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鲟鱼常见病防治法
鲟鱼常见病防治法1、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病状主要表现在鳃丝肿胀,鳃片局部溃烂,鱼体瘦、无力,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防治:选用优质水源、控制密度,及时分养,二氧化氯0.5-0.8ppm浸浴。
2、咬尾病这主要是在鱼苗期饵料缺乏或密度太高时出现鱼体间相互咬尾,出现部分鱼尾巴断掉或拖一毛状水霉。
治疗:先将病鱼捞出,避免感染;后分稀鱼苗,加大投饵量,用土霉素3pp和盐巴0.3%消毒鱼体。
3、大肚子病肚子朝天,漂浮水面,腹腔积水或充气,解剖发现胃中食物多,由于消化不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
治疗:改善水体,增加水流,在料中加氟哌酸2-5g/kg料,干酵母0.8%,大黄0.3%,内服一周。
4、体白病身体逐渐发白,体上无寄生虫,胃有食物,活力低,肝脏淡红,胆无色,病因可能是渗透压调节不平衡,代谢不正常,营养缺乏。
治疗:盐巴0.3%药浴,内服多维Vc、Ve等和保肝利胆药。
5、肠炎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发病时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盐巴0.3-0.5%药浴,内服氟哌酸2-2.5g/kg料。
6、肿嘴病一种细菌病,嘴肿,四周充血,肛门红肿,可能吃了变质饲料引起,或是池子底部不清洁引起,可通过改变环境内服多维等保健药增强体质来避免。
7、车轮虫病鱼体弱,游动迟缓,体表点状出血,会随水流动,肠无食,严重时鱼苗大量死亡,镜检鳃上或体表有车轮虫。
治疗:鱼虫净0.3-0.6ppm,药浴48小时以上,食盐0.5%药浴48小时,水温25℃以内,福尔马林40一50ppm药浴24小时。
8、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常寄生在体表鳃。
由于小瓜虫的白色包囊与鲟鱼骨板相似,一般很难观察到。
病鱼表现为突发性不摄食,粘液分泌量增加等症状。
治疗措施一般不采用药物,而是将池水温度提高到28-30℃之间,病害就会得到控制。
鲟鱼常见病的症状及综合治疗
鲟鱼常见病的症状及综合治疗我国鲟鱼养殖是近二三年发展起来的新项目,由于它的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投资鲟鱼养殖的人越来越多。
但有关鲟鱼养殖的技术病害防治和鲟鱼对一些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报道却还少见,在养殖过程中遇到这方面的情况时却只能借以往的经验技术来处理,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缺乏依据和信心。
如果一旦病情判断错误或用药失误,不但错过了治疗时机,还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
所以,借此本人就杂交鲟鱼、俄罗斯鲟鱼等在幼鱼阶段的几种常见病及治疗处理的一些措施和经验同大家交流。
一、气泡病1.症状: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有的反游游速快、活泼者不属病鱼。
严重时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
镜检,腮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它症状,如同失血而死之鱼,有的鱼也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而使口不能闭合。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大于10mg/L,使得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
在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鲟鱼幼鱼15cm以上造成危害最大。
据介绍,严重时,3~5天就可使过半数或大部分的鱼儿死亡,危害极大。
本人在养殖中也曾遇过此病,所幸救治及时,损失不大。
4.治疗方法:病重的鱼是较难恢复的。
如果发现早,措施得当,此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
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1)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
可用如下方法:a.经沉淀―――曝气―――晒水之后再用b.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水源c.如果能换水源那就彻底解决问题了(2)继续进行治疗a.我们可以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上述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
b.①内服药饵。
氟哌酸2-6‰,干酵母8-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同时可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
鲟鱼常见病害的防治
鲟鱼常见病害的防治鲟鱼细菌性肠炎。
疾病和病因学这种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
这种疾病是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和鱼类消瘦。
防治方法:用含0.2%dysteryl的饵料饲养5-6天。
鲟鱼肿口病。
疾病和病因本病多发生在鲟鱼幼虫期。
它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喂食变质的饵料。
症状为口腔肿胀、外周充血、排泄孔、行动不便,有时伴有水霉病。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鱼,清除残饵,注入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确保饲料质量。
鲟鱼轮虫病。
该病的病原和病因是轮虫。
由于病原体过度寄生在鱼体和鳃耙上,鱼体虚弱,游泳缓慢,不进食,生长缓慢,严重时死亡较多。
防治方法:用5%盐水浸泡约1小时,再用自来水喂养疗效更佳;此外,也可将其浸泡在浓度为15%-25%的福尔马林溶液中,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该病的病原和病因是斜方杆菌。
当大量病原体寄生在鱼体、口和鳃上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为蓝灰色薄膜,口和眼的黑色素增多。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主要措施是将病鱼转移到流水池,死亡率可降至4%以下。
鲟鱼锥虫病。
疾病的病原体和病原是锥虫。
患病的鱼动作缓慢,身体在水中呈“L”或“s”形弯曲。
它经常躺在水底,不能吃东西。
它的体色又暗又暗。
有时它会在水中剧烈地上下旋转。
如果不及时治疗,它将在发病后3-5天死亡。
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是在5kg药浴水中加入20-40单位青霉素G氨盐,每天一次,每次2小时;第二天剂量为40单位,第三天剂量为20单位,可在7天左右使用,早期发病率可达到。
疾病和病因本病也称为白斑病。
病原是瓜虫。
症状是:肉眼可在鳃丝和鳍线外发现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
病鱼越来越瘦,游泳能力减弱,躁动不安,食欲下降。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白点是厚厚的气泡,覆盖着白色粘膜层。
由于瓜虫侵入鱼体的皮肤和鳃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营养,导致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福尔马林溶液50g/m3浸泡有一定疗效;育苗时可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以28-30℃为宜,效果良好。
鲟鱼养殖场常见疾病与风险控制
鲟鱼养殖场常见疾病与风险控制作者:王春华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7年第16期针对鲟鱼养殖行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养殖场常见疾病风险控制方法,有助于实现养殖效益稳步增长,确保达到预期收益标准。
一、水产养殖疾病的危害性鲟鱼属于特殊养殖品种,对水质、环境、温度等有严格的要求,稍微控制不佳则会带来疾病风险,直接影响鲟鱼养殖收益。
一般来说,疾病给鲟鱼养殖会造成30%~40%左右的损失,100万投入资金计算,损失额度超过30万,不仅破坏了鲟鱼养殖的均衡性,对养殖平台延伸也是一种阻碍。
二、鲟鱼养殖常见疾病及控制1. 水霉病水霉病在流水养殖中属于常见疾病,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到疫病控制效果,不利于养殖项目规划与改造建设。
面对传统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对水霉病采取个性化处理方式。
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预防与治疗:第一是运输、放养鱼苗和清洗流水池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擦伤。
第二是对染病鱼池用4kg/m3的食盐或20g/m3的土霉素+4kg/m3食盐,浸泡1~2小时。
第三是饲喂土霉素,头天5g/kg饲料,第2~6天喂3g/kg 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2. 肠炎病肠炎病对鲟鱼养殖危害较大,一般是因消化系统功能受损而出现此病,也是养殖场风险控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此病在养殖的整个阶段都可能发生,病鱼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
剖开肠管,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黏液流出。
防治方法:第一是对发病鱼池全池均匀泼洒15~20mL/m3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
第二是饲喂土霉素,头天5g/kg饲料,第2~6天喂3g/kg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第三是饲喂大蒜,50g/kg饲料的大蒜汁(50g大蒜捣碎取汁)+25g/kg饲料的食盐,共喂3~6天。
关于养殖鲟鱼中病害防治的技术
鲟鱼具有独特的食用、经济及观赏价值,适于微流水高密度工厂化养殖。
我国近年掀起了鲟鱼养殖热潮,在湖北、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地先后建起了工厂化驯化与养殖基地,鲟鱼的人工养殖方兴未艾。
但是由于鲟鱼养殖的基础研究还不成熟,大规模养殖的配套技术尚未建立,工厂化驯化与养殖鲟鱼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有的甚至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针对鲟鱼工厂化驯化、养殖发展现状、鲟鱼病害的发生、流行情况,结合实验室研究获得的结果和实际养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工厂化驯养鲟鱼的病害防治技术,供广大鲟鱼养殖者参考。
一、引起鲟鱼发病的原因1、引起鲟鱼发病的生物因素(1)寄生虫体表寄生虫引起轮虫病、小瓜虫病、三代虫病;体内寄生虫主要为吸虫类引起的胆囊炎、肠道穿孔、出血等病症。
(2)真菌致病真菌有毛霉菌、水霉菌和绵霉菌,危害的主要对象为鲟鱼卵、稚幼鲟。
(3)细菌细菌引起的鲟鱼病有烂鳃病、烂尾病、蛀鳍病、肠胃炎、下颌炎等。
(4)病毒生产中仅发现疑为病毒引起的鲟鱼病,如鲟鱼出血性败血症、鲟鱼疱疹病。
(5)敌害甲壳类的螯虾、水生昆虫类水蜈蚣、水生动植物类水蚤、丝状藻类等。
2、引起鲟鱼发病的非生物因素(1)环境因素水温和温差:不同的养殖对象具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鲟鱼养殖水温25—28℃。
水温偏低引起消化慢、吸收差,易引发肠炎,严重时血液循环受阻而引起烂尾病。
水温偏高,水体溶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毒性增强,环境致病菌大量繁殖引发烂尾病、烂鳃病等。
酸碱度、溶氧、氨氮、亚硝酸盐:酸碱度偏高的水体腐蚀鱼鳃,鱼躁动不发,易引发烂尾、体瘦等综合症。
氨氮、亚硝酸偏高引起鱼中毒、呼吸受阻而死亡。
溶氧长期偏低引起鱼体肌肉出血。
悬浮物:悬浮物主要指有机物、泥沙及矿物质等。
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残饵、饲料散失、排泄物和外界有机物残骸,它耗氧大,而且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原菌感染或形成多种有害物质刺激鱼鳃和体表分泌大量粘液,引起鱼呼吸障碍而大规模死亡。
鲟鱼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鲟鱼常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 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我国在上世纪末开始养殖鲟鱼,经过十几年发展,也有一定的养殖规模。
随着集约化养殖的提高,伴随着而来是病害的上升,病害严重危害着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给不利鲟鱼养殖业的繁殖。
下面松鼠哥为大家带来鲟鱼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疾病以及防治方法方法,一起来了解了解。
1、败血病败血病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这种病菌在自然水体中广泛分布,所以此病是鲟鱼养殖过程中极为常见的病害。
发病时病鱼行动缓慢,摄食量减弱,腹部、口腔、鳍部等体表部位出血,肛门红肿发炎,鱼鳃颜色较淡,将病鱼解剖后发现肝脏肿大,肠胃发炎,伴有泡沫状黏液。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投喂时选择新鲜的饲料,不宜投喂变质腐败饲料,高温时要及时清除残饵以及排泄物,以免发酵产生有毒物质。
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在饲料中加入一些抗菌药物和维生素,腐败时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消毒,再用恩诺沙星2.0g拌料投喂。
2、肠炎病肠炎病也是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原是点状产气单胞菌,发病时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废绝,将病鱼捞出检查,会发现肝门部位红肿,轻轻按压腹部,会有黄色黏液流出。
将其解剖会发现肠胃充血发炎,堆集黄色黏液。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晰,投喂时一定要保证天然饵料的新鲜性,人工饲料建议选择颗粒大小适中的全价饲料,投喂做到定时定量。
发病时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消毒,再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投喂。
3、烂鳃病烂鳃病是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病害,发病时病鱼行动缓慢,体表颜色较淡,鱼鳃内得鳃丝颜色发白,没有血色,病情严重呈块状腐烂,和泥土物混合成胶状黏液,它主要危害幼鱼和中成鱼。
防治方法:保持水质清晰,每隔半月全池泼洒一次石灰,发病时泼洒二氧化氯,再将病鱼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拌饵投喂,皆可痊愈。
4、车轮虫病车轮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病原是车轮虫属一些寄生虫,发病时病鱼体表颜色较淡无光泽,体质消瘦,游动无力迟缓,将其鱼鳃打开,会发现鳃丝暗红,有较多的黏液,通过镜检会发现有大量的车轮虫寄生。
高温病害全面梳理鲟鱼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高温病害全面梳理鲟鱼养殖病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养殖鲟鱼易发生的主要疾病入标题养殖鲟鱼最容易感染的疾病有寄生虫病、真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以及营养缺乏、敌害生物等。
另外,还有一些是不明原因及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
真菌性疾病有水霉病;寄生虫病有车轮虫、三代虫、小瓜虫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一般都是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引起的,由于鲟鱼属冷水性鱼类,生活在较冷的水体中,相对常温性鱼类来说,其细菌性病害较少;由于缺乏营养引起的有鱼口无法闭合,四周红肿的气泡病等,因为有毒的添加剂或者饲料所引发的肝性脑病等;另外,还有不明原因引发的大肚子病、红斑病、黑身病,以及很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综合症。
如果这些种类多样、变化多端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将会造成大批量鲟鱼死亡。
养殖鲟鱼病害发生的原因1. 自然原因(1) 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与干旱天气等特别恶劣的自然环境,会引起养殖鲟鱼发生大面积病害,使鲟鱼的死亡速度变得更加迅猛,大批量的鲟鱼发生死亡变得极为常见。
洪涝灾害的到来,致使水中泥沙的含量升高,而使得水质变得浑浊,会给鲟鱼呼吸系统带来致命的伤害。
在这种水质环境下,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烂鳃等疾病。
另外,因为飞速发展的经济,使得洪水中经常会夹带大量的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废水等,导致养殖鲟鱼的水体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引发水体污染,对鲟鱼正常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2) 水温不适大多数鲟鱼的生存温度为0-30°C,超出这个范围,它就不能存活;适宜生长温度为18°C-22°C,达不到这一要求,它就容易生病。
若水温偏低,易引起消化不良,易患肠胃炎,严重时血液循环受阻,引起烂尾病;若水温过高,水体中溶氧降低,有害物质毒性增强,环境致病因子大量繁殖,易引发细菌性疾病。
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根据鲟鱼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水温的不同要求,不断调整水温。
即使在适温范围内,短时间内温度的变化幅度也不宜过大,一般苗种水温不应突然相差5°C以上,成鱼水温不应突然改变10°C以上。
鲟鱼养殖:鲟鱼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鲟鱼养殖:鲟鱼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鲟鱼的味道极为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但是在养殖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是鲟鱼产生疾病,拉低经济效益,今天本人就来说说鲟鱼常见的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水霉病症状:此病主要发生在仔幼鱼阶段,在幼鱼体表擦伤处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病鱼开始焦躁不安,随着病情加重会发生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甚至停食,鱼体逐渐消瘦,最后瘦弱而死。
病因:鱼体受伤或水质不良而引起体表感染,滋生水霉。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水对养殖池进行清池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在捕捞、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仔细,避免鱼体体表受伤;及时对养殖池进行排污、清污,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用1∶1配比的食盐和小苏打混合溶液对操作后的鱼体进行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每立方米水体中用2克五倍子煮汁淋洒;将抗菌素拌在饲料中投喂,药饵比为1∶100,连喂3天,可以治疗此病。
另外可不使用药物治疗,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
气泡病症状:病鱼腹部膨胀,鱼体弯曲,常浮于水面,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只能稍稍进入水面以下,不能正常潜入水底摄食,鱼体失去平衡,时游时停。
发病严重的肉眼就可以看到在口前两侧沟裂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
有的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不能闭合。
病因: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形成气泡,被吞入鱼体或通过鳃、皮肤而向血液扩散,使得鱼的肠、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大气泡。
鱼苗期多发,该病常伴有眼外突、皮下出血及鳃部血管栓塞等症。
防治方法:主要方法是先改善水质,以注排水的方式注水,解除水体中过多氮气或氧气。
采用循环水过滤装置养鱼时,应经常更换、清洗过滤器。
然后将病鱼放入浓度为1%的食盐水中浸泡,时间视鱼体耐受情况而定,然后将病鱼放入清水中暂养,投喂时水位尽可能放低,以保证病鱼能吃到饲料;加强生产管理,按时投喂,及时清除水体中的残饵。
肠炎病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突出,粪便中带脓,严重者脓中有血,无食欲,行动迟缓,死亡较快。
鲟鱼的常见疾病及防治
笔者结合 自己的经验 , 现对鲟鱼的肠炎病 、 烂鳃病 、 败血综合症 、 弧菌病等细菌性疾病 和应激性出血病的流行
情况和防治方法进行综述 。
一
、
细 菌 性 肠 炎 病
病原 : 型点状气单胞菌 肠 症状 : 发病初期 , 病鱼体表无明显症 状。 观病鱼行动缓慢 , 外 摄食 少 , 腹部膨胀 , 肛门红肿 。 轻压腹部 , 有淡 黄色
用渔药 , 保证水产 品质量安全 。
鲟鱼 的常见疾病及 防治
李育 东 张忠亮
( 黑龙 江 省特 产 鱼 类研 究 所 黑龙 江 佳 木 斯 14 0 ) 50 2
鲟鱼是地球上最古老 的鱼种之一 , 素有 “ 活化石之称” 肉味鲜美 , , 鱼籽酱具有极高 的经济价值 。中国的鲟鱼养 殖业在 9 0年代中后期逐渐发展壮大。鲟鱼最初进行 人工养殖时 , 疾病 比较单一 , 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是肠炎 , 发 病 率也 较低 。随着鲟鱼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 , 养殖密度逐 渐增 大 , 水质环境 日益恶化 , 一旦发病就会迅速在个 体 间传 染 , 以致在很短时间里发生大规模的群体疾病 , 药物治疗较难控制 。 做好鲟鱼疾病的预防 , 是控制鲟鱼疾病
防治方法 :
1 配制 中药药饵 , 、 茵陈 3 、 g板蓝根 2 、 g鱼腥草 2 、 g穿心莲 2 大黄 2 , g煎汁后拌料 lg连用 ld k, O。
23 g 二 氧 化 氯 浸 洗 l , 用 3 。 、m / 1 h连 d
3借 助于一定经验判断 , 目的性取病灶组织液 , 、 有 涂布或划线 于选择性 培养基上 , 经一两天培养断定病原菌 , 继而进行药敏实验 , 选择对该病敏感 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 。
鲟鱼养殖常见疾病及防治
洁, 点 状 产气 单 胞 菌侵 入 机 体 引起 。病 鱼 病 灶部 位 肌 肉组 织 长 脓疮 , 隆起 并 出现 红 肿 , 抚 摸 有 浮 肿 的 感 觉 。脓 疮 内部 充 满脓 汁 , 周 围皮肤 和肌 肉都发 炎
充血 , 严 重 时肠 道也充 血 。
体与实物摩擦 , 形成擦伤发炎 , 坏死脱落 , 有 时呼吸
离 群独游 , 几 乎不进食 , 后 期 处 于 昏迷 状 态 , 不 摄 食, 然后 就 开 始死 亡 。解 剖 时 发现 其 肝脏 呈 紫 色或
生虫 即为小 瓜虫 。小 瓜虫 在组 织里 以组 织 细胞 为营
养, 引起 组织 坏死 , 阻碍 呼吸 , 导致 鱼 窒息死 亡 。
治 疗方 法 : 提高 养 殖用 水 温 度 至 2 5 c C以上 , 小 瓜虫 病 不治 而好 。此外 用 主要 成分 是福 尔 马林 的药
物浸 泡 。
困难 而死 。
1 . 3 . 4 三代 虫 病 病 因与症 状 :主 要是 投 喂 不 干 净 或 未 消 毒 的水 蚤 造成 的。患 病 鱼 苗嘴 部 四周 、 鳃 充血 , 体 表 有 白色 黏 液 , 鱼体 失 去 原有 的光 泽 , 游泳
治疗 方 法 : 此 病 以预 防为 主 , 人 工 注 射 采 取 腹 腔、 胸 腔注射 , 操 作要 规 范 、 细致 。加强水 质 监测 , 增
缓, 鱼 体 消瘦 , 不摄食 , 直 至 死亡 。另外 在 鲟 鱼 卵孵
化 时 ,卵 表 面 长 有 白色 或 黄 色 絮 状 物 形 成 “ 太 阳
仔” , 是 鲟鱼 卵人 工孵 化 中 的常见 疾病 。
治 疗 方法 : 目前 水 霉病 的治 疗研 究 在 全 国各 大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鲟鱼细菌性肠炎1、病症与病因此病多由细菌引起。
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鲟鱼肿嘴病1、病症与病因此病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
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
病症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2、防治方法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鲟鱼车轮虫病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
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
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鲟鱼斜管虫病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斜管虫。
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鲟鱼小瓜虫病1、病症与病因此病又称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
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处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
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
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引起鱼体组织坏死,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
鲟鱼拟马颈鱼虱病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
此病在中华鲟上发生得较多。
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
2、防治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效果。
鲟鱼三代虫病1、病症与病因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消毒的水蚤而致。
人工养殖鲟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丝 间粘 液增 加 , 有许 多 小气 泡 , 丝 完整 , 鳃 肝较 白 , 胃
内有食物 ,肠 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 ,外 观无其他症 状, 如同失血而死 , 的则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 , 有 口的 四周红 肿 , 口不 能闭合 。 42 治疗 方 法 .
主要方 法 是 先 改善 水 质 ,解 决 水 源 中过 饱 和 氨 气 或氧 气 , 然后用 内服药 饵继续 进 行治 疗 。
此病 。另 外提 高池 水 温度进 行 控制 , 效果 很好 。
鱼体或通过鳃 、 皮肤而向血液扩散 , 使得鱼的肠、 肌肉 等组 织 内形成微 气泡 , 再汇 聚成大气 泡 。 鱼苗期 多发 , 该病 常伴有 眼外 突 、 皮下 出血及鳃部 血 管栓塞 等症 。
33 防 治 方 法 .
出血斑 点 ; 内多无 食 物 , 壁 及 中肠 以后 部 位 螺旋 肠 肠
瓣充 血 , 后肠 充满 泡沫 状粘 液 物质 。 22 病 因 .
4 营养缺 乏 、 中毒和环境 因素所致疾病
41 病 因 .
由 于 水 中 氨 气 或 氧 气 含 量 过 饱 和 ( 0毫 克 / 1 升 )使 得 鱼 的肠 道 、 内 、 肉等 组 织 内 形 成 檄 气 , 鳃 肌 泡 , 汇 聚成 大 气泡 。发病 时游 动 缓 慢 、 力 、 浮 、 再 无 上
恩诺沙星 2 克拌饵 , 4 0 分 次投喂, 天为 1 6 个疗程。
3 气 泡 病
31 症 状 .
1 病因 . 2
鱼体受 伤或水质 不 良而引起体表感 染 , 孳生水霉 。
13 防 治 方 法 .
病鱼腹部膨胀 , 鱼体 弯 曲 , 浮于 水 面 , 动 缓 常 游
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与防治
汇报人:日期:目录•疾病概述•常见疾病及症状•疾病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疾病概述疾病的分类根据病因不同,疾病可分为传染性、中毒性、代谢性、机械性、营养性等多种类型。
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指生物体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受到某种外因或内因的干扰,导致其生理状态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疾病的定义与分类01生长缓慢感染疾病的鱼只生长速度会明显减缓,影响其市场价值。
02死亡严重疾病会导致大量鱼只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03药物残留为治疗疾病,养殖户可能会使用各种药物,如抗生素等,易造成药物残留,影响消费者健康。
疾病对养殖业的影响科学养殖合理的养殖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饲料质量,定期消毒等。
科学用药根据病情科学选择药物,避免滥用药物,减少药物残留。
免疫预防通过疫苗接种、免疫增强剂等手段提高鱼体免疫力。
定期检测定期对鱼体进行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措施。
疾病的防治策略常见疾病及症状病鱼鳍条基部、下颌至腹部发红或溃烂,皮肤组织易坏死,鳍条破裂,肝、脾、肾等内脏器官肿大、充血。
病鱼鳃丝末端腐烂,严重时鳃盖穿孔,充血,粘液增多。
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0102痘疮病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隆起,后期形成溃疡,体表、鳍条和鳃上出现坏死的区域。
出血病病鱼体表出现点状或块状出血,包括眼眶出血、肌肉出血和内脏出血等。
病鱼体表出现锚头蚤寄生,引起剧烈的痒痛和伤口感染。
病鱼体表出现车轮虫寄生,引起鳃丝粘液增多和呼吸困难。
锚头蚤病车轮虫病寄生虫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由于饲料中营养成分不足或比例不当,导致鱼体发育不良、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环境应激性疾病由于养殖环境恶劣或管理不当,导致鱼体出现生理机能紊乱和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其他疾病疾病的预防措施改善养殖环境养殖场地选择01选择远离污染源、周边环境安静且水质良好的地方进行养殖。
水质监控02定期检测水质,包括水温、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确保水环境符合养殖标准。
鲟鱼主要病害防治
鲟鱼主要病害防治鲟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可塑性强、易驯化、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鲟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鲟鱼养殖将对我省水产养殖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鲟鱼养殖原来集中在北方,由于人们养殖积极性提高,养殖区域逐步南移,中山在广东率先引入,目前已发展到深圳、珠海、新会、顺德、三水、河源等地。
根据广东各地的养殖情况,对养鲟鱼的几种主要病害提出以下防治方法:一、气泡病:气泡病是一种由水质变化而引起的非寄生虫病。
病鱼腹部膨大、表皮黏液增加,有黏滑感,部分鱼皮下伴有少量出血。
解剖观察,胃中有大量气体,肠中亦有泡沫气泡。
病鱼发病前摄食正常,发病初期摄食尚可,但已不像正常鱼那样平贴底部摄食,而是尾部向上倾斜,活动开始受限。
病情严重时仔鱼下沉困难,难以从池底摄饵料,常沿池壁在水体上层游动,最终腹部朝上浮于水面,数日后死亡。
病鱼发病特征是胃中气体不断增多,使胃呈进行性膨胀,病情随之加重。
防治方法:采用循环过滤装置养鱼时,应经常更换清洗过滤器;用循环水养鱼时,应保持氧气量充足。
无论循环水或流水养鱼,用先排水后注水的方式以防止水中氮氧过于饱和。
二、肝性脑病:患病鱼体色、体表正常,无明显病征,偶有头部前端和吻部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部粉红,多为肝脏紫色、褐色、灰色、肝糜烂、肝组织颗粒变性由轻到重,呈空泡化、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坏死,并表现出脑组织病变与肝病的依赖性,只有肝病变后方有脑病变发生;胆囊及其脏器正常,肠内无食物,肠壁正常。
该病发生集中在体重15-20克,体长15-20cm的转食阶段。
患病初期病鱼有跳跃、乱窜等极度兴奋行为,散游独游,食量减少,后期处于昏迷、昏睡状态,停食,不日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合理投料,顺利转食,应研制全价鲟鱼配合饲料,并采取正确的投料方法,做好从天然的动物性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工作,可有效预防鲟鱼肝性脑病。
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肝损害以及肝病;合理使用添加剂和饲料原粮,避免肝中毒和脂质代谢紊乱;合理添加维生素E和胆碱,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但维生素E添加过量会导致早熟,还有损害作用。
中华鲟常见病的防治
中华鲟常见病的防治由于我国鲟鱼的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投资鲟鱼养殖的人越来越多。
但有关鲟鱼养殖的技术病害防治和鲟鱼对一些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报道却还少见,在养殖过程中遇到这方面的情况时却只能借以往的经验技术来处理,对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缺乏依据和信心。
如果一旦病情判断错误或用药失误,不但错过了治疗时机,还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
所以,借此在鲟鱼阶段的几种常见病及治疗处理的一些措施和经验同大家交流。
1. 出血病症状和病因: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死亡率高。
曾在史氏鲟幼鱼(体重小于150克)中发现。
治疗方法: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以及一些提高抗病力的添加剂,如维生素C、E等。
幼鱼长至150克后,疾病逐步减少。
2. 肠炎病症状和病因:病鱼腹部膨大,行动缓慢,不摄食,肛门红肿、突出,粪便中带脓,严重者脓中有血,无食欲,行动迟缓,死亡较快。
剖开鱼腹可见局部发炎或全肠呈红褐色,肠里没有食物,肠壁弹性差。
在患病严重时腹部膨大,有黄色粘液流出。
鱼体体质较弱,摄入变质饲料而导致细菌感染。
治疗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
⑵、饲喂土霉素,头天5克/千克饲料,第2-6天喂3克饲料,每天2次,共喂7天。
⑶、饲喂大蒜,0.5千克/千克饲料的大蒜汁(50克大蒜捣碎取汁)+25克/千克饲料的食盐,共喂3-6天。
⑷、用0.6ppm漂白粉全池泼洒,1小时后换注4/5的新水;并保证每天换水1次。
同时,连续6天投喂抗菌素药饵,每天100kg鱼体投放药物500mg,在药饵中加入适量大蒜汁,则效果更好。
⑸、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3. 烂鳃病症状:病鱼行动缓慢,不吃食,鳃上粘液增多,鳃丝红肿,鳃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红色或白色,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
治疗方法:⑴、对病鱼池泼洒15-20毫升/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浸泡1小时,隔天再用一次。
鲟鱼主要病害防治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11
CONTENTS
• 鲟鱼病害概述 • 鲟鱼细菌性疾病防治 • 鲟鱼病毒性疾病防治 • 鲟鱼寄生虫性疾病防治 • 鲟鱼营养代谢病防治 • 鲟鱼主要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01
鲟鱼病害概述
病害种类与分布
细菌性疾病
如细菌性败血症、鳗弧菌病等,分布广泛 ,对鲟鱼养殖危害较大。
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鱼样本进行血液生化分析、 病理组织切片等检测,以确定病因 和病情。
营养代谢病的防治
科学投喂
根据鲟鱼的生长阶段和需求,制定合 理的饲料配方,并严格按照投喂计划 进行喂食,避免过量或不足。
定期检测
定期对养殖水体进行检测,了解水质 、水温、溶解氧等参数是否适宜鲟鱼 生长,及时调整养殖环境。
寄生虫性病害的防治
预防措施
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定期 消毒,避免水源和饲料污 染。
药物治疗
使用针对性药物,如抗寄 生虫药,对病鱼进行治疗 。
生物防治
引入寄生虫天敌,如鱼类 、水生昆虫等,通过生物 竞争减少寄生虫数量。
典型寄生虫性疾病案例
案例一
鲟鱼患上三代虫病,体表出现严重炎症,大量死亡。经药物治疗后,成功控制病 情。
真菌性疾病
如水霉病、鳃霉病等,分布于全国各地, 易在早春和晚秋发病。
病毒性疾病
如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痘疮病等,分布于 全国各地,对鲟鱼养殖造成较大损失。
其他病害
如原生动物病、藻类病等,分布广泛,对 鲟鱼养殖有一定影响。
病害发生原因
养殖环境恶化
如水质污染、底质恶化等,导致鲟鱼抗病 能力下降。
饲养管理不当
如饲料不当、饲养密度过大等,导致鲟鱼 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
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 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
我国的鲟鱼养殖业自上个世纪90 年代起步后发展迅猛,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流水养殖都形成了一定规模。
近年来伴随人工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鲟鱼病害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广东、湖北、四川等地发病情况均比较严重, 给养殖户和鲟鱼产业带来危害。
下面就鲟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与防治概述如下:1 鲟鱼病害的预防鲟鱼养殖方式大多为高密度、集约化的养殖方式,鲟鱼很容易因环境不良、投饵不当致病,一旦发病就会迅速在个体间传染,以致在很短时间里发生较大规模的群体疾病,药物治疗较难控制。
做好鲟鱼疾病的预防,是控制鲟鱼疾病的首要工作。
一是鲟苗放养前,对养殖设施必须进行药物消毒,如用高锰酸钾溶液(20mg/kg)浸泡或用生石灰(150mg/kg)全池泼洒。
值得注意的是养殖设施消毒后,必须用清水冲洗干净药物残液或让消毒药物药性消失(生石灰要等5~7d)后,才能放鱼。
二是鲟鱼苗种放养时,需用3%的食盐水浸泡5~10min。
三是在鲟鱼发病高峰的仔鱼开口和幼鱼转食时期,需定期用聚维酮碘(PVP-I)0.5mg/kg 对水体消毒和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预防肠炎等。
四是对鲟鱼食用的生物活饵料(水蚤、水蚯蚓等)需严格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是将待用的活饵料用紫外线照射30min 后,再用5%食盐水溶液浸泡10min。
五是对危害较大的鲟鱼病毒或细菌性疾病,可采用疫苗人工免疫的方法。
六是加强日常管理,定时排污、换水,及时捞出死鱼,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坚持巡池,防止鼠、鸟、蛇、猫、凶猛鱼类侵袭。
2 常见病害防治2.1 细菌性败血病2.1.1 病原。
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为条件致病菌。
2.1.2 症状。
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状黏液物质。
鲟鱼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害防治
02
鲟鱼幼苗期病害防治
幼苗期常见的病害
01
02
03
04
细菌性病害
如败血病、感染性休克等,通 常由细菌感染引起。
病毒性疾病
如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痘疮病 等,由病毒感染导致。
真菌性病害
如水霉病、鳃霉病等,由真菌 感染引起。
药物预防
在鲟鱼的生长过程中,定期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以减 少病害的发生。
联合治疗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并根据病情联合使用多种药物 ,以增强治疗效果。
06
鲟鱼人工养殖不同发育阶 段的病害防治总结与展望
总结
苗种质量
水质管理
饲料管理
生物安全
监测与治疗
保证苗种质量是预防病 害的关键,应从信誉良 好的供应商采购,并在 放苗前进行严格的检疫 和筛选。
幼苗期病害防治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养殖场在鲟鱼幼苗期发生了败血病 ,通过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并加强水 质管理和饲养管理,有效控制了病情 的发展。
案例二
某养殖场在鲟鱼幼苗期发生了病毒性 神经坏死病,通过采用抗病毒药物治 疗,并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消毒,成 功地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03
鲟鱼成长期病害防治
成长期常见的病害
日常管理
定期观察鲟鱼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 施。
饲料管理
选用高质量的饲料,合理配置蛋白质、脂肪等营 养成分,以满足鲟鱼的营养需求。
投喂方法
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投喂原则,避免过量投 喂导致的病害问题。
做好疫苗接种与药物预防
疫苗接种
根据当地病害流行情况,选用合适的疫苗对鲟鱼进行接种,提高 其免疫力。
云南华宁县鲟鱼常见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
显下降,甚至拒食;腹泻,粪便量增多,为黄色或白色软便;质量明显下降,生长缓慢;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难;黏液分泌增加,严重时可导致死亡,且死亡率较高[2]。
(2)防治方法防控细菌性肠炎,要投喂新鲜且颗粒大小适当的全价饲料,每天早上7:00~8:00和晚上18:00点定时投喂。
选择国标药,10%硫酸新霉素每100 kg 鱼用量30~40 g,每天早上拌料1次,连续用药5~7天。
3、鲟鱼细菌性烂鳃病(1)发病鱼细菌性烂鳃病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该细菌可在水中自由生长,通过鳃部进入鱼体繁殖,从而引起发病,水温较高、饲养密度大、养殖条件差、水质污染严重时易发生。
细菌性烂鳃病早期通常出现食欲减退、活动力降低等症状;病情加重后,病鱼鳃部出现浅白色或黄色坏死斑点,鳃弓和鳃丝呈红色,流出黏液和血水;晚期鱼体因缺氧呼吸急促、激动不安,并可能出现暴死。
(2)防治方法防控该病应保持水质清晰,增加溶氧量,可用2 mL/L 聚维碘酮全池泼洒,连续泼洒2天。
病鱼可内服大蒜,每千克饲料添加量50 g,大蒜捣碎取汁与饲料混合均匀,每天投喂1次,连续使用5天。
4、鲟鱼水霉病(1)发病鱼水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水霉属和硬壳菌属的真菌,常在饵料中生长繁殖,通过鱼体皮肤进入机体引起发病。
鱼水霉病的症状主要是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灰色绒毛,过度分泌黏液,体表有硬壳物,尾鳍部位出现空洞或腐烂;严重时,鳃部和皮肤出现溃烂、出血,影响鱼的呼吸和摄食,甚至可能导致死亡[3]。
(2)防治方法鲟鱼鱼苗需避免体表损伤;下池前用2%~3%食盐水浸泡5~ 10 min;发病期间全池泼洒硫醚沙星3 g/m 3和水杨酸0.5 g/m 3。
5、鲟鱼小瓜虫病(1)发病鲟鱼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营养过剩或不足、缺乏维生素等会影响鲟鱼免疫力,增加感染小瓜虫的风险。
养殖密度过高、水体流通不畅、水质恶化时,有利于小瓜虫的繁殖和传播。
水温波动大会影响鲟鱼的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鲟鱼寄生虫病防治方法
鲟鱼寄生虫病防治方法1、锥虫病1.1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呈“S”形或“L”形弯曲,常卧水底,不摄食,体色无光泽呈黑色,有时急剧在水中上下旋围,若不医治,3~5天后死亡。
1.2治疗方法:青霉素G盐按5kg水体中加入药物20~40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每次浸浴2小时左右。
第1、2天用高剂量(40万国际单位),第3天后低剂量(20万国际单位),连续3天出现明显好转,约7天后恢复正常,并出现摄食。
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2、车轮虫病2.1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
在鱼体和鳃耙上数量过多,寄生处黏液增多,直接影响生长,造成鱼体衰弱,游动迟缓,肠无食,严重者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2.2治疗方法:将病鱼用50g/L食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转到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以好转而治愈。
或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去除鲟苗鱼体和鳃耙上寄生的车轮虫,切忌使用硫酸铜。
3、斜管虫病3.1症状与病因:斜管虫大量寄生在鲟体表、口腔、鳃部,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有大量黏液,鱼体与实物摩擦,表皮发炎,坏死脱落,呼吸困难而死。
3.2治疗方法:越冬前将鱼体上的病原杀灭,尽量缩短越冬期的停食时间,鱼开始摄食时,投喂营养丰富的饵料。
水温在10度以下时,全池泼洒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使池水成(0.3~0.4)*0.000001浓度。
4、小瓜虫病4.1症状与病因:肉眼观察,在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黏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患病鱼鱼体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减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最后鱼窒息死亡。
4.2治疗方法:用50g/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治疗较安全和有效。
或者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成2*0.000001浓度,连续数次,每天1次。
苗种前期不使用药物治疗,而是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上,以28~30度为好)。
5、三代虫病5.1症状与病因:系投喂未消毒的水蚤造成,患病鱼苗症状嘴部四周充血,鳃充血,体表有一层灰白色的黏液,鱼体失去光泽,游泳极不正常,鱼苗有缺氧浮头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鲟鱼常见病及防治
鲟鱼细菌性肠炎1、病症与病因此病多由细菌引起。
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鲟鱼肿嘴病1、病症与病因此病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
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
病症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2、防治方法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鲟鱼车轮虫病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
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
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鲟鱼斜管虫病1、病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斜管虫。
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鲟鱼小瓜虫病1、病症与病因此病又称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
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处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
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
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引起鱼体组织坏死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
鲟鱼拟马颈鱼虱病1、病
症与病因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
此病在中华鲟上发生得较多。
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
2、防治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效果。
鲟鱼三代虫病1、病症与病因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消毒的水蚤而致。
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发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2、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