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量评价

合集下载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水资源评价是针对某一区域水资源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过程,旨在为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水资源评价准则及其计算口径是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决定着水资源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一、水资源评价准则水资源评价准则是指衡量水资源状态和功能的基本衡量指标和标准,是水资源评价的基础。

根据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将水资源评价准则分为两类:水量准则和水质准则。

(一)水量准则1.水循环量。

水循环量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自然水循环的总量,包括降水、蒸发、径流、地下水补给等。

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2.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长期以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表征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3.水资源平衡率。

水资源平衡率是指某一流域范围内水资源平衡状态的指标,表示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水量平衡情况。

一般考虑采用年度平均值来表示。

(二)水质准则1.水质类别、水质目标。

根据水体污染状况,对水体进行分类,并设定不同水质目标,以指导水体污染防治工作。

2.水质评价指标、标准。

根据水体的污染状况,制定符合国家标准和实际情况的水质评价指标和标准,以量化水体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

二、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是指在水资源评价中,用于衡量各项水资源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原则。

现将水资源评价计算口径分为水量计算口径和水质计算口径两个方面。

(一)水量计算口径1.水循环量计算。

水循环量计算采用水量平衡的原则,根据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等指标进行计算。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计算采用供需分析的原则,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和总需求量进行计算。

3.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

水潮汐及灌区排水计算是指考虑水资源对不同排水分区之间的影响以及灌溉用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根据不同水资源循环分区进行计算。

(二)水质计算口径1.水质评价指标计算。

水资源评价技术原则

水资源评价技术原则

水资源评价技术原则一、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和影响因素。

水资源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水资源量的评估,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质量、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

综合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和信息,还要结合实地考察和专家意见,做到全面、客观、准确。

二、定量性原则定量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需要尽量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和指标。

通过定量化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水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定量指标包括水资源量、水质指标、水资源利用率等。

定量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尽量避免主观判断和模糊描述,而是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客观分析。

三、时空性原则时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差异,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变化。

时空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水资源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水资源的动态变化和趋势。

四、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需要提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评价结果和建议。

评价结果和建议应该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导,帮助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可操作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决策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以便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和建议。

五、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水资源评价时,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和保护性。

水资源是有限的,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原则要求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水资源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以便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和措施。

水资源评价技术的原则包括综合性、定量性、时空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评价者更准确地评估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与管

水资源的调查、评价与管

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经管一、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经管的基本概念水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把水资源定义为:作为水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适合某地对水的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水资源调查:水资源调查是指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调查。

水资源数量包括水气量、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水资源总量等。

水资源质量指的是水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如水污染状况等。

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是指对于水资源的源头、数量范围及其可依赖程度、水的质量等方面的确定,并在其基础上评估水资源利用和控制的可能性。

水资源经管:水资源经管是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等方面的实施,包括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组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用水矛盾;监督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制定水左右的合理分配技术方案,处理好防洪和兴利的调度原则;提出并执行对供水系统及水源工程的优化调度技术方案,对来水量变化及水质情况进行监测与响应措施的经管等。

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经管的原理与方法GIS与RS技术在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水资源科学经管已成为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世界上许多国家应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经管水资源所取得了巨大综合效益。

以GIS为核心的水资源经管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优势在于:(1)水资源信息统一集中经管,可减少信息流失和重复工作,便于信息资源共享;(2)促进水资源经管工作的规范化;(3)信息查询快速准确,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可随时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4)有效地辅助经管人员制定规划;(5)及时反映水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

这对于改善和提高水资源经管工作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决策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规范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为了更好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工作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范,以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水文水资源调查,简单来说,就是对水的各种特性和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的了解和记录。

这包括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等多个方面。

而评价则是基于这些调查数据,对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在降水调查方面,需要准确测量降水量的大小和时空分布。

这通常通过设立雨量站来实现,雨量站的分布要合理,能够反映出研究区域的整体降水情况。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也有多种,如翻斗式雨量计、虹吸式雨量计等,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同时,还要考虑降水的类型,是降雨还是降雪,以及降水的强度和频率等因素。

蒸发的调查也不容忽视。

蒸发量的大小与气温、湿度、风速、日照等因素密切相关。

常用的蒸发测量方法有水面蒸发皿法、大型蒸发池法等。

通过这些测量,可以了解到水分从液态转化为气态散失到大气中的数量,这对于评估水资源的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径流的调查则主要关注河流的流量、流速、水位等参数。

流量的测量可以通过流速仪法、浮标法等进行。

水位的观测则需要设立水尺,定期读取数据。

此外,还需要对河流的流域面积、河道形态、河床糙率等进行调查,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地表径流的特征。

地下水的调查相对复杂一些。

需要了解地下水的类型,是潜水还是承压水;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等也是重点关注的内容。

通常采用地下水监测井来进行水位和水质的监测,而水量的评估则需要通过抽水试验、水文地质分析等方法来完成。

在完成了各项调查工作后,就进入到水资源评价的阶段。

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是计算区域内水资源的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重复计算量。

这需要综合考虑降水、蒸发、地表径流、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等因素,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进行计算。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水资源评价是对某一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的过程。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综合分析了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等多个指标,从而达到对水资源状况的全面了解。

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水资源的量化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基础。

通过对水资源的流量、水位、蓄水量等指标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准确地了解水资源的数量情况。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把握水资源的供需情况。

其次,水资源的质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资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评价非常重要。

通过对水样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如 pH 值、溶解氧、悬浮物、氨氮、病原微生物等,从而判断水资源的健康状况。

再次,水资源的分布评价考察了水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存在差异,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水资源匮乏。

水资源的分布评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水资源的利用评价是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估。

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的利用评价可以评估不同行业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建议,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是对水资源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包括水资源的量化评价、质量评价、分布评价和利用评价。

水资源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指导,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评价,才能更好地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5水资源总量评价教程

4-5水资源总量评价教程
2018/11/2 8
二、水资源总量计算方法
水资源总量并不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 下水资源量的简单相加,在计算水资源总 量时,将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相 加扣除相互转化的重复水量。即 W=R+Q-D 由于分区重复水量D的确定方法因区内 所包括的地下水评价类型区而异,故水资 源总量计算方法分3种类型。
2018/11/2 3
地面径流、壤中流及河川基流构成河川径流, 是水资源中的动态水量(蓝水);
植物截留、填洼、包气带含水量和地下蓄存 的一部分转化为有效蒸发(绿水,植物散发)是农 作物需水量的天然来源,另一部分蒸腾回到大气 中成为无效蒸发(绿水,土壤蒸发) ,是目前未被 利用的潜在水资源。
2018/11/2
2018/11/2
9
单一山丘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
在单一山丘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 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按总排泄量计算,相当于当 地降水入渗补给量,这两种水量之间的重复计算 水量是河川基流量。
单一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
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地 下水资源量为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与地表水体渗 漏(包括流域外引水和区域周边侧向渗漏补给)补 给量之和,再减去井灌回归补给量与平原区河川 基流的引、提水灌溉后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13
• 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下水向河流排泄的 主要排泄项。
• 河床潜流量是指河流出山口处,河床被厚 度较大的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河床未能 切割到基岩。这时出口断面所测的径流量 不是全部的径流量,尚有一小部分以潜流 形式下泄,便是河床潜流量。
P R E U g V
河川 径流 量 总蒸 散发 量
蓄水变量 地下 潜流 量
R RS Rg
E ES E g

4-5水资源总量评价教程

4-5水资源总量评价教程

2024/7/15
4
总蒸发E
区域水循环概念模型
大气降水P
植物截留损失
地表水体蒸发 地表调蓄 坡面流
地表蒸散发Es
土壤入渗
地表径流Rs
包气带蒸散发 土壤调蓄 壤中流
潜水蒸发Eg
下渗补给地下水Up 地下调蓄 河川基流Rg
2024/7/15
地下潜流Ug
河川径流R5
在天然状态下,一个闭合区域的总补给量与总 排泄量之差等于区域地表、土壤、地下水的蓄水 变量。时段水量平衡方程式可表示为:
计算全区域(山丘区加上平原区)的水资源总量时,须扣 除山丘区水资源量与平原区水资源量之间、山丘区水资源 量本身及平原区水资源量本身的重复计算量。
➢ 不同保证率水资源总量的计算
按地貌类型区,采用相应的水资源总量计算公式,依据 区域内逐年的各分项水量,先求出逐年的水资源总量,然 后对水资源总量系列进行频率分析,推求多年平均和不同 保证率的水资源总量。
➢单一平原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
平原区地表水资源量为当地河川径流量。地下 水资源量为当地向渗漏补给)补给 量之和,再减去井灌回归补给量与平原区河川基 流的引、提水灌溉后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2024/7/15
10
➢ 多种地貌类型混合区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计算
第四章 水资源量评价
§4-5 水资源总量评价
水资源总量计算的目的:分析评价在当前自然条件 下可用水资源量的最大潜力,从而为水资源的合理 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4-5 水资源总量评价
一、水资源总量的概念
在一个区域内,如果把地表水、土壤水、地下 水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则天然状态下的水资源总 量可广义地定义为大气降水量。大气降水是水资 源的总补给源。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技术原则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技术原则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技术原则水资源评价是指对特定地区、流域或水文系统中的水资源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评估和分析,旨在确定其可持续利用的水量和质量,以及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优先方向和可行性等问题。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工作,对保障国家和地区水资源安全、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资源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水环境、水资源量、水质、水文气象、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等。

其中,水环境是指对水体、泥沙、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等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水资源量是指对水资源水量、水质、流量、年际变化等进行评价,水质是指对水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水文气象是指对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气象变量进行评价,水资源利用是指对水资源利用的方式、水资源的多功能利用、产业结构等进行评价,水资源保护是指对水资源保护、恢复、治理和维护的目标、措施、效果进行评价等。

水资源评价的技术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可比性、可靠性、透明性和参与性。

其中,科学性是指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数据、方法和模型,使评价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实用性是指要具有操作性,能够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指导,满足不同的实践需求;系统性是指要综合考虑水环境、水资源量、水质、水文气象、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保护等多个方面,形成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可比性是指评价指标、数据、方法等可在不同时间、空间、层次上进行比较,得出可靠的评价结论;可靠性是指要采用可靠的数据、评估方法和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充分验证和确定;透明性是指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透明,使评价过程透明化、可信度高、公信力强;参与性是指要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

综上所述,水资源评价是保障水资源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价要素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可比性、可靠性、透明性和参与性是进行水资源评价的技术原则,这些原则的遵循将提高水资源评价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为我们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规范和科学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