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分析

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分析

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分析一、单元概述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旨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能力。

本单元内容涵盖了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应用,通过具体的图形和数字关系,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结论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学习,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已有的数与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图形的分割与组合:通过对平面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构成,发现图形之间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将一个长方形分割成若干个小长方形或正方形,或将几个小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2.数阵图的探索:数阵图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将数字与图形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观察数阵图中的数字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魔方阵、幻方等。

教材中会逐步增加难度,从简单的数阵图到复杂的数阵图,逐步提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本单元会复习和巩固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结合图形的分割与组合,引导学生探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周长和面积解决实问题。

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4.数与形的应用:本单元的最后部分,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设计图案、计算面积、解实际测量问题等。

这部分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理,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还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主要包括数的认识、简单的数学推理、图形的认识等内容。

是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重要的一环。

1.2 教材特点•知识点渗透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图形呈现形式多样二、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运算规律;2.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3.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性质,培养对图形的认识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3.1 重点•数的认识•运算规律•数学推理3.2 难点•数学推理题目的解答•图形的性质认识四、教学内容及方法4.1 数的认识•教学内容:数的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教学方法:可通过数轴、生活中的物品数量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4.2 运算规律•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规律•教学方法:可通过游戏、实际生活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规律4.3 数学推理•教学内容:逻辑推理问题•教学方法:可通过故事情节、幻灯片等形式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训练4.4 图形的性质•教学内容:直线、曲线、几何图形的性质认识•教学方法:可通过几何工具、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性质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5.2 讲解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逐步讲解知识点,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5.3 练习设计一些简单到复杂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5.4 拓展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拓展题目,挑战学生的思维。

5.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深入反思,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结语以上便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更好地开展《数与形》教学工作。

祝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所收获,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热爱。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8 数学广角——数与形》精品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8 数学广角——数与形》精品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8 数学广角——数与形》精品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8 数学广角——数与形》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例子和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与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联系和运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这一章节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通过适当的练习题让学生加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与形的概念,并能够发现和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与形的概念及其联系。

2.如何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数轴、几何图形等。

2.设计好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

3.准备好教学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数轴上的点与对应的数字,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呈现(10分钟)介绍数与形的概念,并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正方形、矩形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例子,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与形的知识。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心得。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与解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与解读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与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课标解读基于上述内容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注意以下方面问题:(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应用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

教师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形象特点,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性,感受化数为形的简捷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用数(或代数式)来表示图形,建立模式,感受用数或者代数式表示的概括性。

总之,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写出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形的规律,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通用表达式,进而达到渗透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三、教材介绍一、教学内容利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现模式、应用模式的能力,提高推理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和体会数形结合、极限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一)主要变化本册的数学广角,编排了一个新的内容──数与形。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随处可见。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数与形》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数与形》人教版
此外,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解析部分,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讲解,并通过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可能需要进一步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核心知识点,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
首先,数与形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颖的概念。他们之前可能习惯了分数和小数的抽象运算,但将它们与图形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来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意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我注意到,通过实际操作,如分割正方形,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上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能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难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数与形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分数、小数、比例尺和图形密铺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数学广角—数与形》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数与形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让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观察和思考。
其次,比例尺的部分,学生们在实际应用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计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意识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时的转换能力还不够强。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
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他们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分享。我发现,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还在讨论中碰撞出了许多思维的火花。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需要我进一步鼓励和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分析

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分析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寻找规律。
使学生通过计算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第_8_单元单元分析
单元知识与能力清单
1、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能运用数学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能比较清晰地描述思维过程,提高空间思维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逐步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分析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重、难点
重点:是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算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较分析交流的能力。
难点: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单元拓展点、发散点
图形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决定了化数为形,往往能够达到以检预防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数与形》主要包括: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分数的应用,以及简单的概率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几何知识。

但是,对于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

2.能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3.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规律。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数与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正方形和圆形的教具。

3.相关的生活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正方形和圆形,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通过教具演示和讲解,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运用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同时,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形和圆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分数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边长的平方,而圆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半径的平方乘以π。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图形理解数的含义。

2.能够运用数与形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数与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并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含数与形关系示例、练习题)•练习册•图形工具(如直尺、圆规等)•白板及白板笔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数与形的转化过程。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数字,引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如何相互转化。

2.知识讲解•数与形的基本概念:介绍数字的基本含义和图形的基本特征。

•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实例(如正方形面积与其边长的关系、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等),展示数与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数与形的转化方法:讲解如何将数转化为图形(如用图形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将图形转化为数(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示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演示如何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数与形(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数与形(1)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数与形(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第1课时《数与形(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体积、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通过探索规律,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计算。

但是,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的规律。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形结合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数形结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的规律。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新增的内容。

教材分两个例题进行编排,其中例2是利用图形直观解释抽象的数学问题,是以形助数的内容。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发现加数的规律与和的规律。

通过利用分数意义的直观模型,感受“无限接近”的含义,让学生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1,从而说明有些问题通过画图解决起来更直观。

教材仅仅通过画图就要让学生认为最终结果就是1,缺乏应有的推理和严谨的逻辑很难使学生信服,怎么从数的“无限接近”到了作图就能说明等于了呢?难道图比数更精确吗?【学情分析】虽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有一些感受和认识,特别是对以形助数来分析问题有一定体会,但是本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课前检测。

下面是我对本班50名学生的前测数据:题1:用图形解释5.8×3+5.8×7=5.8×(3+7)=58 的合理性?前测结果:正确率32%,大部分学生知道计算过程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但无法用图形解释。

分析:1.多数学生认为以形助数是额外的负担。

2.没有相关内容的训练和技能保证。

题2:算一算0.9+0.09+0.009+……=?前测结果:0.9+0.09+……=0.999……(72%)0.9+0.09+0.009+……=1 (10%)不会解答(18%)分析:1.学生缺乏表示无限结果的方式。

2.学生难以理解无限接近就是等于。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在解决1/2+1/4+1/8+……=1的问题情境中,借助图形支撑直观感受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并解决数的问题,感受极限思想和错位相减法。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体会数形结合、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增强以形助数的意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8 数学广角——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内容主要包括数字的变化规律、图形的变化规律以及数与形的相互转化。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字和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数形结合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从而发现数与形的联系。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字和图形的变化规律,体会数与形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数字和图形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字和图形的变换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字游戏,引发学生对数字变化规律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导入:讲解数字和图形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6.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树状图等形式,展示数与形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说课稿 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说课稿 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涉及数学广角教材《数与形》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的内容,包括数的认识与掌握、形的认识与掌握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认识数与形的联系,巩固数与形的基本概念。

2.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数与形之间的关联,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第一节课:数的认识与掌握–利用实物教具进行数学广角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的实际意义。

–通过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数学思维。

2.第二节课:形的认识与掌握–以形状图形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特点和分类。

–进行形状种类的比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深入理解不同形状的性质。

3.第三节课:数与形的关联–通过数学模型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上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考虑,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与形的关联理解较困难,下一次教学需要针对这一点加强教学环节,增加更多互动性和引导性的活动。

七、说课稿本节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中认识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其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展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八、评课稿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掌握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培养其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数与形的关联理解较困难,下一次教学需要加强相关环节的指导和引导,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数与形》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数与形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关系,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数与形的相互关系,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与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与形的相互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数与形的定义、特点,分析数形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与形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数与形》2. 主要内容:数与形的定义、特点、数形结合的方法、实例演示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2. 提高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与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丰富,实例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4.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案

算术与图形的转换教材第105~109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2.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掌握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3.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认识,充分感受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掌握数与形相结合的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寻找和发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数与形的转化,认识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

实物投影。

计算下面的算式。

1+2+3+4+5+6+7+6+5+4+3+2+1=?(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尝试独立完成。

(3)介绍解题方法。

如果有的学生能够想出来好的解题方法,就让他们说一说他们的解题思路,老师加以点拨、归纳。

1.出示例1。

(1)学生读题,教师整理信息。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可以把图形与算式一一对应起来,找出图形和算式存在的相互关系。

1=( )21+3=( )21+3+5=( )2(2)老师:先填空。

1=(1)2 1+3=(2)2 1+3+5=(3)2提问①: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提问②: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算式左边的加数是每个正方形图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提问③: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是图形中每列小正方形的个数)提问④:算式左边加数(除第一幅图外)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算式左边的加数是1、3、5……n ,右边括号里的数字用a 表示,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其关系吗?小组内讨论,然后集体汇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数与形》,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结合,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数的排列规律和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体会数学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PPT、图片、图形等。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实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如“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1+2+3+…+100的和?”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数的排列和图形的例子,如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与形的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验证和总结规律。

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如“请找出斐波那契数列中第10个数是多少?”、“请计算一下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等,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和加深对数与形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规律。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_第01课时_数学广角-数与形(一)》(说课稿)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_第01课时_数学广角-数与形(一)》(说课稿)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_第01课时_数学广角-数与形(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有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有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

这些素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与形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联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数与形的密切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理解数与形的联系,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与形的联系,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操作活动法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理解数与形的联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与形的联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与形的联系,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_第02课时_数学广角-数与形(二) 例2》(教案)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_第02课时_数学广角-数与形(二) 例2》(教案)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_第02课时_数学广角-数与形(二)例2》(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二)中的例2。

例2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形结合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着思维定势,不能很好地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等活动,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2.运用观察、操作、探索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足够的学习材料,如白纸、彩笔等。

3.提前学生进行预习,了解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掌握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形结合思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例2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这个问题?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方法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这个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教学反思说课稿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教学反思说课稿评课稿

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教学反思说课稿评课稿一. 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例题和练习题,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好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形结合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将数与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2.新课导入:介绍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练习与拓展:安排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形结合的思想。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解决问题中,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自己的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框架,将数与形的关系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

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随处可见.有些情况下,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本单元的例1以及相关练习就属于这种情况.例如,第109页第2题(如下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2个图比第1个图增加2个小圆,第3个图比第2个图增加3个小圆,第4个图比第3个图增加4个小圆……这样依次下去,各个图形中的小圆个数分别是1,3,6,10,…,即1,1+2,1+2+3,1+2+3+4,…如果是第个图,小圆的个数是.等学生将来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就知道第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是.而有些情况下,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例如,利用长方形模型来教学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律、完全平方公式等.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解析几何中,函数图象与方程、方程组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地反映了这样的思想.本单元教材以“”“”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利用数和形的结合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新教材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本册的数学广角,编排了一个新的内容──数与形.二、教材例题分析例1:连续奇数的等差数列之和等于某平方数.本例让学生计算从1开始的连续若干奇数之和.在计算时,即使不借助图形,也可以通过,,…发现规律:从1开始,连续个奇数之和,就是的平方.但把图形与算式对应起来,更具直观性,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图中有的规律显而易见(每个图都是一个大的正方形,第个图形中,大正方形的每行、每列都有个小正方形,因此,小正方形的总数是),有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每个“┓”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分别是1,3,5,7,…).每个图中都“隐藏”着一个等式,如第个图中的等式就是.从图形的角度直观理解“正方形数”或“平方数”的特点,显然,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得到关于数的规律.例2:等比数列之和等于1.本例让学生计算的得数.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加数有规律,即后一个加数是前一个加数的;和也有规律,每次相加所得的和都等于1减去最后一个加数;加数的项数越多,和越接近1.这些加数无限地加下去,最后的和无限接近于1.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到底是多少呢?教材利用“分数的认识”中的面积模型和长度模型,在圆上和线段上表示出这些加数,使学生借助图理解:无限加下去,最终的得数为1.由此,教材借助图形解决了比较抽象的、复杂的、不好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有了图形的直观支持,仍有学生对最终结果为1这一事实不能理解,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可以有两种解释的方法:第一种,如果学生认为和为,教师可以追问:如果再加上一项呢?加上,和就变成了.不管找到一个多么接近1的数,总还能再加一项,得到一个比它更接近1的和,这恰恰是极限思想的精髓所在.第二种,可以利用反推的方法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教学难点是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基于上述内容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注意以下方面问题:(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应用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师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形象特点,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性,感受化数为形的简捷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用数(或代数式)来表示图形,建立模式,感受用数或者代数式表示的概括性.总之,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写出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形的规律,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通用表达式,进而达到渗透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数学广角──数与形》重难点突破一、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突破建议:1.引导学生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例1时,可从形引入,先让学生说一说三幅图中分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容易得出小正方形数为12,22,32,…的结论;也可以使学生看到三个图中的小正方形数还可以分别表示成1,1+3,1+3+5,…的结论.也可以从数引入,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1+3=4,1+3+5=9,…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发现4=22,9=32,…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正方形来表示这些算式,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比照,看到这些连续的奇数在图形中的什么地方,平方数代表的又是图形中的什么.从而对规律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例2中,“无限”的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比如说,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圆或者一条线段或者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这些加数,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最终的结果是“1”.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化数为形”的直观、形象、简捷特点.当然,如果学生还是有困难,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二、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突破建议:1.在学生经历发现模式、应用模式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本单元教学通过数与形的比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规律.例如,通过观察与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理,逐步抽象,形成模式,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于一般的情形,解决问题.显然,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体会与领悟推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2.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2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越来越趋向于1,感受什么叫“无限接近”.虽然无法一一穷举所得的结果,但可以利用观察到的规律进行“无穷无尽”类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推理和极限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材分析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随处可见。

有些情况下,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

本单元的例1以及相关练习就属于这种情况。

例如,第109页第2题(如下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2个图比第1个图增加2个小圆,第3个图比第2个图增加3个小圆,第4个图比第3个图增加4个小圆……这样依次下去,各个图形中的小圆个数分别是1,3,6,10,…,即1,1+2,1+2+3,1+2+3+4,…如果是第个图,小圆的个数是。

等学生将来学习了等
差数列的有关知识,就知道第个图形中小圆的个数是。

而有些情况下,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其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

例如,利用长方形模型来教学分数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律、完全平方公式等。

还有的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

例如,解析几何中,函数图象与方程、方程组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

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地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本单元教材以“”“”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利用数和形的结合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新教材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移至四年级下册,新编“数形结合”的内容。

本册的数学广角,编排了一个新的内容──数与形。

二、教材例题分析
例1:连续奇数的等差数列之和等于某平方数。

本例让学生计算从1开始的连续若干奇数之和。

在计算时,即使不借助图形,也可以通过,
,…发现规律:从1开始,连续个奇数之和,就是的平方。

但把图形与算式对应起来,更具直观性,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之美。

图中有的规律显而易见(每个图都是一个大的正方形,第个图形中,大正方形的每行、每列都有个小正方形,因此,小正方形的总数是),有的规律相对比较隐蔽(从左下角到右上角,每个“┓”形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分别是1,3,5,7,…)。

每个图中都“隐藏”着一个等式,如第个图中的等式就是。

从图形的角度直观理解“正方形数”或“平方数”的特点,显然,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对照,利用图形直观形象的特点得到关于数的规律。

例2:等比数列之和等于1。

本例让学生计算的得数。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
,,,…
加数有规律,即后一个加数是前一个加数的;和也有规律,每次相加所得的和都等于1减去最后一个加数;加数的项数越多,和越接近1。

这些加数无限地加下去,最后的和无限接近于1。

但这个无限接近于1的数到底是多少呢?教材利用“分数的认识”中的面积模型和长度模型,在圆上和线段上表示出这些加数,使学生借助图理解:无限加下去,最终的得数为1。

由此,教材借助图形解决了比较抽象的、复杂的、不好解决的问题。

但在实际教学中,即使有了图形的直观支持,仍有学生对最终结果为1这一事实不能理解,这也是非
常正常的。

可以有两种解释的方法:第一种,如果学生认为和为,教师可以追问:如果再加上一项
呢?加上,和就变成了。

不管找到一个多么接近1的数,总还能再加一项,得到一个比它更接近1的和,这恰恰是极限思想的精髓所在。

第二种,可以利用反推的方法来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是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基于上述内容和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注意以下方面问题: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应用规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的能力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

教师教学时,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既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形象特点,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性,感受化数为形的简捷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用数(或代数式)来表示图形,建立模式,感受用数或者代数式表示的概括性。

总之,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数与形的通用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小学阶段,虽然不要求写出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但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利用图形的规律,从不同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数列的通用表达式,进而达到渗透数形结合、抽象概括等数学思想的教学目的。

《数学广角──数与形》重难点突破
一、自主探索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并学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突破建议:
1.引导学生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

形的问题中包含着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

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

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学例1时,可从形引入,先让学生说一说三幅图中分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容易得出小正方形数为12,22,32,…的结论;也可以使学生看到三个图中的小正方形数还可以分别表示成1,1+3,1+3+5,…的结论。

也可以从数引入,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1+3=4,1+3+5=9,…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发现4=22,9=32,…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正方形来表示这些算式,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比照,看到这些连续的奇数在图形中的什么地方,平方数代表的又是图形中的什么。

从而对规律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

2.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学生感受用形来解决数的有关问题的直观性与简捷性。

例2中,“无限”的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比如说,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圆或者一条线段或者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这些加数,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最终的结果是“1”。

从而进一步感受到“化数为形”的直观、形象、简捷特点。

当然,如果学生还是有困难,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二、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
突破建议:
1.在学生经历发现模式、应用模式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

本单元教学通过数与形的比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规律。

例如,通过观察与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

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理,逐步抽象,形成模式,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于一般的情形,解决问题。

显然,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体会与领悟推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例2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越来越趋向于1,感受什么叫“无限接近”。

虽然无法一一穷举所得的结果,但可以利用观察到的规律进行“无穷无尽”类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推理和极限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