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热现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热》主要围绕热现象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热的相关概念,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热的现象,探索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热的相关概念,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热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温度、热量、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关系。
2.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热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发现热现象中的规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生活实例法:将热现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温度计、热量计、热源、冷源、实验用品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作业准备:相关练习题、拓展阅读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热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温度、热量、热传递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探究热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热现象(二)人教版

初二物理第四章热现象(二)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热现象(二)二. 重、难点1.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2.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3.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 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三. 知识点分析(一)熔化和凝固1. 状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如:金属在高温下变成液态。
(2)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如:将钢水铸成工件。
2.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冰、金属、水晶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
3. 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
(3)对于同一种晶体,它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4. 熔化和凝固的条件:(1)熔化:a、温度到达熔点;b、继续吸热。
(2)凝固:a、温度到达凝固点;b、继续放热。
5.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二)汽化1.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称为汽化。
2.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3. 蒸发:由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1)任何液体都能发生蒸发现象,但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保证在液态)。
(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a.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b.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c.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4.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
【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象,请回答下列问题:(1)AB段海波是态,这段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2)BC段海波是态,这段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3)CD段海波是态,这段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4)海波熔化持续了min。
(5)海波的熔点是℃。
分析:熔化图象的横坐标表示加热时间,其实质是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1.2知识点: 物理化学(4)——热现象

课外补充资料知识点:物理化学(4)——热现象一、概念自然界中与物体冷热程度(温度)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1、温度≠热人对冷和热会产生生理上的感觉,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人感觉热;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人感觉冷。
温度并不是热,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利用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
我们说物体吸热和放热,这里的热,指的是能量。
2、温度计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是一根内径很小、密封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装液体的玻璃泡,管上有刻度。
温度计制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二、状态变化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状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熔化,指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熔化吸热。
凝固,指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固放热。
2、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汽化吸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但只能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吸热,同时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②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③加快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蒸发越快。
——夏天吹电扇有利于汗液蒸发、可以降低体温。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分馏法是利用沸点不同进行分馏,然后精制纯化的方法;利用分馏法加热混合液,可以对混合液进行分离。
3、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使气体液化的好处是缩小体积,方便运输、贮存。
——如液化天然气“白气”“白烟”、雾、露水、雨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100℃的开水烫伤更严重,为什么?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热,比同温度的开水放出的热量更多。
4、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凝华放热。
热现象例子

热现象例子热现象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热量作用时所表现出的现象。
下面列举了十个关于热现象的例子。
1. 热胀冷缩:当物体受热时,其分子会加速运动,导致物体体积膨胀,称为热胀。
相反,当物体冷却时,分子的运动减慢,导致物体体积收缩,称为冷缩。
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夏天汽车停在烈日下时,车身会因为受热而稍微膨胀,导致车门紧闭,难以打开。
2.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热传导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例如,当我们在热锅上烹饪时,热量会通过锅底传导到食物,使其受热。
3. 火焰:火焰是一种由燃烧产生的可见光和热能的混合物。
当可燃物质与氧气在适当的温度下接触时,发生燃烧反应,产生火焰。
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取决于燃烧物质的成分和温度。
4.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向周围发射热能的过程,不需要介质传导。
所有物体都会发射热辐射,其强度和频率取决于物体的温度。
例如,太阳向地球发射的热能就是一种热辐射。
5. 蒸发:蒸发是指液体在接触空气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转化为气体的过程。
蒸发是一种散热的方式,因为它会消耗物体的热能。
例如,湖水在夏天受到阳光照射时会蒸发,使周围的空气变得潮湿。
6. 水沸腾:水在达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沸腾,即液体表面的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沸腾是一种剧烈的热现象,伴随着水分子的激烈运动和水蒸气的释放。
7. 热烧伤:当人体接触高温物体时,热能会传递给皮肤,导致热烧伤。
热烧伤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的温度和时间。
避免接触高温物体可以有效预防热烧伤。
8. 空调制冷:空调通过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并将其排出室外,从而使室内温度降低。
这是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和冷凝的过程中吸热和释热来实现的。
空调制冷是一种常见的热现象,可以调节室内温度。
9. 熔化:当固体物质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分子会加速运动,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结构变得松散,导致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熔化。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热现象(三)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物理第四章热现象(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四章热现象(三)二. 重、难点1.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的物理意义。
2. 认识液化现象。
3. 认识升华现象,凝华现象。
4. 对液化、升华、凝华现象的判断识别。
三. 知识点分析(一)沸腾: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2. 沸腾的条件:(1)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1. 液化的条件:(1)降低气体的温度,如:云、雾、开水壶冒出的白气等。
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2)压缩气体的体积,如: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的液化丁烷气等。
有些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2. 与液化相反,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三)升华和凝华: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时要吸热,凝华时要放热。
(四)热现象知识结构【典型例题】[例1]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0℃的冰放在开口烧瓶中加热,直到恰好全部变成水蒸气为止,下面四个图像中,能够正确反映冰在物态变化的全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是:()分析:本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和液体的沸腾两个知识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熔化的条件以及冰是一种晶体,它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0℃。
由本题的情境,0℃的冰已经到达了熔点,而且被放在开口烧瓶中加热,满足熔化的条件,因此开始阶段冰虽吸热,但温度保持在0℃不变,为冰水混合态,直到冰完全熔化成水为止。
之后水吸热,温度不断上升,直到达到100℃,水沸腾,之后,水虽仍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解答:正确选项为C。
说明:这又是一道运用图像描述物理规律的习题。
这类题型出现在各类考试中的比例是很高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出现图像的问题要特别注意积累。
[例2]夏天自来水管上有时会有一层均匀的水珠,这是因为:()A. 夏天的自来水管有裂缝,水渗了出来;B. 夏天的自来水温度高,蒸发较快,从而在管壁形成水珠;C. 夏天空气中水蒸气较多,遇到冷的自来水管液化成水珠;D. 夏天的自来水温度高,水分子热运动加快,从管上的微孔中扩散出来。
4、气体热现象的微观详解

二.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每个分子的运 动都具有不确定性。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 成的,因而物体的热现象的宏观特性是由大 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决定的。所以看起来无规 则的分子热运动,也必定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统计规律
尽管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速率有大有小,但分子的速 率却按一定的规律分布。
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1.气体分子运动的三个特性: 气体分子间距离比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弱,除 自 相互碰撞或跟器壁碰撞外,可以认为分子不受力而 由 做匀速直线 ________运动,因而气体能充满它能达到的整个 性 空间 无 序 性 规 律 性 分子之间频繁地发生碰撞,使每个分子的速度大小 和方向频繁地改变,分子的运动杂乱无章 ________,在某一 时刻,向着任何一个方向运动的分子都有,而且向 相等 着各个方向运动的气体分子数目都________ 中间多、两头少 ”的 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呈现出“_______________ 分布规律。当气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速率 增大 ________
试用气体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在炎热的夏天,打足
了气的自行车轮胎在日光的曝晒下容易胀破。
答案: 在日光曝晒下,胎内气体温度显著升高,气体分
子热运动加剧,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使气体压强进一步加 大,这样气体的压强一旦超过轮胎的承受能力,轮胎便胀 破。
四、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玻意耳定律的微观解释: 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平均每 个分子对器壁的撞击力不变 分子密度增大
若投掷很多次后,正 面朝上的硬币数是 否会存在某种规律 性呢?
实验一:
每个人都把4枚硬币握在手中,在桌面上随意投 掷10次,记录每次投掷是正面朝上的硬币数,统计 共10次投掷中有0,1,2,3,4枚硬币正面朝上的次数 各是多少,将结果填在以下表格中
2024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专题四热第一节 生活中的热现象

见的是摩擦生热现象。
总结: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例6 (2023·北京)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水,用橡胶塞塞住
管口,将水加热一段时间后,橡胶塞被推出,管口出现大量“白
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管口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B.水蒸气推出橡胶塞导致水蒸气内能增加
热容大的物质温度上升得少。
考点加油站
1.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用表示,公式为
= ,单位有/、/ 等。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
2.比热容:物质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的变化量之比,用表示,
公式为 =
,单位为/
⋅
⋅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例5(1) 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它们的温
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线可以看出(
B )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和乙的比热容相同
D.刚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
乙
(2)从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应选择____液体。
专题四 热
第一节 生活中的热现象
江西省物理学考试卷对本节知识的考查以填空题为主,选择题为辅,有时也出
现在实验与探究题中。本节知识的考查点主要有:辨析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改变内
能的方式,沸腾、熔化的特征及条件,热值、比热容的定义等,在物理学考试卷中
占5分左右。通过分析历年有关本节知识点的试题的得分率发现,考生们对本节知
水 = . × / ⋅ ℃ ,物理意义: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吸收
(或放出). × 的热量。
热处理过程中常见四大现象

金属热处理知识专题
四、氢脆现象 高强度钢在富氢气氛中加热时出现塑性和 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氢脆。出现氢脆的工件通 过除氢处理(如回火、时效等)也能消除氢脆, 采用真空、低氢气氛或惰性气氛加热可避免氢 脆。象现在的连续热处理炉淬火后及时回火处 理时可在回火过程中兼顾驱氧处理,跟据目前 的使用和统计情况看在连续式可控气氛热处理 炉所处理的产品一般是不会出现氢脆现象的。
金属热处理知识专题
二、过烧现象
加热温度过高,不仅引起奥氏体晶粒粗 大,而且晶界局部出现氧化或熔化,导致晶界 弱化,称为过烧。钢过烧后性能严重恶化,淬 火时形成龟裂。过烧组织无法恢复,只能报 废。因此在工作中要避免过烧的发生。
金属热处理知识专题
三、脱碳和氧化
钢在加热时,表层的碳与介质(或气氛)中的氧、氢、 二氧化碳及水蒸气等发生反应,降低了表层碳浓度称为 脱碳,脱碳钢淬火后表面硬度、疲劳强度及耐磨性降低, 而且表面形成残余拉应力易形成表面网状裂纹。加热时, 钢表层的铁及合金与元素与介质(或气氛)中的氧、二氧 化碳、水蒸气等发生反应生成氧化物膜的现象称为氧化。 高温(一般570度以上)工件氧化后尺寸精度和表面光亮 度恶化,具有氧化膜的淬透性差的钢件易出现淬火软点。 为了防止氧化和减少脱碳的措施有:工件表面涂料,用不 锈钢箔包装密封加热、采用盐浴炉加热、采用保护气氛 加热(如净化后的惰性气体、控制炉内碳势)、火焰燃烧 炉(使炉气呈还原性)
金属热处理知识专题
一、过热现象
热处理过程中加热过热最易导致奥氏体晶粒的粗大,使零件的 机械性能下降。 1、一般过热:加热温度过高或在高温下保温时间过长,引起 奥氏体晶粒粗化称为过热。粗大的奥氏体晶粒会导致钢的强韧 性降低,脆性转变温度升高,增加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而导 致过热的原因是炉温仪表失控或混料(常为不懂工艺发生的)。 过热组织可经退火、正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后,在正常情况下重新 奥氏化使晶粒细化。 2、断口遗传:有过热组织的钢材,重新加热淬火后,虽能使 奥氏体晶粒细化,但有时仍出现粗大颗粒状断口。产生断口遗传 的理论争议较多,一般认为曾因加热温度过高而使MNS之类的杂 物溶入奥氏体并富集于晶界面,而冷却时这些夹杂物又会沿晶界 面析出,受冲击时易沿粗大奥氏体晶界断裂。 3、粗大组织的遗传:有粗大马氏体、贝氏体、魏氏体组织 的钢件重新奥氏化时,以慢速加热到常规的淬火温度,甚至再低 一些,其奥氏体晶粒仍然是粗大的,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性。 要消除粗大组织的遗传性,可采用中间退火或多次高温回火处理。
热现象例子

热现象例子热现象是指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热运动现象。
热现象无处不在,下面将列举十个与热现象相关的例子。
1.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这是因为热能的输入使得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增加,导致物体的体积扩大。
例如,夏天地面上的铁轨会因为太阳的照射而变得炙热,铁轨的膨胀会导致铁轨之间的缝隙变大。
2.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烧水时,将水壶放在炉子上,火焰的热能会通过热传导传递给水壶,使得水壶内部的水分子加热。
3. 蜡烛燃烧: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燃烧物体,蜡烛的燃烧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热现象。
当蜡烛点燃时,火焰使蜡烛内部的蜡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4. 火焰:火焰是一种由燃烧产生的可见的热现象。
火焰的形成是因为燃烧产生的热使得气体中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激发并发光。
5. 暖气散热:暖气是通过散热将热能传递给室内的一种设备。
暖气散发出的热能使得室内的温度升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6. 水的沸腾:当水受热到达一定温度时,水中的分子开始剧烈运动,形成气泡并冒出水面,这就是水的沸腾。
沸腾是水分子受热后热运动的结果。
7.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热能。
例如,太阳的热能是通过辐射传递到地球上,使得地球的温度升高。
8. 热传感器:热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应周围温度变化的设备。
它可以将热能转化为电信号,用于测量和控制温度。
9. 热风扇:热风扇是一种利用电能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
通过电能输入,热风扇内部的电阻丝发热,产生热能,并通过风扇叶片将热能转化为风能,产生热风。
10. 热泵:热泵是一种能够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的设备。
它通过外部能源的输入,将低温环境中的热能传递到高温环境中,实现热能的转换。
以上是十个与热现象相关的例子,它们展示了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热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热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热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活条件。
热现象

第四章热现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这一章主要内容有熔化、凝固、蒸发、沸腾、液化、升华、凝华等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象。
这些热现象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关系密切。
因此,在讲授本章各种热现象时,要密切联系实际,并组织学生动手做好海波的熔化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同时教师要做好碘升华等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就有了高超的熔炼金属和烧制陶瓷的技术。
通过看火候和火色来判别温度的高低。
产生于汉代的走马灯可以说燃气轮机的始祖,是工业应用燃气之前极有趣的发明之一。
在十七世纪中叶,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争购置,并把它带回家乡。
当1906年德国工程师霍尔茨华特(H·H o lzwarth)发展出第一台燃气轮机之前,众多的设计者们曾在头脑里想到走马灯这将是必然的事了。
【指点迷津】通过本章的教学,应使学生知道物质三态变化的各种热现象,知道在各种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或放热的情况,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生产中或自然界中的现象。
各种热现象中,晶体的熔化、熔点,液体的沸腾、沸点,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等讲授知识的重点。
作为预备性知识,本章开头讲的是温度、温度计。
讲授时,液体温度计是重点。
二、学海导航【思维基础】做下面一组填空题: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性质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3.常用温度计最小刻度是;医用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从到;最小刻度是摄氏度。
4.温度计要能正确使用,使用前首先要搞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使用它测水的温度时,要注意:(1) ;(2) ;(3) 。
5.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做;反之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做。
熔化过程要热;凝固过程要热。
6.固体分为和两类,只有对来说熔化和凝固都有固定的温度,称为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称为,而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
汽化要热,液化要热。
8.沸腾与蒸发的不同点是:沸腾是在温度下,在液体和表面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气压沸点升高。
八年级物理热现象

户外温度计
户外温度计常用 酒精或水银封装在密 闭的玻璃管中制成, 常用于测量室外温度。
二、摄氏温度
1、温度计上的字母 C 是什么含意度的如何规定的?
它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 定为0度,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 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 每一等分为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 氏度。
体温计
温度计说明
;一键测量仪/ 一键测量仪 ;
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 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⒅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 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7.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 幅主要画面。(4分) 答:18.请为第②节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 ? 19.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画线句的深刻含意。(3分)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答:20.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 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答: ? 21.第⑥节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答:代谢:17.(1)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2)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 遇的画面。【解析】这题考查概括文本的能力,注意审题,要求概括的是实写的画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画面,一个是人在自然中的画面。 18.“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的秋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之萧瑟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 这里是写白绒绒的芦花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时芦花繁茂和美丽,像白色的浪花一般,而到了春天,满山是绿色,通过这样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对修辞的赏析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修辞在这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即可。 19.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句子里比喻词的深层含义。“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 20.(1)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2)通过小女孩的话, 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3)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天一样美好。(4)小女孩的年纪就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5)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故事。【解析】解答这个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来回答,理解小女孩和景物之 间的关系,小女孩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小女孩自身的象征含义。 21.(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 忆了童年对自己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最后又是两个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解析】十个问句,较多,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进行划分,逐个解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去条分缕析,就会 漏掉要点失分。 (2017山东济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0题。 (15分) 胡 记 面馆 马苏玥 (1)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 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 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 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 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 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 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 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 胡良不服气。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14)老胡不再笑了, 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 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18)胡良回了老街。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 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 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 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 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4分) 答: 【代谢】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 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 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表现了胡记面馆的数量有限,老胡对祖宗的规矩的遵守;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胡良不遵守祖辈规矩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代谢】18.示 例:(1)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2)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指出分析角度1分,点明效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来分析。句子主要描写了胡记面制作 的过程,从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面的制作复杂,也正因此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1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答:?【代谢】示例: (1)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 题。 (2)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举例2分,分析作用2分。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 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文中的对比有:老胡对祖训的遵守与胡良对祖训的弃之不顾;食客对老胡与胡良面的夸赞;胡良在开分店前后的态度等,表现出做生意要厚道,要以真实的手艺来博得顾客的赞誉。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4分)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 “就是这个样。” 答:?【代谢】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欣慰2分,希望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题目所给的句子正是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从老胡对祖训的坚守,胡良生意的失败,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做生意就得 守本分,要诚信。 【分析】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胡记面馆的特色;第二部分(4~11),写胡良央求父亲每天多做些面,能挣更多的钱,遭到老胡的拒绝;
初中物理热现象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现象知识点总结热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对于初中物理学习来说,热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热现象进行全面总结,其中包括热传导、热扩散、热辐射以及热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一、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质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存在热传导的现象。
热传导的特点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热量到温度较低的物体。
热传导的速度与物体的导热性以及温度梯度有关。
在导热性方面,不同物质有着不同的导热性能。
金属类物质的导热性能较高,而空气等绝缘体的导热性能较差。
热传导的速度也与温度梯度有关,即温度变化的快慢。
温度梯度越大,热量传递越快。
二、热扩散热扩散是指物体内部温度的均匀分布。
当物体的一部分受热后,热量会通过分子之间的碰撞传递给周围的物质,使其温度也逐渐升高。
这种现象就是热扩散。
在热扩散过程中,热量会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
而若想减慢热扩散的速度,可以通过增加隔热层或者降低温度梯度来实现。
三、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受热后发出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
它是在真空中也能传递热能的唯一方式。
热辐射的特点是无需介质传递热量,速度与光速相同。
热辐射中,发射热辐射的物体叫做热辐射体,而吸收热辐射的物体叫做热辐射体。
物体的热辐射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发射的热辐射越多。
四、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热现象与能量转化关系的一个学科。
它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叫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转化成不同的形式。
在物体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中,热量和功是两种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热力学第二定律则从特定热现象出发,描述了自然界中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例如,热量自然地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而不会反向传递。
这也是冷热水混合自动均匀的原因。
总结初中物理的热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包括热传导、热扩散、热辐射以及热力学等方面的内容。
热传导与物体的导热性和温度梯度有关,热扩散使物体内部热量均匀分布,热辐射是物体发出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而热力学则研究热现象与能量转化关系。
初中物理热现象与规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初中物理热现象与规律教学设计初中物理热现象与规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热现象与规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物理热现象与规律教学设计篇1(一)热现象与规律1.内容标准(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列举有关实验证据。
用分子动理论和统计观点认识温度、气体压强和内能。
例1:观察并解释布朗运动。
(2)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
知道能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从的基本规律。
(3)通过自然界中热传导的方向性等事例,初步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初步了解熵是描述系统无序程度的物理量。
例2:尝试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
(4)能运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解释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转移以及方向性问题。
例3:讨论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
2.活动建议(1)进行实验,估测油酸分子大小。
(2)利用因特网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讨论永动机不能“永动”的原因。
(二)热与生活1.内容标准(1)举例说明人们利用内能的不同方式。
例1:了解太阳能供电、供热的不同方式。
初步了解家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新技术。
(2)认识热机的能量转化与守恒问题。
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热机效率的重要性。
例2:了解汽车运行时能量的转化与守恒问题。
(3)了解家用电器制冷设备的基本原理,尝试根据技术参数和家庭需要合理选购家用电器,能根据说明书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例3:了解空调机的技术参数,能根据需要合理选用。
例4:知道破坏臭氧层的原因与后果,了解人类为保护臭氧层所做的努力。
2.活动建议(1)参观商场,收集不同品牌、型号空调机的资料,讨论怎样合理选购空调器。
(2)讨论汽车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能源与社会发展1.内容标准(1)认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所产生的影响。
2024年中考物理“热现象及物态变化”高频考点总结(2篇)

2024年中考物理“热现象及物态变化”高频考点总结一、热现象1.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导热:热直接由物质的高温区传到低温区,如金属导热、液体导热、气体导热等。
对流:热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如气体、液体的对流传热。
辐射:热通过空间的辐射传递,如太阳辐射的热能、火焰辐射的热能等。
2. 热传递规律:热传递的速率与传热材料的导热性质、温度差、传热距离以及传热面积等因素有关。
3. 热传递公式:热传导速率Q=λ×A×ΔT/Δx,其中Q为热传导速率,λ为热导率,A为传热面积,ΔT为温度差,Δx为传热距离。
4. 影响热传递的因素:导热性质、导热面积、温度差、传热距离等。
5. 热膨胀现象:物体受热后由于温度的增加而体积膨胀,反之亦然。
6. 热量的传递: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7. 保温材料的应用:选择导热性能较小的材料作为保温层,减少热量的传递。
二、物态变化1. 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固态:分子运动缓慢,分子之间保持相对固定的位置。
液态:分子运动较快,分子之间的距离不固定,可以流动。
气态:分子运动极快,分子之间的距离很大,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熔化(固态转液态)、凝固(液态转固态)、汽化(液态转气态)、凝结(气态转液态)、升华(固态直接转气态)、凝华(气态直接转固态)。
3. 引起物态变化的因素:温度变化、压强变化。
4. 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物理量:熔点、凝固点、沸点、气化热、凝结热、升华热等。
5. 与物态变化相关的公式:Q=m×L,其中Q为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为物质的质量,L为物质单位质量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三、换热方程1. Q=m×c×ΔT,Q为热量(单位:焦耳),m为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c为物体的比热容(单位:J/(kg·°C)或J/(g·°C)),ΔT为物体的温度变化(单位:摄氏度或开尔文)。
2. m×c表示单位质量物质在温度变化1摄氏度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cha讲义p7发热4h

T>37.5℃
3调7.定5℃点
POAH
T<37.5℃
散热 产热
产热 散热
体温正常
二、体温升高
(Elevated temperature)
生理性体温
体 温 升 高 病理性体温
(>0.5 C)
发热 (Fever) (体温=调定点)
过热(Hyperthermia) (体温 > 调定点)
体温升高
生理性 病理性
月经前期 剧烈运动 应激 发热 :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过热: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未 移动,而是体温调节障碍
中枢损伤 散热减少:中暑、鱼鳞病 产热增多:甲亢
(一) 发热 (Fever)
致热原
体温调节中枢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升 高(>0.5 C)
(二) 过热 (Hyperthermia)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fever)
一、发热激活物
(Pyrogenic activator)
(一) 发热激活物的概念
(Concept of pyrogenic activator)
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④用IL-1β抗血清阻断LPS性发热,同时也 抑制了IL-6的↑.
(三) 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
由病原微生 物引起
非感染性 发热
由病原微生物 以外因素引起来自、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
高中物理选修4:物理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选修4:物理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总结1.热效应的基本概念热效应是指物质或物体在受到能量供给或转化时,产生温度变化或温度差的现象。
根据热效应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
热效应是指物质或物体在受到能量供给或转化时,产生温度变化或温度差的现象。
根据热效应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
热效应是指物质或物体在受到能量供给或转化时,产生温度变化或温度差的现象。
根据热效应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
热效应是指物质或物体在受到能量供给或转化时,产生温度变化或温度差的现象。
根据热效应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
热效应是指物质或物体在受到能量供给或转化时,产生温度变化或温度差的现象。
根据热效应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
2.热容与热量传递热容是指物质单位质量或单位___的物质在吸收(放出)相同数量的热量时温度上升(或下降)的大小。
热容的数值大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和温度有关。
热量传递是指物质或物体之间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热能的过程。
传导是指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的过程;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由于温度不同而产生的运动,从而产生热量传递;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热量的过程。
热量传递是指物质或物体之间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热能的过程。
传导是指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的过程;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由于温度不同而产生的运动,从而产生热量传递;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热量的过程。
热量传递是指物质或物体之间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热能的过程。
传导是指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热量的过程;对流是指液体或气体中由于温度不同而产生的运动,从而产生热量传递;辐射是指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热量的过程。
3.燃烧反应的热效应燃烧反应是指物质在氧气中发生氧化反应并伴随产生可见光、热量和其他产物的反应。
燃烧反应通常分为燃料燃烧和爆炸反应两种。
《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8.4 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物理观念1.了解随机性事件和统计规律。
2.了解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理解气体状态参量的微观意义。
4.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
科学思维1.知道宏观现象与微观原理的逻辑关系。
2.学会通过现象总结规律的科学方法。
实验探究伽尔顿版实验,气体压强原理的模拟实验。
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课题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热运动的宏观表现,有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等;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微观角度来解释这些个宏观现象。
扩展与提高1.课本阅读材料“统计规律”,做伽耳顿板实验,说明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统计规律的意义。
2.课本阅读材料“气体压强的公式”,用统计规律、动量定理等导出压强公式E n mv n p 0203231==。
用压强公式定量解释气体实验定律,如玻意耳定律是T 一定即E 一定,V N n =0,即p ∝V N T ,也就是p ∝V1. 3.对气体做功为什么气体温度升高的解释可用活塞压缩气体说明,当活塞向下运动时,气体分子撞击活塞的速度为v 而弹回的速度v ′> v ,分子运动速度增大,无规则运动更剧烈,所以温度升高。
重点难点分析1.用气体分子动理论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设计一、随机性与统计规律╔展示道尔顿板图片:1)钉子——落点不确定;2)平抛——水平初速度——落点的可能区域。
╔视频:单个球下落——个别事件1)落点?2)落到某个槽?——随机事件。
结论:1.个别事件的出现有其随机性。
╔两次释放大量的球,展示照片,偶然性?结论:2.大量随机事件表现出一定的统计规律。
╔展示麦克斯韦正态分布图像:结论:3.麦克斯韦正态分布规律:中间多,两头少。
╔简述其正态分布规律的重大意义。
╔社会生活中统计规律的应用随处可见:1)在保险公司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要按不同的职业交纳不同的保险费。
几种发热类型曲线

发热的类型曲线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达数天或数周。
1.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经过数小时或数天后又突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3.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除了上述四种发热类型曲线,还有以下两种:
4.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5.回归热:是指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热现象全部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演示实验(P50,图4-7)
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t温(℃)D
练习:
(1)水的沸点=____℃=____K(2)沸水的温度=____℃=____K
(3)绝对零度是____℃=____K(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
4.体温计
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重点
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
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教具
演示
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热现象(图)(2002-11-27 15:03:01)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一)教学目的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具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温度计挂图。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进行新课1.温度教师: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
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
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
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
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实验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
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
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
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摄氏温度教师:常用的表示温度的方法是摄氏温度。
温度计上有一个字母℃,它表示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沸水温度规定为100度。
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叫1摄氏度,写作1℃。
例如,人体正常温度为37℃,读作37摄氏度。
教师:自然界中的物体,温度高低相差很悬殊。
请大家看课本图4-3,回答教师的提问。
(练习正确读温度,同时也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水的凝固点和沸点各是多少?酒精灯火焰的外焰和内焰温度各是多少?鸽子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太阳表面的温度大约是多少?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3.绝对零度和热力学温度教师:宇宙中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大约是负273摄氏度,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
科学家们提出了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
热力学温度是以绝对零度即负273摄氏度为起点。
-273℃=0K,0℃=273K,100℃=373K。
所以,摄低温度的数值加上273就等于热力学温度。
练习:(1)水的沸点=____℃=____K(2)沸水的温度=____℃=____K(3)绝对零度是____℃=____K(4)人体正常体温是____℃=____K4.体温计学生阅读课文"体温计",回答以下问题。
(1)体温计是用什么液体的什么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2)它的刻度范围是从多少度到多少度?(刻度范围是从35℃到42℃。
)刻度范围为什么是这样?(3)它的最小一格是多少度?(最小一格表示0.1℃)(4)测体温时,为什么要把体温计夹在腋下近10分钟?(因为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使体温计中水银的温度跟人体温度相等。
)(5)测体温前,为什么要拿着体温计用力下甩?(因为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很细的缩口,水银收缩时,水银从缩口处断开,管内水银面不能下降,指示的仍然是上次测量的温度,所以再用时必须向下甩。
)三、归纳总结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度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沸水的温度为100℃。
四、练习学生完成本节的练习。
五、作业1.复习课文。
知道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掌握摄氏温度的读法和写法,知道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
2.章后习题1.(四)说明1.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是难度不大,又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教学方法宜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本节的重点应放在温度的物理意义,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写法和读法。
返回页首第三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二)教具学生实验,三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我们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1.熔化和凝固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
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
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
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
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
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注意事项为了做好实验,每组的三位同学要分工合作。
一位同学搅动,一位同学读数,并观察海波的状态,第三位同学记录温度和状态。
实验中,搅动必须不停地进行,以保证海波受热均匀。
(3)学生操作,等各组的熔化过程完成后继续加热,教学活动继续进行。
3.海波的熔化曲线的分析(教师选择一个组的熔化曲线,请该组同学画在黑板上)教师:其他各组的曲线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我们将这一曲线分为AB、BC和CD三段,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B段。
在这段曲线对应的一段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怎样变化?(答:AB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固态,温度升高)(2)在曲线上的哪一点海波开始熔化?(答:B点)(3)在BC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如何?温度是否变化?这段时间是否对海波加热?(答: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海波的状态是固态和液态共存。
海波的温度保持在48℃左右不变。
此时仍在继续对海波加热,即海波仍在吸热)(4)在CD段对应的时间内海波是什么状态?温度如何变化?(答:海波的状态是液态,海波已经熔化完毕,继续加热,海波的温度升高)4.熔点教师: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它们的熔化曲线都与海波的熔化曲线形状相似,只是熔化时的温度高低不同而已。
这条熔化曲线反映了晶体物质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晶体的熔化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的,即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纯海波的熔点是48℃。
我们实验用的海波不纯,熔点低于48℃。
5.凝固曲线教师:如果让熔化了的海波冷却,记下液态海波在冷却凝固成晶体过程中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可得到凝固曲线近似下图的形状。
请大家思考并回答:(1)DE段。
海波是____态,____热(填"吸"或"放"),温度______。
(2)EF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3)FG段。
海波的状态是______,____热,温度______。
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6.学生练习(1)读物质的熔点表。
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
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
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2)学生回答①温度是70℃的萘是____态。
②水在-5℃时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④水银在-30℃时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时是____态。
⑥锡在232℃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
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
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的固态的。
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7.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听一段海波的自白,并回答问题。
“我叫海波,我的熔点和凝固点都是48℃。
现在我的体温恰好是48℃,请你们告诉我,我是应该熔化,还是应该凝固呢?只要你们说得对,我就照你们说的办。
”(学生讨论并回答)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
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
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
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
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8.学生实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教师:物质除了晶体还有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等属于非晶体。
我们现在利用实验研究石蜡的熔化和凝固。
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还是刚才用过的装置,实验步骤也完全相同。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请一个组把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画在黑板上。
从石蜡的熔化和凝固曲线可知,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跟晶体不同。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也没有一定的凝固点。
石蜡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上升,固态石蜡由硬变软,然后再变为液态。
凝固时放热,石蜡由液态变为粘稠,然后由软变硬,形成固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