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规定》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模板】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e0260cc67f1922791688e858.png)
2009年2月
4
(一) 标准制定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二十一条:“建立 地理信息系统,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
理信息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第二十一
条:“建立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2009年2月
10
数据认定—通过对数据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经过两级检查一级 验收后,确认标准数据的符合性和成果质量。
2009年2月
11
适用范围: 本标准提出的数学基础、数据内容、生产过程和 数据认定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 据的生产、认定和使用。 生产—必须是具有相应等级测绘资质的生产单位, 并要执行本标准。 认定—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认定机构在认定 地理信息数据是否标准时,需遵循本标准。 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 甄别数据是否为标准数据时需遵循本标准。
2009年2月
13
GB/T 13016—1991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20257.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 分:1:50D 1:1 000 1: 2 000地形图图式 GB/T 13923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2009年2月
17
【释义】本条给出了标准中用到的三个术语的概 念。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本标准的核心词汇,其 定义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
明确了它是地理信息数据的一种; 其作用,是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的基 础; 列出了其通常包括的数据类型; 要求了应包括的属性内容。
(完整版)地方标准编制说明.doc
![(完整版)地方标准编制说明.doc](https://img.taocdn.com/s3/m/36dc08d7be23482fb4da4c97.png)
7、桥梁工程:本章分桥梁基础、下部构造、上部构造、桥梁附属工程、桥梁维修加固、涵洞维修共六节。其中桥梁基础节中又分为钻孔灌注桩、挖孔灌注桩、沉入桩、扩大基础及承台四个分项;下部构造节中又分为墩台身、墩台帽盖梁两个分项;上部构造节中又分为先张法预应力施工、后张法预应力施工、预制与安装、支架上现浇箱梁、悬臂浇筑预应力连续箱梁、节段梁预制与悬臂拼装、桥面整体化及调平层共七个分项;桥梁附属工程节中又分为垫石及支座安装、桥面排水、护栏、伸缩装置共四项;桥梁维修加固节中又分为混凝土表层缺陷处理、混凝土裂缝的处理、粘贴钢板加固、粘贴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固、体外预应力加固、增大截面加固、扩大基础加固、桥面病害处理、支座更换、伸缩缝更换等;本章各分项分别按上述各项内容的材料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检测检验和管理进行了具体规定。
3、总体框架:范本主要内容有招标公告/投标邀请书、投标人须知、评标办法、合同条款及格式、工程量清单、图纸、技术条款、投标文件格式等八个篇章。
4、总则其中第100章承包人驻地建设应按照安全、环保、实用的要求,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的原则可以自建条件允许可以刻租赁。项目管理机构、驻地建设、拌合站建设等应根据项目规模,结合项目特点等因地制宜进行建设。对规模较小的项目,可借用现有的或附近的设备、设施。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ee265e4ed15abe23492f4d39.png)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04)标准编制说明《电力建设施工及质量验收评价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组织有关单位编制行业标准《电力建设施工及质量验收评价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
规程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部分。
2、工作简要过程:1)xx年10月13-14日《规程》编写启动会,会议确定了《规程》编写的组长单位、副组长单位和参编单位,确定《规程》编写大纲主要内容和编写单位起草分工,编制计划时间安排2)xx年11月21日会议组织对《规程》的编制大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中电联标准化中心火电处杜红纲处长参加了本标准编制大纲的讨论审查。
会议进一步明确《规程》编写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在大纲讨论同时提出各章节编制时需注意事项,要求各单位在修改各自章节之前,要进行一定程度收资和调研。
3)《规程》编写、收资、讨论阶段:进行一定程度收资和调研,组织第三次至第七次专题会对各章节修改、新增内容进行详细讨论。
4)2016年11月28日——2016年12月2日《规程》征求意见稿统稿审查会,本次会议对本《规程》、《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工程和第9部分水工结构工程三项规范征求意见稿统稿审查会,三项标准编制全体与会人员对三个规范通用性和协调性进行了共同讨论,并提出了各标准修改要求。
4)2016年3月9日——2016年3月10日《规程》征求意见初稿定稿会5)2016年4月30日——2016年7月25日《规程》征求意见6)2016年8月1日——2016年8月3日《规程》送审稿初稿审查会7)2016年8月29日——2016年8月30日《规程》标准强制性条文审查会8)2016年9月17日——2016年9月19日《规程》审查会3、主要参编单位:主编单位:上海电力建筑工程公司浙江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参编单位: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电德胜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西省电力建设四公司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楼海英、倪斌、叶柏金、俞东齐、崔虹、孟玥玲、卢建忠、闫清江、岳明生、陈立新、吴明权、王亚耀、蔡晓明、赵杰主要审查人:4、《规程》编写原则和主要内容,1)按照“验评分离”原则,取消了原单位工程评定内容;2)为鼓励电力企业创优,规范创优活动,增加工程质量评价部分;3)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原标准做了相应的修改;4)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取消了范围,增加了术语、基本规定、本部分用词说明,将规范性引用文件改为引用标准名录。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范文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6c8e7a85727a5e9846a6119.png)
地方标准
《。
》
编制说明。
单位
一、工作简况
编制地方标准《。
》,旨在。
,指导。
、规范。
、统一。
等等。
1.任务来源
本标准任务来源于。
文件、。
通知、。
政府单位等等
2.起草单位。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目前,。
处于。
水平,制定《。
》后有什么效果。
三、主要起草过程
本《。
》。
开始、参与人员、相关部门、人员指导。
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参考了《。
》、《。
》、《。
》等标准。
本标准符合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
五、主要条款的说明
简要介绍一下《。
》中的各个条款
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在本标准起草和编制过程中,征求了相关单位意见,同意该标准的内容。
七、作为推荐性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
建议《。
》编写标准作为。
标准发布实施。
理由。
八、贯彻执行的措施建议
为了《。
》执行,建议。
,加强培训指导,。
达到。
效果。
《。
》标准
起草小组
年六月。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编制说明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3f6b910658fb770bf78a5542.png)
《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编制说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2014年9月3日目录1 工作概况 (1)1.1 项目背景 (1)1.2 任务来源 (2)1.3 主要工作内容 (2)2 编制原则和依据 (3)2.1 编制原则 (3)2.2 相关标准规范 (3)3 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的说明 (4)4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关系 (4)5 标准主要内容特别说明 (5)5.1数据分幅说明 (5)5.2数据分层说明 (5)5.3 数据格式说明 (5)5.4要素选取表示说明 (5)5.5现势性说明 (6)5.6元数据说明 (6)6 预期社会经济效果 (6)7 贯彻国家标准的要求及措施建议 (7)7.1 贯彻要求 (7)7.2 实施日期建议 (7)1 工作概况1.1 项目背景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重要的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广泛应用于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各领域。
“十五”起,全国各省区开始开展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至“十二五”初,大部分省区已建立了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部分省份开展了相关更新工作。
1:10000地形要素数据是1:10000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数据产品之一。
目前,与1:10000地形要素数据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方面,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等,但缺乏具体描述1:10000地形要素数据产品规格和具体指标的标准规范,不利于1:10000基础地理信息的生产、建库、更新与和分发服务。
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1:10000基础地理信息产品标准,各省区建立的1:10000数据库的产品模式、技术指标等各不相同,难以交换共享、集成应用。
为实现全国各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规范统一、与国家1:5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关联衔接奠定基础,2013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部署启动了全国1:10000数据库整合升级工作。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 21139-2007)](https://img.taocdn.com/s3/m/020088e9b8f67c1cfad6b8e8.png)
大类
中类
小类
子类
数据内容
5.1 概述
2、类型组合 各类用户由于使用目的不同,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内 容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
数据内容
5.1 概述
3、元数据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 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特性的描述性信息 用户对数据集的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数据内容
5.1 概述
4.2 高程系统
2、独立高程系 依据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独立高程基 准形成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亦可以成为标准数据。 《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管理办法》 (国测法字[2006]5号)
数学基础
4.2 高程系统
3、深度基准 海洋深度测量和海图上图载水深的基本依据。 海区从 1956 年起采用理论最低潮面(即理论深度基准 面)作为深度基准。 内河、湖泊采用最低水位、平均低水位或设计水位作 为深度基准。
深度基准
• 特大潮低潮面
• 寻常大潮低潮面 • 略最低低潮面 • 理论最低潮面 《海道测量规范》 (GB12327-90)
数学基础
4.3 比例尺
1、比例尺 地图是依一定的比例关系,将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 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表示出来 图上某一线段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水平长度之比 信息化时代,“地图”多以数据或数据库的形式出现, 仍然需要用比例尺来表示其几何精度和精细程度。
地图投影主要解决如何把地球曲面信息展布到二维平面
空间尺度规定在多大的详尽程度研究空间信息
数学基础
4.1 平面坐标系
1、统一坐标系 国家统一测绘基准的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 》第八条,九条
数学基础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范本)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42d66f4f580216fc700afdc8.png)
附件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目的意义
简述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可行性,预期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
二、任务来源
说明项目来源文件。
三、编制过程
按时间节点或工作进度简述编制过程。
四、主要内容技术指标确立
简述标准主要内容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包括实地调研、查阅资料、试验论证等。
五、与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关系
简述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技术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相关技术要求。
六、实施推广建议
简述适合地域、领域及注意事项等。
—1 —。
技术标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技术标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7347af17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c.png)
技术标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一、招标文件中有关技术规格要求(一)基本要求1、本技术规格文件对施工图设计已明确的工程做法、技术参数、材料规格、施工工艺及质量标准和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施工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标准等原则上不再重述,承包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修改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质量标准。
施工中若发现设计图纸存在问题或不明确之处,应及时与发包人/监控工程师联系,协调设计人解决。
2、本项目施工技术、工艺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天津市现行的相关工程规范、规程和标准;设计图纸和其他设计文件中的有关文字说明是本工程技术规格的组成部分;对于涉及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分项工程,其相应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或操作说明等内容也是本工程技术规格的组成部分。
3、合同中约定的承包人应予遵照执行的有关规范、规程与标准都指他们各自的最新版本。
在阅读本技术规格要求的同时必须同时参阅招标文件(包括施工图)和各分项工程的技术规范。
如果发现本技术规格文件的任何内容与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之间出现相互矛盾或不一致之处,承包人应书面请求发包人/监理人予以澄清。
除非发包人/监理人有特别的指示,承包人应按照其中要求最严格的标准执行。
4、不能因为发包人/监理人对承包人呈递的深化设计文件(包括计算书)、施工技术方案及其它技术资料的审核认可,而免除或减轻承包人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5、承包人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噪声、振动等污染源,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
其措施费用包含在投标报价中。
6、承包人必须遵守有关施工安全、劳动保护、防火防毒的法律法规,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与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设施和标识,加强现场管理,确保施工安全。
7、承包人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文明施工及成品和半成品的保护工作,防止污染和损坏;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将施工现场及工程装饰面清理(洗)干净;承包人撤场前,应将现场临建全部拆除清运,并将地貌恢复原状。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9b4336d9b9f3f90f76c61b4a.png)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制、修订的必要性,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的情况。
主要工作过程、主要成员、参加成员等。
“耐热高强韧铝合金”是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新型高强度铸造铝合金研发及产业化(2007BAE09B02)”过程中,完全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具有特别优异的铸造性能和综合机械性能的系列新材料;特别是该系列新材料采用普通工业纯铝和普通合金化元素为原材料,生产成本较目前所有高强度铝合金有显著降低,而力学性能等指标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特别适合于“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支撑中国铝工业的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
由于现行国家标准《铸造铝合金锭》(GB/T8733-2007)、《变形铝合金》)(GB/T3190-2008)中均无上述代号产品的技术标准,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基础、引领性铝合金新材料的标准体系,对引导和加快中国的铝及铝合金产业、与铝关联度密切的军、航、重、汽、化、电、通、信等国家高端、基础、支撑和引领产业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和产业聚集,同时在更广泛的产业领域内实现结构轻量化(以铝代钢)和加工减量化(以铸代锻/轧),加速中国跻身世界铝工业强国的进程,引领国际铝产业格局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按照贵州省人民政府2010年12月3日专题会议要求(见“黔府专议[2010]112号”专题会议纪要),在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省科技厅支持和帮助下,由贵州华科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牵头,与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贵州铝厂和贵州科学院共同起草《耐热高强韧铸造铝合金锭》贵州省地方标准。
编制的地方标准对耐热高强韧铝合金铸锭的化学成份、主要力学性能技术指标和测定方法进行了规定。
包括:元素组成及范围(包括杂质限量),室温、高温下的抗拉强度及延伸率,硬度等。
标准编制的主要成员有:车云、张中可、门三泉、李祥、李荣华、刘海林、李家华、张继东、罗艳、张颖、袁波、何锦林。
推荐-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精品
![推荐-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5c8acdaf5335a8103d220a6.png)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起草组组成成员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等);任务来源:本规范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XXBAD31B05)”相关要求。
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XX年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陕质监标[20XX]6号)文献),“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技术规范”(项目编号:SDBXM006~20XX)于20XX 年4月27日正式下达编制任务。
并依据陕西省技术监督局文件开始编写“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技术规范”从20XX年开始提出了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协作单位:本规范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起草完成。
主要工作过程:本规范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XXBAD31B05)”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成立标准起草工作组基础上,拟订编写工作计划,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安排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相关试验验证,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起草组成员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高建恩、樊恒辉、李兴华、张星辰、白岗栓、马永清、陈云明、梁银丽、陈志杰、王继军。
表1地方标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与高效农业技术规范”编写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依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地方标准修订项目还应当列出和原标准主要差异情况;编制原则:本规范的编制原则:1、以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原则;2、以符合已经颁布的国家及行业等相关标准为原则;3、立足于因地制宜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防治及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最新集成成果,其颁布、实施、应用有利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执行、粮食安全保障及生态环境改善。
陕西省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基本规定编写说明.doc
![陕西省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基本规定编写说明.doc](https://img.taocdn.com/s3/m/2bc18b8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3.png)
《陕西省1∶5 000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基本规定》编写说明课题编写组二〇一七年三月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编写单位2014年,在图库一体化产品——数字线划地图(DLG-MAP)理论研究和生产应用的基础上,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与长安大学共同申请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创新项目“《陕西省1∶5 000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基本规定》研究”,项目就DLG-MAP产品的内容、符号的构成和符号的XML描述进行了研究,形成了《陕西省1∶5 000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基本规定》(草案)。
2015年,为了提高陕西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的统一性和共享性,促进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快速高效使用与更新,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与长安大学在“《陕西省1∶5 000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基本规定》研究”科研项目的基础上,申请了《陕西省1∶5 000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基本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地方标准的立项。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其列入2016年陕西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
项目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长安大学承担编写任务。
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项目承担单位组建了由相关技术人员组成的编写组。
(二)主要工作过程1草稿2015年编写组在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创新项目《1∶5 000 1∶10 000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基本规定》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1∶5 000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生产相关技术资料,针对陕西省1∶5 000 1∶10 000图库一体化数字线划地图(DLG-MAP)生产、建库以及应用对数据的基本要求,结合地图符号图形结构与XML描述框架,提出了标准草拟稿。
在标准草拟稿基础上,编写组对DLG-MAP成果特征、成果构成、数据内容、要素及图形符号编码、相关性等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与1∶5 000 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矢量数据相关标准进行协调。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025d65744b73f242336c5f79.png)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申报2013年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的通知》(陕质监标〔2012〕16号)的要求,西安公路研究院与长安大学起草了《公路桥梁(梁式桥)荷载试验技术规程》。
在经过陕西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批准后,开始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阶段:资料收集——理论研究、方案制定与验证——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资料收集阶段:2013年1月到2013年4月,标准起草小组首先开展了标准资料收集工作。
起草小组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标准、规范、技术资料等。
发现随着桥梁施工方法的进步、原材料的改良、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规范、规程逐渐不能适应工程实践的要求。
具体体现在桥梁荷载试验方案制定过程中加载对象不明确、校验系数范围太大,且未考虑桥面铺装的作用、冲击系数计算有所欠缺等方面。
结合陕西省交通科技项目《中小跨径梁桥荷载试验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对梁桥结构加载效率、安全加载模式、考虑桥面铺装影响的结构校验系数范围、冲击系数及混凝土结构测试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完善既有的规范和规程,指导桥梁荷载试验工作。
理论研究、方案制定与验证:根据资料收集阶段确定的研究内容开展工作,对理论研究、回归分析所得结论进行实桥验证。
标准起草小组编制标准草案。
编制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在前期技术资料收集、调研、试验验证和总结基础上,标准起草小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于2013年10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本标准修订项目由西安公路研究院提出和申报,西安公路研究院作为标准第一起草单位,长安大学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各主要参加单位及工作组成员所做工作见下表:主要参加单位成员主要工作项目组长,负责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技术资料的收集、石雄伟翻译,编制验证试验和方案,负责标准起草和编制说明编写工作。
袁卓亚参与方案确定、承担标准编写、组织和协调等工作。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要求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59af7a65102de2bd97058826.png)
1﹕500 1﹕1000 1﹕2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库技术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用以标识数字形式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类型。
本标准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更新、管理、分发服务和产品开发,包括1﹕500、1﹕1000、1﹕2000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各种专业信息系统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不同系统间的基础地理信息交换与共享,以及数字化测图、编图和地图更新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694-2009 地理信息术语GB 21139-2007 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0257.1-200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8.1-2007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字典GB/T 21740-200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CH/T 9005-2009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CJJ 103-2004 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3 术语和代号3.1 术语3.1.1 平面控制系统平面控制系统是最基本的地理定位系统之一,用于确定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平面空间地址,及地理平面位置,正确反映真实世界中各种实体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
3.1.2 高程控制系统高程控制系统是地理空间定位的另一重要系统,用于确定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相对于某一起始高程平面的高度(即高程)。
3.2 代号DLG 数字线划图Digital Line Graphic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DEM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4 空间定位4.1 数学基础4.1.1 平面坐标系统需要有两套系统:采用CGCS 2000坐标系。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ee265e4ed15abe23492f4d39.png)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编制说明(04)标准编制说明《电力建设施工及质量验收评价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6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组织有关单位编制行业标准《电力建设施工及质量验收评价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
规程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部分。
2、工作简要过程:1)xx年10月13-14日《规程》编写启动会,会议确定了《规程》编写的组长单位、副组长单位和参编单位,确定《规程》编写大纲主要内容和编写单位起草分工,编制计划时间安排2)xx年11月21日会议组织对《规程》的编制大纲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中电联标准化中心火电处杜红纲处长参加了本标准编制大纲的讨论审查。
会议进一步明确《规程》编写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在大纲讨论同时提出各章节编制时需注意事项,要求各单位在修改各自章节之前,要进行一定程度收资和调研。
3)《规程》编写、收资、讨论阶段:进行一定程度收资和调研,组织第三次至第七次专题会对各章节修改、新增内容进行详细讨论。
4)2016年11月28日——2016年12月2日《规程》征求意见稿统稿审查会,本次会议对本《规程》、《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工程和第9部分水工结构工程三项规范征求意见稿统稿审查会,三项标准编制全体与会人员对三个规范通用性和协调性进行了共同讨论,并提出了各标准修改要求。
4)2016年3月9日——2016年3月10日《规程》征求意见初稿定稿会5)2016年4月30日——2016年7月25日《规程》征求意见6)2016年8月1日——2016年8月3日《规程》送审稿初稿审查会7)2016年8月29日——2016年8月30日《规程》标准强制性条文审查会8)2016年9月17日——2016年9月19日《规程》审查会3、主要参编单位:主编单位:上海电力建筑工程公司浙江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参编单位: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电德胜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山西省电力建设四公司西北电力建设第四工程公司河南省第二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楼海英、倪斌、叶柏金、俞东齐、崔虹、孟玥玲、卢建忠、闫清江、岳明生、陈立新、吴明权、王亚耀、蔡晓明、赵杰主要审查人:4、《规程》编写原则和主要内容,1)按照“验评分离”原则,取消了原单位工程评定内容;2)为鼓励电力企业创优,规范创优活动,增加工程质量评价部分;3)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对原标准做了相应的修改;4)按照《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取消了范围,增加了术语、基本规定、本部分用词说明,将规范性引用文件改为引用标准名录。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编制说明
![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编制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ec8542db84868762cbaed555.png)
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编制说明一、标准编制任务来源根据“国家标准委关于下达《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等15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18]7号)的要求,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负责推荐性国家标准《城市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的制订工作。
二、项目背景及标准编制意义、原则(一)项目背景近二十年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日新月异,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工程建设领域。
我国地下空间工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地下空间开发的领域由传统的民防工程向地下商业、地下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多种设施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综合性越来越强。
1997年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中提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灾和人民防空等需要。
”随后,各个地方也相应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或暂行管理办法。
葫芦岛市发布了《葫芦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2002年),深圳市发布了《深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暂行办法》(2008年),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地下空间安全使用管理办法》(2009年)、《上海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条例》(2013年),绵阳市发布了《绵阳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
2020年1月深圳市开始对《深圳市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拟立法保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二)标准编制意义本次申请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功能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跨行业学科领域提供统一分类体系的国家标准,不但规避不同分类体系相互矛盾的现状,更进一步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奠定基础。
国标《城市地下空间功能与地下工程分类标准》是一本基础性的标准,编制该标准基于以下几点必要性和迫切性:1、该标准是政府加强地下空间工程领域监管的急需,是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内容要求
![地方标准编制说明内容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85e3e0e59ec3d5bbfc0a740c.png)
陕西省地方标准《含油污泥处置利用污染控制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概况我省长庆油田、延长石油等油气田生产单位和炼化企业在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油田的迅速发展和炼化企业的持续增产,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石油与环境、石油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矛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几年,随着陕北油气田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油气产量已经达到了6500万吨以上,石油炼制达到1500万吨以上,在石油和炼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含油污泥如大罐沉降污泥、落地油泥、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含油污泥等,总量达到了50万吨以上。
这些污泥组成性质复杂、稳定性高、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其中所含的有机物含量高、难降解物质含量高,若不加处理就地填埋或堆放,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极大浪费了有限的石油资源。
尤其是陕北地处干旱、缺水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含油污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深化,国内各主要石油生产及石油化工企业、大专院校等研究部门均加强了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已开发出多种含油污泥处理方法及工艺,提出多种含油污泥处理综合利用途径。
目前国家仅有《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2001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 4284-1984,及黑龙江省《油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标准》DB23/T 1413-2010与本标准相关。
但是《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仅限于污泥处理后填埋和农用,黑龙江省《油田含油污泥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标准》在填埋和农用基础上增加了铺设油田井场和通井路,仍无法满足我省含油污泥综合利用要求。
陕西省固废管理中心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科技工作人员自2009年就致力于含油污泥处理技术研究工作,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为了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的规范化,保护环境,根据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5年第一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陕质监标〔2015〕8号)要求,特制定《含油污泥处置利用污染控制标准》,本标准项目符合《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新型区域的决定》中“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要求;属于能源化工领域中环境污染优先主题,有利于环境保护相关人才培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创新技术,实现含油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减少因含油污泥产生的生态系统退化加剧问题,保护环境,开创油气生产与节约并重新局面,为石油和炼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规定》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背景与意义随着测绘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相关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的测绘活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测绘产品的表现形式越来越注重地理空间信息的表达。
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技术与相关高新技术加速融合的趋势继续加强,新应用、新业务继续加速出现,产业活动更加繁荣,大众化趋势更为明显。
目前,新的地理信息专业如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导航电子地图制作、地理信息工程等已得到广泛应用;各种新兴的地理信息项目层出不穷: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天地图建设与推广应用、不动产确权与平台建设、地理信息三维数据生产与应用等。
在国内已有的测绘行业标准《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主要适用于测绘生产项目的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其中所设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主要内容与这些新技术存在差距,故此现多家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单位在对这些新兴的地理信息项目设计时无规范可依,造成技术设计的过程内容不尽完善。
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要求,为新型地理信息项目的设计提供规范依据。
本标准的制定将填补省内空白,规定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过程及其主要内容,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编制过程为指导和统筹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资源的建设、协调、交流与集成,加强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计划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测绘地理信息标准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适用性,并规范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和市场秩序,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
依据《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体系框架》,管理类标准《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规定》为待制定,故开展该标准制定工作。
为了使新制定的标准更科学、准确、合理,江西省地理国情监测遥感院组织了标准起草小组,确定标准制定原则,制定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
1、预阶段2015年11月,江西省地理国情监测遥感院通过资料收集,研究论证标准制定可行性,并制定项目建议,编制了《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要求编制建议》。
2、立项阶段2016年5月,于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通过专家咨询,会议讨论的方式对项目建议进行充分论证,同意申请立项。
2016年10月,江西省地理国情监测遥感院向省质监局申请立项,2017年5月,省质监局正式同意立项。
3、起草阶段遥感院成立标准制定工作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
随后立即展开了资料收集、前期调研工作。
1)收集了国内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的相关现状;2)收集了国家和相关行业关于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相关材料;3)征求了我省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主要编制单位对于标准编制的各种意见。
4、讨论稿形成本标准起草小组对收集来的各种数据进行了细致、合理的分析,在充分考虑与之相关因素的基础上,于2017年12月提出了本标准的工作组讨论稿,并提交江西省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讨论。
具体工作时间人如下表所示:三、编制原则与依据按照“统一性、规范性、先进性、协调性”的原则,严格遵循《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 1.1—2009),与《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保持充分衔接,在此基础上开展地方标准编制。
具体编制原则如下:制定标准的目标是规定明确且无歧义的条款,为此标准应该:1)在其范围所规定的界限内按需要力求完整;2)表述清楚和准确;3)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4)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5)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
具体编制依据如下:(1)CHT 1004-200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2)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3)标准化工作指南(系列)GB/T20000.1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GB/T20000.2 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的规则;GB/T20000.3 第3部分:引用文件;GB/T20000.4 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GB/T20000.5 第5部分:产品标准中涉及环境的内容;GB/T20000.6 第6部分:标准化良好行为。
(4)标准编写规则(系列)GB/T20001.1 第1部分:术语;GB/T20001.2 第2部分:符号;GB/T20001.3 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4 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20001.5 第5部分:产品标准。
四、编制内容本标准主要编制内容如下:(1)术语与定义给出为理解标准中某些术语所必须的定义。
(2)总则对标准中各项要求做出说明,包括区分项目设计与专业技术设计、技术设计的原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设计编写的要求等。
(3)设计过程及要求按技术设计的流程,分阶段制定设计标准与其主要的内容。
从策划、需求调研、设计输入、设计输出、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更改方面明确各步骤的详细规定,突出体现地理信息项目的特色。
(4)设计输出的内容要求对设计输出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五、编制特点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注重与《测绘技术设计规定》的衔接,充分考虑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与完善,最终编制的《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规定》特点如下:(1)在技术设计过程中增加“需求调研”环节《测绘技术设计规定》中技术设计过程为“策划、设计输入、设计输出、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在《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规定》中,充分考虑地理信息技术特点,其技术设计过程为“策划、需求调研、设计输入、设计输出、审评、验证(必要时)、审批”,在“策划”与“设计输入”之间增加了“需求调研”环节。
地理信息项目的用户方在对产品(或功能)上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等特点,增加“需求调研”环节能够更加直观地明确任务最终目标。
因此5.2章节,描述了需求调研的方式、过程以及调查内容。
具体如下表所示:(2)规定了地理信息项目设计书的内容与结构根据地理信息项目特点,对项目设计书的内容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根据地理信息新技术的特点,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表述进行相应扩充与完善。
具体内容为6.1章节,主要包括:1)增加了“需求分析”章节,对需求调研情况进行分析,使项目目标更加明确;2)“项目区域概况”增加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相关情况描述;3)将“已有资料情况”与“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章节进行合并,命名为“现有基础分析”,使地理信息项目中的资料情况与软硬件环境条件描述更加统一;4)“引用文件”调整至设计方案中的“设计依据”章节,增加了指导性文件;5)“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命名为“项目目标与具体内容”增加项目目标与内容描述,增加了成果形式;6)“技术设计”章节根据地理信息技术特色,成果中增加了“软件类”、“支撑环境类”、“其他类”指标要求描述,质量保证措施中增加了管理制度措施、网络环境、质量监控体系、网络发布等方面的描述;7)“进度安排和经费预算”章节,增加了划分项目的工作阶段、总体投资、经费来源描述。
具体如下表所示:(3)规定了地理信息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与结构根据地理信息项目特点,对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根据地理信息新技术的特点,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表述进行相应扩充与完善。
具体内容为6.2章节,主要包括:1)“项目概述”章节,增加了项目背景描述;2)“项目区域概况”增加了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相关情况描述;3)增加了“需求分析”章节,对需求调研情况进行分析,使项目目标更加明确;4)将“已有资料情况”命名为“现有基础分析”,增加了软硬件、网络环境等描述;5)“引用文件”调整至设计方案中的“设计依据”章节,增加了指导性文件;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命名为“项目目标与具体内容”增加项目目标与内容描述,增加了成果形式;6)“技术设计”章节根据地理信息技术特色,增加了成果脱密、发布要求描述、增加了成果管理与应用方面的要求。
具体如下表所示:(4)规定了设计更改文件的内容与结构增加了设计更改文件的内容与结构,设计更改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更改的基本情况、设计更改的原因、设计更改的内容。
具体内容为6.3章节。
(5)增加注册测绘师执业相关内容根据《注册测绘师执业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增加相应内容。
-4.8章节,设计人员要求中明确一般为注册测绘师。
-4.10章节,技术设计文件必须由注册测绘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后方可生效。
-5.8章节,修改经注册测绘师签字盖章的技术设计文件,应该由注册测绘师本人进行。
-附录A2.2.2 副封面格式中,增加注册测绘师执业印章盖章处。
(6)增加地理信息项目技术相关方面的描述根据地理信息项目的特点,在标准中注重体现其特色,在本标准中体现地理信息项目新特点、新内容。
-4.7章节,技术设计遵照原则中,规定了“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成本效益优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继承性原则与拓展性原则”等新内容。
-4.8章节,设计人员要求中,规定了“熟悉法律、法规和规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了解国内外技术发展状况”、“一般为注册测绘师”、“充分了解需求调研情况”等新内容。
-5.2章节,需求调研中,规定了“拟定调研计划”、“形成需求调研分析报告”、“软、硬件、网络环境”,“运行、共享等方面的情况”、“对地理信息成果的需求”、“政策性、法规性文件”等新内容。
-5.3章节,设计输入中,规定了“政策性、指导性文件”“用户认可的需求调研分析报告”等新内容。
六、标准水平本标准的制定填补了省内空白,对地理信息项目技术设计进行了规范,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七、相关说明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无冲突。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无重大意见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