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治疗各论笔记
【针灸学】腧穴各论:手阳明大肠经
【针灸学】腧穴各论:手阳明大肠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夏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
合谷两骨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译文: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末端,沿着食指桡侧缘向上,通过第1、第2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交会到第7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到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膈肌,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从锁骨上窝分出,上行颈都,通过面颊,进入下齿中,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见图3-3.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要点见图3-4.
【经脉要点】手阳明大肠经经脉要点见表3-3。 表3-3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要点
联系脏腑 ①属大肠②络肺
经过官器 ①口②下齿③鼻
内脏
病候
腹痛,肠鸣,泄胃,便秘,痢疾 主要病候 外经病候 目黄,口干,鼻流清涕,鼻出血,齿痛,颈肿,喉咙痛,肩臂前侧疼痛,食指不能运用,经脉分布处灼热肿胀,或僵冷
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疾病
2.热病、神志病
3.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本经腧穴】共20穴,见表3-4 。 表3-4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腧穴特定穴定位
主治病证刺灸方法
共症特症体位操作
1.商阳井穴指靖,食指末节桡侧,
距指甲角0.1寸
①颐颔肿,耳
鸣,耳聋,青盲
针灸学整理资料
经络总论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
手太阴肺经(交接处:示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鼻旁)
足阳明胃经(足大趾内端)
足太阴脾经(心中)
手少阴心经(手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目内呲)
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环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目外呲)
足少阳胆经(足大趾外端)
足厥阴肝经(肺中)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的交接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腧穴总论
【特定穴】分类包括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和八会穴、交会穴等。
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五输穴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是远部选穴的主要穴位。五输穴的应用: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按时选用。
原穴、络穴原穴:十二经脉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络穴: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络”是联络的意思。原络配穴法原穴和络穴即可单独应用,又可相互配合使用。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的经脉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
针灸学课件12、治疗学各论(二)
3、头针:脑三针、颞三针(适用于 以大脑发育不全等较好) 4、皮肤针:皮肤针轻叩手、足三阳 经,以皮肤潮红为度。 5、电针: 取夹脊穴,每椎1针,加 电,适用于截瘫、运动神经元疾病。
鉴别:
• 中经络
无神志改变,仅口角歪斜, 言语不利,半身不遂
(病位浅、病情轻)
• 中脏腑
神志不清,涡僻不遂, 常有先兆(病位深、病情
重)
(1)中经络: 半身不遂、 肌肤不仁,舌强 语蹇,或口角歪 斜,舌红,苔黄、 白,脉弦滑或浮。
(2)中脏腑: 闭证:神志昏沉,牙关紧闭,两手 紧握 ,面赤气粗,喉中痰鸣 ,二便闭塞,脉弦滑数。 脱证:突然昏倒,目合口张,手撒 遗溺,鼻鼾息微,四肢逆冷 ,脉细弱无力或脉微欲绝。
四、针灸治疗
1、刺灸法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以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 经穴为主
处方和方义:
攒竹、鱼腰 四白、阳白 局部取穴,疏调局部经 地仓透颊车 气,温经散寒。 颧髎 翳风 ──祛风散寒 合谷、昆仑──循经远取,通经活络。
阳白
攒竹 四白 颧髎
鱼腰
地 仓
颊车
随证配穴: 1、早期风火盛:风池、太冲、 耳尖放血 2、风寒:风池 3、眼睑闭合不全:睛明 4、人中沟歪斜:人中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肺)
【教学内容】
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3、重点穴位(十四经穴)的穴名涵义、 及其主治特点。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一
1、体表路线 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 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 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 经。
2、体内联系 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 管、喉咙联系。
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及重点腧穴介绍) 经络及重点腧穴介绍) 万文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临床医学院/厦门市中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 期刊《中医药通报》杂志社 编委会编委、编辑部主任
【目的要求】
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 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 其中4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 主治特点。
4、鱼际(荥穴) 鱼际(荥穴)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 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 咳血②咽喉肿痛、失 音③热病 掌中热
5、少商(井穴) 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 甲角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咳 喘 ②急救:中风昏迷、 中暑 ③高热抽搐、癫 狂痫
2、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列缺
定位:腕横纹上1.5寸,桡 骨茎突上方。 主治:①头痛项强、面瘫② 伤风 咳嗽、气喘 ③咽喉 肿痛 ④手腕疼痛无力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3-胃)
1、足三里(合穴、下合穴) 、足三里(合穴、下合穴)
定位:犊鼻下3 定位: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 一横指(中指)。 一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腹痛、腹胀、 主治:①胃痛、腹痛、腹胀、 呕吐泄泻、痢疾、便秘、 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肠 下肢痿痹、瘫痪、 痈②下肢痿痹、瘫痪、脚气 水肿③强壮保健穴、 水肿③强壮保健穴、虚劳赢 眩晕、 狂痫⑤乳痈、 瘦④眩晕、癲狂痫⑤乳痈、 乳汁少。 乳汁少。
2、体内联系 、 属胃,络脾。 并与喉咙、唇、上齿、眼、鼻、 耳、乳部有联系。
百度文库
(二)主要病候
①胃痛、腹痛、肠鸣、腹胀、水肿、 呕吐、泄泻、消谷善饥、口渴。 ②齿痛、眼疾、咽痛、鼻疾、面瘫。 ③热病、发狂。 ④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痛。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45穴) 常用腧穴(本经共45穴 45
头面部(8):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 下关、头维 颈项部(4):人迎、水突、气舍、缺盆 胸腹部(18):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 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 ※、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 大腿部(5):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 膝下部(10):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 ※、丰隆、解溪※ 、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2、上巨虚(大肠下合穴)
3、下巨虚(小肠下合穴)
定位: 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犊鼻下6寸 犊鼻下9寸 主治共性:①腹痛 肠鸣 泄泻 痢疾 ②下肢痿痹 瘫痪 脚气 个性:③便秘 ③肠痈
针灸学速记歌诀
考研针灸学速记歌诀
第一部分经络总论
详见中医基础部分的论述(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藏)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第二部分腧穴总论
腧穴的概念,分类,治疗作用,主治规律,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
第三部分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的含义及应用举例
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2.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
4.三因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三、处方选穴规律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辨证对症选穴
四、常用配穴方法
1、按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2、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徐氏《针灸大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五、特定穴
(一)五输穴
1、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输”。
2、阴井木,阳井金(阴井荥输经合木火土金水,阳井荥输经合金水木火土)
3、《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井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井穴急救,荥穴热病,输穴肢节酸痛五脏病,井穴气喘咳嗽,合穴六腑病。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1-肺)
(经络及重点腧穴介绍) 万文蓉
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临床医学院/厦门市中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 期刊《中医药通报》杂志社 编委会编委、编辑部主任
【目的要求】
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 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 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 其中4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 主治特点。
4、鱼际(荥穴)
定位:第一掌骨中点桡 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 咳血②咽喉肿痛、失 音③热病 掌中热
5、少商(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 甲角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咳 喘 ②急救:中风昏迷、 中暑 ③高热抽搐、癫 狂痫
咳血②咽喉肿痛 ③肘臂 挛痛
2、列缺(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定位:腕横纹上1.5寸,桡 骨茎突上方。
主治:①头痛项强、面瘫② 伤风 咳嗽、气喘 ③咽喉 肿痛 来自百度文库手腕疼痛无力
3、太渊(输穴
原穴 脉会)
定位:腕掌侧横纹桡侧, 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咳血 ②咽喉肿痛③无脉症 ④手腕痛无力 胸痛
管、喉咙联系。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咳血、胸痛、 咽喉痛、外感及经脉所过 部位病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11穴)
胸至上臂部: 中府、云门、天府、侠 白 肘横纹以下: 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 渊※、鱼际※、少商※。
针灸学:针灸治疗-面痛
针灸学:针灸治疗-面痛
2018年中医确有专长医师考核高分导学与各地区报名汇总
针灸学:治疗各论-头痛
面痛
【概念】面痛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又称“面风痛”、“面颊痛”。
【范围】相当于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眼支(第1支)
多见同时发病上颌支(第2支)
下颌支(第3支)
【病因病机】
病因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凝滞筋脉
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一面痛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童滞,运行不畅
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成瘀,使气血瘀滞
【辨证要点】
主症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2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
兼症
风寒面部受寒史,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
风热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数
气血瘀滞有外伤史或病变日久,情志变化可诱发,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发作次数不定
诱发因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
面痛部位、分经与对应三叉神经见表7-1。
表7-1 面痛的主症
疼痛部位分经对应三叉神经眼额足太阳、手少阳经第1支(眼支)
上颌手、足阳明,手太阳第2支(上颌支)
下颌手、足阳明,手太阳第3支(下颌支)【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及方义第1支
攒竹、阳白、
鱼腰、丝竹空
局部选穴,疏通面部经络,通络活血
外关
远端循经选穴,疏通少阳、阳明经气血,加强面部穴
位疏通经络作用,达通络止痛作用
第2支
四白、颧髎、
迎香、下关
局部选穴,疏通面部经络,通络活血
针灸学的读书笔记
针灸学的读书笔记
针灸推拿学习心得体会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 -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
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
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这些也都是它始终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原因。
针灸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针灸学各论歌诀
针灸学各论歌诀
针灸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以针刺和灸烧的方法来
治疗疾病。要学好针灸学,需要对各论歌诀有一定的了解。
1.面诊论:面色青黄是寒热,脉来缓急是虚实。脾胃积滞面板滑,中焦血少面赤热。
2.推拿论:身疼有寒用温推,身热有痛用凉按。疼涌须重按不顶,移动须缓少用力。
3.针灸论:气下路开阳明,阴阳调和扶正气。清热降气止呕逆,
解肌消肿止痛惊。主穴配从提神益,调节营卫固本根。手掌脚底凡百病,脏腑病证一样看。
4.方论:方中有草硷,轻重相当对证用。毒药去芥为内,戒慎用
法防误伤。
5.五输论:以察脉知五输,以用针调逆顺。肺经手太深灸,脾胃
脉平输下针。肝经少波手太过,心经手心针灸法。肾经手神先投入,
别动手原地推锤。
6.经络论:十二经络识别清,三阴三阳归经定。经脉平行决取穴,络脉紧贴窥探龙。好针发挥慢且准,惊蛰一针英雄变。
这些各论歌诀是学习针灸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需要不断地学习和
掌握。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
和穴位进行治疗。只有掌握了各论歌诀,才能更好地应用针灸学来治
疗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考研前:针灸学梳理
考研前:针灸学梳理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二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必须记住)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偏历、曲池、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梁门、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包。
(5)手少阴心经:少海、通里、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髎、委中、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太溪、复溜、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率谷、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
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腺。
(14)督脉: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
针灸学(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7-膀胱)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循行
1、体表路线
起于目内眦旁的睛明穴→头→ 沿背腰骶中线旁1.5寸→股外侧后部
下项
沿背腰骶中线旁3寸→股外侧后缘
→
→膕窝中→小腿外侧后缘→外踝后→止于wenku.baidu.com 小趾外侧端的至阴穴(交于肾经)。
2、体内联系
属膀胱,络肾。
并联络眼、脑、耳部。
(二)主要病候
①小便不通 遗尿 ②癫狂 热病 疟疾
③目痛 见风流泪 鼻塞多涕 ④经脉所过部位病痛 鼻衄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67穴)
头面部: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 天、络却、玉枕、天柱 背1线:大抒、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 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 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 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阴 大腿部: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 背2线: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 阳纲、意舍、胃仓、志室、胞肓 膝下部: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 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 至阴
心
膈
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
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喘)
5
哮喘
五、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以手太
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 主穴:列缺 尺泽 膻中 肺俞 定喘 ☆ 配穴:风寒—风门;风热—大椎、曲
池;痰热—丰隆;喘甚—天突。
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喘)
6
哮喘
(1)实证: ☆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可合用灸法,定 喘穴刺络拔罐。 ☆ 方义:列缺—宣通肺气,祛邪外出; 尺泽—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膻中—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肺俞—宣肺祛痰;定喘—平喘之效穴。
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喘)
28
处。
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喘)
21
哮喘
10、天突(任脉经)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wenku.baidu.com
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喘)
22
哮喘
1、膏肓(膀胱经) 定位:第4胸椎棘
突下,旁开3寸。
针灸学治疗各论—内科病证(哮喘)
23
哮喘
2、肾俞(膀胱经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
针灸学·腧穴各论
吸、心跳等)
按:临床常用一指禅推拿、按揉治疗椎动脉型 颈椎病头晕痛
为什么风池为治风、安神要穴?
答:1.关于治风。
①外风: 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表,
故可疏外风解表。(阳在外) ②内风: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髀厌:即髀枢,相当于环跳穴
❖ 季胁:11、12肋部(孟、仲、季)
❖ 髀阳: 大腿外侧
❖ 外辅骨:即腓骨
头
❖ 绝骨: 腓骨下端低凹处
角
❖ 大指岐骨:第1、2跖骨
颊 车
❖ 三毛: 大趾背短毛(爪甲后二节)
髀 厌
髀 阳
绝 骨
毛 际
外 辅 骨
大指 歧骨
少
阳 与 耳 关 系 密 切
三焦经:
胆经:
其支者:……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
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 ❖ [功用]:清头明目,祛风解毒,通利宫窍
❖ [主治]:
1.治风 a. 祛外风(恶寒、发热,头痛、项痛、鼻塞) b.熄内风(高热角弓反张、肝风内动:手足蠕动,头摇身颤。耳鸣如
潮) 2ຫໍສະໝຸດ Baidu宁神
失眠
刺灸:小心操作
❖ 针刺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三、经络的作用
⑴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第三部分针灸临床治疗
一、头面躯体痛证
1、头痛
①外感头痛:【外感太池列会】阳明攒谷印、太阳天溪申、少阳率外足、厥阴冲四关、风寒风门热椎池、湿阴陵。
选经:督脉,手太阴,足少阳经穴
主穴:百会列缺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头痛:风门
风热头痛: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阴陵泉
②阳明经痛: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③太阳经痛:天柱后溪申脉
④少阳经痛:率谷外关足临泣
⑤厥阴经痛:四神聪太冲内关
⑵、内伤头痛:【(实)维池会】阳亢冲太侠、痰浊陵太丰、瘀血内关膈。
【(虚)风三百】血虚三肝脾、肾虚肾太悬。
①实证:选经: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阳亢: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阴陵泉丰隆太阳
瘀血: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②虚证:选经:督脉,足阳明经,足少阳经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血虚: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肾俞太溪悬钟
2、面痛:【四白下地攒谷池】眼白丝关上香颧、下翳风承车、寒列热池泽、瘀血冲三阴。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四白、下关、地仓、合谷、风池
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
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
风寒证者,加列缺;
风热证者,曲池、尺泽;
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3、落枕:【肩溪悬外劳】寒谷池、瘀内关、肩痛髃关背天宗。
选经: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主穴:阿是穴外劳宫肩井后溪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风池合谷
气血瘀滞:内关阿是穴
肩痛:肩髃外关
背痛:肩外俞天宗
4、漏肩风:【髃贞前髎】太阳后、阳明谷、少阳外、邪谷池、瘀关膈、虚里海。
选经:阿是穴,手三阳经
主穴: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肩前
配穴:手阳明经证:合谷
手太阳经证:后溪
手少阳经证:外关
外邪内侵: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内关膈俞
气血两虚:足三里气海
5、肘劳
治法:疏筋通络。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配穴:肘关节外上方: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三里髎谷池』肘关节内下方:阳谷、小海『小阳』
肘关节外部:外关、天井『天外』
6、腰痛【腰痛阿委大】寒腰瘀膈督后太阳申
选经: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配穴:寒湿:腰阳关
瘀血:膈俞
督脉病:后溪
足太阳经:申脉
7、痹证:行血膈、痛关肾、着三陵、热椎池
选经:局部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膈俞血海
痛痹:肾俞关元
着痹: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大椎曲池
二、内科病
1、中风
⑴中经络【中经络关泉水、交委尺】阳亢冲溪、痰阻丰谷、痰热曲内丰、气虚三里海、阴虚太溪风、囗歪颊地仓、上肢髃三谷、下肢跳阴阳市、头晕完天风、足内翻丘照海、便秘归水丰支、复视球风天睛、尿留中曲关。
选经:手厥阴经,督脉,足太阴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太溪、太冲;
风痰阻络:丰隆、合谷;
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
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
阴虚风动:太溪、风池;
口角歪斜: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阳陵泉、风市;
头晕: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便秘:水道、归来、丰隆、支沟;
复视者: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
⑵中脏腑:【中脏腑关水沟】闭证督脉十二井、水沟太冲与丰隆;脱证关元神阙气海灸选经:手厥阴经,督脉
主穴:内关水沟
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太冲水沟丰隆
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2、眩晕
⑴实证:【百池冲关】肝行二溪、痰陵丰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