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结束讲义语创新

合集下载

近代史纲要总结-完结版

近代史纲要总结-完结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富民强、人民富裕的任务,这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有相互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专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如何?一、中国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二、中国封建社会特点:(一)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二)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四)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三、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四、清朝中叶以后封建社会危机表现:(一)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削弱了清政府统治能力。

(二)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流民增加。

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三)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

(四)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无所事事,不劳而获;绿营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五)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世隔绝。

2.鸦片战争前世界状况如何?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二、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三、寻求新殖民地,向外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把目标瞄向中国。

3.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英、中法、中美、中俄《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3.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中法新约》。

4.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签订不平等条约有:《马关条约》。

5.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近代史纲要导言

近代史纲要导言

导言
其次,要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联系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我们自身的思想实际,去 思考和分析问题,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三,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坚持实事求是 的原则,从历史事实出发,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看到历史的本 质,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来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规律、经验 教训和取得的成就。
导言
(二)近代时期[下](1919——1949年),即从五四运动到新中 国成立,教材称做中编“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又分为四个阶段: (1)1919——1927年,即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失败; (2)1927——1937年,即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 发; (3)1937——1945年,即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抗日战争胜利结 束; (4)1945——1949年,即从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
导言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要 求
第一、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发展的客观社会条件,认识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二、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增强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的自觉性。 第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激励建设现代化的奉献精神。
第四,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加聪 明起来。
导言 课后作业
思考题: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 小论文: 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怎样才能学 好 这门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言 本课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这节导言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一节课的讲 授,我们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懂得 了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掌握了学习“中国近 现代 史纲要”的基本方法。 这些都为我们以后更好的学习“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打下了良 好 的基础。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教学讲义PPT

函数 y=x2-2x+1 和 的零点分别是什么?
y
y3
y=x 2+2x+3
y
o
1
x
(1)
o -1
x
(2)
-1 o
3x
(3)
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
Hale Waihona Puke △=b2-4ac△>0
△=0
ax2+bx+c=0 两个不等根 (a>0)
两个相等根
f(x)=ax2+bx+c (a>0) 图象
y x1 o x2 x
y o x1=x2 x
结果
清帝退位,民国建立,袁世凯上台
背景
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改良与改革之辩
早在1905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 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 一场大论战: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数学运用
例1、求下列函数的零点:
(1) y x 2 3 x ; (2) y 2 x 2; ( 3) 函 数 的 图 象 如 下 :
.y
0 1 4 56 7
x
小结: 求函数零点 的方法
( 1 ) 图 像 法 : 即 函 数 图 像 与 x 轴 交 点 的 横 坐 标 ;
( 2 ) 代 数 法 : 令 y 0 ,解 出 x .
中国近代史纲要——如何正确 认识革命与改良
目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改良与革命之辩 我们的看法
从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
2、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 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 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 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 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 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 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业。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

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希望改变为使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

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既不敢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史纲要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队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年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之后又签订了《虎门条约》,《望夏条约》,《黄埔条约》。

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步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

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发生根本变化,1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2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近代史纲要总结

近代史纲要总结

近代史纲要总结第一篇:近代史纲要总结中国近代史纲要总结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受压迫严重,斗争性强;大部分来自破产的农民,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二、中国资产阶级的特征:软弱性,妥协性,斗争性,革命性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四、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

(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名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掠夺财富)2.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3.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4.文化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名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高山族人民的斗争,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和商人的罢工斗争,刘永福黑旗军的斗争,义和团运动;台湾刘铭传击退法舰队,冯子才镇南关大捷,关天培,邓世昌等)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英西藏,法广西,日台湾,俄新疆;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2.民族意识的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四洲志》编译和惟愿《海国图志》反映中国独立自强的爱国思想;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严复《天演论》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851年1月洪秀全广西桂平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经济方面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文化方面建立新闻馆破除陋习,兴办学校”;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专权,内部矛盾激化,信天不信人思想)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意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根基,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历史讲解结尾总结报告范文(3篇)

历史讲解结尾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本次历史讲解活动进行总结,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的深入分析,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以下将从历史讲解的主要内容、关键点、启示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讲解的主要内容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强调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性事件。

2. 辛亥革命: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意义,特别是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先河。

3. 北洋政府时期:分析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军阀混战对社会的影响。

4. 抗日战争: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民族精神的鼓舞,强调民族独立和反抗侵略的重要性。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历史讲解的关键点1. 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必然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的思想、行为对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我们要善于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4.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历史讲解的启示1. 坚定信念,勇攀高峰:历史人物在逆境中坚定信念,勇攀高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 勤奋学习,不断进步:历史人物通过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

3. 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历史事件告诉我们,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是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关键。

4. 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对真理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未来展望1. 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传承历史文化:加强历史教育,提高国民历史素养,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历史。

2.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考研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考研政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重要历史概念1.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3.中国近代各阶级(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资产阶级(4)无产阶级(5)小资产阶级(6)农民阶级二、近代史基本逻辑链条1.鸦片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逐步丧失主权、人民负担加重3.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4.封建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5.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6.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7.保守势力的镇压-维新运动的失败8.清末新政-清王朝的最后挣扎9.辛亥革命-封建君主专制的覆灭10.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北洋军阀的统治11.国民政府的成立与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的开始12.北洋军阀的覆灭-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反革命行为13.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根据地建设14.反围剿战争的失败-长征15.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16.第二次国共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17.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的胜利18.重庆谈判-和平建国的希望19.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解放战争的开始20.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2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22.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23.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修养道德修养思修法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基础一、思想修养(一)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中国近代史专题讲义

中国近代史专题讲义

中国近代史专题讲义一、两次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背景:①清朝开始衰落,面临严重的社会问题:政治腐败、国防废弛、财政拮据、阶级矛盾激化。

②工业革命的开展是西方列强由为夺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的结果。

③英国为改变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林则徐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

结果: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略。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背景:①鸦片战争及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未能满足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求(为什么?);②西方列强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③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处于困境。

简况:1856年英国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叶名琛被俘,柏贵投降。

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随后清政府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战争再起。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

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结果:签定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略)。

签定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规定:(略)。

签定中俄《北京条约》,规定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共84万平方公里土地。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清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同时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前221年——1840年)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2)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结构: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4)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总的评价: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了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2)结果:《南京条约》(1842年8月,耆英);《虎门条约》(1843年10月);《望厦条约》(1844年7月,中美)、《黄埔条约》(1844年10月,中法)3)影响: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我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我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我关税主权。

由此,我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为什么是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主权,并一步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由于以下的三个原因使得中国没有变成一个完全的殖民地国家:一是国家大。

二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三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

国家大,反抗剧烈,使得帝国主义列强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单独政府中国;列强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关于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班级:11级水保学号:2011012057姓名:闫洋洋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目录义和团斗争义和团运动的起落义和团运动开始、经过、衰亡义和团失败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农民运动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意义义和团农民群众斗争义和团运动的起落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义和团(开始称义和拳)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大多数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最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口号改为“扶清灭洋”。

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常引起争讼、暴力甚或演变为外交事件。

义和拳活动的山东和河北,正是教案频仍的地区,义和拳活动与教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被迫在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显示了之前的洋务运动失败,再次引起欧洲列强的野心。

1896年,有意瓜分中国的欧洲强国,对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要求准许修建铁路和采矿。

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能方济(Franz Niez)及理加略(Richard Heule)被冲入教堂的村民打死(起因不明)。

德国立即作出了反应,乘机出兵占据了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

德皇更对其舰队训言,谓:“如中国阻挠我事,以老拳挥之”。

接下来的一个月,俄军进驻了辽阳南方的旅顺,英国和法国之后分别派兵占领威海和广州湾(现在广东湛江)。

外国的进占,更激发起山东各地的排外情绪。

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篇一《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摘要:民族主义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帝”这样几个阶段。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民族问题仍然严峻的今天,同样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思想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这场20世纪初的伟大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通向光明的大门。

孙中山先生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对革命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方案。

其中民族主义不仅是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今天,研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国内外的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民族和谐发展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其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而最终形成的。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反满”到“五族共和”、建立统一多民族的独立民主国家的过程。

受少年时代生活环境的熏陶、帝国主义入侵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共同影响,孙中山早在香港读书期间就开始为革命做准备。

他经常往来于香港和澳门之间,鼓吹革命,与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等还有革命理想的人交往密切。

离开香港去澳门、广州从医后,孙中山一方面与郑士良等人联络会党,争取和发展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深入京津等地正式开展他的革命行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上课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上课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授课对象】本科各专业学生【教学课时】1学时【教学目的】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历史主线,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分期和基本框架。

掌握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中国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任务与意义。

【教学难点】“四个选择”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关系一、为什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这是中央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这一文件)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2007年1月11日,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西方国家似乎没有中国这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独立学科,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切切实实地渗透在有关学科的教育中。

各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不一,如法国、美国称之为“公民教育”;西班牙称之为“共处之道教育”;日本称之为“社会科”和“道德实践”。

通过这些科目,无时无刻不在对大学生进行资产阶级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以为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科学体系看,它是一门历史课,从其社会功能看,它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

因为,历史本来就具备以史鉴今,明治乱、知兴替,资政育人的功能。

汉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要通过研究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盛唐时期的历史学家刘知几说:“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共3篇)#3楼回目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X年修订版)修订说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根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工程办公室的通知,《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编写课题组于201X年1月启动对本教材201X年版的修订工作。

期间,3月6日,课题组同志在广州听取了一线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课题组对有关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并逐条加以研究,随后写出了教材的修订稿。

4月16日,课题组在京召开全组会议,对修订稿进行审议;会后,对修订稿作进一步修改后,于4月22日上报送审。

在5月至7月修订稿送审期间,课题组根据工程咨询委员的意见、北京会议上京津地区有关专家的意见、工程办有关人员的意见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意见,对修订稿反复进行修改。

7月28日,课题组接到通知:修订稿己经审查通过。

8月中旬,《中国近代史纲要(201X年修订版)》正式出版。

为了避免课程与课程的重复,教育部社科司和专家们认定,纲要教材要从“史”的角度梳理出问题,与概论课相区别。

下面我说一下修订的主要内容。

本次教材修订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修订的重点。

一、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着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十八大精神是什么?1201X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主题是“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

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得更加深入、领会得更加透彻、贯彻得更加自觉。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知识纲要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知识纲要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知识纲要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知识纲要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6〕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时间: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一、揭开序幕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时间:1927年秋秋收起义领导人:毛泽东特点: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秋收起义的过程:攻打长沙失败→文家市决策〔该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两大起义的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二、确定方针:八七会议1、时间:1927年8月7日2、地点:汉口3、内容:①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②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4、意义: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5、局限性:“八七”会议滋长了“左倾情绪”,这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的危害。

三、点燃星火1、时间:1927年10月2、经过:毛泽东领导井冈山的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3、意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四、创建理论1、写下三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指出中国革命道路: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

3、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五、红色割据1、武装斗争:1930年底到1931年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前三次反革命“围剿”方针: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2、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土地革命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论引言:丰富多彩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关于历史:“历者过也,史者事也”*个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调侃的历史、严肃的历史*虚构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我们要学习的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关于民族和国家的严肃的、(接近)真实的历史一、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1、现实要求(1)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教育上的“两个定位”:“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2、大学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学有什么不同?*大学:重在探索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以为今日的借鉴*特点:深、宽、实践性、争鸣性强二、本门课程主要讲什么?*1、概括来说*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中国近现代史的几种解释体系*(1)革命史观*“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观下的理论和解释体系*毛泽东:两个过程说*前期:胡绳: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改良派、义和团—辛亥革命*后期:共产党中心说;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2)现代化观*现代化: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进程现代化观下的解释体系前期:李时岳:四个阶梯说——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后期:王桧林:三种势力发展说罗荣渠:被动现代化到主动现代化用现代化史观来重组中国近现代史*工业文明的冲击费正清的冲击-反应模式*现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对现代化的反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现代化的机遇与挫折——戊戌变法*现代化的发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3)断代史观:朱志敏*从“宏大叙事”到具体历史问题具体分析*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阶段)3、本学期教学基本设想*采取专题讲述的方式,以各时期中国国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为基础,以问题(三个选择)入手,以原始材料、录像、讨论等为兴趣点,将一百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串联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