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八年级人文地理期末知识点
八年级人文地理期末知识点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在八年级人文地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知识,下面就来回顾一下这些知识点。
1. 农业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我们了解了农业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耕种、农田、农民、农业生产方式等。
另外我们也了解了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如土地、气候、水资源等。
2.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流动和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发展和影响,如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问题等。
3.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类出生、死亡、迁移以及老龄化等方面的变化和问题。
我们通过学习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等,了解了全球人口趋势的发展和预测,也了解了人口紧缩的社会影响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4. 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历史的先河和文化多样性的源头。
我们通过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特点、文化传承与发展,了解了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演化过程、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差异与融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等问题。
5. 旅游旅游是人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学习了旅游的相关知识,如旅游的起源和发展趋势、旅游对文化、经济甚至政治的影响等。
6.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但现在面临着多种问题。
我们通过学习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等,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可能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等。
综上所述,八年级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
学生们需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有一个系统而彻底的理解,同时也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出更加合适的生存和发展规划。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士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亚里士多德B.李特尔C.洪堡D.梁启超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D.拉采尔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C.生态论 D.适应论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1.人地关系的客观属性?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1》客观属性:是人类起源就存在着的客观属性;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节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多链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关系。
2》演变:1)采集狩猎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原始社会工具获取天然食物,利用以火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但由于天然食物有限,分布不均衡,工具落后,所以只能通过小群体的合作以维持个体延续的低水平物质消费。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靠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社会组织的广泛联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人地系统随之发生异化.3)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通过不断发达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体系的建立,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要求。
4)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是人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生产方式、消费及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
2.简述人地关系的条件和实践特征?(1)条件(现代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国际化;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经济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2)实践特征:人地关系的网络化;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全球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3.协调的含义、依据及原则?(1)含义: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变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这种关系和属性反应了整体系统功能最优和稳定平衡。
(2)依据:物质世界统一性原则;对立统一规律。
(3)原则:动态协调原则;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原则。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1)劳动密集型: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常就地取材。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著作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四、问答题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一、填空题1、文化组成中的物质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
2、文化有三部分组成,即、、。
3、文化景观具有三个特点,即、、。
4、文化景观的构成包括、、和四个部分。
5、汤因比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有、和。
6、文化的扩展扩散分为、和三种类型。
二、解释题1、文化景观2、文化地理学3、形态文化区4、功能文化区5、文化6、物质文化7、制度文化8、精神文化9、文化整合三、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人文地理学概论答案
《人文地理学概论》期末复习要点1、地理学名称的由来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文地理学创始人代表人物:拉采尔3、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拉采尔4、人地关系“适应论”的代表人物适应论是人们对其周围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一定区域内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协调”思想,即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于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实际上是一种不断的调整,是人类有意识地对人地关系的协调。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罗斯5、人地关系“和谐论”的代表人物人地关系:是适应论,协调论的继续。
和谐是指矛盾双方配合得非常默契,又称和睦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6、人地关系的“挑战与应战”学说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对文明的起源提出了“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三原则7、地理科学的三大原则因果原则、综合原则、范围原则(比较原则)8、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区域学派:认为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哈特向9、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10、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点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11、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形式1、扩展扩散(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上打“√”)1、对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学之间关系的正确阐述是A.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唯一课题B.人地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C.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内容D.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次要部分2、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分析,人文地理学是一门A.横断科学 B.理论科学 C.社会科学 D.应用科学3、首创地理学(Geography)一词的西文学者是A.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B.古希腊的埃拉托色尼C.古罗马的斯特拉波 D.古希腊的柏拉图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人文地理学性质的着作士A.山经 B.禹贡 C.史记 D.汉书5、持地理环境论观点的学者有:A.亚里士多德B.李特尔C.洪堡D.梁启超6、对地理学持二元论观点的学者是A.巴朗斯基 B.李希霍芬 C.佩舍尔 D.拉采尔7、“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属于()的观点。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地相关论 C.二元论 D.生产关系决定论8、“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思想的萌芽。
A.人地协调论 B.人地相关论 C.生态论 D.适应论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决定和()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地理问题和()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和()。
6、()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性、()性和()性。
人文地理学章节习题及答案要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常考题汇总及答案要点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2.二元论3.人地关系适应论4.人文地理学5.人地关系6.人地相关论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二、问答题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试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6、正确阐述人地协调的基本观点。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如何理解广义的地理环境?9、试述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内容。
10、正确分析人地关系研究与人文地理研究之间的关系。
三、分析题1、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2、试析地理环境决定论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异同。
3、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文化景观2、文化地理学3、形态文化区4、功能文化区5、文化6、物质文化7、制度文化8、精神文化9、文化整合二、问答题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阐述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
6、任意写出我国4个综合文化圈及其风俗文化特点。
三、分析题1、以我国三个地区的民居建筑为例,说明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3、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4、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题1、人口分布2、人口迁移3、胡焕庸线4、人口算术密度5、比较密度6、国际人口迁移二、问答题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三、分析题1、从中国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出发,谈谈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
大一人文地理期末知识点
大一人文地理期末知识点汇总一、地理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及其表面特征、气候和一切与之相关的事物的学科,而人文地理学则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人们在空间上的活动和分布。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政治地理等。
二、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内容包括:1.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定区域内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现。
文化景观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人类居住与聚居地:人类居住与聚居地的选择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以及交通便利程度等有关。
人类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来居住和聚居。
3. 文化特征的地理分布:文化特征的地理分布受到环境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主要内容包括:1. 产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产业分布、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规律。
地理因素对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便利度等。
2. 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主要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农业分布、农业方式和农业发展规律。
地理环境对农业活动的选择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3. 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学: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规模和城市发展等问题。
地理因素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
四、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国家与国界、行政区划、政治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政治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等。
1. 国家与国界:国界是国家主权的体现,其划定与地理因素相关,如地理位置、地理特征等。
2.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划分为各种行政单元,其划定与地理因素有关,如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分布等。
人文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人文地理学_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以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学派中,()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活动空间特点和规律。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地理学2.近代各国地理学研究中,()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参考答案:法国流派3.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参考答案:德国4.以下不属于美国对近代地理学发展贡献的是()参考答案:施吕特尔的《人类地理学的目的》5.以下关于方法论的论述,错误的有()参考答案:方法论是研究方法集成或特定的技术6.关于胡焕庸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这是一条中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_这是一条中国地理环境的重要分界线_这是一条典型的人文景观分界线7.以下关于拉文斯坦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人口迁移趋势提出的七条迁移法则,论述正确的有()参考答案: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_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_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8.以下关于农村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论述正确的有()参考答案:降水会直接影响房屋建筑的形态_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一般比较集中,且规模较大_青藏高原地区的农村聚落往往以寺院为中心9.文化地理学派认为,人文地理学应当主要研究()参考答案:人文景观10.以下对政治地理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有()参考答案:小到居民参与投票选举、大到国家领土、国家间关系等都包含政治地理现象_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性的权力空间现象_国家主权、民族区域自治、政治组织的势力范围均可能包含政治地理现象11.根据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以下哪些国家属于外新月形地带()参考答案:英国_澳大利亚_日本12.以下不是近代英国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的是()参考答案:交通地理学13.下面关于结构主义说法错误的是()参考答案: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14.以下学者中,()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复兴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补充内容一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得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得研究(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得创始人,环境学派得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就是区域学派得代表人物(3)施吕特尔(1872—1952年):就是景观学派得创始人(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得区域分布.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得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与实地考(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得创始人(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10年)3、英国流派(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A人群对其环境得适应B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得人群及其与地理区域之间得关系4、美国流派(1)森普尔与亨廷顿得地理环境决定论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亨丁顿:文化地理学得鼻祖(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得代表(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得代表人物5、俄国学派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得地位。
人文地理学——就是从人地关系得角度研究人文要素得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得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得科学。
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得特征.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得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与刺激扩散。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补充内容一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3)施吕特尔(1872—1952年):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10年)3、英国流派(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A 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B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4、美国流派(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亨丁顿:文化地理学的鼻祖(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的代表(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5、俄国学派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题简答题
1.人地关系的客观属性?人地关系的思想的演变?1》客观属性:是人类起源就存在着的客观属性;在一定阶段内具有可调节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多链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动态关系。
2》演变:1)采集狩猎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原始社会工具获取天然食物,利用以火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但由于天然食物有限,分布不均衡,工具落后,所以只能通过小群体的合作以维持个体延续的低水平物质消费。
2)农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耕地,淡水等可再生资源,靠不断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社会组织的广泛联系,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人地系统随之发生异化。
3)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主要利用不可再生资源,通过不断发达的科技成果,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手段,社会化的大生产及市场体系的建立,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并维持高水平的发展要求。
4)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将是人类社会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生产方式、消费及思维方式产生一系列变革。
2.简述人地关系的条件和实践特征?(1)条件(现代经济条件):经济关系国际化;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竞争;经济素的集中度在提高。
(2)实践特征:人地关系的网络化;资源条件发生区域性变化;区域性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降低;全球生存条件的限制性在提高;区位因素由静态转变为动态。
3.协调的含义、依据及原则?(1)含义: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变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这种关系和属性反应了整体系统功能最优和稳定平衡。
(2)依据:物质世界统一性原则;对立统一规律。
(3)原则:动态协调原则;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地域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原则。
4.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1)劳动密集型: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就业机会多;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常就地取材。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3版--课后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第3版)--课后答案第一章:人地关系1、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个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2、课堂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自己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沿海地区兴建了大量工业,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地劳动力,人口不断增加,工业、城建等面积不断增加,人地关系呈现紧张趋势,特别是在资源、劳动力等密集的工业化初级阶段,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耕地减少等环境生态问题严峻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人地关系的不和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大量基础工业迁往中西部地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缓和了长期处于农业发展的人口与耕地之间的矛盾,也会吸引大批劳动力返回西部地区在家乡就业,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当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建设以及环境保护,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这样人地关系将会有好的发展态势。
3、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作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P20:总结:云南师范大学所在地:云贵地区)中国云贵地区峰丛岩溶贫困山区,水土资源贫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低下,人口增长快、素质差。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要,人们不停的毁林开荒种粮,致使这些地区步入毁林开荒→水土流失→粮食减产→再毁林开荒的恶性循环中,人地矛盾越来越尖锐。
4、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P26——P28)(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简述农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和第三产业的基本特点。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试以某种文化要素为例说明文化传播与扩散。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的地域移动。
拉采尔的弟子富劳宾尼奥斯提出了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三种心态;如果保持原来的文化没有从外部传来其他文化称为基本形态;如果有外来的文化传入,则称为接触形态;将外来文化吸收并与原来文化混合起来则称为混合形态。
扩散和吸收就是改变原有文化和吸收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
扩散传播分为两大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以基督教文化为例)扩展扩散:新文化通过人群,像滚雪球一样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区,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后被罗马帝国利用,其影响逐渐扩大到整个南北欧地区。
迁移扩散:某种思想和文化靠和人群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去,而造成的新思想,新文化的扩散地。
欧洲居民迁移到美洲地区,美洲的基督教就是通过此方式传入的。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①等级扩散:某种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基督教由最初的巴勒斯坦地区发展到目前的梵蒂冈,君士坦丁堡就是等级扩散的结果。
②接触扩散(传染扩散):这种思想和文化像传染病一样,不论等级和地区接触即可扩散。
生活在古罗马地区的人民受到基督教教义影响很深,对新迁入该地区的人们或新出生的孩子来说就自然地接收到这种扩散的影响。
③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区存在,不得不将原有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得在当地存在并得以传播。
如基督教最初传入我国时曾经遭到抵制,但其忍耐顺从说和来世的思想逐渐被我国人民接受,最终传入我国。
文化传播与扩散有时也遇到障碍,包括明显的距离,如在未发现新大陆之前,由于海洋的阻隔,基督教根本无法传入到美洲,另外,传统文化与障碍也阻碍新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基督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就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2、西方国家的主要人地关系论。
①环境决定论:核心是认为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因素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B4. D5. C6. D7. A8. B9. C10. D二、简答题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以及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
实地考察是其中最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手数据。
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城市与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形成、演变、布局规划等,以及城市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b. 农村与农业:研究农村地区的特征、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与联系。
c. 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d. 人口与人类活动:研究人口分布、迁移、聚居与城市化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理现象。
e. 文化与历史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历史事件对地理格局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人文地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情况,从而形成对地球整体结构和各个地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这种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跳出狭隘的本地视角,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其次,人文地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们会深入思考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培养起对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这种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6)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作用①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②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地理人文地理期末考点整理
地理人文地理期末考点整理期末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读图题:eg人文地理现象的分布例如:宗教分布图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P4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P5(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
人文地理学总复习题解答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两个特定的内核:1.区域和空间这条研究主线;2.人地关系的传统。
对综合性和区域性做具体说明(一)综合性:比如说人口分别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地方的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分布经济因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它地区的人民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争先恐后的涌向大都市导致城市人口密集历史因素:一个地区居民长期下来对该地区的环境比较适应,而不愿意离开去别的地方政治因素:战争出现人口大规模迁移这必然会影响人口的重新分布由于地理学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所以必须综合考虑(二)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因为不同区域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色因此离开区域差异的研究人文地理就失去了凭借2.列举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1.环境学派主要观点:(1)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2)地理环境决定论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
2.区域学派主要观点: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3.景观学派主要观点: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4.人地相关学派主要观点: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3.地理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补充内容一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就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3)施吕特尔(1872—1952年):就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与实地考(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10年)3、英国流派(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A 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B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4、美国流派(1)森普尔与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亨丁顿:文化地理学的鼻祖(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的代表(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5、俄国学派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就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与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就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就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
②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
迁移到远处,就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就是不多的,比较多的就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
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与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对文化的关系就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
“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与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与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就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瞧成就是双向影响。
:“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③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
4、与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与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例:因为文明的发生与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
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
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
例: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并与结束后的5条出路。
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
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与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
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
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就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原因: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
2、人地关系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与方面。
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与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人的作用: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
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与被支配的地位。
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
生活方式就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心理因素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与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与利用的可能性。
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就是环境感知。
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不可能十分准确,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与决策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在移民上的反应)。
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与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人口自然变动的成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人口增长过程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战争因素,社会秩序的变革个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的的成因: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就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人口变动的影响:利: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的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弊:给当地造成过大的人口压力并滋生很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才的流失。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与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与成因: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自然原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上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而且远离沿海,在经济的全球组织中处于边缘腹地的地位,所以西部地区人口承载力比中东部地区低得多。
社会经济原因:历史上,自宋朝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良好的自然环境推动了经济发展,近代以来,东部地区便利的交通为其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为东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良好的基础使东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的流动,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中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已经大于中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人口生理密度(以每公顷耕地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已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人口经济密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负担的人口)不仅高于中部地区,而且高于东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高出的幅度达50%以上。
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中国人口分布依然不均衡,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土地载体上的分布东密西疏,人口在土地与经济载体上呈现逆向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稳定的宏观格局就是由生态系统承载力的空间差异与经济空间组织的空间不均衡性决定的。
目前,东部人口密集,但就是人口承载状况还就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还有相当的人口承载潜力,但就是上海的人口规模太大,不仅仅对土地的压力很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其经济承载能力;中部人口规模大,西部人口稀疏,但对这两个经济地带现有经济状况而言,人口规模仍然就是过大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舒缓人口对土地载体的压力。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一)原始农业阶段:主要就是迁移农业,“刀耕火种”对土地进行轮作,在环境可承载范围有积极作用,发展农业、改善自身生活,科技获得一定发展。
(二)传统农业阶段:属于自然经济,农具、技术改进,基本上靠人力,社会发展由于农民生活的贫困而缓慢曲折。
(三)现代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出现巨大飞跃,进入商品农业阶段,农业社会化程度很高。
现代农业的产品保证了第二三产业的顺利进行。
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1、埃及尼罗河的影响因素:1、水源主要来自上游热带雨林区(雨量大且均匀)。
2、第二水源地埃塞俄比亚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始于6月终于10月),雨季降雨使大量腐殖质进入河里,每年的定期的洪水带来丰富营养的淤泥,有利小麦种植。
3、平水期满足小麦在11月播种,5月收获,无水灾且有充足灌溉水源。
洪水期留下的富含营养的淤泥对小麦生长极为有利。
(上述条件使小麦高产、为文明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农业因素:埃及具有丰富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良好的对外防守环境:东有西奈荒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南有沙漠瀑布便利的运输条件:河运发达,在尼罗河上,往北顺流而下,往南借北风逆流而上。
2.巴比伦气候:地中海气候,冬季降雨。
水源:位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之间的新月形地带,河水冬季来自雨水,春季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源充足。
农业方面:秋种、夏收的小麦,生长期内有雨水、河水灌溉,产量较高。
3、印度有利的气候水文条件:热带季风气候,河流有高山冰雪融水与夏季的西南季风的雨水补给。
夏汛洪水给河流两岸带来富含营养的沉积物。
4、中国地形上:黄土高原边缘地区,黄土土质疏松,含矿物质多,利于土地开垦、作物种植。
气候上:年降水量在600mm~650mm之间,气温7月平均26℃、2月平均-2℃,高温与雨季结合,利于作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