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职能的现实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价值取向与政府行为

价值取向与政府行为

价值取向与政府行为价值取向与政府行为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二者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政府行为是政治领导者在做出决策时对一定价值取向的表现,它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而价值取向则是社会成员基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对事物的一种判断和评价,反映了人们对于“好”与“不好”的看法。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将价值取向与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结合,强化政府公信力,应是政治领导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多面体,其中包括政府组织、政府管理、政府服务、政府价格、政府发展、政府安全、政府法制等方面。

价值取向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价值取向对政府行为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的影响。

合法性和合规性是政府行为的基础和前提,这两种形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中国,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之上。

而政治领导者如果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不顾及公共利益,而是以一己之私为重,则必将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也将失去政府推进改革创新的动力和诚信。

二、价值取向对政府行为的目标与导向的影响。

政府行为的目标是通过政府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政治领导者以价值取向为引导,将目标与导向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制定。

例如,政府可以针对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制定就业政策和培训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价值取向对政府行为的信任与公信力的影响。

政府行为是建立在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之上的。

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累积和创新的。

当政府行为符合社会公益与社会利益的要求,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能够得到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建立起政府的公信力。

四、价值取向对政府行为的满意度与知情权的影响。

公众对于政府行为的满意度和知情度是衡量政府行为成效的重要标准。

政治领导者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时应该注重公众的利益和诉求,积极互动与沟通,及时反馈政策实施情况,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使政府行为更具主动性。

探析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

探析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

探析服务型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作者:伏成秀陈强郝志媛廖妍玲李顺年来源:《卷宗》2012年第07期摘要: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确立有利于政府确立正确的前进方向,并更好地履行其职能。

服务型政府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发展的趋势,我国政府目前也致力于将建设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项职能体系的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

本文结合我国政府职能建设现状,分析得出我国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主要具有法治政府、服务价值、责任政府和公民本位等价值取向。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职能;价值取向一、服务型政府的本质及其职能观察世界各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实践经历和成果,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当初的管制行政走向服务行政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固然趋势,服务已经成为21世纪政府行政管理的本质。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发展经历了“全能型政府—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这样一个转变。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与采纳走的是一条由下而上的道路,先由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术界提出,之后由政府在地方试点,最后被中央政府接受和采纳。

在2005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步伐”提出要求,提出“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获得人大表决通过。

可见我国政府已经将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早已为中央所确认。

那么,何谓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有哪些呢?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3月8日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时对服务型政府有过明确的阐述,他强调:“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 我们所说的服务型政府,就是一种“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 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法定程序, 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 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 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指服务型政府应该承担的主要职责,为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的基本方面。

对现阶段政府主要职能的再认识

对现阶段政府主要职能的再认识

对现阶段政府主要职能的再认识一个中央政府的职能,除了正常的职能以外,我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所不同,特别是其职能的重点,更是如此。

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很多,在这一历史时期,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我国是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距很大,贫富差距明显,使我国面临其它国家很少面临的贫富差距巨大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差,既面临发展问题,又面临稳定问题。

基于上述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我认为,现阶段中国政府主要职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侧重加强。

一、社会保障职能应有所加强[范文大全-www,,找范文请到范文大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属于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现在也基本如此,只是其它层次开始出现)。

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会保障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而城市居民,每人都在一个单位,由各单位负责其生老病死,全国范围内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单位人(如果把生产队也看作是单位的话)。

国家是以全社会所有人员的低生活水平为前提,来保证每个人的生存。

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后,情况大大不同,人们一生从事多个职业,每个企业也有生有死,单位已不能包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大批富余人员出现了短时间的失业,城市和农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群体。

一方面,涌现了一批富裕阶层,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特困人员。

lOCALHOsT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全体人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这样,就不能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不这样,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这样,就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提供公开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体制保证了国家可以把相当大的财力用于进行公开产品投入,全国范围内的单位制,又保证了各单位把很大财力用于公开福利,单位承担了政府的很大一部分职能,如国有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有学校、幼儿园、医院、澡堂、电影院、理发部,有的企业还帮助周边地区建桥、修路。

试析我国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

试析我国政府职能的价值取向
( ) 学 者 认 为 , 了 政 府 建 设 的 价 值 戢 r 士 要 七 有 电 n J 自 责 任 政 府 、 务 政 府 、 主 政 府 和 绩 效 政 府 . : 服 .
( ) 学 者 把我 同 “ 务型政 府 ” 内涵 定 佗 为 : 八 有 服 的

关于政 府职 能价值 观 的反 思
维普资讯
Hale Waihona Puke 状 祈 我 闽 改 府 职 能 价 值 取 向
口 康钦 春
( 北政 法学 院 ,陕 西 西 西安 70 6 ) 10 3
摘 要:对我 圆政府职能的价值取 向。不 同的 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理 论 的不同 ,引起人们 思想 的混乱。故我们应 从政府职 能价值观进行 反思 ,并把我 圆政 府职 能的价值取 向确定为市场政府 、 法治政府 、民主政府和 电子政府这 四神 。
效 的 政 府 t
足 否 具 f 合 理 , f 足 符 合 r 身 辑 , 否 与 我 罔 现 阶 { l 足 段 人 民 干1 会 对 政 府 职 能 所 愿 所 需 卡 符 ,我 们 有 必 要 I 补 I 1 x此 进 行 考 古 和 反 思 . 、 f .
此 类 论 述 还 很 多 。 这 一 斤 而 表 明 了 政 府 职 能 的 价 值 取 向 的 讨 沧方 兴 末 艾 , 一 面 也 现 了 学 者 之 州 观 另 方
盾 ( ) 观 点 , 如 彼 得 斯 自 己所 说 , 所 归 纳 的 四 第 一 种 正 他
种 类 型 政 府 模 式 不 是 纯 粹 的 .(只 是 根 据 政 府 直 称 或 突 i i f 的 价 值 取 向 而 进 行 的 归 纳 从 观 念 讲 , 与式 歧 府 { J 参 儿 可 以 说 是 与 市 场 政 府 相 对 立 . 所 倡 导 的 政 治 意 识 其 形 态 是 反 对 市 场 的 。 性 化 政 府 概 念 含 糊 不 清 , 其 价 弹 依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引言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服务满意度,以满足民众的需求和期望。

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明确政府的价值取向,还需要确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以确保政府机构和公务员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履行职责,提供更好的服务。

本文将探讨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并讨论其重要性及实施的路径。

一、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是其建设的核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服务型政府的几个重要的价值取向:1. 公正与平等服务型政府应以公正和平等为基本原则,对所有公民提供公平的服务。

政府部门应该遵循公正的原则,不偏袒特定群体或个人,确保资源的平等分配,保障全体公民的权益。

2. 效率与便利服务型政府应以提高效率和提供便利为目标。

政府服务应该追求高效的流程和程序,简化办事程序,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效率,提供更便利的服务环境和渠道,提高民众的满意度。

3. 专业与诚信服务型政府应具备专业素质和诚信观念。

政府工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民众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服务。

政府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持高水平的诚信与廉洁。

4. 透明与参与服务型政府应保持透明度和参与性。

政府机构应主动公开信息,提供充分的信息公开渠道,让公民了解政府工作的进展和成果。

政府应鼓励和引导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提供公开、公正、透明的决策过程,增强民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二、服务型政府的行为规范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确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以引导政府机构和公务员正确履行职责,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以下是服务型政府应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1. 公民导向政府机构和公务员应以公民利益为导向,站在公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满足公民的期望和需求为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政府工作人员应始终保持服务意识,尽力帮助解决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回应。

2. 利益诉求与政策制定的平衡政府机构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应考虑公众的利益诉求,并寻求平衡。

新世纪我国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及目标模式

新世纪我国政府行为的价值取向及目标模式

它 的 内涵 主 要 体 现 在 民主 、 治 、 正 和 服 务 四个 方 面 。在 “ 共 ” 法 公 公 精 神 的指 引 下 , 国 政府 行 为 模 式 要 实现 从 管 制 行 政 到 服 务行 政 、 我 从 全 能 行 政 到 有 限 行 政 、 信 念 行 政 到 责 任 行 政 、 法 外行 政 到 法 从 从 理 行 政 、 强 制 行 政 到 引 导 行 政 和 从 封 闭行 政 到公 开 行 政 的 转 变 。 从
业 管 理 阶 层 。 这 种 对 整 个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进 行 管 理 的 活 动 过 程 就 是 政 府 行 为 。 在 这 层 意 义 上 而 言 ,
活 民 主 化 程 度 加 深 , 民 的 主 体 意 识 日益 明 晰 。 公 从 国 际 来 看 , 识 经 济 及 全 球 化 的 发 展 趋 势 锐 不 知 可 挡 。 环 境 的 变 化 迫 切 要 求 我 们 重 新 思 索 和 探 讨 政 府 行 为 的 价 值 取 向 及 目标 模 式 。
程 。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民 与 政 府 是 委 托 与 代 理 的 公 关 系 。 各 级 政 府 是 公 民 通 过 自 己 的 代 表 选 举 产 生 的 , 时 接 受 公 民 的 委 托 , 表 公 民 去 做 公 民需 要 同 代
和公 意 授权 。众 所 周 知 , 会 发 展 到 一 定 的 阶 段 , 社
湖北行 政学 院学 报 20 02 第 3期
维普资讯
圈理 究 研
做的事 , 们 要 向 公 民 负责 , 时 接 受公 民监 督 。 它 同 主权 在 民 , 们 让 渡 权 力 并 置 身 于 政 府 之 下 的 最 人 大 和 最 主 要 的 目 的 是 获 取 政 府 对 他 们 利 益 的 保 护 。 因 而 作 为 公 共 权 力 的 机 构 , 府 的 任 何 行 为 政 都 应 以 公 民 的 利 益 为 唯 一 目 的 , 刻 体 现 “ 共 时 公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角色定位与价值取向摘要:本文论述了政府的职能由全能型转变为服务与干预型的趋势,政府的价值取向:强化服务、收缩触角、顺势而为、办事公正、外部评估。

非营利组织的现状与主要问题,详细论述了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与授权、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培养与扶持、非营利组织的壮大与政府的收缩、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非营利组织对政府服务职能的竞争与合作、非营利组织满足人民自治的要求。

预测未来社会是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三分天下的局面,在实践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更多的是公共服务伙伴关系。

关键字:政府;非营利组织;定位;关系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多少年以来,人们过多的关注经济体制的改革,可能是由于政治的敏感性,包括高层领导者、专家学者、以至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政治改革关注较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愈来愈凸显的弊端成为限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实际上,三十年来政府的机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只不过那更像是小打小闹,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职能模式。

新中国刚成立时,一切都围绕在政府的周围,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全部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内。

当时也没有非营利组织这个概念、意识。

由于文革十年浩劫后政府不能再按照原先的执政观念、方式继续执政下去。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遇到的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改革势在必行。

总的趋势是:从全能型政府向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转变。

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强政府,强社会。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力量正在走向社会舞台。

行政逐渐退出社会的许多领域,而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组织)则逐渐跟进,弥补由于政府职能管理的退出而导致的权力真空。

怎样来界别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呢?怎样来确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他们的价值取向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来尝试做一下这方的探讨和论述。

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与途径-行政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与途径-行政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

治理现代化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与途径-行政管理论文-管理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国家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现代化取决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主体能力的提升,政府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其职能转变与现代化直接关乎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地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不仅是对六十多年来执政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执政风险,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对如何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民及一切社会力量进行治国理政的战略部署。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了从全能主义的高度集权制向市场化的分权制的转变,领导下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角色的变迁与政府职能转变也始终贯穿于中国治理体系的发展变化之中,尽管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与市场、及公众都参与到治理之中,逐步建立起多元共治的协作治理体系。

但政府仍将是起主导作用并处于轴心位置的治理主体,而且市场与等其他治理力量的生长也取决于政府及其派生的公共权力机构的规范,因此新形势下的政府体制改革需要以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性思维为指导,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战略目标和现实路径。

综观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议题,无论是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与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制度与法治建设,还是加强文化体制机制与社会治理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一、国家治理中的政府职能及其变迁国家治理中的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的增进之中,一个经济体只有在制度完备的体制中才能有效运行。

卢梭认为,国家之所以需要政府,是因为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为代理人,在公意的指导下发挥作用;它将充当国家和主权者之间的联系;它对公共人格发挥的作用,就有点像把灵魂和身体联合起来对人发挥作用一样。

论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

论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

相 应 转 变 , 利 于 推 动 我 国经 济 社 会 的发 展 。 有


转 变 政 府 职 能 的重 要性
政 府 职 能 虽 然 经历 了 多 次 调 整 , 由 于 中 国 长 期 实 施 计 划 经 但
济 体 制 , 现 实 中 依 然 顽 固地 保 留着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运 作 和 影 响 。 在
越来越 重视政府职能 的转变 , 并取得 了较 大进 展 , 但从市场 经济发
展 的需 要 看 , 特别 是从 适 应 WT O要 求 看 , 府 职 能 转 变 还 没 有 到 政 位 。 因 此 , 理 论 上 对 我 国 政 府 的职 能 作 出定 位 , 现 政, 牵一发 而动 全 身 。政 府 职 能的 转 变从 根 本 上 制 约
着 改 革 的 全 局 。 首 先 了解 转 变政 府 职 能 的 重 要 性 , 次 分 析 了 及 其 转 其 变 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 题 ,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转 变 政 府 职 能 的 取 向 。 在 【 键 词 】 府 职 能 ; 能 转 变 ; 值 取 向 关 政 职 价
府 与 市 场 的 关 系 发 生 了 明 显 而 深 刻 的变 化 , 统 意 义 上 的 政 府 已 传
经 越 来 越 不 适 应 形 势 发 展 的 需 要 。因 此 , 快 转 变 职 能 , 各 级 政 尽 是
府 做 好 本 职 工 作 , 造 公 共 服务 型 政 府 的 一 项 非 常 紧 迫 的任 务 。 打 ( ) 面 转 变 政府 职 能 是 解 决 我 国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深 层 次 矛 1全
论政 府职能转 变的价值取 向
齐 庆 民 -

论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与改革取向

论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与改革取向

2008年3月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改革开放2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体制也开始出现一系列变革。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改革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围绕着以政府职能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在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这些改革包含着组织效率、职能效率和政治效率改善的价值,也隐含着组织效率、职能效率和政治效率提高的基本逻辑。

本文将在总结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成果基础上,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基本价值以及隐含的基本逻辑,并分析其未来的基本走向。

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内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来,各级政府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大力推进政府职能重心的转换,即由原来重阶级统治职能转向重经济管理职能。

现阶段,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既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的职能仍然未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政府职能范围尚不够清晰。

政府的职能范围定位问题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

过去我国政府是“事无巨细,包揽一切”。

虽几经调整,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仍未能规范,不仅“越位”问题上没有彻底解决,而且还派生出“错位”和“缺位”等新问题。

第二,权力资源配置尚未优化。

一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至今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至今也未能真正理顺,从而引发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协调,导致整个行政系统缺乏活力。

第三,组织结构不甚合理,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不够完备。

我国的政府部门权力过于集中,同时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政府组织结构及其权力、职责配置还不尽科学,职能交叉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尤其是决策、执行、监督缺乏相对独立,导致决策难以实现科学化,执行过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并滋生了大量腐败问题。

二、政府职能转变面临的新挑战1、加入WTO对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中国用该采取设么样的价值取向(管理主义还是宪政主义) (12)

当前中国用该采取设么样的价值取向(管理主义还是宪政主义) (12)

由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之交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引发和催生,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模式初步成型。

现代公共管理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也不同于正在兴起的新公共管理,它具有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治理与服务的结果取向、管理本质的服务性以及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治理性等基本特征,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开拓了广阔的社会资源,确立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然而,由于公共管理的两重属性使然,它既是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又是政治过程与技术过程的统一,公共管理难免会陷入民主与效率、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选择的两难。

公共管理的钟摆应该摆向何方,其发展方向究竟在哪里?这是理论界、实践界迫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因为现有的范式中,效率取向的管理主义范式依然占据着主流,尽管它试图通过管理技术、技巧和方式的变革来克服公共行政的弊端,特别是在今天,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已逐渐模糊,官僚制模式在信息化和知因而,克服管理主义这一主流范式的弊端,寻求一种新的替代范式一般而言,管理主义范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伍德罗·威尔逊和马克斯·韦伯倡导的政治-行政二分和理性官僚为主体的古典阶段,赫伯特·西蒙领军的倡导行为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的新古典阶段,以及以戴维·奥斯本为主要代表倡导以革新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阶段。

公共管理以这一新的社会机制为基础,将对公民权、民主、合法性等价值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上述理论虽然多以西方国家的现实制度与分析话语为背景,而且各自理论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对公共部门管理与私人部门管理相一致或等同的逻辑假定做出了否定,对管理主义范式(当然也包括了目前的新公共管理)作了学理上的解构,这为宪政主义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宪政主义公共管理,就是通过一种宪政安排,使权限重叠、权威分散且相互竞争的多元组织安排,能够在公共组织的不同层级中运作。

浅论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V1

浅论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V1

浅论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V1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公正行政一直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石。

而在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更是被高度强调和重视。

那么,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呢?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我国历史上,“廉”“公”“能”是官员最为追求的品德。

廉政、公正、能力这三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凡是为官者,廉政是第一要务,公正是根本保证,能力是立足之本。

“一官恶,百官腐;一官清,百官正”,正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精神内涵。

这注定了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要以中国传统美德为引领。

二、服务人民“为人民服务”是我国公正行政的根本宗旨。

无论是政府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要紧紧围绕着人民的利益来进行。

而公正行政也就是维护人民的权益,保障民生的发展。

“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这既是崇高的使命,也是责任。

三、法治思想我国的公正行政价值取向还要在法治支撑下得以实现。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也是公正行政的基础。

为了保证司法公正的实现,我们需要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作风优良的正义队伍,并实行权责一致、过程透明、程序规范的公正行政机制。

四、敬畏法律、敬畏人民敬畏法律和敬畏人民是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之一。

任何一个官员都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权力摆在法律和法律精神的制约下,充分依法执政,奉公守法,以法律规范自己,以法律规范行政。

也要时刻牢记,人民才是官员的上司,不能忘记自己岗位上的职责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总之,我国公正行政的价值取向要以中华优秀传统为引领,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法治思想为基础,以敬畏法律和敬畏人民为核心价值观。

只有将公正行政价值取向融入到政府治理和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公正、透明、有为的政府治理。

论我国政府政治职能转变的趋向方向

论我国政府政治职能转变的趋向方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朔州分校毕业论文题目:论我国政府政治职能转变的趋向方向姓名:(宋体、三号、居中)专业:行政管理学号:指导教师:2014年9月目录内容摘要 (4)关键词 (4)绪论 (4)一、我国政府政治职能转变特点分析 (4)(一)在行政改革中不断推进政府政治职能的改革 (5)(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始,转变政府政治职能进入了全面创新阶段 (5)(三)我国政府政治职能的转变从时代背景出发,立足于国情,同时也要汲取国外发挥政府作用的经验和教训 (5)(四)政府政治职能的转变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需求为基点 (6)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有的主要政治职能 (7)(一)政治统治职能 (7)(二)政治控制职能 (8)(三)政治保卫职能 (8)三、我国政府政治职能转变的趋向方向展望 (9)(一)政府政治职能转变政治领域向广阔领域扩展延伸 (9)(二)政府政治职能的转变,其内容从单项推进到多项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 (11)(三)政府政治职能转变理念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 (12)结论与展望 (13)致谢 (13)参考文献 (13)在校学习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4)内容摘要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得到的极大的改善,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发挥社会主义政府职能优越性的结果,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政府不断推进自身职能的转变,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

本文仅就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善和加强和部分转变政府的政治职能作一些探讨,以期对政府政治职能的转变趋势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从而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提高政府管理效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政府;政治职能;转变;趋向绪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深化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社会存在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的政府职能也因社会客观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调整,以最大限度地优化政府服务,以便政府提供更好的政治服务,激发社会最大的发展动力,这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之一。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价值取向

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价值取向
维普资讯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 0 。f 1 2期 ) 0 62 总 0
思糟理 论理月刊
●政 府 职 能 转 变 /
政府职能转变的 本价值取向
● 曾 慧
( 中共 广 东 省 委党 校 广 东 广 州 5 0 5 ) 1 0 0
摘 要: 在进 一步转变政府职 能的过程 中, 以人 民政府为人民作为根本 价值 要 取 向。 这是社会主 义国家政 府的实质所在 。实现人民政府 为人 民, 需要在正确的原
革 的 目标 是 建 立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 来 , 会 主 义 市 场 以 社
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 不仅决定上层建筑 的性质和 内容 , 系 , 即人 民是权力 的所有 者 、 托人 , 府是 人 民权 力的代 理 委 政 范畴。这要求其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 要随着社会政 治经 济 的具体权力 委托给政府 , 政府 代表人 民对 国家进行 治理 理 念 、 从 实行 政 府 官 员 选 举制 、 府 管理 社 会 化 、 政 完善 人 民 监 督 建 设 的 重 要 目标 。 在现 代 社 会 中 , 治 文 明 政
中图分类号 : 6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0 9 5 8 ( 0 ) - 0 5- 0 人 民, D 1 A 10 - 3 1 0 60 2 2 03 2 政府 是人 民权力的代理人 。政府在其
机 制 等 多方 面去 努 力探 索 。 关键 词 : 民政 府 职 能 转 变 价 值 取 向 人
主义国家政府 的实质所在 。 社会 主义政 治文明是 社会 主义现代化
的 主 要 内容 是 实 行 民 主政 治 , 而实 行 民 主 政 治 就 是 主 张 主 权 在 民 . 家 的 一 切 权 力 属 于 国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考点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考点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考点第一章当代中国宪法与政治制度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制度和政府合法性的渊源。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共和政体。

2,宪法是一种组织法,它组织国家及其政府,界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它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凌驾于其他任何法律之上的国家基本法。

3,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意义:(1)宪法是国家的组织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2)宪法是国家立法活动的法律基础,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3)制宪和修宪均需遵循严格的程序和满足特定的要求。

4,(论述)宪法的基本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2)人权保障原则(3)法治原则(4)分权制衡与民主集中制原则;分权制衡的概念:分权制衡分为分权和制衡两方面的意义。

分权是指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并由三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制衡是指这三个国际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系。

;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一种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形式主要特点:(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各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依据(1)由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2)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战斗性和组织能力(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3,(论述)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区别(21页);4,中国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5,在党的历史上,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有常任制和非常任制两种。

当前中国用该采取设么样的价值取向(管理主义还是宪政主义) (1)

当前中国用该采取设么样的价值取向(管理主义还是宪政主义) (1)

当前中国应该采取什么价值方向(管理价值观或宪政价值观)21 世纪开局五年的纲领——“十五”计划中。

与以前相比,“十五”计划不再提生产刚性指标,少有政府的发号施令,注重让企业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只提长远设想,进行产业政策引导。

同时,“十五”计划中指标本身的变化也颇能体现政府理念从指令到引导的转变。

这种变化可概括为“少”、“软”、“新”。

“十五”计划的指标设置从上一个五年计划的 105 个减少到近 40 个;新的五年计划首先考虑市场的需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追求高速度。

这些变化集中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和结构调整的主线。

( 2 )从审批到备案。

朱镕基总理在“十五”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性审批”,引起了与会代表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共鸣。

行政审批是权力作用于经济的表现。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审批制度有所变化,但仍有不少突出,直接阻碍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

有关统计表明,现在省级政府部门实际承担的审批事项多达 2000余项,企业登记注册前审批事项仍然超过300项。

一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要经过一、二十个部门审批,盖上几十个、上百个公章,一年半载办不成一件事,一些部门还暗箱操作,成了花钱的“无底洞”,人为的障碍依然太多。

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加入 WTO,建立统一、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需要,也是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全能政府模式,减少政府权力寻租机会的需要。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就是要减少行政审批,变审批为备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就是政府从“越位”之处“退位”,从而达到“适位”。

传统体制下,政府部门习惯于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现在不得不放弃某些权力,清理并公开行政审批依据,减少行政审批许可事项,改革审批方式,这是一个“自我革命”的过程,但这个痛苦的过程必须经历,只有脱胎换骨,才能焕发生机。

但是,审批制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应结合各地实际,逐步进行,而不可一哄而上,全面取消所有的审批项目。

公平正义:地方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基础

公平正义:地方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基础

公平正义:地方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的治理取向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方政府在治理中应当遵循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通过建设性的基础,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基础保障。

本文将围绕公平正义这一主题,探讨地方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与基础。

一、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包含了对每个人的平等对待和公正分配的追求。

地方政府在治理中应当遵循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坚持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的原则,保障每个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地方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公平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也包含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

地方政府在治理中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优先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为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而努力。

地方政府应当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的实现,为全体市民创造更加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公平正义也要求地方政府在治理中保持透明和公正。

政府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决策的公正和透明。

地方政府应当制定健全的决策程序和法律制度,保障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治理当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

二、地方政府治理的基础要实现公平正义的治理,地方政府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基础,包括制度基础、文化基础、能力基础等。

制度基础是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础。

制度基础包括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反腐倡廉、社会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

地方政府还应当建立透明、高效和廉洁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实现公平正义的治理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

中国政府体制创新的价值取向

中国政府体制创新的价值取向
我 国的政府 体制 创新要在 多方面借 鉴新 公共管 理的思想 , 同 这里 的效 率指 的主要 是 行政效 率 。也即社会 效益 与行 政成 时 更应 该 结合本 国 的 国情 来进 行 。盲 目效 仿 国外 的做法 只会 造 本 的 比例 关系 。效 率在 政府 活动 中 的价 值可 以从 以下 几个 方面 成 “ 化不 良” 消 。如 果我们 能合理 地有选 择地 借鉴 国外 的先进 公 来 看: 共 管理思 想 , 会对 我国的政府 管理体 制创新起 到十 分重要 的作 将 1政府 的管理 活动从 其产 生之 日起 , . 就是 人类的最 基本的管 用 。 是我 们首 先要 明确 的是我们 将要 朝着 什么方 向前进 , 导 理 活动之一 , 但 指 因此也 是与其 它 的管 理活动一样 是追求用 最小 的代
值 , 为 了实现 公平 而存在 的 。 是
关键 词 政府体 制创 新 公平 效率 公共 性
中图 分类 号 : 3 D6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0 90 9 (0 9 1. 1 . 1 1 0 —5 22 0 )02 60
行政 管理理 论在近 代经过 了传统 的威 尔逊 、 古德诺 的政治 与 共 利 益 行政 的二 分法 、以韦 伯 的科 层制 理论为 基础 的官僚 制 , 现代逐 在 3 从政府 与市场 的关系上 看 , . 政府 的作用是为 了弥补市场 在 渐形 成一 种新 的 思潮, 即新公共 管理 思想 。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以来 , 公平 问题 上 的失灵 。 府所涉 及的领域 是宏观 的, 次分配 过程 。 政 二 我 国逐步 实行 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 的改革 必然 引发政 府管 理 经济 从 以上三 个方面 来看 , 府及其 公共行政 的基本 价值就 是公 政 体制 的改 革, 尤其在 加入 WT O之后 , 国已融 入 了经 济全 球化 之 平 , 是始终 都应该 居 于首位 的 , 我 这 其它 各种价值 目标都 不应 该超 中, 国政 府体 制创 新 已经刻 不容缓 。西 方 的新公 共管理 思想 对 越这 一价值 。 我 我 国 的公 共管 理 体制 的改革 有着积 极 的指导 意义 。 ( ) 率 二 效

曹昭明: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

曹昭明: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

曹昭明: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浅议政府职能及其转变衡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法制办主任曹昭明内容提要: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从无所不能的“无限政府”到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这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

本文试从政府职能内涵,我国政府职能现状,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方向、价值取向及如何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浅析,对政府职能转变谈点学习见解。

关键词:政府职能职能转变价值取向一、政府职能与我国政府职能概述(一)政府职能内涵纵观中、西方政治学研究,对政府职能的定义有很多种、我认为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公共领域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功能,即明确政府在公共事务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政府职能从属于国家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化,同国家职能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政府职能的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同时政府职能又具有比国家职能更明显的社会性,它还必须履行一些如解决就业、读书、就医,老年保障、环境卫生等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从根本上讲,政府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因此,政府职能包括政府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方面,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政治职能有赖于社会职能的实现,社会职能寓于政治职能。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等政治职能都要通过实行公共服务等社会职能来实现。

故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其次是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相互统一是一种多样性的、包含差别的、变化着的统一,体现出一种辩证的关系。

如在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统一性是有差别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仅仅是一种方式的统一,而在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统一还是一种目的统一。

因为在社会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他们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

另外政府职能还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府职能的现实价值取向”[内容提要]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

当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就转化为利益。

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在当前,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三最”问题,着力改善民生状况是一种具有浓厚时代气息和富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崭新的执政理念与实践。

[关键词] 中国政府职能价值取向一、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利益与需要问题上的一系列观点。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第一,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发展过程。

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必然性。

对于任何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来说,需要是他们的本性。

第二,需要是人们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

需要形式上是人们对于外部环境的生理的和心理的求取趋向,而内容上则表现为人们对于外部环境的能动反映。

第三,人类的生产是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

要想实现需要的满足,人类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就是把自然之物或者初级生产之物,改造为满足生产者或者其他社会成员需要之物。

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物质对象,而且需要精神对象,这就使得人们不仅从事物质生产,同时也从事精神生产。

第四,人的需要和利益不仅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要受各种关系的影响制约。

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自己扩展的需要,人们在对生产工具进行技术改进的同时,也在改进自己的社会和方式。

这就使得人不可能单独从事生产活动,而必须进行共同生产,并由此产生了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形成后,不仅使人们在特定的社会范围内生产和生活,而且支配着生产成果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因而本质上制约着人们需要的满足,这就使得人与需求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由此以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社会特性。

而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们的需要就是利益,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对需要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利益以人们的需要为心理基础。

需要是利益的主观基础,利益是需要的社会形态。

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构成了物质利益的基本内容,而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则构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内容。

二是利益是一定阶段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反映。

利益是人们企图借助于生产来满足的需要。

因此,凡是无须人们通过生产来实现的需要,如人们对自然的阳光、空气的需要,都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同时,凡是超越人们现实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需要,都是主观虚幻的需要,它们同样不构成利益的基本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益是需要和实现需要的手段的统一,是人们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标尺。

由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它决定和制约着人们的其他生产,因此,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三是利益反映和体现着特定历史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利益是人们需要的社会转化。

因此,它反映和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任何利益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社会关系。

换言之,人们结成社会关系的基本动因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需要。

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必然要在人的主体性和现实性上体现为各种不同的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社会关系承担者的人,就体现为特定的利益承担者和主张者。

四是利益是需要主体与需要对象之间存在的一种矛盾关系。

利益是由需要引起的,后者是利益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没有需要也就没有人对需要对象的依赖和占有,也就没有需要主体和需要对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因此,界定利益离不开需要。

但是,需要本身并不就是利益,当需要能够畅通无阻地得到实现时,亦即需要的满足不成为问题时,需要并不能转化为利益。

只有当两者之间存在矛盾时,需要才转化为利益。

所以,利益的实质是社会化的需要,即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

我们知道,作为动词的“服”,在古代是服其劳也,是服侍、效劳的意思。

在今天,所谓服务,从职业的角度来说,是指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来说,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

为人民服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应该得出结论:在当前,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就是要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就是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

二、关注“三最”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当代体现“人民利益问题,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广大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即民生问题。

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用等多方面的需要,以及生、老、病、残、死等多方面的权益。

旧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土地成为农民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深得民心,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

毛泽东在1942年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曾经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就是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物质福利。

”邓小平1979年曾经说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

”“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应该看到,人的需求是在不断产生和满足中提高的,因而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民生问题出现了一系列新的表现形式。

如: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之间还有差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发展,同时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同时人民群众对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越发迫切,有许多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问题亟待解决。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换句话说,关注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共产党人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的最好时代体现。

三、关注“三最”是一种崭新的执政理念与实践1、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加深的体现。

第一,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

民众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

基于现阶段人民生活由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实际,我们党提出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深” 了。

而关注“三最”问题,则抓住了现阶段民生问题的关键。

第二,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重视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和稳定这些民生基本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抓住“三最”解决问题,则具有影响大、见效快的功效。

第三,民生的改善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

我国现阶段社会问题多集中在与基本民生相关的环节,如收入差距过大,居民的就业及住房问题不尽如人意,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等等。

这些由不容乐观的民生状况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并发的态势,进而对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十分有害的影响。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将之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我国的基本民生问题一旦得到大幅度的改善,社会的安全运行就能够得以更好地实现。

2、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急,稳定是民生之盾,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

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体现。

着眼“三最”既是方法问题又是立场态度问题。

着眼于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思想关注点和工作重点的选择问题。

而一个国家是否关注民生问题、能否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能力问题和经济问题,而主要是国家意志和政府意愿的问题。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键是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利用现实条件和努力创造条件去关注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状况。

3、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把改善民生、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使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期党的执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建设的着力点。

改善民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

社会公正在当代中国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应地,关注“三最”,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一是有助于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二是有助于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4、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有相应的行政伦理支撑。

行政伦理关注和处理的是权力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这种关系包括两个相互的方面:其一是权力代表谁的利益,其二是怎样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利益。

在当代中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伦理的最根本问题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

关注“三最”,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人民利益和民众需要是行政伦理直接关怀的对象。

由当代民生问题的内涵与行政伦理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推理: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运用民众授予的权力更好地服务民众,关怀公众利益。

而民生在当代社会中就是最广大人民的福祉,就是公众的利益保障、需求满足。

所以,行政伦理与民生问题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很大程度上说,行政伦理关注和处理的就是权力与民生的关系,民生是行政伦理直接关怀的对象。

第二,民生问题的改善程度是评价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的标准。

民生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会因社会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原有的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