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廖仲恺与第一次东征
历史趣谈:黄埔三杰之首蒋先云:黄埔军校史上的第一学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黄埔三杰之首蒋先云:黄埔军校史上的第一学霸导语:他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不仅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而且在中外军校史上也是非常罕他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考试,囊括了所有科目成绩的第一名,不仅创造了黄埔军校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而且在中外军校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1902年8月17日,蒋先云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塘乡大坪塘村,父亲蒋继堃是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母亲肖玉秀,朴实勤劳;蒋先云兄弟姐妹8人,蒋先云排行最小,1917年他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五四”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蒋先云任湘南学生联合会第一届总干事,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学生罢课运动。
他在校期间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创办《嶷麓警钟》月刊,开了湘南革命组织之先河。
身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蒋先云颇得毛泽东的赞赏。
1921年,经毛泽东介绍,蒋先云加入了中共,第二年,蒋先云参与了与李立三、刘少奇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大罢工,随即成长为工人运动领袖。
1924年春,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招生,吸引了全国一大批有志青年踊跃报名。
蒋先云也由中共湖南党组织选派,经毛泽东、夏曦、袁达时介绍投考黄埔军校。
当时考试要求非常严格,报考者要经过初试、复试、总考试三关,先在全国19个省区进行招生初试,然后再到上海、重庆等市进行大地区范围的复试,合格后方可到广州参加总考试。
时任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的毛泽东,负责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并负责黄埔军校在上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各省)考生复试工作。
蒋先云通过初试、复试后,到达广州参加总考试。
总考试包括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在1200余名考生中,蒋先云名列第一。
生活常识分享。
廖仲恺与第一次东征
历史研窆廖仲恺与第一次东征黄嘉敏(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0)【摘要】1925年的东征,是在国共合作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以铲除广东革命政府的敌对势力、打倒地方军阀和保卫工 农运动为主旨的一场革命战争,它是中国第一次大革命史上的重要篇章。
摩•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陈炯明叛乱之 际,第一时间召开军事会议,并从政治、经济、工农民众宣传、后勤等方面着手,为东征贡献力量。
廖仲恺作为第一次东征的重 要组织者之一,为取得东征的胜利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赓仲恺;第一次东征;国共合作【中图分类号】D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〇475(2〇18)〇6-0〇92_〇3廖仲恺(1877—1925),广东归善(今惠阳)人,他是 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国民党左派的旗帜。
他长期追随孙中山,倡导三民 主义政治理念,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黄埔军校的主要创始人之 一,为推动北伐大业作了自己卓越不凡的贡献。
1925 年,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目前,学术界对壞仲恺 的研究主要是从其生平与历史作用、精神与思想、文艺 作品、纪念活动四方面着手,其中有关廖仲恺与国共合 作、经济思想和工农运动方面的成果颇为丰硕,™而对 廖仲惜在第一次东征的贡献方面研究较少。
本文试图 对这一问麵行初步探索。
―、军队的政治思想动员与教育东征的前提是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军队,主要力 量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军。
廖仲悟担任黄埔军校党代表 时,始终坚持以制度治校和以纪律治军,目的在于不断 提高广大师生自觉遵法守纪的积极性,以保证政治教 育与军事训练及战斗任务能顺利完成。
政治训练上,廖仲恺平日对军校学生要求严格,亲 自指导学生政治训练。
在他的主持下,军校开设各种 政治课程: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略史等。
廖仲恺则亲自讲授帝国主义侵略史,使学生对军阀与 帝国主义者之残酷情状颇为明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期国共两党对仲恺精神的追思和传承
廖仲恺是为国共合作而死,是为国民革命运动而死。
他的思想言行,他的精神风范,自然受到当时人们的肯定和颂扬,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功效。
余德富指出:“弘扬仲恺精神,始于廖仲恺牺牲之后。
”[1] 这个观点是符合事实根据的。
我们拟在本文主要依据余先生所撰《弘扬仲恺精神之我见》和徐旭阳、徐鑫所著《从廖案初期国民党的纪念看廖仲恺对民主革命的贡献》等论文的基本观点和史实叙述过程,结合我们的观点和接触到的资料,对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期,追思和传承“仲恺精神”的情况作一概括性介绍。
一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1925年第7号记载:广州国民政府会议决定,由国民政府会同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人力撰写廖仲恺生平“宣付党史”,同时拨给治丧费一万元用于国葬。
1925年8月25日,广州国民政府主持召开了隆重的廖仲恺国葬仪式。
9月1日出殡那一天,超过20万人为廖仲恺送葬,场面非常壮观感人。
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列有两人扛着“精神不死”四字醒目的白布横幅;参加葬礼的有工人、农民、市民和黄埔军校师生,队伍从惠州会馆一直延伸到沙河顶临时墓地。
参加省港大罢工的工人们,扛着“廖先生奋斗精神不死!”“我们要为廖先生复仇”的巨幅标语缓慢行进在送葬队伍中。
参加葬礼的人们,有不少是从中山、南海等县赶来的。
[2] 这一盛大场面说明:一方面,廖仲恺为国家为民族,尤其是为工农劳苦大众的献身精神,受到各界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另一方面,因为国民党右派、反动政客和帝国主义势力是联合谋杀廖仲恺的凶手,从而参加悼念的各界人士群情激愤,要求严惩凶手,为廖仲恺报仇的呼声异常高涨。
在廖仲恺遇刺身亡后一系列悼念活动中,国共两党许多高层人士从不同角度对廖仲恺的丰功伟绩,对廖仲恺的高尚人格和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国民党高层人士中,包括汪精卫、蒋介石、许崇智、戴季陶、叶楚伧等,都对廖仲恺的一生思想言行作了肯定和颂扬。
如汪精卫在廖仲恺的追悼大会上指出:“他所以能为一般同志的领导,由于他平日人格的修养。
廖仲恺体会
在研究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论作中,相对说来,孙杨(衢云)、孙黄(兴)、孙宋(教仁)、孙陈(其美)、孙陈(炯明)说成果较多;前人或侧重于专题,对孙氏人脉的研究,凸显一个共性,即“时段性”的比较,孙黄关系跨时最长,历10年有余。
毋庸讳言,过往关于孙中山与廖仲恺关系的研探显见薄弱。
拙文试图对孙廖关系作一探讨,揭示历时22年的孙廖关系,是为中国民主革命史册上最诚挚最坚贞最持久最高尚的天作之合,廖氏先后经历了学生、助手、战友、继承人等角色转换(不排除其间角色的交叉重叠),而两者惊人相似之处甚多: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振兴中华的崇高理想、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范、百折不挠的奋斗意志等等。
孙廖关系毕生思想相通,鞠躬尽瘁是从,举凡高尚的民主革命品格,与肝胆相照的革命实践相得益彰,成就了他们平民伟人的功业,为后世建树了令人仰止的精神丰碑。
毛泽东曾撰专文对孙中山的事功作过高度评价,赞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建立了“丰功伟绩”。
1如果说,此前的史家可以将辛亥革命时期的“孙氏理想,黄氏实行”载入史册,那么,今天我们当可实事求是:让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理想,廖氏实行”名垂青史——这便是拙文的趣旨。
开篇明义:因于篇幅,本文对孙中山的论述适当从简。
爱国若命的报国情怀“爱国”情感对于弱小民族来说,是一种神圣的原动力,又是一色优秀的精神风范。
近代以降,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蹂躏的殖民地,国力贫弱,每况愈下,濒临危亡的深渊。
“爱国”一词,急遽成为是中华民族的热门话题。
爱国主义,则成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柱。
近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富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都是由爱国主义精神导引而生成的。
时势造英雄。
孙中山和廖仲恺都是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炼就这一风范的佼佼者。
1866年生于香山的孙中山,儿时听村夫讲述太平天囯反清故事,曾以“洪秀全第二”自称,立志推翻朝廷,恢复中华。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廖仲恺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廖仲恺上世纪20年代实现的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走向高潮,开拓了各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共同敌人的新道路。
由于这次合作,正在“堕落中死亡”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的血液,改造成了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为纲领的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重新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这次合作,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借助国民党的力量和政治影响,得以在广东为中心的一些南方省市公开进行宣传,从事发动工农运动,壮大革命力量的活动,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群众运动和大革命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作为国民党领袖孙中山主要助手的廖仲恺,在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并为此鞠躬尽瘁,以身相殉。
积极筹划改组国民党,促进国共合作廖仲恺是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忠实追随者,在民主革命过程中,同孙中山一样,廖仲恺逐渐认识到依靠军阀进行革命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他们的探索送来了一缕春风。
在同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人接触后,他们逐渐感到国民党的活动有改进的必要,必须联俄联共,他们的思想朝着新的民主革命方向急速转变。
1922年8月,孙中山先后会见了共产党人李大钊和苏俄代表,决心联俄联共,接受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并邀请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
廖仲恺也挣脱陈炯明的羁禁到上海,投入筹备工作。
9月下旬,他受孙中山之托,赴日本与苏俄代表越飞进行详谈。
此次会谈为以后的《孙文越飞宣言》作了良好准备。
1923年1月,改组筹备工作初获进展,廖仲恺被委任为国民党本部参议。
26日,《孙文越飞宣言》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
27日廖仲恺再次赴日本同越飞会谈。
两次会谈,使廖仲恺有机会了解到一些新的革命知识,这成了他转变的关键。
廖仲恺“因为有一个月之久和越飞互相辩论,把各种问题通通研究过了。
第一次东征战役
第一次东征战役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间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累范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
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一次东征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次东征战役东征起因:1925年2月1日,在中共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广东革命政府开始了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这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
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蒋介石兼任东征军参谋长,周恩来兼任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他们亲自出征。
当时在粤军二师任参谋长的叶剑英奉命投入了东征之战。
由于叶不仅参与指挥,还冒着枪林弹雨,往来于友军之间进行联络,协攻敌人,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干。
这次东征在中共全力支持下不仅把战斗进行到底,并且攻下了淡水城,奠立了第一次东征胜利的基础。
主要人物:蒋介石、周恩来、叶剑英等第一次东征经过时间: 1924年冬,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离广州北上的机会,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向其所部下达进攻广州的作战命令。
为统一广东,顺利北伐,广州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15日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以杨希闵为总司令的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军。
人数: 东征联军约5万人,于2月1日,分三路向陈炯明部发起进攻。
军阀陈炯明军共6万余人,以林虎为总指挥,洪兆麟为副总指挥,编为7个军和5个独立师,正向广州进逼。
东征联军以粤军与黄埔军校校军组成右路军经虎门攻击前进,先后攻占东莞、石龙、樟木头、平湖、深圳等地,在击溃广九路(广州至九龙)上的陈军后,于14日进至陈军的东江门户淡水城郊。
细节: 在攻打淡水的作战中,黄埔校军以10名军官和100名士兵组成的“奋勇队”,15日拂晓发起攻击,仅用半个小时就率先攻进城内。
国民政府的四次大裂变
国民政府的四次大裂变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26期国民党“派系林立”内斗严重历来为人熟知。
回顾历史,国民政府从1925年建立到1948年改组这短短23年间,发生过4次大分裂,随时都有反对派另立中央,两个国民政府对峙的现象司空见惯。
孙中山逝世产生权力真空中国国民党自1919年由中华革命党改组成立以来,其组织与党员成分就相当复杂,尤其在孙中山宣布实行三大政策后,党内左、中、右派系日益明显。
孙中山刚一逝世,党内右派团体就首次公然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此时广东的局面正如《中国国民党史》所载:“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在党内形成绝对权威,然而,孙中山忽视了对接班人的培养,尽管他拥有不少卓越的助手。
因此,绝对权威的忽然丧失,国民党内便出现了权力真空,一时很难找出一位深孚众望的领袖。
”孙中山北上前让胡汉民出任代理大元帅之职,但胡汉民在党内的影响力远不及孙中山,孙在世时,他可以理所当然的以助手身份暂时控制局面,孙中山一旦逝世,胡汉民在党内的地位马上受到挑战。
胡汉民自己非常清楚这个关系,所以在孙中山病危时他就对廖仲恺等人说:“大元帅职权,兄弟实不当再行代理,最好能将大元帅府根本改组为政府,并采用委员制,使本党同志,能有共同负责的机会。
”胡汉民改组政府的提议得到众人认同,但不久后即传来孙中山逝世消息,国逢大丧,改组之事也被谭延闿以“大局未定,不便立即进行”为由搁置了。
不久后,黄埔党军在第一次东征和平定杨、刘之役中取得胜利,广州革命策源地得到巩固,此事又再一次被提上议程。
最终经过商议,决定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开府典礼在广州第三公园举行,宣告正式成立。
宁汉对峙,国民政府第一次大裂变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并不能根本解决国民党内日益分化严重的问题。
即使是黄埔军校中,也有以共产党员与国民党左派学员组成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右派学员组成的“孙文主义学会”两个相互对立的学生团体。
论廖仲恺与第一次东征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以后,广东国民党当局顿失重心。
据有惠潮梅及南路(高雷廉钦琼)的陈炯明以为时机有利,于12月下旬在汕头就“救粤军”总司令职,组织部队,拟分三路进攻广州。
1925年1月底,以胡汉民为代帅的大本营决定组织东征联军,分三路征讨。
但北路滇军、中路桂军别有怀抱,故东征之战,实际是由建国粤军总司令、东征右路(右翼)军总指挥许崇智所率各部粤军及二千黄埔校军(东征期间扩大为党军)完成作战任务的。
3月7日,许部张民达师占领潮州、汕头,随后分路追击至梅县、蕉岭,洪兆麟、叶举等部被逐至福建。
蒋介石率校军经棉湖之战后追击林虎部,经五华,20日占兴宁,林虎部退往江西。
4月20日,惠州问题解决,第一次东征结束。
在当时的广东国民党党政军系统中,廖仲恺可以被认为是工作最忙、权力最大的官员。
他担任国民党中常委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革命委员会秘书、黄埔军校(及校军、党军)党代表、中央银行董事等十几个职务,还做了几个月的广东省长兼财政部长、市财政厅长、军需总监。
在实际工作中,他几乎无所不介入,省港大罢工、农民工人青年的活动,都需要他策划或参加。
在从年初到5月17日的几个月中,中执委的十几次会,连续由他主持。
在第一次东征期间,广东政府能正常运转,东征的后方基地之所以能相对稳定,都离不开廖仲恺的辛劳。
孙中山北上后坚留廖在广州,是因为“广东不可一日无仲恺”的缘故。
他还是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他被迫一再发表言论否认广东将会赤化、共产。
但效果不大,党内已暗伏杀机。
广东政府是如何筹措东征军费的,它为东征筹措了多少军费,由于缺乏资料,无法讨论。
粤东地区比较贫困,陈部粤军也缺少军资,故东征军很难“因粮于敌”,包括东征和廖仲恺两次劳军(一次是2月7日在石龙,另一次是3月12日在汕头棉湖),广东政府对驻粤各军、军校的经费,无疑都是廖仲恺及其同僚所需要去解决的。
在黄埔校军和广州其他军队中,成立于1925年2月1日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十分活跃,引起反共势力的仇视,他们在4月24日成立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军会对抗。
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生平简介
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生平简介廖仲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
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廖仲恺生平简介廖仲恺于1877年出生在美国的加州一个旅美的华工家庭里,廖仲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在金山病故了,所以廖仲恺就跟着母亲回到了广州。
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之后,廖仲恺深觉西方文化的重要,于是潜心学习西学。
廖仲恺的婚姻是在叔父的安排之下结成了,他的妻子是香港的地产商的女儿何香凝。
婚后二人和哥哥廖恩寿一家住在广州的廖公馆里,夫妻二人在二楼的阳台为自己搭了一个小窝,也就是在这里,素不相识的父亲二人开始了相识相爱。
后人出洋留学成为风气,所以廖仲恺也希望去日本留学。
尽管家里人反对,但是妻子何香凝却非常支持,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金银细软陪嫁首饰,为廖仲恺凑钱。
1903年,夫妻二人先后娶了日本学习。
廖仲恺考入了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学习,之后又到了中央大学政治经济学学习。
也就是这段时间里,他们夫妻二人结识了孙中山。
辛亥革命之后,廖仲恺夫妻二人跟随孙中山回到了祖国继续革命事业。
可以说廖仲恺夫妻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后来廖仲恺就开始了自己几年的国内革命生涯,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政府财政厅长。
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半路上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廖仲恺妻子廖仲恺妻子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建立民国的功臣何香凝。
廖仲恺妻子何香凝出生在一个香港的茶叶商的家庭中,生活富裕。
母亲希望何香凝能够和其他的大家闺秀一样贤良淑德,就给何香凝缠小脚。
何香凝从小就听到女兵的故事,羡慕她们的一双“天足”。
所以母亲每次给何香凝缠脚,何香凝就用剪刀把裹脚布给剪断,前几次母亲还都会再给她缠上去,但是何香凝倔强,不肯缠足,只要缠上就剪掉,后来母亲对这件事情也就作罢了。
第一次东征中的淡水之役述论
第一次东征中的淡水之役述论作者:周云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3年第2期(广东)周?云【摘要】本文对国民革命中广州大元帅府组织的第一次东征的重要战役淡水之役进行了研究。
详细考察了这次战役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及取胜的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东征;淡水之役;蒋介石淡水之役是1925年初广州大元帅府组织的第一次东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东征军在淡水的胜利,打开了东江门户,对第一次东征的顺利进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中对这次战役的叙述都比较简单,而且多是以党史的角度进行研究,比较多地注意东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表现,而对战事本身则关注较少。
本文将主要利用档案资料,对这次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详细的正面考察分析,以使人们对淡水之役的认识得到深化。
一1924年11月孙中山离粤北上后,广州大元帅府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广州政府所辖的滇、桂、湘、粤诸军,大都各行其是,不尽听从大元帅府的号令。
而盘踞东江的陈炯明则构成了对广州政府的最大威胁,他时时图谋对广州政府进行反击。
1924年12月,陈炯明重任粤军总司令一职,公开声言要“集合全省军民,群策群力,协靖粤局”,①将矛头直指广州政府。
1925年初,陈炯明集结军队,分三路向广州进攻:右路“由一万五千人组成,由林虎将军指挥,在博罗地区集结,在广九铁路以北向广州进攻”,左路由“一万至一万二千人组成,由洪兆麟将军指挥,在石龙石滩地区集结,同林虎部队协同作战,沿铁路线向广州进攻”,左路“由刘志陆将军指挥,由石龙东南集结,任务是以一部分兵力占领虎门湾各岛,以此切断广州同其他地方的一切联系;该路纵队其余兵力的任务是保障进攻广州的主力部队的侧翼和后方。
”②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广东南路的邓本殷,要求其部队“克日开进,先为牵掣”,③夹击广州政府。
面对陈炯明咄咄逼人的攻势,广州大元帅府积极应对。
早在1924年12月22日,广州大元帅府召开军事会议,会议推举滇军总司令杨希闵为东线总司令,全权负责东线战事。
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
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周恩来和廖仲恺的革命故事周总理的一生,国人皆知;总理的丰功伟绩,世人皆晓。
但是,是谁把他从法(国)德(国)引荐回国参加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知者不多。
这个人就是祖籍惠州、祖居地在梅县程江镇,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代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7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廖仲恺。
1917年7月,廖仲恺随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先后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财政部次长,代理总长。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廖仲恺以代表身份出席大会,并任大会党务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审查委员会委员。
在会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国民党右派势力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廖仲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
1924年2月,蒋介石擅自辞职后,廖仲恺代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7人筹备委员委员长,以极大的毅力克服人力、物力、财力等种种困难,开展筹建工作。
同年5月被孙中山特派为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代表。
军校以苏联红军为榜样,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设立政治委员制度。
有一次,廖仲恺约见了在政治部协助工作的原广东大学教授、中共党员张申府,问他有无适合人选推荐到军校工作。
张申府当即应承,向廖仲恺推荐了十几个留欧学生,其中第一名就是周恩来。
据此,1924年2月6日,在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成立会上,廖仲恺正式向孙中山汇报、推荐了周恩来,称说他“是一个很能干、很有经验的年轻共产党人”。
孙中山听后,当即表示同意,并说:“军校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周恩来回来旅费有困难,我们可以立即给他汇去。
”“国民党员也罢,共产党员也罢,现在都是本党的人了,都一起来做革命事业。
下一步还可多吸收一些中共的人来。
”随后廖仲恺即通过广东中共负责人联系上周恩来,并寄去旅费。
周恩来亦答应处理好那边事情,即启程回国。
三个多月后,即1924年6月6日,周恩来接到中共的调令,正式启程回国。
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
北伐战争中的模范革命军人——曹渊
北伐战争中的模范革命军人——曹渊作者:张瑞安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4年第9期张瑞安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国共两党的合作下,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进行了北伐。
北伐军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方针,加上各界民众的支持,一路高歌猛进。
1926年9月,北伐军兵临武昌城下。
武昌是军阀吴佩孚的老巢和发迹地,武昌丢失,则吴部必将陷入覆亡的境地。
为保住其军阀统治,吴佩孚倾尽所有,亲临督战,下令“退却者杀无赦”。
而对北伐军来说,如不能拿下武昌,则无法北进,进而会导致北伐功亏一篑。
所以,双方都拼尽了全力,战斗异常激烈。
国民革命军几次冲锋均告失利,部队伤亡惨重。
关键时刻,叶挺独立团第一营挺身而出,营长曹渊组织敢死队,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墙。
遗憾的是,就在曹渊向叶挺团长写战斗报告时,头部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青年时期就埋下了革命的火种曹渊,原名俊宽,字溥泉,1902年生于安徽寿县曹家岗,家中十几口人仅靠几亩薄田度日,生活极其艰难。
曹渊幼年随其二哥曹少修读书。
曹少修是个爱国的热血青年,面对西方列强的铁蹄蹂躏和旧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愤而投身革命以挽救国家的命运。
曹少修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宣讲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了推翻清政府的一连串战役。
后来袁世凯窃国弄权,曹少修又义无返顾地追随孙中山,参加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
失败后,袁世凯的爪牙将曹家的房屋付之一炬,从此,曹家流离失所。
受二哥革命思想的影响和教育,加上恶势力对家庭的迫害,青年时期的曹渊心里已经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1919年冬,曹渊考入芜湖的免费工读学校,半工半读,平日十分勤奋,积极参加各种劳动。
看到曹渊如此,有同学问:“你不觉得辛苦吗?”他回答说:“举世图快乐,谁辛苦?无数亿万人呻吟挣扎于轧轧机声间,汗血流干,尚不能获一饱,我等较之,无异天堂矣,且青年劳苦尚畏惧,更何言牺牲乎?”曹渊头脑冷静,善于分析问题,每遇大事挺身而出,敢作敢为,热心社会活动,深得同学们的拥护,被推举为工读学校代表,并参加了芜湖学生联合会。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中角色的原型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中角色的原型猜测与意外纠纷2009-06-10 16:44分类:人间正道是沧桑字号:大中小长达50集的巨片《人间正道是沧桑》,剧情的时代背景从上世纪的20年代延续到50年代。
通过三十年来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引起了观众很大的关注。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播出后,总会有人试图找出剧中角色的原型。
例如《潜伏》播出后,就有人试图证明余则成是历史上哪位真实的地下工作者,而最后的结论也未必能让人信服。
因为影视作品是文艺作品,当然允许从历史的真实中寻找素材,但是又不会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肯定会有艺术的再创造,形成艺术的虚构和加工。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后,果然猜测剧中角色原型人物的议论再次不绝于耳,但是莫衷一是,最后也没有断定哪个角色是历史上的哪位真实人物。
据媒体报道,一些观众对《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角色作出了与历史人物的比较。
1、杨立青——是陈赓、许光达、肖劲光、钟伟几位人物事迹的结合。
在上海特科那段经历,参考了陈赓的事迹。
在苏区的经历,参考了许光达的事迹。
而解放战争在东北战场和四野南下的经历,则参考了肖劲光和钟伟的事迹。
2、瞿恩——参考了瞿秋白的事迹。
3、杨立仁——参考了邓文仪的事迹。
4、范希亮——参考了黄埔三期学员中出的国军名将宋希濂、戴安澜的事迹。
5、瞿母、瞿霞——参考了蔡和森一家包括蔡畅的事迹。
瞿霞的狱中经历参考了帅孟奇的事迹。
6、楚材——参考了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的事迹。
7、汤慕禹——参考了汤恩伯和杜聿明等人的事迹。
8、林娥——参考了红色女特工张文秋、沈安娜等人的事迹。
9、董建昌——参考了程潜、唐生智等人的事迹。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是考入的黄埔军校第三期。
而据史料介绍,黄埔军校第三期是于1924年12月开学的。
在第一次东征时期,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编为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市区、黄埔、虎门等地,担负当地的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
在两广军阀杨希闵和刘震寰发动武装叛乱时,第三期学员奉命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继而又参加“六·二三”广州各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的反帝游行。
杜聿明的起伏人生
杜聿明的起伏人生文I张雄文杜聿明涉介石的黄埔嫡系将领中,黄埔教官行习等列,前期和后期分别以何应钦、陈诚最为突出,官阶最高;黄埔学生行列,前后期则分别以胡宗南、杜聿明最突出,官阶也最耀眼。
与胡宗南主要获益于是蒋介石的同乡不同,杜聿明从众多黄埔学生中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更多的还是凭借自己。
师出名门1904年11月,杜聿明生于陕西米脂,祖辈为地主,父亲为举人,家境殷实。
与胡宗南、关麟征等人被迫投考黄埔以改变个人命运不同,衣食无忧的杜聿明选择黄埔军校完全出于“保家卫国”的愿望,因而遭到过笃信“好男不当兵”、不屑于做一介“武夫”的父亲反对。
杜聿明可谓岀身名门。
他有两个名人老师兼表(堂)兄,后来都是中共的好朋友:一个是小学老师李鼎铭,曾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被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称赞而家喻户晓;一个是中学老师杜斌丞,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的中央常委,被毛泽东赞为“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
他还有一个更有名的父辈名人——后来蒋介石都不能不敬畏三分的国民党元老、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
杜聿明的父亲在长安大学堂教书时,与于右任同是同盟会会员,也是至交。
杜聿明走进黄埔军校,于右任助过一臂之力。
1924年的春天,杜聿明偶然看到《新青年》杂志上的黄埔军校招生广告,怦然心动,随即苦苦思索离家报考之策。
最终,他想出一计:以前往北京报考大学的名义,瞒着父亲辗转南下广州。
父亲信以为真,欣然同意了。
一路上,杜聿明结识了同样准备投考黄埔军校的闫揆要、关麟征、张耀明等11名陕西老乡,他乡遇知音,大家格外高兴,于是相伴而行。
不想,他们长途跋涉到达广州后,第一期招生的考期已过。
闫揆要等人的脑子十分“灵泛”,听说于右任是杜聿明父亲至交后,决定由杜聿明执笔,给于右任写信,请求疏通。
于右任很快回信,让他们到家里相见,热情招待酒饭外.还答应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写信推荐。
于右任是书法大家,见到老友的儿子,格外兴奋。
饭后,他又取出纸笔,笔走龙蛇书写了一副“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的对联,郑重赠给杜聿明,表达对即将从军的杜聿明的殷切期望。
理论文章:浅谈陈延年与早期广东区委党组织建设
浅谈陈延年与早期广东区委党组织建设1924年国共合作后,尽管共产党可以“合法”发展自己的组织,但我党仍处于政党发展的幼儿时期,毫无经验可谈,同时也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和棘手的问题。
面对形式多变、矛盾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通称中共两广区执行委员会),领导广东(包括香港)、广西的革命工作。
同时中共中央考虑到广东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就从留欧、留苏归国的同志中陆续抽调人员充实广东干部队伍。
陈延年就是其中的一位。
1924年10月,陈延年调任中共两广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长。
中共四大后,1925年2月,接任周恩来同志任广东区委书记,管辖范围包括广东、广西两省。
1925年冬,扩展到闽南、云南和南洋一带。
陈延年在广东工作的几年时间,全力、热忱、主动、策略地开展工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组织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时被誉为是“附有特殊组织才能之人物”,还获得“广东党组织的开疆辟土拖拉机”的美称。
一、因势利导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弘利教育)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鉴于国共两党合作的特殊形式,中共中央通过的有关决议中也多次强调要保持政治上与组织上的独立性。
当时,在复杂而又矛盾的政治环境里,广东的党组织仅具雏形,组织涣散,力量薄弱,难以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
陈延年上任初始决定先将区委组织结构扩大,增强领导核心,并将办事机构由万福路一间狭窄的房子迁址到文明路75-79号(1926年扩大为75-81号)。
同时,在区委设立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宣委)、工人部(工委)、农民部(农委)、妇女部(妇委)、军事部(军委)、学生运动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等机构。
其中农民部和军事部两个部门比中共中央设置得更早,是中共组织史上的一个先例和创举。
监察委员会的设置也是中央建立党内监督机构的最初尝试。
主要是由于党员数量快速的增加,导致党员政治素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建立一个维护党纪的专门机构就成为当时一种组织建构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廖仲恺与第一次东征
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以后,广东国民党当局顿失重心。
据有惠潮梅及南路(高雷廉钦琼)的陈炯明以为时机有利,于12月下旬在汕头就“救粤军”总司令职,组织部队,拟分三路进攻广州。
1925年1月底,以胡汉民为代帅的大本营决定组织东征联军,分三路征讨。
但北路滇军、中路桂军别有怀抱,故东征之战,实际是由建国粤军总司令、东征右路(右翼)军总指挥许崇智所率各部粤军及二千黄埔校军(东征期间扩大为党军)完成作战任务的。
3月7日,许部张民达师占领潮州、汕头,随后分路追击至梅县、蕉岭,洪兆麟、叶举等部被逐至福建。
蒋介石率校军经棉湖之战后追击林虎部,经五华,20日占兴宁,林虎部退往江西。
4月20日,惠州问题解决,第一次东征结束。
在当时的广东国民党党政军系统中,廖仲恺可以被认为是工作最忙、权力最大的官员。
他担任国民党中常委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革命委员会秘书、黄埔军校(及校军、党军)党代表、中央银行董事等十几个职务,还做了几个月的广东省长兼财政部长、市财政厅长、军需总监。
在实际工作中,他几乎无所不介入,省港大罢工、农民工人青年的活动,都需要他策划或参加。
在从年初到5月17日的几个月中,中执委的十几次
会,连续由他主持。
在第一次东征期间,广东政府能正常运转,东征的后方基地之所以能相对稳定,都离不开廖仲恺的辛劳。
孙中山北上后坚留廖在广州,是因为“广东不可一日无仲恺”的缘故。
他还是孙中山联俄容共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他被迫一再发表言论否认广东将会赤化、共产。
但效果不大,党内已暗伏杀机。
广东政府是如何筹措东征军费的,它为东征筹措了多少军费,由于缺乏资料,无法讨论。
粤东地区比较贫困,陈部粤军也缺少军资,故东征军很难“因粮于敌”,包括东征和廖仲恺两次劳军(一次是2月7日在石龙,另一次是3月12日在汕头棉湖),广东政府对驻粤各军、军校的经费,无疑都是廖仲恺及其同僚所需要去解决的。
在黄埔校军和广州其他军队中,成立于1925年2月1日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十分活跃,引起反共势力的仇视,他们在4月24日成立孙文主义学会,与青军会对抗。
廖仲恺作为党代表,支持两个组织的成立。
但廖欲平衡两派的目的未能如愿,两会间斗争不断,迄于它们在1926年4月16日被蒋介石解散。
东征联军原定攻打惠州城是中路桂军的任务。
但桂军既不出工更不出力,所以只能由右翼军承担。
究竟是先攻惠州还是先解决潮梅,右翼军总指挥部意见分歧,以坚城难拔,最终决定先东进,回头再解决孤城惠州。
潮梅经已平定,经
廖仲恺以同乡身份劝说,惠州守将杨坤如终于投降。
在东征过程中,廖仲恺曾先后四次赴汕头。
除了上述3月12日第一次外,后续尚有三次,均是讨论解决滇桂军问题。
杨刘滇桂客军在广东无恶不作,孙中山在世时亦屡加谴责,然亦无可奈何。
唐继尧曾被举为副元帅,但他拒绝接受,迨孙中山去世,却宣言就职,欲晋大元帅,号令西南,并欲利用在粤滇桂军作内应,此举遭到广东方面的坚决反对。
潮梅既定,滇桂军叛迹日露。
但革命政府可用之兵无多,有战斗力部队只有东征右翼军,这样,便有东征军回师广州讨叛的问题。
4月13日、23日及5月11日,廖仲恺曾三次赴汕头,与许崇智、蒋介石及苏联顾问等人商讨对付杨刘办法。
在5月13日的会议上,廖与许、蒋、朱培德、加伦,以及从北京返广州到汕与蒋密谋的汪精卫,参加了讨论,决议是“放弃潮梅,全部回省,铲除革命障碍之杨刘,以巩固革命根据地。
”当然,在广州的胡汉民等人也同意此决定,并修好商团。
21日,东征军主力陆续回师。
6月12日,杨刘叛军被平定。
广东大佬们欲陈、许两部粤军重新合作,6月16日,许崇智在汕头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将潮梅交回陈军。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廖仲恺身膺重任,但不久“廖案”发生。
在此后半年多时间里,蒋介石借“廖案”和“三二〇”事件解决了许、陈两部粤军,驱逐了胡、汪,成为广东党政
军头号强人,孙中山身边的几个重要亲信,一时间于焉告尽,国民党的历史进入后孙中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