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及启示

合集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0102来自03经济增长率下滑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信 贷紧缩,导致各国经济增 长率普遍下滑。
贸易收缩
危机导致国际贸易量减少 ,全球贸易收缩,影响各 国出口和经济增长。
投资下滑
由于信贷紧缩和不确定性 增加,企业可能会减少投 资,进一步抑制全球经济 增长。
金融机构的破产与重组
金融机构破产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监管不 力是导致危机爆发和蔓延的
重要原因之一。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 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市 场准入和风险控制标准,以降
低金融风险。
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1
风险评估是金融机构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的重 要工具,对预防和化解风险具有关键作用。
2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对风险的评估不足 ,导致了过度的信贷和投资行为,增加了金融体 系的脆弱性。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 原因与影响
目 录
•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 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01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 因
宽松的贷款政策
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利润,降低了贷款标准,使得信用评级较低的借款人也能获得 贷款。
贷款机构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降,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得贷 款。
财政刺激计划
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计划,以刺激经济增长和 就业,例如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
改革监管
为了防止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市场的 监管和改革,建立了新的金融监管机构,提高了资本充足 率和风险管理要求。
04
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与 启示
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重 要手段,对防止金融风险和保 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启示2007年,美国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反响。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验教训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重蹈覆辙。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1. 财务机构的贪嗔和不良行为:许多财务机构为了赚取高额利润,放出了高风险的次贷,这些次贷不具备偿还能力的风险极高,一旦违约,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不少机构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这也加剧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2. 大量的虚假评级行为: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投资人在购买债券时必须仰赖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

但是,很多评级机构为了迎合客户需求,对次贷债券进行了虚假的评级,使得债券的风险被低估,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这些债券是安全的,从而陷入了财务危机。

3. 美国政府放松监管:美国政府在过去的几年里放松了监管,使得许多财务机构能够逃避监管,并进行了违法交易和欺诈行为。

同时,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和其他经济因素,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增长,这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肆虐。

二、次贷危机的影响1. 对美国的影响:次贷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许多财务机构破产,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

同时,大量的房地产被报废,2008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值下降了1.5万亿美元。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由于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

很多国家的金融系统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

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并对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次贷危机的启示1. 加强监管:财务机构在经济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行为也需要得到有效的监管。

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财务机构的监管,防止机构发生不良行为,以维护经济的稳定。

2. 建立公信力:评级机构需要建立公信力,让投资者能够仰赖它们提供的评级结果作为决策的参考。

评级机构需要遵守标准化的评级程序,同时保持评级结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 强化风险意识:投资者需要更加重视投资的风险性,不应该仅仅将眼光放在当下的利润。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成因、影响,以及它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起源于21世纪初,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和金融市场对风险的忽视,最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我们将首先回顾危机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导致危机的主要成因,包括监管缺失、市场过度自信、风险评估不足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总结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启示,包括强化监管、完善风险评估、提高透明度等,以期为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参考。

二、次贷危机成因分析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源于2001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利润,向信用评分较低的购房者提供贷款。

这些购房者,通常被称为“次级借款人”,他们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贷款条件因此也更为宽松,如低首付、低利率等。

然而,这种宽松的贷款政策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将大量的次级房贷转化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如抵押债务权证(CDOs)等。

这些金融衍生品虽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这些基于次级房贷的金融衍生品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监管缺失和监管不足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导致很多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游离于监管之外。

同时,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使得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和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也为次贷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当时,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美国国内储蓄不足,过度依赖外部融资。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美国采取了低利率政策,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

这种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进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次贷危机的成因及对中国的启示次贷危机是指发生在2007年的一场金融危机,该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全球金融系统的崩溃,成为了近些年来影响最为深远的金融危机之一。

那么,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对于中国而言,次贷危机又有哪些启示呢?一、次贷危机的成因1.贪婪的金融机构200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将高风险的次级房屋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并出售给全球投资者,用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加入。

而消费者的信用评级不高,容易违约。

同时,房价居高不下,个别银行所持次贷债券的价值已经远高于市场价格,这些银行为了能够长时间保持让投资人持续购买资产支持证券而不惜降低贷款的担保比例,所以这些高风险的贷款都被捆绑成AAA级的证券,遮盖了客户的实际信用风险问题。

2.失控的市场风险在次贷危机时,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出现了无序的交易,并难以有效地达到监管标准。

金融机构对市场风险掌控不佳,不是完全了解自己的市场风险就是太过依赖简单的量化风险模型。

当金融机构利用借贷倍增效应来盈利时,风险却加倍放大。

3.政府监管的缺失美国政府对次贷市场的监管不足。

一方面,财务行为所需的法律法规并不全面,另一方面,政治因素和考虑保持美国金融体系的全球市场竞争力以及对强劲的房地产市场刺激持续性的追求而导致监管失控。

这些都加剧了危机的发生。

二、对中国的启示1.审慎的资本运营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中国的金融市场如今正处于非常复杂的情况下。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机构应该更加审慎地掌控其自有资本。

在银行和信贷公司领域进行监管、维护本金的安全,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至关重要。

同时,金融监管机构也应该加强监管工作,严格审查和管理各类银行业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营和金融秩序的正常开展。

2.加强监管的严谨性中国应该以色列化为模式,加强监管部门对各级市场和企业的监管力度。

为了避免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导致的过热现象,监管认定积极的市场理念是不可避免的。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的反思与启示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的反思与启示

次贷危机后信用评级体系的反思与启示作者:许志胜王金磊来源:《债券》2013年第07期摘要:次贷危机中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强烈质疑。

本文分析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下信用评级机构暴露出的各种弊端,认为造成评级结果公正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评级市场的寡头垄断状态、付费模式不合理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对评级机构的过度依赖。

在吸取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对加快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评级评级购买 NRSROs传统的信用评级业务是由专门从事信用评级的机构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经验,对被评级单位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运用特定的符号确定相应信用等级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国际信用评级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美国华尔街分析师约翰·穆迪创建的穆迪公司在1909年开始出版刊物《穆迪铁路投资分析》供投资者参考,开创了利用简单评级符号区分债券信用等级优劣的先河。

之后,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投资方式的增多,信用评级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展。

作为揭示信用风险的手段,信用评级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信用评级业务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用评级机构也一度被誉为“金融市场的看门人”。

然而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享誉世界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表现引起了人们对信用评级的强烈质疑。

在危机发生前,三大评级公司对蕴含极大风险的证券化产品评级严重虚高,引发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市场积累了很大的泡沫和风险;在危机爆发后,又反应过度,快速下调信用评级。

这种“过山车”式的调整,使得投资者彻底失去了信心,不再相信各种金融产品的评级等级和市场定价,市场陷入恐慌,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

次贷危机下信用评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信用评级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各种弊端引起了国际范围内对信用评级机制的分析与反思。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

2008年11月总第60期第6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 O UR NA L OF H AR BIN C OMMITTEE S CHOO L OF THE C CPN ov.,2008Ser ial N o.60N o.6经济探求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启示田 毅(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150080)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中图分类号:F113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08)06-0041-02 收稿日期:2008-09-09 作者简介田毅(5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一、次贷危机的由来次贷危机是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危机。

美国经济在“911”恐怖袭击之后,曾一度陷入到增长停滞的状态。

当时美联储以连续13次降息来促进经济的复苏,同时把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这一系列的经济举措确实起到了作用,美国经济在经历两年的调整后,在2003年开始了新的增长周期。

由于这一时期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加上美国利率水平较低,一些贷款机构为大量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购房贷款,甚至推出了“零首付”的抵押贷款方式,使购房消费不断升温。

随着房价不断上涨,楼市大热,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开始显现,之后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连续17次加息。

由于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

随着无力还贷人数的增多,美国多家大的抵押贷款机构、对冲基金相继破产,股市暴跌,危机迅速从住房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并通过投资渠道和资本渠道从美国波及到全球范围。

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从微观上讲,缘于美国的许多放贷机构降低信贷门槛、忽视风险管理,需求方过度借贷,多年来累积下了巨大风险。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分析三、危机的本源最根本的是政府的导向和由此影响的民众预期。

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看,只是危机的引发点在贷款方面。

1、放贷机构没有控制好信贷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

导致:一则产生了大量放贷效应,二则对信贷流动性失控,表现为信贷回收困难。

2、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不合理利用。

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使信贷风险转移,将放贷机构的个体风险向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转移,风险被扩大,使单个放贷机构可控的风险变得不可控。

3、最根本的是经济中、金融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机构和人们为了追逐更多的货币,而不重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

使大量的货币创利行为与真正的物质创造脱离。

投机行为助长了风险。

4、世界经济一体化使风险跨越了国界,形成世界经济危机。

特别是以美元这种国家货币来充当世界货币的角色,被货币发行国利用,大量发行没的物质基础的货币来拯救本国经济、金融,因为怕影响本国实体经济,从而使更多的货币脱离于实体经济,并且美元的内在价值下降,表现为贬值。

而事实上是困难重重,因为增加货币量就增加了经济中的货币流通量,导致物质产品的进一步货币计量加大,他国持有的美元则内在价值下降,形成了美国利用美元来无偿地占有了他国财富。

5、还有一点,就是政府的政策和信息导向,这对人们的预期产生很大影响。

如对放贷机构、人们的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预期作用足可以使预期变现行动。

启示首先,贷款机构在进行证券化时,没有如实地披露信息。

现在大家都已知道,一些贷款机构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次级房贷,也就是对那些信用状况不是很好的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这些贷款本身的信用风险比较大。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贷款就不能证券化了,但必须对它的信用状况进行如实的评估并向投资者进行披露,以便让投资者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

但是,这些信息都没有被客观地披露出来。

而信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基础资产池的信用评级,也不是真正根据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而是凭着对房价上涨的盲目估计,高估资产池的信用等级,把次级贷款当做优质贷款,把由次贷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评得与正常贷款证券化产品一样,严重误导投资人。

次贷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分析及监管改革方案评论

次贷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分析及监管改革方案评论

次贷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行为分析及监管改革方案评论摘要: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虚高评级,以及危机前后的“顺周期现象”是造成次贷危机爆发及深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首先分析了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膨胀”的原因,然后对现有的监管方案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次贷危机评级膨胀利益冲突声誉机制一、次贷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概要在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前给予结构性产品虚高的评级,未能及时正确地向投资者提示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又大规模下调评级,推波助澜使金融市场更加动荡,其行为是次贷危机爆发与深化的重要原因。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抵押债券的信用评级整体虚高。

据标准普尔发布的研究报告统计,在2005-2007 年间,新上市的CDO 类别中获得AAA 级信用评级的占比达85%。

惠誉公司2007 年7 月的统计报告中同样显示,有73.7%的中间等级CDO 产品获得了AAA 级信用等级。

然而,次级抵押债券在金融市场中的现实表现,与整体信用评级并不相符,可以说事实恰恰相反。

在获得高信用评级的同时,次级抵押债券的市场违约率在2006年第四季度却达到了14.4%,到2007年第一季度更进一步提升至15.75%。

而在危机爆发后,穆迪于2007~2008年下调了44989个债券的评级。

按照抵押品类型分类,被下调的债券中,有64%是与家庭房屋贷款或第一次抵押为抵押品的证券。

ABS、CDO在被降级的证券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降级严重。

标准普尔和惠誉也进行了类似的工作,相当于默认了过高评级引致了这次的抵押泡沫。

下图显示了1992年至2008年穆迪的评级调整情况,2007年之后,降级数大幅提升,说明之前评级虚高情况严重,也导致了各金融机构资产价值损失,进一步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次贷危机进一步深化。

二、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原因分析评级机构之所以“评级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中“声誉机制”的失效。

次贷危机中的资信评级研究

次贷危机中的资信评级研究
原 因是 因为 某些 评 级 机构 将 远 远不 合 乎 3 A标 准 的
股 本 系 列 不 公 开 发行 .该 系列 多 为 发 行 者 自行 购
买) 。另 一方 面 , 级机 构作 为金 融市 场 的“ 门人 ” 评 守
次贷 和次 贷产 品评 为 3 ” 以往 . 国非金 融企 业发 A。 美 行 的证券 能 得 到 “ A 评 级 的 比例 很 小 . 近年 来几 3” 但 乎 9 %的次级债 被 评为 这 “ A 仅 2 0 0 3” 0 2年到 2 0 07
确 有效 的评级 方法 。评 级 机构 基 于假 设 . 用模 型 利
会影 响评级 机构 独立公 正 的评 级立 场 因而评 级机 构 易低估 次贷产 品风 险 , 出偏高 的信用 级别 , 而 给 从
助 长市 场对 该类 产 品 的乐 观预 期 和非 理性 追 捧 . 埋
以及职 业 判断 对债 券未 来 的偿 付情 况 进行 评 级 . 预
年 间 .三 大评 级机 构就 将华 尔街 制造 出的数 千种创
必 须保证 这些 在市 场上 发行 的债 券具 备一 定信 用级

新 债券 评 为最适 宜 投 资的 “ A 级 3”
信 用评 级 机构 在美 国次 贷危 机 中所 起 的负 面作
用 已越 来越 引发 起 人们 的关 注 .具体 来说 表现 为 以 下 几方 面 :
明性 .信 用评 级机 构 给予 次贷 产 品的虚 高评 级有 效
链 接 了次级 按揭 贷款 和二 级 市场 .使风 险放 大成 为
可能 。
( ) 级机 构在 本 次金 融危机 中扮 演 的 角色和 二 评 负面作 用
将 贷款 转 给 特殊 目的公 司fP 由投 资 银 行 组 建 ) S v, ,

次贷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信用评级发展的启示

次贷危机对我国证券市场信用评级发展的启示

基 于现代 金融 体 系的全 球化 , 以及参 与 ( ) 国信 用评 级机 构建 设 已具备 一 一 我 ( ) 二 建立 和完 善相 关 的法律 规 范 美 国次级债 券 的投 资机构众 多 , 评级 机构对 定 的 础 是要 加 快信 用 评 级立 法 。 政府 法 律 次级 债众 多新 : 的信 用状 况认 识不足 , 对 我 困信 用评 级 业 的制 度 建 设 已具 备 等相 关部 门应制 定和 完善 相关 法规和 程序 . 次 级债 产 品 的评 级模 型缺 乏 历 史数 据 的检 定 的基 础 。目前 , 国共 有专 业从 事信 用 评 规范 管理行 为 , 障信 用监 管执 法 的客观 公 我 保 验, 加之评 级机 构经 营模 式 中的利 益冲 突在 级 业务 的法 人机 构 7 家 ,信 用评 级 专业人 8 性, 并统 一行业 标准 , 从信 息采 集 、 分析 计 定程 度上 影响 风险控 制效 果等 , 导致 次级 员 1 8 9 3人 , 度环境 初 步改 善 , 逐步 走 向 算 和 信用 评 价 等各 个 环 节入 手规 范评 级操 制 并 债供应 商纷 纷破产 , 球对 冲基金 大面 积宣 成 熟 。 全 作 流程 , 促进 信 息评级 业健 康 有序 的发 腱 。 布解散 或停 j赎 吲 , L 跨 投 资银行 和商 业银 是债券 信用 评级 的地位 得 以明确 ; 二 二 是 明确 监 管部 门的职 责与 权 限 。针 对 目 行 普遍 发 出盈 利预 警 . 要股 票市 场指 数应 是 监管 部 『 日益 重视 债 券评 级 的 作用 我 前 实行 的一行 业划 分 的准 入管理 制度 , 以 主 J 可 声而跌 . 一 被人们 寄予 厚望 的信 用评级 机 浏 的信 评 级 业 在 中 国 已呈 现 良好 的 发展 探 索建 立” 形 峪管” …贯 伞 体系 , 由各 监管部 门负 构 在这场 愈演 愈 烈的危 机 中备 受指责 , 一场 势头 , 主要 表现 为 : 是信用 评 级信 息正 被 责监 管 本行业 的评级 机构 和 业务 , f监 管 一 并_ n 涉 及 美 国众 多会 融机 构 的 次级 债 危机 正在 广泛地 运 川于风 险 管理 、 融监 管 、 券 风 经验 丰 富的部 门承担 协调 全局 的职 责 , 金 债 防止 伞球 蔓延, 逐步演变 为一场 拿球信 用危机 。 险定价 、 行授业 等业 务 叶, 响 日益扩 火 。 出现 重叠 与空 白。 并 银 1影 信 用评 级机构 在次 贷危 机 引发和 发 一是 信 用评 级 的运 作 H益 规 范 。三 足 信 用 ( ) 三 完善 企业征 信 体 系, 极培 育信 用 积 展 过程 中所 起 的作 用 评 级产 品 口益 丰 富, 近年 来 不断推 出信 用评 文化 ( ) 一 信用 评 级机构 是 次贷债 券 的制造 级 新产 品 。 国 家对信 用 评 级 行业 的发 展应 从 加快 者之 ( ) 国信 用评 级机 构存 在的 问题 我 建 设 企业征 信体 系的角度 出发 , 善食 业征 完 自 20 00年美 国大 规模 发行次 级债 券 以 1 、社会 信用 基础 薄弱 。 主要 是信 用意 信 体系 . 积极培 育 信用文 化 。 征信 公司层 面 , 后, 以穆 迪 、 准普 尔和 惠誉 形成 垄断 的信 识 薄弱 , 标 失信 现象普 遍 。目前 我 国 8%左右 以培育 为主 ; 0 市场 层面 , 以普及 为土; 力普 大 用 评 级机 构通 常 与债券 承 销 商兆 同设 汁债 的信 用信 息 分散在 银行 、 商 、 工 税务 、 关 、 及 信用 知识, 展拿 社会 范 围 内的诚信 宣传 海 开 券, 对债券 的 分层 结构 、 用增 级 等提供 建 公安 、 信 司法 、 榆等 部 门中 。据调 查 , 质 只有 人 教 育, 扬诚 实守 信 的社会 道德 风 尚, 弘 。 议, 并对 于次级 债和 普通抵 押 债券 的风 险水 民银 行 的 企业 和个 人 征 信系 统 及相 关 业 务 ( 加强 评级 机构 自身建 设 四) 平 给于相 对高 的评价 , 信用 增 级可 以提高 所 数 据 实现 了全 国集 中, 时只有 工商 部 门的 同 针对 我 国评级 机构 的现 状,首 先, 加 应 发 行证券 的信 用级 别 ,使证 券 在信 用质最 、 企 业 注册 数 据 基本 实现 了对 公 众开 放 。信 强评 级方 法 的研 究, 设计科 学 的评级 指标 体 偿 付 时间 等方 面 能更 好 地满 足 消 费者 的 需 息 分割 、 分散 封 闭的状 况 , 加 了评 级机 构 系,保 证评级 结果 的准 确性 。其 次 , 增 加强 评 要 。只 有进行 了信 用增 级 , 可 以使证 券 化 采 集 的难度 和成 本 。 才 级 队伍 建 设, 注熏 评级 人才 培养 。信用 评 级 变得 对各 方都有 利 , 仅使 投 资者 的偿 还风 不 2 信 用评 级的相 关立 法 工作 明显 滞后 , 人员必 须 具有 良好的职 业 素质和 道德 素质 。 、 险 降低 , 到更好 的 收益率 , 得 也可 以使 筹 资 缺 乏 统 质方 商 要求 评 级人 员掌 握管 理 、会 者 在相 同 的条 件 r 约 融资 成本 。在 信用 的 一 些法 律法 规 和 管理 办 法 虽然 涉 及到 信 计 、 务、 节 财 审计 、 融等 知 以, 有多元 化 的 金 具 增级之 后 , 用评 级机构 还要 对 资产支 持 的 用评 级行业运 营的相 关 问题, 信 但整 体性 差, 针 知识结 构和 较强 的专业 分 析能 力; 道德 素质 证券进 行评 级 。信 用等级 评定 越 高, 明证 对性 不 强, 乏统 ‘ 专 门的规 范信 用评 要 求评级 人 员具有 公正 、 表 缺 的、 独立 的 立场和 为客 券 的风 险越 低 , 而使 发行 证券筹 集资金 的 级 行业 的 基础 性 法律 。 目前我 国涉及 信 用 户 保 守秘密 的 品质 。最 后 应加 强 行业 自律, 从 成 本越 低 。 评级 方面 的法律 法规 , 仅散 见于 各相 关 的法 可 参照经 济 攀证类 中介 机构 的管 理办 法, 建 ( 二)信 用评 级 是住房 抵押 次级 贷款 债 规条 例 中, 法律 白点太 多, 且关 于评 级 立 自律性 的信 用评 级行 业协 会, 强各评 级 而 加 券 的营 销员 的强 制性 规定较 少 。另外 , 国的信 用评 级 机构 的 自律性 管理 , 立 起 自我约束 机制 。 我 建 在2 O世纪 6 O年代 以来 的金 融 竞争 和 行业 缺少 统一 的行 业 规范 和全 豳性 的市场 , 总之 中陶 证券 市 场 的信 用 问题 关 系 到 惊 人创新 的推动 下 , 国次贷 机构与 商业 银 许 多评 价机 构带 有较 浓 的地方 性色 彩, 有 我 国经济 发展 的融 资 、 资环 境 . 我 国金 美 没 投 对 行 合作 ,为实 现贷 款 资 产现 金 流 的提 前释 : 套统 的评价 标准 和评 价指 标体 系, 成 融 市场 资 源配 嚣 效率 的提 高和 经济 实 力 的 造 放 , 次级 房贷 资产通 过金 融创 新 打包 、 将 加 评 价结 果差 距很 大, 具有 可 比性,因而 也 增长 起 到至 关 重要 作 用 。 鉴于 我 国信 用 评 不 工 , 成房 产抵 押债 券 。而 由投 资银 行层层 就 不具 有权 威性 , 法发 挥 降低企 业 筹资成 级业 存在 的 以上 问题 , 国应采 取应对 措施 变 无 我 包装 后的债 券相 当复 杂 , 火 多数 的投 资者 本和增 加 业无 形 资产的 关键 功能 。 绝 集 治理 。 根本 无法 评估 其价值 和信 用风 险 。 三、 如何 进一步 发展 和逐 步 完善我 国 的 参 考文 献 : 在美 , 0 7%的住房 抵押 贷款 实现 了证 证 券信用 评级 行业 【】 1 娄晓 : 次贷 危机 影 响: 自由主 义思 新 券化 。 次级 抵押 贷 款债 券 的 发行 额 逐年 增 ( ) 一 加快 社会信 用 体系 建设 , 造 良好 想和 市 场有 效性 理论破 灭 【 】 风凰 资讯 , 营 J, 加 。但 m场 给 出的 答卷 却 足违 约 率 导致 从 环境 20 年 O 09 9月 1 7日。 2 0 年底 到 2 0 年 中就仃 1 0 06 07 0 多家 次级 是增 强 全 民信 用 意识 ,夯 实信 用 基 【】 2 张歆 : 巾 : 报大 派定 心丸 : 半年 美国 贷 款机 构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的反思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功能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欧洲主权信用危机的反思
评 级机构 中, 在美 国获得资质的只有 l 0家 , 中 7家美 国本 其
和金融工具履行各类 经济 承诺 的能力及 可信 任程度进 行综 合评价 , 用特定的符号 揭示其 信用 度 的一 种评 价活动 。 并 … 也就是说 , 信用评级机构根据其所设定 的指标或标准来预测 债 务人能否按时 、 足额偿还债务本息 的能力 和意愿。信用评 级 的作用表现为 : 利用信 用评级 可 以揭示信 用风 险 , 帮助投 资者提高投资效率 ; 利用 信用评 级可 以改善 信息 披露 ; 利用
有 的风险预警作用 , 反倒成 为金融危机的帮凶 。 2 三大评级机构评级标准 的双重化 . 标 准普尔 、 穆迪 、 惠誉 国际三家公 司 自从取 得垄 断地 位 以来 , 对美 国、 国及其金融机构与其他 国家 、 英 地区及其金 融
评级, 国家 的主权都被纳入评级 的范 围。信用评级 与国家金 融 主权和经济安全 密切相 关。它 的定 价功 能使 评级机 构掌 握 着企业和金 融 市场 的生 杀 大权。 谁掌 握 了 国际评 级话 语权 , 就控 制了信用资源。
关键 词 : 欧洲主权债务 危机 ; 用评 级 ; 用评级机 构 信 信 中图分 类号 :80 3 F 3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7 5 2 1 )3—0 1 0 10 3 1 (0 1 0 0 7— 3


信 用 评 级 标 准 的美 国化
立 了三大评级机构 的垄 断地位 。与此 同时 , 到 20 直 0 3年将 近3 O年 的时 间, 美国一直没有 增加评 级机 构 , 以, 17 所 从 95
信 用评级可 以帮助监管机 构提高监管效率 。因此 , 信用评级
土公司 、 日本公 司、 2家 1家加 拿大公 司 , 虽然 后三 家公 司有 幸在美 国取得信用评 级资质 , 但遗 憾 的是 , 三家外 国机 构 后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与影响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与影响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与影响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美国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由于金融机构在发放房地产贷款时采取了过度松散的信贷政策,导致了大量次贷债券的发行和交易。

而在次贷债券发行过程中,评级机构的角色和影响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评级机构的角色、评级机构的责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债券发行人的信用质量对债券进行评级,通过给予债券一个相应的等级来标识债券的风险和安全性,为投资者提供评估和决策的依据。

在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对次贷债券的评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也暴露出评级机构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评级机构的责任是评估债券的信用风险,为投资者提供独立、客观的评级依据。

然而,在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往往被指责为为了迎合债券发行人的利益,对债券的信用质量进行了过度乐观的评级。

许多次贷债券被赋予了AAA评级,即最高等级,给投资者带来了误导。

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这也是危机中评级机构承受压力的原因之一。

其次,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较大。

评级等级被广泛引用和使用,投资者往往依据评级等级来决定其投资的方向和比例。

在次贷危机中,一些投资者过度依赖评级机构的评级,将次贷债券视为低风险的投资品,结果导致了投资者的损失。

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影响力使其要对其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负责。

此外,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和模型也受到质疑。

在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往往使用了过时的、没有考虑到特定市场情况的评级模型。

这使得评级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债券的风险。

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和模型需要进行改进,以使其更具适应性和准确性。

针对这些问题,评级机构需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首先,评级机构需要加强其独立性和客观性。

评级机构应该尽量减少与债券发行人的利益冲突,确保自身的评级结果是基于独立和客观的评估。

其次,评级机构需要加强对评级结果的解释和沟通,提高投资者对评级的理解程度。

评级机构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解释其评级结果的依据和方法,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评级的意义和局限性。

美国次贷危机及相关举措启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1).

美国次贷危机及相关举措启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1).

美国次贷危机及相关举措启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1)美国次级债危机逐渐蔓延全球,演变成一场全球信用危机,长期以来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信用评级机构备受指责。

资信评级行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提高中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透明性、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手段之一。

从长期发展来看,危机的发生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即借鉴次贷危机后发达国家对评级行业采取的一些措施,结合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现状,提出促进该行业规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启示一、次贷危机暴露评级行业的主问题㈣1 利益冲突影响评级独立性。

目前。

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主来自于受评企业缴纳的评级费用,而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评级费用也越高,利益冲突使评级机构难以保证评级的独立性。

并且,由于评级机构通常与承销商共同设计次级债券,对其分层、信用增级等提供建议,也使其易低估次贷产品风险,给出偏高的信用级别,从而助长市场对该类产品的乐观预期和非理性追捧,埋下风险隐患。

2 透明度问题。

目前,评级机构一般会简介绍评级方法。

但一般不会公布评级的数据来源,也不会公开核心的评级方法。

SEC调查也发现,在进行复杂的资产担保证券评级过程方面的信息披露不足,评级公司未能公布或记录相关过程。

信息透明度不高使得市场和监管当局对评级机构的约束作用减弱,也增加了评级机构产生道德问题的风险。

3 缺乏监管。

美国联邦银行法有不干预评级机构的不成文规定。

最初评级机构的出现是单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有用的风险信息。

经过百年的积累,评级机构树立了其市场公信力,评级结果也逐步为监管部门所认可,并作为重的监管指标来监督金融机构。

这无形中将一个民间中介服务机构的私权转化成了公权力,使其既为投资者服务,又具有一定的监管职能。

但是,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利益诉求并不完全一致,在缺乏制度保障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

评级机构的私权和公权容易发生错位,评级活动的独立、公正、客观的工作立场难以保持。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及给我们的启示简介美国“次贷危机”是指2007年至2008年美国发生的一场金融危机,蔓延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这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的次贷市场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和金融系统的动荡。

本文将探讨这场危机的主要成因,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后的金融监管提供启示。

主要成因1. 低利率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在2001年至2003年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低利率政策,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

这导致银行和金融机构放贷更加容易,并引发了对房地产的投资热潮。

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推高了房价。

2. 高风险贷款为了满足投资者需求并获取更多利润,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放宽贷款条件,向信用纪录较差的借款人提供贷款。

这些贷款通常有较高的利率和更低的贷款成数,被称为“次贷”。

3. 拆借与资产证券化银行和金融机构将发放的房屋贷款进行拆分,然后将其打包成复杂的金融工具,称为资产证券化产品。

这些产品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具有不同的风险和回报。

投资者购买这些产品,以期获得高回报。

4. 信贷评级机构失职信贷评级机构在评估这些资产证券化产品时,赋予了大量高风险产品“安全”的评级。

这导致投资者对这些产品的风险认识不足,对其价值过高估计。

5. 崩盘与后续影响由于次贷市场的泡沫破裂,大量贷款无法偿还,房地产市场崩溃。

金融机构面临破产和倒闭的风险,投资者损失惨重。

危机的影响扩散至全球,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经济衰退。

启示1. 加强金融监管次贷危机的发生表明金融监管存在缺陷。

我们应该加强金融监管,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和监管,以减少高风险贷款和投机行为的发生。

2. 提高风险意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应该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评估能力,不要盲目追逐高回报。

同时,投资者也应该注重多元化投资,以降低整体风险。

3. 改善信贷评级体系信贷评级机构应从过去的失职中吸取教训,加强评估方法和程序的严谨性与独立性。

监管部门也应该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进行审查,确保其客观和准确。

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基于信用风险的角度

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基于信用风险的角度

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基于信用风险的角度一、信用及信用风险1.1信用信用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用关系已经成为一个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基本要素,不仅各类企业之间普遍形成信用关系,家庭个人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信用。

故讨论信用风险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信用”。

1.1.1信用概述“信用”一词产生之初属于社会学范畴,它是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标准。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信用”一词的经济意义逐渐突出。

在经济学中,“信用”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主要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

在信用活动中,商品或货币在一定时期的使用权被贷出者转让出去,借入者向贷出者支付一定的利息作为报酬,期间所有权不发生变化,所以到期借入者应偿还所借商品和货币。

信用是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条件下,以商品赊销或货币借贷为形式的一种价值单方面转移活动,它有四个基本特征:期限性、偿还性、收益性和风险性。

1.1.2信用的职能信用自产生之日起,便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发挥着独特的职能作用。

信用首先发挥的是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的职能,从而它大大加快了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有利于推动一国的经济增长。

信用一方面把社会闲置资金累积起来,另一方面又通过特殊的资金运动形式把这些资金分配出去。

上述属于社会生产要素的分配,而信用活动中得利息可以看做是对生产成果的分配。

所以信用的第二个职能是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信用的第三个职能是节约流通费用,这可以使得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信用通过分配职能促进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信用作为一种经济杠杆还给国家提供了调节经济运行的工具。

1.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指的是交易对手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证券或投资组合的价值。

违约,即交易对手不愿或没有能力履行合同义务,是信用风险的一个极端例子。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与影响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与影响

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角色与影响次贷危机是指2008年爆发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与影响。

评级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职责是对债务证券进行评级,以提供投资者关于证券信用风险的相关信息。

然而,在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行为却备受争议。

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与影响包括评级行为的失效、信誉风险的传播、市场失灵以及监管改革的推动等方面。

首先,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评级行为的失效。

评级机构往往是根据信用评级模型对债务证券进行评级的,而次贷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将大量次贷债券评级为高信用等级,这严重低估了其信用风险。

评级机构未能对次贷债券的真实信用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给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误导。

投资者信赖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将次贷债券当作低风险资产进行投资,结果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其次,评级机构的失效导致信誉风险的传播。

评级机构对次贷债券的过度乐观评级导致了市场对这些债券的过度估值,投资者相信这些债券是安全的,从而大量购买。

然而,当市场发现次贷债券的实际价值远低于评级机构所评定的信用等级时,投资者纷纷抛售这些债券,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评级机构的失误导致了信誉风险的传播,市场信心受到严重破坏,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失效也导致了市场失灵。

评级机构给予次贷债券较高的信用评级,使得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这些债券是低风险的投资工具。

这使得该市场上的次贷债券需求大量增加,推动了次级贷款的发展。

然而,当次贷债券的真实风险暴露出来时,投资者开始抛售这些债券,市场遭遇了流动性危机,导致了市场失灵。

评级机构低估了次贷债券的信用风险,使市场无法有效地对次贷债券进行定价与交易。

次贷危机揭示了评级机构的缺陷和问题,推动了监管改革。

次贷危机暴露了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问题,即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使其与业务客户关系密切,可能导致评级结果受到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及启示【摘要】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信用评级公司没有及时揭示风险,并误导投资者,事后又加剧投资者恐慌,扩大了危机的破坏程度,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通过探讨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规范带来启示。

【关键词】信用评级次贷危机启示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高级经济学家John Kiff和Paul Milis (2007)分析认为,一方面,在证券化过程中,基于费用激励的中介机构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和保证长期贷款的质量,导致贷款标准的放松;另一方面,违约风险从核心存款机构转移到资本市场,而非专业的投资者满足于把自己的风险管理职责外包给信用评级机构,但这些机构在抵押贷款恶化的初期就表现出行动的迟缓。

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帆等(2007)认为,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是次贷危机的触发动因,危机爆发有其深层原因,一是抵押贷款一级市场中宽松的贷款标准以及不断创新的贷款品种;二是二级市场中风行的证券化和偏高的信用评级。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8年7月发布的对评级机构的低质量评级问题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评级机构在模型使用、工作程序等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并受利益导向影响。

在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通过探讨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的角色1、虚高评级吹大了次贷金融产品泡沫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抵押债券以来,由于次贷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复杂设计,发行人、投资者和监管者越来越难以清晰地了解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和风险,并且很多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程序要求其投资的金融产品达到主要评级机构的一定评级水平。

信用评级业作为金融体系中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的专业中介组织,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中成为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

CDO等结构性融资产品的构建本身就是以评级结果为导向的,评级机构不但为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而且还直接参与产品的构建,并在评级过程中大量获利,具有给予基于次贷的金融产品高评级的动力。

标准普尔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至2007年间创立的CDO类别中85%被评为AAA 级。

惠誉公司在2007年7月的报告中显示,基于中等等级的CDO产品AAA 级的评级结果比例仍然占到73.7%,详见图1。

对RMBS、CDO以及CDO 衍生品的高评级使得投资者被表面的收益和安全性所吸引,忽略了隐藏在基础资产中的风险。

给予高风险产品的高评级使金融市场杠杆率不断提高,杠杆率的提高又吸引更多的高风险产品出现。

评级结果表现出的顺周期效应在危机爆发前助长了市场投机,助推金融危机的形成,我们有理由认为,信用评级机构对结构性融资产品评级进行扭曲,扩大了金融风险。

2、快速降级加剧了危机扩散2007年7月,标普和穆迪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

此后三大评级机构开始了连续性的大规模降级活动。

2008年1月,标普宣布对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获评的6389个美国RMBS 交易评级列入负面观察名单或下调评级,同时还将全球572个资产支持证券(ABS)及1953个CDO列入负面观察名单,详见图2。

这些大规模、集中性的降级在金融危机的开始阶段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三大评级机构对基于次贷的金融产品评级严重缺乏客观性。

对市场参与者而言,一方面在风险判断上,尤其是对复杂结构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判断没有更多的选择依据;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措施和政策对评级的支持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评级视为权威和法定的判断。

对机构投资者而言,还由于内部管理措施的规定使他们除了投资于“投资”级产品外别无选择。

多元化的风险判断机制没有出现,导致一旦评级结果出现系统失误,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就随之而来。

二、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发现美国信用评级体系在次贷危机中暴露出如下问题。

1、利益导向问题信用评级业的利益导向(Conflict of Interest)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受赢利或其他利益影响,偏离公正独立的基本准则,操纵评级结果。

美国信用评级的经营模式是直接向接受其评级的企业或机构收取评级费用,评级机构不把投资者的订阅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2005年穆迪公司评级机构收入的90%来自于受评者付费,由于评级机构收入与其所评级的产品规模和机构数有紧密关系,评级机构为承揽更多业务,有利益冲动为结构性融资产品给予更高评级,而受评机构有可能为获得更高的评级通过付款来对评级机构施加压力。

在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中,评级机构参与产品构建过程,并随着产品规模扩大享有巨大利益,导致三大评级公司对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评级结果明显高于传统的公司债评级。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SEC)对评级机构的系列调查报告证实了评级机构在保持独立性不受利益导向影响方面存在问题,尤其是在结构性金融产品领域,一些结构性金融产品交易的安排者频繁重复地给“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s)带来评级生意。

SEC 在调查中甚至还发现一些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技术人员竟然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这是信用评级机构受利益导向影响最直接的证据。

由于向受评级者收取费用,使评级机构可能给予证券发行者更高的评级,从而影响了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我们有理由认为,收费模式是利益导向存在的根本原因,正因为利益导向问题的存在使得评级机构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了质疑。

2、评级市场行业垄断问题从1975年开始,SEC通过认证“全国认可的统计评级组织”(NRSROs),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竞争。

由于NRSROs具有监管角色,投资者更愿意使用具有监管功能的NRSROs评级结果,使新进入者的业务发展变得困难。

从1975年开始,NRSROs长期被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从1975年到2003年间,除了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个机构外,其他评级机构即使获得NRSROs资格也最终被三大机构兼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垄断了世界市场。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2003)估计,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开展业务,覆盖了大多数评级业务。

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凭借三十余年在NRSROs内的垄断地位,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所谓的“评级霸权”。

目前从NRSROs的组成情况和各分类业务量来看,三大评级机构仍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详见表2。

以评级数量值占第二位的资产支持类证券评级为例,在接近40 万个评级中,有接近39万个评级是由三大评级机构所作,如此高的行业集中度增加了潜在的利益冲突,损伤了市场的公正性。

周小川(2008)《关于改变宏观和微观顺周期性的进一步探讨》中认为,信用评级业由少数几家大型机构主导,而众多市场参与者使用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并作为业务操作和内部考核的标尺,在机构层面产生大量的“羊群行为”。

由于信用评级业被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家机构高度垄断,评级结果雷同,使监管措施的参考目标单一,对市场风险的认识极易被误导,在垄断格局下导致“权责不对等”问题,使享有垄断地位的评级机构在利益面前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甚至会作出非请求评级、级别微调和附加服务等行为。

3、评级机构的技术问题CDO在经过多次组合与分层后,评级机构也不能了解其本来面貌,反过来还要依靠信贷机构和投资银行提供的数据。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认为评级机构“没有基本的能力处理RMBS和CDO日益增长的复杂性”。

由于在风险判断、分析和预测上评级机构面临着技术的制约,我们可以认为,评级机构在危机爆发之前不具有对结构性金融产品进行评级的有效技术。

一些研究还认为,信用评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市场,滞后于市场参与者自身对市场的判断和预期,几乎没有提供有效的信息价值。

从实证统计和研究的角度很难发现评级机构有预测的能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就目前社会科学所达到的技术水平看,定量模型在严格限制条件和进行假定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力并不强,尤其是对预测未来的经济风险,有说服力的模型尚未见到。

三、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1、增强我国信用评级业的透明度信用评级业应有义务披露有关信息,以满足提高行业透明性的要求,披露的内容包括评级机构在决定信用级别中所使用的程序和方法。

应进一步减少在信息公开方面的障碍,使投资者能快速了解各个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和质量。

在具体业务方面,使结构性金融产品评级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透明化披露要求包括:要求信用评级机构披露每一个当前评级和所有以前的评级活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类披露,例如按不同年限进行统计披露,按不同评级对象进行分类披露。

这些披露使市场所有参与方能看到原始数据,比较评级机构如何评级和其准确性,并且能使其他个人和机构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评级机构,能使一些小的、新的评级机构通过数据对比更有效地证明其先进性,为新的评级机构减少信息壁垒,从而增加新进入者的可信度。

2、改革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可收费模式因为向受评级者收取费用使评级机构有可能为了更高的评级付费给予证券发行者更高的评级,从而影响了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一般认为这是利益导向的根本原因所在。

既然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导向的根源是收费模式,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收费模式以杜绝评级机构利益导向问题。

一种方法是全面转到向订阅者收费。

目前有部分评级公司坚持向评级订阅者收费,例如NRSROs 最新给予资格的三家评级公司:Egan - Jones ,Realpoint 和LACE Financial。

另一种方法是转向由第三者收费,例如由监管机关代为收费,或者监管机关本身成为评级机构的大股东。

例如香港交易所主席夏佳理提议“在收费机制方面进行改革,收费由市场负责或者在交易所的买卖收费上拨一点钱支持评级机构的营运”。

3、增强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市场竞争评级业不能由少数几个信用评级机构对行业独占,可通过增加认证机构数和评级业的多样性(包括从事业务的多样性、收费模式的多样性、评级机构所属国家的多样性)来解决。

增加评级业的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增加认证机构数,由于信用评级行业的行业特点和特殊作用,对增加认证机构数是否有利于改善评级质量在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可以在增加认证机构数的同时增加评级业的多样性来解决行业垄断的问题。

虽然此举可能会由于评级结果的不一致而导致风险判断的困难,但在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对风险判断的多元化参考目标无疑最终会提高风险判断能力,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监管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