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大-2012秋季-公共政策概论-作业(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第一学期《公共政策概论》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D )
A 德洛尔
B 林德布洛姆
C 勒纳
D 拉斯韦尔
2.秉持“英雄史观”的观点在公共政策学上属于( B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精英理论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
D 渐进主义模型
3.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 C )
A利益集团B公民C大众传播媒介D思想库
4.美国总统制是一种最典型的( A )
A首长制B委员会制C集权制D分权制
5.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B)
A组织理论B交易理论C演进理论D行动理论
6. 事前制定出完整的评估方案,并由确定的评估者严格按照规定方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的评估。这一评估是指( C )
A内部评估B外部评估C正式评估D非正式评估
7.我国通过法律监督、财政监督、人事监督和工作监督等,影响、制约或控制其他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是( A )
A 中国共产党B司法机关C政府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
8. 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的监控组织是
( A )
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C行政机关D政党系统
9. 公共政策终结的最果断的方式是( D )
A公共政策替代B公共政策分解C公共政策缩减D公共政策废止
10.力求解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属于( B )
A行为研究B价值研究C规范研究D可行性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的明显特征是(ABC )
A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B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C公共政策的强迫性
D公共政策的调和性
E公共政策的特殊性
2.中国国务院享有的行政职权有(ABCD )
A行政立法权B提案权C行政管理权D人事权E一定范围的戒严权和建置权
3. 政策制定过程一般包括(ABCD)
A对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议程建立C政策方案规划
D政策合法化E政策监控
4. 按照政策监控的层次,政策监控可以分为( CDE )
A事前监控B事后监控C自我监控D逐级监
控E越级监控
5. 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ACE )
A整体性B阶段性C综合性D相对性E最优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公共政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 (1)内涵:公共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采取的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2)基本特征:公共政策的阶级性;公共政策的价值相关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公共政策有一个生命过程.
2.简述在政策议程中政府态度消极的原因。
答:(1)政府基本上不知道问题的存在。(2)政府知道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力去解决。(3)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政府所掌握资源的有限性一时没有能力解决。(4)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能力解决,只是政府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因而尚未排上政府的政策议程。
3.简述公共政策的评估标准。
答: 1.生产力标准; 2.效益标准; 3.效率标准; 4.公平标准; 5.政策回应度.
四、论述题(20分)
试述政策环境的构成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政府政绩考核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只因当外部的环境发展变化了时,原有的考核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便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些环境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工作重心。政绩考核中GDP的增长也成为考核重要指标。在唯GDP大小、唯财政收入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评价模式得到推行时,现实中出现了一些官员将发展简单化为经济数量的增长,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导致工作中片面追求“以GDP为中心”,大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忽视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重复建设、污染横生等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已与经济环境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突。由此党中央及时认识到原有政绩考核指标已经不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适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即发展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衡量标准,要求树立正的政绩观,在政绩考核中加入了绿色GDP,引咎辞职等新内容,以适应经济健康发展的需求。
第二,就政治环境而言,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而引起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纠正人们的某些错误观念,从而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中央领导人在多种重要场合都提出要实践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就要求各级政府实践和履行科学发
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第三,文化环境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那么紧盯经济发展速度,转而注意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等。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意识里很重要的部分。此外,民主意识、纳税人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不再对财政收支特别是支出漠不关心,而是开始关注政府财政用途及其效率效果,加强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等。全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强烈要求政府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关注民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为民谋福祉。
第四,就国际环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都实行官员绩效考评制度。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政府管理改革的浪潮,官员绩效考核更受到西方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就要求必须在各方面努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对接,这尤其对政府行为模式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要改变政府行为模式,重要一点就是要改变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因为有什么样的政绩考核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施政方式。在公共管理改革浪潮席卷我国的同时,尽快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绩考核制度,也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政府提出的要求。通过上面具体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官员政绩考核政策的不断变化,主要是由于随着国际环境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发展变化,原有的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环境的要求,并且与政策环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充分证明了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即公共政策是为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