觉材料,感觉资料set 集solipsism 唯我论social contract 社会契约subjectiveobjective distinction 主客区分sublation 扬弃substance 实体,本体sui generis 特殊的,独特性supervenience 偶然性syllogism 三段论thingsinthemselves 物自体thought 思想thought experiment 思想实验threevalued logic 三值逻辑transcendental 先验的truth 真理truth function 真值函项understanding 理解universals 共相,一般,普遍verfication principle 证实原则versimilitude 逼真性vicious regress 恶性回归Vienna Circle 维也纳学派virtue 美德。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1)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1)](https://img.taocdn.com/s3/m/2ddb8f3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6.png)
直觉:(英intuition)哲学术语。
指直接察觉或把握真理。
古希腊柏拉图所理解的直觉接近于天赋的直接知识。
中世纪奥卡姆认为人对偶然事实的判断由直觉作出,因而直觉有感性与理性两种不同的来源。
法国笛卡儿、英国洛克、德国莱布尼茨比较着重对直觉与推理作相对的理解,提出感性直觉与理智直觉。
莱布尼茨更提出理性的直觉真理与事实的直觉真理,认为感性直觉或事实的直觉真理从人的知觉而来,理智直觉或理性直觉真理是人的推理中的普遍原则。
荷兰斯宾诺莎提出直觉知识,并把它与次于直觉知识的理性知识放在一起,称为真知识,即具有确定性与必然性的知识,这种观点把感性直觉与理智直觉,或直觉与推理结合起来,以说明真理的认识来源。
德国康德从先验唯心主义考察直觉,区分经验直觉与先验直觉。
认为经验直觉是由自在之物刺激人们感官而来的印象与观念,是对象的直觉;先验直觉,即空间与时间,则是感性形式,两者结合成为感性知识。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出发说明直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它的特征是能动的、变化的、直接的认识,它不是被动的或僵死的。
列宁认为直觉也是处于永恒的运动的过程中,它是通过矛盾的产生和解决而实现的。
法国柏格森把直觉与推理相对立。
认为直觉可以在生命冲动的意识流动性中把握世界,而推理则使意识的流动性陷于凝固,陷于错误,使时间空间化。
德国胡塞尔把经验直觉与本质直觉相对立。
认为人在认识中,开始是用经验直觉,但它的内容逐渐本质化,表现出其纯粹本质,然后还原到观念,不再歪曲实在。
这就是把存在放在括弧中和本质还原的理论。
意大利克罗齐的美学把直觉放在主要地位,认为美学的核心是个体性,而个体性产生于艺术家的想像力,想像力则依据于直觉。
现代伦理学中的直觉主义认为伦理的词“善”是单一的属性,不能用非伦理的词来加以定义,因此把正确与善区别开来。
数学的直觉主义把数学的基础放在直觉而不是推理上,限制排中律与归纳法的运用,拒绝间接证明。
观念:(英idea)哲学术语。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2920e4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d.png)
哲学基本问题名词解释汇总1. 知识论(Epistemology):研究知识的本质、来源、限制和可靠性的学科。
2. 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本质、实在的性质和实体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 伦理学(Ethics):研究道德原则、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学科。
4. 形而上学(Metaphysics):研究现实的本质、宇宙的结构和存在的本源的学科。
5. 逻辑学(Logic):研究推理和推理形式的学科,也被称为思维学。
6. 伦理(Morality):指个体或社会行为的道义评判基准,涉及对好与坏、对正义与不正义等评价标准的分析。
7. 自由意志(Free will):人类有能力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做出自主决定的观念。
8.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由选择的哲学思潮。
9. 唯物主义(Materialism):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
10. 心灵-身体问题(Mind-body problem):研究意识和身体之间关系的问题,探讨心灵和物质的本质及如何相互作用。
11. 真理(Truth):与现实相符的思想或陈述,存在多种观点和理论来解释真理的本质。
12. 自我(Self):个体的意识和认知的主体,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个体的独特性。
13. 美学(Aesthetics):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
14. 人性(Human nature):关于人类本质和特征的观点和理论,涉及人类的行为、动机和能力等方面。
15. 思维(Thinking):人类的思考和认知过程,包括逻辑推理、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等。
16. 真实(Reality):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不受主体的观点和感知的影响。
17. 经验(Experience):个体通过感觉、观察和亲身经历得到的知识和认识。
18. 科学(Science):以理性和实证方法来研究自然界和人类行为的学科。
19. 理性(Reason):使用逻辑和推理进行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质。
哲学的名词解释
![哲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582f32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f.png)
哲学的名词解释哲学(Philosophy)是一门研究宇宙万物以及人类存在、思维、道德等一切基本问题的学问。
它探究的范围涉及到宇宙起源、存在的意义与目的、真理、美、道德以及人类思维与知识获取的方式等广泛的领域。
首先,哲学涉及到宇宙的本源理论,即它试图回答宇宙的起源以及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这包括对宇宙的本质、宇宙是否有目的论、自然规律、宇宙演化等问题的研究。
其次,哲学关注的是人类思维的本质以及知识获取的方式。
它通过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问题,探索人类思维的能力和限制,以及人类如何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方式获取知识,理解世界。
第三,哲学关心人类的伦理道德,即对善恶、义务和价值观的研究。
它试图回答道德标准的来源,探讨行为的道德性质和道德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在伦理决策中权衡不同的价值观。
此外,哲学还关注智慧与生活的关系。
它试图回答生活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思考和反思来塑造一个有意义的生活。
它考察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包括科学方法、逻辑推理和哲学思辨等方式。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不仅探讨各个领域的问题,还对方法论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批判。
哲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是它从根本上质疑已经成为共识的观点,通过质疑、探究和辩证的方法来寻求真理。
哲学的目的在于提供综合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的思考框架,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拥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它旨在帮助人们发展出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促进人类思维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的研究。
它既追求宏大的问题的解答,也关注人类思维与行为的研究。
通过哲学,我们可以思考人类的存在与价值,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哲学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fc028a0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0.png)
总类哲学:(英philosophy)该词源于希腊语philos(爱)和sophia(智),意为“爱智慧”。
19世纪日本哲学家依据中国古代文献中“哲,智也”,将其译为“哲学”,意为智慧之学。
哲学一词的含义历经变换发展。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该词。
认为可以把人分为三类,即喜欢快乐的人,喜欢活动的人和喜欢智慧的人,喜欢智慧的目的就是用宗教词汇所说的对拯救的关心。
巴门尼德把哲学研究看成从现象世界走向存在世界的过程,把走向真理之路看成一条“闻名的女神之大道”。
苏格拉底认为,对自我的知识和达到概念的明确是哲学的功能,从而把爱智者称为哲学家。
柏拉图认为,哲学的目的就是达到对绝对真理,即理念世界的认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奇,哲学是考察事物的原因或法则,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类知识的总体是等同的。
新柏拉图学派认为,哲学的目的是与神(太一)相联系。
中世纪,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婢。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当理性在认识世界中不能发挥作用时,神学就发挥作用,信仰指导理性前进。
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认为,哲学就是澄清最后的真理,哲学的出发点是怀疑,当怀疑达到最后限度时,就发现自我的存在,由此出发而推论出世界的存在和上帝的存在。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哲学就是分析经验概念,把概念分析到它的最简单的组成部分,即了解经验概念的最简单形式,进而从简单观念组成复杂观念,以至于构成实体等观念。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以前的形而上学所探讨的问题,如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等是由于人用有限的知性形式去认识无限的东西引起的,因而这种理性的理念是虚幻的、谬误的、矛盾的。
这种旧哲学应当通过对理性的批判而予以否定。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由一切科学知识构成的统一完整的体系,该体系是由绝对精神以概念的形式自身发展后外化为自然,通过人类精神认识自己的辩证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哲学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9)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9)](https://img.taocdn.com/s3/m/0d6f232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84.png)
自知:(英self-knowledge)哲学术语。
指人对其自身的价值有所估量。
一般含有人应知其知识有限,从而避免僭越其限度而轻视他人与上帝。
古希腊泰勒斯第一个提出“知道你自己”的观念,并认为“人不能过分”。
苏格拉底以德尔斐的神谕中所说的“他是最聪明的人”为比喻,引申出“自知其无知”的命题,并进一步论述了自知在哲学上的意义。
古罗马奥古斯丁的哲学不再把自知看成认识上的无知,或达到快乐的途径,而认为它是达到最后拯救的途径。
认为人追求的是真、善、美,这种追求的最后目的是上帝。
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与处境的最后归宿不可避免是上帝时,我们不安息的心就在上帝之中安息了。
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的“有学识的无知”理论,以自知为基础。
认为当人有了自知,他才知道他自己的有限性与没有知识,在自知他自己无知时,则正表示出他有了知识。
这种观点在神学意义上说明,神作为无限的极大,有限的人是不能认识的。
其哲学意义则在于提出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从知识的有限才能够达到知识的无限。
人格的同一:(英personal identity)哲学术语。
指肉体与灵魂的同一、身心同一或单一普遍的持久性与变易性的同一。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持久性与灵魂相联系,变易性与肉体相联系。
人格同一在于肉体与灵魂的结合。
亚里士多德和他的理论的追随者均认为持久性、连续性与形式相联系,形式作为一种发展的原则,灵魂是肉体的形式,因而人格同一在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中得以解决。
德国康德提出先验的自我作为统觉,以统率经验材料。
认为人格的同一是先验自我的同一性。
法国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理论认为过去作为记忆而结合于现在之中,人格同一存在于生命冲动的统一之中。
这些哲学体系均以不同形式肯定人格的同一。
英国休谟的印象原子论认为自我是流动的印象、观念的连续,像演戏一样,但连戏台也没有,因而人格同一是不可能的。
怀特海的有机体论着重于说明变化与过去状态的继承,但认为没有变化的连续性,它以连续性中的变化代替人格同一。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0)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0)](https://img.taocdn.com/s3/m/00e493c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d.png)
知觉问题:(英problem of perception)哲学术语。
西方哲学讨论的关于知觉能否认知外界事物的问题。
德国康德认为知觉是为感觉所伴随的认知,它由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所形成的材料,加上空间、时间框架而形成。
英国J.S.穆勒把物质定义为感觉的恒久可能性,从而抛弃了感觉与对象的二元论,以主观的意识为认识对象。
20世纪初开始的知觉问题讨论,包含在实在论的讨论中。
素朴的实在论认为,在感觉中所经验到的性质,是在世界中呈现出来的。
新实在主义反对19世纪唯心主义主张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外在关系,认为知觉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实在的。
批判实在主义反对新实在主义者的这种看法,认为知觉有三重关系,即事物、感觉材料、知觉活动,知觉有与事物相符合与不相符合的区别,前者为正确的知觉,后者为错误的知觉。
英国摩尔提出感觉材料概念,罗素与布洛德均使用这个概念,他们都认为知觉到的是感觉材料,这个理论称为“感觉材料说”。
以后的讨论认为“感觉材料说”是不必要的复杂化的说明,认为人们的确知觉到事物。
英国赖尔与奥斯丁均支持这种观点。
美国米德认为知觉的最高阶段是触觉,知觉是内在的对感觉的改造活动。
实体观念是从广延性的感觉概括来的,空间、时间、质量是从触觉经验来的。
法国梅洛-庞蒂提出一种知觉现象学的分析,认为知觉中的因素是关系或关系形式,这些知觉活动可以解释许多主体有共同认识的原因,并说明感觉到观念的过渡途径。
现代知觉问题的讨论基本上停留在对知觉的现象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觉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由感觉经验概括而来。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被人的头脑所反映,并转换为思想形式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列宁也指出:唯物主义者把感觉、知觉和一般意识看作是客观实在的映象。
西方哲学中的知觉问题对人的认识反映世界这一问题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
符合说:(英doctrine of correspondence)主张真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的理论。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2)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2)](https://img.taocdn.com/s3/m/4d5fb10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2.png)
本质与现象:(英essence and appearance)哲学范畴。
本质指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隐藏在现象后面并表现在现象之中。
该词来源于拉丁文es-sentia,又来源于esse(存在)。
希腊语是ousia,指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并以此而区别于实存(exist-ence)和偶性(accident)。
在逻辑上,本质传统上指每一个种与类的成员所必须属于的种或类。
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世界的本原时,已涉及这对范畴。
德谟克里特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的现象,至于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即原子和虚空却不能直接为感觉所发现。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可感觉的是繁多变化的现象世界,而在它们后面的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真实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使用“本质”这一概念,他把“形式因”看作是本质,又说“事物的本质就是它的第一本体”。
中世纪伊本·西拿认为在上帝之中,本质与存在(实存)是同一的,在一切被造物中则本质与存在(实存)是有区别的。
这种观点为波那文图拉和托马斯·阿奎那所发挥而达到完备。
英国洛克区别实在本质与名义本质,认为名义本质是种与类,是抽象的概念,人的认知是由于名义本质,实在本质是不可知的。
荷兰斯宾诺莎认为,世界只有一个实体,“宇宙间除了实体及其特殊状态以外,不能有别的东西”。
实体表现为现象的“样式”,没有实体,“样式”就不能存在,不通过“样式”,实体就不能被认识。
德国康德从其先验唯心主义出发,把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称为认识现象,用Erscheinung一词表示,认为它还没有与先天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结合;把认识现象与先天的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结合后形成的称为现象,用phanomenon一词表示。
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或本体与精神无关,为人所不能认识,而现象则是从自在之物刺激人们的感官产生的经验材料,进而为人的认识能力加上感性形式与知性范畴而成。
哲学术语英汉对照
![哲学术语英汉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69c58c19ff00bed5b9f31d24.png)
a prioria posteriori distinction 先验-后验的区分abstract ideas 抽象理念abstract objects 抽象客体ad hominem argument 谬误论证alienation/estrangement 异化,疏离altruism 利他主义analysis 分析analyticsynthetic distinction 分析-综合的区分aporia 困惑argument from design 来自设计的论证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人工智能association of ideas 理念的联想autonomy 自律axioms 公理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categories 范畴Category mistake 范畴错误causal theory of reference 指称的因果论causation 因果关系certainty 确定性chaos theory 混沌理论class 总纲、类clearness and distinctness 清楚与明晰cogito ergo sum 我思故我在concept 概念consciousness 意识consent 同意consequentialism 效果论conservative 保守的consistency 一致性,相容性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contents of consciousness 意识的内容contingentnecessary distinction 偶然-必然的区分continuum 连续体continuum hypothesis 连续性假说contradiction 矛盾(律)conventionalism 约定论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反事实的条件句criterion 准则,标准critique 批判,批评Dasein 此在,定在deconstruction 解构主义defeasible 可以废除的definite description 限定摹状词deontology 义务论dialectic 辩证法didactic 说教的dualism 二元论egoism 自我主义、利己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 消除性的唯物主义empiricism 经验主义Enlightenment 启蒙运动(思想)entailment 蕴含essence 本质ethical intuition 伦理直观ethical naturalism 伦理的自然主义eudaimonia 幸福主义event 事件、事变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进化认识论expert system 专门体系explanation 解释fallibilism 谬误论family resemblance 家族相似fictional entities 虚构的实体first philosophy 第一哲学form of life 生活形式formal 形式的foundationalism 基础主义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function 函项(功能)function explanation 功能解释good 善happiness 幸福hedonism 享乐主义hermeneutics 解释学(诠释学,释义学)historicism 历史论(历史主义)holism 整体论iconographic 绘画idealism 理念论ideas 理念identity 同一性il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的行为imagination 想象力immaterical substance 非物质实体immutable 不变的、永恒的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个体主义)induction 归纳inference 推断infinite regress 无限回归intensionality 内涵性intentionality 意向性irreducible 不可还原的Leibnizs Law 莱布尼茨法则logical atomism 逻辑原子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逻辑实证主义logomachy 玩弄词藻的争论material biconditional 物质的双向制约materialism 唯物论(唯物主义)maxim 箴言,格言method 方法methodologica 方法论的model 样式modern 现代的modus ponens and modus tollens 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natural selection 自然选择necessary 必然的neutral monism 中立一无论nominalism 唯名论nonEuclidean geometry 非欧几里德几何nonmonotonic logics 非单一逻辑OckhamRazor 奥卡姆剃刀omnipotence and omniscience 全能和全知ontology 本体论(存有学)operator 算符(或算子)paradox 悖论perception 知觉phenomenology 现象学picture theory of meaning 意义的图像说pluralism 多元论polis 城邦possible world 可能世界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prescriptive statement 规定性陈述presupposition 预设primary and secondary qualities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质principle of noncontradiction 不矛盾律proposition 命题quantifier 量词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rational numbers 有理数real number 实数realism 实在论reason 理性,理智recursive function 循环函数reflective equilibrium 反思的均衡relativity (theory of) 相对(论)rights 权利rigid designator 严格的指称词Rorschach test 相对性(相对论)rule 规则rule utilitarianism 功利主义规则Russells paradox 罗素悖论sanctions 制发scope 范围,限界semantics 语义学sense data 感觉材料,感觉资料set 集solipsism 唯我论social contract 社会契约subjectiveobjective distinction 主客区分sublation 扬弃substance 实体,本体sui generis 特殊的,独特性supervenience 偶然性syllogism 三段论thingsinthemselves 物自体thought 思想thought experiment 思想实验threevalued logic 三值逻辑transcendental 先验的truth 真理truth function 真值函项understanding 理解universals 共相,一般,普遍verfication principle 证实原则versimilitude 逼真性vicious regress 恶性回归Vienna Circle 维也纳学派virtue 美德。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7)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7)](https://img.taocdn.com/s3/m/dc4369d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f.png)
二元论:(英dualism)主张世界的本原有两个方面或对象的哲学理论。
与“一元论”、“多元论”相对。
该词源于拉丁语dualis(包括两个),由托马斯·海德(Thomas Hyde)在《古代波斯宗教》(1700)一书中第一次使用,指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二者对立的教义。
德国沃尔弗第一次用以指精神与物质二者的形而上学的对立。
这种二元对立可以用于宗教、形而上学、认识论。
善恶对立的思想,在早期宗教中为摩尼教与诺斯替教使用。
古希腊柏拉图把理念与现实事物对立,并把理念作为善,把现实事物作为恶,带有善恶对立的二元论意义。
亚里士多德试图克服柏拉图的理念与事物的对立,代之以形式与质料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补充。
新柏拉图主义继承了柏拉图的二元论,但以流溢说使太一与现实事物达到哲学上的结合。
法国笛卡儿的二元论以精神与物质的对立表示出来,由此而派生出偶因论,把上帝作为精神与物质之上的最高实体,并由上帝在认识上协调身心的活动。
荷兰斯宾诺莎以实体、属性、样态的唯物主义理论避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把思维与广延作为实体(自然界)的属性,以达到二元的结合。
德国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与预定和谐也有调和精神与物质、心与身的分裂的性质。
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把这种本体论的二元论转到认识论中,把知识中的先天形式与经验材料、经验中的分析因素和综合因素的对立与结合看成是解决二元论的方法,从而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但又形成自在之物与现象界的二元分裂。
马克思和恩格斯均批判康德的二元论,坚持人通过实践过程而认识世界,从认识过程使自在之物成为为我之物,达到本质与现象的统一,克服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二元割裂,使两者在实践中联系起来。
德国阿芬那留斯与美国W.詹姆斯提出“纯粹经验”以避免二元论,认为纯粹经验是超越精神与物质的经验状态。
新实在主义者美国洛夫乔伊反对这种避免二元分裂的理论,主张承认在认识论上的二元性,认为在时间和生理学的性质上必须有世界与感觉的二元论,他也认为有第一性的性质的客观性与第二性的性质的主观性之间的二元论。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6)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6)](https://img.taocdn.com/s3/m/a2e6ff5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4.png)
规范原则:(英regulative principle)哲学术语。
指一种理论、判断、命题。
对人的经验和行为起一定规范作用,但没有客观的必然性。
德国康德首先用该词说明理念的作用。
认为上帝存在、灵魂不死、意志自由这三个理念不能用知性的理论理性来加以说明,但仍可作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原则而存在,成为人类信念的基础。
法伊欣格尔在其虚构哲学中扩大了康德的用法,认为一切观念都起一种规范作用,即客观事物的实在性由主观的规范所决定。
美国杜威在其工具主义中对这种规范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自然界没有固定的目的,有的只是手段与目的的连续体;人为自己提出目的,只有在其行为达到目的时才是有目的的;当人的探索达到一定目的时,并不是探索的结束,已经达到的目的成为进一步目的的手段。
观念是引导到行为的工具,要由人的行为或可能导致的行为而得到理解。
隐喻:(英metaphor)哲学用语。
一般指以形象性的语言说明哲学思想。
该词源于希腊语meta(超过)、pherein(携带、使其),即对一词的意义作超越原义的使用。
与比喻有密切关系。
有些哲学家,包括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国霍布斯、洛克,现代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均反对在哲学中运用隐喻的表达,认为它联系到感觉而非思想,容易引起意义模糊。
古希腊柏拉图多用隐喻和神话形象地解释不能用文字来说明的哲学内容。
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在其对存在的类比中采用类似于隐喻的方法,他发现在单义表达与含糊表达之间,理智还可以用类比的表达。
法国柏格森给予隐喻以更肯定的作用,他把表达分为理智的表达与直觉的表达,认为理智表达要求用文字表述,而直觉的自然语言则是隐喻的表达。
英国柯林伍德认为哲学概念的意义是互相重叠的,因而在哲学上采取隐喻的解释是很自然的,并且隐喻是哲学的主要部分。
德国卡西勒把科学思考与宗教、诗的表达区别开来,认为科学概念追求清楚明白、有秩序、有文字意义,而宗教与诗的表达以意义的多样性为特征,因而后者必借助于隐喻的方法来解释。
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
![中英文哲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aee394c852458fb770b5639.png)
形上学(Metaphysics):研究我们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的背後到底是什麽,甚至这个物质世界到底存不存在。
(见"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美学:研究一件事物要具备什麽元素才能称得上是"美"。
伦理学:研究人应以怎样的行为标准去生活,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研究世界各地的哲学及文化趋势与地球生态的关系。
一元论(Monism):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元素造成的。
二元论(Dualism):宇宙万物都由两部份组成的。
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是"宇宙分为理型世界与感官世界"(见"理型论")。
无神论(Atheism):宇宙没有神。
一神论(Monotheism):全宇宙只有一个神。
例如:基督教。
多神论(Polytheism):宇宙中有多过一个神。
例如:佛教。
不可知论(Agnostism):无法确定是否有神存在。
泛神论(Pantheism):认为假如神是无穷无限的话,他便应存在於(他所造的)万物中。
自然神论(Deism):相信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後,只会透过大自然显现自己,绝对不会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显现。
知识论:关於知识的起源及其本质的一些理论。
宇宙论:关於宇宙、时间及空间的来由和它们的本质的一些理论。
理型论:宇宙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比如说:人是由肉体(理型)和灵魂(感官)组成的。
机械论(Machanistism):一种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同且永远不变的规则下活动,因此所有的变化都能用数学精确地计算出来。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研究人类的个体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理想主义(Idealism):相信在生命的基本物质上,有一种精神、思想存在着。
虚无主义(Nihilism):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怎样都可以。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学习知识上,理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4)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4)](https://img.taocdn.com/s3/m/150f32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9.png)
意见:(英opinion)哲学术语。
该词源于希腊语doxa,意思是“似乎如此”或“看来如此”。
古希腊巴门尼德认为意见与真理相对。
意见与感觉经验有关,以现象为认识对象,是虚幻的;真理则来源于思想,认识到的是实在或存在。
柏拉图认为对可见世界的认识都产生意见,在意见的两级中,对实际事物的认识能力是信念,而取得的结果是常识;对事物的肖像,如水中的影子的认识,则借助于想像,其产生的结果是幻觉。
前者比后者可靠,但意见的两级是变化不定的,可靠性均比知识差。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观点相似,认为意见与偶然的事物有关,其认识结果是或然的,真实的或普遍的意见只能作为探究的起点,不能认为是完全真实的。
德国康德把人类的认识分为三个等级:意见、信仰和知识,认为意见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和客观根据不充分。
黑格尔认为真理是必然性的东西,而意见是一种“偶然的思想”;真理是客观的,是对绝对精神的认识,而意见则是一种主观的观念一个任意的思想,一个想像,是私有的,没有普遍性。
对立:(英opposition)亦译“对立面”。
哲学术语。
指事物或概念成为对立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十个对立面,表达有限与无限、一与多,左与右、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正方与长方、善与恶的对立。
赫拉克利特提出对立面的矛盾,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推动事物运动,也产生世界和谐。
文艺复兴时期德意志库萨的尼古拉提出对立面一致的学说,认为直线与曲线、圆与三角形、极大与极小、肯定与否定都是一致的。
意大利布鲁诺发挥了库萨的尼古拉的思想,认为点与体积、中心与圆周、极大与极小、有限与无限都是一致的。
德国黑格尔总结了他之前关于对立面的思想,形成其唯心主义辩证法,认为正题与反题是对立面,而合题达到对立面的调和。
在其逻辑学的本质论中,提出由同一而进入差异,由差异而进入对立,然后达到矛盾。
认为对立在自身内即包含有此方与彼方、自身与其反面之物。
一个事物被看作有其自己特殊的别物,这特殊的别物就是它的对立面,例如光明与黑暗、南与北、冷与暖,总的说来,即肯定与否定。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7)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57)](https://img.taocdn.com/s3/m/b4f5998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b.png)
文化哲学:(英cultural philosophy)侧重以文化为本体,探究文化和人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其先驱是18世纪启蒙学者意大利维科,他认为人主动创造世界历史,文化是人的创造物。
19世纪以后对文化的哲学研究形成进化论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
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学校中所进行的教学一般都可以说是文化的建设与传授。
智者派是传授知识的,也是集中于文化的范围内。
这种文化包含古代所谓的七艺。
古希腊有对文化持贬斥态度的,犬儒学派认为一切文化上知识上的创造都起败坏人的作用,主张回到自然,这种反对文化的态度成为斯多亚学派所主张的人是世界的公民而非城邦公民的观点,认为城邦的文化不如自然的合于人的本性。
中世纪的文化仍然以古希腊的七艺为主,同时加上一些基督教的教义。
文艺复兴时期反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会的文化,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最初也是恢复以七艺为主的世俗文化。
德国康德在其论启蒙运动与其伦理学和美学观点中均强调文化的创造性质,扩大了文化包含的内容。
赫尔德研究文化的哲学意义,认为人类文化依赖于他们不同的理智生活和情感生活,而理智生活与情感生活又依赖于物质环境的条件,他也有一种回到自然的思想,认为文化的语言失去天然的朴素,因而诗歌应回到民歌的朴素情感中去。
费希特认为人的目标是达到一种伦理的世界文化。
黑格尔的哲学从逻辑学到自然哲学到精神哲学表达为一种文化的运行过程,其文化内容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全体。
20世纪文化与文明区别开来,德国斯宾格勒把文化看成是一个社会的生命的可能性,而把文明看成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成就的外在形式。
卡西勒的文化哲学则从符号形式哲学出发,把文化看成是人所制造出来的符号,把文化的发展看成是人的符号的变化,他着重研究的文化内容是神话、宗教、语言、科学。
比较哲学:(英comparative philosophy)主要对东西方哲学、不同的哲学体系、各种哲学分支学科学作同异比较研究。
比较哲学的发展较晚,它有待于哲学体系间的相互交流的充分发展,但它的发展前途在于各哲学体系充分了解相互补充而形成一种世界哲学。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0)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40)](https://img.taocdn.com/s3/m/3d5abaf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1.png)
一般与个别:(英universals and individuals)亦译“共相与殊相”、“普遍与个别”。
哲学术语。
个别指单个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个别事物所属的种或属,又指个别事物的共同性质。
古希腊苏格拉底首先明确地区分一般与个别,认为一般是个别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普遍意义。
柏拉图认为这种共同性质或理念要求实现它们自己,它们事实上是在世界上创造出来的个别事物的范例。
肯定一般是客观的,并独立于个别事物而存在,也独立于心理活动而存在。
因为理念或一般不依据于事物,因而有理念或一般的永恒世界。
这种观念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理论来源。
亚里士多德以质料与形式的观点调和柏拉图的理念或一般绝对独立存在的观点,认为总、类质料与形式相结合构成感性事物。
认为一般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但不具有绝对的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为中世纪温和唯实论的理论来源。
普罗提诺和其他新柏拉图主义者发展了柏拉图理念世界的观念,把一般概念称为奴斯或理智,成为绝对唯实论者。
波菲利以亚里士多德的观念说明类(属)与种的关系,认为这些实体状态不是人的能力可以解决的。
古罗马奥古斯丁从柏拉图主义出发,赞同绝对唯实论,认为永恒的一般观念存在于上帝的心中。
波伊提乌开始了中世纪唯实论与唯名论的斗争。
他引述波菲利为亚里士多德《范畴篇》所作的引论中提到的争论:种和属是真实存在还是理智的产物;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是有形体还是无形体;它们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还是之外。
波伊提乌不主张在柏拉图观点与亚里士多德观点之间作出决定,但他的分析遵循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中世纪的唯实论与唯名论分为极端的和温和的。
极端唯名论的代表洛色林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实在的,一般没有客观性,只是一阵风、一种声音;温和唯名论代表阿伯拉尔认为一般表示客观对象中相似的性质,是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这种概念在个别事物中就个别化了。
极端唯实论的代表安瑟伦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世界和人的灵魂而存在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观念就是上帝。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6)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16)](https://img.taocdn.com/s3/m/12f8441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80.png)
宇宙论:(英cosmology)研究宇宙的起源、结构、永恒性、有机性或机械性、规律、空间、时间、因果性等性质的理论。
宇宙论与本体论的区别在于:宇宙论探求这个世界什么是真实的,而本体论则探求对任何世界都有效的关系与区别。
该词最早由德国沃尔弗使用。
他把哲学分为实践与理论两部分,实践部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国家学,而理论部分则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神学。
在理论部分的四个分科中,本体论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宇宙论以宇宙为研究对象,心理学以灵魂为研究对象,神学以神为研究对象。
沃尔弗认为宇宙论相对于神学与心理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等问题。
18世纪已经普遍运用沃尔弗关于宇宙论的提法以分析哲学史问题,如德国康德把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来证明上帝存在、从动力因来证明上帝存在、从可能性与必然性来证明上帝存在,归纳为宇宙论证明。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宇宙论的四个二律背反,实即总结了以前哲学中宇宙论的对立观点。
这四个二律背反是宇宙在时空中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由单一物构成,还是由复杂物构成,或由不能无限分割单位构成,还是由可以无限分割单位构成;宇宙中有必然性,还是有自由的开端;宇宙由神创造,还是不由神创造。
这些宇宙论上的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仍然以宇宙论形式出现。
黑格尔认为宇宙论的研究包括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有限性、规律性、人的自由和恶的起源。
英国怀特海把他所著的《过程与实在》中的过程哲学说成是一种宇宙论,实际上是把宇宙论与形而上学等同,因为该书的体系实际是一种可以解释我们的任何经验因素的一般的观念的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出发,认为宇宙论的问题均由哲学世界观决定,没有单独的宇宙论。
价值论:(英theory of value或axiology)亦称“价值哲学”。
关于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哲学理论。
主要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5)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5)](https://img.taocdn.com/s3/m/ff0fdb7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2.png)
过去:(英past)哲学术语。
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区分之一。
表示已经发生和消逝的一切事件的时间。
在哲学史上,法国柏格森认为过去内在于现在之中,因为时间像滚雪球一样,过去的事件都包括在现在的事件之中了。
实用主义者认为过去是可变的,它随着现在的每一种变化而变化。
英国怀特海认为永恒实体把握现实的机遇而形成现实事件,认为对过去的逝去有两种观点,一强调它永远消失,另一则强调它永远保存,他认为后一种观点合于过程哲学的观点,即现实世界是上帝的后性,在现实世界中保存了过去。
现在:(英present)哲学用语。
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区分之一。
表示正在发生的一切事件的顷刻的和转瞬即逝的时间。
一切的事件和经验均在现在发生,一般认为现在没有绵延,或只有很短的绵延。
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到英国牛顿,都认为现在是时间过程的客观部分。
德国莱布尼茨、爱因斯坦,英国怀特海认为现在是相对于某个观察者的参考系而决定的。
美国W.詹姆斯用“似真的现在”一词指简单的认知活动所能把握的实在绵延过程,但认为这种绵延也包含有过去和未来的部分。
米德认为新鲜事物无所不在,它出现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由现在的独特性改变了过去和未来,使过去和未来也出现新的事物。
未来:(英future)哲学术语。
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区分之一。
表示尚未发生的一切事件的时间。
在哲学史上,有认为未来发生的事件是预先决定的,如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认为原子由必然性决定,英国霍布斯以严格的因果必然性决定未来,荷兰斯宾诺莎认为未来是由理性与物理的必然性所决定。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未来发生的事件是尚未决定的,如法国柏格森和英国怀特海,他们认为未来的事件还未存在,是在事态的发展中有待决定的;美国米德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基于现在的性质而变化的。
绵延:(英duration)哲学术语。
指时间的流动与继续。
源于拉丁语durare,意为消逝或继续。
其哲学意义与时间和上帝的永恒性有关。
古罗马奥古斯丁在以心理学方法分析时间的延续时,发现这个概念比上帝的永恒性更不清楚。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1)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1)](https://img.taocdn.com/s3/m/d94de6a3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82.png)
感性:(英sensibility;德Asthetik)般指由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形成的感觉、知觉、表象等认识形式。
该词源于拉丁文sentire,意为感觉。
因对感性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了解不同,有各种不同的感性学说。
古希腊巴门尼德认为感性经验是虚幻的。
恩培多克勒的流射说认为感觉就是从事物流射出来的东西进入人的感官孔道而形成。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认为感性是事物发射出来的“影像”透入感官而引起,但他认为感性是暗昧的认识,思想才是“真实的认识”,提出理性由感性材料来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感觉只对人起刺激作用,人的认识由对灵魂中早已存有的理念的回忆而引起,强调形式早已存在于头脑之中,不由感觉所形成。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感觉对象作了改造之后而形成的,基本上保持由感性进到理性的看法。
英国F.培根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反对狭隘经验主义,以蜜蜂酿蜜比喻把感性材料加工为认识。
霍布斯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割开来,认为感性来源于外界,而理性则依赖于几何学式的推理。
洛克以感觉和内省说明有对象的感觉和对象不存在状态中观念的来源。
唯理论者法国笛卡儿、荷兰斯宾诺莎、德国莱布尼茨均强调感觉的不可靠性,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说明只有理性是认识的可靠来源和重要依据。
法国狄德罗提出的观察、思考和实验,对感性认识的作用及其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作了更科学的说明。
英国休谟的知觉理论强调感性知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并以此影响了德国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把认识过程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其感性理论认为,自在之物刺激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印象与观念是外来的,只是一种感性材料,它须经先天的直观感性形式空间和时间加工,才形成感性认识。
单是感性还不能认识对象,没有知性形式就不能形成普遍必然的认识。
康德的这种观点继承柏拉图和唯理论者对感性的看法而加以修改,容纳了经验论的一些观点。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贝克莱和休谟的经验论观点,认为感性认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感觉所给予的,因而否认感性认识以客观世界为对象,以主观的经验代替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8)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28)](https://img.taocdn.com/s3/m/1a60e4a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2.png)
理性:(英reason;德Vernunft)指长期所认为的作为人的特征的推出逻辑结论的能力。
字源于拉丁文ratio。
古希腊柏拉图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志、理性、激情,这可能是理性一词的最早使用。
亚里士多德提出主动理性与被动理性的区别,认为主动理性是推理的纯粹形式,被动理性则是与感觉相联系的推理形式。
这种区别为伊斯兰哲学家和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所广泛使用。
公元前二世纪的哲学家潘勒修斯(Panaetius,前180—前109)区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认为实践理性比理论理性更有用处,实践理性应先于理论理性。
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为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家所广泛讨论,最有影响的观点是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所提出的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相互补充的理论,认为在适当的关系中,人开始理性的活动,人依据于理智的能力可以或多或少地达到成功,但人有时必须超过理性过渡到信仰。
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相互过渡由个人的条件决定,有的人可以由理性得到成功,有的人由信仰得到成功。
某个人可以从理性上得到上帝存在的知识,别的人则可能从信仰得到,但道成肉身、三位一体只能从信仰达到。
启示和神圣的理论代表最高的智慧必须由信仰达到。
英国霍布斯以唯物主义解释理性,认为理性是一种机械的计算活动。
德国康德也按照潘勒修斯的见解,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认为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
康德把理论理性的批判作为他的知识理论,即人的认识活动的考察的主要部分。
他把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或三个阶段。
他所了解的理性有多种意义,与感性和知性相对使用的理性是狭义的理解,指在经验中无法达到的知识的完备性和无条件性,即要求认识世界、灵魂和上帝的认识能力。
康德认为知性认识能力所取得的知识是局部的有条件的,但人总是要求有全面的无条件的知识,这样就有了理性概念,即理念。
他认为理性所企图达到的理念有三个,即一切精神现象的最高的最完整的统一体灵魂,一切物理现象的最高最完整的统一体世界和以上两者的统一上帝。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6)
![外国哲学名词解释(36)](https://img.taocdn.com/s3/m/fc4d4e4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2.png)
原因与结果:(英cause and effect;德Ursach und Wirkung)哲学范畴。
原因指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被决定者为结果,决定者为原因,因果之间有其必然性。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了原因的概念。
认为研究世界的本原就是寻找原因。
柏拉图以理念为原因,现实事物为结果。
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认为这四个原因引起事物产生、变化和发展。
中世纪哲学中,由拉丁文causa(原因)一字原义而形成其他一些说明不同情况与不同领域的原因的概念,其中包括“认识原因”、“本质原因”、“内在原因”、“传递原因”等。
英国F.培根认为不能发现原因,就不能产生结果。
要想指挥自然,必先服从自然。
霍布斯认为,科学的任务就是探讨事物的原因和结果。
牛顿提出了“真实原因”的概念,认为真实原因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它们是事物的真实而充分的解释。
荷兰斯宾诺莎认为自因表示自然的自身运动,原因与结果有辩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果有确定的原因,则必有结果相随,反之,如果无确定的原因,则决无结果相随。
英国休谟认为原因与结果由联想作用的观念形成,把原因与结果看成观念的前后相继,而非客观存在的。
德国康德把因果关系看成知性的样式范畴之一,认为是这种范畴加之于经验材料才形成认识中的因果关系,是范畴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形成认识的确定性,因而结果不是客观的。
费希特把原因看成一种设定世界的因素,自我设定非我是自我为原因,非我为结果;但非我又作为原因而反作用于自我,自我非我达到统一。
在黑格尔那里,原因与结果是其逻辑学本质论第三阶段现实的第二部分。
他论证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认为原因与结果的同一性在于原因建立结果,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在于这两者的内容是同一的,是实体的必然性的表现,因此,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不是外在的机械的,原因作用于结果是自因,下雨是原因,地上湿了是结果,这两者的实际存在是水,因果两者是自身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上学(Metaphysics):研究我们所接触的物质世界的背後到底是什麽,甚至这个物质世界到底存不存在。
(见"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
美学:研究一件事物要具备什麽元素才能称得上是"美"。
伦理学:研究人应以怎样的行为标准去生活,才能为人类带来幸福。
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研究世界各地的哲学及文化趋势与地球生态的关系。
一元论(Monism):宇宙万物都是由同一种元素造成的。
二元论(Dualism):宇宙万物都由两部份组成的。
例如:柏拉图的二元论是"宇宙分为理型世界与感官世界"(见"理型论")。
无神论(Atheism):宇宙没有神。
一神论(Monotheism):全宇宙只有一个神。
例如:基督教。
多神论(Polytheism):宇宙中有多过一个神。
例如:佛教。
不可知论(Agnostism):无法确定是否有神存在。
泛神论(Pantheism):认为假如神是无穷无限的话,他便应存在於(他所造的)万物中。
自然神论(Deism):相信神在创造宇宙万物之後,只会透过大自然显现自己,绝对不会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显现。
知识论:关於知识的起源及其本质的一些理论。
宇宙论:关於宇宙、时间及空间的来由和它们的本质的一些理论。
理型论:宇宙分为"理型世界"和"感官世界",比如说:人是由肉体(理型)和灵魂(感官)组成的。
机械论(Machanistism):一种世界观,认为宇宙万物都在相同且永远不变的规则下活动,因此所有的变化都能用数学精确地计算出来。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研究人类的个体的存在,一个人的存在方式。
理想主义(Idealism):相信在生命的基本物质上,有一种精神、思想存在着。
虚无主义(Nihilism):每一件事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怎样都可以。
理性主义(Rationalism):在学习知识上,理性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经验主义(Empiricism):在学习知识上,感官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享乐主义:人要感到幸福,就应尽情享乐,尽量避免苦痛。
人文主义(Humanism):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
浪漫主义(Romanticism):强调以感性去生活,追求感情。
神秘主义(Mysticism/ Occultism):"我"是"上帝"的一部份,像水滴是海洋的一部份一样。
"我"放弃自我就能融入"上帝"(一个更广大且永恒的"我")中,像水滴融入海洋一样。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强调利用潜意识来表达自己,让自己自由发挥,丝毫不受理性压抑。
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认为生命的生长和繁殖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唯物主义(Materialism):相信物质世界是由各种分子组成,我们透过肉体感官认识这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现像都是由我们的内心精神产生。
荒谬主义(Absurdism):指"荒谬剧场"的风格,荒谬剧场表达了生命的没有意义,旨在激励观众去追求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自然派: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一般被称为自然派,他们都集中研究自然万物的本质。
诡辩学派(Sophist):古时的一个学派,这些人大都到过不同国家,见过很多不同社会制度、风俗、道德与信仰,自称"智者"。
犬儒学派:认为人的真正幸福不含外在因素(如:金钱、健康、人际关系),因为这些都是人总有一天会失去的。
故此,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一旦拥有便永远不会失去。
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它有三个特征: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经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宇宙论:形而上学的第三部分就是宇宙论,探讨世界,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恒性、在时空中的限制,世界在变化中的形式的规律,以及人类的自由和恶的起源。
宇宙论是研究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和演化的学科。
本体论: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
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
"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
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3类:①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②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③主观精神,如"心"。
这3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论(知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
又称知识论。
物活论(animism):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精灵”,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
又称万物有灵论。
神秘主义:认为不可知为真的东西才是真的,可知的东西不知道根据什么而真
实在论(realism):为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创见,主要是否定其师柏拉图提出的真知只存在于观念世界的说法,主张知识可经由感官经验而得自于现象世界。
主张自然世界的事实就是真实的、事物变化之原理,经由对自然的观察与判断,即是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由来是与环境的互动而得到。
泛神论:把神和整个宇宙或自然视为同一的哲学理论。
怀疑论(skepticism):怀疑论是与独断论相对而言的。
独断论相信人能够发现真理,怀疑论则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所以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
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
决定论:是关于事物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理论,在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的不同回答,人们把历史决定论分为四大类:1神学目的论的、2唯心论的、3机械论的及4唯物史观的历史决定论。
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代表人物有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古希腊的克拉底鲁、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
诡辩论:就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地狡辩。
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诡辩论本身是一种方法论。
更确切地说,诡辩论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根本特点是一种歪曲的论证。
经验主义(Empiricism):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
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目的论(teleology):指以目的为依据解释事物的特性或行为。
先验论(apriorism):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人的经验的唯心主义认识学说。
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人们只能通过先天的形式或手段才能获得。
客观唯心主义主张,人的认识来自某种“神的启示”,是先天赋予的;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人们心灵的创造,是头脑中固有的。
唯理主义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理性。
禁欲主义(Asceticism):是指一种以戒除世俗欢愉为特点的生活(也称苦修,austerity)。
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
宿命论:是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偶然因素造成,是不可预测,不可预知而又是注定的、不可改变的一种命观。
三段论:是由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其中包含有(而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