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2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气候”的第二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气温方面,可能对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掌握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案例等教学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温的定义、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内容。
教材从全球气温分布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和气候规律,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操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3.帮助学生掌握气温的概念、单位以及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气温计,掌握气温计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准备气温计实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3.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请问同学们观察到图中有什么特点?气温是如何分布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气温分布规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操练(10分钟)分发气温计实物,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气温计,并观察气温计的读数。
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试着解释一下气温计的读数是如何产生的?”4.巩固(10分钟)针对气温计的使用方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地理知识的重要章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为今后学习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变化与分布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气温变化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规律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3.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温变化与分布的特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讲解法:对于抽象的知识点,采用讲解法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素材。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展示气温变化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以及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3.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第3.2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温的测量方法和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等较抽象的知识点,可能较难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2.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直观教学:运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3.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
2.准备实例材料,用于案例分析。
3.准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运用直观教具,如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3.操练(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针对练习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巩固。
可通过举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讨与气温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以及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温的变化和分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需要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了解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表展示和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温变化规律的背后的原因,气温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气温变化的现象和影响。
2.图表展示法:通过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直观地展示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3.思考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气温分布图、统计图表等。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实例分析。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详细讲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 “气温在一天之内是如何变化的?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气温日变化图表,总结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气温分布特征,探讨气温与气候的关系。
- “不同气候类型下的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共同点是什么吗?它们都与什么现象有关?”
-学生回答:“这些图片都与气温有关。”
2.教师简要介绍气温的概念、计量单位摄氏度(℃)以及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 “气温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将学习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2.教师强调气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树立环保意识。
- “气温知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关注气候变化,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所学气温知识,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变化,分析其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撰写一篇气温变化观察日记,不少于300字。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气温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气温数据,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帮助学生总结气温分布的规律;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地理七上3.2《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教学设计(2课时)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1、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二、教学目标:第一课时:1、能够准确理解气温、气温的日较差、气温的年较差等概念;2、通过计算,理解平均气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简单了解气温的观测,培养科学素养;3、通过联系生活以及运用气温资料,能够归纳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4、学会绘制气温的变化曲线图;5、能够正确阅读气温曲线图。
第二课时:1、通过等高线知识的迁移,学会阅读等温线地图;2、通过读图并结合实例分析,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3、通过读图并联系生活,分析对比南半球和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特点;4、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并记住气温垂直递减率,能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三、教学重难点:第一课时:重点:①气温、平均气温的概念;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③绘制气温的变化曲线。
难点:①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②绘制气温的变化曲线;③阅读气温曲线图。
第二课时:重点:①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②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特点;③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难点:等温线的阅读要领。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问题解决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感受气温变化创设情境1:投影图片“大树穿衣”“大树打伞”。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需要为大树穿上衣服,有时候需要为大树打伞呢?创设情境2:同学们夏天喜欢吃什么?冬天呢?归纳总结:这些现象都反应了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这节课我们进入气温的学习。
教学环节二:科学计算,理解相关概念(一)气温提出问题:什么是气温?气温的单位是什么?归纳总结:顾名思义,气温是大气的温度,单位是℃补充材料:气温的观测。
(播放视频)(二)平均气温创设情境:气温是天气预报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比如:11月24日,广州,晴,19℃到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2课时)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案(第2课时)[导入新课]方法1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方法2 设问质疑:大家喜欢旅游吗?夏季你们最愿意到哪里去?(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设疑)为什么喜欢到海边等地去旅游呢?为什么登山时,会感到山麓和山顶的气温不一样呢?学完这节课,你就有答案了。
板书二、气温的分布[讲授新课]1.电脑展示课本P55图3.16(不要说明文字、摄氏度,即将该图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高线图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5)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6)等高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2.引导学生复习,每个问题让1名学生回答,大家评判补充,然后鼠标点击正确答案,共同复述。
继而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
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3.鼠标点击,图中数值加上“℃”,变成气温分布图,以及设计的问题(或用投影另外展示)。
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
(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气温与气温的分布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
年平均气温
教学程序及过程安排
环节
步骤、程序
备注
时间
一
二
三
复习提问
引言
新授
(一)气温的分布
1、一天当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2、一年中的气温是如何变化的?
利用教材P53页《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对照世界地形图说出下列地点的气温年变化。
A、撒哈拉沙漠——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
B、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在—10℃——0℃之间;
C、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下。
世界各地冷热不同,气温要布也有很
大差别,通常用等温线表示气温的水
平分布。
3
5
8
环节
步骤、程序
备注
时间
四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总结
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P52页,对照思考下列问题:
1、A、B两地的年平均气温都是℃,原因是它们;
2、BC两地的气温年较差是℃;
3、图中的甲地和乙地的气温年较差区别在于
气温与气温的分布(2)
课题
第3——2气温与气温的分布(2)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知道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识记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理解等温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总结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情感目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认识家乡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和要布规律性。
重点
难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关键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
4、图中的D属于中心(高温、低温)
学生阅读教材P3页《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等温线的阅读方法。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影响因素。
过程方法1通过复习等高线图的阅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
2.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3.通过生活实例或者小实验,了解影响气温的影响因素。
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等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更好地理解自然,热爱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等温线的阅读方法。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3分钟)不一样的春节!去年春节,哈尔滨的小红在奶奶家穿着厚衣服,吃饺子、逛庙会、在雪地里与朋友们玩耍,而驻南非大使馆工作的妈妈却不能回到祖国,于是她发送了一张拜年的图片。
请注意观察,小红与妈妈的衣着有什么不同?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
学生:小红衣服厚,妈妈的衣服薄。
学生:气温的分布不同。
学习一温故知新阅读等温线图【转折】我们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分布?(出示等温线图)教师:等温线图就是将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等温线图?先让我们温习等高线图的阅读方法。
A. 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 ______相等。
B. 等高线数值大,海拔___;数值___,海拔低。
C. 等高线____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___。
D. 等高线呈封闭状,若中心海拔低,表示___地,若中心海拔高,表示______ 。
过渡:同样的道理,等温线又该如何阅读?学生回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并举手回答。
学生:高度高小密集小洼山顶a.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__相等。
b. 等温线数值___,气温高;数值小, 气温___。
c.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___; ____的地方,温差小。
七年级地理第三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课时)教案
(1)低纬度气温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_,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______,冬季相反,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3)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_______,大致每升高______,气温约下降______,其影响因素是________
3.展示课本P52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请大家帮助这位同学(指图)来计算一下,山顶的气温应该是多少呢?
1520—720=800
800/100=8
8X0.6=4.8
28.8—4.8=24
4.读图3.19和3.20,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世界1月和7月的气温从低纬到高纬的变化规律。
点拨: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A.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B.同纬度地区,冬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C.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也越高D.北半球的气温比南半球高
3.“高出不胜寒”的原因是()
A.海拔高,气压低B.海拔高,空气稀薄
C上升1000米,气温要下降6°C
4.纬度大致相同,拉萨的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小
结
与
预
习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等温线的判读,学习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预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教后反思
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多媒体,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
(2)从等温线的疏密程度看,1月和7月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南北半球有什么差异?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2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属于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的第二课时。
教材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插图以及丰富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单位、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该能够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单位,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通过实例分析,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温的概念,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难点:气温分布规律的成因,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气温的变化,理解气温的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3.图表教学法:通过观察气温分布图,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分布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
3.教学素材:气温分布图、实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气温相关的图片,如夏季炎热的气温、冬季寒冷的气温等,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然后,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气温的分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讲授新课]
1.电脑展示课本P52图3.15(不要说明文字、摄氏度,即将该图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高线图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教师
南极圈以南是什么带?北极圈以北是什么带?
学生
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
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20℃、10℃、0℃等温线,观察这3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学生
北半球自南向北(从赤道向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南半球自北向南(从赤道向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
教师
那么,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鼠标点击,图中数值加上“℃”,变成气温分布图,以及设计的问题(或用投影另外展示)。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
(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
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8.投影展示“太阳光照分布图”,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分析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则气温不同。即:
太阳高度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
气温
高纬度地区
小
少
低
低纬度地区
大
多
高
太阳光照分布图
所以,纬度因素是影响气温分布的基本因素。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板书
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9.教师进一步指出: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不同纬度的地区,气温有所不同。那么,同一纬度带内的气温是否就完全一样呢?比如:在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的气温一样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个实例:小时候玩过沙子和水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玩,看看你会有什么感觉。
教学反思
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
(1)两地海拔相差多少米?(2839米)
(2)两地的气温约相差多少度?(16℃)
(3)根据两地的高度差和温度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多少度?
(16℃÷ ≈0.6℃)
教师进而说明气温的空间分布,不仅有水平分布,还有垂直变化,并要求学生记住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各地的气温差异还要受到地形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夏季中午的时候,同时受太阳照射了一上午后,有一盆水和一堆沙,你用手分别去试试,感觉一样吗?(沙热,水温)等到晚上以后,还是这一盆水和一堆沙,你再去试试,结果会怎么样?(沙已凉,水还是温的)
请大家根据在同一地点、同样阳光照射条件下的沙和水,在中午沙的温度比水高,而到晚上水的温度比沙高的变化,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沙)和海洋(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 ,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4.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1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图逐题讲述,大家逐题评判补充,教师逐题点击正确答案。使学生掌握阅读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18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用二课时: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
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
4
4)。
板书设计
气温的分布
气温高
气温低
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低纬度
高纬度
纬度
同一纬度
夏季陆地
夏季海洋
海陆
冬季海洋
冬季陆地
同一地点
海拔低
海拔高
海拔
作业布置
1.我国冬季,北国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国却是“莺飞草长,百花盛开”的景象。试分析两地景色差异的原因。
2.试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诗中所蕴涵的地理原理。
学生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教师
在黑板上画简图(如下图),请大家判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哪半球?判断根据是什么?
学生
甲地位于北半球,因为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气温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教师
回答的很好,运用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所在区域的半球位置。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那么,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3.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展示课本P52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请大家帮助这位同学(指图)来计算一下,山顶的气温应该是多少呢?看谁算的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的结果和思路。
(2)让学生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释导入新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
[课堂小结]
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对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概括:受“3种”因素影响,形成“3个”分布规律,表现为“4高”“4低”的变化(3
5.电脑展示课本P53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分析:
(1)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2)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应用启发式,教师一边提出问题,让1名学生上讲台一边指图说明,大家一边观察回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
教师
请大家找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
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
南、北回归线之间。
教师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五带”中的哪一带?
学生
热带。
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1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
南极圈、北极圈。
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10.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各组并选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进行评价归纳,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11.受海陆影响,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那么,处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上气温是否就一样呢?
12.投影展示“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两地同在30°N以南)。观察思考:
(5)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6)等高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2.引导学生复习,每个问题让1名学生回答,大家评判补充,然后鼠标点击正确答案,共同复述。继而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