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
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指引。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为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打造绿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一方面,要推进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镇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浪费和闲置。
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题库
绿建题库单选题: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模式应采用密而不挤、集约式、()模式。
A 紧凑式B城市扩张模式C高能耗式D广占地式A2、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领域包括()、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住宅产业化、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低碳生态城区等7大领域。
A绿色建材B绿色建筑C智能建造D智慧住区B3、我国绿色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关键技术包括外围护结构、空调设备与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节能电梯等五大系统。
A门窗遮阳系统B屋面防水保温系统C能耗监测系统D照明系统C4、建筑节水的主要作法不包括()。
A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B强化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C再生水利用、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D雨水、污水混和使用D 5、地源热泵系统是以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 )、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A 地热能热泵B 污水源热泵C地热能交换系统D地下水源交换系统C6、根据地热能交换形式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类不包括()。
A地埋管B地下水源C地表水源D废水源热泵系统。
D7、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暖通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
A 30 B40 C50 D60 D8、太阳能利用技术不包括()。
A 太阳能直接转化和利用技术B太阳能热利用技术C 太阳能光伏技术D太阳能光电技术D9、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相结合常用的技术不包括()。
A 光伏建筑一体化B光热建筑一体化C 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D 太阳能采光通风一体化D10、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如下()不是其形成的原因。
A城市中的大气污染B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C透水路面D人工热源的影响C10、室内空气品质主要检测的内容不包括()。
A含氧量B甲醛含量C氡的含量D颗粒物C11、室内空气品质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因为人在室内的时间占比()%。
A 50 B60 C 70 D 90 D12室内污染源种类包括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其中生物污染为()。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
2021年第1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1,2021(总第226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No.226DOI:10.12046/j.issn.1000-5285.2021.01.00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为例黄茂兴,张建威(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17)摘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福建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8—2018年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并利用面板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及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和“基本协调—中度协调”的演进态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差异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工业化水平和政府能力对于促进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85(2021)01-0040-15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略①。
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就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更是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注重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而生态文明正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用生态文明指引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
佘立柱书记:以人的城镇化引领新型城镇化
以人的城镇化引领新型城镇化中共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加快推进城镇化,关键是人的城镇化。
农民向城镇集聚、就业、社会保障、公众服务、人口素质提高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好,城镇化才能顺利推进。
近年来,竹山坚持以竹房城镇带为载体,把十星文明创建、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移民安臵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全面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着力构建中心城区、特色集镇、新型社区、美丽乡村“四位一体”的现代城镇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竹山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一、顺时顺势,促进人口城镇化。
顺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一是创新建设理念。
牢固树立“全域统筹、宜居城镇、现代管理、协调发展”理念,全面提高“城镇建设精细化、城镇管理人性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真正让农民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社会进步的主力,城镇建设的主角。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
围绕“产业效益明显、居住条件改善、村镇环境整洁、公共服务配套、社会文明和谐”目标,坚持“生态绿色、低碳环保、集约节约、宜人宜居”标准,依山、依水、依路全域谋划新型城镇化发展布局,科学编制了全县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
配套修订特色产业、工业园区、村镇建设、农田水利、交通物流、生态保护、社会事业、文明创建、基层组织和乡村旅游10大专题规划,指导乡镇编制了区域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体系。
三是激发主体活力。
启动实施秦巴扶贫连片开发和生态水电移民搬迁,4万移民由库区进社区、由乡村到城镇,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全面转型,移民安臵区率先建成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对城镇扩容产生的失地农民,通过资产收益持股合作、落实社会保险、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多种途径,确保居住条件有改善、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
二、创业创富,提升产城融合度。
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靠拢”原则,引导农民在城镇化建设中兴产业、强企业、促就业、富家业。
一是工农对接,固本强基。
关于走生态文明之路 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建议
化模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是巨大的, 必须尽快 向资
源 节约 、 集约 高效 、 环保低 碳 的绿色 城镇 化转 型 。
一
要在 不 同层级 、 不 同区域 、 不 同领 域 、 不 同行 业 开 展 形式 多样 的探 索 实 践 , 逐 步 推 进 。在 中 国城 镇 化 持
续 发展 的今天 , 城 镇 承载 的人 口和 经济 比重 快 速 上
二、 城镇化 过程的资源环境 问题
自改革 开放 以来 , 中国城 镇 化 进 入 了快 速推 进 的轨道 , 其 规模 和速度 都是 世界 少见 的 。从 1 9 7 8年
到2 0 1 2年 , 中国城镇 人 口由 1 . 7 2亿增 加到 7 . 1 2
亿, 人 口城镇 化 率 由 1 7 . 9 2 %提高到 5 2 . 5 7 %, 城 镇 化率 年 均提 高 1 . 0 2 个百分点 , 远 高 于 近 三 十 年
1 . 0个百 分点 左右 。快速 增 长 的城 镇人 口和 消 费
需 求与 我 国有 限的资源 能源 和环境 容量 之 问的矛 盾 日益加 剧 , 将 成 为制 约 我 国城 镇 化 可持 续 发 展 的瓶
颈 。为此 , 尽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 , 走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 集约紧凑的绿色城镇化道路 , 以最小的资
国的城镇 化在 拉动 经济增 长 、 促进社 会进 步 的 同时 , 也 产生 了 巨大的资 源 和环境 压力 。这种 粗放 型城镇 城镇化 发展 道路 , 已成 为 贯彻 “ 十八 大 ” 精 神 的一项
重要 战略任 务 , 也将成 为 我 国城 镇 化发展 的主潮 流 。
( 三) 绿色 城镇化 是 实现 “ 美丽 中 国” 的重 要载 体 建设 美丽 中 国是 一项 长 期 艰 巨 的系 统 工程 , 涉 及到 经济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生态 环 境 等 多 方 面 , 需
2023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案(4套)
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进展总分值答案案1、广西拥有大陆海岸线1600 公里,占全国的8.9%,居全国第〔C 〕位。
A.7B.4C.6D.5A. 南宁市B. 梧州市C. 桂林市D. 柳州市3、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治理制度,应加强用水定额和打算用水治理,实施建设工程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D 〕制度。
A.“三条红线”B.“四同时”C.“四项制度”D.“三同时”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进展总分值答案4、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A 〕、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生态保护区B.根本农田保护区C.湿地保护区D.自然保护区5、《“秀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23-2023〕》提出要依据清洁乡村、〔B 〕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4 个阶段持续推动“秀丽广西”建设。
A.绿色B.生态C.秀丽D.富有6、广西严格把握污染物增量,把(C) 作为建设工程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建、技改、扩建的“两高”工程坚持“等量置换”。
A.产业构造优化升级B.淘汰落后产能C.污染物总量把握指标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进展总分值答案D.开公布局调整7、广西玉柴机器股份被列为国家〔A 〕。
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B.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C.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D.其次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8、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C 〕。
A.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C.固体废弃物零排放D.固体废弃物少排放9、广西开展机动车污染防治,推动氮氧化物减排,在全区14 个设区城市成立了(D) ,建立了广西机动车环保检验治理信息系统。
A.淘汰老旧机动车监管机构B.重型汽油车限行治理机构C.淘汰黄标车监管机构D.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机构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进展总分值答案10、到2023 年,力争广西1/3 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气到达〔D〕。
把握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的三大契合点——我国生态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把 握 生 态 文 明 与城 镇 化 建 设 的 三 大 契 合 点
我 国 生态城 镇 化进 程 中的 问题 与 对策 研 究
口 陈 璇
[ 内容提要 】 改革开放 以来 , 我 国基本走 的是 一条 以高投入 、 高排放、 高消耗 为特 征 的粗放 型城 镇化道路 , 目前 我国 城镇化建设 已进入 到高速发 展的 时期。 与此 同时, 我国城 镇化建 设也产 生 了一 系列 严重 的生态 问题 , 如发展理 念 冲突、 环境污染严 重、 产 业结构失衡等。 因此 , 探讨我 国生态城镇化进程 中的问题 , 并提 出相 应对 策, 对提 高城 镇化
进程质量 , 加速 实现我 国现代化建设具 有重要的理论 意义和实践 意义。 [ 关键词 ] 城市化 ; 城 镇化 ; 粗放 型; 生态 文明
农 村 观 察
[ 中图分类 号] F 2 9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 章编 号] 1 0 0 8— 8 0 9 1 ( 2 0 1 4 ) 0 1 — 0 0 9 1 — 0 4
91
一
农 村 观 察
受 的过程 ; 四是城 市人 口超 过农 村人 口 , 且 占社 会人 口比重上 升 的过程 。作 为早期 工业 革命 和 城 市化 的见证 人 , 马克 思恩 格 斯认 为 , 资本 主义 工业 大发 展是 导致 人 口城 市化 的根本 原 因 。 城镇 化 , 是英文 u r b a n i z a t i o n的另 一种译 法, 是 由中 国学者创 造 的新 词 汇 , 它 的使 用要 晚 于“ 城市 化 ” 。城镇 化 是 一 个 社会 历 史 范 畴 , 主 要 包括 四个 方面 : 第一, 城 镇化 是农 村 人 口和劳 动 力 向城 镇转 移 的过程 ; 第二 , 城镇 化 是产业 结 构 的变 动过 程 , 农 业 所 占 比重 下 降 , 第二 、 三 产 业 向城镇 聚 集发 展 ; 第三 , 城镇 化是 地 域性质 和 景 观转化 的过 程 ; 第四, 城镇 化 是城 市 生活方 式 的扩 散 和 传 播 导 致 农 村 生 产 关 系 变 革 的 过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答案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答案兵团干部在线学习2014年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单选1.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
(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C]四化统筹[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2.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单选2 分)[A]正确 [B]错误3.()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单选 2 分)[A]加快产业化[B]加快城镇化 [C]农业现代化 [D]农业产业化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讨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方案。
(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5.我国到()实现农业现代化。
(单选 2 分)[A]2015年 [B]2018年[C]2020年 [D]2025年6.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纠正()。
(单选 2 分)[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D]城镇化“大跃进”7.()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单选 2 分)[A]十七大[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中央经济会议8.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在投资中所占比重()。
(单选2 分)[A]偏低[B]偏高 [C]适中 [D]以上都不对9.中央城镇会议首次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
(单选2分)[A]正确 [B]错误10.“被城镇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盲目城镇化。
(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11.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是()。
(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12.城镇化过程必然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保护,因其具有(),政府财政必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主要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以保护环境。
生态文明融人新型城镇化过程的实现形式和长效机制
做 到 合 理 和 有 效 。 在 利 用 自然 的 同 时 又 保 护 自 然, 形 成人类 社 会 可 持 续 的生存 和发 展 方 式 , 要 求 城 镇 化 从 一 个 区 域 整 体 的 角 度 考 虑 人 与 自然
的增强 , 这样 的生 态 保 护 意识 却 越 来 越淡 薄 了 。
因此 , 重新 建立 正 确 、 科 学 的 生 态 保 护 意 识 是 保
证 生 态文 明真正 融人 城镇 化过程 的重 要前 提 。 ( 二) 生 态 文 明 要 求 城 镇 化 过 程 优 先 规 划 空
间格 局 。
过 程 必 须 尊 重 自然 、 顺 应 自然 和 保 护 自然 , 努力
将 生 态 文 明 融 入 城 镇 化 过 程 中 关 键 的 因 素
是 人 的行 为 , 而 指 导 人 的 行 为 的 是 人 的 观 念 意
识 。 因此 , 只有 形 成 普遍 的 生态 保 护 意 识 , 生态 文 明 的 理 念 观 点 才 能 切 实 地 在 城 镇 化 的 过 程 中 体 现 。 中 华 民 族 自古 就 有 着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思
的平衡 , 强 调 大城 市 、 中 小 城 市 和 小 城 镇 之 间 的
不取 禽类 的卵 ; 仲 春 之 月禁 止 破 坏 水 源 、 禁 止 焚 烧 山林 ; 季 春 之 月 禁 止 用 弓箭 、 网罗 、 毒 药 等 各 种 形 式猎 杀禽 兽 , 不伐取桑树和柘树 ; 孟 夏 之 月 不 进 行 大规模 的 围猎 ; 仲夏 之 月 不 烧 炭 ; 季 夏 之 月
其次 , 在社 会 实 践 上 , 生 态 文 明 要 求 城 镇 化
美丽中国
十八大热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海洋强国"美丽中国 - 简介“美丽中国”是2012年11月9日,胡锦涛在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时提出的新的发展观点,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美丽中国”的提法,在代表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共鸣。
一、原文摘要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美丽中国 - 历史沿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
“美丽中国”概念是新的,其理念却并不完全陌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顺延。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概念变迁中,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会影响着发展思路的转变。
三、美丽中国 - 现实状况从现实来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一)实现指导思想的转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目标,必须实现指导思想上的转变。
要实现从数字减排到以质量改善为纲的转变,从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的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的转变,从单纯考虑生态环境治理到与节能减排、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转变。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保护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两者同等重要。
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
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千头万绪,要分清轻重缓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线图。
要一手抓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争取早见成效;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系统地统筹推进。
要设定不可逾越的底线,防止出现生态环境不可逆恶化和人民群众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
资源和能源消耗要设定上限,污染物排放要设定上限,生态环境质量要设定红线。
(二)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源头上化解积弊,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在战略层面上必须要有“顶层设计”。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五位一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
要对政府和市场做更加准确的定位,要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要减少政府行为的盲目性,降低生态文明建设的风险与成本。
近期,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应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结合,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建等活动。
高考政治二轮专项集训(16)如何做好措施、建议类主观题(含答案)
[专项集训]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出行前通过手机就能得知交通路况信息;足不出户也能预约名医专家掌握健康状况;社会区环境出现污染状况就会被迅速导入排污通道……”这些仅仅只是智慧城市蓝图的一部分。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市将进一步推动智慧型产业的发展以及加快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为企业发掘新增长点和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目前各地智慧城市规划早已启动,一项以“智能化”为焦点的产业盛宴已经展开。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为发展智慧城市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解答本题须明确智慧城市的内容、特征,从产业优化、经济增长点、群众生活方面说明影响。
调动经济生活中科学发展观、财政、宏观调控、企业经营发展等知识提出建议。
答案: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智慧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合理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加强宏观指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面向市场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2.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安徽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工作。
2012年11月23日,安徽省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在合肥举行。
某校高三(X)班同学开展了以“弘扬十八大精神,铸就安徽新辉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到以下信息:【转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强省】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尤其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抑或产业的城镇化1.定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新在哪里(根据资料,我自己整理的)(1)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
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3)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副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新在哪里)3.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浅析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及方法--以山西省为例
产业轻型化 、农业现代化的综合 发展 概念 ,是解决经济增长 1 . 2新型城镇化的新 目标与新要求 动力不足和结构不优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 口,城镇化是扩大 从 国土空 间管理角 度来 看 ,新型 城镇化 对土地 利用 总 内需 的最大潜力所在 。 体 规划 如何 实现保 障与规范 的统一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如何 满 足城 镇化进 程 中农 业转 移人 口市 民化 用地 、土 地政策 如 何 保证 在经 济结构 战略性调 整战 略下 明理念推 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的思路及 方法。研 究方 法:
文献资料 法和 对 比分析 法。研 究结果 :山西省在推 进新型城 镇化的进程 中,必须将 生态文
明理念 融入 新型城镇化推进 的全过程 ,需要 坚持 生态敏 感性、建设适 宜性 、环境 宜居性相 互协 同的原则 ,以资 源环境 承栽力作 为新 型城镇化 建设 的基础 ,以综合整 治工程作 为新 型
供 需矛盾突出 ,与城市扩张过快 、土地城镇化远快于人 口城 格 等手段 ,规 范和引导用地行为。 3 . 1 . 3创新管理 ,依靠机制改革促进集约 型城镇化建设 镇化这两种现象 同时存在 。
2 . 1 3土地利用 率低 的弊病阻碍新 型城镇化发展
以机 制创新 为 突破 口,着力健 全完 善土地 利用 和长效
城镇化 建设的途径 ,以生态文 明制度作 为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保 障,形成 国土 生态屏 障、重
要 生态功能 区、 基础 生态用地和 生态网络体 系为主体的新型城镇生 态安全体 系,实现经济、 环境 、人 居和谐 的新 型城镇 空间格局 。 同时 ,还 需要进 一步优化城 乡土地利 用格 局 ,加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学习心得一.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理念城镇化是人口集聚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涉及到人口聚居、就业、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政府服务等各种因素。
201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正式确立了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在原有城市化内容的基础上,赋予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内涵。
概括起来,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的因素。
强调人口城镇化,更加注重人的发展需求,即“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
它要求以市民为主体,围绕人民群众现代化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城镇承载条件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服务。
新型城镇化要求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即解决好进城农村人口彻底离开土地,永久居留城镇的问题。
不但要解决好进城农民真正享受城市各项保障,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还要解决好他们的支付水平和支付水平问题,让他们能体面地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成果,融入现代化经济文化生活方式。
解决好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好城镇化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问题,以形成有效合理的就业空间。
2.节约、集约使用资源,尤其是要集约、节约配置土地资源。
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动城镇化的过程是资源和要素在空间上优化的过程。
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高效配置。
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集约发展、有序发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水平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推动城镇化建设向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等各种资源和低能耗转变,实现各种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防止“摊大饼”、盲目“圈地造城”,准确处理和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农业用地的矛盾。
3.注重环境友好发展。
社会发展和文明的高度化,使人民群众对城市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其中既包括了对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美化、绿化要求,对水和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包括了对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社会治安、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要求。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作者:余谋昌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方面与全过程,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之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确保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可采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措施来开展这一工作。
其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生产技术工艺,实现经济发展基本目标的“三个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节能减排与资源再生作为突破口,将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来抓。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节能经济、低碳经济。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绿色消费的支持,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简朴、低碳、公正为特征,是一种更高级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多样性取代单一性,以崇尚社会价值和精神需求取代崇尚物质享受。
这种生活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未来新生活的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生态工艺;循环经济;绿色生活我们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
20世纪中叶,世界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工业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高消费生活达到巅峰。
与之相伴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随之出现。
进入2l世纪,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接连不断。
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危机也催生了人类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向与发展。
当前的中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国力增强,国家崛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时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绿色建筑技术及其理论题库
绿建题库单选题: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展模式应采用密而不挤、集约式、()模式。
A紧凑式B城市扩张模式C高能耗式D广占地式A2、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领域包括()、智慧城市、可再生能源、住宅产业化、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低碳生态城区等7大领域。
A绿色建材B绿色建筑C智能建造D智慧住区B3、我国绿色建筑节能与能源利用关键技术包括外围护结构、空调设备与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节能电梯等五大系统。
A门窗遮阳系统B屋面防水保温系统C能耗监测系统D照明系统C4、建筑节水的主要作法不包括()。
A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B强化节水器具的推广应用C再生水利用、屮水回用和雨水利用D雨水、污水混和使用D5、地源热泵系统是以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A地热能热泵B污水源热泵C地热能交换系统D地下水源交换系统C6、根据地热能交换形式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类不包括()。
A地埋管B地下水源C地表水源D废水源热泵系统。
D7、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30%,暖通空调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oA 30 B40 C50 D60 D8、太阳能利用技术不包括()oA太阳能直接转化和利用技术B太阳能热利用技术C太阳能光伏技术D太阳能光电技术D9、太阳能利用与建筑相结合常用的技术不包括()。
A光伏建筑一体化B光热建筑一体化C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D太阳能采光通风一体化D10、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如下()不是其形成的原因。
A城市屮的大气污染B城市中绿地、林木和水体的减少C透水路面D人工热源的影响C10、室内空气品质主要检测的内容不包括()oA含氧量B甲醛含量C氨的含量D颗粒物C11、室内空气品质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因为人在室内的时间占比()%OA 50 B60 C70 D 90 D12室内污染源种类包括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其屮生物污染为()oA有害无机污染物B SVOCs C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污染DVOCs C13、室内空气品质改善方法不包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作者:周红民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铺相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用生态文明观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将使我国城镇化走上一条绿色循环低碳的健康发展道路。
[关键词] 生态文明;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此,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避免城镇化再走牺牲环境求发展、先污染后整理的老路,是一项亟待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生态文明理念与城镇化相融合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知识、教育、科技高度发达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吸收人类以前的先进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农村人口随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而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
中国当今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生态文明与城镇化建设在目的上是一致的,两者互相促进、相铺相成。
城镇化质量高低是衡量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城镇化建设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走绿色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地节约资源,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
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对未来的信心增强,就能在城镇化发展中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建设生态文明,进而创造出更加宜人和谐的环境、更加理想优美的家园。
因此,生态文明引领的城镇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规模也越来越大。
但由于城镇化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没有协调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导致出现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对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构成了现实威胁。
1、城镇化认识模糊,缺乏生态意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认识模糊,把城镇化等同于城镇建设,缺乏生态意识,忽视了作为城市主体构成的“人”的发展,为了GDP政绩追求城镇化的急功近利,盲目求大贪快,大搞形象工程。
诸如,片面追求城市规模,脱离实际需要和能力修建大广场、宽马路;有的不顾地方产业支撑和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扩张大量占地建各种园区;甚至有的将城镇化异化为“房地产化”等,使城镇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脱节,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这种浮夸而流于表面形式的城镇化,或许能引来喧嚣一时的喝彩声和亮眼一时的成绩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生态和资源方面的弊端必将逐渐显现,从而制约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2、城镇化粗放模式显现资源瓶颈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是建立在对水土能矿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基础之上的,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出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问题。
具体表现为:土地资源。
许多城镇土地利用缺乏科学性,空间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是忽视存量土地的挖潜,对棚户区旧城区及城中村改造不力,加剧其居住、商业和工业混杂交织,并存在不少废弃建筑,土地低效闲置现象普遍。
一方面却注重增量土地的发展,盲目兴建开发区新城区,大量新征农业用地,呈现蔓延式发展。
我国虽然幅员广阔,但约60%陆地是山坡、高原,不适宜进行城镇开发,现阶段耕地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的40%。
如果将土地承载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数据与国际作一比较,我国城镇人均建设面积130平方米,发展中国家为83.3平方米,发达国家仅82.4平方米。
而从产值集约度来看,我国内地最发达北京、上海地均GDP仅约为东京、香港的1/9—1/18。
可见,城镇化中土地粗放模式必须改变。
水资源。
我国人均淡水是世界的1/4。
当前全国657个城市中约400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
同时,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全国75%的湖泊不同程度富营养化,90%以上城市水域受到污染,南方城市缺水量的60~70%是水污染导致的,北方不少地区也出现了有水皆污的现象。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覆盖率排世界100位之后,城镇化中,因建筑及交通道路网用地,城镇林地逐年减少,生态绿地也零星分散,导致城镇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加剧了城镇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失调,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空气质量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等环境生态问题。
能源矿产资源。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石油、天然气、煤炭人均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7%、67%左右。
随着汽车的用量增大,石油需求大幅上升,2012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达58%左右,石油安全形势日益严峻。
从2000年到2011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2.32亿,增加能源消费4.92亿吨标准煤。
到2020年,预计我国人口将达14亿,城镇化率达60%,能源需求还将大幅增加。
3、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态环境恶化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作为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对短期经济效益明显、直接带来经济增长的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生产性基础设施较为重视,投入力度较大,而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这类环境基础设施,尽管关系到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但因其投资效益表现为长期性和间接性,往往不能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配套投入,尤其是中小城镇,建设滞后更为明显。
据统计,我国内地每年垃圾近10亿吨,居世界首位。
并且目前城镇垃圾还以年均4.8%的速度增长。
全国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而小城镇和村镇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乡镇工业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正在威胁着中小城镇及周边环境。
目前垃圾处理率约50%,其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大多数垃圾只能简易填埋,“垃圾围城”之势已成。
城镇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又没相应跟上,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4、城镇规划缺乏科学性,有悖生态文明原则目前我国不少城镇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主要表现为:一是城镇建设稀疏松散、发展模式粗放,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较突出。
一些开发区建设规模大,占地量大,却功能单一,没有相应的生活服务和居住功能配套,居住和工作两者严重不匹配。
二是城镇规划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
规划中由于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和科学精神,城镇建设布局不合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变频繁动,造成浪费。
三是存在规划滞后问题,甚至出现边建设边规划,导致整个城市功能布局、资源配置等均处在模糊的状态。
四是公众参与城镇规划没有落到实处、形式化较普遍,致使很大程度上城镇规划变成了一种官商规划,城镇规划中的生态和谐问题、资源问题、景观设计、环境污染防治等没有发挥好群众参与监督。
五是城镇规划缺乏权威性。
现实中常有因新领导上任,往往带来新的思路和观点,有的期望在任期间能做出较大业绩,于是弃旧图新,对原有规划动大手术,有的改得面目全非,使规划建设失去了稳定性和连续性。
三、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思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就是要使城镇化建设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自然与人和社会的共荣共存。
1、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这是科学发展观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升华,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
推动生态文明与城镇化深度融合是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重大使命,因此,牢固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在思想上认清抓经济是政绩,抓生态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政绩,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执政追求,彻底摒弃唯GDP的政绩观对各级领导干部尤为重要。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改进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方法手段,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
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政绩观。
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等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
其次,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
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2、加强生态文明普及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思维推进城镇化,需要提高整个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的认识,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感,唯有在认识层面达成意见的一致,才能形成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互动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通各种大众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引导和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营造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让生态文明理念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以教育一人、影响全家、带动社会为目标,培育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观念,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生态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