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在互联网中的发展探析
通过互联网行使公民权利与义务
通过互联网行使公民权利与义务在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为我们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然而,如何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中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公民权利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和延伸。
首先,言论自由权有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论坛等渠道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这种自由的表达使得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地传播,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知情权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新闻网站等轻松获取各种信息,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动态、政策法规、科技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及时地掌握信息,为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供了依据。
再者,参与权也得到了显著增强。
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参与到各种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中,如政府的在线征求意见、网络投票等。
这使得公民的声音能够更直接地传递给决策者,促进了民主决策的进程。
然而,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权利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相应的义务。
尊重他人的权利是我们在互联网上应尽的首要义务。
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隐私权、名誉权等。
不进行恶意攻击、诽谤、侮辱他人的行为,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
遵守法律法规是我们的基本义务。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我们在网上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
例如,不传播违法信息,不参与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活动。
同时,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不随意抄袭、盗用他人的作品和创意。
维护网络秩序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我们要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良信息的传播,不做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积极参与网络环境的治理,举报违法违规行为,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浅谈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
浅谈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指的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种以群众为中心、追求民众意愿和利益的政治思潮。
这种思潮的根源部分来自于政治精英无法满足民众需求和期望的失望感,以及互联网允许民众直接参与和表达意见的特性。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也因其能够迅速传播、扩大影响力等特点,而得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民粹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将政治权力还给群众,强调民众的主权和民主决策。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社会议题的讨论。
这种去中心化的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的声音得到听取和传播。
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平台上,人们更容易获得信息和观点,形成集体认知和行动,从而实现更多民意和民心的参与。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可以表现在不同层面。
首先是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发表自己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这种表达形式在网络上非常方便,无需经过传统媒体的审查和限制,使得更多的观点和意见得以传播和形成共识。
其次是在社会议题的决策上,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空间来表达和影响决策过程。
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和政策决策,可以通过网络投票或调查等方式来征求公众意见。
这种形式的参与能够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能够增加民众对决策结果的认同和支持。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的信息海量且混乱,很难辨别真实和虚假,容易误导和操纵公众舆论。
网络上的信息泛滥和不可靠,会导致民众缺乏准确的信息基础,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在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中,极端化思潮和偏见问题也不可忽视。
网络社交平台上,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包括一些偏激的言论和观点。
这些偏激和极端化思潮容易诱导和扩大民众的恐慌和不安。
对这些问题的应对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维护网络空间的和谐稳定。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也对政治权力和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政治精英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受到了挑战,他们需要更加关注和回应民众的声音和需求,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探析
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探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民政治参与也逐渐发生变化。
互联网时代中,公民政治参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选举、请愿、游行示威等方式,而是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参与形式,如网上签名、微博评论、群众监督等。
这些新型的政治参与方式,不仅为公民提供了更便捷、高效、开放的参与渠道,同时也使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互动更为多元化、信息化。
本文将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媒体和公民个体等四个角度,探析互联网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
一、政府部门在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逐渐尝试利用新媒体,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
政府机构纷纷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设立官方账号,主动向公众发布政策信息、征询民意、解答疑惑,并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网上公开听证等方式大胆尝试着开放更多的政治参与空间。
例如,《治国理政新实践》中称之为“慢制度”的调整,如对公共政策的民意调查,由过去的纸质调查改为现在的网络问卷调查,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
二、社会组织互联网也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参与空间。
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网络招募志愿者、策划线上活动,扩大组织影响力。
同时,网络上的社会组织也可以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行使影响力,将公民的诉求传递到政策制定的高端平台上。
例如,公告牌联盟等反贪组织通过发布微博、推广网络视频等方式,成功地引发了公众对反腐的关注,并且发挥了对相关政策的影响力,为反腐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三、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也在公民政治参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媒体不仅能够迅速传递国内外新闻,而且可以通过互动评论等方式,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
而且,媒体实现个人化推荐可谓是时尚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差异化的推荐,让公众更多地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话题,提高公众的政治素养。
四、公民个体互联网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公开、开放的平台,个人通过网络发表对政治话题的看法,也成为了其参与公民政治的方式之一。
例如,网络上的反腐日报每天推出反贪新闻、案例等,不但扩大了博客、微博等新的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同时也让公众听到了更多不同的声音。
网络空间要有公民意识
网络 实名制也 为我 国主管部 门 进 行互联
实名制对保 护青少年的健 康也起 到 了 积极作用, 在搜索网站 中 输入一些成人
网管理提供了 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作者为赛迪智库信息安全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
断调整政 策, 逐步推进 。 借鉴韩 国的经验, 可以充分 发 挥我 国
显。 日 前, 我国也发生了 有史以来最大规
模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亟须解决如何
保 护网民的个人信息 不被 非法披 露 、 盗
用 的问题 。
实名制会 限制网络言论 自由, 是 实施
并没有明显减少 ' 反 而促使网民们选择使 用国外 网 站, 让 国内网站与国外网站的经
营产生差距。
制 实行之后 网上 的恶性言论 和非法信息
证号码 对顾 客 信息进行 分类, 建立顾 客 数据库 开展 有针 对性 的营销 , 给顾 客 造 成了 很 大的困 扰。 仅 在2 0 1 1 # - 7  ̄份, 韩国 门户网站 Na t e 和 社交 网站c v w o r 1 d 就有
3 5 0 0 : ; Y &用户的信息被 黑客 窃取。
2 0 1 2 年8 月 2 3 日 , 韩国宪法裁判所8 名
法官一致作 出判 决, 裁 定 网络 实名制违
网络 实名制最 大的争 论 焦点。 韩国起 初
在一定范围内实施 实名制, 在一定程度 上
宪。 韩国放送 通信委 员 会表示, 将根 据判
决 结果修 改 相关 法律 , 并最终废 除 网络
最深的国家。 然 而, 网络 实名制 的开展 使得 大量
服务的机 构, 在建设可信网络空间中的作
用。 我 国电子4 Aq f - )  ̄ 艮 务业已发展 多年, 形
如何发展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如何发展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发展对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世界中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自己国家的公民,而是这个地球的公民。
通过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的文化、价值观和观点,并且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发展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以及如何成为真正的全球公民。
一、认识全球化的重要性要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全球化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不再受限于国界。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决策和行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且要为此负起责任。
二、加强跨文化理解和尊重为了发展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我们需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这意味着要主动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语言、宗教和价值观。
我们应该避免对陌生文化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采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尊重不同的观点。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要注意跨文化的交流技巧,尊重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避免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三、关注全球性问题并积极参与积极关注并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是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步骤。
例如,气候变化、贫困、人权、教育和健康等问题是全球公民所应关注的重要议题。
我们应该保持关注,并通过各种方式参与解决这些问题,例如支持环保组织、参与志愿者活动、捐款救助等。
通过这样的参与,我们能够体会到我们自己的力量和责任,同时也能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
四、推动教育改革与全球公民教育教育是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政府和学校应该推动教育改革,将全球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中。
全球公民教育应该包括跨文化交流、全球问题意识、公民责任和道德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并且具备解决全球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公共领域特性与公民意识培养
识, 只是陌生人之问 的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互动。也就是说 , 通
过互联 网这样一个公共空间, 陌生人在此相遇 , 在寒暄中消磨
成 员那样 服从 国 , 公 公
12 自由参 与 .
公共领 域是 向所 有人开放 的社会公 共生活 空 间 ,也就是
说, 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必须具有 独立的人格 , 他们 可以 自由、 平 等地进入或者离开公共领 域。互联 网突破传统传播观念 , 为传 播者与用户之间提供 了 自由参与和交流的平 台。在这里 , 公共
3】一
互联 网是 一个无形 的 、 想象性的舆论共 同体 , 以公共的话
培养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需要遵循 以下原则。
31 理 桂人 格 原 则 .
题将分散在各地 ,乃至全世界的陌生人结合为一个现代的公众 。
人们在互联 网发表意见 和对社会现实 的看法 , 他们之间并不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公共领域 内的公共决 策、 公共行为 已更多地融人了经济理性 、 科学理性和人文 理性 ,
空 间向每个人打 开 , 家共 享公共领 域内的所有 资源 , 大 每个人 可 以 自由进入和离开 , 也可 以有所选择地在 公共论坛 、 聊天室 、
开批判 和监督政府 。 惟其 如此 , 社会舆论得 以形成 , 才能充分显 示公共领域 的批判性 。
1 陌 生王动 . 5
一
个人博 客等公共 活动 区域 与其他受众 者就某些 社会 问题 展开
一
,
也是 现代公 民的基本权利。
公 共领域是一个理性的交往网络 ,批判性是其本 质特性。
14 统 实 批 判 .
境。正是通 过这 种平等基础上 的对话和协商 , 人们可 以就社会
公民权利意识的兴起——一项主要基于互联网的观察
得 以萌 芽和传 播 ; 一 方 面 , 另 由于负 载 了个人 意 愿 与
社会 民意 , 联 网得 到 快 速普 及 , 联 网 的社会 基 础 互 互
日益广 泛 。
一
、
对我 国公 民意 识生长 背景 的简 略 回顾
社 会 的责任 观念 以一 种 不 同于 以往政 治和 道德 动员 的方 式开始成 为有些 民众 自觉 的意识 。
变化 。
二、 互联 网与公 民权利意识 的生长
对公 民身份发展 的动力 , 有两 种主要 看法 。第一
和“ 国家 尊 重 和 保 障 人 权 ” 条 款 被 列 入 《 法 》 的 宪 。
20 0 7年 , 的十 七 大 报告 提 出 : 创 造 条 件 让 更 多 群 党 “
在 我 国的文化 与 政 治传 统 中 , 只有 臣 民 、 民甚 子
收 稿 日期 :0 0— 4— 6 2 1 0 0
要 还是 强调公 民纳税 的义 务 , 对 而 言 , 相 纳税 人 权 利 强 调得 不够 。 同时 , 由于世界 范 围内公 民权利 运动 的
型社会 的诸多 特点 , 使公 民意识 与互 联 网之 问形 成 了 紧密相关 的互 动关 系 。一 方 面 , 民意识 借助 互 联 网 公
扩 张 , 民身 份概念 开始 在发达 城市地 区的部 分社 会 公 人 群 中得到认 同。我 国宪法第 三十 五条 规定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公 民有 言论 、 出版 、 会 、 社 、 集 结 游行 、 示威 的
年代开 始 , 联 网在 我 国得 到 了快 速 发 展 , 互 其影 响正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素养与公民参与意识培养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素养与公民参与意识培养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媒体逐渐失去了对信息的垄断地位,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培养人们的传媒素养和公民参与意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传媒素养,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对于媒体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们在浏览新闻或社交媒体时,常常面临着信息的过滤和辨别的问题。
因此,培养人们的传媒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人们对于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
在互联网上,虚假信息和谣言层出不穷。
人们需要学会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比对和查证,来判断一个信息的真实性。
这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例如,在阅读新闻时,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多家媒体的报道,对比不同的观点和事实,来判断一个新闻报道的可信度。
其次,我们还需要培养人们的媒体批判性思维。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选择和报道往往受到各种利益的影响。
人们需要学会对媒体的报道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背后动机和目的。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媒体批评的方法和理论,来培养人们对媒体报道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好地辨别和理解媒体的立场和倾向。
此外,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传统媒体时代,公民的参与主要是通过投票和示威等方式来表达观点和诉求。
而在互联网时代,公民的参与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和在线论坛等平台,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这种公民参与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表达空间。
然而,公民参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往往容易被滥用。
人们可以匿名发表言论,这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泛滥成灾。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互联网言论的管理和监管,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互联网上的信息过载也使得人们的关注度分散。
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忽视了其他重要的议题。
论网络公民意识
音, 声音是一种表达 , 是对意愿 的有效表达 , 或者说对公共 问 题 的讨论作有效参与 , 是对 自我的治理及参 与的 自觉” 简 。 而言之 , 民身份意识应包括公 民的爱 国主义意识和公 民的 公 政治参与意识 。 公 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和作为中国人 的自豪感在 网络公共 领域有充分 的展现 。可 以说 , 凡是涉及 到国家利益的一些 信 息 和事件 , 我们都可以迅速地在网络空 间找寻到激情洋溢的 爱 国主义情怀 。同时 , 借助于 网络提供的非等级制的、 便捷 的
( ) 民主 体 意 识 一 公
中国传统政文化 向来是重义务 、 轻权利 。 近年来 , 一些
重大网络事件 的相关报道和评论 , 引发了网民对权力和权利
关 系 的 激 烈讨 论 , 生 了 公 民 权 利 意识 的全 面 觉 醒 。 :03 催 如 2 0 年的 ‘ 志刚案” 最终导致了《 孙 , 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
对 网 络公 民意 识 的内 涵 、 成 及其 特 征 进 行 分 析 , 针 对 网 络 构 并
公 民意识的发展困境 , 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
一
、
网络公 民意识 的 内涵及 其构 成
一
般而言 , 公民意识伴随着公共领域 的出现而产生 , 它是 属 于 公 共 领 域 的 概 念 。 近 年来 , 着 我 国 网络 公 共 领 域 的 初 随
法》 的废除 ;0 5年湖北余详林 “ 20 杀妻” 冤案 , 推动 了死刑核准 权 收 归最 高 人 民法 院 ;0 7 始 发 的 ‘ 南 虎 事伴 ’实 际上 是 20 年 华 , 以“ 打虎” 为突破 口, 要求监督公权力 、 监督政府行为, 要求落 实问责制 ;0 9 2 0 年上海 ‘ 鱼执法事件” 反映了民众对野蛮执 钓 , 法、 违法行政 、 草率行政的抵制 , 督促政府要依法行政 、 文明执 法 。在 这 些 网 络 事 件 的 背后 , 实 是 民众 的 权 利 意识 和权 利 其
网络——中国公民意识崛起的动力
言 论 自 由是 公 民 的一 项 基 本 权 利 , 称 为 “ 一 权 利 ” 也 第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 个 社 会 政 治制 度 的 变革 、 济 的 发 展 、 学 技 术 一 经 科
一
面 的 交 往 方 式 . 际关 系 变 的 更 为 松 散 .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削 人 这 弱 了 中 国传 统 人 情 社 会 、专 制 社 会 带 给 人 们 的 压 力 和 束 缚 , 通 过 网 络 论 坛 、 客 等 形 式 个 体 可 以 自 由 、 实 的 表 达 自 己 博 真
个 人 与 国家 和社 会 之 间 的关 系 。 国 家 和 社 会 之 间 造 就 了一 在 个 公 共 性 的 中 间地 带 ,并 逐 渐 发 展 成 为 一 个 虚 拟 的公 共 领 域 。网络 上 人 和人 之 间 的 非 接 触 性 改 变 了传 统 的人 和人 面对
、
网络 对 公 民意 识 培 育 的 积 极 意 义
的提 高 都 和 言 论 的 自 由传 播 和 广 泛 交 流 是 分 不 开 的 。 当 然 .
自由是 有 边 界 的 。 民 在法 律 规定 的 框 架 内 自由行 使 言 论 表 公 达 权 是 具 有 公 民 意 识 的 一 个 重 要 体 现 。 但 从 中 国 的 历 史 来 看, 缺少 保 护 言论 自由 的传 统 。儒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孑 子 就 主张 L “ 礼 勿 言 ” 董 仲舒 也 曾 向 汉 武 帝 建 议 “ 黜 百 家 , 尊 儒 非 ; 罢 独
中图 分 类 号 : 6 1 D 2. 5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2 7 0 ( 0 9 1 — 0 4 0 1 0 — 4 8 2 0 )2 0 5 - 3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1网络 媒 介对大 学 生公 民意识 的 影响
随着贴 吧 、 论坛 、 博客 、 微 博等各 种 网络 软件及 校园社 区 、电子 网络购物等新兴 网络媒介 的兴起 ,网络的信息量 大, 传 播速度快 , 覆盖 面广 的特点极大地拓展 了大学生个性 化参与 的环境 , 给大学生的公 民意识 教育带来 了新 的挑 战 , 探究网络环境对大学生 的公 民意识教育 的深 刻影响有着重
N e t w o r k c u l t u r e a l s o g r e a t l y c h a n g e s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c o n s c i o u s — H e s s o f c i t i z e n a n d c o n l f i c t s t h e i r i d e d o  ̄ c a l nd a v a l u e c o n c e p t s ,
要的理论意义。 1 . 1网络 的开放性和 包容性影 响着大学 生的价值观 念和道 德 观 念
论 。大学生情绪容易激动受时事影 响较大 , 并且很容易受 网 络意见领袖 的影 响和引导 ,表现 出较强 的从众性 和跟风效 应 。网络上 的不 良信 息和虚假信息 已严重影 响着 大学生的 身心健康 。在 自由的网络世界 里 , 面对 种种信息源 , 大学生 自己人 的角色 已慢慢淡化 ,社会的属性和 网络社会 属性 已 辨别不清 , 角色的模糊 , 使 一些意志薄弱或涉世 未深 者受到 毒害 , 传统 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始面临各种危机。
On t h e Ed u c a t i o n o f C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C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Ci i t z e n s h i p i n he t Ne t wo r k En v i r o n me n t/ / Ko n g We i , J i Ha i -
网络社会对于公民意识形成的作用分析
衡 量 国家和社 会发展 的风向标 。2 0 年 底 , 中国公 民社会 08 《
发 展蓝皮书 2 0) 0 8认为 中国已经进入 了公 民社 会 。于是 , ) 我
们 研究 的重点 已经 由怎 么样进入 公 民社会转 向到我们 需要 什 么样 的公 民社会 , 怎么样 的公 民社 会是适合 于具 有 中国特 色 的社 会主义 民主体制等 一些更加现实 的问题上 面来 。 通过
社 会三者区分开来相互独 立又相互影响 。 笔者也认为这种解
释最为恰当 。俞可平认 为 , 把公 民社 会当作是 国家或政府 系
统, 以及市场或企业 系统之外 的所有 民间组织或 民间关系 的 总和 , 它是官方政 治领域和市场经 济领域之外 的民间公共领 域。 所以 , 以看 出 , 民社会 主要是 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 可 公
参与, 以及对 于 自身权 利的追 求 . 一方 面体现 出公 民社 会发 48 , 2 1 底增加 2 7 . 5亿 较 0 0年 7 0万人 , 样庞大 的数 量 , 这 使得
发 展有一些借鉴意 义。
一
、
公 民社 会 与 公 民意识
种作用力 , 应该 持一种理 性态度 , 二分 法来 看待 网络社 会 用
格 尔第 一次将公 民社会 与国家分离开来 。 而大多数 国内学者
1 络社会促进公 民主体意识 的形成 网
公 民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 也是 国家 的主人 , 网络社会 本身 的虚拟性使得公 民的主体 意识得 到发挥。网民对于社会热点
认 为哈贝马斯 的“ 三分 法” 比较 合理 : 主张将 国家 、 济 、 民 经 公
有着直接作用 , 这个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 本文重点分析 了网络社会对 于公 民意识形成 的作 用 , 进而得 出对 于现实社 会公
网络环境下提升和培育公民意识的现实路径
、
w e b 2 . 0时代 的 网 络环 境 促 进 了公 民意 识
的萌发
作 为一 种 新 兴 的信 息 传 播 媒 介 , 互 联 网 的 出
现 深刻 地 改 变 了政 治 生 态 环 境 。一 方 面 , 互 联 网
其次, 网络环 境准 入 门槛低 , 参一 与. 陛强 。毫 不 夸 张地 说 , 只要 拥 有 一 台 电脑 , 一个调制解调器 ,
一
是 汹涌 澎湃 的公 民意 识 。
然而 , 网络 毕竟 是一个 开 放 的 、 无 级 别 限制 的
言论空 间 , 网民身 份 的广泛 复 杂 , 有 效 的 网络 审查
不夸 张 地说 , 网络 在 某 种 程 度 上几 乎 已经 成 为 民
意 的通 道 。互 联 网 以其 独有 的传 播 特性 已经 形成
了 自由并 具 有 广 泛影 响力 的舆 论 环 境 , 为 中 国走
保 障。纵 观 中 国 近年 来 改 革 的 巨大 成 就 , 其 中在 社 会发 展 方面 最大 的亮 点就 是 中国公 民意识 的不 断提 升和 彰 显 。而 互 联 网 的 出现 , 无 疑促 进 了 中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阅 江 学 刊 Y u  ̄i a n g A c a d e m i c J o u r n M
No. 3 Βιβλιοθήκη J u n .2 01 3
・
新 闻 与 出 版 ・
网络 环境 下提 升和培育公民意识的现实路径
胡 凯
( 西 北政 法大 学 , 西安 7 1 0 0 6 3 )
摘要:互联 网是 一把 双 刃剑 , 它既 为人们 提供 了畅所欲 言 的渠道 , 又 直接 催 生 了公 民意识 的
浅谈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
浅谈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是指在网络空间中存在一种强调民众利益、反对精英统治、讲究直接民主和直接参与的思潮。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民粹主义的影响,但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文将对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进行浅谈。
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平台和组织工具。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是单向的,而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使得民粹主义者可以更加方便地组织起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并且吸引更多的追随者。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也为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匿名身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人们可以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信任。
网络空间也提供了丰富的互动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的发展。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还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常常表现出对传统政治精英和权力机构的负面评价和反对态度。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者常常认为传统政治精英为了自身利益而忽略了民众利益,对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和不信任。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信息透明度。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发表博文、开设微博、创建群组等方式直接参与到社会议题的讨论中,而政府和权力机构则需要更加主动地公开信息和接受公众监督。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者常常强调“声音的力量”。
他们认为通过网络上的集体行动和舆论压力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制度改革,从而实现民众的利益。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的民粹主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分裂和对立。
因为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人们更容易聚集在某种思潮或者立场上,形成“信息孤岛”。
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探析
互联网时代公民政治参与探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多元的政治参与途径,使其能够更加直接、自由地参与政治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有效地扩大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范围和深度。
互联网为公民提供了更广泛的信息获取途径。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公民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取各种信息,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通过互联网,公民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政治事件、政策动态以及各种政治观点和理论,拥有更多的信息可以帮助公民做出更加准确、明智的政治选择,提高政治参与的能力。
互联网提供了更开放的政治讨论空间。
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多媒体特性使得公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意见,并与其他公民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中,往往存在地理和时间的限制,而在互联网上,公民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直接参与到政治讨论中,无论是提出建议、发表看法还是与其他公民进行辩论,都可以更加便捷和即时。
互联网提供了更直接的政治参与方式。
在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中,公民往往需要通过选举、请愿书等方式将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传达给政府或者议会代表,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民可以直接向政府或者议会提交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及时的回复和反馈。
互联网还为公民提供了在线投票等方式,使得公民的参与更为便捷和直接,能够更加快速地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互联网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了全球性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流动和交流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限制,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讨论和行动中。
互联网使得公民可以关注并参与到自己国家以外的政治事件中,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公民进行交流和合作,达到共同推动全球政治发展的目标。
互联网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也面临一些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传播给公民带来了困扰,使得公民很难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真实、准确的政治信息。
互联网的民主缺失也是一个问题,互联网上的政治讨论往往只是表达意见的平台,并不能保证真正的政治决策过程是公开和透明的。
网络公共领域对公民意识培育的影响
到了政 府的决策层, 网络舆论所形成的压力, 会迫使政府 快速
构成了新 的虚拟的人和人交往的关系。 在这里, 每个参与其中 及 时地做 出回应 , 政府 政策的制定最终也会直 接或间接地以 的公民都是群体中的一员, 大 家可以就共 同关心的话题, 随心 民意为依归。 公民参与取得 良好 的效果, 参与的积极性随之提 所欲地对 各种 事务发表 意见和建议 , 现实的身份等级 意识被 高, 参与意识得 以强化 。 淡化, 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这样一种交往和交流的网
络 社会 关 系 , 使 公 民的平 等 意识 得 到 了空前 的 强化 和 彰显 。
有利于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 权利意识 就是指人对 自己 作为独立主体的利益和 自由的认识、 主张和要求 , 以及对他人
有利于公民参与意识的培育。 首先, 网络 公共领域提供 了 同样 的认识 、 主张 和 要求 的社会 评 价。 ” 中国传 统 的政 治 文化
【 关键词 】 网 络公共领域 公民意识 培育 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公民意 以暴力抵抗法律、 越级上访等。 网络公共领域具有的便捷性和
识 的展 现 扩 大 到 了网络 空间 , 网络 公共 领 域 正 日渐 成 为 公 民意 开放性 降低 了公民参与 的成本, 扩大了公民参 与的路径 。 它打 识 觉 醒 和增 强 的一 个相 当重 要 的平 台。 网络 公 共领 域 指 的是 由 破传 统 公 民参 与 的 身份 、 时 空 限制 , 公 民可 以在 这 里 随 时 随 地
平 台以现 实 的社 会 公共 事 务 为讨 论 内容 , 最终 形成 理 性批 判 和 公 共政 策 的制 定 搭建 了一 个重 要 的 平 台, 公 民在 网上 就 社 会公 共识 的 公共 场域 。
网络社会青年公民意识状况的实证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形式 打破时空 限制 ,其重 构 了交往模 式和交往形 态 , 尤 其是人与人之 间的现实感知能力下 降 ,心理距离加
大 ,出现交往 “ 失控感 ” 。青年在无 法辨别 真伪 的情
的 “ 多变性” 。网络社会 中 的虚拟 实践活动 是人类在 虚 拟空 间中的新型实践活动 ,其活动形式与方法随着
网络技术发展 而不断变化 。要想 适应这种变 化发展 ,
必须保 持对 虚拟技 术及 其拓 展 的高度敏感 性 与理解 力。部分青年对 于 自身参与 网络 社会活动 缺乏信心 ,
类 带来 了新 的社会 问题 。7 8 . 2 %的青年认 为网络社会
是 “ 真 实与虚拟相互交融 ”的世界 ,其既不完全是真
实世界 的影 子 ,也不完全是独立 的虚拟世界 ,反 映出 大多数青年对 于网络社会 与现实社会 之间关 系的认识 逐步加深 ,已经感觉到 网络社 会 与现实社会 的不 同 ,
明 的网络社 会 ,2 4 . 2 %的人选择 “ 网络组织 ” ,2 3 . 9 %
“ 双重性” 。网络社会 的发展一方面不可能完全脱离现 实社会 ,另一方面又逐渐呈现 与现实社会不 同的发展
逻辑 ,已经形成 了相对独立的人的活动空 问。青年对
于网络社会 的存在状态认识有从模糊 到清晰的发展过
问题在 于其难 以适应 网络社会 发展要求。第 四 ,网络 社 会发展影 响的 “ 延伸性 ” 。虽 然 网络社 会 出现 的时
管理 ,构建和谐 文明的 网络社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青年 ;公 民意识
胡锦涛指 出 : “ 互联 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 的集 散
互联网环境下公民意识与媒介素养实践探究
公 民必须 履行 的政 治性 义务 。所 以公 民 的言论 自由不是
“ 网民的力量不可低估 , 但也不能高估” 。只要高估 了网民的力量 , 就必然会掩盖监管的滞后与乏力。
— —
周稀银《 从微笑门到名表 门 别高估 了网民的力量》
腾讯等网站 , 通过微博发表 “ 揭开金 山公司面皮” 的系列 文章 , 在短短 4 个小时 内, 共发布微博 4 2 条, 对金山网盾
进 行 了点名批 评 , 用词 激烈 。 金 山公 司 因此 以侵犯 名誉权 为 由提起诉 讼 ,认为 周
影响广、 时效快等特点 , 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 鸿祚的微博言论 “ 明显带有贬损性语言” , 导致他们股票
( 2 ) 必须采取合法方式 , 坚持实事求是 的原则 , 不能干扰 公务活动。( 3 ) 公民要学习政治知识 , 明确政治生活的作 用,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 增强参与政治生活
的能力 , 依 法 有序参 与 政治生 活 。( 4 ) 增 强政府 工作 的透 明度 , 为“ 阳光工 程 喝彩 ” 。 智 慧引 领 : “ 微 博第 一案 ” 网事 回顾 。 金 山和 3 6 0是 存 在竞 争 关 系 的两 家 电脑 安 全 厂商 ,
市值 缩水 6个亿 ,仅在去 年 5月 2 6日股价跌 幅就达
1 1 . 9 %, 为此 , 金 山公 司提 出了 1 2 0 0 万元的天价赔偿请 问题探究 : 周鸿在 自己的微博 中发表“ 揭开金山公司
面皮” 的系列 文 章 , 对金 山 网盾 进行 了点名 批 评 , 针 对他
合理性 。( 2 ) 在我 国, 公 民行使监督权 , 实行民主监督除 代表联系制度 、 监督听证会、 民主评议、 网上评议等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图分类号 】 1 3 0 4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 1 0 0 8 - 2 4 5 X( 2 0 1 4 ) 0 1 - 0 0 9 2 - 0 5
政治 文 明是现代 社会 文 明的重 要 内容 。虽然 对政 治文明的具体含义见仁 见智 , 但 民主政治应该 当作为 政治 文 明的核 心却 是共识 。民主政 治 的基础 是人 民享 有公 民权 , 并且享有公 民权的公民具有行使公 民权 的 意识并通过形成公 民社会经 由具体的参与途径在国家 治 理 中发 挥作 用 。然而 , 由于种 种历 史原 因 , 作 为公 民 社会 成 长 的土壤— —公 共领 域 的缺失 , 中国 的公 民 、 公 民意识 、 公民社会等概念都是作为舶来词经近代西学 东 渐传 人 中 国并逐 步 发展 的。2 O世 纪 9 0年 代后 期 互 联 网在 中国的飞 速 发展 , 很 大 程 度 上 改 变 了 中 国公 共
J a n . 2 0 1 4
V o 1 . 3 4 ( S u m N o . 1 2 3 )
公 民意识 在 互 联 网 中的发 展探 析
刘 琅琅 , 陈九龙
( 西安 交通 大学 人 文社会 科 学学 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4 9 )
[ 摘 要】 公 民意识 包括 四个逻辑组成部分 : 权利意识 , 责任意识 , 参与意识 , 规则 意识 。 中国民众的公 民意
自身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 的 自 觉 意识 , 同时也是公 民 对 自身权利和应承担义务 的认识 , 包括权利和义务两 个方面。表现在具体生活 中, 是公 民对法律赋予 自身 合法 权益 的 自觉维 护 , 并 自觉 主动 地 履 行 应该 承担 的 社会 、 法 律责任 , 是 权利 和义 务的辩 证统 一 。
意识 ; 还有认为公 民意识应包括七 部分 内容 : 人格 意识 、 责任 意识 、 义务 意 识 、 权利意识 、 纳税意识 、 自由 意识和法律意识 _ 4 ; 其 它还 有公 民意识 的多层次 论 等 , 不 一而 足 。
如果 对公 民意识 的 内容 一 一 罗列 难 免 挂 一 漏 万 , 这里依 据公 民意识 的 内涵 和对 社会 施加 影 响的角度 对 公 民意识 的 内容 进行 逻辑 构建 。首 先是 对 自身公 民权 利 的意识 , 意识 到 自己是 国家 的主 人 , 具 有法 律赋 予 的 各项 公 民权利 , 这 是公 民意识 的基 础 , 也 是最 重要 的部
( 二) 公 民意识 的 内容 结构
由于切入 角度 的 不 同 , 学 界对 公 民意 识 内容结 构 的观点 迥异 , 有“ 三结构说” , 认 为 公 民 意识 的 内核 是
合理性意识 、 合法性意识 、 积极守法精神 ; 也有认 为 公 民意 识包 括公 民的主 体 意识 、 权 利意 识 和 社 会 责 任
公 民意识 是现 代 政 治 文 明 的基 础 , 是 现 代 公 民社 会 和法制 社会 形成 的心 理 基础 和 思 想 前 提 , 但 对 这 一
重要概念的具体界定却林林总总。中国改革开放后公 民意识 内涵 的解读 有 两个 潮 流 , 一个是 2 0世 纪 8 0年 代将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意识的一部分 , 另一个是 2 0 0 1 年《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颁布后很多人将公 民意 识 视 为公 民的 个 人 道 德 … 。虽 然 对 公 民意 识 的 内涵
2 0 1 4年 1 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第3 4卷第 1 期( 总1 2 3期)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n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定 义形 形色 色 , 但 总 的来 说 都 认 为 公 民意识 是 公 民对
[ 收稿 日期 ] 2 0 1 2— 0 6— 2 5
分; 其次是对 自己应 当承担责任的意识 , 具有责任意识 的公 民是维系一个公民社会存在的基础; 再次 , 具有公 民权利 意识 和责 任意识 的公 民应 以 自身 的实 际行动参 与到社 会公 共事 务 中去 , 表 达 自己 的观点 , 推动 社会 的 发展 , 而不能置身事外 ; 最后 , 对公 民享有什么样的权 利, 负有 什 么样 的责 任 , 以何 种 方式 、 途径 参 与公 共 事
[ 作者简介 ] 刘 琅琅( 1 9 8 2 一 ), 男, 陕西富平人 , 西安交通 大学人文社会 科学, 男, 陕
西韩城 人 ,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 院教授 。
9 2
刘琅琅等 : 公 民意t 务等应 以具有法律效力 的典籍和制度予 以保 障和规 范, 公 民应 当有 自觉 地 遵守 这些 规范 的意 识 , 也就 是规
识借助 互联 网开辟 的公 共领 域迅 速发展 , 由于互联 网信 息传播 的开放 性、 匿名, l 生、 虚拟性等特 点, 网络 公 民意 识表现 出过分强调 个人 权利 , 轻视他人权利 ; 责任意识严 重缺 失 ; 参 与意识强烈但 缺乏理性 ; 规则缺 乏约束 力 和认 同而导致规则意识淡薄。
领域不发达的状况 , 中国的公 民意识也开始进入 了快 速 发展 时期 , 公 民社会 的成 长 也有 了一个 良好 的平 台 。 然而 由于 网络本 身 所 固有 的特 点 , 通 过 互 联 网发 展 起 来 的公 民意识 也存 在很 多 问题 。
一
、
公 民意识 的概念界定
( 一) 公 民 意 识 的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