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到理性_包豪斯设计思想探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探索

2010年第24卷第6期

总第103期

[摘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包豪斯设计思想从已达百年之

久的历史桎梏下彻底获得了解放。其设计思想的演变过程是由前期的感性向中后期理性的升华,是承前启后、相互融合的,正是有了前期感性的坚实铺垫,包豪斯的理性才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包豪斯;感性;理性;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J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53(2010)06-0054-02[收稿时间]2010-10-17

[作者简介]赵雨洁

(1980~),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从感性到理性:包豪斯设计思想探析

赵雨洁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这位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以一个学

校作为现代设计的实验场所,试图用设计教育进行社会改

革,这比任何一个艺术运动都更庞大,更具有代表性。

包豪斯所处的时代正是传统手工艺生产向现代工业生产转型期,其设计思想经历了从最初的感性到后来的理性。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包豪斯,同时包豪斯也改变了世界。一、包豪斯前期的感性阶段

包豪斯于1919年成立于德国魏玛,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其设计风格给人的印象是理性美、机器美、功能性的、实用的,但这显然不是包豪斯所追求的唯一的风格。从包豪斯的创建到关闭的14年中,格罗皮乌斯所追求的设计风格是多样性的。包豪斯与工业时代的结合使理性形象渐渐被人们放大并固定下来,人们常将其名字与某一风格置于一起,但“包豪斯并不想发展出千人一面的形象特征,它所追求的是一

种对创造力的态度,它的目的是要造就多样性”

[1](p261)。“设计上的标准化原则会扼杀个人的创造性,造

成单调的、

没有特点的建筑与设计风格。”[2](p139)他还认为,随着工业化大批量的生产,传统手工业的优秀特点会消失,这是他非常担心的地方。为了保持既有大工业生产的手段又不失传统,他建议这所学院尽力建立艺

术家、

工业家和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改善大工业的非人格化,提高设计水平。因此,包豪斯绝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冷漠”“毫无感情的”“方盒子”等。同时,他还聘请了大批具有表现主义思想的画家任教,这些画家既训练学生的才艺技能,使其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又塑造他们的人格。伊顿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教员,具有非常敏感的形式认识,给包豪斯前期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因素,促进了教学的发展。他本人又具有浓厚的宗教信念。伊顿的宗教信仰使他完全投身于学校,学生必须进行严格的视觉训练。这为现代设计教育

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这种神秘主义色彩也偏离了学校

的正常轨道。

二、包豪斯中后期的理性阶段

1922年,格罗皮乌斯开始考虑伊顿等教师对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伊顿的辞职和莫霍里·纳吉的加入标志着包豪斯从感性进入到理性阶段。莫霍里·纳吉努力的方向是要把学生从个人艺术表现的立场上转化到比较理性科学地对于新技术和新媒介的了解与掌握上。他身体力行地从事设计和创作,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理性特征,并且显示了理性化对于设计造成的积极效果,对于包豪斯发展方向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聘用莫霍里·纳吉体现了格罗皮乌斯思想上的转变。1923年,格罗皮乌斯在魏玛举行的包豪斯展览会上,以宣言的形式正式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设计指导理念,主张从手工艺制作手段转向机器生产方式,并且提倡打破纯艺

术与实用艺术的界限。从这时候开始,

包豪斯彻底摆脱了中世纪行会的影响,开始走向成熟,它的思想和实践也开始对世界产生影响。格罗皮乌斯也从战前比较重视

艺术、手工艺教育转变到强调理性思维、技术知识的教育上,要求立即进行学院的体系改革,以理性的、秩序的方式取代从前的个人表现方式。从这时起,学院开始走

向理性主义。由此,

科学理性的设计教育方法以及为大工业生产的设计和批量化、

标准化的追求在包豪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正是从以前多少有些含混不清的艺术与技术间摇摆不定的立场,向科学的、适合机械批量生产的理性设计方向转型了,这是适合时代发展的积极调整。

三、情与理的融合

事实上,在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中,它的感性设计思

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2010年12月第24卷第6期

Dec .2010

Vol.24No.6

054

对称、对比、最高点以及调和等基本的大原理和雅典人和佛罗伦斯人所用的完全相同……”[5](p235)这种现象当然也存在于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甚至可以说这种现象始终贯穿于人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由此可见,从一些普遍有效的艺术表现形式出发,对原始艺术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的视角调整到更接近原始人(即创作者)的状态,让我们可以更大程度地减略思想、文化、宗教上的种种隔膜,而用相似的眼睛感受不同时空艺术的共通美感。

无论在原始艺术还是在后来种种人类艺术的创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心灵为获取一个有秩序的现实概念的斗争中,总是以一种法定的和合乎逻辑的方式,从把握最简单的知觉式样开始,逐渐过渡到把握最复杂的式样。”[1](p7)贡布里西在《艺术中的视觉分析》一文中曾引用Roger Fry《英国绘画评论》(Reflections of British Painting)中的一段话:“从一个方面来看,艺术的整个历史可以总结为发现的历史。原始艺术跟孩子的作品一样,是从概念的符号开始。小孩画的面孔,一个圆圈就是一个面庞,两点代表眼睛,两道代表鼻子和嘴。这种象征的表现方法越来越接近于实际的形象,可是由于人生所必需的一些概念化习惯的限制,即使是艺术家,也很难发现事物在毫无成见的眼睛里是什么样子。的确为了使这种发现尽善尽美,花费了从新石器时代到19世纪这么一段漫长的时间。”[6](p21)中国原始彩陶纹的演进过程正是人类艺术中视觉发现的精彩一幕。从造型概念的获取到造型的深入细化,再到升华,就是一个概念化习惯不断获取与不断被突破的过程,而推动这一进程的强大动力之一就是视觉对“格式塔”的依赖和追求。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英)E.H.贡布里希.论艺术的程式和经验[J].于黟,译.那佳,校.美术译从,1986(1):2-9.

[3](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

—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M].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杨成凯,校.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滕守尧,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5](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2版.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中的视觉分析[J].林夕,译.木易,校.美术译从,1986(4):21-26.

(责任编辑、校对:李晨辉)

想与理性设计思想始终都没有分开过,只是前期以感性为主,中后期以理性为主,侧重点不同而已。这与格罗皮乌斯思想的转变密切相关。一战前,格罗庇乌斯表现出了对现代材料和现代形式的好感,这是其理性张扬的开始,然而亲历战争让他领教了机器的残暴,所以在创建包豪斯的时候,他试图建立一个比较人格化的、追求中世纪行会精神的理想社会,这是其感性的自然流露。在此过程中,伊顿、克利和康定斯基等教员“感性”的教学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们的教学不全是感性的,理性也是其思想的一部分。伊顿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来启发学生的潜在才能和想象力,方法依然是理性的分析,并不是艺术家任意的、自由的个人表现。他训练的目的是设计,且主张从科学角度研究色彩,而不像大多数美术教员一样强调色彩对于人的感情作用和心理反应。他的出发点是科学的,但最终目的却成了宗教的了。克利的作品是神秘的,但同时具有理性成份,他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可以分解、组合、重建。康定斯基本来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抽象画家,严格地把设计基础课程建立在科学、理性化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基础课程体系。而追求理性的莫霍里·纳吉曾说:“扪心自问:在整个社会处于混乱之中跑去画画到底对不对呢,当每个人都要为生存这个简单问题奔波时,我有没有这个特权去当艺术家呢,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当中,艺术和生活一直是没有关系的。个人放纵自己于艺术创作之中并没有能够对人民大众的幸福带来任何的帮助。”[2](p154)这不正是他理性背后的理想、精神的情感表达吗?

包豪斯早期与中后期的思想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包豪斯经历过三任校长,格罗皮乌斯、汉斯·迈耶、米斯·凡德洛,因而也形成了三个非常不同的发展阶段:格罗皮乌斯的理想主义、迈耶的共产主义、米斯的实用主义。把这三个阶段贯穿起来,包豪斯兼而具有知识分子理想主义的浪漫和乌托邦精神、共产主义政治目标、建筑设计的实用主义方向和严谨的工作方法特征,也造成了包豪斯精神内容的丰富和复杂”[2](p136)。而这种复杂过程正是由前期感性向中后期理性的升华。正是有了前期感性的坚实铺垫,包豪斯的理性才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包豪斯设计思想在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中,从社会背景到各位教师及包豪斯本身的设计思想相互之间存在着何等巨大的矛盾。但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矛盾,包豪斯才为设计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包豪斯的设计思想从已达百年之久的历史桎梏下彻底获得了解放。

参考文献:

[1](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校对:李晨辉)

(上接第049页)

从感性到理性:包豪斯设计思想探析/赵雨洁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