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诗解读

合集下载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评骘⼏⾄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题 李商隐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万重! 这⾸诗是其中的⼀⾸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说是诗⼈思念情⼈的情诗,有⼈说是⼥主⼈公对情⼈的思念,有⼈说是写给亡故妻⼦王⽒的悼亡诗,有⼈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与令狐的关系,还有⼈说抒发的是君⾂际会⽆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上看,这⾸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对远隔天涯的⼼上⼈的思念。

句解: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你曾说要来相会,结果却是⼀句空话;⾃从分别之后,你就不见了踪影。

我思念着你啊,夜不成寐,但见窗外朦胧的⽉光斜照⾼楼,远处传来悠长⽽凄清的五更钟声。

天快亮了,主⼈公⼜度过了⼀个寂寞清冷、相思难耐的不眠之夜。

也有⼈认为,第⼀句是写梦中相会的情景。

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说“来是空⾔”;梦醒后幻影消失,所以说“去绝踪”。

第⼆句写梦醒后的情境,⽉光斜照,晓钟在⽿,传达出清冷惆怅的情味。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思夜想,终于相见,不过是在梦中。

然⽽就是这虚幻的相聚,也充满了痛苦。

主⼈公梦到两⼈远别,⾃⼰不胜悲伤地啼哭起来,他拼命呼喊,却叫不出声来。

醒来后,喉咙哽塞,泪痕犹在。

相爱的⼈最盼长守,最怕别离。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的相思。

梦犹如此,⼈何以堪!主⼈公再也按不住了,他不假思索地⾛到案前,奋笔疾书,要把⾃⼰的思念与孤苦写成信,告诉她!写完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墨迹是这样的轻淡,原来⾃⼰⼼急情切,连墨都还没有磨浓。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无题[唐]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标题,所以自称为“无题”。

②画楼,有彩画装饰的楼。

桂堂,用香木(如楠木等)构筑的厅堂。

③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④送钩,古时宴席上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⑤分曹,分成几摊。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⑥兰台,即秘书省,唐代人们的习惯称法。

〔解析〕李商隐写过许多组无题诗,文辞都十分优美,但内容往往很难揣测。

这一首无题的内容却较易捉摸,因为同组的另一首无题七绝,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很可能诗人所思念的,是一位出身富贵人家的绝色佳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

”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诗人的立足点却在今天。

全句的意思是:星辰,还是昨晚一样的星辰;风,还是昨晚一样的风。

这是诗人在深情地留恋着昨天的晚上。

“昨夜”两字的一再重复,说明昨晚的情景实在令人难忘,在胸中萦回不已。

“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昨夜诗人和他心上人相会的地点。

楼是画栋雕梁的楼,堂是桂木构建的堂。

在这样华贵雅致的环境里,会见自己心爱的人,怎能令人忘怀?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吟哦,这意境是多么的优美:星星闪烁着光芒,微风在轻轻飘拂,一对恋人在这温馨而又旖旎的夜晚中相聚,该有多么的幸福和欢欣啊!回忆不能代替现实。

对于诗人来说,这幸福,这欢欣,犹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伊人不在,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为了爱情,诗人真想要像色彩艳丽的凤凰那样,张开双翅,飞到心上人那里。

但是,这翅膀在哪里呢?堪为慰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心上人之间的心灵,却是息息相通的,正像犀牛那只灵异的独角一样。

无题·李商隐全诗赏析

无题·李商隐全诗赏析

无题·李商隐全诗赏析无题·李商隐全诗赏析无题,是诗歌的一个类别。

在中国诗歌中,传统诗词是汉语文学文化的精华,诗人常常以“无题”为题作诗篇。

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

无题诗有五言无题诗、七言无题诗等。

古代无题诗代表人物李商隐。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无题·李商隐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解】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蜡炬:蜡烛。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称烛泪。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往处。

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

7、殷勤:情深意厚。

8、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

9、东风:春风10、残:凋零11、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12、镜:照镜,用作动词。

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13、但::只14、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15、夜吟:夜晚吟诗16、殷勤:情谊深厚。

17、看:探望18、丝方尽:这里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翻译】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诗翻译赏析无题唐诗作者:李商隐飒飒东风细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意思:渴望爱情的心切莫同春花去争荣竞放,要知道一寸寸相思都会化成灰烬!注释:①金蟾:指蛙形的香炉。

啮锁:咬着香炉上的锁扣。

玉虎:吊水用的辘轳,用玉虎装饰。

以金蟾能烧香、玉虎能汲水反衬自己苦于相思却找不到机会与情人相会。

②贾氏窥帘:晋韩寿貌美,侍中贾充召为僚属,贾充的女儿在帘后窥见韩寿,很是喜爱。

贾充知后,便将女儿嫁给韩寿。

韩掾:即韩寿。

宓(mì)妃留枕:相传宓妃是伏羲氏之女,溺水洛水,号为洛神。

这里指甄氏。

曹植离京回封国途中。

宿于洛水边,梦见甄氏来相会遂作《洛神赋》。

魏王:指曹植。

③春心:相思之情。

赏析一这首《无题》诗抒写了一位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

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

先以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的愁苦和怅惘,继写在迷蒙的春雨中,这位女子怅然若失之情:她寂寞幽居,手摇玉饰的辘轳,独自汲水而返。

这位女子为何这般怅然?第三联写出了缘由:韩寿英俊,曹植多才,女子的男子兼有英俊之貌和迷人之才,使她倾慕,使她相思。

无题李商隐古诗意思

无题李商隐古诗意思

无题李商隐古诗意思原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李商隐【朝代】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注释:⑴无题: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⑵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东风,春风。

残,凋零。

⑶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⑷蜡炬:蜡烛。

⑸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⑹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⑺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⑻应觉:设想之词。

⑼月光寒:指夜渐深。

⑽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

⑾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⑿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⒀探看(kān):探望。

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作者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朝河南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诗人。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李商隐《无题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这两句是女子回想与意中人相遇时的情景——对方驱车而来,自己虽用团扇遮面,羞怯之意却难掩饰;车隆隆地响着走过去了,彼此暗含情意,却未及通话。

诗句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写得委婉别致,韵味悠长。

注释⑴凤尾罗:凤文罗。

《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扇裁即团扇;月魂:指月。

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

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参考译文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赏析《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

主要写了深夜难眠,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

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文赏析无题作者: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注解】: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评析】:的。

就李商隐的“无题”诗来看,似乎都是属于写艳情的,实有所指,只是不便说出而巳。

此诗是追忆所遇见的艳情场景。

先写筵会时地;接着写形体相隔,人情相通;再写相遇的情意绵绵;最后写别后离恨。

艳丽而不猥亵,情真而不痴癫。

【注释】:送钩,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把钩在暗中传递,让人猜在谁手中,猜不中就罚酒。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东西让人猜。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时李商隐任秘书省正字。

【赏析】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七律无题,内容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

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这首诗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非常概括。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李商隐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注释: 1. 凤尾香罗:一种织有凤尾花纹的薄罗。

2. 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

3. 扇裁月魄:用团扇掩面,如同裁下月魄。

4. 车走雷声:车声如雷,比喻情人离去之快。

5. 金烬暗:蜡烛烧成灰烬,暗示时光的流逝。

6. 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繁荣。

7. 斑骓:黑白相间的马。

8. 西南风:从西南吹来的风,象征着美好和希望。

翻译:凤尾香罗薄纱笼罩着几层,碧纹圆顶的帐子深夜才缝好。

用团扇遮面,难以遮掩羞涩,车声如雷,笑语却未曾相通。

曾经是寂寞的金烬昏暗,断无消息,等到石榴花开红。

斑骓马只系在垂杨岸边,何处寻觅西南的好风,把我吹送到你的身旁。

赏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

诗的首联通过描写女子缝制罗帐的情景,烘托出她内心的寂寞和期待。

颔联中“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生动地描绘了女子与情人相遇时的羞涩和错过。

颈联“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以金烬的暗淡和石榴花的红艳对比,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爱情的无果。

尾联“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希望风能将自己送到情人身边。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将女子的相思之情和无奈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暗示手法,如“凤尾香罗”“碧文圆顶”“扇裁月魄”“车走雷声”“金烬暗”“石榴红”等,使诗的寓意更加丰富和深刻。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是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

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赏析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

重现一时的情绪。

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

”。

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特点;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

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

”(《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一、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1、原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译文是星光的照耀,是春风的吹拂昨夜多么令人难忘。

没有凤凰的翅膀,不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可我们的心像灵奇的犀角,永远相通。

隔座行酒,美酒使我们陶醉,游戏猜谜,灯烛照红我们的面颊可惜美境不能常在,更鼓催人,我要应差离去。

我漂泊的身躯,独如飘转的飞蓬,随风飘转的官府兰台。

这里便有了一种“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况味。

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1、原诗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2、译文你说要来却是空话,一去就无影无踪,斜月照着高楼,五更的钟敲响了。

梦中因为离别啼哭也难以唤住你,醒来后强烈的相思驱使着我没等墨汁研浓就写信。

烛光朦胧地映照着金翡翠屏风,熏香依稀地从芙蓉帐里微微地透过来。

刘郎已经恨透了蓬山遥远,更何况你我之间隔着万重蓬山。

作为一个身世坎坷、郁郁寡欢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使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切。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赏析赏析《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爱情的坚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诗句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3、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男主人公触景伤情,怅恨离别的情景。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比喻来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对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我们往往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现无私奉献的精神,请写出这册书中也可以用来阐释奉献精神的另两句古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两个“难”字深刻含义以及表达效果。

含义:第一个“难”是指相会困难,第二个“难”则含有痛苦难受的意思。

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表达效果:两个“难”字的使用使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显得分外深沉绵远。

6、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7、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

你能根据诗的内容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相思(别思,伤别)。

8、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进行赏析。

内容、情感:此联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现用来比喻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

语言、写法:此联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丝”与“思”谐音,暗指“相思”,下句写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汁喻“相思泪”,两句诗比喻对爱人的思念到死才能停止,表达对爱情的无比坚贞。

无题唐李商隐的诗意

无题唐李商隐的诗意

《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以“无题”为题,通过表达相思之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以下是《无题》的诗意详细描述:
首联描述了路途的险阻和宦海的浮沉。

诗人用“东风无力百花残”来暗示自己疲惫而难以有所作为的处境。

东风无力,百花凋零,春光渐逝,让人感到时光匆匆,而诗人自己的仕途也充满坎坷和挫折。

颔联中,诗人用“巴蜀碧江有相引之意”和“黄鹤矶头亦有留待之情”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巴蜀和黄鹤矶是诗人旅途中的两个重要地点,一个象征着故乡的牵挂,一个象征着远方的期待。

然而,诗人却无法回到故乡,也无法到达远方,只能在这两个地点之间苦苦徘徊。

颈联中,诗人通过怀古的方式,追忆了历史上的两位英雄人物——张飞和王濬。

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王濬则是西晋时期的名将。

他们生前都有伟大的志向和功绩,死后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诗人通过赞美他们,表达了自己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向往。

尾联中,诗人感慨人生应当像张飞、王濬那样干一番事业,而不能毫无意义地活着。

在怀古思乡的忧愁中虚度此生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诗人鼓励自己要像张飞、王濬那样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干出一番事业。

整首诗以思乡之情为主题,以怀古为媒介,将个人的遭
遇与历史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同时,诗歌也展现了李商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成为唐代七言律诗中的经典之作。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及赏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全篇围绕“梦”来写离别之恨。

但它并没有按远别——思念——入梦——梦醒的顺序来写。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唐代:李商隐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译文你说来相会是空话,一去之后再无踪影;等到楼上残月西斜,传来五更的晓钟。

梦里为伤远别啼泣,久唤难醒;醒后研墨未浓,匆忙提笔书写成一信。

残烛半映着饰有金翡翠的被褥,兰麝的香气,熏染了被褥上刺绣的芙蓉。

我像当年的刘郎,早已怨恨那蓬山遥远;你去的所在,要比蓬山更隔万重岭!《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注释半笼:半映。

指烛光隐约,不能全照床上被褥。

金翡翠:指饰以金翠的被子。

《长恨歌》:“悲翠衾寒谁与共。

”麝:本动物名,即香獐,其体内的分泌物可作香料。

这里即指香气。

度:透过。

绣芙蓉:指绣花的帐子。

刘郎:相传东汉时刘晨、阮肇一同入山采药,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半年乃还乡。

后也以此典喻“艳遇”。

蓬山:蓬莱山,指仙境。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赏析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是一首艳情诗。

首句“来是空言去绝踪”凌空而起,次句“月斜楼上五更钟”宕开写景,两句若即若离。

这要和“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它的神情韵味。

远别经年,会合无缘,夜来入梦,两人忽得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

但见朦胧斜月空照楼阁,远处传来悠长而凄清的晓钟声。

梦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如果说第二句是梦醒后一片空寂孤清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的叹息感慨。

颔联出句追忆梦中情景。

“梦为远别啼难唤”,远别的双方,梦中虽得以越过重重阻隔而相会;但即使是在梦中,也免不了离别之苦。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诗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诗及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原诗及赏析 无题二首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注释 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

”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

一作“画堂”。

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 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 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 暗通。

⑷“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

分曹:分组。

⑸嗟:叹词。

余:我。

鼓:报更的鼓。

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 承振,坊市门皆启。

鼓响天明,即须上班。

⑹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

类:类似。

转:一作“断”。

⑺阊门: 阊阖, 传说中之天门。

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

《真诰·运象》 : “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

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 绝整。

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

来与权尸 解药。

” 《零陵县志》 :“秦萼绿华, 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 降于羊权家。

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

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 萼绿华。

” ⑻抵:至,到。

《广雅·释诂》:“抵至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遂 从井陉抵九原。

”一作“尚”。

相望:期盼伊。

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 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

《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 兮谁思。

”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⑼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

⑽看:一作“著”。

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

”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

”可与 此同参。

译文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无题》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查看。

无题唐代: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李商隐《无题》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无题》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赏析】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

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

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这是一首恋情诗。

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

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

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李商隐的无题是什么意思

李商隐的无题是什么意思

李商隐的无题是什么意思《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爱情诗。

全诗的字面意思: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在。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的无题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是《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的赏析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

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赏析 《无题》李商隐古诗词

赏析 《无题》李商隐古诗词

赏析《无题》李商隐古诗词《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篇一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翻译庐山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哪知因为风雨阻隔,无法攀登,叫人生愁。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那庐山深处洞窟中,也许仍有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注释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匡庐:指庐山。

六朝僧:六朝时佛教盛行,庐山多有高僧居住。

赏析此诗以“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作为开头,随手将题目中“江行”的意思镶嵌在内,但没有明说,只是从另一角度隐隐化出,用的是“暗起”的写作手法。

“咫”是八寸。

“咫尺”,形容距离极近。

“匡庐”即指庐山。

近在咫尺,本是极易登临,说“不可登”,是江行遇雨所致,船至庐山脚下,却为风雨所阻,不能登山。

“不可登”三字写出了使人发愁的“风雨”之势,“愁”字则透出了诗人不能领略名山风光的懊恼之情。

“不可登”,不仅表示了地势的由下而上,而且,也描摹了江舟与山崖之间隔水仰望的空间关系。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即道出当时当地的特定场景,下笔非常简巧。

一般说来,描写高山流水的诗歌,作者多从写形或绘色方面去驰骋彩笔;此诗却另辟蹊径,以引人入胜的想象开拓了诗的意境:“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

庐山为南朝佛教胜地,当时山中多名僧大师寄迹其间。

这些往事陈迹,成了诗人联想的纽带。

仰望高峰峻岭,云雾缭绕,这一副奇幻莫测的景象,不能不使诗人浮想翩翩:那匡庐深处,烟霞洞窟,也许仍有六朝高僧在隐身栖息吧。

此种迹近幻化、亦真亦妄的浪漫情趣,更增添了匡庐的神奇色彩。

庐山令人神往的美景很多,诗人却“只疑”佛窟高僧,可见情致的高远和诗思的飘渺了。

第三句中的“疑”字用得极好,写出了山色因云雨笼罩而给人的或隐或现的感觉,从而使读者产生意境“高古”的联想。

“只疑”和“犹有”之间,一开一阖,在虚幻的想象中渗入似乎真实的判断,更显得情趣盎然。

此诗以疑似的想象,再现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情致。

写法上,似用了国画中的“滃”写技法,以淡淡的水墨来渲染烟雾迷蒙的云水,虚虚实实,将庐山写得扑朔迷离,从而取代了正面写山的有形笔墨,确可视为山水诗中别具神情的一首佳作。

无题重点解释【唐】李商隐

无题重点解释【唐】李商隐

比较阅读1:赏读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释:1、画楼:彩绘华丽的高楼。2、彩凤: 彩色的凤凰;灵的心中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隐约、朦胧,表现含蓄、 委婉,因此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对李商隐“无题 诗”的评析也众说纷纭。比如这首“无题诗”,有人 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诗的首句中“昨夜”二字的连续出现两次,提示 诗人是在今天回想往事,“昨夜”二字的情感含量大, 说明诗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星辰”与“风”,“画 楼”与“桂堂”,暗示了诗人所经历的幸福时光和生 活情景。 第二联表现对爱情的体验与理解。彩凤比翼双飞, 是美满爱情生活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 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情感的相通,展 现心灵的感应和情意的契合,虽然二人各在一方,但 心却是息息相通,这二句诗中所包含的深厚的底蕴, 使后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哲理意味和人生内涵。
佳句赏析
蜡 炬 成 灰 泪 始 干 。
春 蚕 到 死 丝 方 尽 ,
这句是写这对恋人别后无穷的思念与 离恨,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以“春 蚕”比喻恋人中的一方。“丝”字含义双 关,表面上是说“蚕丝”的“丝”,实际 上是指与它谐音的“相思”的“丝”。用 了“谐音双关”手法。下句的“蜡炬”比 喻恋人中的另一方。蜡烛也正在流泪,用 了一种拟人化的联想手法。我们好象听到 这一对离别的恋人正海誓山盟,倾吐情愫。 诗人把恋人至死不渝的爱情与别离时强烈 深沉的痛苦表现得非常具体形象,婉转曲 折,动人心弦,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首句以“ 昨夜 ”明点追忆旧事。先说明宴会时间,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