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

补充内容

一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就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施吕特尔(1872—1952年):就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

(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

(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

(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与实地考

(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

(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10年)

3、英国流派

(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

(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

A 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

B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4、美国流派

(1)森普尔与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

亨丁顿:文化地理学的鼻祖

(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的代表

(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5、俄国学派

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

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就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

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与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就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就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②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就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就是不多的,比较多的就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与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与自然对文化的关系就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与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与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就是因果直链型关系。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瞧成就是双向影响。:“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③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研究人类环境关

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探索与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4、与谐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加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与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例:因为文明的发生与发展,需要剩余劳动时间故世界古文明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例:波利尼西亚群岛土著人的石器生活。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例:汤恩比有关亚非地带人们在并与结束后的5条出路。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具有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不同,因而各自的生产发展方向不同。例:在生产发展早期阶段,人类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无数变化与等机构成不同,使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区域特征。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就是人与自然环境做物质交换的方式差异的历史发展结果。例: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产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同。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就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原因: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就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与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并且,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2、人地关系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其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与方面。

3、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调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并谋求人地关系中的与谐论,逐步确认,成为人文地理学理论的革新。

人的作用:1、环境决定论:过分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忽视各种因素之间复杂关系。人在该理论中几乎不起什么大的作用,居于从属从属与被支配的地位。2、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能力,认识积极地力量。生活方式就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心理因素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与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3、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与利用的可能性。

4、生态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侧重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5、环境感知论: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其环境与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这种由环境产生的印象就就是环境感知。人形成环境感知后,受其影响对现实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不可能十分准确,对该环境做出的反应与决策以不全面的理解为依据(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在移民上的反应)。

6、文化决定论:人通过文化在人地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与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人口自然变动的成因: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人口增长过程随着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政治环境、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战争因素,社会秩序的变革个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

人口机械变动的的成因: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就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

人口变动的影响:利:政治方面,为国家国土防御提供充足的战略人口,以便更好地管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为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弊:给当地造成过大的人口压力并滋生很多问题;对迁出地意味着人才的流失。

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与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与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