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例谈城市园林设计的几个特点
城市绿化 先进做法
城市绿化先进做法近年来,城市绿化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日益重视和推动。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许多城市纷纷采取了先进的绿化做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城市绿化的先进做法,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垂直绿化垂直绿化是一种将植物引入城市建筑中的绿化方式。
通过在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种植植物,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美观性,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这种绿化方式不仅节省了空间,还能够净化空气、吸收噪音、调节气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新加坡的“花园城市”规划中,垂直绿化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城市绿化的亮点之一。
二、屋顶绿化屋顶绿化是一种将建筑物的屋顶改造成绿化空间的做法。
通过在建筑物的屋顶种植植物,并设置排水系统和防水层,可以将建筑物的屋顶变成一个绿色花园。
屋顶绿化不仅可以提供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如净化空气、吸收雨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还可以改善建筑物的能耗和保温性能。
例如,在德国的柏林,屋顶绿化得到了广泛推广,成为了城市绿化的一大特色。
三、城市林荫道林荫道是一种在城市道路两侧种植树木的绿化方式。
这种绿化方式不仅能够提供树荫,为行人和车辆提供遮阳和凉爽的环境,还能够吸收噪音、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景观效果。
在一些城市中,林荫道还可以设置休闲设施,如长椅、凉亭等,为市民提供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例如,在法国的巴黎,林荫道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城市绿化的一大亮点。
四、城市绿墙绿墙是一种在建筑物外墙上种植植物的绿化方式。
通过在建筑物外墙上设置支架和植物,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大面积的绿化效果。
绿墙不仅可以提供美丽的景观,还可以净化空气、吸收噪音、调节气温,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中国的上海,绿墙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了城市绿化的一大亮点。
五、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将艺术与自然相结合的绿化方式。
通过在城市中的公园、广场、街道等空间中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创造出美丽的景观效果。
新加坡城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地启示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地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地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地旅游胜地,度假休闲地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地美称.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地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地进程制定了科学地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地管理.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地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地目标:60年代地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地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地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地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地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9.82,0.18,1.87%>前12年地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地生活环境.另外,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面积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地生态环境.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地理念.这一系列地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地损失和浪费.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项目项目地顺利进行.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地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地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地历史阶段,学习、借鉴国外地好做法和好经验,对于国内城市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2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地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地美誉.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地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地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新加坡制定了细致地绿地指标:在公寓型地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地40%;建设公共住宅区项目,新建地高层建筑物只能占地35%;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地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地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地楼房居住区,500M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地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地开放空间;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应留下15M以上宽度地空地种树、栽花、种草.新加坡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至今,在不同地发展时期,都有相应地目标.21世纪后,新加坡实施了前12年绿色规划,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地可达性,强调生物多样性地保护与建设.新加坡地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新加坡大多数公共绿地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除了少数精品园区以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地园林绿地中极少看见经整形地绿篱和灌木.城区内部接近居民活动场所地绿地多采用简洁地乔木与草坪结合地模式,高大地乔木能极好地提供遮荫,满足了热带地区必要地绿化需求;耐粗放管理地开阔草坪则有利于城市卫生,提供一定地户外活动场所.而距离城市居民活动较远地地带则尽量保持自然地群落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地人为干扰,大大减少因过度修剪养护造成地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有限地资源条件下,新加坡地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对自然地珍惜.政府将大约3000公顷地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地鸟类庇护所,其严格地管理和细微地措施,处处体现出新加坡尊重自然地思想.3概念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地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代写毕业论文能地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地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地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地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地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地,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地所有绿地[ 3, 4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 5 类[ 5 ].1. 2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地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地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地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地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地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地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地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地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地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地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1. 3发展历程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地地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地地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高潮, 即“公园运动”。
新加坡城市规划体系与特点 (2)
新加坡城市绿地特点对我们的启示摘要:针对建国初期市区中心交通过度拥挤、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及挑战,新加坡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规划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战略性规划、总体规划、协调各机构间土地利用、实施政府土地售卖计划和日常的发展项目管制与审批等。
从多个角度分析新加坡城市规划的特点,如可持续交通策略、城市发展形态、住房、经济发展、绿化、保护文化遗产等1 城市规划特点1.1 可持续交通策略。
总体规划初期优先确定主要高速公路、干路和轨道交通网络,预留其所需用地以减少实施时可能面临的用地矛盾。
另外,为支撑商业和住宅密集地区,在进行详细交通规划时选择在该地段建立主要交通车站及设施,以有效连接这些重要枢纽,保证换乘的便捷性。
用地规划方面也同步配合,在公交枢纽周围规划较高密度发展,以推进公交导向型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加坡通过提供便捷、票价低廉的公交服务和不断扩大公交网络,大力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拥车证制度控制车辆增长、实施电子公路收费系统管理道路使用。
这些多管齐下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道路系统的负荷,保持道路交通通畅,将道路用地控制在12%以内,确保国家持续发展。
新加坡的目标是2020 年前,高峰时段公交出行比例从目前的59%提高至70%。
1.2 紧凑型城市。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性与其形态有密切的关系,鉴于国土面积有限、人口持续增长,新加坡从可持续土地利用角度,采取集约紧凑型的城市建设模式。
除了公交导向式的建设,也优先发展已开发地段,使每个开发地段的建设达到规划可容许的最高密度,尽量节约土地,保存未开发地段。
采取高密度、紧凑型的城市形态也可以减少出行时间和距离,更有效地利用已建成的交通系统、公共与基础设施,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1.3 多管齐下的商业发展。
在商业发展规划方面,新加坡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除了加强中央商业区的发展之外(如目前重点发展的滨海湾新市区计划),也规划了多个区域商业中心和周边商业中心,见图3。
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考量案例分析
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考量案例分析近年来,景观设计领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考量因素,以创造更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探讨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考量的重要性,并揭示如何将这些考量因素融入到设计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案例一:伦敦海德公园伦敦海德公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公园,它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居民。
公园内有宽阔的步道和绿茵草地,供人们散步、慢跑和野餐。
此外,公园中设有儿童游乐设施和喷泉,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海德公园还设置了休息区和咖啡馆,方便人们休息和社交。
这些人性化的设计将公园打造成为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的绿色避难所。
案例二: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作为一个富有创意的景观设计项目,充分考虑到了人性化的需求。
园区内有多个主题花园,例如云雾花园、玫瑰花圃等,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欣赏体验。
此外,滨海湾花园还拥有一个超级树群,树上布满了垂直花园,不仅提供了独特的景观,还为游客提供了阴凉的遮蔽处。
此外,园区还设置了舒适的座椅和休息区,方便人们观赏风景、休息和交流。
通过这些人性化的设计,滨海湾花园成功地将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
案例三:东京迪士尼乐园东京迪士尼乐园作为世界著名的主题公园之一,其人性化的设计为游客带来了无数的欢乐和便利。
乐园内有详细的导览指引和地图,方便游客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区域。
此外,乐园中有多个休息区、餐饮服务点和卫生间,满足了游客的生活需求。
乐园内的道路和通道宽敞平坦,方便婴儿车、轮椅和行李箱的通行。
此外,乐园还设置了各种主题的演出和娱乐设施,为游客带来了不同的娱乐体验。
这些人性化的设计给游客带来了更好的游玩体验,增强了乐园作为休闲娱乐场所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人性化的考量在景观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设施设置和绿化设计,一个景观可以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提供了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场所。
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及启示
《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1期N o .1M a r ch,2009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谢新松(~),男,昆明市委办公厅。
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经验及启示谢新松(昆明市委办公厅,云南 昆明 650011)摘要:“花园城市”的本质是指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应同自然界物种的繁衍进化协调进行,最终创造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城市。
新加坡形成了自己优美的城市环境和鲜明的城市特色。
中国国内城市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学习新加坡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城乡园林绿化,加快市域生态建设,将优越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本,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加坡;“花园城市”;经验及启示 新加坡把建设“花园城市”作为基本国策,40多年坚持不懈抓绿化与环境综合整治,终于从一个贫弱脏乱的岛国蜕变成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一个整洁的摩登绿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城市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的理念与实践“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和地域风貌。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提出的。
后来,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 ward )感受了英、美两国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环境的毁坏后,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
[1](P20)这一理论从20世纪初开始,伴随着伦敦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而变成了现实。
“花园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新加坡40多年来卓有成效的实践把“花园城市”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昆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及建设
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昆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及建设摘要:对比新加坡花园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结合昆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比较了昆明与新加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差距、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新加坡;昆明;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建设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用了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建设成了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并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是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的品牌国家。
昆明自2005年开始着手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并开展“四创两争”活动以来,投入了巨资对滇池、城市道路、滨水绿地、街头绿地等进行了治理、改造和建设。
对比新加坡这个富裕、文明的美丽岛国,鲜明的城市形象、协调的城市空间、舒适的城市环境和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也看到了新加坡和昆明在园林绿化方面存在的差距。
1. 新加坡花园城市规划特点1.1 编制规划起点高,深谋远虑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实践是从40多年前不发达、人们正在为职业和住房奔波的时候开始的。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是现在应该做什么,而不是现在能做什么,坚持长远规划,为未来留足空间,避免了重头再来的高昂代价。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4年高起点编制全国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纲,制订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为未来50年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战略指导。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新加坡将大约3 000 hm²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它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居民住宅区每隔500米建有一个1.5 hm²的公园,共建有337个公园,城市建设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的保护和对人的深度关怀。
新加坡园林绿化给人一种不加修饰的自然美感,绿化带绝少整齐划一,行道树及灌木皆无刻意修剪的痕迹,任其自然生长。
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双溪布落自然公园,到一个个分布于公路边的鸟类庇护所,无不体现着新加坡人对自然的关爱。
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价
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价城市景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通过结合建筑、园林、水景、道路、照明等要素,营造出人们居住、工作和休闲的宜人环境。
本文将从城市景观设计案例的分析与评价角度,探讨几个典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案例。
一、首尔市清潭洞回填公园首尔市清潭洞回填公园是一个位于首尔市江南区的城市绿地项目。
该项目利用回填技术将废弃矿山场地改造成公园,营造出一个集绿化、康体活动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绿洲。
该公园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多样化的休闲娱乐需求。
在绿化方面,公园以丰富的植物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处理,达到了绿意盎然的效果。
此外,公园还设置了跑步道、自行车道、专业运动场等设施,满足了市民进行各类康体活动的需求。
评价:首尔市清潭洞回填公园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废弃场地资源,将其改造成一个生态友好、功能齐全的城市绿地。
公园景观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休闲娱乐,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二、芝加哥市米伦尼姆公园芝加哥市米伦尼姆公园是一个位于密歇根湖畔的城市公园项目。
该项目以复原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通过湿地植物、水文系统和景观特色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米伦尼姆公园的设计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公园通过湿地植物的选择和布置,恢复了原始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生态教育和研究的场所。
同时,公园还设有步行道、观景平台和游客中心等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和学习的空间。
评价:芝加哥市米伦尼姆公园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恢复原始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公园。
公园的景观和设施完善,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近的休闲和学习场所。
三、巴黎市埃菲尔铁塔周边景观设计巴黎市埃菲尔铁塔周边景观设计是一个针对埃菲尔铁塔周边区域的城市景观改造项目。
该项目通过提升铁塔周边的景观环境,提升了巴黎的国际形象和吸引力。
景观设计注重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提升景观品质和游客体验。
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福州市城市规划建设
引 言
展空间, 不盲 目建 设发 展 。特意 邀请 联 合 国规 划专 家 提 供规 划意 见 , 为未来 3 0— 5 0年城 市 的空 间 布局 、 交 通 网络 、 产业 发 展 等 重 大 问 题 , 提 供 战 略 指 导 。联 合 国专家 提 出 了“ 环 路 计划 ” — —把 新 加 坡 岛 连 接起 来 ( 图1 ) 。规 划确 定 了 以中心 区 为主 体 的星 座结 构 , 组 团发展 的科 学 空 间布 局 , 包 括 有 绿 色 系统 、 山水 系统 以及保 护 名 胜 古 迹 等 城 市 规划 。按 照 市 中心— —次
中心— — 副 中心的结 构布 局将 全 国划 分 为 5 5个 小 区 进 行建 设 , 组 团内和小 区中布局 合 理 、 功 能齐全 , 兼有
新 加坡 , 一个 国土 面积仅有 6 8 3 k m 的 国家 , 自 1 9 6 5年独 立后 , 用 了不 到半 个 世 纪 的时 间 , 就 摇 身 一 变成 为 了世界上 公 认 的最 宜 居 的“ 花 园城 市 ” 。是 一
许 晓 龙
( 福建众合 开发建筑设计 院 福建福州 3 5 0 0 0 4 )
摘
要: 通过分析新加坡“ 花 园城市 ” 规划理念 , 学 习其规划 特点 , 探 寻新加坡城 市规划 发展 战略和优 美环境 之间 的关
联, 对 比福州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 得出市城市建设存在 的差 距 , 提 出在 现有 自然 、 社 会资 源环境 下 , 福 州城市规 划建设
u Xi a o l o n g
( F u j i a n Z h o n g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I n s t i t u t e - F u z h o u 3 5 0 0 0 4 )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
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花园城市的规划20 世纪60 年代初期,新加坡还只是一个市区中心人口过度拥挤,贫民区问题严重住房及卫生设备难以满足人口的快速增长,高失业率,缺乏基础设施,交通拥挤等问题众多的小型城市。
尽管如此,通过良好的规划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新加坡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品质在过去几十年内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
调查显示,新加坡居民的生活质量已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今天的新加坡显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兴旺繁荣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成功的城市规划经验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争相效仿的典例。
新加坡拥有17个新市镇,市镇面积约2.5km*2.5km,20万人口,每个市镇建设前必须仔细推算所需公共设施,因此公共设施配套十分完善。
新加坡的成功不仅在于设施完全,而且交通发达,公共捷运系统也规划得十分的到位。
各个市镇与捷运系统相辅相乘,车站与广阔的人行空间、公交车站系统一体设计。
车站多设在城区中心,周边便是商业区,为都市中的人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
离开城区中心,公车还抵达居住区,所以这里的人们大多不用私家车,这为新加坡的环境保护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大量公共开放空间,特别以大树为主。
在每个居民住宅区都有相应的绿化设施,使市民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
新加坡的午后的多雨的,在楼房于楼房之间都设有专门的绿化廊道,使居民间联系方便,既美观也有实用价值。
另外,每个社区都设有各自的立体停车场,车位齐全,完全满足住户的停车需求,所以在新加坡几乎不会出现非法停车的现象。
新加坡有“花园城市”之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反应在城市的道路上:街道、城市快速路,两旁宽阔的绿化带中种植着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植物,体现着赤道附近热带城市的特色。
城镇多为三级道路系统:快速道路、地区干道、社区道路。
其中道路绿化带长达30公尺,而且隆起,隔音效果十分好。
因此大家都说新加坡城市绿化有着其独道之处。
此外,新加坡均匀分布的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及其正在实施的“公园廊道”计划,使市民能够充分享用这些休闲地。
美丽的花园城市
美丽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城市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摘要:新加坡在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及规划管理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作者对在学习期间的所学所闻进行了归纳,解析对新加坡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一些特点和经验的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关键词:新加坡城市规划美丽花园经验启示第一部分新加坡基本情况介绍新加坡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
在刚建国时被人戏称为一个仅拥有阳光和空气的地方,然而依据坚持将近40年的严谨而又全面的城市规划,新加坡一下发展成为亚洲最美丽的城市,有着“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大桥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
新加坡人口仅有459万,国土面积707平方公里。
新加坡地方虽小,却拥有很多的中心地位。
它是东南亚最大的海港,重要商业城市和转口贸易中心,也是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的航空中心。
新加坡风光绮丽、终年常绿、岛上花园遍布、绿树成荫、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
作为凸现多元文化融合但仍以华人居民占多数的亚洲国际都会新加坡,经年累积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第二部分新加坡城市发展状况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仅仅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就建设成为一座世界公认的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称。
新加坡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经验是科学处理好规划、建设和管理三者的关系,真正做到以规划统领城市发展的方向,以建设提升城市发展水平,以管理保障城市高效运行。
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机衔接、协同发展的整体效应。
新加坡立国初期,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性发展规划,并以此为总纲,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为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提供战略指导。
同时,新加坡针对规划调整,通过高额收费来进行限制,避免过多地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虽然城市在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但在特定的阶段,受一定条件的影响。
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中国园林城市建设
从“花园城市-新加坡”看中国园林城市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1、“花园城市”和“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
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
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
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构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景观设计要素浅析
工程研究Engineering research■ 张鹏构建新加坡花园城市的景观设计要素浅析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努力的建设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城市。
新加坡位于雨水量充沛的热带地区,是世界知名的花园城市,随着城市重建计划逐步完善城市的景观系统,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学习、分析、了解新加坡城市景观要素的构成,总结其先进之处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景观要素;生态建设新加坡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通过40多年的发展,不但经济上进入全球领先行列,其城市建设也令人印象深刻。
据统计,新加坡的国土面积约700多平方公里,人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736人。
但,新加坡的公园数量约有340多个,居民区周边500米范围就有一处公园,绿化面积达到45%,覆盖率在80%以上,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满眼绿色所惊叹。
生态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画面在此得以体现。
本文通过对新加坡道路、建筑、水体、植物景观要素分析,去了解新加坡城市景观的构成。
首先,道路要素作为景观要素之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有着重要地位。
新加坡的道路绿化成果显著。
市区内主要的道路以及形成绿色走廊,植物生长茂盛。
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做法有几点:一是道路的规划设计,科学的设计道路尺度能保证绿地和行道树的植物生长空间,为绿化植物提供有利的生长条件。
二是道路景观的节点设计,广场、绿地、公园在道路的节点处丰富景观效果,做到百步一景的效果。
三是绿化手法,植物配置不单依托与地面,护坡、天桥以及周边建筑都有垂直绿化处理,让绿化空间更加立体,增加绿化覆盖率。
其次是建筑要素,建筑如今以成为城市中标志性的景观。
新加坡的绿色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良好的融合,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绿色的使用空间。
建筑的景观设计,通过运用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外空间绿化等手法,让建筑与自然更加和谐,做到在有限的空间增加更多的绿化面积。
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设计——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
以人为本的城市公园设计——以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刘雅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城市居民或游客游览、娱乐、休憩等需求的重要场所。
本文以全球著名的园林设计成功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为例,对该公园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居民需求进行分析,着重挖掘其“以人为本、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并进一步从该公园体现出的安全性、便利性、参与性和休憩性等角度分析,得出城市公园“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性,以期为同类园林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公园;以人为本;综合公园;新加坡;滨海湾花园世界造园己有60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公园的出现却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各国对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尤为重视,也有许多较好的实践和成功案例值得我们分析。
城市公园是设有丰富的娱乐设施,满足人们户外活动需求的重要场所。
由于人是城市公园的最终受益者,是评价公园的重要主体,因此,“以人为本”是衡量公园设计优良与否的重要标准。
本文中所说的城市公园泛指综合公园,包括但不局限于主题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大规模绿地空间。
综合公园包括全国、全市性及区域性公园。
一、城市公园现存的问题(一)缺乏舒适度与美感为了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许多城市园林的规划和设计都受限于量化指标,忽略了城市公园的舒适感和设计感,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全新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较多城市的园林设计方案都是重复单一的,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实际环境的匹配不具备舒适度和美感,这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使用体验,使得园林空间的休闲、娱乐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1]。
(二)缺乏安全性目前,很多城市公园中活动区域的地面采用石头拼接而成,儿童玩耍时极易跌倒受伤,其中更不乏坡度超过8度的路段,这些路段没有经过防滑处理,游客在雨雪天很容易滑倒,对于年老游客而言,可能危及人身安全。
此外,很多城市公园整体缺乏便捷的疏散交通网络,一旦突发群体安全事件,密集人群难以快速有效疏散,从而形成安全隐患。
新加坡:规划出的“花园城市”
新加坡:规划出的“花园城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
然而,更令人咋舌的是,7615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并没有使这一城邦国家出现“城市病”,相反,科学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的交通以及绿色的城市生态环境是这里的重要标志。
其成功的城市治理经验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
“防患于未然”的城市规划从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历程来看,忧患意识一直贯穿始终。
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
早在其规划初期就聘请联合国专家,历时四年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整个新加坡范围概念性的未来30—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交通网络、产业发展等规划。
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使有限的土地尽量满足所有的需求;二是保持经济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提供一个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此,新加坡确定了以中心区为主体的星座结构,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以及绿色、山水系统和保护名胜古迹等的城市规划。
并按照市中心——次中心——副中心的结构将全新加坡划为55个小区进行建设,组团和小区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使得就业、交通、休闲、居住等功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
—1—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网点的规划是新加坡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重点着墨处。
新加坡商业网点共分5级,除中央商务区外,还有区域中心,距离市中心13公里,共规划4个;再有小型中心距离市中心6公里,共规划5个;此外还有边缘中心,距离市中心2.5公里,共规划6个;以及邻里中心,分布于各住宅区内。
五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和要求,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则规定,而且新增商业设施不能影响已有商业设施的经营。
使城市商业网络有序发展,也节约了土地资源。
除了商业网点,大型住宅区的设计依照“城市规划——总体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步骤进行。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新加坡城市绿地规划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科学规划推动城市绿化进程新加坡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亚洲的工商业、金融业中心之一,更是景色优美的旅游胜地,度假休闲的理想之地,素来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与其他仅仅在城内大修花园的城市不同,新加坡是将整个城市建在花园里,让人们在里面工作、居住和休闲。
首先,政府对环境建设的进程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管理。
新加坡政府聘请国际知名专家,高起点、高质量地编制了概念规划和多层次规划,确定了总体布局。
同时,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提出相应的目标:60年代的目标是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强调垂直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公园,发展更多别具风格的主题公园,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加强人行道遮荫树种的栽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开始实施新世纪前12年的绿色规划,该规划更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力求全面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另外,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的珍惜。
政府将大面积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从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理念。
这一系列的举措,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政府严格管理也保证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点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对城市的建设来说,可谓是重中之重,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环境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建设
一、基本介绍 新加坡是个城市国家,位于马来半岛南端,赤道北面137km,由新加坡岛和许多 小岛组成。总面积626km,其中有30km是近年来填海开垦的。新加坡地势较低,平均 海拔为15m,岛的中部是山,由花岗岩和火成岩组成,最高峰在BukitTimash山顶,海拔 162m;西部较低是由沉积岩组成;东面是由沙、石砾和冲击土组成的相对平坦的地区。 除了填海开垦地外,新加坡大部分土地属酸性、沙粘壤土。 新加坡属典型的热带气候,年降雨量2 375mm,旱季不明显。月平均温度26℃ ,季 节变化非常小。由于缺少季节变化树木终年常青。 新加坡人口大约280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4 313人,在密集区,每平方公里达9 000人。人口增长率为2%。新加坡是重要的地区商贸中心,在亚洲其生活水平最高,人 均GDP达25 000多新加坡元。 新加坡经过30多年的园林绿化和花园城市建设,已经实现了“热带最佳园林城市” 的目标。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而吸引高科技产业和金融 业在新加坡落户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学习的典范。
二、新加坡花园城市的主要经验
• • • (一)重视城市森林的保护 早在1819年英国人刚到新加坡时,除了海岸的红树林外,新加坡全岛都覆盖着典型的热带雨 林(龙脑香林)。由于不断扩大Uncaria gambir的种植面积,以扩大出口量,导致原始森林的面积迅 速的减少。到1848年,全岛只幸存64%的原始森林。Uncaria gambir的种植对土壤肥力消耗很大, 种植Uncaria gambir后,土地常被抛弃,到1859年岛上1/3的土地被抛荒。采伐木材和薪材也严重 威胁仅存的森林。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气候恶化,1848年新加坡政府就禁止在山坡毁林,这对Bukit Timash坡 地保护非常有效。1882年成立植物园,组织科技人员对岛上植物进行研究。植物园的科技人员 对岛上植被进行研究后提出设立保护区的建议,得到政府的批准。这样使岛上10%的面积得到 保护。1890年,政府又把水库周围的次生林也划为保护区。因此,BukitTimash山和海边的红树林 在植物园和保护区的管理下得到保护。 1952年新加坡政府把Bukit Timash山、整个中部流域和部分红树林及其它特殊生境划为自然 保护区,在保护区,新加坡大部分的红树林得到保护。目前,新加坡在岛的中部地区有自然保护区 2 795hm2。新加坡绿化工程计划划出5%的国土面积作为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 1 3 0 hm2。保护 区的选择主要考虑自然景观和生态稳定,可持续的支持大量各种野生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 也注意保护区休闲、教育、科学研究的功能与作用及保护区与周围地区发展的协调。保护区 包括原始森林、次生林、红树林及湿地。保护区属国家所有,新加坡还重视动植物的廊道建设, 建设公园联结网把主要的公园、保护区及其它各种生态类型的生境联结起来,通过动植物的廊 道建设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探秘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
2021·6从落地在樟宜机场的那一刻起,笔者便被这个南洋洲岛上的花园城市持续惊艳着。
这里没有钢筋、水泥、森林,有的只是贝聿铭、伊东丰雄、丹下健三、罗道夫、萨夫迪等东西方建筑大师的作品,疏疏落落、参差有致地散落在热带植物丛中,整个城市犹如一座郁郁葱葱的热带植物园。
很难想象,新加坡的生态基础曾被破坏得非常严重,在1819年仅残留200公顷原生雨林,只占当时国土面积的0.28%。
如今,新加坡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园林面积达到9500公顷以上,占国土面积的近八分之一。
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源于新加坡在生态建设方面持之以恒的努力。
高视界的城市规划“花园城市”的概念由著名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主旨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新型城市中。
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花园城市》一书,具体阐述了“花园城市”理论。
新加坡立足国土面积狭小的现实,在生态、美观的基础上,考虑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绿化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构想。
于1965年确立了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聘请联合国专家,用4年时间编制了新加坡未来30年至50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概念性规划。
1991年,政府在原有规划基础上进行了修编,提出将24%的土地保留为绿地,并将现有天然森林的82%保留下来的目标。
此后每隔10年,都会修编一次城市规划,但始终以建设“花园城市”为目标,在保证绿化总量提升的同时,向“亲自然、亲生物”方向转变,对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区域公园、邻里公园、生态廊道、建筑立面等的绿化标准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让想要接近自然的公众能停留在公园,同时把保护区留给野生动植物,从而在市民生活与生态保护间取得平衡。
高品质的生态建设新加坡的“花园城市”建设大致经历如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洁与绿化阶段。
实施清洁新加坡行动;同时快速绿化新加坡,选择速生、冠幅大的高大树种(如原产巴西的雨树),大力种植行道树;加快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绿色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