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轻、重”之辨

武力/温锐

原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9期p39-48

内容提要:在1949-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轻、重"关系发生了三次大的转变:在1949-1978年的求强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重重轻轻"①「这里的"重重轻轻"是当时的习惯说法,即指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1979-1997年的求富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农、轻、重"同步发展;在1998-2005年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阶段,工业化的"轻、重"关系表现为政府和企业都在通过结构调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快速发展。通过对工业化三个阶段的分析,提出要纠正有关"轻、重"问题的五个认识误区。

关键词:工业化;重工业;轻工业;产业结构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836,电子信箱:wulijjs@ ;温锐,江西财经大学,邮政编码:350007,电子信箱:wenruicom@.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修改意见。

实现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目的,也是今天讨论中国工业化下一步怎样走的核心问题,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国家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即面临着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如何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即第二产业的迅速扩张问题;二是如何优化工业内部结构,即在工业水平总体落后情况下,如何处理轻工业与重工业协调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发展中大国,因此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就自然关系重大。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今天,我国共出现了五次有关"轻、重"关系和工业结构问题的讨论。第一次是1952年至1957年围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讨论;第二次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关于"农、轻、重"关系的讨论;第三次是60年代中后期以备战为前提的围绕"三线建设"的讨论;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有关轻重关系严重失调和如何调整的讨论;第五次则是2003年以来的"重化工业化"问题的讨论。

而从目前讨论的情况看,虽然对科学发展观没有疑问,但是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未来的工业化中如何解决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创新、就业、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矛盾,并没有形成共识。为了正确把握当前我国工业化中的"轻、重"关系,有必要通过对中国工业化过程中"轻、重"关系历史演变分析,来总结自己的经验,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一、1953-1978年的"重重轻轻"及其根源

1953-1978为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单纯依靠政府力量,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旧中国的工业发展基本上是走的一条重工业发展滞后、轻工业发展较快的道路。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到建国前,从中国大陆当时的工业结构看,重工业也属于更加落后、严重短缺的瓶颈部门。这是由于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南京国民政府的"节制私人资本",都是将重工业纳入国家发展的范围内。但是国营又总是不成功,私营则是比较成功的。然而私人多热衷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收快的轻工业。于是轻工业在旧中国工业中比重就很高,据对1936年主要工业部门资料统计,重工业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7.3%,而纺织和食品两个部门就占了63%.(赵艺文,1957,第5页)另外,重工业中又有半数是外资。正如毛泽东建国初所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1999,第329页)这种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的经济落后状况,是导致新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基本原因。

第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促成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工业化主要是以国家为单位推进的,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资源配置向先行工业化国家倾斜,即落后的传统经济国家和地区处于被动的低端,利润流向新兴工业国家。从历史上看,这种流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依靠战争、不平等条约等强制手段,直接或间接地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经济落后国家(即看得见的手);二是通过投资、贸易等经济手段(即看不见的手),依靠资本、技术和垄断来完成的。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前,工业化国家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方式,这就是马克思所概括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对外扩张,列宁所概括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与帝国主义阵营相抗衡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另一方面,在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浪潮中形成了一大批不容忽视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战争的阴霾并没有散去,冷战格局的形成和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都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威胁。"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的惨痛教训。

因此,当1952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就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促成当时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朝鲜战争所导致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此后西方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也使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要求更迫切。1953年9月,周恩来在谈到优先发展重工业时与当年苏联比较,说:"苏联在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时,重工业的基础比我们大,但他们仍然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我们更需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的底子不行。国防工业是要在重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的。我们现在还不能制造坦克、飞机、汽车、拖拉机和高级的炮。苏联从1928年开始计划建设,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还把机器卖给苏联,国际形势还不像后来那样紧张,希特勒还没有上台,还可以按部就班地做。我们现在的情况与苏联当时的情况不同,更要加速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周恩来,1984,第109-110页)

上世纪50年代工业化道路的形成可以"一五"计划为标志。这个经济发展战略,可简单概括为:主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一部分农产品、矿产品等初级产品和轻工业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并用国内生产的生产资料逐步代替它们的进口;改善旧中国留下的工业生产布局极端不合理和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畸形状态;随着重工业的建立和优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