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
范进中举语文课文教案
范进中举经典优秀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科举制度的严峻,体会主人公范进的艰辛与无奈。
(2)认识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和社会阶层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反映的古代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如何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科举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介绍课文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3)提问:同学们对课文《范进中举》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成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示范如何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
2. 相关资料:关于科举制度、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介绍。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范进中举》的主要内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并评价范进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3)能够领会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评价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升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范进中举》的阅读与理解。
(2)范进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的分析。
(3)文中成语和典故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一些含蓄、深刻的句子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对范进中举背后社会现象的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方式:讲述范进中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习任务:阅读课文《范进中举》,了解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探讨问题:(1)范进的性格特点有哪些?(2)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生经历有哪些变化?(3)范进中举背后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4. 课堂讲解:讲解内容:分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讲解文中成语和典故。
5. 练习与巩固:练习任务:运用文中成语和典故,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范进中举》,熟记文中成语和典故。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描绘范进中举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增强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
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社会现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范进中举)教学资料 长春版 教案
七范进中举作家与作品一、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
出身在“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
不过,他的父亲只做过几年教谕。
在他23岁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道中落。
他既喜资助别人,自己又爱挥霍,很快就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花光,受到本族和地方上富贵人家的轻视。
33岁那年,迁居南京,经常与一些文人往来。
因捐资修先贤祠,生活弄得更穷,甚至有时不能举火。
从这时起,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止,完全依靠卖文和朋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由于他饱尝了人间冷暖,接触了各阶层的人物,所以培养了他对于现实的深刻观察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这便是构成他对现实不妥协的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实际对他的影响。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当时,大规模的武装抗清斗争虽然已经被镇压下去,但是,反清的秘密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而且,武装起义也在不断进行。
在经济方面,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
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笼络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
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
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二、《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出现了一百几十个人物。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范进中举》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领会作品所传达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1.2 能力目标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1.3 情感目标1. 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人性的关怀。
2.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3. 培养热爱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范进中举》全文2.2 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认识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3 教学难点1. 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2. 评价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人物关系等。
3.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4 读后感写作法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4.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4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主题和艺术特色。
4.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4.7 课后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5.2 读后感质量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对作品的深入分析。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4 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中的问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的写法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围绕对X进中举后发疯的描写分析文章教学要求:掌握对比描写的写法当堂练习作文片段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把金榜提名后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就是科举考试给古代读书人带来的巨大魔力。
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个叫X进的读书人,看看他中举前后有着怎样的境遇。
简介作者及作品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某某全椒人。
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但一直未中举人。
考场失意,家庭变故,使他在与官僚士绅交往中看透了封建科举制度,这些对他创作《儒林外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林外史》及写作背景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
作者借古讽今,用以影射清代的社会现实。
作品矛头指向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士大夫的丑恶面貌,描绘出一幅“儒林”人物群魔乱舞的图。
由于封建思想的禁锢和功名利禄的引诱,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多深受毒害,利欲熏心。
他们一旦科举得中,或把持官府,或横行乡里,而科举落第者则伪装名士,争做统治阶级的帮闲或帮凶。
这些卑陋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剥削阶级的腐朽和没落,作品对他们的批判与讽刺,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功名富贵的鄙弃,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代以后,它成为皇帝笼络士人,豢养奴才,加强统治的工具。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必须写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蠢”。
《儒林外史》开头,作者就通过王冕之口,对科举制度加以抨击:“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
《范进中举》教案最新3篇《范进中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解决办法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布置自学: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
)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
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
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1.2 技能目标1. 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能够运用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主题思想。
2.3 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词汇。
3.2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3 实践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4.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3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4.4 词汇学习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4.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5.2 课文理解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3 词汇掌握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情况。
5.4 朗读和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6.2 故事复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检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6.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类似的短文,锻炼写作能力。
第七章:文化拓展7.1 传统文化介绍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和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
7.2 比较学习比较现代考试制度和古代科举制度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制度的发展。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阅读7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欣赏讽刺艺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总结归纳及口头表达等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②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文章主题(2)分析人物形象及描写方法(3)领略讽刺艺术2.难点范进中举的原因;概括讽刺手法。
3.课前准备学生准备:学生预习4.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三、学习内容(一)导入忘不了在冷漠笑声中走完人生之旅的孔乙已,他的人生悲剧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与《孔乙已》在主题上大致相同的姊妹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读音2.生字释义3.简介作者、出处及科举制度。
(教师在学生简介后适时补充)(三)整体把握1.复述情节,理清结构2.概括三要素3.初步感知主题(四)精读探究1.共同拟定精读探究的角度(1)探讨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2)探究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3)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
一个成功的人物刻画,能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主题。
吴敬梓用那支高超的画笔,漫画式地勾勒了胡屠户的种种丑态。
从作者对他的细笔勾勒中,我们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一个对权势者敬畏、对不幸者冷酷无情的社会。
2.自主探究(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答案。
)(2)小组内再深入探究,组长整理完善,准备班上交流。
(五)学生汇报发言,教师适时点评(班上的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及听的能力。
教师在评价学生理解的正误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思考。
学生发言后要有明确的规范的答案示范。
)(六)教师小结1.小结封建社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这个巨大的诱惑使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惜用一生的青春去追求。
范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他对功名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范进中举》精品教案
《范进中举》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3)能够欣赏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作品中的讽刺意义;(3)学会欣赏古典小说,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3)欣赏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2)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关注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3. 写一篇关于《范进中举》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的理解程度;3. 学生对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4. 学生的读后感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解读文本;2. 运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发现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物变化。
2.领悟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揭示的社会现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揭示的社会现实。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
2.如何引导学生从范进的悲剧中汲取人生智慧。
四、教学准备1.课文《范进中举》。
2.教师备课资料。
3.学生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结构。
(三)分析人物形象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物变化。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思考范进悲剧的原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作业成果。
(二)分析课文讽刺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
2.学生举例说明讽刺手法的运用。
(三)讨论社会现实1.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揭示的社会现实。
(四)人生智慧1.教师引导学生从范进的悲剧中汲取人生智慧。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范进悲剧原因的短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作业成果。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避免范进悲剧重演?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成果展示1.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范进悲剧启示的短文。
2.预习下一课《孔乙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范进中举前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手法揭示的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1《范进中举》教案 长春版-长春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X 进中举》《X 进中举》节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讽刺小说具有很高的评价。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析X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X 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教学难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多媒体课件,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某某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X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
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明确: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屠户贺喜X进借钱X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明确: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明确:对X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X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范进中举》的教案
《范进中举》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剖析作品。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掌握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深入剖析作品主题思想。
理解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范进中举》的封面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兴趣。
简要介绍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范进中举》,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讽刺手法。
3.合作探究范进中举的原因是什么?作品中有哪些讽刺手法?试举例说明。
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4.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周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从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进行剖析。
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分享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6.讲解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讲解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
7.深入剖析主题思想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深入剖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优点:1.学生对《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不足:1.部分学生对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理解不够深入。
2.部分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和逻辑性有待提高。
范进中举教案
浅析干吸塔除雾器性能对硫酸装置的影响余守明【期刊名称】《《硫酸工业》》【年(卷),期】2019(000)011【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硫酸生产; 干燥塔; 吸收塔; 除雾器; 性能【作者】余守明【作者单位】孟莫克化工成套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11.161 干吸塔操作除雾器是去除硫酸装置干燥塔和吸收塔内产生的酸沫、酸雾的关键设备,用以保护下游管道、设备并实现酸雾达标排放。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硫酸行业普遍采用前苏联的设计标准,干吸塔空塔气速在0.8 m/s左右。
由于当时干吸塔主填料很高,干吸塔的生产强度不高,干吸塔内酸雾产生量不大,吸收塔采用丝网除雾器(也称丝网捕沫器)尚能应付。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内硫酸装置大型化发展,新建的硫酸装置干吸塔生产强度大幅提升,设计空塔气速逐步提高到1.45~1.8 m/s[1],与早期0.8 m/s的空塔气速相比提高了1倍;同时,主填料高度也相应下降,干吸塔的生产强度大幅提高。
采用前苏联传统设计、国内新设计及某大型高浓度SO2转化制酸装置一吸塔的生产强度对比见表1。
这里采用干吸塔单位体积填料的硫酸产能来衡量生产强度。
由表1可见:与传统设计相比,新设计一吸塔的单位体积填料生产强度提高了329%,而采用高浓度SO2转化一吸塔的单位体积填料生产强度提高了825%。
由于干吸塔的生产强度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干吸塔内雾沫产生量也大幅增加,对干吸塔尤其是吸收塔除雾器的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
丝网除雾器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高生产强度吸收塔的除雾沫要求。
因此,吸收塔尤其是一吸塔内应采用高效纤维除雾器[2]。
表1 单位体积填料的生产能力对比项目传统设计一吸塔新设计一吸塔高浓度SO2转化设计一吸塔塔径/m558填料高度/m532.44塔截面积/m219.6319.6350.27填料体积/m398.258.9122.6空塔气速/(m·s-1)0.81.61.4气量/(m3·h-1)56 549113 097253 968φ(SO2),%7918硫酸产量/(t·d-1)415.631 068.774 800.00生产强度/ (t·m-3·d-1)4.2318.1439.14在国内硫酸行业,中、小型硫酸工厂往往是基于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建造,对干吸塔除雾器的选用和性能重视不够。
范进中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情节, 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 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 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 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变化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 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 领略古代小说的讽刺艺术的魅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法。
请同学们读课文标题, 分析课文题目中所流露出来的信息。
明确:人物——范进;事件——中举。
进一步提问:课文题目反映了我们古代何种现象?明确:科举制度。
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
1.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 到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 先要参加童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 通名生员。
秀才:生员肄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的成绩优良的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之后, 考中的称举人, 第一名称解元, 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 取中后称为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殿试, 取中后称进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三、介绍作家作品。
1.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 号粒民, 晚年又号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
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 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 共出了六名进士, 包括一名榜眼, 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 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 早年入学为秀才, 29岁时参加乡试, 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能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批判精神,对封建社会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2)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文学作品,引出本课《范进中举》。
(2)简要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
3. 分析与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范进中举》文本。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课时安排: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内容:(1)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吴敬梓及《范进中举》的背景,阅读理解课文。
(2)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设计(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
3. 学习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2. 故事情节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4. 主题思想探讨:剖析作品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意义。
5. 古典小说表现手法学习: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例子,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
4. 任务驱动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课文主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故事情节梳理: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人物形象分析:探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5. 主题思想探讨:剖析作品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思考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认识。
2. 选取课文中一个典型例子,分析其写作技巧。
3. 拟写一篇以“现代科举”为话题的短文,发表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悟。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请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完整性、思考深度等。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范进中举》的文章内容;(2)能够分析并评价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3)能够运用文中的典故和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细节刻画等手法,分析评价人物形象;(3)学会从文化传统和时代背景的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范进中举》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评价范进中举事件的社会意义;3.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文言文表达;2. 深入剖析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3. 联系现实生活,对类似现象进行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范进中举》;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注释等;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范进中举》的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范进中举是什么?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特殊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进行标注;(3)组织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重要细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评价范进的人物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拓展(1)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类似的现象,并进行评价;(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典故和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范进中举》;(3)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儒林外史》的其他故事,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学习小说的讽刺艺术手法。
3.认清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讽刺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讽刺艺术的欣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后人称它为封建社会的一面照妖镜,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它为清代讽刺小说的“绝响”,它就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儒林外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的精彩章节《范进中举》。
透过范进中举,看清18世纪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写作背景简介。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的一百余年,史称“康乾盛世”,《儒林外史》就创作于18世纪中叶,康乾盛世科举制度如日中天,八股习尚弥漫社会。
封建统治者以功名利禄为诱饵,吸引知识分子走向八股死胡同,两耳不闻天下事,一生只为科举活。
三、阅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注意圈画出自己不认识或者比较难写的字词。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来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某些能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地方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精读课文,讨论分析。
1.用简洁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明确:中举前:中秀才,胡屠户“贺喜”;借盘缠,范进挨骂;断炊烟,范进卖鸡。
中举后:见报帖,范进发疯;打贵人,胡屠户治疯;送贺礼,乡绅附势。
2.如果用一个字概述《范进中举》的情节,那就是“变”,范进中举前后,配角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都在变,主角范进自己也在变,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人物,用简洁的词语概括他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情节说出概括的理由,然后谈谈作者的用意。
(在分析过程中,穿插学生的朗读,并适当板书)明确:(1)范进:由卑怯无能、逆来顺受到圆滑世故、狡诈虚伪。
中秀才之后,胡屠户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对他轻侮之至,对此,范进居然“唯唯连声”“岳父见教的是”;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也仅仅是“摸门不着”。
中举前,作者刻画范进都是简笔,寥寥数语,就将科举重压下落第文人人性的扭曲写得栩栩如生。
范进中举后则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彼此拉拢,显得是那样的圆滑世故、狡诈虚伪。
“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晚生侥幸,实是有愧。
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典型的语言再现了范举人人性的进一步扭曲。
用意:中举后,范进的才学没变,而随着地位的变化品行就发生了变化,“范进中举”不是世俗社会的一出喜剧的开始,而是国家民族悲剧的又一个开始。
范举人与张乡绅的彼此拉拢,就是一张互相利用、尔虞我诈清代腐败官场之网的缩影图。
范进由可怜可悲的读书人,摇身一变就成了可鄙可憎的未来官场的腐败分子。
这是一出含泪的喜剧。
(2)胡屠户:前倨后恭。
“现世宝、癞虾蟆”到“贤婿老爷”;“尖嘴猴腮”到“品貌又好”;“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到“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在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倨”得可恶,女婿中举后又“恭”得肉麻,作者以繁笔描述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外在表现。
(3)众邻居:由漠不关心到热心帮忙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中举后,众邻居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去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
(4)张乡绅:由不屑一顾到主动拉拢。
“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到不请自到主动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用意:作者通过塑造一个嫌贫爱富、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市侩岳父,一群趋炎附势的乡邻以及一个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乡绅,来再现18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众生相,揭示了范进热衷科举的社会原因,这就是范进这个读书人身处的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
作者将辛辣的嘲讽寄寓在鲜明的对比之中。
3.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变化的是态度,不变的是什么?明确:趋炎附势的势利本质不变,以地位作为衡量人的唯一标准不变。
4.由于举业上的失败,即便是范进的亲人也会在他心灵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中举后,即便是岳父也愿意甘居下人。
这岂不就是逼迫范进发疯的社会原因!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用的是夸张写法,读之是否感觉失真呢?明确:不失真,读之感觉真实可信。
一个出身寒微的八股士子范进从20岁考到了54岁,近35年的科举之路,希望的肥皂泡一次次吹起来,又一次次破灭。
由于长期不能考取,受尽世人的白眼,精神濒临崩溃;而一旦意外地得中,脆弱的病态神经经不起刺激,一下子断裂就一定会导致“精神中风”——发疯。
5.“中举”对于封建士子来说是时来运转大翻身的天大喜事,但吴敬梓没有写他如何脱下布衣换上官服,夸耀乡邻,而是写他洋相出尽贻笑邻里。
找出最能表现范进发疯时狼狈相的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
明确:“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
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满脸污泥。
天大的喜事变成飞来的横祸,无上的荣宠却需要挨打挨揍,科举选拔的“真才”竟是一个疯子,“为国求贤”的“中举大典”不过是一出令人捧腹的滑稽剧!从这些不和谐的音调里人们听到的是作者对八股科举的辛辣嘲讽。
6.作者善于捕捉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描写,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强了讽刺艺术的魅力,这样的语句在本文中可谓随处可见,例如以下一组组特写镜头,选词无不精妙。
讽刺意味十足。
(幻灯片)要求:学生情景表演,评出最佳表演小组。
(1)“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
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横披”“腆”到“低”“笑迷迷”,对比之下,更显出屠户的贪财卑微。
)(2)“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的丑态跃然纸上。
)五、概括小结。
课文用对比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作者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预示了大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性。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七、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除代表作《儒林外史》外,还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
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他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
曾祖和祖父两辈官运亨通,在明清之际,有50年“家门鼎盛”的时期。
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逝;他从小被出嗣给长房吴霖起,吴霖起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因为得罪上司而丢官,郁郁而终。
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
雍正末年,皇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
令各省督抚推荐,但未及举行考试雍正就死了。
清乾隆元年(1735)才在京考试,各省推荐的176人,取15人,次年又举行,取4人。
吴敬梓36岁(1735)时安徽巡抚推荐他去应考,就是这一次距上次已五十多年,当时读书人都认为是难得的机会,最光荣的事情,可是吴敬梓却断然拒绝,这也说明他对当时科举制度绝不妥协的态度。
2.科举考试制度。
(1)科举考试阶段。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科试。
童生——参加了童试的考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
秀才(相公)——通过了岁试或者科试的童生,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举人——通过了乡试的秀才,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通过了会试的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通过了殿试的贡士。
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2)八股文。
科举考试的内容。
八股文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句法要求对偶,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
3.和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
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
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时,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
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
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
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