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的自我升华
浅析曹植的人格观
浅析曹植的人格观曹植,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桃花扇》、《醉翁亭记》等都是经典之作。
曹植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人格观。
曹植的人格观以“仁”为核心,他认为“仁者无敌”,仁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他深信仁义,认为只有仁义才能拯救世界,只有仁义才能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他曾经说过:“仁者,天下之大本也。
”这句话表明,仁义是世界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此外,曹植还强调“慈”的重要性,他认为慈悲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拯救世界。
他曾经说过:“慈悲者,天下之大恩也。
”这句话表明,慈悲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拯救世界,可以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曹植还强调“义”的重要性,他认为义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拯救世界。
他曾经说过:“义者,天下之大道也。
”这句话表明,义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拯救世界,可以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曹植的人格观以“仁、慈、义”为核心,他认为仁义慈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仁义慈悲才能拯救世界,只有仁义慈悲才能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曹植的人格观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人格观。
曹植的人格观深深影响了后世,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人格观。
他的人格观以“仁、慈、义”为核心,认为仁义慈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仁义慈悲才能拯救世界,只有仁义慈悲才能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曹植的人格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仁义慈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他认为只有仁义慈悲才能拯救世界,只有仁义慈悲才能让人们获得真正的幸福。
曹植的人格观不仅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的人格观。
曹植的人格。
曹植思想总结怎么写
曹植思想总结怎么写曹植(232年- 260年),字子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至太子洗马。
他是著名的“曹氏三才子”之一,与曹冲、曹丕并称。
曹植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洛神赋》和《七步诗》中揭示了他独特的思想观点。
曹植的思想总结,首先可以从他的理想追求入手。
曹植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在《洛神赋》中提到“求田问舍”、“食既”等,表达了他对天地之间自然的向往和对平凡生活的向往。
在《七步诗》中,他通过描述一生只能与所爱之人相识七步,表达了他对短暂而珍贵的人生的珍视,也反映出他理想中纯粹而简单的生活状态。
其次,曹植的思想中强调了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情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将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
在《洛神赋》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洛神的美丽,展现了自己对美的敬仰和对女性的崇拜。
而在《七步诗》中,他以发自内心的哀思和哀悼之情,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痛苦和对生命的珍惜。
另外,曹植的思想中也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作为当时的文人,他深受时代动荡和政治斗争的影响,他的作品中也经常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在《七步诗》中,他通过描绘自己遭遇的悲惨命运和封建礼教的束缚,批判了官僚体制和社会不公,对封建礼教和政治压迫提出了质疑。
综上所述,曹植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自由自在的追求、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对当时是一种反叛和不同的声音,也对后世文人和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笔。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辞章之一。
写于东晋末年,作者是东晋文学家、政治家曹操的后人曹植。
这篇赋以描绘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形象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了深切的感情和思想内涵。
读完这篇赋,我深受感动,对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和他传达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曹植通过对赤壁战役的描写,展现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的形象。
赤壁一役是三国演义中最具标志性的战役之一,曹操兵多将广,而刘备孙权联手则兵少将广。
曹操应战之际,被刘备、孙权所算计,被火攻而败,场面壮观。
文章开篇描写了江水奔涌,巨浪翻滚,形容了壮观的自然景观,这不仅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山画卷,也为空前的战争序幕做了铺垫。
同时,文章中还描绘了曹操和部下的英勇形象,他们骑马奔腾,力战敌军,英雄气概尽显。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不仅感受到赤壁战役的激烈和猛烈,也能够体会到了那种战场上的紧张和煎熬。
然而,文章并不仅仅停留于战争和英雄的描写,更主要的是在战斗中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曹植通过对赤壁战役的描写,暗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人类的智慧和情感还有对和平的向往。
文章中有一段对曹操多方面的人性描写,曹操因为智勇过人而闻名,但他在赤壁战役中的失败,却使得读者看到了他的无奈和不甘,也看到了战胜他的刘备和孙权的智慧和计谋。
在曹操失败后,他黯然神伤,颓然回朝,这种形象对比,更是将人性的尊严与自我放之一身的悲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这种战争之外,作者还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向往。
他希望通过战争与杀戮来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给读者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赤壁赋》一文,其色彩斑斓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曹植通过对壮美的山水景色的描绘,巧妙地协调了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加生动鲜活。
同时,文章中所蕴含的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和平的期许,也使作者的感悟更加深入人心。
通过阅读《赤壁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曹植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华丽辞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著称。
曹植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曹植的诗歌既注重情感表达,又有对事物的理性思考。
他能够通过繁复的修辞与细腻的描写展现内心感受,同时又保持了清晰的逻辑思维。
2. 辞章华丽:曹植的诗歌大胆运用辞章,追求华丽、丰富的辞藻。
他擅长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想象力丰富:曹植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丰富多彩的想象,他能够用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描绘景物和人物,使诗歌充满生动感。
4. 自信豪放:曹植的诗歌语言直接、豪放,表达了他对自我、对生活、对理想的自信与豪情。
他以诗人自居,用自由奔放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5. 韵律优美:曹植的诗歌以优美的韵律著称,他注重句子的平仄与韵律的协调,使诗句流畅自然,具有动人的音韵美。
综上所述,曹植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辞章华丽、想象力丰富、自信豪放和韵律优美等。
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植释思赋释文
曹植释思赋释文标题:曹植释思赋释文简介:本文将对曹植的《释思赋》进行解析,探讨其内涵和艺术特点,以期加深对这一文学作品的理解。
正文:曹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作品《释思赋》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篇赋诗充满了哲理思考和艺术表达,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下面我们来一起解读这篇杰作。
《释思赋》开篇即道出了曹植内心的焦虑与思考:“余每念人生之不可测,与物之常无常也。
”这句话表达了曹植对人生无常的领悟,他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事物都充满了无常的因素。
接着,他以“百岁之后,俄如百岁之先”来形容时间的无常,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受。
文章接下来通过叙述历史典故和自然景物,再现了曹植内心的矛盾和反思。
他引用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经历,通过对比自己的平庸,展现了一种对身份和责任的反思。
同时,他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自己对人生追求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随着文章的深入,曹植开始对自己的心境进行反思。
他在文中提到:“余欲追气而求形,岂非路漫漫兮,虽追不及山之云?”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追求完美的渴望,但也意味着他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他进一步探讨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思考,通过对士人和君主的对话,呼应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追求。
最后,曹植通过对太乙神书的引用,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建议。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和理解。
他倡导人们要去把握当下,珍惜时间,不断追求进步。
总结起来,《释思赋》是一篇充满哲理思考和艺术表达的作品。
通过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描写,曹植展示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和内心世界的思考。
他通过引用典故和对话,深入探讨了艺术创作和人生追求的主题。
最终,他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建议,引导读者去珍惜时间,追求进步。
在整篇文章中,我们遵循了清晰的思路,条理清晰地解读了《释思赋》。
文章通过流畅的表达和适当的过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这一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文章避免了与标题不符、添加广告信息、侵权争议以及不良信息的问题,保证了阅读体验的积极性。
曹植的三个小故事
曹植的三个小故事
1.曹植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他儿时聪明的经历。
曹植在小时候有一次被老师通知要上学时,因为家里缺乏书籍,所以他早上起来便离家出走到附近的书店去看书,但是由于他很聪明,他一下子就把所有书都看完了。
2.曹植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他的勇敢和智慧的经历。
有一次,他的家人被围困在一座山上,周围充满了危险,曹植被要求何去何从,他用聪明的方式设计出了一条可以安全逃脱的道路。
3.曹植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他把书写成诗歌的经历。
他把天文理论写成了诗歌,这使他的父亲大为惊讶,他感到自己有可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文人,从此曹植开始攻读文学,沉淀了他的伟大才华。
写曹植的作文
写曹植的作文曹植(约公元三世纪中叶四世纪中叶),字子瞻,号山,东汉末学者、文学家、诗人、思想家,被尊为“汉南文学之祖”。
出身贵族,曹植当初也在与父亲一起官职和政治活动之中,但后来无视家庭和官职,仅以文学活动发展,他也非常喜欢写诗,自然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他的诗歌,其诗歌的价值和他的思想都促使了更多的人来研究他的文学。
曹植拥有多种文学格调,他有极度夸张的玄虚之风,在此风中,将普通的诗句和以及对象升华到极致,从而打开一种灵活而深邃的想象;他也有抒情优美、凝练灵气的风格《关雎》;因此这种把普通活动放大化,又把虚无转化为精神,被广大文人赞誉为旷世奇绝,是古代诗歌新颖之劲。
曹植也是一位具有高尚思想的思想家,他有自己独特的宗教观念,弘扬轻狂思想,对唐朝统治权力的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思想体系,并以此进行文学和思想的创作。
他的思想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宗教思想的论调比较的深远,具有一定的现代文化的特性,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思考问题的灵活性,被当今的文人们赞誉为“天下第一文人”。
曹植的文学贡献也是十分突出的。
在其代表作品《曹植集》中,曹植以《曹刿论》为核心,把自己的独特观念结合文学相结合,表达出自己对美学、道德观心理学、社会政治思想等全面性观点,以及自己的独特见解。
此外,《关雎》、《酆都赋》、《煮酒论古》、《徐霞客游记》等著作,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曹植的文学贡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而宝贵的文学财富,也留给后人自由思考和灵活发展的特殊空间,他所拥有的文学和思想,为美好的文学理念、宽容之风,以及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有用性。
总而言之,曹植在我们当代文学技术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他的文学成就也激励了无数年轻读者去追求更高的文学理想,开拓更广阔的思维视野。
曹植的文章给人以有价值的教育,为我们开启了文学之路,足以让我们为他所贡献而感到骄傲。
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
论曹植辞赋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对自我生命存在、生命价值和生命困境的情感态度与理性认识,它对文学创作起促进作用。
汉末建安社会动荡,文人历经离乱,百感交集,文人个体意识觉醒,文学不再是歌功颂德的工具,而是用来表达情感抒发感受的载体。
板滞的四言诗和未成型的五言诗不能满足建安文人表现自我的需求,在此背景下短赋受到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的重视。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重要人物,他用赋表达人生理想和日常喜忧。
他的赋吸收了诗的题材与抒情方法,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求,扩大了赋的表
现范围。
曹植在赋中记录了他对生命存在的思考,揭示了自我生命价值追求,在他影响下赋成为文人抒发内心情感、表达生命激情的重要文学载体,建安抒情短赋的创作蔚然成风。
曹植作为建安出色的赋作家,将诗歌缘事而发的传统带到了赋中,他不仅在
辞赋中表达个人志向,也描绘他与命运和专制强权的斗争。
作者将独特的生命体验熔铸于赋作中,他用赋承载炽烈的情感与激荡的志气,达到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效果。
后期曹植对人生价值的重估和对生死的放达豁达,为他的赋增添了哲思风采。
纵观曹植多种类型的赋,尊生贵生思想、儒家式功业追求始终是其赋的主要内容。
面对生命困境与政治困境,他借赋讽刺、反抗撕开了封建制度的伪饰。
曹植夹杂着忧患与悲剧成分的生命意识反映到赋里,使曹植赋呈现出悲剧色彩,他对
强权和命运的斗争乃至屈服产生了悲剧感。
但是曹植赋中表达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英雄主义梦想的执着追求始终激励
着后世文人。
白马篇诗歌曹植读后感
白马篇诗歌曹植读后感
读完这诗,首先就感觉那骑白马的少年英雄仿佛直接冲到我眼前了。
诗里描写他骑着白马在西北的边境驰骋,那白马肯定是又俊又快,马背上的少年一身本领。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我的天呐,这少年箭术简直神了。
左边的靶子一箭射中,右边的也不在话下,天上飞的敏捷的东西他抬手就能射中,这就像我们玩游戏里开了挂似的,太厉害了。
他能有这么好的武艺,肯定是没少下功夫练习。
感觉他每天就琢磨着怎么把自己的武艺练得更牛,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去战斗。
而且这个少年啊,那是相当勇敢无畏。
边境上有敌人入侵,他想都不想就奔赴战场了。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他就这么直冲冲地冲向敌人,在敌人堆里杀来杀去,把匈奴、鲜卑这些敌人都不放在眼里。
他这种勇敢的劲儿,让我特别佩服。
就像我们在生活里,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是有他这股子冲劲就好了。
比如说我们学习上遇到难题,要是像他冲向敌人一样勇往直前,那估计没有什么题能难倒我们。
再看他的爱国情怀,那也是满满的。
他不是为了自己出风头才去打仗的,他是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百姓不受敌人的欺负。
他愿意把自己的性命都豁出去,“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他这种不顾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连死都不怕的精神,真的很让人感动。
现在我们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在战场上杀敌,但是这种爱国精神还是可以学习的。
我们可以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发展出份力。
高中议论文作文:曹植: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曹植: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曹植: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山东省济宁一中 2012级A2班李子嘉他没有在王位的厮杀中胜出,他没有握住兵权的虎符,他没有得到心爱的女人,也无法自由地痛饮美酒,他没有忠诚可靠的兄长,没有富庶的封地,连父亲的宠爱也不长久。
除去“曹”的王族姓氏,他就是个失败楷模。
但我还是不愿为他哀叹。
像这样拼命去争夺命运的男子,让人只能仰起头来去赞扬认可,不论成败,不看结果。
一。
梦里不知身是客公元192年,曹操的身上正披着重铠,手执巨剑。
他在武阳的的战场上大破黑巾军,一路北上至兖州,迎战黄巾军。
剽悍的战马飞驰起来鬃毛猎猎飞舞,漫天是他的军队扬起的尘土,迸裂出横扫天下的王者霸气。
马蹄圈画出的土地中央,穿过九重锦帐,卞夫人怀抱着幼小的婴孩,轻轻摇晃,引逗着婴儿发出咯咯的笑声。
宽大的锦缎广袖上有着银线暗纹,笼着纤细的手指,白的近乎透明的皮肤下能看出青色的筋脉,消瘦的指尖轻扫过婴儿粉嘟嘟的脸庞。
“子建,子建。
”卞夫人轻声的呼唤。
丈夫风尘仆仆的归来时,连铠甲也不及卸下,径直走到她面前,接过他们最年幼的儿子,满眼笑意。
那时应是他一生最幸福的时候。
他仰头看着父亲来不及打理的胡茬,用胖胖的小手揪住铠甲上的缨络,在父亲的怀中兴奋地扭动,依依呀呀地呼唤。
母亲坐在一旁安静地笑着,幼小的哥哥凑过来拉住父亲的长袍,努力地蹦跳起来对襁褓中的弟弟扮着鬼脸。
5岁的孩子用软糯的声音呼唤:“子建,子建,我是哥哥。
”那时的父亲是最普通慈爱的父亲,哥哥是最亲密可靠的哥哥,他尚有个暖和的家。
可这一切都在幼小的孩提时代,记忆不过是软弱而虚幻的泡影,比梦境还要不实,可以轻易的消逝和被遗忘。
在分不清现实和幻境的时候就看不清自己,不知身边的一切,却拼命地去抢夺和挽留。
猛然惊醒时剧烈喘息着,午夜眼前是一片黑暗,脑海中是被剃掉字迹的空白的竹简,在不知原因的疼痛惊惧下,脸上已被泪水冲刷了许久。
他不曾记得,原来还有过这样温暖的日子。
曹植思想总结
曹植思想总结曹植(公元192年-232年),字子桓,三国时期曹魏开国皇帝曹操的第四子,被誉为才子佳人和文学宗师。
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曹植的思想深受道家和儒家的影响,他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内容。
下面将对曹植的思想进行总结。
一、爱国主义思想曹植热爱国家,他深知国家的繁荣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曹魏王朝的建立之初,曹植认为君主应该谦虚谨慎,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他提倡君主贤能、聪明才智并充满仁德,通过善政来治理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宣扬国家忠诚、爱国主义的思想,鼓舞人们的士气,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自由敬爱的人文思想曹植提倡人文主义,他主张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反对压制和束缚。
他在文学作品中,刻画了很多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的自由个性和独特思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主张人类应该享受自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而不受限制和约束。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作品,向人们树立了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榜样。
三、道德与伦理的思想曹植非常重视道德和伦理问题,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讲究品德修养。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呼吁人们关注品德修养和道义准则,警示人们不可利用聪明才智滥用权力,不可见利忘义,要心怀仁爱和公正,对待他人要宽容和谅解。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塑造了许多道德高尚的人物形象。
四、审美观与文艺创作的思想曹植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卓越和完美,他倡导文学要以豪迈、奔放的风格表达情感,要注重艺术表达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他的诗词善于用意境描绘,用形象比喻,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他主张文学要以人为本,要贴近生活,以感人的情感和形象去触动读者的心灵。
他的作品被后世文人称赞为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总之,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国主义、人文主义、道德伦理等多个领域。
通过他的作品和行为,他带给人们启迪和激励,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后世的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曹植观后感
曹植观后感曹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近日,我有幸阅读了曹植的一些作品,并在阅读后深感震撼和启示。
曹植的诗词作品常常运用生动的比喻和艳丽的意象,使诗歌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例如在他的《洛神赋》中,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出了洛神的美丽形象,让人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她的魅力。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将洛神的美丽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使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样的描写方式不仅展现了曹植的艺术才华,也让我领略到了他对美的独特见解和表达方式。
曹植的作品还有着深刻的哲理和思考,他在诗词中经常探讨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在《祭石》一诗中,曹植以崇拜之情祭祀一块石头,表达出对石头的赞美和思考。
他在诗中写道:“吾非□志士,勇鼓吾有奇。
吾行棋松者,自己动是枝。
”(《祭石》)这种将石头与人的品质进行类比的方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曹植对于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他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使我深受启发。
曹植的作品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的描写,他将爱情视为人生的至高境界,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在他的《七步诗》中,他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妻子的爱和思念。
他写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七步诗》)这样的表达方式简洁而又深入人心,使人们感受到了曹植对于爱情的热忱和执着。
同时,他也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和婚姻的重视,深刻地诠释了爱情的伟大和美好。
通过阅读曹植的作品,我进一步了解了他作为诗人和思想家的独特见解和创作风格。
他以纷繁复杂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了许多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的作品。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将诗词作品打造成了真正的艺术品,让读者在阅读当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示。
曹植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他的作品让我更加热爱诗词和文学,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对美的感受和思考。
希望以后能够继续深入研究曹植的作品,更好地体会他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同时也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融入他的创作精神,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曹植诗歌的“自我”形象
作者: 裴登峰
出版物刊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97-102页
主题词: 曹植;传统文化因素;抒情主人公;形象化;诗歌艺术;诗人自我形象;女性美;女性形象;
人生境界;个人因素
摘要: <正> 曹植诗歌是我国诗歌艺术中的精品.他在其中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一个十分鲜明的诗人自我形象.本文拟就这个形象的艺术特质作一些探讨. “依剑挺立,猛气横溢”的“壮士”——传统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结合的产物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书及辞赋数十万言”①,自幼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多的。
《诗经》、先秦儒家典籍、《庄子》、《楚辞》浸润、熏陶了他,并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过影响。
但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决定性影响作用的还是儒家文化。
儒家王天下、定于一的观点牢牢占领着他的思想领地。
特别是儒家的以对生活积极进取为基本特。
曹植传读后感
曹植传读后感曹植的诗歌风格开朗明快,洗练优美,是典型的汉乐府风格。
他的诗歌大都反映了他的生活情感和政治志向,其中包含了他对家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有《洛神赋》、《七哀诗》等名篇代表作。
读曹植传,我深深感受到了曹植的诗歌才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家国的热爱,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人感受到了他的灵魂深处的孤独与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以及对政治权力的深刻思考,这些都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和感染力。
曹植的作品《洛神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吹笙觞解,酌以资其外”为开篇,描述了洛神心思如水,情意绵绵的美丽形象,通过对洛神的描绘,表现了曹植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随后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起首,表现了曹植对洛神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以描绘洛神的美丽形象为主线,通过各种形象的描写和对比来表现出洛神的婉约之美。
这首诗充满了古典的美学意蕴和情感的抒发,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美的热情追求和生命力的淋漓尽致。
除了《洛神赋》以外,曹植的《七哀诗》也是一部精彩的作品。
这首诗是曹植为哀悼夫人所作,透露出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沉思考,以及对生命轮回的无奈和悲凉。
整首诗以“清池水泠泠,悲风飕飕”为开篇,将诗人的哀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夫人的哀悼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沉思索和对生死的深切感慨。
这首诗情感真挚,感人至深,使人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和哀思。
曹植的诗歌才华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热情和人生的思考,使人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奇妙。
作为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人的创作,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
通过阅读曹植传,我深深被他的诗歌才华所折服,他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和爱情的思考,使我对他的作品充满了敬畏和赞美之情。
曹植的一生可谓是风雨飘摇。
他的父亲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而他的哥哥曹丕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曹植自然也受到了巨大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曹植:七步成诗、骨气奇高(魏晋名士的风流)
曹植:七步成诗、骨气奇高(魏晋名士的风流)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脍炙人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妇孺皆知。
但很多人也许并不知晓,对曹植而言,七步成诗,与其说是凭借高超的文采救了自己一命,不如说是抓住了机会,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下,宣泄了压抑在心头多年来对哥哥曹丕的悲愤。
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论才气,历史上可以与曹植媲美的不会超过五个,子建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中国文坛千年一遇的天才。
连向来桀骜不驯、目中无人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也十分谦虚地称赞曹植独占魏晋才气八斗之多,而自己只及子建的八分之一。
后来清人黄子云更是认为古今天下才气,子建、子山、子美各占三斗;认为曹植与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庾信、唐代诗圣杜甫一同是古今最具才气与灵性的大文豪。
著名文学评论家钟嵘也在他的名著《诗品》中,对曹植有过这样的定评,称赞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赞赏他的文“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可以说,评价之高,简直无以复加。
然而,也就是因为曹植有如此高的才气,他的内心世界也就比常人更加细腻、敏感和丰富,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认为,曹植内心深处的脆弱与执著,逃避与勇敢,矛盾与挣扎,比起沙翁笔下的哈姆雷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曹植由于在十岁时,便能出口成诗,落笔成章;十八岁时,便能顷刻速成《铜雀台赋》,力压众兄弟,夺得铜雀台诗会头筹。
所以,自小就很得曹操的宠爱,甚至好几次都差点被曹操立为世子,继承大业。
可是,曹植始终摆脱不了天才诗人与生俱来的那种率真可爱的性格,缺乏政治家所需要的那种成熟、老练的气质,屡屡轻率任性地在实际政务中犯错,最终在太子争夺战中,输给了占有嫡长子优势,且更善于伪装和自控的哥哥曹丕。
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后,对曹植这个一奶同胞的亲兄弟大加迫害。
曹植传记读后感700字左右
曹植传记读后感700字左右摘要:一、引言二、曹植的生平和作品简介三、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四、曹植的人格魅力及其启示五、读后感的总结正文:【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曹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诗才横溢,被誉为“八斗之才”,其作品更是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最近,我阅读了关于曹植的传记,对其人其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不禁感慨万千,特此写下这篇读后感。
【曹植的生平和作品简介】曹植,字子建,三国时期曹操的庶长子,生于公元192年,卒于232年。
他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群书,尤其在诗歌创作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风格独特,气势磅礴。
其中,《洛神赋》、《白马篇》、《七步诗》等作品,至今仍为世人传颂。
【曹植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父亲曹操、弟弟曹丕并称“三曹”。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著称。
在辞赋方面,曹植同样具有卓越的成就,其《洛神赋》被誉为“赋中之冠”。
【曹植的人格魅力及其启示】曹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人物。
他正直、善良、热衷于公益事业,尽管在世时饱受家族纷争的困扰,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曹植的为人处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困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真善美,传承优秀文化。
【读后感的总结】读完曹植的传记,我深感敬意。
曹植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无尽的遗憾。
但他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不仅对曹植的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为他的高尚品质所折服。
三国演义曹植读后感
三国演义曹植读后感曹植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才华横溢得快要溢出来的感觉。
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在曹操那一群儿子当中特别耀眼。
你想啊,人家能七步成诗,这是啥概念?就好比现在让你在几十秒内写一篇超棒的作文,还得是那种文采斐然、逻辑清晰的,大多数人估计只能干瞪眼,可曹植就能做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诗一读起来,就感觉画面感满满,把那种兄弟之间的残酷争斗,用这么几句简单的话就说得明明白白。
这说明曹植不仅有才华,而且还很聪明,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才华暂时保住了性命。
不过呢,曹植这人虽然才华出众,但在政治上就有点“傻白甜”了。
他就像个只知道吟诗作赋的文艺青年,完全不懂政治斗争的那些弯弯绕绕。
曹操本来挺喜欢他的,觉得他有才华,又有点文人的潇洒劲儿。
可是曹植呢,老是干些不靠谱的事儿。
比如说他喝酒没个节制,还喝醉了就误事儿。
在那个时候,政治上的大事可容不得这样的疏忽啊。
相比之下,他哥哥曹丕就不一样了,曹丕虽然文学才华不如曹植,但是人家在政治上很有心机,懂得怎么拉拢人心,怎么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的稳重和靠谱。
所以最后曹操才把大位传给了曹丕。
而且啊,曹植的性格也有点过于感性了。
他一旦陷入自己的情绪里就出不来。
被曹丕打压之后,他就整天郁郁寡欢的,写的诗也是充满了哀怨和无奈。
他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鸟,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
要是他能像刘备那样,屡战屡败还能屡败屡战,有那么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说不定还能在政治上闯出一片天呢。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他真变成那样,可能也就写不出那些感人至深的诗了。
骨气奇高 辞采华茂——关于曹植五言诗的艺术成就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关于曹植五言诗的艺术成就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品有诗、词、曲、剧等,尤其以五言诗而著称。
曹植五言诗以其凝练高超的语言,鲜明夸张的表达,凝练的意境,更有刚正的节奏与精巧的韵律,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心弦,让读者大开眼界。
曹植的五言诗辞采华茂,贴近生活,表达子虚乌有的感受。
如《山行》、《江夏怀古》、《赤壁怀古》等,山水表现自然本色,又充斥了深刻的思想,境界宏大,形塑出一个迷恋古代、气骨有余、视野无限的历史文化大片。
其诗题讽、比喻鲜明,极富想象力,例如《望洞庭》:“杳杳九曲江,秋尽洞庭秀”,字里行间,潜藏着游子深情苦思;《采桑子·山下》更是珠玑滚滚,“山下隐者,人言不识”,落脚鲜明,简洁有力,意境优美。
曹植五言诗虽然受诸多障碍和束缚,但就自觉性而言,他在意象、情感、神韵及表达形式上,均有突出成就。
从华茂到高雅,他无拘无束,有自如之感,尤其翰林歌行遍及全国,令诗坛在高明才能和心灵精深之中得到升华和完善。
曹植五言诗“纵横捭阖,骨气奇高”,实属三国诗学的发展继承者,千古流传,铸就诗坛,给后世予以无尽的智慧与精神。
曹植骨气奇高的诗句
曹植骨气奇高的诗句
嘿,朋友!你知道曹植吗?那可是三国时期的大才子啊!他的诗句,真可谓是骨气奇高!
就像他在里写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难道不令人热血沸
腾吗?这不就好比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明知前方是刀山火海,却毫
不犹豫地冲锋陷阵,把生死置之度外!
还有中的“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这情感是多么的真挚和强烈啊!仿佛是一个痴情的人儿,一心只想飞到心爱之人的身旁,这难道
不令人感动吗?
曹植的诗句,总是充满着这样的力量和深情,他不向命运低头,不
被权贵折服。
这不就像一棵在狂风中依然挺立的青松吗?无论风雨如
何肆虐,都坚守着自己的姿态。
我觉得啊,曹植的骨气奇高,不仅体现在他诗句中的壮志豪情,更
体现在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真情的热烈表达。
他的诗,就像一盏
明灯,照亮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也照亮了后人的心!。
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
《曹植辞赋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主题》摘要:综上所诉,在曹植的辞赋中,伴随着个体生命价值的能否实现,始终体现了作者自主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从作品的美感来看,大体而言,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体现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刚”性之美,曹植遵循着古人“立功、立德、立言”的观念,一生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最终却落得“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郑庆民摘要:曹植遵循的传统伦理价值观与现实环境的激烈冲突造成了一生的悲剧,他的辞赋创作便是这种生命意识的表达,尤其是叙志赋和述愁赋,集中体现了作家对于生命意识的追求和绝望之后的变迁。
曹植作品中生命意识的主题也是他回归屈原赋的根源所在,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学美感。
关键词:生命意识;叙志;述愁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钟嵘曾说“彬彬之盛,大备于时”(《诗品》),当日文学创作的繁荣可见一斑。
由于儒学的衰微,文学观念的自觉,魏晋六朝文人普遍冲破了汉代文人以歌颂讽喻为主的政教功利主义文学观,转而重视作家个人情怀的抒发,情感成为文学批评的主要标准之一。
[1](p.17.)曹植提出“雅好慷慨”,潘岳“信其缘情”,陆云推崇“深情至言”,萧绎倡导“流连哀思、情灵摇荡”,都反映了注重个人情感的时代倾向。
其中,曹植不仅首倡“雅好慷慨”,而且身体力行地在创作中贯彻这一原则。
在他的作品中,“情”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在更深的层面上体现了作家的个体生命意识。
此文仅以曹植的辞赋为例,来简略分析这一问题。
一文学即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表现的是创作对象的情感和灵魂。
“魂”之所至,作品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曹植的辞赋创作尤其体现了这一点。
建安是一个英雄辈出、慷慨苍凉的时代。
它打破了汉帝国的大一统,却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统一帝国。
呈现在文人面前的,一方面是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的惨景,另一方面却是生逢乱世、建功立业舍我其谁的契机。
当时的文人无不希望在这一乱世中建立功业,从而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曹植的失宠与其自我放纵密不可分。早年的曹植,由于曹操的权势和宠信,过着贵公子生活,沉湎于优游宴乐的享乐,因而颇有些恃才傲物、盛气凌人。据《魏志·陈王传》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王粲传》也注引《魏略》的记载,曹植初会邯郸淳,待客不拘于繁文缛节,一任本性自然放任,还染有傅粉浮华之习。凡此种种,都表现出曹植“任性而行”、放荡不羁的行径。
自我升华的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泛指个人在面对精神困扰与痛苦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机制,主要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防御机制有成熟与不成熟之分,其中不成熟的防御包括压抑、压制、否认、投射、转移、文饰、自居、补偿作用等,而成熟的防御机制则包括升华、幽默、克制、利他行为等。升华(sublimation),作为一种成熟的防御机制,力图将个人的本能冲动或潜意识作用(如攻击、发怒)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升华可以减轻本我的压力,使原来具有破坏作用的本能冲动转化为对社会成就的追求。换言之,升华的意义在于化悲痛为力量,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使焦虑的情绪体验得到释放,最终保持心理的安定与平衡,达到个人成长的突破与发展。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预言道:“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是态度。”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注重人才的心态和素养,职场上的竞争表面上看是能力、职位、业绩、关系的竞争,实质上却是员工职业心态和人生态度的竞争。由此,谁具有良好的心态,谁就会成为最后的胜出者。
此外,曹植还自编了作品集《前录》78篇,对诗歌艺术进行创新发展。在此之前,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而曹植的词赋则将叙事和抒情有机地结合,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功力,成为了建安时期的文学集大成者。据《吾山书院记》记载,曹植“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写为梵呗”,由此,曹植业成为了中国佛教梵呗音乐的创始人。
曹植的自我放纵在他早期的诗词也表露无疑。如在《箜篌引》,中曹植言:“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在《名都篇》中曹植写到:“宝剑直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在《闺情》中,曹植更是毫不掩饰地说:“取乐今日,遑恤其他?”。曹植不仅本人疏狂放纵,他的同党也多放达不拘,徐公持曾言:“植之党羽多气类相仿”,杨修、丁氏兄弟、邯郸淳等,莫不如此。
曹植的许多传世名作都出于此间。如他在《赠白马王彪》中云:“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唐朝诗人王勃(649-676)就是受了这首诗的影响而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而《洛神赋》可谓是曹植辞赋中的杰出作品,它形象地描写洛神宓妃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特别是其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云髻峨峨,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瑰姿艳逸,仪静体闲”等诗句,更是流传久远,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词句。
《洛神赋》
曹植的成功转型
纵观曹植之一生,他虽然长期生活在不得志的郁郁寡欢中,却没有自我沉沦,而是追求在文学上的升华提炼,以求“顺人不失己”。可以说,曹植的转型,为后代士大夫们在逆境中化政治失意为文学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其实,曹植生来就具有超高的文学悟性和创新能力,他本该做文学家的。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墨客“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列。在众人中,独有曹植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曹操看后,赞叹不止。而当时,曹植只有19岁,可见其文学造诣之高深。
曹植的文学转型,是升华的突出表现,并由此实现了其自我价值与人格净化。
职场的自我实现与升华
眼下,由于金融海啸的冲击和大学扩招等因素,就业市场一直不容乐观,导致很多求职者的期望值一降再降。这样被动的选择和消极的承受,很容易使人陷入绝望抑郁的情绪,不利于长远的职业规划。结合曹植的升华经验,我对人们如何从职场失意中走出来有如下建议。
最重要的是,后期的曹植也一改以前华丽放纵的文风,开始追求超旷淡然。例如,他在《桂之树行》中写到:“要道甚省不烦,淡泊无为自然”;在《玄畅赋》也有言:“弘道德以为宇,筑无怨以作藩。播慈惠以为圃,耕柔顺以为田。不愧景而惭魄,信乐天之何欲。”
这一切,都显示出曹植以超然面对政治上的失意,以淡泊化解生活中的落寞。
在政治上,曹植生性率直通达,放荡不羁,曾屡次违反礼法,惹怒父王。这样的人,是不具备政治家的人格特质的。特别是在“司马门出城”与“军前醉酒”的事件中,曹植更是公开挑战曹操的权威,这不仅使曹操勃然大怒,也使曹丕有机可乘,谋得嗣位。但难得可贵的是,曹植在后来的逆境中,化悲痛为力量,将满腹的哀怨倾注于文学创作中。由此,中国历史上虽然少了一位闻名的政治家,却多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曹植的自我放纵最终导致了“司马门事件”的发生。《魏志·陈思王植传》是这样记载的:“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续汉书》则说:“人有白脩与临菑侯曹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阻闻之大怒,故遂收杀之。”醉酒的曹植擅自开启司马门,违背礼制,《曹操集》记载曹操当时“异目视此儿矣”,可见他对曹植的行为非常恼怒。《魏志·陈王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派曹植率兵攻打关羽,解曹仁之围,传他前往面授机宜。但在这军情如火的紧要关头,曹植却大醉如泥,不能受命,令曹操对他无可奈何,悔而罢之,从此失去了对他的宠信。
三国心理诊所与职场(13): 曹植的自我升华
(2009-08-24 10:49:33)
作为与曹操、曹丕齐名的的曹植(192-232年),一生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在政治上,他远远比不上其父、兄深谋远虑,慧眼识人;在文学上,他却极具才情,对“建安风骨”的创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具讽刺意义的是,曹植原本可以成为一位号令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但命运的捉弄使得他成为了一位郁郁寡欢的囚禁王子,过着“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日子。那么,曹植是怎样由一位失意王子变成一位出色的文学家呢?这与他的升华防御机制有着极大的关系。
第三、完善充实自我
在竞争激化的职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这要求人们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充分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这都需要一个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领导才能的锻炼。由此,怎样在逆境中提升自我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完善个人的专业能力,也需要积累个人的应变能力。
第四、保持平常心和积极心态
曹植的放纵人格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自幼聪颖,才华横溢,10多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每次面对曹操的考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曹操的宠爱,一度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 “欲立之为嗣”。但曹植后来的表现却令曹操屡屡失望,最终在继承权的斗争中输给了曹丕。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并不久称帝,曹植非但得到升迁,反而屡遭迁封,且在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压,政治前途一直黯淡不得志。
曹植的升华表现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大肆迫害曹植及其近臣,令他在生活上“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迁都赋序》),而“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凡此种种,都使曹植“怅然绝望”,逐渐将满腹的委屈牢骚释放于字里行间。
曹植的前期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富贵公子的优游生活,另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感受。后期的曹植,由于无法施展其政治抱负,他更多参与文学活动以消释政治上的失意和落寞。在这当中,曹植小心谨慎,以求自保。如,他在《责躬》诗中写道:“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以屈从曹丕的权威。
第一、深化对自我的认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唯有深刻全面的认识自我,才能真正挖掘自我的潜力,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职场中,人除了要了解自我的优势与不足之外,还要知晓自我的兴趣所在,树立自我的职业目标和信心。
第二、区分职业与工作
职业可谓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领域,而工作则是一个人养活自己的手段。前者以个人的兴趣为基础,而后者则以现实需求为基础。在生涯规划中有一句行话,“找一份工作与找一份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只是为了打工挣钱,后者则是为了完善自我。”丘吉尔也曾言:“如果你的兴趣就是你的工作,那你真是幸运之人”。由此,寻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如同找到一份真诚的爱情一样,它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需求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