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合集下载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浙江万里学院)近年来,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二是“怎样培养人”——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培养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具有先决性质的核心概念”,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

因此,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是高等院校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类型按照学科专业、行业领域、教育层次、岗位职位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可以分为政治人才、金融人才、文艺人才等;按照人们在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性质不同,可以将人才划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大类。

一般而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过程,是发现规律、创新知识、转化应用、生产实践的过程。

理论型人才,富有创新能力和研究兴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承担发现规律、创新知识的重任;应用型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变成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生产的任务。

从概念本身而言,应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只是类型的不同,而不是层次的差异;从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来说,两者都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失的人才;从提高生产的效益和工艺水平上讲,应用型人才的作用更为显著。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院校,“应用”应成为学科布局、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教学模式、质量评价、办学传统的主色调。

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是本质特征。

与理论型人才培养相比较,相对于其注重理论性知识,我们更要强调应用性知识;相对于其强调理论研究,我们更要强调技术应用;相对于其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我们更要强调专精实用。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

论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措施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定义为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很多高校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但改革力度不够,推进速度仍远远滞后于不断快速发展的社会与市场需求。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当务之急,应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步伐。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以能力培养、社会岗位需求为中心,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知识本位。

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造成学习内容繁多无法抓住重点,学习知识陈旧无法紧跟时代发展等现状。

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还造成了教学形式更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而摒弃了学生本位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教与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而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而造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毕业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无法与一流高水平大学相提并论,而技术水平能力又不及职业院校。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劣势或者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为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等内容。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注重确立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合理的专业、课程,采取相应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

理论研究应贯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先导,形成从培养目标到培养模式研究、从教育体系到管理机制研究等一系列理论研究。

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构建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学生为本,能力培养为中心,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依托行业背景,紧密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需求,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高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的 需要 “ 用 ” 特 点 。复 合 型 、 用 型院 校 的培 养 目标 应 该 应 的 应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涉 及 教 育理 念 的转 变 、管 理 体 制 是 造 就 一 大 批 服 务 于 生 产 、管 理 第 一 线 的 高 素 质 的 的 完 善 、 育 内容 的 更 新 等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的根 本 目 教 具 有 较 强 业 务 素 质 和 技 能 的高 级 技 术 人 才 ,使 复 合 的 ,在 于 通 过 构 建 有 利 于 培 养 适 应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的 型 、 用 型 人 才 的培 养 最 终 面 向 人 才 市 场 , 服 务 于 应 并 具 有 创新 能 力和 创 新 精 神 的 复 合 型 、应 用 型 人 才 的 区 域 经 济 和 地 方 经 济 的建 设 。 模 式 。高 等 教 育 肩 负 的特 殊 使 命 决定 高 等 教 育 必 须 三、 建复合型 、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构 应 坚持 教育 创新 , 化 教 育改革 , 化 教 育结 构, 理 深 优 合 配 置 教 育 资 源 , 养 学 生 对 知 识 的学 习 和 运 用 能 力 , 培 ( ) 变 思 想 、 新 观 念 一 转 更 转 变 教 育 思 想 、更 新 教 育 观 念 是 教 改 实践 的思
【 中图分类号】 G 4 60 【 文献 表识码】A 【 文章编号】 1 0- 17 2 0 ) 1 0 3- 2 0 2 4 0 (0 8 1- 0 3 0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应 着 眼 于 世 界 技 术 发 展 趋 势 , 性 变 革 过 程 。 因 此 , 素 质 教 育 思 想 指 导 下 , 持 知 着 在 坚 眼 于 国 家 产 业 结 构 的未 来 变 化 ,在 现 阶 段 培 养 : 批 识 、 力 、 质 并 重 的 教 育 价 值 取 向 , 力 培 养 复 合 挺 能 素 大 国际竞争 力 、 新 能力和适 应能力较 强的复合 型 、 创 应 型 、 用 型 人 才 是 我 国高 校 改 革 的必 然 选 择 。 应 用 型 人 才 已成 为 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 当务 之 急 。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探讨的构建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探讨的构建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探讨的构建【摘要】本文依据构建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系统性原理,从社会与大学两个实际出发,在现有国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及其构建,结合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个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人才;345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企业难以找到能够基本胜任岗位需求的人才。

这就暴露了我国大学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的弊端与不足。

从以下几个方面就足以看出:一是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中心、教师以知识讲解为中心,学生以应对考试为中心;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目标偏高趋同,忽视教学特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忽视技能型、能力型课程设置;三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脱节,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脱节,教学模式与人才类型脱节;四是教学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指导性不强、规范性不强;五是教师队伍建设先天不足,缺少应用型教学的师资力量。

多年来,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材编写以至于整体培养模式等不同角度的改革也在深入进行。

但是对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原则1.1以知识构建性为教学指导思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形成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以社会适应性为人才培养原则应用型大学办学应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

社会和企业就是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市场,大学脱离这市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 产学研结合:通过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实验室等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需求,掌握前沿技术和专业知识。

2. 跨学科培养: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培养综合素质。

例如,计算机科学与艺术、设计、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领域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3. 国际化教育: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例如,开设双学位课程、引进国外教授开设课程、推动学生出国留学等。

4. 实践教育:加强实践教育环节,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服务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个性化定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发展目标,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

例如,开设选修课程、提供专业实训课程、开展导师制培养等。

6. 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和在线学习,使学生能够灵活学习,并随时随地获取知识。

7. 产业导向培养:通过与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按照产业需求培养人才。

例如,开设专业课程、提供实习机会、联合企业进行项目研究等。

这些新途径、新机制和新模式的实施,可以使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年5月,第三次豫沪战略合作对接活动期间,上海市教委与河南省教育厅签订教育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洛阳理工学院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应用型大学。

[1]高等教育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应结合教育内涵进行教育教学新模式研究。

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就是人才供需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这也是教育“十三五”规划的一个战略任务。

一、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发展概况(一)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欧洲发达国家及时从高等教育的层次和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通过教育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匹配,充分发挥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部分学术型大学纷纷转型,涌现出一大批应用技术型大学,提升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所对实体经济发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80年代后期是各国应用技术大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各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时期。

瑞士、芬兰、德国、英国等国的人均GDP不断提高,在1990-2000年各国的人均GDP开始跃入3000美元左右。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变革的动力源。

[2](二)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背景我国经济转型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高等教育结构与形式也在历经重大变革。

这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通过中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对比,借鉴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创立及办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特别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近五年来,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上不断调整与创新。

1.转型特殊期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邬大光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中谈到,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全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全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一、研究目的为贯彻落实《GJ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进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进展的能力水平。

20XX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进展的指导意见》文件。

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进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进展。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探究出一条建设ZG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进展道路。

20XX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进展改革试点院校。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XX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治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

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

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

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

社会体育服务与治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

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进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峻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治理专业的可持续进展。

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是由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趋势所决
过剩 , 不是绝对的过剩 , 而是相对 的过剩 , 因在 原 于高校培养的大量的理论型人才过剩 ,而应用型 人才却是急需。 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主力军 , 理应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 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 ,以此来很好的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 性矛盾。 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墙薯 模式建设 I 的策略 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 关于人才培养模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背■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基本建设的首要与核心 l求 , 就必须要明确 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 在人
进入 2 世纪后 , 1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 层次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 已由精英教育走 向大 众化教育 , 在办学理念 、 办学类型 、 办学特色等方 面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2 世纪 9 年代末 , O 0 国家 通过整合 、 共建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 科学校 , 升格为本科院校 。 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 和老牌院校错位竞争 , 开拓发展的空间 , 通常把人 才培养 目 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习惯上称这种人 才培养模式为应用型 人 才培养模式。 0 0 2 21年 月 2 5日, 黑龙江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高票通过了齐 齐哈尔市政府上报黑龙江省政府的 《 关于齐齐哈
谈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
I ・ 嫱 / 日

世 — 1 ~ 天
黑龙江 刘英明
摘要本 提 了 建 科 校 用 人 培 模 建 的 略即 高 :文 出 新 本 院 应 型 才 养 式 设 策 ,以 起 基 完 目 培 以高标准的考核 机制评 资 伍 进 才 养以 水 的 训 点 培 人 引 人 培 ,高 质 师 队 促 人 培 ,高 平 实 地 养 标 领 才 养以 素 的 价人 才培 养。 的善 才养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 教师观点 】
高校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的构建研究
庞如超 乜媛媛 , (. 1 沧州师范学 院 , 河北 沧州 0 10 ; 6 0 1
2 . 河北省沧州市朝 阳小学 , 河北
沧州
0 10 ) 60 1
摘要 : 用型人才培养体 系是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 也是 高等教 育大众化 本身必然趋 势。本 文分别从 明
反省 。
解 。因此 只有老师掌握 了数学知识 背后 的历史背景 和 发展 的来龙 去脉 ,才能在教学设计 中设 计适 当的教学 情境 ,启发学生积极 的思考 。教 师必须把握好数 学思
想、 方法教学 的途径 : 在教材 中充分挖 掘数学 思想 、 方 法, 在概念 形成 的过程 中渗透 数学思 想 、 方法 , 问题 在 解决过程 中揭示数学思想 、 方法 , 在知识整理 总结 中概 括和提炼数学思想 、 方法 。同时 , 数学思想 、 方法 的教学
应用到实际 的数学活动 中去 。 1 关注学 生最近发展 区和层次性 。在贯彻数学思 .
数学方法论的教学实践 ,有利 于提 高教师 的专业 素质 。由“ 经验型教学” 向“ 转 理论指导下的 自觉实践” , 这需要教 师不断充 实 自己的知识 结构 ,提高 自身 的施
教水 平 ,通过理论指导 和教学实 践逐渐形成有个性 的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 开 自 己的反思活动 。 教师的实践和反思是有机结合 的, 是相 辅相成的 。在数学方法论 的实践 和反思 中我们也 应看 到它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数学方法论 的研究偏 重于理 论论证 , 而很少有实践证明 。 所以我们在数学方法论 的 实践应用 中还需有 自己的反思和改进 ,把理论 内化为 自己的观念 ,正真发挥理论指导实践 、改造 实践 的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课件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课件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互联网+教育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为学生提 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途径。
01
互联网+实践
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 践机会和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02
03
互联网+创业
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业实 践,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帮 助学生实现创业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01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和
教学水平。
加强教师培训与交流
02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教
师的视野和知识面。
引进优秀人才
03
积极引进具有企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推行案例教学
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引言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措施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案例分析
01
引言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 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 断增加,这类人才能够快速 适应岗位需求,为企业和社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场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鼓 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理论、创业案例分析、创新思维 训练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第14卷第2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4年4月Vol.14No.2 Journal of Lyuliang University Apr.2024·应用型高校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24⁃01⁃21基金项目:山西工商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GS202243);2023年度山西工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23025)作者简介:卜晓东(1986-),男,山西太原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通才教育.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卜晓东(山西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挑战.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应用型高校应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一套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支撑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通才人才培养环节,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关键词:应用型;通才人才;培养;高质量;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4)02-0092-05 通才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中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1],是进一步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举措,是山西工商学院近三十年来全力打造的特色教育品牌.这种教育模式给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山西工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准军事化管理”和“双导师制”为抓手,完善具有通才特色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构建“公共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提升教育+养成教育”五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综合考虑社会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实际,多措并举发掘学生成长潜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构建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逐步形成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新格局.1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生成逻辑1.1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29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浪潮的到来,应用型高校如何能坚持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帮助学生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突破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传统认识,大力推进通才教育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密切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注时代发展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培养学生专业伦理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具备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信息素养,拥有跨学科、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时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目前,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全面衡量通才人才的培养效果,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有效支撑通才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深化通才人才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应用型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特点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个性化评价指标,有效发挥评价指标对通才教育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作用,全面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1.2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应用型高校要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积极推动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评价标准要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以发展的视角和持续改进理念评价高校、教师和学生[3].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当适当参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指导育人服务效果、社会影响力、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学校贡献度等重要因素,使通才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全面提高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建立可以突出“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育人导向,帮助学生科学认知自身的成长情况,明确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真实需求,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加强自律反思,重点关注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提升效果,同时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主动开展精准帮扶,引导学生在通才教育的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对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功能,有效提升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通才人才培养评价的根本指标,建立健全通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1.3 应用型高校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81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成为完整的人,并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方式.应用型高校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为目标,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使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更具市场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职业发展性,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人本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都强调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习者的高阶认知能力、终身学习素养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用人单位认为学校要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广泛而必要的通用技能,如阅读写作、有效沟通、逻辑思维、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科学决策、人际交往、认知迭代等能力,跨领域知识的融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增强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企业标准、行业要求、学生实际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学生的通识素养和通用能力.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就必须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在通才教育实践中加强目标规划、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成果展示、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2 应用型高校通才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山西工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依据学校近三年通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39从就业率、就业结构及就业性质等方面情况,通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用人单位对通才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通才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高.根据通才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通才毕业生的自主学习力、战略执行力、团队合作意识、岗位适应性、沟通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较强,与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表1 2020-2022届通才毕业生基本情况届别202020212022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学人数3038392937304239毕业去向落实率85.98%76.27%80.38%毕业稳定率88.10%77.78%90.59%月度薪酬率水平3392.864435.144175.85就业领域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制造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表2 2020-2022届通才毕业生就业情况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其他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学生满意度工作学校2020届23.81%11.90%9.52%28.57%23.82%02.38%94.21%97.72% 2021届20.51%2.56%7.69%46.15%17.97%2.56%2.56%97.41%100% 2022届16.33%7.14%3.06%53.06%20.41%0094.25%97.12% 3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3.1 坚持目标导向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助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应用型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企业用人、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制定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不断引导学生接受新思维、新模式、新知识、新技术,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素质,突出能力培养,强化习惯养成,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保驾护航.应用型高校要明确通才人才培养的评价目标,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结合近三年通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科学制定通才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标准,建立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依托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优化调整,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通才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深通才毕业生对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增强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提高通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学校通才人才培养过程的满意度,强化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力.3.2 坚持科学系统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企业用人、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从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出发,对通才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评估.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立足通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实际,针对通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个性化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案,确保评价指标选取的标准、方法、内容系统科学,选取的过程严谨有序,选取的指标方便实用,选取的结果真实可信.应用型高校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选择工具,使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要积极引导师生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49识、能力和责任[5];要坚持科学原则、系统观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个案追踪、深度访谈等,建立层次分明、特点突出、相互衔接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对通才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估,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优,走出一条具有通才教育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3.3 坚持动态可比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更自由成长空间,不能长时间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也不能频繁更换选择标准,要始终坚持动态调整、可比可操作的原则.为了确保通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科学证明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有效发挥评价对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效果增强的服务、支持作用,提升通才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高校要在评价指标的选取范围、方式、权重上,结合时代要求、行业标准、学校实际、学生特点,以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定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最优化调整.评价指标要简明易懂,指标阐释要全面细化,要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可行、广大师生均能接受,不要相互重叠.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践行通才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和服务,发掘学生成长潜能,激发学生在通才教育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便于学校根据评估结果科学优化各类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全面提升通才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可比可操作.这样有利于学校与其他应用型高校同类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面开展比较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4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3 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价值塑造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能力培养专业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写作能力卓越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为了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升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应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体现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山西工商学院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对实施通才教育模式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比较了通才人才培养核心数据的变化态势,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通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形成了针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进意见,构建了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详见表3.通才教育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教育.应用型高校应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通才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利用评价数据创新通才人才评价方法,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完善通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学生成才路径,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通才教育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现将所有评价指标的内涵进行说明,旨在帮助师生明确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以便科学、有效地对评价指标加以利用和完善,同时通过对所有评价指标内涵的诠释,体现出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为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解释如下,详见表4.59表4 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释义序号指标项指标释义1价值塑造通才人才必备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情况2能力培养通才人才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情况3健康体魄安全意识、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情况4健全人格生命态度、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情况5人文底蕴文化积淀、人文关怀与审美鉴赏情况6科学精神理性思考、批判质疑与勇于探究情况7家国情怀情感认同、立志报国与担当作为情况8全球视野认清现实、顺应时代与放眼世界情况9社会责任感坚守真理、实践正义与奉献社会情况10职业使命感工作认同、价值追求与履职尽责情况11专业迁移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核心技能的迁移情况12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选择建构与自控反思情况13沟通写作能力知礼明仪、语言交流与文字传达情况14卓越执行能力执行战略、利用资源与达成目标情况15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16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情况17社会适应能力适应自身、环境变化与主动发展情况18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认知、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情况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年来始终立足“思政引领、德育为先、突破平凡、超越自己”的育人理念,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为宗旨,坚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进行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学习模式、教学方法、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以“准军事化管理”和“双导师制”为抓手,重点关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提升,以考研、考公、就创业为导向,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素质,突出能力培养,强化习惯养成,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如赵士权、赵俊焕、牛丽玲等一批社会精英,走出了一条具有通才教育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人才模式改革的现代化路径,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学科特点、行业标准、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参考文献院[1]牛三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才教育模式探索———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3]应卫平,吴博.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卜晓东,姜苏娟.地方应用型高校通才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23(20).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General TalentsTraining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BU Xiao⁃dong(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urvival challenge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graduates.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help graduates obtain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taking “value shaping”and “ability training”as the basis and constructing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for the cultivation of general talents to ser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happiness of students,which caneffectively support the goal of general talents training,optimize the links of general talent training,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ependent training of generalist talents,and which can train more high⁃quality,compound,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for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generalist;training;high quality;evaluation index69。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应 用 型 人 才 的特 征 及 其 培 养 体 系
领 域独 立 从 事 职 业 活 动 能 力 的 高 素 质 ( 或高技术 ) 应 用 型专 门人 才 。如技 术工 程 师 、 现 场工 程师 、 技 术
师、 企 业 主管 、 医师 、 律师、 中小学 教 师等 。随 着产 业 的升级 发 展 , 一 些普 通 职业 变成 专 门职业 , 专 门职 业
的应 用型人 才培 养体 系的策 略 。
关 键词 : 应 用型 人 才 ; 培 养体 系 ; 构 建策略
[ 中图 分类 号 ] G 6 4 2 . 0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8 0 1 2 ( 2 0 1 3 ) 0 1— 0 0 5 4— 0 5
力。“ 重应用、 重实践 、 重解决 实际问题 ” 是 应 用 型
本科 人 才 的基本 特 征 , 其 相 应 的 能 力 是应 用 型本 科
人 才 区别 于学术 型本 科 人才 的根 本标 准 。
知识 与 技术解 决 实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 使 其具 有 在 某 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2 0
同类 型院 校进行 了为 期 一周 的考 察 学 习 ; 在 全 校 范
的科 学 研究 , 是难 以 实现 的 。从 高校 的 四大 职 能 来 看, 应 用 型人 才培 养 不 能脱 离其 它三 大 职 能 而 孤 立 地开 展 , 应用 型人 才培 养须 与应 用型 学科 专业 建设 、 应用 型科 研一 体 化 构建 , 相互支撑; 从 高 校 与 政府 、 行 业企 业 等 的关 系来 看 , 应 用 型人 才 培 养 不 能 离 开 社 会需 求 和社会 资源 而 封 闭 地 进 行 , 政 产 学研 用要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实践教育则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建立健全的实践育人体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更需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

而构建完善的实践育人体系,则是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制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才能促进实践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0字】1.2 问题提出在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机制创新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虽然应用型高校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学生的育人工作,但在实践教学的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导致实践教育活动的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有机整合。

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中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机制和措施。

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实践教育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急需对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1.3 研究意义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与机制创新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应用型高校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培养机构,其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者:曹凤萍赵长利王刚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年第4期摘要:要实现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是重中之重。

转变传统的学科导向教育模式,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反向设计三维空间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转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成果导向;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74-0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逐年严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对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却得不到很好满足。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是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

一、基于成果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模式,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还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均不例外。

在这样的模式下,对于部分新建本科高校来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是简单照搬照抄官方规定或名校经验,而没有考虑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造成很多高校办学同质化,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实际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加符合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属于学科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循正向设计即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的原则,知识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科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对社会和行业、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而很难做到“满足”[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标建构及路径探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标建构及路径探析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标建构及路径探析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转变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人才培养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

文章在梳理和评价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整合過去相对碎片化的多学科视角,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出一个由14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定位为引导,以市场参与为路径,以内外联结为保障的系统工程,应强化教育政策的指导作用,产学结合的互动机制,行业化的课程体制,灵活多元的支持机制。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急速调整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有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其战略重心也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建设。

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要求在不断提高,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因此,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对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写入正式文件。

正确回答什么是应用型人才,用什么培养人才,怎样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概念界定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学界尚无权威的界定。

有些学者把应用型人才界定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与学术型才和技能型人才不同之处在于“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胡黄卿、陈菲莉,2008)。

部分学者将应用型人才与学术研究完全分割开来,将应用型人才界定为: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在理论规范的指导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潘懋元、石慧霞,2009)。

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

近年来,应用型人才一直受到高度的关注,其培养对于推动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运行机制来落实培养目标、计划和管理,本文将重点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一、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能力、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人才,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和经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培养目标需要围绕实践能力展开,综合掌握自己的对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和开发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面向未来的视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

课程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还要紧贴企业和产业实际需求。

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如实验课程、项目课程、实训课程等,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学习到针对实际问题的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基于问题或情境导向的学习方式为主。

对于问题或情境的探究,学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知识贯通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应该相辅相成。

应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想象,探究问题解决的关键技术和瓶颈。

教师需要扮演好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领学生明确问题和严格执行问题解决方法。

四、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是整个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体验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完整过程。

应注重通过实验、项目、实训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实践环节要紧密联系产业实际需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所学及能力的机会。

五、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的素质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共32页文档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共32页文档

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的构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9.3.22
目录
1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2 我校办学的定位及办学理念 3 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 新建本科院校的概念 ▪ 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新建”有两个含义:
▪ 时间概念上的“新建”,是指20世纪90年代末, 为了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经国家批 准建立的本科院校;
基础理论适中,侧 重技术专业应用性 知识
专门性、针对性、实践性和行业性
专业学位,如工程学士、硕士等
技术工程师等
技术师、工艺师等
专业应用型的普通高等教育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 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特点:
▪ 本科教育主体:应用型 ▪ 服务面向:突出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 ▪ 新建本科强调培养服务生产和管理一线应用型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及特点
▪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类型特征
类型 特性
学术型人才
学术研究型人才
工程研究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
工程应用型人才
技术应用型人才
主体功能
研究发现客观规律 将科学原理转化为
并转化为科学原理, 工程原理,侧重规
侧重科学研究
划、决策和设计
将工程原理应用于 社会实践侧重工程 管理和应用
▪ 通过产学研结合,依托行业企业和当地政府,建立高校和产 业界互利互惠合作机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一 线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应用型人才。
▪ 打破学校边界、课堂边界、教师边界,与社会开展广泛合作。 制订鼓励与社共享、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 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如:共同办专业,共建实验 室,共建研发中心,学生实习基地,教师实习基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4Apr.2012第33卷第4期2012年4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阶段。

再加上自1999年扩招以来,各个高校培养的人才逐步趋同,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是一个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和特定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目标、教育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将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工程型两大类,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视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里的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所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相应的社会实践的一类专业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

从这个分类中不难看出,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的专业性人才。

我国学者潘懋元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

该定义认为应用型人才不仅应能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践,还应能进行相应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基于以上两种定义,本文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适应社会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研究和生产并创造出社会价值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新时期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适应社会是对所有人才的基本要求。

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在适应社会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对所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和促进国家及社会在该领域的发展。

其次,夯实知识和技能基础,培养实践应用能力。

各个高校,无论是教学型还是科研型,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都是一项基础性的任务。

因为仅当学生打牢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后,才会具备各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但对于应用型人才而言,这只是基础或起步,关键在于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和研究。

再次,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

应用型人才始终站在某领域实践的前沿,能更直接地认识到社会发展和进步对该领域的需求。

因此,培养出对该领域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钱锐(安徽科技学院党委办公室,安徽凤阳233100)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承担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专业设置的优化和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的建设、大学生实践途径的探索是构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4-0207-03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研究”(2010sk372)207--客观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党中央和政府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

就该战略中的产业结构而言,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并不断优化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必然选择。

这也就对我国的人才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既需要研究型人才,又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但最为需要的是这两种人才间的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和经营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的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欠缺的矛盾。

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也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模式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

但这种大众化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大众化,而不是实质性的大众化,只实现了“入口”的大众化,而没有实现培养过程和“出口”的大众化[2]。

原因在于大众化教育不应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的实践。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在实施该教育模式的前提下,培养出多样化、多层次的高素质人才。

2002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

但从现状来看高职毕业生人文知识较欠缺、综合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此把技术性和应用性教育上升到本科阶段,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条有效之路。

再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解决我国人才市场结构性失业、实现人才市场稳定和繁荣的必由之路。

如上所述,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再加上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就造成了高校输出的人才并非市场所需,继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要有效地解决该问题,只能由高等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有数量的增加外,还要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从而也就能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实现人才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三、新时期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现状,构建出一个有效且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该机制中应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或主线,以此来保证该机制中其他各项因素的协调运转。

(一)优化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高校的专业设置是由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条件共同决定的。

专业设置的合理程度和课程体系的完善程度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专业设置首先应明确社会生产中需要哪个行业应用型人才,其次要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生源质量、毕业生去向等因素来综合决策专业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学校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确定各门课程知识的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由社会存在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及学生心理发展阶段这3方面的要素来共同决定的。

课程体系的合理及完善程度不仅要考虑该体系所覆盖的某个领域知识的全面性,还要考虑各种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和其应用价值。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包含3部分:思想道德素质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各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它包括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思想观念、政治觉悟等方面的教育。

因此思想道德课程的设置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保证。

通识教育课程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领域知识的概貌和人类文化的常识,使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和宽厚的知识功底,为其专业知识的习得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而牢靠的基础。

专业课程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培养专业能力的生长点。

要建设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其中思想道德课程应在体现当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倡导学生思想个性的发挥;通识教育课程应重点而简练地介绍科学文化、人文常识,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应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其专业性和应用性。

(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而开展的一种寓教学于实践的活动[3]。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和关键的环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208--类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

就我国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而言,主要存在着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模式不科学、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场所紧缺,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4]。

基于这些问题,再加上我国目前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实践教学体系应当包括师资队伍、课程设置、训练场所或基地、教学反馈和评价这四大要素。

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注重教师的学历层次的搭配、知识结构的完善、专业素养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根本保证。

时下兴起的“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应用型人才师资发展路径的一种选择:建设一支既具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能力,又具有科技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师资队伍。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技术人员或管理者来校任教或讲学。

课程设置应加强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和努力实践该领域前沿技能,对此,可以相应地设置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训练场所或基地包括校内和校外训练基地,校内训练基地是学生及时参加训练的场所,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建设起包括用于基本技能训练的设备或设施在内的训练基地;学校应积极主动地与校外的企业、公司和其他单位进行合作,通过为其输送人才、提供科研支持等方式来为学生实训争取机会和场所。

因为校内实习能保证技能训练的及时有效、校外实训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真实的应用环境,所以这二者不可偏废。

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反馈和评价应侧重于过程性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辅,这是因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勇于主动实践的精神以及对专业领域内的各种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的切身体验,这二者都需要在一定的实践过程中实现。

(三)大学生实践途径的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5]。

2009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6]此后不久,国家教育部又举行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这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存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4种:“三下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创业实践活动。

但是这些活动有些流于形式、实践时间短、实践不深入;有些实践范围有限;有些耗费的社会资源过多、成本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