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以来中国的大洪水
我国发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造成。
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夏季炎热,暴雨集中,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影响降雨的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西南涡的运动和热带风暴(或台风)的活动频度发生异常,常常造成我国大面积降雨,当各河流洪水遭遇时常常形成流域性大洪水或局部地区的特大洪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抗御洪水的能力。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广大平原都处于最高洪水位以下,有的达10多米以上。
这些地区集中了我国2/5人口,1/3耕地和3/5的工农业总产值及大量的城市集中在洪水威胁区,防汛任务艰巨。
河道堤防的标准近期内也不可能达到很高标准,遇超标准洪水常造成防汛形势严竣,甚至洪水灾害。
因此正确了解我国洪水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对策,以减轻洪灾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堤防标准不高,一般重现期在20年一遇。
本文按此标准,将1949年以来50年间的洪水挑选出来,就雨情、水情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从挑选出的15年27场洪水中可以看出: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面积的多少是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据经验统计,大洪水年暴雨中心强度24小时降雨可达400毫米,面平均雨量当在200毫米以上,持续时间超过7天。
在年际变化上,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第2个高频发期是90年代以后,1991~1999年。
1 1949年7月西江洪水
雨情自6月22日至30日,西江流域不断出现大到暴雨,历时9天。
22~23日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柳江,左、右江以及红水河中下游。
23日最大日雨量融安县长安镇138毫米,隆安、都安、柳州均接近或超过100
毫米。
27~28日雨区北移至柳江和桂江流域,27日桂江灵川站日雨量185毫米,28日柳江支流洛清江永福站日雨量300毫米,29日~30日雨区又南移至红水河、右江流域,以29日暴雨区范围最大,日雨量均超过100毫米。
每次雨量大于200毫米的主要分布在桂江、柳江、红水河流域,暴雨中心位于柳江上游及桂江水系,其中融安、灵川、昭平均超过500毫米,永福站达583毫米。
水情6月30日前后,西江上游红水河及支流柳江、郁江、桂江普遍发生大洪水,6月30日柳江柳州站洪峰流量2.73万立方米每秒,约20年一遇(相应水位89.31米)。
柳江与红水河洪水汇合后的黔江武宣站洪峰流量达4.56万立方米每秒(30年一遇);桂江昭平站洪峰流量1.07万立方米每秒。
6月23日西江干流梧州站涨水,7月5日最高水位25.55米(珠江基面),相应流量4.89万立方米每秒(50年一遇)。
流量超过4.6万立方米每秒的持续7天,30天最大洪量达884亿立方米,仅次于1915年,为本世纪第3位大洪水。
梧州站洪量80%来自黔江,南支郁江来水较小,桂江为一般洪水,只对干流梧州站涨水段影响较大,对主峰段影响甚微,北江洪水不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灾情比1915年要轻得多。
灾情广西受灾30余县,灾民230万,淹没农田22.7万公顷,桂平一带一片汪洋,田亩及房屋被洪水淹没。
梧州市受淹半月之久,主要街道水深5~6米,全市90%以上房屋都淹没在洪水之中。
柳州市临江房屋洪水平楼、平房没顶,南宁市两次受淹,小艇往来穿梭过市。
广东境内西江下游各大基围莫不先后崩决,仅珠江三角洲受灾面积达16.7万公顷,灾民140万人。
2 1949年9月黄河中游洪水
雨情本年黄河流域降水量偏丰。
9月上旬泾、北洛、渭河及潼关、花园口、泺口等站连续降雨,历时7~10天不等。
9月4日北洛河状头降
雨92毫米,9月10日渭河涝峪口81毫米,各站的次雨量约100~200毫米。
水情花园口水文站洪水9月11日起涨至22日历时13天。
流量在1万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持续时间达2天,5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持续时间达半月之久,9月14日洪峰流量1.23万立方米每秒,15天洪量达101亿立方米,是1934年有记录以来的首位。
灾情9月洪水使河南兰考县东坝头以下全部漫滩,一般堤防出水高度1米左右,部分堤段出水高度仅0.2~0.3米。
山东省大堤偎水40多天。
3 1949年9月上海地区风暴潮
6号台风于7月19日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增强为强台风。
24日,台风在浙江舟山、普陀登陆后,穿过杭州湾,25日又在上海市金山卫登陆,当天上海地区狂风暴雨,市区外滩瞬时风速达39米每秒,最大日雨量148毫米,黄浦公园25日最高潮位4.77米,吴淞口站水位5.18米,风暴潮增水1米。
这次台风暴潮给上海市区及南汇、宝山、崇明、金山、松江、青浦等县造成严重损失,全市倒塌房屋6.3万余间,死亡1647人,农田受淹面积13.9万公顷。
4 1954年长江洪水
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这年汛期,雨季来得早、暴雨过程频繁,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大,笼罩面积广,长江干支流洪水遭遇,枝城以下1800公里河段最高水位全面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雨情这年汛期大气环流形势异常。
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一直停滞在北纬20°~22°附近。
7月份鄂霍次克海维持着一个阻塞高压,使江、淮流域上空成为冷暖空气长时间交绥地区,造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
长江中下游整个梅雨期长达60多天。
5~7月3
个月内共有12次降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5次暴雨,强度范围都比较大,是全年汛期暴雨全盛阶段。
该年汛期,季风雨带提前进入长江流域。
4月份鄱阳湖水系出现大雨和暴雨,赣江上游月雨量达500毫米以上。
5月份雨区主要在长江以南,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上游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安徽黄山站月雨量达1037毫米,300毫米以上雨区范围约74万平方公里,相应面积总降水量约3000亿立方米。
6月份主要雨区依然在长江以南,位置比5月份稍北移,鄱阳湖、洞庭湖水系雨量在500~700毫米,湖北洪湖县螺山站月雨量1047毫米,300毫米以上雨区范围约71万平方公里,总降水量3200亿立方米。
7月份雨区北移,中心在长江干流以北及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淮河流域雨量500~900毫米,安徽金寨县吴店月雨量达1265毫米,长江南侧除沅江、澧水流域和皖南山区雨量在500毫米以上外,一般在500毫米以下,300毫米以上雨区范围达91万平方公里,总降水量达4280亿立方米,为汛期各月中雨量最大的一个月。
8月份副高位置西伸北抬,脊线在北纬30°附近,长江中下游在副高控制下,梅雨结束。
之后,主要雨区已在四川盆地、汉水流域,月雨量在200毫米以上,峨嵋山区达600毫米。
主汛期5~7月3个月累计雨量在1200毫米以上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皖南山区、大别山区。
其中黄山、大别山、九岭山区局部地区雨量达1800毫米以上,最大点雨量黄山站达2824毫米。
水情6月初和7月初赣江等河多次发生洪水,赣江丁家渡站(外洲)最大洪峰流量分别达1.29万立方米每秒(6月4日)和1.38万立方米每秒(7月1日);沅江桃源站分别达到1.92万立方米每秒(5月26日)、1.78万立方米每秒(6月27日)、1.78万立方米每秒(7月16日)和2.3万立方米每秒(7月31日);湘江湘潭站也于6月初、6月中和6月底连续发生大水,其中6月30日洪峰流量达1.83万立方米每秒,接近实测最大洪水;澧水三江口站6月25日洪峰流量达1.45万立方米每秒,资水桃江站也于7月25日发生1.13万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
汉江新城8
月11日洪峰流量1.64万立方米每秒,汉口以下至湖口以上区间支流最大入江流量达1.36万立方米每秒(7月13日)。
在上述情况下,汉口站6月25日超过警戒水位(26.30米),7月18日突破1931年最高水位28.28米。
在下游全面高水位情况下,6月25日至9月6日上游发生4次连续洪水,宜昌先后出现4次大于5万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8月7日最大洪峰流量达6.68万立方米每秒,其下的枝城达7.19万立方米每秒。
由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洪水过大,为保证荆江大堤安全,曾于7月22日~27日、7月29日~8月1日,8月1日至22日三次运用北闸向荆江分洪区分洪,合计分洪量122.56亿立方米。
长江上游干流洪水,经荆江分洪和四口分流后,8月7日沙市水位达到44.67米,石首最高洪水位39.89米,8月8日监利最高水位36.57米,8月3日洞庭湖城陵矶最高水位34.55米。
经向洪湖分洪并汇洞庭湖出流,洪峰于8月8日到达螺山,最高水位33.17米,最大流量7.88万立方米每秒,当洪峰传到汉口时,汉江于11日出现最大洪峰1.64万立方米每秒(新城)。
受其影响汉口站于14日出现最大流量7.61万立方米每秒,18日水位达到最高29.73米。
鄱阳湖水系洪峰来得早,一般出现在7月中旬,7月16日鄱阳湖湖口水位21.68米,受鄱阳湖出流影响,下游安庆、大通等站最大洪峰比汉口提前约半个月。
8月1日大通站最高洪水位16.64米,相应最大流量9.26万立方米每秒。
1954年长江流域主要支流资水、沅江、澧水洪水比较大,重现期约为15年一遇;干流宜昌洪峰流量的重现期为15~20年一遇。
以年最大30天洪量为分析指标,则1954年洪水在宜昌站洪量为1390亿立方米,约为80年一遇,城陵矶站约为180年一遇,汉口(洪量1730亿立方米)、湖口站约为200年一遇。
灾情该年堤防圩垸溃决,扒口共分洪1023亿立方米,淹没耕地约166.7万公顷,受灾人口达1800余万,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运行。
灾后疾病流行,仅洞庭湖区死亡达3万余人。
5 1954年淮河洪水
1954年7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南,位于北纬20°附近,冷暖气流长时间维持在江淮上空交绥,构成一条东北西南间的切变线,沿切变线不断有低涡东移,致使7月份有7次气旋波影响淮河流域,出现了5次大范围的降雨过程,造成淮河水系特大洪水。
雨情整个7月份,连云港、徐州、许昌一线以南雨量均超过300毫米,雨区主要在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
据淮委水情处分析,整个7月份,淮河水系平均降雨516毫米,其中王家坝以上地区降雨623毫米,王家坝以下至洪泽湖区间,淮河南岸降雨由848(王家坝~正阳关)减至630(正阳关~蚌埠)和480毫米(蚌埠~洪泽湖),淮北地区蚌埠以上降雨较淮南地区偏少,相应为415和360毫米,唯有蚌埠~洪泽湖区间降雨为550毫米,大于淮河南岸地区。
淮南山区及洪汝河、沙颍河中下游雨量最大。
有4处暴雨中心:史河上游吴店月雨量1265毫米;淮河王家坝924毫米;沙颍河支流汾泉河临泉1075毫米;沱河宿县963毫米。
水情1954年7月长时间大范围的梅雨使淮河流域发生了类似1931年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
淮河干流正阳关和中渡以上30天洪量分别为330和522亿立方米,大于1931年,重现期相当50年一遇;60天洪量分别为406和639亿立方米,小于1931年,其重现期约为45年一遇。
淮河干流上游息县站7月份出现4次超过39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为7月5日、11日、17日、22日),以22日5830立方米每秒为最大。
淮滨以下各站洪水自7月初起涨直至9月底基本上是一次大洪峰过程。
王家坝水文站7月6日水位涨至28.64米时蒙洼开闸蓄水,水位稍有回落,之后,该站复涨,23日最高水位达29.59米,最大流量为9600立方米每秒。
蒙洼进水闸于7月6日、10日、19日三次开闸蓄洪。
19日最大进洪流量1660立方米每秒,3次拦蓄洪水量分别为3.32、1.73和6.01亿立方米。
7月7日润河集水位27.10米,相应流量5410立方米每秒时开润河集进水
闸蓄洪,后因水闸下游底板被冲毁,关闸后于11日在陈郢子扒口进洪,最大进洪流量7600立方米每秒。
23日城西湖最高水位27.82米,最大蓄水量36.4亿立方米。
7月24日润河集(鹦歌窝)站最高水位27.63米,相应最大流量8300立方米每秒。
7月6日~27日沿淮各行洪区相继行洪,正阳关站于7月26日最高水位26.55米,相应最大流量1.27万立方米每秒。
淮北大堤于7月27日在凤台禹山坝漫决,大量洪水涌入颍东涡西之间的平原泛区。
因禹山坝决口后经泛区调蓄影响,蚌埠站8月4日才出现洪峰,最高水位22.18米,最大流量1.16万立方米每秒。
蚌埠以下干流河段在上涨过程时,7月31日淮北大堤在五河县毛滩决口,由于毛滩决口,浮山站当日最高水位18.17米,最大流量1.1万立方米每秒,8月16日洪泽湖蒋坝站最高水位15.23米,高邮湖高邮站8月25日最高水位9.38米。
里下河地区南官河兴化站7月27日最高水位3.08米。
灾情全流域成灾面积408.2万公顷。
安徽省灾情最重,成灾面积174.7万公顷,河南、江苏成灾面积均为102.7万公顷。
由于淮河流域得到初步治理,洪峰有所削减,洪泽湖、高邮湖水位均低于1931年。
因水灾死亡人数安徽省1098人,江苏832人,相当于1931年死亡人数的1%。
6 1956年淮河洪水
该年淮河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年,洪水量比1954年小,涝灾重于洪灾,全流域成灾面积415.5万公顷,超过1954年。
其中安徽最重,成灾157.1万公顷。
雨情本年雨季来得早,6月初即出现暴雨,全流域有4次较大降雨过程:6月2~11日是全流域降雨,雨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暴雨中心的狮河大庙畈降雨788毫米,该站最大日雨量232毫米。
2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11.5万平方公里。
6月18日~7月1日淮河上中游出现大暴雨,暴雨中心的沙颍河台庄5天(6月20~24日)降雨576毫米。
中游以上6月2日~7月1日面平均雨量448毫米;暴雨中心的大庙畈30天雨量达1251毫米。
8月份受台风影响,又出现2次集中暴雨,但对淮河洪水影响不大。
水情洪水较常年提前约1个月,蚌埠站6月9日~9月13日水位均超过19米,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95天,超过1954年(63天)。
淮河出现3次洪水,第一次洪水主要来自淮河干流上游及洪汝河。
息县6月8日洪峰流量7270立方米每秒,9日王家坝最高水位28.98米,洪峰流量7850立方米每秒;14日正阳关最大流量7320立方米每秒,19日蚌埠最高水位20.90米。
沿淮行蓄洪区相继运用。
6月9日蒙洼蓄洪区分洪,蓄洪5.78亿立方米。
11日、14日城东湖两次分洪共4.75亿立方米,12日正南淮堤决口进洪。
第2次洪水主要来自淮干和颍、淠河,7月6日正阳关出现全年最高水位25.44米,8日蚌埠洪峰水位20.82米,10日洪峰流量6940立方米每秒,花园湖行洪,方邱湖也于7月19日行洪。
第3次洪水出现在8月1日~23日,洪水主要来自支流史、淠、颍河。
7 1956年海河洪水
1956年8月初,海河流域受台风影响,发生一次特大暴雨,分布面广,仅次于1963年8月的大暴雨。
海河五大水系均发生漫溢决口,广大平原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雨水情本年第12号台风于8月1日24时前后在浙江象山石浦之间登陆,最大风力12级,登陆后很快减弱成低气压,并向西偏北方向移动,经过安徽、河南,于3日进入海河流域,5日到达黄河中游陕西消失。
受台风影响,7月29日~8月4日,太行山、燕山山区都被大雨所笼罩。
7天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范围达17万平方公里,200毫米以上范围9.1万平方公里。
大暴雨区主要在太行山迎风山区。
次雨量大于600毫米的暴雨中心多达5处,以平山县狮子坪24小时降雨385毫米(8月3日),3天降雨747毫米(8月2日~4日)为最大。
8月3日~6日,大清、子牙、漳卫河相继出现洪峰,漳河观台站8月4日洪峰流量9200立方米每秒,约100年一遇;同日,滹沱河黄壁庄洪峰流量1.31万立方米每秒,为40
年一遇;滏阳河各支流洪水超过保证水位数倍以上。
永定河卢沟桥洪峰流量2450立方米每秒(8月3日),潮白河苏庄2350立方米每秒(8月4日);均为20年一遇。
灾情当时河道行洪能力低,各水系都发生漫溢和决口,以大清河、子牙河最为严重,永定河泛区行洪。
大清河北支各河洪水猛涨,于兰沟洼分洪后,8月6日白沟洪峰流量2990立方米每秒,8月4日新盖房分洪道开始分洪,最大分洪流量2200立方米每秒,南支各河也都先后涨水,白洋淀十方院水位9.86米(9月8日)。
8 1956年8月松花江洪水
该年松花江洪水主要来自松花江右岸支流第二松花江与拉林河,嫩江来水不大。
松花江哈尔滨站8月15日洪峰流量1.17万立方米每秒,重现期为30年一遇。
雨情降雨主要集中在7月份,全月雨日一般在20天以上,雨量为200~300毫米,比常年多一倍左右。
暴雨中心第二松花江民主站447毫米,呼兰河石长站449毫米,汤旺河流域沙岭站402毫米。
受12号台风影响,8月6日~8日,第二松花江、拉林河、蚂蚁河、牡丹江上游次降雨量100~250毫米,拉林河新立站最大日雨量241毫米;第二松花江下游松花江站239毫米,3天雨量100毫米以上的笼罩面积6.75万平方公里;200毫米笼罩面积0.52万平方公里。
水情8月8日嫩江大赉站洪峰流量6370立方米每秒,第二松花江扶余站8月1日洪峰流量6750立方米每秒,拉林河蔡家沟站11日洪峰流量4030立方米每秒,拉林河、第二松花江来水与嫩江来水遭遇,形成松花江哈尔滨江段大洪水。
8月15日哈尔滨站最高洪水位120.06米,洪峰流量1.17万立方米每秒,重现期为30年一遇。
灾情这次洪水使松花江黑龙江省沿江堤防决口62处,受灾农田33.7万公顷,成灾29.4万公顷,受灾人口36.6万,死亡71人,倒塌房屋1.2万间。
9 1957年9月松花江洪水
1956、1957年松花江流域连续两年发生大洪水。
1957年哈尔滨站洪峰流量1.22万立方米每秒,这两场洪水成因大同小异,洪水主要来自第二松花江和拉林河等支流,洪水的形成都与台风有关。
雨情该年汛期7、8两月降雨持续时间长、次数多。
松花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雨日数达40天左右,雨区位于嫩江中、下游和第二松花江、牡丹江流域。
7月24日~8月5日3次降雨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洮儿河察尔森站总雨量304毫米,是该站7~8两月多年平均雨量255毫米的1.2倍。
7月24日~8月5日降雨天气系统是由东北低涡和东移的蒙古气旋和北上江淮气旋合并,并强烈发展形成;而8月20~22日暴雨是由5号台风北上直接造成的。
水情嫩江各支流7月初开始涨水,8月初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等出现洪峰。
27日嫩江大赉站洪峰流量7790立方米每秒,第二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22日最大入库流量达1.6万立方米每秒(相当于70年一遇),经水库调蓄,24日最大出库流量6000立方米每秒,31日下游扶余站洪峰流量5900立方米每秒。
由于嫩江洪水与第二松花江、拉林河洪水遭遇,形成哈尔滨站特大洪水,9月6日该站最高水位120.30米,洪峰流量1.22万立方米每秒。
之后,开始消退,平均每天消退7c米左右,至11月25日落到起涨水位(7月21日的114.58米)洪水过程历时128天。
灾情当年水灾面积93万公顷,受灾人口370万人,死亡75人,冲倒房屋2.29万间。
10 1958年7月黄河中下游洪水
1958年7月中旬受10号台风影响,黄河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干流花园口站7月17日洪峰流量2.23万立方米每秒(相当于60年一遇)。
下游东坝头以下约400公里长河段洪水位超过保证水位,东平湖水位与湖堤顶持平,水情十分严重。
1958年洪水对黄河下游防洪威胁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类型,洪水主要来自三花区间,预报预见期短;暴雨的时空分布有利于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由于洪水来源地区含沙量较少,沿程冲刷,容易出现险情。
雨情7月11日~15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经朝鲜移向黄海南部,此时本年第10号台风在福建沿海登陆,使东南暖湿气流自东南向西北顺坡上爬,形成了7月14日~18日黄河中游的连降暴雨和局部大暴雨。
三花区间为本次降雨的高值区,日平均最大一天雨量69毫米,最大3天119毫米,最大5天雨量155毫米。
暴雨中心的洛河支流涧河仁村站最大24小时雨量达650毫米(调查值);垣曲气象站最大24小时雨量为367毫米,最大5天雨量为499毫米。
水情在上述暴雨影响下,黄河干流小浪底站水位从14日20时起涨,17日10时,洪峰流量1.7万立方米每秒;伊洛河黑石关站17日13时洪峰流量9450立方米每秒(相当20~30年一遇)与干流洪峰遭遇,17日24时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3万立方米每秒,为自1938年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峰流量,相当于60年一遇。
花园口以下,经河槽调蓄,洪峰流量沿程递减,经东平湖自然滞洪,23日12时到达洛口流量为1.19万立方米每秒。
灾情1958年洪水,兰考县东坝头以下洪水普遍漫滩,大堤偎水,堤根水深4~6米,超过保证水位的历时达35~40小时。
黄河京广铁路桥被洪水冲垮两孔,交通中断14天。
山东、河南受灾74.08万人,淹没耕地20.3万公顷,倒塌房屋30万间。
11 1963年海河大水
8月上旬,海河流域南部地区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特大暴雨。
暴雨中心河北省内邱县獐么村7天降雨量达2050毫米,为我国大陆7天累计雨量最大记录。
这场暴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海河南系大清、子牙、南运等河都暴发特大洪水,北系洪水不大。
雨情本流域大暴雨的形成,常受台风影响,但该年大暴雨情况不同,主要受连续北上的西南涡天气系统的影响。
这场大暴雨从8月2日开始至8日结束,雨区主要分布在漳卫、子牙、大清河流域的太行山迎风山麓,呈南北向分布。
7天累计雨量超过100毫米笼罩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相应总降水量约600亿立方米,其中90%以上的雨区在南系三条河流12.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之内,因此,造成流域汇流异常集中;暴雨中心所在的地面高程为200~500米,均在山区水库坝址以下,水库对洪水拦蓄调节作用有限;由于雨区自南逐渐向北移动,滏阳河和大清河两个暴雨中心出现的时间差,增加了两河洪水遭遇机会。
8月2日暴雨区主要在淮河上游及海河流域南部,日降雨量一般在100毫米以下。
3日雨区北移,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迎风区,暴雨中心邯郸附近,降雨量达466毫米;4日,雨区继续北移,暴雨强度和范围显著增大,基本上笼罩了海河南系,獐么站日降雨量达865毫米,日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5日暴雨区范围少动,但暴雨中心继续北移,黄北坪站日降雨达500毫米;6日,雨区略向北扩展,暴雨强度减弱,暴雨中心较分散,大于200毫米的中心多达11个,以正定290毫米为最大;7日雨区又向北扩展,大于50毫米的暴雨区面积达8.08万平方公里,暴雨强度再度增大,为本次暴雨过程的第2个高潮,暴雨中心大清河司仓站日降雨704毫米,日暴雨总量达122亿立方米,为本次暴雨总量的最大值;8日,暴雨强度减弱,雨区略向东移和向北扩展,东西向跨度变窄,暴雨中心的北京来广营日降雨429毫米,滏阳河、大清河降雨面积显著减小,暴雨进入衰退阶段。
水情本年6、7月份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小,河道、水库水位都较低。
受8月初降雨影响,漳卫河首先涨水,各支流分别于3、6、8日出现3次洪峰,以8日最大,卫河在多处决口情况下,北善村水文站洪峰流量1580立方米每秒,据推算漳河岳城水库入库洪峰流量7040立方米每秒,经水库调蓄下泄3500立方米每秒,漳河南堤扒口分洪,洪水侵入黑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