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针灸实践知识点归纳总结
![针灸实践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20be36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0.png)
针灸实践知识点归纳总结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特定的部位用针刺激来调理和治疗疾病的疗法。
针灸包括针刺和灸疗两种主要技术。
针刺是指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来刺激和调理,而灸疗则是通过燃烧草药或灸炷来对穴位进行热疗。
在针灸实践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下面我们将对针灸实践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针灸的基本原理、常用的穴位和治疗原则等内容。
一、针灸的基本原理1. 经络理论:针灸的治疗基础是经络理论,即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
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和营养的通道,通过经络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气血理论: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在人体穴位上刺激,通过调理经络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改善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经络穴位:针灸理论中有365个主要的穴位,这些穴位位于人体的经络上,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达到调理和治疗的目的。
二、针灸的实践技术1. 针灸基本技术:包括穴位的定位、针刺的方法、插针的角度和深度等。
这些基本技术是针灸实践的基础,掌握好这些技术对于针灸治疗的效果很重要。
2. 针灸操作规范: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比如在进行针刺操作时,需要注意消毒和穴位的准确定位等。
3. 针灸禁忌症: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需要了解一些禁忌症,即不能进行针灸的情况。
比如在孕妇、心脏病患者和感染病患者身上都不适合进行针灸治疗。
三、常用的针灸穴位1. 头部穴位:包括百会穴、风池穴、太阳穴等。
这些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头痛、眩晕和失眠等疾病。
2. 胸腹部穴位:包括关元穴、足三里穴、大椎穴等。
这些穴位可以用来治疗胸腹部疾病,如消化不良、呕吐和胸闷等。
3. 四肢穴位:包括合谷穴、曲池穴、阳陵泉穴等。
这些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四肢疾病,如关节炎、肌肉疼痛和麻木等。
四、针灸的治疗原则1. 针灸的调理作用:针灸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理人体的气血和经络,改善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版(2篇)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3960753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d.png)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版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
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气街。
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俞穴: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俞穴,共十二个,亦称背俞穴。
多治疗脏虚证。
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共____个。
行针。
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奇穴。
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
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原穴。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郄穴。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郄穴共有____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募穴。
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https://img.taocdn.com/s3/m/673f8f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a.png)
针灸学表格总结背诵版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手太阴肺经穴位共同点区别备
一、共同点
1. 位置: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均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上,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2. 作用:调节呼吸系统功能,主治呼吸系统疾病。
3. 特定穴: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中,除了少商外,其他均为特定穴,包括募穴、会穴、原穴、络穴等。
二、区别点
1. 名称:每个穴位都有自己的名称,如中府、尺泽、孔最、列缺等。
2. 位置:穴位的具体位置不同,如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而尺泽在肘横纹中。
3. 主治疾病:不同穴位的主治疾病也有所不同,如中府主治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而尺泽主治肘臂疼痛、咽喉肿痛等。
4. 操作方法: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操作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中府采用斜刺或平刺0.3~0.5寸,而尺泽采用直刺0.5~0.8寸。
三、备用知识
1.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途径。
2. 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可以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如中府与天突配合使用可治疗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针灸学笔记
![针灸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dfb6f5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6f.png)
针灸学笔记说起针灸,这可真是一门神奇的学问。
还记得我第一次真正接触针灸,那场景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阳光不算太明媚的上午,我因为长期的伏案工作,肩颈疼痛得厉害,朋友看我这副难受的样子,强烈推荐我去试试针灸。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那些细长的针要扎进身体里,想想都觉得有点害怕。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那家小小的针灸诊所。
诊所的布置很简单,几张木质的治疗床,墙上挂着人体经络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味。
给我看病的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中医,他戴着一副老花镜,看上去很有经验的样子。
老中医先是让我坐下,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症状,然后开始给我把脉。
他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能从我的脉象中看出我身体里所有的问题。
接着,他让我躺在治疗床上,开始给我检查肩颈部位。
他的手指在我的肩膀和脖子上轻轻按压,每按到一个痛点,我都会忍不住“嘶”一声。
“小姑娘,你这肩颈的问题可不小啊,经络都堵得厉害。
”老中医一边说着,一边准备起了针灸用的针。
我看着他手里那一排细长的针,心里直发毛。
“医生,这……这会不会很疼啊?”我弱弱地问了一句。
老中医笑了笑说:“别害怕,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没你想象得那么可怕。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老中医就迅速地在我的肩膀上扎了几针。
说也奇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尖锐的刺痛,只是有一种微微的酸胀感。
然后,他又在我的脖子上扎了几针。
我躺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眼睛紧紧地盯着天花板,心里默默祈祷着这一切快点结束。
扎完针后,老中医又在针尾上插上了艾条,点燃了艾绒。
不一会儿,我就感觉到一股温热的力量从针的部位渗透进来,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有一股暖流在我的身体里流淌,慢慢舒缓着我紧绷的肌肉和经络。
在针灸的过程中,老中医一直和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
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针灸的知识,说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说,针灸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我一边听着老中医的讲解,一边感受着身体的变化。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https://img.taocdn.com/s3/m/2621a0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8.png)
针灸学重点总结[精推]一、针灸诊断1.形位诊断:针灸诊断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定位及有效地应用针具,由此产生的治疗效果才是正确有效的。
因此,针灸诊断首先要做好形位诊断,用实体针灸方法诊断,找出适合灸疗的位置,并确定疗效的程度。
2.针感诊断:即按照既定的位置进行针灸,并凭借自身感受综合评价,以及针向经穴方向和微动,调节针刺力度,获得施针时具有特殊感受,以此判断疗效。
3.诊断及判断:由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调查及分析症状等,可确定病因、病机及病情的发展趋势,结合病例资料,可以建立正确的针灸诊断和疗法。
二、针灸要领1.尖针:适用于经络明显或传统穴位,大、中、小点皆可,操作时要有心,实施手法具有灌注、缓和、收引等特色,其力度依临床病情而定。
2.枪针:淡针、轻针等直针,要求操作准确而灵活,可以表现出千变百招。
多用在无明显穴道位置或腧穴上,也可用于刺激血脉及穴位。
3.艾灸:即利用艾条燃烧发热,热作用可通过艾定位器施以外渗或内涌,作用于某些部位,来调节身体代谢及免疫状况,常应用于女性病症、中暑及预防和缓解慢性病。
4.补血血活:补血对于募缺性血虚及久病体虚等有良好的疗效,血活则可以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
三、规律针灸1.定时:规定好上灸穴位,及每次上灸时间,减少慢性病变的发生。
2.定频:定频针灸是指规定好一定的灸刺间隔,让针的作用持续一段时间。
3.定力:定力针灸是指根据病情特点,调节好针刺力度,使每次刺针时能达到周围皮肤发热,使节奏和力度均匀。
四、针灸禁忌1.禁止针刺某些部位:当有感染、脓肿等发炎症状时,不可及刺针,尤其不能在发炎部位进行刺针灸疗,以免把细菌或其他有害元素传播。
2.对于患有大出血性病和慢性出血性病的人,必须严格控制,以免出血过多。
3.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必须采取谨慎措施,以免出现不可预料的后果。
4.必须避免将用过的针具和外界接触,以免污染感染。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5964cdb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7.png)
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针灸学复习重点笔记★十二原穴歌诀肺原太渊大合谷,胃原冲阳脾太白,心原神门小肠腕,胱胱京骨肾太溪,心包大陵焦阳池,胆原丘墟肝太冲。
★十五络穴歌诀肺缺肠偏胃丰隆,脾孙心通小支正,膀飞肾钟包内关,焦外胆明肝蠡沟。
任尾督强脾大包★十二幕穴歌诀大肠天枢中府肺,脾幕章门胃中脘,小肠关元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心包膻中焦石门,胆有日月期门肝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给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八会穴腑会中脘脏章门,血会膈俞气膻中,筋会阳陵脉太渊,髓会绝骨骨大杼★十六郄穴孔最温溜肺大肠,粱丘地机胃脾乡阴郄养老心小肠,水泉金门肾膀胱郄门会宗包三焦,外丘中都胆肝藏阳维阳交阴筑宾,阴跷交信阳趺阳★下合穴胃经下合三里量,上下巨虚大小肠,胆府有病取阳陵,膀胱委中焦委阳针灸部分病治疗处方★头痛百会风池,太阳合谷阿是★偏头痛是外关率谷的风池太冲吹的足临泣偏头痛了★面痛冲谷下地,攒竹内庭四白去★腰痛大肠俞,委中阿是穴★中风中经络在关内委中有个三阴交,极泉流进水沟形成了尺泽,就有了经络中脏腑井水冲隆宫脱证元神要脱★眩晕风池会,内关实太冲,肝肾虚三里★面瘫攒四白车阳白谷全充仓库,免谈★痫病发作期水沟百会后溪,内关涌泉间歇丰隆太沖,鸠尾印堂奇间(腰奇穴间使穴★不寐安眠百会带神门,申脉照海加三阴★郁证百会印堂水沟,太沖内关神门★痴呆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太溪悬钟(四太会堂关钟)★心悸心拒绝关二门(巨阙内关心俞神门郄门)★感冒列谷太大风(列缺合谷太阳大椎风池)★咳嗽咳嗽选肺俞,外感列合谷,内伤三阴交,太渊必不少★哮喘实证中府肺缺泽定喘无疑虚证溪渊太太三里屯吃肺肾定喘膏★呕吐在关内走三里路,中脘不舒服就吐了(中脘足三里内关)★胃痛同呕吐★泄泻急泻泉水上天急泻慢泻慢天神(天枢神阙)逐三里公孙★痢疾三合上天(天枢三阴交上巨虚合谷)★便秘天大的虛构(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阳痿三阴关肾,所以阳痿了(三阴交关元肾俞)★癃闭实证膀胱中秩边(膀胱俞中极秩边),三阴阴陵泉虛证三焦秩边脾肾关★消渴消渴肺脾肾太溪胃(胃脘下俞)三阴(交)★月经不调要想月经调,先找三阴交,月经先期关血海,月经后期气归来,先后不定关元肝,三个证型都有三(三阴交)★痛经三阴交中极地(地机)次髎,虚证三阴里关元不能少★崩漏皆用三阴交,实证关元隐(隐白),虚肾三里气(气海)★绝经前后诸证绝经肝与肾,太溪气三阴★带下病阴中带白环(带脉中极白环俞三阴交)★缺乳一乳中少(膻中乳根少泽)★遗尿中极关元三阴交,再调膀胱治遗尿★瘾疹瘾疹三阴交曲池合谷血膈俞★蛇串疮★神经性皮炎阿是穴,曲池合谷膈俞血★乳癖膻中乳根屋期,外加三里太冲★颈椎是颈脊悬曲天柱风池★落枕悬钟天柱后外劳宫找阿是穴★漏肩风三肩阿阳陵条口透承山★扭伤★肘劳★目赤肿痛风池谷眼睛冲太阳★耳鸣耳聋实在是侠溪翳风中渚听会虛证听宫翳风肾太虚★牙痛你合谷下车★咽喉肿痛少商尺泽合关冲,专治实证咽喉痛太溪照海列鱼际,咽痛虚证效神奇★近视二明(光明睛明)近视风池泣(承泣)★晕厥三里内有百条水沟(水沟百会内关足三里)★心绞痛内关膻中二郄★胆绞痛二胆日阳陵★肾绞痛中极膀胱肾,三阴阴陵泉★肥胖症肥胖太丰满,泉天曲池(天枢阴陵泉丰隆太冲曲池)。
中医针灸重点知识总结
![中医针灸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fcf079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1.png)
中医针灸重点知识总结中医针灸,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博大精深着呢!你知道吗?针灸就像是一场身体内部的奇妙旅行。
那一根根细细的针,宛如精灵的魔杖,轻轻一触,就能唤醒身体里沉睡的力量。
先说穴位,这一个个小小的穴位,就像是身体里的秘密开关。
比如合谷穴,就在咱们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这地方可神奇啦!头疼牙疼,按一按它,说不定就能缓解不少。
这难道不比吃一堆药来得轻松?再比如足三里,那可是个保健大穴,常按按,身体就像充满电一样有活力。
针灸的针法也是有讲究的。
提插捻转,就像是在穴位上跳舞。
轻轻一提,慢慢一插,缓缓捻转,这感觉,就像是在跟身体对话。
这可不比画画简单,力度、角度、深度,都得把握得恰到好处,不然怎么能起到效果呢?还有艾灸,那袅袅的艾烟,带着温暖和治愈的力量。
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艾灸的时候,那温热的感觉传遍全身,仿佛所有的疲惫和不适都被驱散了。
针灸对于各种病症都有不错的效果。
像失眠,现代人的大烦恼之一。
针灸一下,调节调节气血,让你的大脑安静下来,美美的睡上一觉,难道不香吗?还有那恼人的颈椎病,针灸一出手,疏通经络,放松肌肉,脖子不再僵硬,头也不晕啦!不过,针灸也不是随便就能扎的。
就像开车得有驾照,针灸也得有专业的技术和知识。
要是乱扎一气,那可就麻烦啦!找不准穴位,就像迷路的孩子,达不到效果不说,还可能会有危险。
所以啊,要想真正领略中医针灸的魅力,就得认真学习,深入了解。
可不能一知半解就瞎折腾。
毕竟,身体是咱自己的,得好好爱护不是?总之,中医针灸是一门神奇而又实用的学问,值得我们去探索和传承。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e963e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f.png)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
以下是一份关于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的总结和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针灸基础:介绍了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作用机制,重点讲述了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操作规范。
2. 穴位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将穴位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并详细介绍了每个分类的特点和作用。
3. 针灸手法:介绍了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和刺激强度等要素,以及常用的补泻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等。
4. 常见病症的治疗:针对一些常见病症,如头痛、失眠、胃痛等,介绍了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
5. 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禁忌、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针灸医师的资质和道德规范。
总之,这份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了针灸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针灸技术,同时也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结针灸知识点怎么写
![总结针灸知识点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83734f5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3.png)
总结针灸知识点怎么写
针灸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人们通过学习
针灸知识,可以了解到人体的经络分布、腧穴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以及针灸治疗各种疾病
的原理和技术。
针灸知识点的总结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可以介绍针灸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
和影响。
2. 经络和腧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人体内部运行气血的通道。
在经络上
存在着一些具有调节作用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就是腧穴。
可以介绍经络和腧穴的分布、
分类、作用以及针刺时的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3. 针灸治疗原理:针灸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刺激腧穴,调节人体阴阳、气血,恢复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可以介绍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以及针灸治疗与西医
治疗的区别和优势。
4. 针灸的应用范围和临床效果:针灸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疾病等。
可以介绍针灸治疗在各个临床科室中的应用范围和临床效果,以及临
床常用的针灸手法和方案。
5. 针灸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针灸操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和
经验。
可以介绍针灸操作的基本技术和注意事项,包括针具的选择、手法的掌握、消毒操
作和针刺中的安全等内容。
通过总结和学习针灸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针灸治疗的水平
和临床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推动针灸学的发展和传承。
希望以上总结对针灸学的学习和发
展有所帮助。
针灸心得体会个人总结
![针灸心得体会个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084d0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5.png)
针灸心得体会个人总结在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针灸学这门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感悟。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
其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腌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由于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安全等优点。
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背通十二正经以及任脉和督脉的经络循行。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记混淆的情况经常发生。
而后又开始背诵胸穴歌诀,歌诀的背诵就相对简单了。
在背诵了经脉循行及歌诀后感觉学起输穴来就比较有思路,而在学习胸穴的过程中也复习了经脉走形及歌诀。
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
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医药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我们学习了间接灸,包括隔盐灸、隔姜灸等隔物灸法;以及悬起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现在的中医学习,是任重道远的,而且没有将中医融会贯通,是谈不上创新的。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
”我们学习中医针灸,不仅要诵习经典,而且要心存大众。
医术是为大众服务的,我们只有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才能更有动力学习。
校训讲“继承创新”,可见继承是非常重要的,些人一知半解的就去给人治病只会害人害己。
所以我们要学习针灸,首要的是诵习经典,前人的智慧是无法想象的,尽管限于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试想中医针灸是多么的博大精深,依靠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探究不清楚的。
所以研习前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快速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理论总是要和实践相结合的。
泥古不化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我们要将前人的经验和现实密切的联系起来,进而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针灸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掌握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辩证分型和针灸治疗方法,要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在见习实习课中,多动手,多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针灸治疗的知识和技能。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2篇)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d5a1a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95.png)
2024年针灸学重点总结范本____年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中医治疗手段的核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热的兴起,针灸学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在____年,针灸学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我们将对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一、深入研究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人体内生命活动和功能活动的载体。
____年,针灸学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经络系统。
通过新的研究手段,如功能磁共振成像等,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分析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关系,为针灸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其疗效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在____年,针灸学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和诊疗需求的不断变化。
其中,微针电刺激等新的技术和方法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此外,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物反馈等,也将为针灸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有扎实的临床实践作为基础。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
通过建立临床针灸数据库,收集和分析临床实践的数据,可以更好地总结和验证针灸治疗的疗效和规律。
此外,规范管理也是保障针灸治疗质量的关键。
建立针灸学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针灸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将是____年针灸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加强针灸学的国际合作和传播针灸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____年,针灸学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针灸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针灸学界建立联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推动针灸学的国际化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针灸学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针灸学的价值和疗效。
总之,____年针灸学的重点将在深入研究经络系统、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加强临床实践和规范管理以及加强国际合作和传播等方面。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3cfa1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c1.png)
针灸学知识点整理针灸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或艾灸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对针灸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砭石来刺破皮肤,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对针灸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
十二正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包括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
三、穴位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的刺激点。
穴位的定位和功能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
穴位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体表标志法等。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涌泉等。
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足三里可以调理脾胃、强身健体;合谷可以疏风解表、止痛。
四、针刺方法针刺是针灸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针刺的方法包括进针、行针、出针等环节。
进针的手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
行针的手法有提插法、捻转法等,通过行针可以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出针时要缓慢,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在针刺时,需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
不同的穴位、病情和患者体质,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方向都有所不同。
同时,还要注意针刺的禁忌,如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处等不宜针刺。
五、艾灸方法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温热刺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cd8e8e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b.png)
针灸学重点总结针灸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下面对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一、针灸的发展历程: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远古时期的石刺针到后来的铜针、铁针,再到现在使用的不锈针,针灸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同时,针灸理论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针灸的基本原理:1. 经络理论:针灸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以经络为主的气血运行系统。
通过在经络上进行穴位刺激,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恢复身体的平衡。
2. 气血理论: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是通过调节体内的气血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力量,它们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3. 针刺刺激理论:针刺刺激可以通过神经、血液和淋巴等途径传递信息,从而对人体产生调节作用。
三、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1. 内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进行治疗。
2. 外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外科疾病如创伤、骨骼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进行治疗。
3. 妇科疾病:针灸可以对妇科疾病如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进行治疗。
4. 五官科疾病:针灸可以对五官科疾病如眼科疾病、耳鼻喉科疾病等进行治疗。
5. 神经精神疾病:针灸可以对神经精神疾病如头痛、失眠、抑郁症等进行治疗。
四、针灸的操作技巧:1. 穴位定位:穴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依据,定位准确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2. 针具选择: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针具,如针长、针径、针尖形状等。
3. 插入技巧:针插入穴位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插入角度、深度和速度,以确保针能够顺利进入穴位。
4. 刺激手法:针灸的治疗效果与刺激手法密切相关,包括转动、振颤、提捏等。
5. 针刺时间:针灸治疗需要控制好针刺的时间,通常在10-30分钟左右。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666fa6b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e.png)
针灸科跟师笔记针灸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疗法之一,历史悠久且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
作为一位针灸科的学生,我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笔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所学到的一些重要知识和技巧。
首先,了解人体穴位定位是学习针灸的关键。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师傅在临床实践中的操作经验,认识到正确找寻穴位的重要性。
每个穴位都有独特的解剖位置,能够与相应的组织或器官相联系。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确保准确找到穴位是十分关键的。
通过反复观察和模拟实践,我渐渐掌握了一些常见穴位的定位,并了解到定位的准确性对于针灸疗效的影响。
其次,针灸的针刺技巧也是学习针灸的重要一环。
在实践过程中,我学习到不同穴位需要使用不同的针刺技巧。
例如,局部穴位可以使用直刺法,即直接将针尖垂直刺入皮肤中。
而对于深部穴位,需要使用缓刺法,即缓慢地将针插入皮肤深层。
此外,还有旋刺法、浅刺法等不同的技巧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
正确的针刺技巧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
除了穴位定位和针刺技巧,针灸的操作规范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保持操作规范和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脉搏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穴位。
在进行针刺时,需要使用无菌针具,并确保操作手法轻柔稳定,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术前术后的卫生消毒、休息和饮食的安排等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另外,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也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内容。
针灸虽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受针灸治疗。
了解适应证和禁忌证,可以帮助针灸师避免在不适当的情况下施行针灸。
例如,孕妇、心脏病患者、出血倾向患者等都属于禁忌证范畴,需要慎重考虑是否进行针灸治疗。
另外,对于一些具体的病症,针灸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慢性颈肩腰腿痛、内科疾病等。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
![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笔记(期末考研复试)](https://img.taocdn.com/s3/m/578f134ff01dc281e53af070.png)
针灸学笔记——2012级临床五年五班整理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针灸和艾灸等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针灸专著是《针灸甲乙经》,《皇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第一节经络学说1、●经络: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3、十二经络的分布(十二经脉的名称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来命名)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手经分布于上肢,足经分布于下肢。
2)、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由于手足阳明十二经脉存在着表里关系,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互为表里关系的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配合,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在治疗上亦相互为用。
3)、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4)▲十二经脉的流注循环顺序:4、奇经八脉的分布(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调节正经气血):1)●督、任、冲散脉均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2)督脉后行于腰、背、项、头后部的正中线,上至头面,入脑,贯心,络背,在生理上能总督一身阳经,故又称●“阳脉之海”,并与脑,髓,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
3)任脉前行于腹、胸、颈、面部的正中线,在生理上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又称“阴脉之海”,并与妊娠有关,故又有“任主胞胎”的说法。
4)冲脉并足少阴肾经挟脐而上,环绕口唇,十二经脉均来汇聚,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因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又称“血海”。
5、▲经络的作用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功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2)阐释病理:脏腑之间通过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以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针灸学重点总结6
![针灸学重点总结6](https://img.taocdn.com/s3/m/3d1497d02af90242a995e51d.png)
针灸学重点总结名词解释:1、实验针灸学。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
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
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
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
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___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
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
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
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一般在25~___min左右)9、针刺耐受。
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11、疼痛:是一种与___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12、针刺麻醉(范本)。
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范本)方法。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6b09ce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e.png)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50031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d.png)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b765c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6.png)
针灸学重点总结模板一、概述针灸学是中医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以针刺入穴位为主要手段,通过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针灸学的重点进行总结。
二、经络穴位1. 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认为全身的气血运行通过经络系统。
针灸学的基础就是经络学,学习者必须熟悉经络的走向、络行的特点以及与脏腑关系等。
同时,经络系统的长循环、短循环和络别的关系也是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 穴位定位和分类针灸学的核心是针刺入穴位,学习者需要掌握经络上的各个穴位的定位,并了解每个穴位的功效和疗效。
此外,根据穴位的属性,穴位还可以分为毫穴、分布穴、节穴等多个类别,掌握这些分类对于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三、针刺方法和技巧1. 针刺方法针刺方法是指针灸师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手法。
目前常用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刺法、提捻法、铺线法等。
学习者需要了解每种针刺方法的操作要领,以便在临床中正确施针。
2. 针刺技巧针刺技巧是指针灸师在进行针灸治疗时的具体技术要求。
例如,插针时要注意针的进针速度、深浅、角度和稳定性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针刺过程中的力道、速度和针孔处理等方面的技巧。
四、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1. 针灸治疗原则在临床中,针灸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疗效,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进行治疗。
常见的针灸治疗原则包括活血化瘀、祛风清热、温通经脉、益气养血等。
2.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针灸治疗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康复效果。
五、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1. 针刺安全针刺操作时,要注意选择安全、无菌的针具,确保刺激穴位时不造成感染或其他不良反应。
2. 针刺禁忌针灸治疗有一些禁忌症,如怀孕期间禁止在某些穴位施针、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应慎用针刺等。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针灸师需要了解这些禁忌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肩三针:肩中,肩髃,肩髎
16、四关穴:合谷,太冲
17、七星台: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
18、四天穴:天窗,天容,天牖,天鼎
五、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1、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18
前额两发角(头维)9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沟通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沟通全身经气。
6、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 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
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
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
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
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
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
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
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足阳明胃经45穴、
足少阳胆经44穴、
足太阳膀胱67穴。
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6、胸部:距正中线:旁开2寸→足少阴肾经;旁开4寸→足阳明胃经;旁开6寸→足太阴脾经。
7、腹部:距正中线:旁开0.5寸→足少阴肾经;旁开2寸→足阳明胃经;旁开4寸→足太阴脾经。
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
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
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4、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 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8、背部:距正中线:1.5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3寸→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
9、侧面:足少阳胆经
10、相距12寸:前发迹正中至后发迹正中,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章门),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11、相距9寸: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岐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3、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4、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5、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
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
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三、经络的作用
⑴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⑶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四、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手太阴肺经11穴、
手厥阴心包经9穴、
手少阴心经9穴、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足太阴脾经21穴、
足厥阴肝经14穴、
足少阴肾经27穴、
7、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张仲景学术研究
主要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 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 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 —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⑵膻中相平的腧穴:神封,天池,乳中。
⑶瞳孔之下的腧穴:承泣,四白,巨廖(骨),地仓。
⑷肘横纹附近6穴:①小海②天井③曲池④尺泽⑤曲泽⑥少海。
⑸腕横纹附近6穴:①阳谷②阳池③阳溪④太渊⑤大陵⑥神门
⑹与脑连:督脉,膀胱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 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 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
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
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
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
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
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
13、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பைடு நூலகம்胃;十二经之海→冲脉;
14、附近穴位:
⑴脐相平的腧穴:肓俞,天枢,大横,腰阳关,大肠俞,腰眼,第16椎的华佗、夹脊穴。
耳后两乳突(完骨)9
2、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特定穴:分成“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
第一部分
19、四弯穴:曲泽,委中
20、三小胆:耳门,听宫,听会
21、治疗中风后遗症:天柱,完骨,风池
22、治疗面神经麻痹:翳风,完骨,风池
23、孕妇禁穴:除小腹部诸穴还有三阴交,合谷,次髎,中极,昆仑、至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