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八位华人科学家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 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近十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1997-2012
近十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获奖时间获奖者主要成就2011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获奖理由: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由于对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获此殊荣。
颁奖词称,"今天,萨金特与西姆斯研究出的方法已成为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获奖理由:皮特-戴蒙得以在最优税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著名,最优税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
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
皮萨里德斯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
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森-和印第安纳大学女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奖理由:其研究证明经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社会组织的结构。
这两位学者的研究范畴,均属于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其中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奥斯特罗姆则是首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学者,长期研究集体组织如何成功管理公共财产。
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获奖理由: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而他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汇率理论,以及依据这一理论对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预言。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迈尔森获奖理由:"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近几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理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7
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和 奥利弗·史密西斯、英国科学 家马丁·埃文斯。这三位科学 家是因为“在涉及胚胎干细胞 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 列突破性发现”而获得这一殊 荣的。这些发现导致了一种通 常被人们称为“基因打靶”的 强大技术。这一国际小组通过 使用胚胎干细胞在老鼠身上实 现了基因变化。
2011 三位科学家分别是美国人布鲁斯·巴特 勒,卢森堡人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 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获奖者发现了 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这使人们 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 改变。据介绍,无论是研发针对传染 病的“治疗性疫苗”,还是开发对抗癌 症的新方法,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 果 有重要的意义。
们发现在细胞裂变中的重要控制物质,这可以使人们找到癌症治疗的 新方法。
2002 英国的约翰·劳尔斯顿和悉尼·布雷内、美国的罗伯特·霍维茨表
彰他们在研究基因如何控制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过程方面所作出的贡 献。
2003
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 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 得·曼斯菲尔德表彰他们 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 的突破性成就。这项技术 使人们可以详细了解大脑 和人体内部器官的状态。
2004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 克塞尔和琳达·巴克表彰 两人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 统组织方式研究中作出的 贡献。
200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 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 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 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 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 门螺杆菌。
2006 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 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 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 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 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 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 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 疗法。
牛顿成功的因素
牛顿成功的因素篇1牛顿是怎样成功的,首先在于他刻苦钻研,不屈不饶的精神。
牛顿小时候成绩不好,特别贪玩,但是脑袋灵活,经常做一些精巧的手工。
他看到大人们都去磨坊磨面,就钻研起风车转动的秘诀,虽然遭到小伙伴的嘲笑,但是牛顿越挫越勇,毫不气馁,终于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二是牛顿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牛顿小时候家里条件很艰苦,父亲早早去世,母亲又改嫁他人,于是小小年纪的牛顿只好辍学回家务农,但是牛顿痴迷学习,总是干不好农活,后来母亲又让牛顿经商,以后可以养活自己,但是牛顿又对经商不感兴趣,因此经常受到大人的责骂。
好在牛顿的舅舅慧眼识珠,他看到牛顿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于是就资助他继续读书,牛顿也不负众望,在校成绩一直很好,还考入及著名的剑桥大学,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牛顿之所以能够成功还与他谦虚忘我,认真工作的精神分不开。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而牛顿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总是加班加点不分昼夜的工作。
牛顿请客的故事家喻户晓,虽然闹了笑话,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牛顿那种极端认真,忘我工作的精神。
这就是牛顿成功的奥秘。
篇2爱因斯坦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能够将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结合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发明微积分,首先提出可见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分光组成的。
他将数学导入科学,使物理、化学成为更精确的学问。
在牛顿的动力学三定律中,数学成为描述宇宙运动的语言。
种种杰出成就,为他赢得“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与“近代物理学之父”的尊称。
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及他的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他发明了微积分学,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英国剑桥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
英国剑桥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来源:留学服务中心诺贝尔奖是首个每年一次的国际奖项,自1901年来每年都会授予在物理,医学,化学,和平和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的人。
剑桥大学成员由于很多显著的成就被授予诺贝尔奖,如DNA 结构的发现,国民收入会计系统和史诗与叙事心里艺术研究,青霉素的发现。
剑桥大学的附属机构比其他任何机构获得诺贝奖都要多。
自1904年以来,剑桥大学共有88个附属机构获得了诺贝尔奖,奖项涉及了各个领域:29个诺贝尔物理奖,25个诺贝尔医学奖,21个诺贝尔化学 奖,9个诺贝尔经济奖,2个诺贝尔文学奖和1个诺贝尔和平奖。
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当中,三一学院获得诺贝尔奖人数最多,共有32位。
DorthyHodgkin 是剑桥首位诺贝尔奖女性获得者,她致力于用于抵抗贫血症的化合物结构的研究。
1950年,Bertrandrussel 的《西 方哲学史)使其成为了剑桥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历史上仅有4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来自圣约翰和国王学院的FrederickSanger 便是其中之 一,分别在1958年198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剑桥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1904 Lord Rayleigh (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Rayleigh)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discovering Argon 学奖,发现氩 1906 JJ Thomson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investigating the electricalconductivity of gases1908 Ernest Rutherford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atomic structure and radioactivity1915 Lawrence Bragg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analysing crystal structure using X-rays1917 Charles BarklaTrinity CollegeNobelof X-radiation1922 Niels BohrTrinity CollegeNobeland radiation1922 Francis Aston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work on mass spectroscopy 诺贝尔化学奖1922 Archibald HillTrinity CollegeNobelmuscles1925 Austen Chamberlain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Peace, for work on the Locarno Pact尔和平奖1927 Charles WilsonSidney Sussex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inventing the cloud chamber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 Arthur Holly Compton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discovering wavelength changein diffused X-rays1928 Owen Richardson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creating Richardson's Law贝尔物理学奖,创建理查森定律1929 Frederick HopkinsTrinity / Emmanuel CollegesNobelvitamins1932 Lord AdrianTrinity CollegeNobel诺贝尔医学奖1932 Charles SherringtonCaius CollegeNobel诺贝尔医学奖1933 Paul DiracSt John's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quantum mechanics学奖1935 James ChadwickCaius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discovering the neutron尔物理学奖,发现中子英国留学1936 Henry Dale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1937 George Thomson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interference in crystals irradiated by electrons1945 Howard FloreyCaius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诺贝尔医学奖,发现青霉素1947 Edward AppletonSt John's CollegeNobel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阿普尔顿层1948 Patrick BlackettMagdalene / Kings Colleges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ic radiation1950 Bertrand Russell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61950 Cecil PowellSidney Sussex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icradiation1951 John CockcroftSt John's / Churchill CollegesNobelstudy atomic nuclei1951 Ernest WaltonTrinity CollegeNobelstudy atomic nuclei1953 Hans Krebs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discovering the citric acidcycle1954 Max Born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intoquantum mechanics1957 Alexander ToddChrist's Colleg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work on nucleotides化学奖英国留学1958 Frederick Sanger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和大学国王学院Nobelmolecule1959 Philip Noel-BakerKing's CollegeNobel Prize in Peace, for work towards global disarmament 诺贝尔和平奖1962 John KendrewTrinity CollegeNobelhaemoproteins1962 Max PerutzPeterhous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determing the structure of haemoproteinsPeterhouse1962 Francis Crick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1962 James WatsonClare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1962 Maurice WilkinsSt John's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1963 Alan Hodgkin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 along a nerve fibre1963 Andrew Huxley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along a nerve fibre1964 Dorothy HodgkinNewnham / Girton Colleges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sused to fight anaemia1967 Ronald NorrishEmmanuel Colleg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reactions1967 George PorterEmmanuel Colleg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reactions1972 Rodney PorterPembroke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antibodies1972 John HicksCaius CollegePrize in Economics,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均衡理论1972 Kenneth J ArrowChurchill CollegePrize in Economics,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均衡理论1973 Brian Josephson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the tunneling insuper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英国留学1974 Patrick WhiteKing's College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an epic and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art1974 Martin Ryle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the invention of aperture synthesis1974 Antony Hewish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尔物理学奖,发现脉冲星1977 Nevill MottCaius / St John's Colleges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1977 Philip AndersonChurchill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1977 James MeadeChrist's/Trinity CollegesPrize in Economics,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1978 Pyotr KapitsaTrinity CollegeNobel诺贝尔物理学奖,发明氦液化1978 Peter MitchellJesus CollegeNobelin biological systems1979 Abdus SalamSt John's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particle interactions作用1979 Steven Weinberg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particle interactions作用1979 Allan CormackSt John's College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developing CAT scans医学奖,发展1980 Frederick Sanger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和国王学院的院士Nobelin nucleic acids1982 Aaron KlugTrinity CollegeNobelactive substances1983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of stars19831983 William FowlerPembroke College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of stars1983英国留学1983 Gerard DebreuChurchill CollegePrize in Economics, for reforming the 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1984 Richard StoneCaiu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王学院的研究员Prize in Economics, for developing a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system1984 Cesar MilsteinFellow of Darwin and Fitzwilliam Colleges廉学院院士Nobel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克隆抗体的生产技术1984 Georges KohlerNobel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克隆抗体的生产技术1989 Norman RamseyClare CollegeNobelmethod1996 James MirrleesTrinity CollegePrize in Economics, for studying behaviour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information行为1997 John WalkerSidney Sussex CollegeNobelcreates the molecule that powers cells in muscles化学奖,研究如何纺纱酶,创建分子,细胞在肌肉权力1998 Amartya SenTrinity CollegePrize in Economics,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welfare economics1998 John PopleTrinity College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quantum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发展2000 Alan McDiarmidSidney Sussex CollegeNobelof展2000 Paul GreengardNobel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经系统信号传导的发现2001 Tim HuntClare CollegeNobelof the cell cycle发现2001 Joseph StiglitzCaius CollegePrizeinformation2002 John SulstonPembroke CollegeNobel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诺贝尔医学奖,发现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调控2002 Sydney BrennerKing's CollegeNobel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诺贝尔医学奖,对发现涉及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调控2005 Richard R. Schrock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方法的发展英国留学2007 Martin EvansChrist's CollegeNobelintroducingof embryonic stem cells2007 Eric MaskinJesus CollegePrize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理论奠定了基础2008 Roger Y. TsienChurchill / Caius CollegesNobel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荧光蛋白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Darwin College PhD 1975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for the discovery oftelomerase酶2009 Venki RamakrishnanTrinity CollegeNobelfunction的研究2010 Robert G. EdwardsEmeritus Professor of Human ReproductionNobel Prize in Medicin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经济学名家简介罗伯特·卢卡斯(Lucas, J.R.),1937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的亚基马市,1964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974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95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是理性预期理论的积极拥护者,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只能在极短期内影响实物产量和就业。
在二战后大约30年里,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经济学。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困境之后,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便失灵了。
凯恩斯经济学的危机,为凯恩斯学派以外的其他经济学派的兴起提供了契机,其中包括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是其代表经济学家之一。
(相关内容见第十三章第二节)阿瑟·赛斯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他是英国剑桥学派著名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他在师承马歇尔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福利经济学。
庇古的主要著作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财政学研究》(1928)、《就业与均衡》(1944)等,其中《福利经济学》是其代表作。
该书“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财政”自成一篇,反映了他的财政学说,后来该部分以《财政学研究》为书名单独出版,他的税收思想也就体现在这本书中。
在阐述赋税理论中,他把均等牺牲说发展成为最小牺牲说,并认为最小牺牲原则是税收的最高原则。
(相关内容见第十一章第三节)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年生于海牙。
1929年,获莱顿大学物理学博士。
1929年—1945年,任中央统计局商业循环研究的统计学家。
1936年—1938年,作为专家临时在国联秘书处工作。
1945年—1955年,任荷兰政府中央计划局长。
1933年以来任荷兰经济学院教授,教各种课程,1956年以后,专任教授,讲授发展规划。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览表(截至2010年)
Paul Krugman
美国
55
63
奥利弗•威廉森
Christian Wilhelmsson
美国
77
2009
64
艾利诺-奥斯特罗姆 (女)
Elinor Ostrom
美国
76
65
彼得·戴蒙德
Peter A. Diamond 美国
70
66 2010 戴尔·莫滕森 Dale T. Mortensen 美国
程的崭新和深入的洞察
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社会福利理论方面作出了先驱性贡献
发展了投入产出方法,该方法在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得到运用。
对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的先驱性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作 用的透彻分析
对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的先驱性工作以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相互作 用的透彻分析
在资源最优利用理论方面的贡献 在消费分析和货币史与理论方面作出了成就,并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
性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方面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对经济组织内决策程序的开创性研究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研究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研究
建立经济模型和应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波动与经济政策
对金融市场及其与支出政策、就业、生产和物价关系进行了分析 对产业结构、市场运行、公共管制的原因与效果的学术研究
在经济理论中引入新的分析方法,并对一般均衡理论进行了严格的再构造 对国民核算体系作出了基础性质的贡献,并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的基础
67
哥伦比亚大学
国际经济学
45 2000
46
詹姆斯·赫克曼 丹尼尔·麦克法登
James J. Heckman
Daniel L. McFadden
美国 美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0、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两位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得。
大约一千个基因编码这类受体,适用于光、味道、气味、肾上腺素、组胺、多巴胺以及复合胺等。
大约一半的药物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起作用。
1、201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今年70岁的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肖特曼,他因发现准晶体的贡献获奖。
这种材料具有的奇特结构推翻了晶体学已建立的概念。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说,准晶体就像是―原子层次重现的阿拉伯世界马赛克拼图‖,从不重复自身。
在此之前,科学家一直认为晶体内的原子结构得重复自身排列。
2、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3、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他们在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们都采用了X射线蛋白质晶体学的技术,标识出了构成核糖体的成千上万个原子,不仅让我们知晓了核糖体的―外貌‖,而且在原子层面上揭示了核糖体功能的机理。
同时这三位科学家构筑了三维模型来显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已被用于研发新的抗生素,直接帮助减轻人类的病痛,拯救生命。
4、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5、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过程,甚至能解释臭气层破坏,半导体工业也是与表面化学相关联的领域。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简介(至2006年)
历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简介(至2006年)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1936年生于英国 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威廉·维克瑞1914-1996,生于美国 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1944年生于美国纽约,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
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
对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做了进一步减弱,在许多方面对其做了推广迈伦·斯科尔斯1941年-1961年获McMasler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芝加哥MBA学位1969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给出了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公式,该法则已成为金融机构涉及金融新产品的思想方法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1933年生于印度桑蒂克尼坦曾就读于加尔各答大学、剑桥大学。
1959年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对福利经济学几个重大问题做出了贡献,包括社会选择理论、对福利和贫穷标准的定义、对匮乏的研究等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德尔1932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顿,曾就读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195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对不同汇率体制下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适宜的货币流通区域进行了分析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 赫克曼1944 年生于美国芝加哥,曾就读于科罗拉多学院。
1971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
现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
丹尼尔-L-麦克法登1937 年生于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的瑞雷,曾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
1962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
现为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
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他们发展了广泛应用于个体和家庭行为实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 )生于194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斯宾塞(A. Michael Spence )生于1943年,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斯蒂格利兹(Joseph E. Stiglitz )生于1943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
分子生物学诺贝尔奖获得者ppt课件
.
医学奖
发现引起疯牛病的朊病毒:1997年,美国生物学家普鲁西内尔因发 现引起疯牛病的朊病毒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疯牛病与朊病毒:英国自1985年发现疯牛病到1996年 ,已确诊有16142头牛患病,数以万计的牛被扑杀、焚烧、 处理,使英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欧洲其它国家如 丹麦、法国、爱尔兰共和国等也有疯牛病发生。特别是英 国连续出现12个青年患新型克雅氏病(new variant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nvCJD),人们怀疑该病是食 用患疯牛病的牛肉引起的,在欧洲引起了极大的恐慌,疯 牛病已成为欧洲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
化学奖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测定:英国科学家肯爵和佩鲁兹由于测定 了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高级结构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 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珠蛋白约占96%, 血红素占4%。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 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 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 亚基,在与人体环境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中血 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可以自动组装成α2β2的 形态。
.
James Dewey Watson
James Dewey Watson: 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生于美国 芝加哥,由于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一九六二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被称谓DNA之父。美国生物学家。美国科学 院院士。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20)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20)年份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1917年 未颁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的研究”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 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 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 )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 保罗·克鲁岑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 )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 白川英树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 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2011年丹·谢赫特曼以色列“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国[3]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迈克尔·莱维特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美国“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美国斯特凡·W·赫尔(Stefan W.Hell)德国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保罗·莫德里奇美国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2016年让·皮埃尔·索瓦法国“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美国伯纳德·费灵格荷兰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以及阿齐兹·桑贾尔,他们描述并解释了细胞修复DNA的机制以及对遗传信息的保护措施。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料一览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资料一览(lihaim 整理2012.7)年度照片简介获奖缘由2011Thomas Sargent 萨金特1943年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
196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71年至1987年执教于明尼苏达大学、1991年至1998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2003年任教于纽约大学至今。
因对“宏观经济因果关系上的实验法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奖。
他们解决诸如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如何受临时利率增长或减税的影响问题上研究出了方法。
Christopher Sims 西姆斯1942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
1968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4-1990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教授。
1990年以来,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学教授。
2010Peter A. Diamond 戴蒙德美国经济学家。
1940年生,196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始教学生涯。
自1966年起至今,戴蒙德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2002至2003年,戴蒙德被推选为美国经济协会主席。
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进一步分析。
三人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包括“为何在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时候,仍有众多人失业”。
三人建立的经济模型还有助于人们理解“规章制度和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
Dale T. Mortensen 莫特森1939年出生于美国。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维拉马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现任职于美国西北大学。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皮萨里德斯1948年出生在塞浦路斯,拥有塞浦路斯与英国双重国籍。
现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
1973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76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此后留校任职至今。
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教授。
2009Elinor Ostrom奥斯特罗姆(1933-2012)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
英国4大名校概况介绍
英国4大名校概况介绍1、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拥有量最多的大学学校概况:剑桥大学位于英国剑桥郡的剑桥市,前身是一个在剑桥市成立的学者协会,早期的记录称协会的学者因和牛津城市居民的争端,于1209年分开牛津来到剑桥的。
该校有31个学院,有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
如今,剑桥大学的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
“最”推荐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剑桥大学在科学技术方面做出了宏大奉献,产生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如牛顿、培根、凯尔文、哈维、达尔文、麦克斯韦尔、沃森、柯里克等,他们对人类的思想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剑桥大学也是英国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大约有8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70多人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其中三一学院更是培养出了30多位诺奖得主。
2、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大学之一学校概况: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前身为一所学院,创立于1945年,在1992年由学院改为大学。
该校有27个系组成九所学院。
该校在设计课程和教学培训时,历来注重满足企业客户的特殊商业目的。
其化学系以及商业系被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评为“优秀学系”。
最近的研究说明,该校是全英最受欢送的一流大学之一。
诺丁汉大学位于历史古城诺丁汉市——是世界公认的,英国最优秀、最具活力的大学城之一,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繁华大都市,也是历史和文化中心。
诺丁汉大学距市中心仅三英里之遥,该校的校园占地330英亩,院内风景如画,校园位于一片开阔的林地,四周是公园和操场,并可以鸟瞰特伦特山谷。
诺丁汉位于英格兰的中心,公路以及铁路四通八达,乘坐火车只需要2个小时即可到达伦敦。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
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确定。
从1901年第一位化学奖得主,荷兰化学家范霍夫至2000年。
在20世纪的100年中,已有135位世界杰出化学家获此殊荣。
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十分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学领域。
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20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21世纪新的科学探索。
下面按获奖顺序,分别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研究成果。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伦尼乌斯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拉姆塞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拜耳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瓦桑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毕希纳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瑟福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瓦尔德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瓦拉赫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居里夫人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利雅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巴蒂埃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纳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兹191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施泰特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伯19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能斯特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索迪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斯顿192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列格尔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席格蒙迪192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雏德伯格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兰德192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温道斯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登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伊勒—凯尔平193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费歇尔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博施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吉尤斯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成为高压化学的创始人之一。
伯吉尤斯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逝世,享年193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朗缪尔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尤里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伊伦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德拜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沃斯193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勒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恩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特南特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卢齐卡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维西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恩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尔塔宁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萨姆纳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思罗普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利194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宾森194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蒂塞利乌斯194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乔克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狄尔斯195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尔德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麦克米伦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辛格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丁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施陶丁格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195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格诺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欣谢尔伍德195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谢苗诺夫195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托德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195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海洛夫斯基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比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文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者肯德鲁196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佩鲁茨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齐格勒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纳塔196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霍奇金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伍德沃德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缪利肯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根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诺里什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波特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昂萨格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巴顿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塞尔197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勒洛伊尔197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茨伯格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安芬森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斯坦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穆尔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威尔金森197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菲舍尔197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洛里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雷洛格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康福思197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利普斯科姆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普里果金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米切尔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蒂希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布朗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吉尔伯特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伯格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桑格。
1997-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
近十五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成就获奖时间获奖者主要成就2011年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萨金特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获奖理由: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由于对宏观经济影响研究获此殊荣。
颁奖词称,"今天,萨金特与西姆斯研究出的方法已成为宏观经济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工具。
2010年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获奖理由:皮特-戴蒙得以在最优税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著名,最优税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
除劳动经济学外,他还研究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学理论。
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
皮萨里德斯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基于失业匹配函数的宏观经济搜寻及匹配理论,以及经济的结构性增长。
200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奥利弗-威廉森-和印第安纳大学女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获奖理由:其研究证明经济分析可以更清晰地显示社会组织的结构。
这两位学者的研究范畴,均属于新制度经济学领域,其中威廉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奥斯特罗姆则是首次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学者,长期研究集体组织如何成功管理公共财产。
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获奖理由:克鲁格曼整合了此前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套理论。
而他最引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汇率理论,以及依据这一理论对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预言。
2007年明尼苏达大学的赫维茨、芝加哥大学的马斯金,以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的罗杰-迈尔森获奖理由:"机制设计理论"最早由赫维奇提出,马斯金和迈尔森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有助于经济学家、各国政府和企业识别在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有效,哪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效。
诺贝尔奖 Robert Adwards
Fig.10 Louise Brown and her son Cameron
Ethical considerations
代表教廷响应医学道德问题的宗座生命学院院长鲍 拉(Ignacio Carrasco de Paula)周一向意大利通讯 社ANSA指出:“我肯定选择爱德华兹为得主是完 全不恰当。”鲍拉称:“没有爱德华兹,世上便没 有售卖数以百万卵细胞的市场,也没有大量放满胚 胎的冷冻库。”他续称:“在最好的情况下,那些 胚胎会植入子宫内,但他们最有可能的下场却是遭 弃置或死亡,这个问题要由新出炉诺贝尔医学奖得 主负责。” “我常被人们称为疯子,没人愿意在伦理方面冒险。 许多人对我说,那些孩子(试管婴儿)不会正常发 育的。”
Robert G. Edwards
Key words
“试管婴儿之父”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IVF——in vitro fertilization
The 2010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is awarded to Dr. Robert G. Edwar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 a medical advance that represents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treatment of many types of infertility. The inability to conceive a child is a reproductive defect that afflicts more than 10% of all couples worldwide
诺贝尔医学奖
周记93:你所不知道的“诺贝尔医学奖”(附历届搞笑诺贝尔医学奖汇总)作者:梁钦前言:科学界的桂冠“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百余年历史,对于生物医学界的的“诺贝尔医学奖”,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今天就带给大家那些鲜为人知的“诺贝尔医学奖”。
虽然通常被简称为诺贝尔医学奖,其实该奖的是全称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诺贝尔本人在其遗嘱中所特别强调的,正因如此,诺贝尔医学奖的授予范围很广,涵盖生物、医学等方面。
现在每年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则于每年12月10日举行,诺贝尔医学奖是6个诺贝尔奖项中最先发布的。
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于1901年授予德国科学家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截至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共颁发103次(9年因故停发),共有201人次获得该奖项。
当中美国以90次的数量遥遥领先,具体排名如下:美国90次,英国29次,德国14次,法国、瑞典8次,瑞士、奥地利、澳大利亚6次,丹麦5次,比利时4次,意大利3次,日本、加拿大、荷兰、俄罗斯(苏联)2次,南非,葡萄牙,匈牙利,阿根廷,西班牙1次。
目前,总共有10位女性获得该奖项(见下图),诺贝尔医学奖也是女性获奖人数最多的诺奖。
当中格蒂·科里(下图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1 947年她与丈夫卡尔·斐迪南·科里以及阿根廷医生贝尔纳多·奥因因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而一起被授奖,可见,爱情、家庭、事业是可以兼得的。
1986年来自意大利的获得者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1909——2012)是目前为止最长寿的诺贝尔奖得主,2009年,她在100岁高龄时仍然坚持工作,并表示自己思维比20岁时还要敏捷。
分别是:格蒂·科里(1947年)、罗莎琳·萨斯曼·耶洛(1977年)、巴巴拉·麦克林托克(1983年)、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1986年)、格特鲁德·B·埃利恩(1988年)、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1995年)、琳达·巴克(2004年)和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2008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2009年)和卡罗尔·格雷(2009年)截至2012年,最年轻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是加拿大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下图左),1923年,32岁的他“因发现胰岛素”与加拿大科学家约翰·詹姆士·理察·麦克劳德共同获此殊荣。
盘点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世界30所大学
盘点: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世界30所大学第一名英国·剑桥大学88位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是世界上诞生诺奖得主最多的高等学府,88位(实际上超过100位)诺奖得主曾在此执教、工作或学习,其中70多人是毕业于剑桥。
它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位于毗邻首都伦敦的英格兰剑桥市。
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其教学垄断权。
其全球大学排名基本上在前五强甚至第一,在欧洲则一直是NO.1。
31个学院里,以三一学院、国王学院最著名。
牛津以文科取胜,剑桥则以理科更强。
主要校友有:克伦威尔、牛顿、达尔文、拜伦、弥尔顿、罗素、怀特、凯恩斯、维特根斯坦、霍金、马尔萨斯、卢瑟福、莫里斯;其他诺奖得主Lord Rayleigh(发现氩)、Owen Richardson(创建理查森定律)、James Chadwick(发现中子)、Ernst Chain9(发现青霉素)、Patrick Blackett(核物理和宇宙辐射)、Richard Synge(开发分区色谱)、Frederick Sanger(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Francis Crick(决定DNA结构)、John Hicks(创建均衡理论)、Antony Hewish(发现脉冲星)、Cesar Milstein(发展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等。
第二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87位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在中央公园北面。
它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时名国王学院(1896年定为今名),是美国最古老的5所大学之一,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由3个本科生院和13个研究生院构成。
其本科在美国最早实行通才教育。
其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奖。
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全球新闻界最高荣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桥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勋衔:Cantab)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
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剑桥大学是英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前身是一个于公元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
在学校8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从这里走出了8位英国首相,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菲尔兹奖得主曾为此校的师生、校友或研究人员。
这些都为剑桥大学奠定了世界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
其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剑桥大学是多个学术联盟的成员之一,亦为英国“金三角名校”及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的一部分,并与产业聚集地硅沼的发展息息相关。
学校共设八间文艺及科学博物馆,并有馆藏逾1500万册的图书馆系统及全球最古老的剑桥大学出版社。
诺贝尔奖得主2016 Oliver Hart (King‘s College, 1966) - 2016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contract theory2016 David Thouless (Trinity Hall, 1952), Duncan Haldane (Christ’s, 1970) and Michael Kosterlitz (Gonville and Caius, 1962) -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2015 Angus Deaton, FitzwilliamCollege,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poverty, and welfare2013 Michael Levitt, Gonville and Caius/ Peterhouse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2012 John Gurdon, Churchill and Magdalene Colleges: Emeritus Professor in Cell Biology: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2010 Robert G. Edwards, Churchill College: Emeritus Professor of Human Reproduction: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2009 Venki Ramakrishn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Darwin College, PhD 197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2008 Roger Y. Tsien, Churchill / Caiu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2007 Martin Evans,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2007 Eric Maskin, Jes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having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2005 Richard R. Schrock: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2002 Sydney Brenn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2002 John Sulston,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2001 Tim Hunt,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of key regulators of the cell cycle2001 Joseph Stiglitz, Cai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analyses of markets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2000 Paul Greengard: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2000 Alan McDiarmid,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1998 John Pop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quantum chemistry1998 Amartya Sen, Trinity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welfare economics1997 John Walker,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studying how a spinning enzyme creates the molecule that powers cells in muscles1996 James Mirrlees, Trinity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studying behaviour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information1989 Norman Ramsey,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eveloping the separated field method1986 Wole Soyinka, Churchil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诺贝尔文学奖)1984 Richard Stone, Caiu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developing a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system1984 Georges Kohler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veloping a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1984 Cesar Milstein, Fellow of Darwin and Fitzwilliam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veloping a technique for the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1983 William Fowler,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 of stars1983 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evolution and devolution of stars1983 Gerard Debreu, Churchill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reforming the theory of general equilibrium1982 Aaron Klu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ructur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1980 Walter Gilbert,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theory of nucleotide links in nucleic acids1980 Frederick Sanger, 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theory of nucleotide links in nucleic acids1979 Steven Weinberg: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 particle interactions1979 Allan Cormack,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veloping CAT scans1979 Abdus Salam,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electromagnetic and weak particle interactions1978 Pyotr Kapitsa,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nting the helium liquefier1978 Peter Mitchell, Jes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in biological systems1977 Philip Anderson, Churchil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1977 Nevill Mott, Caius / St John’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behaviour of electrons in magnetic solids1977 James Meade, Christ‘s/Trinity Colleges: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1974 Patrick White,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诺贝尔文学奖), for an epic and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art1974 Martin Ry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invention of aperture synthesis1974 Antony Hewish, 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1973 Brian Joseph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 tunnelling in superconductors and semiconductors1972 Rodney Porter,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bodies1972 Kenneth J Arrow, Churchill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1972 John Hicks, Cai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the equilibrium theory1967 Ronald Norrish, Emmanue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 reactions1967 George Porter, Emmanuel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udy of fast Chemical reactions1964 Dorothy Hodgkin, Newnham / Girton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ructure of compounds used to fight anaemia1963 Andrew Huxley,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 along a nerve fibre1963 Alan Hodgki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mpulses along a nerve fibre1962 Max Perutz, Peterhous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haemoproteins1962 Maurice Wilkins,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1962 John Kendrew,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haemoproteins1962 James Watson, Clar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1962 Francis Crick, Caiu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DNA1959 Philip Noel-Bak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eace(诺贝尔和平奖), for work towards global disarmament1958 Frederick Sanger, St John‘s College and fellow of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insulin molecule1957 Alexander Todd,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work on nucleotides1954 Max Born, Caius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fundamental research into quantum mechanics1953 Hans Kreb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citric acid cycle1952 Richard Syng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veloping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1952 Archer Martin, Peterhous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developing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1951 John Cockcroft, St John’s / Churchil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using accelerated particles to study atomic nuclei1951 Ernest Walt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using accelerated particles to study atomic nuclei1950 Cecil Powell,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photography of nuclear processes1950 Bertrand Russell,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诺贝尔文学奖), for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19461948 Patrick Blackett, Magdalene / King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ic radiation1947 Edward Appleton,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Appleton Layer1945 Howard Florey,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1945 Ernst Chain, Fitzwilliam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1937 George Thom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terference in crystals irradiated by electrons1937 Albert Szent-Gyorgyi, Fitzwilliam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combustion in biology1936 Henry Dale,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chemical transmission of nerve impulses1935 James Chadwick,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neutron1933 Paul Dirac, St John’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quantum mechanics1932 Lord Adri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work on the function of neurons1932 Charles Sherrington, Caiu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work on the function of neurons1929 Frederick Hopkins, Trinity / Emmanuel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ng growth stimulating vitamins1928 Owen Richard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creating Richardson‘s Law1927 Charles Wilson, Sidney Sussex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nting the cloud chamber1927 Arthur Holly Compton: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wavelength change in diffused X-rays1925 Austen Chamberlai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eace(诺贝尔和平奖), for work on the Locarno Pact, 19251922 Niels Bohr,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stigating atomic structure and radiation1922 Francis Ast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work on mass spectroscopy1922 Archibald Hill,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work on heat production in the muscles1917 Charles Barkla,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radiation1915 William Brag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analysing crystal structure using X-rays1915 Lawrence Bragg,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analysing crystal structure using X-rays1908 Ernest Rutherford,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atomic structure and radioactivity1906 J. J. Thomso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investigating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gases1904 Lord Rayleigh (John William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discovering Ar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