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部分练习
十三经注疏
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 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 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 •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 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 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 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 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 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 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 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 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 奭疏)。
“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
篇,现存33篇,先谦《庄子集注》和郭庆藩《庄子 集释》,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 (,宋朱熹 《四书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最重 要最系统的著作。
黄叔琳《文 心雕龙校注》,范文澜《文心 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注》,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1)甲六对五(意思是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甲五 对五(甲型中,第五个字拗, 对局乙型句第五个字救)(2) 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 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 “救”)。
(《诗经•周 南•关雎》)逑,通“仇”,匹, 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 配偶。
2.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
(《诗经•卫风•氓》)泮, 通“畔”,边界的意思。
3.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
(《诗 经•豳风•七月》)塞,本音sāi, 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 ,此句即用“塞”的本义。
破读 作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 险要地方。
因边界上的险要处 有人把守(即堵塞住),故“塞” 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 塞义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古代汉语练习题(上)一、解释下列术语。
(每題3分,共12分)1、六书2、四体二用3、本义4、词义扩大二、填空题。
(每空1分,共8分)1、“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的“辟”与“避”是一对。
A、古今字,B、通假字,C、异体字,D、繁简字2、“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餘杯”一句中,“餘”今作“余”,它们是一对。
A、古今字,B、繁简字,C、异体字,D、通假字3、就词汇音节结构而言,古代汉语词汇中占多数。
4、下列各词属于第一人称代词的是、。
小人、仆、臣、不才、吾、予5、下列各词中属于疑问代词的有:、。
吾、谁、余、莫、斯、夫、奚、其、或、若6、“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一句中,“亟”字的词性是。
三、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每字0.5分,共10分)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莫十徒问既采马础鹿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每句1分,共13分)1、时: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②问君西游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④时与出游猎。
(《史记·吕太后本纪》)⑤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韩非子·心度》)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庄子·秋水》)2、间: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前赤壁赋》)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庄公十年》)④遂与外人间隔。
(陶潜《桃花源记》)⑤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賈生列传》)⑥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⑦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史记·陈涉世家》)六、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每题2分,共10分)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下册课后练习题答案
练习四一解释下列名词: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且,副词,将要;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独,副词,表反问语气;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是,指示代词,这;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三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古文辞类纂的归类: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我们的分类: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四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教材第747页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五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六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译文: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标点: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译文: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标点: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标点: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译文: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练习五一解释下列名词: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二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注:“近曰离,远曰别;”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五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 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代称:“白首”代年老;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沉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发译文:如今像太子这样的病,只应让世上的君子,见识广博而记忆力强的人,乘着机会向你谈论一些有益于你健康的事情,改变你的思虑心意,并且时常不离左右,来作为你的辅佐者;那么淹溺沉迷的逸乐,纵情放恣的想法,放纵过度的心思,还会从哪里来呢八下面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四六格式: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四四,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六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六六,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六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译文: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亲,有的心中接受过朝廷的言语重托,有的在宫中接受过先王临终的遗命,所受之言还在耳畔,怎能忘掉忠心先帝陵墓上的新土还没有干,嗣位的新君又在何处如果能够化灾祸为好事,忠于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皇帝的功勋,不辜负先君的遗命,那么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赏,可指山河为誓;如果有人留恋末路的城池,徘徊在十字路口,坐观成败而看不清形势,一定会遭到以迟后为罪名的诛伐;请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宣室:汉末未央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于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事;这里是用典,指皇帝的宫殿;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这里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六尺之孤: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指继位的新君唐中宗李显,当时已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后至之诛:传说夏禹北伐共工氏,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因为迟到,被处以死刑;这里是用典,号召人们积极响应,警告那些怀有坐观成败想法的人;九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离骚序王逸标点: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离骚之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word含答案)
九下《送东阳马生序》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学()逾.约()俟.()叱咄..()()皲.裂()媵.人()箧.()缊.袍()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5)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下列句子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低耳以请。
C.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D.寒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以.中有足乐者以.其境过清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烨然若.神人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礼愈至.至.若春和景明6.作者认为自己“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15分)【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古汉语(二)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章语法句法部分:句法一、宾语前置句一、简要谈谈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的位置一般在动词之后,古代汉语则可前可后。
但需要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宾语位于动词之后是通常情况,前置一般有一定的条件限制。
介词大都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古代介词的宾语也可在某些情况下前置。
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情况1.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3.宾语用代词“是”、“之”复指而前置。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无条件前置。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无条件前置。
举例略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前置宾语及前置类型(语料见课件的第二部分“语料辨析”)注意:要求指出前置宾语和前置类型,不要遗漏。
句法二、判断句何为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主要有哪几种情况判断句是表示判断的,即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
但也存在一些不表示判断的特殊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这就是判断句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修辞手法。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3.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直接用带“也”的判断句形式说明原因。
句法三、被动句一、被动句的类型1.意念被动句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就是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只能从句子意思上去理解。
2.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所谓形式标志指的是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
主要包括: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主要类型1.“于”字句2.“为”字句、“为……所”字句3.“见”字句4.“被”字句举例略。
三、古今被动表示法的异同1.共同点:(1)古今都有意念被动句。
例如:①饭吃了。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2)古今都可用“被”构成被动句式,例如:①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②亮子被苏峻害。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六古书的注疏
古书的注解古注的名称、内容、程序化用语以及校勘术语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古代的很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文字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所导致的隔阂,后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
于是,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
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但是,古注一般都比较难读。
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
要想读懂古注,我们首先要对它们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
因此,本节将主要介绍一些古注的基本知识,包括其重要性、名称、内容以及程序化用语等几个方面。
一、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又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
君子,则指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注疏名词解释
注疏名词解释注疏,又称注解、疏释,是对古代文献、经典著作等所作的解释和阐述。
它通常以注释形式出现在原始文本之旁或之下,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背景,提供关于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的解释和说明。
注疏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解释疑难词汇:注疏会对文中的生僻词汇、行话、典故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用词和意图,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含义。
2. 补充背景知识:注疏会提供有关文本背景、历史背景、作者背景等的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中的脉络和情境,从而对文本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3. 分析结构和修辞手法:注疏会对文中的结构、段落、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和解构,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和技巧,提高对文本的赏析水平。
4. 探究思想和主题:注疏会对文中的思想、主题、观点等进行解读和分析,帮助读者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和探索。
注疏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简单的注释,也可以是详细的疏解。
在中国古代,注疏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注疏形式是直接在文本之间加入简单的解释,后来逐渐发展为编写独立的注释书籍,如《毛诗注疏》、《左传注疏》等。
到了宋代,注疏进一步发展成精细的学术著作,如《全唐文》、《史通》等。
同时,注疏也成为学院教育的一部分,用于帮助学生学习经典和文献。
现代的注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学术研究中,注疏是对古代文献进行研究和解读的重要工具。
在教育教学中,注疏是教师讲解课文的有力辅助,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注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前人的思想和智慧。
总之,注疏在解读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解释、补充信息和分析文本结构等手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和背景,提升文学文化素养。
作为一种传统的学术形式,注疏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和研究价值。
《亭林先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
.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后面小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 21. 解释加点词语(1)必无所疑乃已_______ (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 _________22.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2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24. 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答案】21. (1). (1)停止 (2). (2)如果22. 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23. 亭林先生(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下过书。
24. 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解析】21. 试题分析: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已”:停止。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若”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果”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部分划开。
23. 试题分析: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自”“释”等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十三经注疏读后感
十三经注疏读后感1. 我翻开 《十三经注疏》,心里直犯嘀咕:“这书看起来好深奥啊,我能读懂吗?”就像我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看着那两个轮子,心里害怕得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驾驭。
爸爸在旁边鼓励我:“别怕,试试就知道了。
”可这书里的文字,就像一个个难懂的密码。
我和同桌说:“这 《十三经注疏》里的字,我好多都不认识呢。
”同桌回我:“那咱就慢慢查字典呗,总不能被它吓倒。
”这让我明白,面对困难不能先退缩,得有勇气去尝试。
2. 读着读着,我好像看到古代的学者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经书上的道理。
一个老者严肃地说:“此经义,关乎天下之礼序。
”旁边的年轻人恭敬地回应:“先生所言极是,吾辈当深究。
”这多像我们小组讨论作业啊,组长一本正经地说:“这道题很重要,大家要好好想。
”我就会说:“行,那我们一起讨论出个结果。
”在这书里,我感受到古人对学问的敬重,是不是我们也该如此认真对待学习呢?3. 书里有些句子好长,我读得晕头转向。
我忍不住抱怨:“这句子怎么像绕口令似的?”就像我妈织毛衣时,毛线缠成一团乱麻,怎么理都理不清。
我向老师请教,老师耐心地给我解释:“这是古人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慢慢就会习惯。
”这就像爬山,刚开始很累很艰难,但坚持下去,说不定就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学习这书也得有耐心。
4. 我发现 《十三经注疏》里有好多关于品德的讲述。
我想:“这些品德规范,在现在还有用吗?”就像我在想,以前的老规矩,像尊敬长辈要鞠躬,现在都很少见了。
我和爷爷聊天,爷爷说:“不管啥时候,善良、诚实这些品德都是好东西。
”书里的那些品德要求,是不是就像星星,虽然时代变了,但依然在天空闪烁指引我们呢?5. 看到书里那些礼仪的记载,我心里想:“古代的礼仪可真繁琐,现在可简单多了。
”就像以前过年走亲访友要带好多礼物,现在一个电话问候就行。
但我又想,是不是我们也缺失了些什么?我和小伙伴争论:“现在的简单好还是古代的讲究好?”小伙伴说:“各有各的好吧,不过有些传统礼仪还是挺有意义的。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
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
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③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①亭林: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③宜:自然,当然。
(节选自《清朝艺苑》)55.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5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少至老手不释.书释:___________(2)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以:____________(3)咨.其风土咨:____________(4)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辄:____________ 5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2)莫与抗衡与!
58.亭林先生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答案】
55.遇边塞亭障 /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 对坐痛饮。
56.放下用询问就
57.(1)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2)没有谁能与他相比!
58.亭林先生勤奋好学、注重实地考察、治学严谨、学习专注的品质值得我学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教学提纲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的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得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得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得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得字句。
4、正义又叫“疏”,就是唐代兴起得一种新得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得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得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就是用来注音得,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得以本字说明假借字得训诂术语。
其特点就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得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得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就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得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得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得典籍及注疏者就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得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古书注解得主要内容就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与《尔雅》作注疏得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顾亭林先生勤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亭林先生勤学》阅读练习及答案顾亭林先生勤学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1、注释①顾亭林:顾炎武,字亭林,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垆lú: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④区域:地理环境。
⑤据鞍:跨在马鞍上。
⑥注疏:注解,注释。
⑦若:像。
2、译文亭林先生(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驮着书的骡子或马随身。
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坐着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翻开书详细的订正,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
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的背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不认识,有的时候因为太专注而摔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3、练习(1)结合上下文,辨析文中“诣”字的意思。
①呼老兵诣道边酒垆:________(到……去)②宜所诣渊涵博大:_______(学问)(2)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面对面坐着,畅饮着酒,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3)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4)“捆书自随”写出了亭林先生的特点。
(用原文回答)手不释书(5)顾亭林先生的故事,在勤学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要抓紧任何机会读书学习(任何条件、任何时间,都不妨碍我们读书学习)。
文言文阅读提优小练习(亭林先生手不释卷)(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提优小练习(亭林先生手不释卷)(附答案)文言文阅读小练习姓名成绩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4分)亭林先生①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③,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④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节选自《清朝艺苑》)【注释】①亭林先生:顾炎武,号亭林。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酒垆:小酒店。
④颠坠:跃进。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自少至老手不释.书⑵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⑶咨.其风土⑷遇故友,若.不相识2.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1分)A.交友B.考察C.读书3.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⑵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4.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2分)5.请列举两个类似本文的读书或做学问的故事。
(2分)6.你从本文获得怎样的读书启示?(2分)【译文】顾炎武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用一骡二马驮书。
(有时候)(他)碰到边塞岗亭,就招呼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面对面坐下开怀畅饮。
(他)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
如果和自己以往知道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到毫无疑惑才停止。
(他)(坐在)马背上面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字。
(他)(即使)遇到亲朋好友,就好像互不认识一样,有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
(他)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也应当博大精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的。
【参考答案】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自少至老手不释.书⑵呼老兵诣.道边酒垆⑶咨.其风土⑷遇故友,若.不相识【答案】⑴放下⑵到⑶询问⑷好像2.上面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1分)A.交友B.考察C.读书【答案】A3.翻译下列句子。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手不释卷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③;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④坊肆⑤中发书而对勘⑥之。
或径行⑦平原大野,无足⑧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⑨;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注释】①先生:指顾炎武。
②厄塞:险要的地方。
③曲折:详细情况。
④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⑥对勘:核对校正。
⑦行径:直接行走。
⑧无足:没有值得。
⑨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⑴凡.先生之游⑵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⑷发.书而对勘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⑵或行径平原大野。
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4、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哪句名言?〔二〕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假设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假设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 *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kuáng ):欺骗,瞒哄。
⑧假设: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 *ù):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狙亦得公之心( ) (2)损其家口( )(3)充狙之欲( ) (4)与假设芧( )2.以下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意思。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以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
例如英文和法文。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
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的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的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 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赵歧注:“五谷稻黍稷麦菽也。
”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A、曰、B、谓C、谓之D、为2.《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郑玄注:“藉借也”。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之言B、谓之C、犹D、读若3.《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郑玄注:“泮畔。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读为C、曰D、之言4.《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
”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之B、貌C、之貌D、为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朋,同志友。
”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为言C、谓之D、曰6.《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
”郑玄笺:“掺掺纤纤。
”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言C、读曰D、犹7.《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章句:“美人怀王。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曰B、谓C、谓之D、为8.《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饥,菜不熟馑。
”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读如C、犹D、曰9.《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葱。
”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读曰B、读如C、犹D、之言10.《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
”毛传:“侧崖也。
”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A、谓B、之为言C、读曰D、犹11.《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朱骏声B段玉裁C王筠D桂馥12.《战国策注》的作者是()。
A 王逸B 王弼C 颜师古D 高诱13.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的一组词是( )。
A 曰、为、谓之B 貌、之貌C 犹D 读为、读曰14.杜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 )A 《左传》B 《谷梁传》C 《公羊传》D 《春秋外传》15.在阅读古籍时,要想了解唐代以前各种注解,应该查检的工具书是( ) 。
A 《说文解字》 B 《康熙字典》C 《辞海》D 《经籍纂诂》16.下列加重着号的古书旧注术语中,指明漏字的一项是( )A .“汉以为池”,本或作“汉水以为池”,“水”衍字。
B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
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C .“诵四方之传道。
”郑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云‘傅’当作‘传’。
”D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17.李善为下列哪部书作了注?( )A 《管子注》B 《史记正义》C 《文选注》D 《三国志注》四、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
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
(毛传□□、郑笺□□、孔疏□□、注音{□})《相鼠》,刺无礼也。
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相,息亮反。
篇内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
至“礼仪”。
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
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
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
《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
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
笺云:仪,威仪也。
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行,下孟反。
之处,昌虑反。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
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
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
○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
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
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止,所止息也。
笺云:止,容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
”《韩诗》:“止,节。
无礼节也。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
相鼠有体,体,支体也。
[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
○{遄,市专反。
}2.阅读古书注解并回答问题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1、“硕”的读音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注音方法?“硕”音“石”。
直音法。
2、“敛”的读音是什么?根据谁的哪部著作?敛吕验反,li ǎn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蚕食”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
孔颖达4、“贯”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贯事也。
毛亨。
5、民痛恨君的原因有哪些?根据谁的解释?(1)疾其税敛之多也(2)疾其不修政也 郑玄3.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杭,渡也。
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
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
○苇,韦鬼反。
杭,户[疏]笺:“一苇”郎反。
与,音余,下“远”与“同”。
狭,音洽。
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
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
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
”(《诗经·卫风·河广》)1、哪几句话是毛传?“笺云”之前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笺云”至“非为其广”是郑笺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疏]”后是孔疏。
孔疏是解释郑笺的。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苇,韦鬼反”至“为,于伪反”是陆德明给正文和注文某些字注的音。
4.阅读古书注解并回答问题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至盛貌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蓁侧巾反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家之人尽以为宜笺云家人犹室家也○尽津忍反或如字他皆放此(疏)笺家人犹室家○正义曰易传者以其与上相类同有宜其之文明据宜其为夫妇据其年盛得时之美不宜横为一家之人桓十八年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以异章而变文耳故云家人犹室家也1、“蓁蓁”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至盛貌”毛亨2、“蓁”的读音是什么?“尽津忍反或如字”,“如字”如何解释?“蓁侧巾反”,zhēn 破读字3、“家人”如同什么?这是谁的观点?“家人”如同“室家”郑玄4、“家人”具体该如何解释?根据谁的解释?“家人”即“夫妇”,孔颖达。
5、上注解有一脱文,请指出。
这一章诗为什么不写成“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人”。
“异章而变文(不同的章节用不同的文字)”。
五、填空题1.《庄子》注本到清代有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和郭庆藩的《庄子集释》。
2.古注中的“曰”、“为”、“谓之”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辨析同义词。
其意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3.古注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说明通假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
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2分)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3..坐..4.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向若而叹。
5.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6.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7.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8.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9.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0.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11.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12.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13.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14、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15.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16.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1、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2、给…饭吃3、获罪4、用如名词,硬度5、仰视的样子6、禀告7、开始8、遗憾9、拾取8、水中高地9、栽种;种植10、务必11、像鸟一样;帝位12、曾经;不同13、聚合14、通“罹”,遭遇15、无礼16、悬赏征购七.介词“于”有哪几种用法,各举一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