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创新长春市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关于创新长春市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的核心城 市,创新长春 市人 才培养机制对 于地 区经济社会 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在此从分析创新长春 市人 才培养 机制的现 实动 因入手 ,提 出 了创 新长春市人才培养机 制的主要战略 目标 、战略重点 以及战略步骤 ,构建 了创 新人 才培 养机 制的基本
框架。
[ 关键词 ] 创新 ;长春 ;人才培养机制
( ) 三 高效 的人力 资源配置方 式以及成 熟的人 才市场体
系 为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提 供 了 关 键 条 件
建立和完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 目标 , 一个重要的
内容就 是 要尽 快 形成 包 括人 才 市场 在 内 的完 整 的市场 体 系 。随着长春市 区域社会 经济 的发展 , 政府职能 的转变 , 以
[ 中图分类号 ] G 2 5 [ 文献标识码 ] A [ 作者简介] 姜琳琳 ( 9 0 ) 1 8 一 ,女,硕士,讲 师,研 究方向为思想政 治教 育。


创新 长春 市 人才培 养机 制 的现 实动 因
( ) 吉图开发开放先导 区的确 立 , 一 长 为创新 人才培养机
学、 东北 师范大学 等各 级各类高 等院校 3 所 , 9 国家重点科研 开放 实验室 1 个 , 国科学院和工程 院院士 2 名 , 9 中 6 各类专业
本指导 思想 , 同时应结合 本省的省情 以及长春市在东北老 工
业基地 和长吉图地区发展过程 中的城市定位 , 坚持人才 的培 养要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 、 向现代化 , 面 立足培养全 面发展 的 各级 各类 的人 才 , 以确保充 分利用本 地 区的人 力资源 , 区 为
位 的问题 , 国家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 划纲要》 《 明确 提出创新 人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

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机制的思考□阚莉莉滑晓军马晶晶【摘要】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高校相对集中的保定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内容,提出了有效实施保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工作设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能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103044)成果。

【作者单位】阚莉莉,保定学院基础教学部;滑晓军,河北大学;马晶晶,保定学院中文系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竭诚服务大学生为切入点,拓宽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渠道,构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保障有力、大学生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

针对素质教育环境的变化,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结合,融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素质提升和职业素养提高为一体;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一、建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试图把大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

这种定位的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分割过细,割裂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使接受任何专业教育的学生都缺乏一种内在的科学与人文的精神。

高校的素质教育应当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培养目标应当实现多样化,培养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应当明确培养主题即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业务基础的夯实,创新品质的培育,社会责任的强化,合作精神的养成,人文情怀的铸就。

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才经H UMAN RESOURCE关于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文/许实霖摘 要:经济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部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从生产线上被动操作者转变为主动创新者和综合技术的驾驭者,成为新一代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本文针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建设问题,从其内涵特征、现实意义、模式建构和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要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打造岗位技能学习和职业能力研发链接的创新教育模式,形成“往复学习、工学交替”的非连续学程,并营造相应的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关键词:创新型 高技能人才 培养 思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正在发生深刻转型。

经济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要求部分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手脑并用、边干边学、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新一代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而这样的人才十分紧缺,建设任务尤为艰巨,必须从内涵特征、现实意义、模式建构和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界定1.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能人才队伍的优秀代表,是将高新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骨干力量。

顾名思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就是创新和高技能“双核”人才。

他们一方面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另一方面具有全球视野、复合型知识结构、较高的信息敏感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具备使用、设计、移植和改造等能力。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创新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的复合体,既脱胎于传统的技能型人才,又丰富和完善了传统技能型人才的内涵,与传统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线上被动操作者转变为主动创新者和综合技术驾驭者双重身份。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1)兴趣浓厚、观察敏锐和意志坚强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人格特征。

关于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

关于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些思考

需要制订一套适合精英教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 化学院拥有这样一批专业人才和特色学科 , 必然决定着我 院担负着培养精英人才 的重任 。
二、 创 新 型人 才培 养 方 案制 订的 覆盖 面 1 . 创新型人才培养 目标的确定。 在建立创新型人才 的 培养 方案 时 , 要 确定 培 养 行业 的领 军 人物 、 一 流 的工程 师 、 具有深厚基础 、 创新潜质的科学研究人才的 目标 。培养方
的 措施 以及 工作 计 划 。
关键词 : 创新人才 ; 精英教 育; 培养方案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4 2 . 0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1 — 0 0 2 7 — 0 2
高等教育发展 的一个重要方 向就是精英教育 ,而精 英人才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因为社会的进步源于创新 , 培
【 教改创新】
关于制 订创新 型人才培 养方案 的一些思考
肖模 昕 , 田 凯, 于立君 , 于 鑫, 许
哈尔 滨

1 5 0 0 0 1 ) ・
( 哈尔滨 工程 大学 自动化 学 院 , 黑龙 江
摘要 : 培养创新型人才, 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 目标 和发展方向。 综合 国力的竞争 ,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 中华 民 族能否实现伟 大的复兴, 关键在 于我们 能否培养 出一 大批 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本文结合哈 尔滨工程大学教 学工作会 议, 在 强调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同时, 就如何制订创新型人 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 并介绍 自动化 学院所采取
要实施精英教育 、 培养精英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一 个具有“ 三海一核” 特色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 在 良好地完 成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 , 更应该担负起培养精英人才 的重

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四点思考

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四点思考

是 创新 人 才 表 现 出 的整 体 精 神 风貌 。如果 欠 缺 健
全 的创 新 人 格 , 的 创新 活 动 终 会 陷 入 困境 。北 人 京 师 大 附 中 是 钱 学 森 先 生 的母 校 , 想 , 果 钱 试 如
学 森 先 生 没 有 献 身 科 学 、追 求 真 理 的 学 术 理 想 ,
指出 : 当前 , 创新 型人 才 培 养 的竞 争 已经 前 移 到基 础 教育 领 域 , 许多 国家尤 其 是 发 达 国家 , 纷 纷把 都
任。 在此基 础上 , 于那些 学有余 力 、 吃不饱 ” 对 “ 的学
生 . 校可 以因材施 教 , 学 提供 多样 化的选 择 。 不是 而 用一些 偏题 、 题 、 题筛 选学生 , 出为应 试教 育 难 怪 搞 服务 的 所谓 的实验 班 , 重点 关 注 少数 学 生 , 放 只 而 任大 部分 学生达 到一 般 的水平 。 当前 , 特别 值得 关 注 的一 点 , 就是 防止 把一 些 中学 实验 班 的应 试教 育 思维 和模 式 复 制到 大 学来 , 防止 这 种大 学 教 育 “ 中
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
◇ 纪 宝 成
关 于 创 新 人 才 的 培 养 问题 , 曾在 多 个 场 合 我
发 表 过 看 法 。今 天 , 想 就 培养 创 新 人 才 谈 四 点 我
认识 。
无类” 基础 上 的“ 因材施 教 ” 以培 养创新 人 才 的名 。 义为 一部 分学生 “ 小灶 ” 而忽视 大部 分学 生 的教 开 , 育教 学水平 和质 量 , 至牺 牲大 部分 学生 的教育 权 甚
益. 这是 有 违教 育 公平 的 , 并 不是 真 正 地培 养 创 也
第一 , 创新人 才 的培养 需要 贯穿 于教 育 的全过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

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心得体会(篇1)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的学习,感触非常深刻。

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

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

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就来谈谈关于学习了这么多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具体感受。

首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就是指一切能提出新颖的思维成果的非习惯性思维,即凡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应用、不存在确定规则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

在这门课上,时东兵老师进行了教学创新,经常让同学自己选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上台演讲,我们学到了各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及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作出有效的选择,减少思维活动的盲目性,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课堂上,时东兵老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并启发引导同学们提出许多有趣的思考题,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时老师分析的创造性思维的几种策略,其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

因为,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喜欢习惯性地思考,跟着经验走。

例如:“狗凭着嗅觉找食物”它只知道要沿着有食物的方向,这样一个逻辑思维才能获取食物,却不知有时要接近目标,反而得远离目标的道理。

还有“直线与曲线插空”我们要想知道这两组字母的不同,我们总是喜欢沿着习惯性思维,去找这些字母的内在逻辑,就是不知道从它们的外形去寻找不同点。

突破思维定势也就是要突破设置在你面前的一堵墙,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

例如:1,如何将鸡蛋立起,仅仅是哥伦布解题时的一种方法吗?2,杯子里装着空气,为何很多人看不见?3,给你一盒图钉几根火柴一支蜡烛,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将蜡烛固定在门上?在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因为,我们都处在思维定势当中,导致要么解不了题,要么找不到简便有效的方法。

关于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高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1 何 谓 创 新 型 人 才
本 文 定 义 的 创 新 型 人 才 主 要 指 那 些 创 新 意
题 。高 校作 为人 才 培 养 和 知识 创 新 的基 地 ,应 当
收稿 日期 :
识 、创 造性 思 维 极 其 活跃 ,可 以暂 时 默 默无 闻 , 但 其 创 新性 思 维 活 动却 时刻存 在 ,并 且 时 刻都 勇 于 实 践 ,随 时产 生 的一 些 想 法 都 可 以转 化 成现 实 生 产 力 的精 英 人 群 。笔者 认 为 创新 型人 才 必须 具 备 以下 几个 素质 。
( 解 放 军理 工大 学理 学 院 ,江 苏 南京 2 1 1 1 0 1 )
【 摘要 】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还未消除、欧债危机尚未得到缓解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加快提升 自 主创新能力以应对
更为激烈 的 国际竞 争。加快创新 型人才培养 已经成为全社 会 ,特别是 高校亟待解 决的重要课 题 。本 文首先 阐
提 升 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考 试 是 衡量 学 生 学 习效 果
的唯 一标 准 ,其单 一 性 与静 态 性使 其 难 以 区分 学 生 的真 实水 平 ,难 以真 正成 为提 高学 生 创新 能 力
的动力 源泉 。
2 . 3 教9 币 队伍缺 乏实 践经历
素才 能获得 创新 成功 。 ( 4)把握 机遇 的能力 。机会 虽然对 于每 个人 来 说都 是存 在 的 ,但 是 它 总是 留给 有 准备 的人 。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 的洞察力 ,能合理利用



I n II - I
_ l J ^

I n d u s t r y a n d I n f o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n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学园 I X U E Y U A N
纛 纛
2 0 1 3年 第 1 8期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 养 的几点思考
史 娟 胡宏 亮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 ( 淮安校 区 )
【 摘 要 】当前,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各大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对于民办三本院校来说,培养社 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学校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民办三本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 过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 式、创建 良 好的学校氛围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路径来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 关键词 】民办三本院校 创新型人才 培养
2 .改 变传统 的教 育模 式
创新 型人 才培 养的 必要性
2 l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 体现在创新人才数量与质量的竞争上 。 因此 ,当今世界各国 在高等教育中都十分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大学作为国家 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责无旁贷的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重要任务 。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强调 : “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 中的中心地位 , 着力培养信 念执著、品德优良、 知识丰富、 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和拔 尖创 新人 才 ” ,并 提 出 “ 创新 人 才培 养模 式 ,深化 教育 教学 改革 ,创新 教育 教学 方法 ,探索 多种 培养方 式 ” 。 所谓创 新 型人 才 , 我 国 尚未形成 统一 的定 义 , 但纵 观各 家之言 , 创新型人才至少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 ( 1 ) 健 全的人格 ; ( 2 ) 健康 的身体 ; ( 3 ) 扎实的知识基础 ; ( 4) 广 阔的知识领域 ; ( 5 ) 创新意识与思维 ; ( 6 ) 与他人协调合作 的能 力 ;( 7 ) 较 强 的动手 能力 。 民办三本院校的创立相对于一 、 二本院校来说 , 相对较 晚, 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 , 教育教学经验比不上主办院校, 生源质量差的现象。因此,为了增强 自身竞争力 ,向社会输 出更 多有 用 的人 才 , 民办 三本 院校更应 该进 一 步更新 人才 培 养观 念 , 改革人 才培 养模 式 , 建 立创新 型 人才 培养 的强有 力 保 障机制 。 二 民办三本 院校 创7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推进 。
L 键 词J 天 创新; 人才; 创新 培养
13充分认识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 . 校人才聚集,有 良好的基础设施 、相对 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多学科 交叉的发展环境,这些特点使高等学校成为产生新知识 新思想的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 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趋势,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要 搞好这项工作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认识 ,并采取多种有效 措施统筹推进 。以下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
沃土,也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正因为如此,创新人才培 养已成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在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 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 中华民族能否崛起,决定了国家发展的步伐能否快捷。在我国基本
1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 实现 了高等教育大众化 的今天 ,更要把培养 创新型人才作 为提高高 11充分认识科 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五千年 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 . 容,作为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 文明史表 明,一个 国家、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刻地影响着 它的经 和落脚 点。 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且,科学技术的盛衰是先于经济的。据考证, 2正确把握创新人才的内涵及素质要求 . 21要正确理解什 么是创 新人才 。所 谓创新型人才,就是指能 . 明朝以前,我国经济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 的 比重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14 / 左右 。 而据 《 世界 自然科学大事年 表》 够打破常规,在 原有知 识、技术 、技 巧等 的基础上 ,经过 思维活动 记载, 同时期世界上重要的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技术成就大约 30 和相应地实践活动,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突破、有所创 0 项, 其中我 国大约 13 7 项, 占总数的 5% 7 以上 。我国的科学技术从 1、 造的高素质人才,也可 以说是具有创 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并能够作出 6 l 世纪开始衰落 ,到 1 世纪初,已经全面落后于世界 !相对应地 , 创新成果的人才 。 7 9 这里所说的创新,简单地说,就是指产生新观点、 我国的经济 总量占世界比重也急剧衰落。然而,与此同时,肇始于 新思想、新方 法、新技术 或制造 出新产 品。创新型人才与通常所说 蒸汽机发 明的工业 革命却 推动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从 而造就 的理论型人才、应用型人 才、技 艺型 人才等 是相互 联系的,它们是 了英、法等一批欧洲强国。上个世纪,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而产生的不同分类。无论是理论型人才、应用 的现代技术革命最终将美国推上了世界头号强国的位置。 综上所述, 型人才还是技艺型人才,都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需要成 科技创新与进步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进入 2 世 纪, l 22要正确把握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 我 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辉煌的成就 。 然而,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精神——创新的动力系统。包 1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 括批判精神、探索和冒险精神、 好奇心、 求知欲、敬业与奉献精神、 素。据有关研 究报告,20 年我 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 争力在 团结协作精神 、顽 强坚韧精神 ,等等 。( )创 新知识——创 新 的能 04 2 GP占世 界 9% 4 个主要 国家 中还居于 中下水平。世界知识产权 源 系统。创新型人 才的知 识储备 必须是综合 的、系 统的、开放的、 D 2的 9 组织 20 03年收到的专利 申 数量超 过 1 万件,其中,我国申请专 动 态的、活化 的知识体系 。具体而言 ,文化基础类 知识必须 具有广 请 1 利仅 10 件,甚至 比不上韩国的一个公司 ( 25 三星电子,11 件 ) 33 ! 阔性 、综合性 、人文性 ,学科专业知识应该具有学术性 、专业性和 世界品牌实验室 20 年发布的前 10 04 0 名世界品牌, 美国 占 6 个 , 前沿性。( ) 有 8 3 创新方法——创新的操作系统。包括一些基本的科学 我国著名企业海尔名列第 9 位 , 5 是唯一的中国品牌 。 正是由于科技 思维方法 ( 如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各种 竞争力较低 ,缺乏 自 主知识 产权 与世界知名品牌,使 我国这个 “ 世 思维方法 以及调查 、 实验、观察等各种研 究方法 ) .以及创造性 思维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坚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
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重视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引进外部创新型人才培养
模式,可以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创新中来。

4、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上引导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5、强调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新思
维能力,还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要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创新任务。

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思考

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思考

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措施思考科研和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以往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应该从加强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科研与教学相融合,建立师生激励机制,建立创新评价体系,开展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建设创新实验室六个方面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基于此才能更好地便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教学创新人才一、引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若没有创新,发展就无从谈起。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他的培养关系到民族发展的未来,是整个社会的任务。

在我国,高等院校更是承载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科研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责。

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与科研和教学密不可分。

二、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科研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的两项基本职责,它们的有机结合多年来一直是高等院校所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内容,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有利于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可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可促进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可促进教材内容的建设,可促进多学科之间深度融合,可促进实验室条件革新;而教育事业的提升又反哺了科研工作。

具体表现在: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技术过硬的创新人才,推动了科研工作在更深层面、更广范围内开展。

由此可见,科研和教学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调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担负着验证已知、探索未知,其本身也是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理念形式的体现,作为一个重要纽带衔接着理论与实践,科研和实践教学关系密切,科研和教学关系很大程度上反应的是科研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讨论的热点,虽然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和研究,但是在实际中高校学生创新精神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取得的效果总是不尽理想,很多学生存在接受知识的能力强,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抽象及数理逻辑推理强,综合运用和语言能力表达能力差等情况,终其原因,集中反映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不够合理,尤其是科研与实践教学不能够有机、紧密的结合,以至无法形成一个“大家”的环境,供以学生的创新个性的释放和创新精神的培育。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的思考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的思考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的思考创新型人才,如同一股春风,吹拂着国家的发展。

他们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问题,以及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比喻一:创新型人才如同一股春风创新型人才就像一股春风,吹拂着国家的发展。

这股春风,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发展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夸张修辞和强调手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在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核心的今天,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观点分析和思考: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关键。

教育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程设置的优化是核心。

课程应该增加创新性、实践性的内容,如研究性学习、实验设计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素质的提升是保障。

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形容词进行评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更为国家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总结: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和提升教师素质,我们可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好的支持,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我们共同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首先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 其次 , 加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的立足点和 出发 型人才的基础 , 通识教育 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开 点。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文化基础知识 , 即科 放 的思想观念 , 培养学 生全 面的素质 , 构筑合理 学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 ; 专业知识 。 即专业 基本 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拓展知识背景 和能力基础, 理论知识和前沿领域的知识;其他相关知识 , 即 为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同时也为人才 与 自己专业联系密切的相邻专业的知识。另外 , 跨学科 、 跨领域创新以及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 合理 的知识结构还要求具有哲理性的思维头脑 , 供条件。本科生的教育 目 标不可能实现人人都成 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创新人 才 , 而是立足于基础知识 的培养 、 身 终 其次 。 创新型人才应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创 学 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培养。本科教育强 新型人才必须具有 的人格特征 , 创新型人才应不 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 、 宽广 的 迷信权威 , 对现有的学说和权威的解释不是 简单 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 , 增强人才的 地接受 , 而是敢于提 出质疑 , 要有跨越前人理论 社会适应性 , 为人才发展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 的 的勇气 。 , 这样 才能另辟蹊径 , 创立新说。任何 一 前期储备。通识教育的 目 标不是培养通才 , 而在 个有重大意义的独创性的科学设想 , 都是对司空 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 。 知识经济需要全 见惯的现象提出的质疑 , 是对原有理论的某 种程 面发展的人 。实践证明, 通识教育在增强学生的 度的突破。创新型人才独立健全的人格特征 , 是 知识 、 能力的综合性 , 提高人文素养 , 促进人的全 坚持实事求是 的科学态度 , 发展 、 完善创新成 果 面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 , 更新教育观念。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第三 ,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 。创新思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活动 , 要想实现教育创新 , 首 维是超越固定的、 传统 的常态模式而进行的一种 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 我国高等教育 目前 开创性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 , 创新思维不是一种 仍然沿袭着 传统的教育 观念 , 因此 , 我们 须从 独立的思维方式 , 而是 多种思维有机结合 的产 建设创新 型国家 ,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 , 从落实科 物。创新思维包括求异思维 、 丰富的想象力和灵 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 , 充分认识培养创新 感的捕捉等 , 求异是创新 的开始 , 丰富的想象力 型人才的重要性 , 转变 旧的教育观念 , 树立 以创 是创新 的平台, 而灵感的捕捉则可以使创新信手 新导向为主的教育观 , 培养学生 的创新 能力 和实

关于推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

关于推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

关于推进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责无旁贷。

因此,各高职院校都开始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应首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着力打造创新型的师资队伍,大力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为国家建设输送更多创新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教育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创建创新型国家,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广泛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但是,如何把创新理念灌输到每一位领导、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如何把创新教育融入到所有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1 树立创新型的教育观创新教育观念。

首先,创新高职院校教育人才观。

从培养知识、技术性的专门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型人才。

其次,创新高职院校教育功能观。

从封闭的教学转变为开放的产、学、研三位一体。

1.1 转变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这是搞好创新教育的首要条件领导层要高度认识,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从学校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学生活动、人才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1.2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搞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放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摸索一条全新的教学方法。

只有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创新教育的方案才能落到实处,创新教育才会收到实效。

1.3 转变学生的教育观念,是创新教学的落脚点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知识以老师说的为准,考试以标准答案为准”的知识学习型思维方式。

为此,大学生要在所有的教学环境中都受到创新教育理念的熏陶,都受到创新教育方式的训练,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2 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要通过“做”中“学”打造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2.1 依托专业创办学科性公司这样会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和提高实际能力的场所。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人才素质是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对人才素质有着不同要求。

二十一世纪是由知识经济主导的世纪,它所要求的人才具备创新素质。

一、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人才1997年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关于1996年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该报告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不断创新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在1999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把知识经济称为“新经济”,并给它下了个定义“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

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系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

以上这两个定义明确强调了创新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上最年轻的首富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的产业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他的一切成就都来自他的创造力和微软公司的不断创新。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以现代科技为主导。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和商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趋势,使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999年1月国务院通过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其中明确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

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又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种种举措,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宏伟战略。

二、现行教育制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弊端我国教育制度和西方教育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有一番描述:中国传统教育注重“仓库理论”,把人脑看作储存知识的仓库,通过教育的灌输去填满仓库,学生被视为收集知识的仓库。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应对市场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如何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企业要实现持续创新,需要拥有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员工。

传统的培养方式往往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然而,如今的市场环境变化异常迅速,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积极主动提出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人才。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的迫切需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核心要素1. 鼓励自主学习与思考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机制应该鼓励员工结合实际工作需求,主动进行学习和思考。

企业可以提供专门的学习平台和资源支持,组织内部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

2. 强化跨部门交流与合作创新往往需要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交叉和融合。

企业可以通过组织跨部门的交流和合作项目,打破组织壁垒,促进不同岗位之间的合作与创新。

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能够让员工们从不同领域的专家中获取知识和灵感,还可以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才需要通过实践来锤炼和应用所学。

企业可以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如参与创新项目、组织创新比赛等,让员工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以某高科技企业为例,该企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进行了创新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该企业鼓励员工从业余时间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站式的在线学习平台,并设立了学习奖励机制,激励员工进行学习。

其次,该企业积极组织跨部门的交流与合作,设立了创新项目组,由不同部门的员工组成,共同解决企业面临的挑战。

最后,该企业还鼓励员工参加创新比赛,并设立了奖励机制,激励员工提出有价值的创新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对策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对策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对策思考摘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人才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开发在人才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首先就需要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一是要明确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目标要求,二是要以此为基础,创新人才培养开发的教育机制、实践机制以及合力机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教育机制;实践机制;合力机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纲要》)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并对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做出明确部署,包括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五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

这一系列论述为今后加强和创新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人才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当前重点要消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其中,直接影响着人才发展的状况,因此,本文主要就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目标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目标,是引导人才培养开发工作沿着预定方向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才纲要》对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目标要求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现代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培养新途径,构建创新机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培养人才当今时代是一个国际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激烈的新时代,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创新。

面对未来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新局面,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如何认清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深化高校内部改革,建立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迫切任务。

一、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体现。

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踞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

过去的多年,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们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都不高。

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是应景之需而确实是我国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2.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作为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作为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在全球化日益加速趋势所迫之下,人才作为强国之本,在整个竞争过程将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所以现代教育趋势是要培育是既要具有扎实稳固的基础、又要跨多元学科、以及具有综合性的创新人才尤为重点,本文基于对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的思考及多元化教育的需求,论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与现实教育应该如何让我们去做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创新;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1一、影响因素的分析随着教育部关于教育改革会议的屡次召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制定及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提出,以及我国号称航天之父科学家钱学森的遗言所提出的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教育入手,面对这种现实状况,按照国家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回顾多种历史原因,结合我国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又不成熟的状况之下,尤其是在面临目前我国现状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人口众多而基础教育资源相对紧缺,优质教育资源更为缺乏的情况下,造成了多年来的许多学生一踏入校园就有过独木桥的现象,于是在学校中出现了培养学生是为了生存而竞争的教育模式的出现,过分注重应试、书本知识的传递,因而在我国的中小学的课本的课程设置上重书本、重理论、重积累、重抽象知识、重应试技能,而教师的主要的教育职责就变为是以获得高分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相脱离,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这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缺乏实际创造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束缚了人才的创造力和我国的竞争力。

应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值得去进行思考。

二、改进模式的提出(一)改变教学方式。

从改革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着手,传统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实用知识为主符合了当时社会需要的人才,而现在我们所提供的是要给创新教育一个平台,构建一套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

人才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是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中,关键之关键是人才的培育。

树立人才资源开发的“大培训观”和“大教育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提升人才的群体素质,是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观念,增强人才培养的规划和投入意识
“重引进、轻培养,有培训、无谋划,讲培养、少投入”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与“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不符,也与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相悖。

因此,我们要切实转变观念,在人才培养方面增强规划意识和投入意识。

首先,要树立人才开发“本土”理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加快完善市场经济步伐的实践证明,市外、省外、国外的人才资源利用是有限的,而且是有条件的。

我们要在最大限度利用市外、省外、国外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努力培养本土、本地人才,在生产人才资源上下功夫。

眼睛向内,加大培训力度,不遗余力地在人才培养上大做文章。

视角内转,建
立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培养配套政策和制度,并狠抓贯彻落实。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根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需,适应“三个文明”建设需要,培养紧缺、急需、适用人才。

其次,要加强人才培训“规划”工作。

长期以来,我市有组织、有计划地培训人才,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普遍轮训,分期分批举办党政人才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门业务知识培训,认真开展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出国(境)培训和MPA、MBA研修工作,提高了人才队伍素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人才培训还有很大潜力,还需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以与时俱进的姿态,进一步加强人才培训“规划”工作,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开发、社会发展所需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训规划,长期打算、近期安排,适用当前、谋划长远。

第三,要增强人才培养“投入”意识。

要加快解决人才培训存在的经费比重轻、参训人员少、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站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战略高度,加大人才培训成本的投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成本投入体系和机制。

要把人才培训培养的经费支出,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意义的一种生产经营性开支,一种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支出,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企事业发展预算,并逐年增加幅度。

同时,要在完善我市
人才发展资金运作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人才培训经费比重,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二、整合资源,实施社会化运作的人才培训工程
整合我市教育培训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是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市大中专院校、各行业职业学校、教育培训单位的撤并、重组和新建,所取得人才培训收效就是例证。

随着“融入长三角、打造马芜铜”的深入,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跨行业、跨系统、社会化运作的紧缺人才培训,显得尤为迫切,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领导人才现代化培训。

曾庆红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大干部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主阵地的作用,加紧培养和造就一支现代化的领导人才队伍。

这段话,不但明确了领导人才培养方向,而且指出了培训的时代要求和具体内容。

党校、干部院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教育机构,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同时要在“现化代知识”培训方面下功夫,要开设科技知识、WTO知识、外贸知识、法规知识、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课目,以提升领导人才现代化知识和管理水平。

二是专业人才国际化培训。

从提升我市人才的群体素质出发,建立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可以借助“外脑”开办培训班,培养我市国际化通用人才;也可以直接送出国门学习考察,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熟悉国际惯例,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还可以借助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教学资源,开设MBA、MPA和各种非学历高级人才培训班,培养和造就职业化优秀人才。

总之,要加大培训模式的境内外合作力度,通过联合办学、项目合作、聘用兼职、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和利用优质的国际国内资源,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等,与我市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并培养人才。

三是技术工人智能化培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是人才,技术工人也是人才。

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技术工人匮乏,“硕士易求,技师难寻”,“人才链”脱节的严重情况,我们要通过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利用社区、企业、学校资源加快培养一批智能化的“高级蓝领”,在技术工人队伍中形成一批专家型的人才,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

要完善职业教育培训方式,突出“学”与“习”相结合,在教育单位设置模拟工作场地,提高技能传授效率。

要加强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形成有效、平衡的职业技术人才供求机制,为企业服务,按需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三、立足长远,建立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的知识技能更新、补充、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也是人才国际化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形成了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而我们才刚刚起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制度上、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

首先,要树立全社会教育观念。

破除教育即学校教育、学历教育的传统理念,将一次性学校教育为主,转向面向所有人、多样化教育为主的全新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终身参与学习。

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家庭。

要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调,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构建符合我市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要通过在职培训、就业培训、职业培训等,营造全社会热爱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强化继续教育制度建设。

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远计划,必须用制度加以保证。

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远性。

继续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工程,建章立制要与人事管理诸多环节相结合,要把继续教育与干部选拔、职务晋升、业绩考评、薪酬奖励等
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当前,要按照国家、省、市继续教育规定和实施细则,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统计、登记、评估和奖励意见,制定和完善《培训基地资格认证制度》、《教师任教资格审查制度》和《继续教育证书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国外教育机构准入制度,制定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化教育实施意见,构建完善配套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寓培养机制的创新于制定各项制度之中。

第三,要实现教育方式的彻底转变。

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具体内容、方法手段等,都要适应人才高素质发展,符合时代变革的要求,我们要在创新上大做文章。

要通过短期培训和长期教育相结合、国内培训和国外进修相结合、集中轮训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等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格局。

在培养方法上,既要突出一般培训,也要重视特殊培训,既要做到培训应用技能型的急需人才,又要培训国际通用性的人才。

要鼓励用人单位以重大项目和课题为载体培养优秀人才,并为优秀人才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要有计划地采取公开选拔、专家评审、签订合同的方式,组织部分有发展潜力、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外出深造。

要大力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科技创业中心、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基地,在吸纳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培养我市急需的高级人才,以取得科研攻关和人才培养双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