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7篇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复习课优秀课件

《桃花源记》复习课优秀课件

理解概括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的线索为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理解概括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
既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又有平和安逸的生活场景。 优美的田园风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平和安逸的生活场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理解概括
5.阅读全文,分条概括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①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 ②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
探究写法
1.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而中间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 本文详写渔人在桃花源中的见闻,略写渔人进桃花源前和出桃花源后发 生的故事。因为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 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 《桃花源记》
复习目标
1.熟练背默、翻译课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2.理清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3.认识作者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 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 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 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从此归隐田园。
舍掉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二桃花源记复习优秀PPT课件

2018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串讲串讲二桃花源记复习优秀PPT课件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7) “渔人”的品行如何? 就今天普遍提倡的“诚信”道德观而论,渔人是言而无信的;但是渔 人抑制不住好奇心,一心想要了解这个美丽的世界,说明了他的向往, 也是一般老百姓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是无可厚非的。
2.语言简洁,清新自然。 本文仅用三百余字就异常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从桃花源的土 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井然有序,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饰,朴素自然,接近口语,读后却令人 有清新如画、诗意盎然之感,这实在是他善于用朴素、清淡的语言来表现丰富深 厚的意蕴的结果。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 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
和晋了。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
惋惜。 (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读后感悟】 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一个精神乐园。如果现实社会中
的人们都能够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那么“桃花源”将不是梦想,而是现实。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缘:沿,沿着
(2) 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惊异 (3)欲穷其林 穷: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4)才通人 才:仅仅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 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 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完整版)PPT课内文言文 下 桃花源记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完整版)PPT课内文言文 下 桃花源记
(2)欲穷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3)处处志之 (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上一页 下一页
直接默写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上一页 下一页
理解默写 《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 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上一页 下一页
三、结构图解
上一页 下一页
四、写作特色
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或: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章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并未确切指
出年代和地名,渔人也不著姓名,所写桃林奇景也没说 出它的确切地点,在人间似有似无,桃源里是一幅活生 生的人间生活图画,可渔人出而复寻却无迹可找,文末 写真实的历史人物刘子骥“欣然规往”而“未果”,这 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成为“千古之谜” 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现实社会也 像世外桃源一样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属 (1)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名词,类)
(2)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同“嘱”,嘱
托)
(3)属引凄异
(动词,连接)
上一页 下一页
鲜 (1)芳草鲜美 (2)屡见不鲜 (3)陶后鲜有闻
(形容词,鲜艳) (形容词,新鲜) (形容词,少)
足 (1)不足为外人道也 (副词,值得)
(2)先天不足
(形容词,充足)
上一页 下一页
其 中往 来 种 作 ,男女 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 乐。
那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 完全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老人孩子全都安适愉 快自得其乐。
其中:那里面的人。往来:来来往往。种作:耕种
劳作。悉(xī):副词,全,都。外人:桃花源以

中考复习《桃花源记》ppt

中考复习《桃花源记》ppt

2.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课文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 战乱, 人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社会平等,和平 安宁的社会.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反映了作者对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失 望、厌弃,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复述故事
基础练习
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都 消息
祖先
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儿女 乡邻 与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
判断动词 竟然
更不用说

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都 其余的人 邀请 自己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 外人道也。”
离开
告诉 不值得 对 外面的人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 )
A芳草鲜美(味道甜美) B桑竹之属(类)
C阡陌交通(田间小路) D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2、下列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是( A)
A落英缤纷 B阡陌交通 C无论魏晋 D不足为外人道
3、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才通人(仅)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下列句中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中:晋太元中 中无杂树
B、舍:便舍船
C、皆:皆叹惋
皆出酒食
D、寻:寻向所志
7、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标题:桃花源记复习课件一、文章背景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通过对一个理想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失望。

二、词汇掌握1、关键字:桃花源、武陵人、渔人、便舍船、初极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避秦时乱、邑人咸来问讯、不足为外人道也。

2、重要词语: (1) 名词1、桃花源:理想的隐居之地,与世隔绝,和谐美好。

2、武陵人:指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居民,常常被用作渔人的代称。

3、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通往各家的道路。

(2) 动词4、舍船:放弃船只,指渔人舍弃船只,前往探索桃花源。

5、初极狭:起初道路狭窄,后来豁然开朗。

6、闻:听见,描述桃花源内鸡犬之声相闻的情景。

7、乐:快乐,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

三、句子理解1、本文以一个渔人在捕鱼过程中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作为开端,引出了对桃花源的描述。

2、通过对桃花源内美丽景色、和谐生活以及独特风俗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3、文章结尾以渔人离开桃花源,并带领武陵太守前去探访,却发现已找不到桃花源的踪迹,增强了文章神秘感和寓意。

四、主题探究1、《桃花源记》体现了陶渊明对于和谐、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失望。

2、通过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世界,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逃避。

3、文章寓意深刻,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五、文学特色分析1、陶渊明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诗意的语言,使《桃花源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文章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3、陶渊明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和怡然自乐的生活状态。

六、结论与复习方法建议《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不仅具有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文学特色,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和复习的重要对象。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 第7篇 桃花源记 课件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文阅读) 第7篇 桃花源记 课件
(用自己的话概括)(’12北京)
示例:美丽富足、、热情好客。
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 用意?(’13玉溪)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
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的劳动生活的愿望。
5.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 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 请简要说说。(’13厦门) 示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 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一个似 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 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 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 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断绝了来往。 ___________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竟然 (1)乃:_______
不要说,(更)不必说 (2)无论: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
从前的、旧的 ②向:_______________ 到了 ③及:______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④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的标记 (3)志:原意:做标记,活用意思:_________ 就顺着旧路(回去), (4)译文(画线句):___________________ 处处做了记号。 _______________
(3)省略句:闻之,欣然规往。
提示:承前省略主语“刘子骥”。 译文:(刘子骥)听说有个桃花源,高兴 地打算前往。
15.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复习课(好用)ppt课件

桃花源记复习课(好用)ppt课件
31
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 多想像的空间,他以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例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 源外世事变化,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32
4 今天我们应怎样对待陶渊明的这种 政治理想?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 们在苦楚中找到寄托,得以抚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退守过去、不思 进取、陶然无为的心思。 而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做敢于梦想行 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
C.担忧渔人不能照实反映情况 6.将下边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出来 ①( )见渔人,( )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皆叹惋。
①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渔人;渔人;桃花源中人;渔人;②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
35
D
7.文段中“问今是何世……皆叹惋。〞两句话的“问者、不知者、叹惋者〞分别是(
10
发现桃源
再寻桃花源
访问桃源
分开桃 源
11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
。本文以
为线索,按
顺序,记叙了渔人
桃的源愉的快行、愿迹序望文。
的武过陵程渔,人描进画出了一个
分开桃源
发现桃源 再寻桃源
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 宽广人民


的理想社会,反映了
时间 访问桃源
12
文章主旨
作者经过虚拟一个安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画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 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 民厌恶战争的心情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中考《桃花源记》复习课件(整合)

中考《桃花源记》复习课件(整合)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 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 己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叹息。
11.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 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上标记。
语句翻译练习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划去,想走 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渔人)在 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 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 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桃花源记
关于作者
本文作者 陶渊明 , 名 潜 ,字 元亮 ,世 称 靖节先生 ,自号 五柳先生 , 浔阳柴桑人。东晋 (时期)伟大诗 人,他开创了 田园 诗体,是我国 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 诗人
先回忆填一填,1分钟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写一写
二、语法知识总结
(一)古今异义: 1、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各种交通运输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乐也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 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7篇桃花源记课件

中考语文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7篇桃花源记课件

• 【答案】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 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 • (1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2012北京) • 【答案】(渔人)已经出来了,找到自己 的船,便沿着来时的路,处处做标记。 • (1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015 玉林、防城港[选择题],2012济南, 2009汕头)
• 【答案】人们就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 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渔人将知道 的情况全部告诉(他们), (他们听说后)都 感叹不已。 •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015雅安,2014德阳,2011泉州,2010 嘉兴) • 【答案】 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 们家中,都摆出酒饭(招待)。 •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 【答案】(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 一个人。 •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2015济宁,2013枣庄, 2012南平) • 【答案】 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还有 竹子一类的东西。 •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015甘南 )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诣: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标记 终于
做标记
志:____________[F] 遂:____________
• • • •
(28)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 没有实现 (29)未果 未果:__________ 随即,不久 (30)寻病终 寻:____________ 渡口 (31)后遂无问津者 津: ____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 •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015内江)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 七、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课件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课件

三、译句
•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 •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二、重点字词:
• 芳草 仿佛 豁然开朗 叹惋 便扶向路 未果 落英 缤纷 缘溪行 俨然 属 阡陌 黄发垂髫 具言 语云 不足为外人 诣太守 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
三、语法知识总结
(一)古今异义: (古)交错相通。 1、交通: (今)指各种交通运输的总称。 (古)妻子儿女。 2、妻子: (今)指男人的配偶。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3、绝境: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不要说。 4、无论: (今)关联词,“不管”之义。
世外桃源
怡然自乐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七、理解文章主题
本文对桃花源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描写,寄托了作 者表现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安居 乐业 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及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 满,反映了广大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 的愿望。从这一点讲,文章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在阶级社会中,它只是一种幻想,是作者无可奈何 的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是不能实现的,这是作者消极思 想的反映。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 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 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 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课件(共55张PPT)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桃花源记  课件(共55张PPT)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一一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中人)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家
皆 出 酒 食 。 停 数 日 , 辞 去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离开。
参考译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出现
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口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容一人通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视线)由狭窄幽暗
4.渔人甚异之 异: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5.欲穷其林 穷: 尽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仿佛: 才: 豁然: 俨然: 阡陌: 交通: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6.仿佛若有光 7.才通人 8.豁然开朗 9.屋舍俨然 10.阡陌交通
桃花源记花源记
三、重点实词
11.悉如外人 12.黄发垂髫
13.并怡然自乐 14.咸来问讯 1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悉:全,都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然:快乐的样子 咸:全,都 妻子:妻子儿女
第20篇
桃花源记花源记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

优秀课件2018年中考语文(云南专版)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7篇 桃花源

优秀课件2018年中考语文(云南专版)总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7篇 桃花源
做标记 向前
5. 重点实词
沿着
(1)缘 溪行,忘路之远近 .
缘:____________
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落英缤纷 落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极狭,才通 人 才: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 .. (4)屋舍俨然 .. 俨然:__________
(25)后遂无问津 者 津:____________ 渡口 .
6. 常见虚词
动词,作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 业 ________________ . (1)为 介词,对、向 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足为 . 结构助词,的 ①忘路之 远近 __________________ .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所问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之②具答之 . 助词,无实际意义,不译 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全,都 悉:______________ 指老人 指小孩 黄发: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
快乐的 怡:_____________
(11)问所从来,具 答之 . (12)咸 来问讯 .
具:___________
详细
都 咸:______
(13)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 ..
具言:____和儿女 ①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绝境
(4)无论 魏晋 ..

中考语文公开课《桃花源记》复习ppt课件

中考语文公开课《桃花源记》复习ppt课件
事业的总称”) v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v (古:妻子和儿女;今:指“丈夫的配偶
”) v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指“走投无
路的境地”)
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续)
v 4、无论魏晋 v (古:不必说,更不用说;今:用作关
联词) v 5、不足为外人道也 v (古:不值得;今:一般指“不充足,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言词语1——通假字
v 便要还家 v (通“邀”邀请)
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
v 1、芳草鲜美 v (古:鲜艳美丽;今:指“食物味道好”) v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v (古:交错相通;今:指“各种运输和邮电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文学常识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 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东晋大诗人。
桃花源记
【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陌交通,鸡犬相闻。
(2)、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v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谁叹惋?为什么叹惋?
桃花源人。 为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人民生活如 此痛苦而叹惋。 。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 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 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 是虚构的。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桃花源记复习课件
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文体:记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文章主题: 通过对“桃源”的叙写,寄托了作
者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安静祥和的 理想社会的追求。
关于作者
本文作者 陶渊明 ,
字 元亮 ,名 潜 ,世
称 靖节先生 ,自号 五柳先生 ,
浔阳柴桑人。_东__晋(时期)伟大诗
人,他开创了__田__园 诗体,是我 国文学史上第一田位_园___ 诗人,代表 作有《归去来兮辞 》 饮酒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那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 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通达,(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 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 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摆酒 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 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断绝了。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课件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课件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 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 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 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 暗社会批判。
4.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 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生活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复习课
尚书香
复习目标:
1、巩固文学知识 2、文言词语积累。 3、准确地翻译句子,理解背诵
复习重点:理解文言词语、 翻译句子、理解背诵
一、文学常识
*文体:记 *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 *文章主题: 通过对“桃源”的叙写,寄托了作 者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安静祥和的 理想社会的追求。
关于作者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 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5.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 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6.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 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 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 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 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 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 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 一种空想。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四 文言文阅读 第7篇 桃花源记课件

中考语文 专题复习四 文言文阅读 第7篇 桃花源记课件

12/10/2首02页1
目录
第十二页,共十七页。
尾页
8.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měihǎo)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 括)(2012北京)
①自然环境优美(yōuměi);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 谐9.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zuòzhě)这样写有什么 用意?(2012济南)
洌:_____清_ 澈 陈:____摆__开__,__摆_放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12/10/2首02页1
目录
第十五页,共十七页。
尾页
3.《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gàikuò) 其内容。(2分)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 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10.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013玉溪)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
和平生活的愿望。
12/10/2首02页1
目录
第十三页,共十七页。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013玉溪、恩施, 2010青岛、成都,2009娄底)
渔人对此感到(gǎndào)很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015玉林、防城港,2013玉溪)
(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 待他)。
12/10/2首02页1
第7篇
桃花源记(táo huā
yuán j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