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设计
7.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8.课后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布置一些遗传案例分析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9.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5.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某一遗传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6.采取分层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高要求,让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着重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亲子间的照片,如父母与孩子、祖父母与孙子女等,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如外貌、性格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亲子间会有这么多相似之处?这背后是否存在某种规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他们对遗传现象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基因传递规律的猜想。
c.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举例说明遗传规律。
d.演示遗传图解的绘制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用遗传图解表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针对某一遗传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在家族中遗传?如何预测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优秀教学案例
5.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应用能力
本案例将遗传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环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遗传学原理,增强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是提高学生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析现象,共同完成遗传图解等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同时,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同伴的角度发现自己的问题,促进自我提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心的态度,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通过学习遗传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遗传现象,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树立平等、包容的价值观。
4.培养学生勇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激发他们不断探索、创新进取的信心。
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八年级生物下册的教学中,《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既是遗传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认识生命现象的关键环节。本案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采用生活实例、互动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传递,以及这种传递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此外,本案例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探究中成长,在实践中进步。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还能增强对生命奥秘的敬畏之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2.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3.了解基因突变和突变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基因的定义和特点。

1.1 基因的定义:基因是生物个体不可分割的遗传单位,它决定了生物形态、结构、功能和行为特征的遗传素材。

1.2 基因的特点:基因具有遗传连续性和离散性,它们以染色体为载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传递。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

2.1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实了基因的分离和再组合的现象,提出了遗传规律:基因以一对一对的方式在亲代中分离传递,子代中再次组合形成新的基因型。

2.2 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个体基因的组合,而表现型是指基因产生的实际外观和性状。

2.3 显性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在个体表现型中会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只有在纯合状态下才会表现出来。

3.基因突变和突变的影响。

3.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或染色体水平上发生的遗传物质的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多种形式。

3.2 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会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基因的定义、特点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的基本概念和遗传规律。

2.案例分析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基因突变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突变对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交流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和突变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资源:1.基因遗传实验模拟软件。

2.基因突变案例材料。

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基因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式和突变的影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完整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完整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完整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教师细致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再加上一个动手小实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有层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时,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的关系,就明白的呈现在眼前了.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学生一起去探讨,最终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验证。

通过填图练习进行巩固。

教学策略:本课为1课时。

本课在《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之后,进一步讲述子代的性状是如何从亲代遗传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并为下一节课中解释子代与亲代的性状为什么会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础.本课主要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去整理知识,发现问题,推测结果,寻找真相。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才可以掌控课堂。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应注意及时的启发与鼓励。

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问题印制成问题清单,有利于学生的分组讨论;还应准备用不同颜色处理过的长绳或线若干,每组一条。

第 1 页共3 页第 2 页共3 页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二、基因和染色体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基因 DNA 染色体2.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

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课后反思:教师如果能营造一种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这节课的知识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学,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3. 能够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难点:1. 基因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遗传图解实例、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思考。

2. 讲解基因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以及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特点。

3.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利用遗传图解,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如孟德尔遗传定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身边的遗传现象,如身高、眼皮等,分析其基因传递规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新的知识点。

2.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3. 遗传图解的制作与分析讲解如何制作遗传图解,并分析遗传图解中的基因传递规律。

4. 练习与讲解布置一些遗传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的显性与隐性在遗传中的作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基因遗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运用基因遗传图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课堂实录】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也就是说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要减半
下面我们就通过贴图游戏来重温一下比耐登的发现。(在做中学,加强学生的过程体验)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贴图游戏,并请一个小组到前面小黑板上进行贴图。
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贴图游戏结束后,请在小黑板上贴图的两位同学进行解说。
师:我们知道了染色体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上又携带了基因,那基因是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呢?我们以一对染色体和一对基因为例,来看一下基因的传递过程。
四、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学生总结,谈收获
五、教师寄语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孟德尔
一对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隐性基因
DD或Dd dd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小组合作能力。但是他们只是对自然界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比较熟悉,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遗传奥妙,同时也不知道其对生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性。所以课中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生:思考,尝试用遗传图解解释。
师: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其他同学在纸上写。然后一起看黑板,进行评价,加深对遗传图解的理解。
师:回扣前面提出的问题,父亲基因为AA,母亲为aa,子代为Aa,子代到底长的像谁呢?
生:回答
师:回扣开始时提出的疑问:为什么父母是双眼皮,而儿子是单眼皮?
生:回答
(前后呼应,巩固新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材分析
牟平区武宁街道初级中学
上节解决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问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性状遗传的本质,本节是对上节内容的自然延续,也是揭示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关键,为学习性别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是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核心内容。本节安排了三部分内容:基因经生殖细胞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禁止近亲结婚。其中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传递是基础,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重点和难点。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生物《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一、教学目标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三、教学过程(一)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分子构成。

DNA是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其中不同的片段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性状。

例如,有的片段决定你是什么血型,有的片段决定你的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有的片段决定你虹膜的颜色是黑色还是褐色,等等。

这些片段就是基因。

所以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为: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基因。

数量关系为,一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个基因。

这是经过整理后的正常女性体细胞内染色体排序图,请思考以下问题。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正常人体细胞内有46条、23对染色体。

所以说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是成对存在的,这成对存在的染色体形态和大小很相似。

既然染色体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那么染色体中的DNA分子,DNA分子上的基因是怎么存在的呢?请大家来看这幅放大图,每一条染色体中只有一个DNA分子,所以染色体成对,DNA分子也成对,在这成对的DNA分子上面有许多个基因,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这成对存在的基因在DNA分子上的位置相同,控制的性状也相同,成对存在的基因决定了生物的相对性状。

请大家对比分析不同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我们发现,这些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同的,由于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所以不同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也有可能是相同的。

但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染色体的数量或多或少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生物优秀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生物优秀教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1.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尝试说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4.学习用科学理论去解释日常现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新课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基因和染色体帮助学生回忆有关染色体的旧知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由蛋白质和DNA分子组成。

学生回答。

指导学生观察2.全班交流。

3.教师补充说明相关问题:观察图,经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与思考一个DNA上有许许多多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仔细观察发现,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成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的成分相似,但染色体所染的颜色不是基因的位置。

)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题。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引导学生回顾旧知1.回顾人的生殖过程,得出结论:基因通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给后代。

学生回顾旧知得出结论。

提问过渡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递给子代呢?引导学生阅读2.阅读教材。

结论: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应量多用学生熟悉事物作比。

又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生也基本能当堂掌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共含18篇),欢迎阅读!篇1: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八下生物教案)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八下生物教案)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八下生物教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示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1.培养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认真观察、分析思考、综合能力。

2.增强对生物遗传的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情感目标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教学重点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的投影片或图片;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对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的学习与分析,知道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所控制的。

接下来大家看幻灯片,一起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幻灯片:1.请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

2.联系转基因超级鼠分析并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参考答案:1.当雌雄小鼠交配后,从雌鼠的输卵管内取出没有融合的受精卵。

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吸入显微注射器中,在显微镜下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小鼠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

注射之后,小鼠受精卵内的精子核与卵细胞核将融合成一个细胞核,其中携带着转入的基因。

将已经导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的受精卵,注入小鼠的输卵管中,经过小鼠妊娠后,分娩出的两只小鼠经过发育,其中一只小鼠比它同龄的其他小鼠大一倍,这就是转基因超级鼠。

2.在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中,仅是在受精卵未融合的精子核或卵细胞核中注入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可见,超级鼠体量增大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基因控制性状。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利用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遗传图解、实例和相关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遗传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遗传图解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显性隐性性状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遗传现象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生:(略)。
师:谁发现刚才的模拟制作有什么不足之处?大家指出来。
生:缺少蛋白质。螺旋不够。
师:这个模拟制作只是使大家对DNA螺旋凝聚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实染色体
的内部结构非常复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一下有关的资料,做进一步了解。现在,染
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A、两倍B、一样C、一半D、无法比较
5、体细胞内的一对基因分别位于( C )
A、细胞核内B、两对染色体上C、一对染色体上D、一条染色体上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基因与染色体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发现过程
2.(1)体细胞染色体数目成对存在。
生: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师:太棒了,简洁明了。同学们再一起说一遍,让老师写下来。
(板书: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
引言:我们知道基因控制性状,每一个人身上有非常多的性状,这就意味着细胞里有成千
上万的基因。那这些基因在细胞里是如何排列的?是很有规律?还是“散兵游勇”?
结果使他如释重负,至于儿子为什么没有遗传他的“鹰钩鼻”,是我们下一节课所要
探究的课题。
〖三、巩固小结〗
师:现在同学们静下心来回想一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请你尝试概
括出来。
生: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基因是在染色体上控制性状的DNA片段。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减半。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完成书P31页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5分钟)
(学生阅读,教师板书:1、发现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遗传现象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这一课题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基因的概念、遗传规律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遗传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遗传病患者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遗传现象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求:图解清晰,解释合理,能反映出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
2.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分析一个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探讨如何预防这种遗传病的发生。
要求:分析深入,预防措施具体可行,展现出对遗传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请同学们收集有关基因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并与家人分享,了解他们对基因科技的看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重点:基因的概念、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遗传图解的绘制与分析、遗传概率的计算、遗传病的பைடு நூலகம்型及其遗传方式。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重点: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难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让学生掌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难点:1.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2.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和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 利用动画、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基因传递过程。

3. 设计实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遗传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传递规律的兴趣。

2. 讲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让学生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 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通过实例讲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4. 实践应用:设计实例,让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规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表现形式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在实践应用环节的表现,评估学生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

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如有需要,补充相关知识。

3.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有需要,改进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1. 介绍遗传变异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介绍现代遗传学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关注遗传伦理问题,如基因歧视、基因改造等。

九、课后作业:2. 举例说明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它们在亲子代间的表现形式。

3. 运用基因传递规律,解决实际遗传问题。

十、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生物学教材。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教学设计

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内容:1.设计思想(或设计思路):1.1指导思想:由表及里,深层次进行挖掘。

1.2理论依据: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3设计特色: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分析2.1教材分析《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

本节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延续,又是《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所以在知识的学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构成:“基因、DNA和染色体”和“基因经精子和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需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获取、内化、表达新的核心概念。

同时,引发下一节概念的研究问题,以明晰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2.2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自制教具,归纳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此外,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推断能力,因此教师很容易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和亲代的基因如何在亲子间传递。

2.3教学条件分析我校教学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

每个班级都配备电子白板,可供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

2.4教学重点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说出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2.5教学难点说出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3.教学目标:3.1知识与技能:①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②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

③说出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3.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与推测等方式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教学策略与手段:4.1教学模式:自主——辅导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4.2教学策略:①课前教师指导学生将一根长绳涂成不同的颜色。

②课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描述出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对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推测;对基因如何在亲子间传递,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合作完成,并且通过填图练习巩固知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网络,并且完成当堂检测。

(完整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完整版)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再次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绳子(2)人体染色体图片(3)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图片等。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性性状:是指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生物的各种性状又是由基因控制。

(板书,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新课讲授--一、基因和染色体观察与思考: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观察与思考并回答后面的讨论(1)人体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上有无数的基因。

(3)不同颜色的区段表示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

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由此可见,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如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是23对。

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23对染色体就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的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形状。

第一部分小结: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断。

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上有无数个基因。

二、基因在精子或卵细胞中的传递回忆生殖过程引入讲解马蛔虫实验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体细胞只有两对染色体的马蛔虫进行研究时发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都只有两条染色体(由每一对里的一条组成),而受精卵则又恢复到两对染色体。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方面1.描述染色体、DNA 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力量方面1.尝试进展观看和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运用问题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科学家觉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以及果蝇试验,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擅长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描述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三、教学难点说出染色体、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四、教学预备教师预备:课件、录像〔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关系;受精过程〕、人的正常染色体图、特别染色体图片资料、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等。

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课导入【图片展现】儿子和妈妈长相相像的一张照片。

提出问题:①儿子的鼻子、眼睛为什么长得像妈妈?②妈妈把什么给了儿子就使得儿子长得像她了?引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厚的兴趣,思考、争论并作出推想:妈妈是把基因传给了孩子。

创造情景,引出课题。

课教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2.基因是怎样传的?3.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的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

〔一〕基因通提出问题后,依据肯定的挨次逐个查找答案。

分析、查找亲子代教给学生过什么方式从亲代传给子代?1.基因传递的途径应当是亲子代间的桥梁,而亲子代间的唯一联系的桥梁就是生殖细胞,所以亲代的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子代的。

间的桥梁。

学会分析问题。

〔二〕基因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接下来争论其次个问题:基因是如何从亲代传给子代的呢?基因怎样在亲子代间传递是个很抽象的问题,直接争论有很大的困难,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理顺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尤其是找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就有可能把问题简化了。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观察和图片分析,结合探究活动,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运用类比的方法,推导出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发现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科学史,深刻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描述基因、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2、说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难点
说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自制DNA分子片段结构模型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图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8份)、红色和绿色两种不同颜色的染色体若干(卡纸制成)。

(二)学生准备
分组(四人一组)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

二、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三、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
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教师细致的问题设置,学生的分组讨论,再加上一个动手小实验,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有层次的梳理,在梳理的同时,染色体、DNA和基因这三者的关系,就明白的呈现在
眼前了。

解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通过问题情景的设置,与学生一起去探讨,最终通过科学史的介绍来验证。

通过填图练
习进行巩固。

教学策略:
本课为1课时。

本课在《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性状》之后,进一步讲述子代的性状是如何从亲代遗传的,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并为下一节课中解释子代与亲代的性状为什么会有相同有不同,打下基础。

本课主要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弓倾学生去整理知识,发现问题,推测结果,寻找真相。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参与课堂教学。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理清思路,才可以掌控课堂。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应注意及时的启发与鼓励。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问题印制成问题清单,有利于学生的分组讨论;还应准备用不
同颜色处理过的长绳或线若干,每组一条。

教学过程: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二、基因和染色体
1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 .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

每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三、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课后反思:
教师如果能营造一种研究、讨论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这节课的知识仿佛都是自己研究出来的,对于这节课的内容掌握和今后的教学,都将是十分有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