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会计造假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会计造假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造假的经济学分析

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会计造假的经济学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在定义会计造假的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造假需求和供给的分析,认为造成我国会计造假现象泛滥的原因是从制度上存在着对会计造假的强烈需求和供给源。

本文的结论是:降低造假的预期收益和提高预期成本,是抑制会计造假行为的根本对策。

近年来,会计造假行为已蔓延到各类企业,成为广泛影响经济人行为的普遍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近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下同)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加大惩罚力度等非经济方面。

笔者认为,会计造假泛滥成灾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当事人品德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规定着人们行为方式的那一系列制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计造假活动中的经济因素的分析,揭示其行为规律,以期对制定行之有效的打假措施有所启示。

一、会计造假的经济内涵
会计造假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经济活动客观事实,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行为。

会计造假(以下简称“造假”)行为包含下列要素:
1.造假的主体
参与会计造假活动的经济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他们是会计造假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也是会计造假的需求者,一般是主动的造假主体;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

对会计造假现象的剖析黄敏慧会计造假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和制度,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经济活动客观事实,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行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在进行决策中的重要依据,尽管政府部门在不断地采取各种手段来打击企业对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企业会挺而走险地实施造假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对会计造假现象进行剖析。

一、会计造假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一)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标一些公司进行会计造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会计造假,企业可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方面的利益;企业负责人可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方面的利益;会计师事务所也可获得买方市场的一席之地。

总之,这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毫无顾忌地进行会计造假。

(二)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违规成本太低一些会计执业人员和经营者之所以“造假”,都是因为能从“造假”中捞到好处。

注册会计师放弃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出具不真实的审计报告时,会拉到更多的业务而被发现的风险与损失都较小。

由于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使企业、中介机构才敢铤而走险,造假欺骗投资者。

(三)公司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制衡监督机制弱化在经济发达国家,企业注重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权力分离和权力监督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而我国的公司法人制度起步较晚,在理论结构上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集团公司绝对控股,没有人来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偏离公正的方向,这样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就不能很好地代表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即使经营行为严重偏离所有者的经营目标或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时,也不会受到应有的制约。

(四)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存在缺陷,给造假者带来了机会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的管理活动,本身有其局限性,主要有会计法规的不完善、会计政策和方法的可选择性等。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对于企业的决策、投资者的判断以及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它不仅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还对经济决策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表现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会计报表、会计账目等所反映的企业经济活动信息与实际经济活动情况的不符。

其表现包括虚报利润、隐瞒损失、资产价值错估等。

这种失真现象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和决策者,还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歪曲的反映。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存在人为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如虚增收入、隐瞒成本等,以美化财务报表,吸引投资者。

2. 信息不对称: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往往存在不对称性。

这种不对称性为企业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增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

3. 监管不力:政府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监管不力,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监管手段落后等都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生存空间。

4. 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缺陷: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和局限性。

这给企业利用会计准则进行信息操纵提供了机会。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影响分析1. 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市场上的信息扭曲,使资源无法按照最优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2. 投资者决策失误: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依赖于企业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增加市场风险。

3. 损害企业信誉: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会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4. 政府决策失误: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也需要参考企业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政府决策失误,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财务造假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财务造假的行为经济学解释

财务造假的行为经济学解释在财务领域中,造假行为一直是一个广为关注的问题。

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会计报表中故意违反会计准则,编制虚假信息来误导投资者、债权人或监管机构。

财务造假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学因素,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财务造假行为的原因和动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解释财务造假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认为企业内部的人员通常比外部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并且有动机将这些信息隐瞒或篡改,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真实的价值和风险,从而导致了财务造假行为的出现。

其次,财务造假行为也与代理理论有关。

代理理论指的是当企业所有者委托管理者代表其进行经营活动时,由于双方的利益冲突,管理者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取他们自己的私利。

在财务领域中,管理者可能通过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来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以获取高额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二、激励机制与财务造假激励机制是导致财务造假的另一个重要经济学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通常会设置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鼓励管理者积极追求企业利益。

然而,如果激励机制设计不当或存在缺陷,管理者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得更高的绩效评价和回报。

首先,股票期权激励是导致财务造假行为的常见激励机制之一。

股票期权给予管理层以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当股票价格上涨时,管理层可以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公司股票,从而获取巨大的收益。

为了使股价上涨,管理层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增加企业的盈利表现,从而提高股票价格。

另外,竞争激励也是造成财务造假的一种潜在机制。

当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管理者为了保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能会选择编制虚假的财务信息来夸大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

三、法律法规与财务造假法律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造假行为的出现。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或者执行不力时,企业可能会试图利用法律和监管的漏洞来进行财务造假。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却屡见不鲜。

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影响及其解决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及表现形式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报表、会计数据等信息与实际经济活动情况不符,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其表现形式包括虚假记载、遗漏重要信息、误导性陈述等。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1. 利益驱动下的失真行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部分企业为获取更多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不正当手段操纵会计信息,以达到美化财务报表、骗取投资等目的。

这种利益驱动下的失真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2.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拥有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可能会选择性地披露信息或隐瞒不利信息,导致外部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

3. 监管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对会计信息的监管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仍存在诸多不足。

如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手段落后、监管制度不完善等,使得部分企业有机可乘,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获取不正当利益。

四、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使企业不敢轻易操纵会计信息。

2.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全面、真实、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保障投资者和公众的知情权。

3. 提升监管效能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确保监管制度的有效执行。

同时,应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 培养诚信文化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企业的诚信文化,使企业从内心认同真实披露会计信息的价值,自觉抵制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会计舞弊的经济理论分析

会计舞弊的经济理论分析

会计舞弊的经济理论分析摘要:本文运用委托代理、有限理性、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经济理论,对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会计舞弊行为的认识,并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探索新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会计舞弊委托代理有限理性内部人控制信息不对称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会计舞弊比比皆是,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同时给会计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许多人从会计、证劵等多个角度对会计舞弊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许多对会计舞弊进行识别的方法和模型。

现在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入手,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对会计舞弊的动因、机制进行分析,为会计舞弊的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一、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一)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会计舞弊属于舞弊的一种,因此国外将舞弊动因理论应用于会计舞弊规范研究中,形成了以下四个主要的会计舞弊动因理论:(1)冰山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会计舞弊应该从结构和行为两个方面去考察。

结构主要是指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管理上的问题,这些只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发现的,只是会计舞弊中很小的一部分;而舞弊的行为由于具有其主观性、个性化,总是被可以隐藏起来。

结构和行为就像是海面上漂浮的冰山,露出海平面的部分(结构)只是冰山一角,隐藏在水面下的部分(行为)往往更加庞大而不易发觉。

外部审计人员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内部控制上的漏洞,还要更多的关注被隐藏起来的个体的行为。

(2)三角形理论。

美国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产生舞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

albrecht 进一步研究认为舞弊是由压力、机会和藉口三要素共同作用产生的。

舞弊压力包括经济压力、恶癖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其它压力四种类型。

据统计,前两种类型的压力大约占95%.形成舞弊的机会主要有六种:包括缺乏发现舞弊行为的内部控制;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无知、能力不足;审计制度不健全。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市场决策、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屡见不鲜,给企业、投资者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存在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

例如,通过调整财务报表来美化业绩,以获取更多投资或避免退市风险。

2. 制度缺陷: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乘之机。

部分企业可能利用制度漏洞,进行非法操作。

3. 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或不及时,导致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这为管理者操纵会计信息提供了空间。

4. 审计不力: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不足,也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部分审计机构为追求业务量或受制于企业压力,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1. 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优质企业可能因信息披露不实而失去投资者信任,而劣质企业则可能通过虚假信息获取资源。

2. 投资者决策: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依赖会计信息。

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增加市场风险。

3. 代理成本:企业管理者与股东之间存在代理关系,管理者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操纵会计信息。

这会增加代理成本,损害股东利益。

四、应对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按照法规要求进行信息披露。

同时,应加强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监管,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独立性。

3. 促进信息透明度:鼓励企业充分、及时地披露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信息作为企业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频发,给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监管机构等相关利益方带来了重大损失。

本文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表现形式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会计报表、会计账簿等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或虚假。

其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虚构利润、隐瞒损失、资产价值高估或低估等。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一)产生原因1. 利益驱动: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可能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粉饰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2. 监管不力:政府监管机构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部分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敢于进行会计信息的违规操作。

3. 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也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经济影响1. 投资者决策失误:失真的会计信息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经济损失。

2. 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失真会计信息影响市场价格信号的准确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3. 损害社会信任:长期会计信息失真会损害社会信任,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应对策略(一)加强监管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严格把关。

同时,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二)完善会计制度应完善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同时,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引入第三方审计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管,防止其与被审计企业合谋进行会计信息失真。

五、结论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到企业、政府、投资者等多方面的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利益驱动、监管不力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造假的原因 危害及其对策分析

会计造假的原因 危害及其对策分析

4、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总之,会计造假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损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信用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 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加强外部监管力 度以及强化社会监督体系等多方面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会计造假 行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3、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3、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 度体系,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应加强对会计师事 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防止其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
4、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4、强化社会监督体系
社会监督是对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的有效补充。应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 与监督,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提高公众的监督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媒体也 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报道和披露,增加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产生的直接责任人,应加强对其 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4、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增加 违法成本,使企业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 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确保其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途径。 2、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会计制度、审计制 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应建立科学合 理的业绩评价机制,避免单纯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发展。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一家公司或组织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虚构或者隐瞒信息,使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财务状况不相符。

会计信息失真会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不良影响,也会对整个市场和经济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影响。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 激励机制。

一些公司或者管理人员能够从虚假报表中获得私利,因此他们可能会对会计信息进行篡改。

例如,在某些公司中,管理层的薪酬与公司的业绩挂钩,因此如果公司业绩不好,则管理层的薪酬会受到影响。

这将导致管理层有动机虚报业绩。

2. 国际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公司需要保持强大的竞争力,以赢得客户。

因此,公司可能会采取虚假会计信息来获取更多的投资和支持,提高公司的形象。

3. 缺乏监管。

一些公司可能会利用缺乏有效监管的机会来制作虚假的账目,以诱骗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可能会更容易制造虚报报表。

二、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影响1. 买方和卖方不同。

虚假会计信息会对资本市场造成深刻的影响。

如果买方和卖方持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就会使市场价格交易变得更为困难。

这将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并降低投资者的信心。

2. 财务不稳定。

虚假报表可能导致财务失稳。

假如公司虚假报表,会导致商业决策不正确。

虚假和不准确的财务信息也可能导致投资不佳,这最终会导致公司的财务状况受损。

3. 管理不当。

虚假报表也可能导致管理失灵。

如果公司的管理层制作虚假报表,那么公司在实际商业活动中的绩效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管理层也会失去其公信力,并失去公司员工的关注和支持。

4. 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虚假报表可能会引发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如果出现了虚假报表,那么通常来说投资者的交易信号就不再有效。

虚假报表可能会使市场价格变得不稳定,并增加交易费用。

总结:会计信息失真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它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损害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应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以确保所有参与方的权益和市场的稳定。

会计专业造假案例分析的调查报告

会计专业造假案例分析的调查报告

会计专业造假案例分析的调查报告为了探究会计专业造假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发现,展示会计专业造假的现状以及反对这种行为的必要性。

一、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调查会计专业造假的情况。

首先,我们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和报道,了解了已经曝光的案例和原因。

随后,我们对一些公司和私人会计师进行了采访,以便深入了解会计造假实践的细节。

最后,我们对一些投资者和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反应。

二、会计专业造假的情况通常来说,会计专业造假,也称为财务造假,指的是公司在财务报表和相关记录上虚假地诠释其经济情况。

财务造假往往是出于公司的管理层或其他内部人员的利益,比如掩盖公司的财务亏损或改变公司的股票价格。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会计专业造假主要发生在小型企业和初创公司。

这些公司往往没有足够的内部控制机制,容易被少数管理人员掌控,以此来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

此外,一些私人会计师也参与到虚假记录和报表的制作中来,帮助这些公司欺骗公众。

我们还发现,会计专业造假的经济代价是极高的。

不仅会对公司的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还会破坏市场的公信力,并使那些想要寻求公正和透明市场的人失望。

因此,减少会计专业造假是关键和必要的。

三、遏制会计专业造假我们提供一些降低会计专业造假的建议:1. 加强会计师的诚信教育。

将诚信和透明度纳入会计教育中。

鼓励会计专业人员在实践中时刻保持诚信和透明。

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程序,以便在公司运营中严格遵循所有财务规定和标准。

3. 增加外部审计。

增加更多的外部审计公司来审查财务报表,寻找可能的虚假记录和报告。

4. 提供更加严格的法律制度。

建立更加严格和明确的法律制度来反对财务造假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减少虚假记录和报表。

总之,会计专业造假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会计师教育,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外部审计和提供更加严格的法律制度等集体力量防止这种行为的发生。

会计造假本质的经济学剖析

会计造假本质的经济学剖析

约 还 是 报 告 规 则 都 具 有 不 完 全 性
委 托 者 和 代 理 者 的 利 益
往 往 只 从 表 面 现 象 来 分 析 会 计 造 假 ,并 把 它 简 单 地 归 为 会 计 或 审
计 的原 因 ,而很 少 深 层 次 去 分 析
2 9 中 国 财 经 信 息 资 料 ‘西 部 论 坛
中 ,常 常 事 先 设 定 一 整 套 管 理 契
时 间 ,会 计 信誉 大 打 折 扣 ,“ 会
计 打 假 ” 呼声 也 随 之 四起 。 此 的 与
同 时 ,会 计 和 注 册 会 计 师 也 成 为
包 括 委 托 者 和 代 理 者 、大 股 东 和
小 股 东 、政 府 部 门 和 企 业 管 理 当 经 济 学 的 角 度 来 分 析 会 计 造 假 的 本 质。
财 务 报 告 的作 用 变 得 相 当 有 限 。

存 在 冲 突 , 理 者 就 可 以完 全按 照 投 资 者 的 管 要 求 行 事 ,也 就 没 有 进 行 数 据 操 纵 的需 要 ; 进行 , 即使 存 在 冲突 , 为 合 约 规 定 是 明 确 因 的 , 理 者 也 无 法 通 过 会 计 政 策 的 选 择 来 达 管 到 有 利 于 自己 的 目标 。如 果 信 息 是 完 全 的 ,
如 果 合 约 是 完 全 的 , 来 完 全 按 合 约 的预 期 制 不健 全 、会 计 和 审 计 规 则 固 有 的缺 陷 等 , 未 般 来 讲 , 约 越 有 效 , 完 全 , 息 不 契 越 信
对 称越 小 , 契 约 磨 擦 ” 越 小 。 一 个 有 效 的 “ 就
管 理 者 不 存 在 私 人 信 息 , 者 说 管 理 者 的一 契 约 应 该 能 够 恰 当 地 激 励 企 业 管 理 当局 选 或 举 一 动 都 在 委 托 者 的监 管 之 下 , 们 自然 也 择 使 得 企 业 价 值 最 大 化 的行 为 。 也 就 是 , 他 通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监管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监管研究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监管研究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监管研究一、引言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组织形式,扮演着重要的经济角色。

然而,在运营过程中,某些上市公司会利用会计手法进行舞弊,以获取不当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给整个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经济学分析探讨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和机制,并研究有效的监管手段。

二、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原因分析1. 利益诱因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根本原因在于利益驱动。

通过操纵会计信息,上市公司可以夸大公司的业绩,提高股价,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市场融资或增加股东权益。

此外,舞弊行为还可以用于掩盖公司实际状况,获得更多的贷款。

这种利益诱因成为导致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重要推动力。

2.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监管机制的不完善。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监管部门的力量薄弱,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上市公司舞弊行为相对较容易发生且难以被揭露。

即使在发达国家,监管机构也难以完全消除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可能性。

监管机构的信息获取成本较高,监管手段相对滞后,容易被上市公司找到漏洞。

三、会计舞弊的机制分析1. 收入与支出的操纵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一个常见机制是通过操纵收入与支出来控制利润水平。

例如,公司可以通过虚构销售额度、调整收入认定时间来增加收入,从而夸大公司业绩。

另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减少合理支出、降低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水平等手段来减少成本,也会间接提升利润水平。

2. 资本市场操纵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还可以通过操纵资本市场来实现。

公司可以通过发布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扭曲投资者对公司的评估,推动股价上涨或避免股价下跌。

这样的行为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买入公司的股票,从而为舞弊者提供了更多的利益。

3. 高管薪酬操纵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还可以用于操纵高管薪酬。

公司会通过调整财务数据来提高公司业绩,从而推动高管的个人薪酬增长。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上市公司可能在财务报表中夸大利润,隐瞒亏损,或者操纵利润的时间点和分配方式。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2024年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范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企业的决策、市场资源的配置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给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分类会计信息失真指的是会计数据、报表等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或差异。

这种失真可分为故意性失真和非故意性失真两类。

故意性失真通常是由企业或相关利益方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财务造假;非故意性失真则往往是由于会计处理方法不当、制度漏洞或人为误差等原因造成的。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通过调整会计信息来影响投资者决策,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资源或资本。

此外,管理层和股东为获得更多利益也可能选择隐瞒不利信息。

2. 委托代理问题: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可能基于自身利益选择调整会计信息,造成失真。

3. 制度缺陷: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的不完善,以及执行过程中的漏洞,也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乘之机。

4. 市场竞争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维护自身形象或获取更多资源,可能选择调整会计信息以迎合市场需求。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影响1. 误导投资者决策:失真的会计信息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经济损失。

2. 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影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资源浪费。

3. 损害市场信任:长期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会损害市场信任,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4. 增加监管成本:政府为纠正会计信息失真需要投入更多监管资源,增加监管成本。

五、对策建议1. 完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会计和审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政府应加大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会计舞弊经济收益与成本分析

会计舞弊经济收益与成本分析

会计舞弊经济收益与成本分析摘要:本文从外部性以及经济收益与成本角度分析后认为,会计舞弊均缘于舞弊者“经济人”的理性行为。

治理会计舞弊一方面应施行“严刑峻法”,让舞弊者承担其舞弊行为的全部成本,使其得不偿失而改变行为预期;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完善产权等相关制度,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使个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用完善的制度正面引导个人“从善”,自觉杜绝舞弊行为。

关键词:舞弊外部性收益成本一、会计舞弊“外部性”分析(一)会计舞弊“外部性”如果某个体对另一个体施加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涉及施加者自身的成本收益,经济学称之为“外部性”或“外部效果”。

诺思认为,当某个人的行动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

萨缪尔森认为,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收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发生了;即成本或收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然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为此而获得报酬。

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外部性实质上就是会计学中的不符合配比原则,即收益与相应的成本没有配合起来进行考虑和处理。

其中外部正效应表现为付出没有完全得到应有的收益(一部分收益被他人享用了);外部负效应表现为收益没有包含应有的成本(一部分成本由别人承担)。

如果市场及相关经济制度是完善的,则没有任何外部性。

因为每个人若是从事正当合法的活动,就能得到全部市场利益;而如果从事舞弊活动,也必须承担全部市场成本。

在不存在外部性的情形下,内部成本与社会成本、内部收益与社会收益是一致的。

在这种条件下,遵守法规、履行管理契约能够带来相称的报酬;反之舞弊一旦查处则由当事人承担全部成本,即使侥幸设有查处,当事人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任何额外好处。

因此,权衡舞弊的得失,理性的选择是按照法律、契约相关规定自觉地履行管理职责,放弃会计舞弊。

但现实中市场制度不是完美的,有限理性、契约的不完备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交易费用存在于市场中,在企业经济组织“委托一代理”关系中,会计舞弊当事人即使恪尽职守也得不到由此带来的全部收益;反之,即使他舞弊也不会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即会计舞弊者行为的私人成本与收益可能大大偏离社会成本与收益。

财务舞弊经济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经济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企业通过虚构交易、隐瞒债务、夸大资产、虚增收入等手段,以达到非法目的或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舞弊现象日益严重,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财务舞弊的经济分析,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为我国防范和打击财务舞弊提供参考。

二、财务舞弊的原因分析1. 盈利压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

部分企业为了达到业绩目标,不惜采取财务舞弊手段虚增收入、隐瞒成本,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2. 利益驱动财务舞弊往往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层、股东、债权人等多方利益。

在利益驱动下,部分企业为了实现个人或集团利益最大化,不惜采取舞弊手段。

3. 法规不完善我国财务法规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规存在漏洞,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执法力度不足、监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使得财务舞弊行为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4. 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导致财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例如,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和激励机制,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5. 企业文化因素部分企业内部存在不健康的竞争文化,企业领导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导致财务舞弊行为屡禁不止。

三、财务舞弊的危害分析1. 侵害投资者利益财务舞弊行为会导致投资者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产生误判,进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侵害投资者利益。

2. 影响资本市场稳定财务舞弊行为会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导致股价波动、市场失灵,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3. 损害企业声誉财务舞弊行为会损害企业声誉,降低企业品牌价值,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4. 加剧社会不公财务舞弊行为会导致财富分配不均,加剧社会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四、应对财务舞弊的措施1.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财务法规体系建设,填补法规漏洞,提高执法力度,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

2. 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在定义会计造假的经济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造假需求和供给的分析,认为造成我国会计造假现象泛滥的原因是从制度上存在着对会计造假的强烈需求和供给源。

本文的结论是:降低造假的预期收益和提高预期成本,是抑制会计造假行为的根本对策。

近年来,会计造假行为已蔓延到各类企业,成为广泛影响经济人行为的普遍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理论界近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包括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下同)的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加大惩罚力度等非经济方面。

笔者认为,会计造假泛滥成灾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当事人品德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规定着人们行为方式的那一系列制度。

本文试图通过对会计造假活动中的经济因素的分析,揭示其行为规律,以期对制定行之有效的打假措施有所启示。

一、会计造假的经济内涵会计造假是指有关经济人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目标所采取的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或虽然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但违背经济活动客观事实,致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行为。

会计造假(以下简称“造假”)行为包含下列要素:1.造假的主体参与会计造假活动的经济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业的股东和管理者,他们是会计造假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也是会计造假的需求者,一般是主动的造假主体;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他们是会计造假的具体操作或实施者,也是会计造假的供给者,一般是被动的造假主体。

本文将会计造假的供求双方界定在为同一利益主体(企业)服务的范围内。

2.造假的利益动机不同的经济人对会计造假有不同的利益动机。

从我国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向资本市场“圈钱”,这是其造假的根本动机;二是提高公司股票市场价格并从中谋利;三是扭亏为盈,去掉“ST”或“PT”的帽子。

非上市国有企业造假则是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向银行贷款时,就夸大资产和净资产的量,掩饰不良资产;向税务局申报纳税时,就蓄意隐瞒利润;向主管部门上报经营业绩时,就竭力虚增利润;企业改制时,就努力把净资产变为负数;同时还要把那些“回扣”、“小金库”在账面上“摆平”。

民营企业造假的根本动机源于逃税,通过各种手段把收入隐藏下来,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

3.造假的主要手段不同经济人在不同条件下使用不同手段进行会计造假。

其常用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在合法前提下进行的利润调控行为,如利用会计政策、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虚增或虚减利润,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实际情况相背离;另一种则是在违法前提下进行的杜撰经营活动和经营业绩行为。

4.造假的影响会计造假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尤其是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它不再是简单的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其作出错误的决策,并遭受损失。

更重要的是它使广大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失去信心,使整个国内资本市场陷入严重的信用危机状态。

二、会计造假的需求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造假是造假需求和供给双方的互动行为,它的存在是因为它给供求双方带来利益,使会计造假行为成为广泛现象的条件,是制度环境的某些因素具有对会计造假供求动机的刺激。

当制度环境使得会计造假能够给大批的供求者带来可观的净收益时,它的蔓延就成为现实。

然而,会计造假活动的规模则取决于决定供求关系的各种变量。

就需求方而言,尽管不同的经济人对会计造假的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利益动机,但他们的行为规律是一致的。

需求方造假行为的产生取决于需求者对会计造假结果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权衡。

1.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收益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收益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获得。

预期收益(Ed)=会计造假带来的利益(Ly)×(1-P)其中:P为会计造假被发现的预期概率(下同)。

这个概率的高低取决于监督制度的完善程度,制度越完善,P的值就越高。

会计造假带来的利益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就上市公司而言,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因虚构经营业绩骗取上市、配股、增发资格所募集的资本,这种形式的造假给公司股东带来的利益可通过下式计算:会计造假带来的利益=因造假募集的资本×预期投资报酬率,给管理者带来的利益是因资本增加而拓宽了其“在职消费”的空间和物质报酬、精神待遇的提高;另一种是因虚增经营业绩所导致的市值增加。

例如,银广夏通过虚构7.45亿元利润使其2001年8月停牌时的流通市值比1998年末增加了至少70亿元。

这种形式的造假所带来的利益可通过下式计算:会计造假带来的利益=虚增的每股收益×市盈率×流通股份数。

就非上市国有企业而言,会计造假带来的利益表现为因虚增业绩而给管理者增加的物质报酬和精神待遇,以及给公司增加贷款带来的收益等形式;就民营企业而言,会计造假带来的利益直接表现为因虚减收入和利润而少交的税金。

上式表明,在会计造假给经济人带来的利益既定时,造假被发现的概率越小,它为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收益就越大;被发现的概率越大,它为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收益就越小。

2.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成本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成本表现为造假的费用支出和受到的惩罚。

预期成本(Cd)=费用(F)惩罚(CF)×P其中:费用(F)=会计造假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支出,主要是支付给会计从业人员的报酬;惩罚包括造假被发现应支付的罚款和处分、判刑等惩罚手段给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损失,用公式可表示为:惩罚(CF)=罚款处分、判刑带来的预期损失(Ls)×力度系数(Ld)由于处分、判刑等惩罚手段给需求者带来的预期损失不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损失,要将这些因素精确地量化并分析对需求者决策的影响是很难的,因而上式需要引入力度系数的概念。

力度系数是个人对各种处分和判刑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损失的判断。

在给定的时点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给定的处分或判刑,对当事人而言,该系数是一个模糊的量。

会计造假的经济学分析来自:可见,需求者的预期成本取决于费用、罚款、处分和判刑的量以及造假被揭露的预期概率(P)。

这些变量的值越高,预期成本就越高。

3.会计造假对需求者的预期净收益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之差构成预期净收益,即:预期净收益(Y)=预期收益-预期成本=Ed-Cd设会计造假的需求函数为D(Q),则D(Q)是预期净收益和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的函数。

以X表示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则有:D(Q)=f(Y,X)=f{(Ed-Cd),X}在给定X的条件下,预期净收益越大,对会计造假的需求量就越大。

给定其他变量,预期收益越高,需求量就越大,造假需求量与其预期收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关系图从略);给定其他变量,预期成本越低,需求量也就越大。

因此,对于需求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即预期净收益为正值,需求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而言,客观上存在着造假活动所获收益和所付成本承受体的不对称:造假活动的费用不是由其个人支付的(即使被罚,其损失也不由个人承担),但所获收益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归个人享用,或直接占有造假所得的物质利益,或间接提高社会地位和职位。

由于这种不对称性,这部分需求者个人的预期成本(Cd1)会大大低于Cd,其预期净收益变为:预期净收益(Y1)=预期收益(Ed)-个人预期成本(Cd1)上述需求函数D(Q)变为D(Q1):D(Q1)=f(Y1,X)=f{(Ed-Cd1),X}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真实所有者缺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其管理者造假的个人预期成本要大大低于民营企业造假的预期成本。

因此,如果其他条件相同,Y1会大大高于Y.这就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三、会计造假的供给分析会计造假的供给方为直接从事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人员和进行报表鉴证的注册会计师。

除了通过财务欺诈进行贪污等犯罪行为外,造假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

对于他们而言,按照国家法律制度的规定从业是他们最简单的工作方法,他们参与造假大多是迫于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

因为在造假泛滥成灾的大环境下,他们不造假就会失业。

但这种造假供给行为的实现,仍然取决于造假供给者对其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权衡。

预期收益(Es)=造假所得报酬(R)×(1-p)其中:造假所得报酬体现为工资、奖金、股票、贿金和物品等形式。

预期成本(Cs)=惩罚×p其中:惩罚包括吊销会计证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免职、罚款,判刑等经济和非经济的损失。

撇开政治损失和精神损失等非经济因素,其经济损失可用年合法收入(包括货币的、实物的等各种合法收入)(I)与剩余工作年数(N)的乘积来计量。

假设仍用Ld表示法律惩罚力度系数,则有:Cs=I×N×Ld×p显然,Cs越小,造假的动力就越大;Cs越大,造假的动力就越小。

Ld和p越大,Cs越大,造假的动力就越小,这就是严厉制裁的威力。

而Ld和p的值仍取决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性和有效性。

由Es和Cs可以算出供给方造假的预期净收益(Rn)Rn=R×(1-p)-I×N×Ld×pRn可以作为计量造假诱惑力的指标。

Rn越大,供给方的造假诱惑力就越强。

设会计造假的供给函数为S(Q),则S(Q)是预期净收益和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的函数。

以Z表示其他非经济影响变量,则有:S(Q)=f(Rn,Z)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供给方造假的预期收益越大,预期净收益就越大,造假供给量就越大,造假供给量与其预期收益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供给方造假的预期成本越小,预期净收益就越大,造假供给量就越大。

四、结论与对策从上述分析可知,要降低造假对供求双方的诱惑力,其基本措施是控制造假的经济根源,即降低造假给供求双方带来的预期收益,提高造假给供求双方带来的预期成本,以抑制造假趋利的内在冲动。

第一,就降低造假的预期收益而言,可从下列三方面入手:(1)完善法律制度,降低需求方造假的预期收益。

(2)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价制度,降低需求方造假的预期收益。

(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报酬,降低供给方造假的预期收益。

第二,就提高造假的预期成本而言,应从下列两方面入手:(1)改革国有产权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体系,提高需求方造假的预期成本。

(2)完善监督机制,加大惩罚力度,有利于提高造假供求双方的预期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