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种植制度和种植业区划共78页

合集下载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3)土壤肥力 ——耐肥型
根系发达,茎叶旺盛,吸肥多 要求土层深厚,土壤供肥力强,一般产量较高。 如小麦、玉米、杂交水稻、粳稻、棉花等。 这类作物也是生产上耗肥最多的作物。 ——中间型 需肥幅度宽,适应性广 在较瘠薄的土壤中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好。 如油菜、籼稻、谷子等。 这些作物的高产品种也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产。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耐瘠型 这类作物有三种: 一是具有共生固氮的豆科作物,如绿豆、豌豆及豆科绿肥等。
二是根系强大、吸肥力强的作物,如高粱、黑麦、向日葵等。
三是根系和地上部都不太强,但吸肥力强或需肥较少的作物, 如大麦、荞麦等。
这类作物的高产品种同样需要大量肥料供应才能获得高 产
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保持地力不下降或不断提高。 农产品从土壤中带走的物质,主要指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 种植制度
1 概念与涵义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 综合。 包括确定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布局问题; 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种几茬?还是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 即复种或休闲问题; 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 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甜菜喜温凉、温度过高不利糖分积累。大豆要求温度与玉 米差不多,但比玉米稍低,所以在东北难于种玉米的地方可种 大豆,但当温度下降到15℃以下时不利生长发育。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作物学通论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完整版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完整版

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我国玉米种植区域的划分以及种植制度核心提示: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2013年2月21日讯? 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

我国玉米带纵跨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生态区,分布在低地平原、丘陵和高原山区等不同自然条件下。

划分玉米种植区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1.历史的延续性; 2.根据不同地区光温水和无霜期等自然资源特点,及玉米生长发育对资源条件的要求划分种植区;3.在分区命名时要体现种植制度的基本特征;4.考虑到玉米在各生态区内农业生产中所占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原则,将中国的主要玉米种植区划分为五个明显各具特色的生态区:一.北方春播玉米区1.分区范围该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中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

1995年玉米播种面积约893万公顷,占全国玉米面积的%,总产量占全国的%(吴景锋)。

北方春播玉米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带,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30-170天。

全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大部份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适于种植玉米,是中国玉米的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面积不足五分之一。

该地区玉米产量很高,平均达到每公顷6吨左右。

最高产量达到每公顷15吨。

2.种植制度北方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

种植方式有三种类型:(1)玉米清种。

约占玉米面积的50%以上,分布在东北三省平原和内蒙古、陕西、甘肃、山西、河北的北部高寒地区。

第四章作物种植制度

第四章作物种植制度

二、复种的条件
1.热量条件
是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在安排复种时,根据多年的热量条件,计算各季 作物从种(栽)到收的积温值,并统计其保证率,参照 上下茬作物组合对积温的要求,再加上下茬作物收种 期间的农耗积温100~150℃,便可判断当地是否具备 复种的热量条件。
热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10℃积温小于3000℃为一年一熟, 如山西北部;≥10℃积温3000~3600℃时,为一年 一熟或二年三熟,部分平川地区可麦后复种短日期 的小杂粮、小杂豆,如山西省中部;≥10℃积温为 3600~5000℃可实行两熟,如我省的晋南盆地等地 区。
第四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作物种植制度 1、概念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 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它包括作物布局, 复种休闲,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的制定, 必须符合该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特征和 优势。从单个作物的栽培到一个地区种植制 度的制定,再到一个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整 体优化,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和知识 集成过程。
也可根据年均气温来判断某地的熟制:8℃以下 为一年一熟区,8~12℃为两年三熟或套作二熟区, 12~16℃可以一年两熟,16~18℃以上可一年三熟。
2 水分条件
小于600mm为一熟区,600~800mm为一熟或 兼两熟区,800~1000mm为两熟区,大于1000mm 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
降雨的季节性分布也有影响,降雨过分集中,旱 季时间过长,不利于复种。
在热量资源丰富的地区,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发 展水利灌溉,是扩大复种的重要保证。
集约化:使成为集约经营。
集约经营:泛指依靠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提

种植管理制度规定

种植管理制度规定

种植管理制度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种植管理,规范种植活动,保障种植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进行种植经营活动的管理。

第三条种植管理应当坚持农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基本农田,遵循科学种植、合理轮作、综合利用、生态保护的原则,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

第四条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种植管理工作。

第五条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做好种植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地区应当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具体的种植管理实施方案。

第七条种植管理工作应当落实责任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种植管理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章种植用地管理第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划定种植用地范围。

第九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的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

第十条种植用地范围内的土地出让收益,应当用于土地流转、农村基础建设、扶贫开发等用途。

第十一条对于违反土地利用规划、滥用种植用地等违法行为,应当严格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流转应当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法规定,经合法程序进行,不得超过法定的承包期限。

第三章种子、化肥、农药管理第十三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制定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计划,保障农作物的良种、良肥、良药配套供应。

第十四条种子、化肥、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农业部门的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对于造假、质量不合格、未经检验报关等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组织种子、化肥、农药的宣传推广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化种植水平。

第十七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对种植经营者的技术培训和督导,提高其种植管理水平。

第四章灌溉管理第十八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农田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制度

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制度

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制度(正文)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农田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稳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对农作物种植的管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制度旨在确保农业生产能够科学、有序进行,提高作物的生产力和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农田规划与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土质特点,合理规划和划定不同农田类型,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

2. 农作物选择与搭配:根据市场需求和农地条件,对农作物进行选择与搭配,确保种植的农作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

3. 种子与种苗管理:确保选用优质的种子和种苗,做好储存、检疫和保管工作,提高作物种植的出苗率和成活率。

4. 土壤肥力管理:根据土壤质地、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制定科学施肥方案,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保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5. 病虫害防治:建立健全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机制,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确保农作物不受严重病虫害的侵害。

6. 灌溉管理:根据作物适宜的水分需求和土壤水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止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浪费。

7. 农药使用与安全:在农药的选择、使用和储存过程中,做到合理使用、科学施药,确保作物质量和环境安全。

二、执行为了有效执行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制度,需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做到以下几点:1. 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农田农作物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以量化的方式对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进行评估和监测。

2.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种植过程的全程跟踪和数据共享。

3. 监督检查与惩罚机制:建立农田农作物种植管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

作物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作物的种植制度—作物布局

天地物
天时、地力、人和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
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农户) 作物组成(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指作物的种类、品种、 面积及所占比例等
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块 上的分布
作物布局既可指作物类型的布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饲料作物布局),也可指具 体作物或品种的布局,在多熟制地区,还包括连接下季的熟制布局。
作物布局
4、作物布局的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根据作物品种特性,因土因地种植 3、适应生产条件,缓和资源矛盾 4、用地养地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5、农林牧相结合,实现农业全面发展
作物布局
5、作物布局的步骤与内容
可行性鉴定和论证
选择适宜的 作物品种
确立主导作物不同品种种植面积 比例是作物布局的一项重要内容
以作物布局为前提的农作物种植区划是各种单项区划和专业区划的主体。同时作物布局还是制定农业发 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等各种农业规划的重要依据。
4、作物布局是我国农业融入世界农业体系的需要
根据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做好作物布局,利于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 优质农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选择确定适宜的 作物种类和面积
确立作物种类(即种什么作物) 是作物布局的难点和关键。
查明生产环境条件 确立作物生态适宜区
包括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
明确对产品的需求
包括作物产品的自给性需求 与商品性需求。
作物布局
1、作物布局的概念
作物布局
2、作物布局在生产中的意义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

类型
世界上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种植制度类型的多样性。除反映土地利用率不同的各种耕作 制度如撂荒制、休闲制、连年耕种制、集约耕作制等外,还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多种类型。
按种植作物的种类划分的类型,有以一类作物为主的种植制度,如以谷物或经济作物或饲料作物或多年生 物为主的类型;也有混合型的种植制度,如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兼有的、牧草与大田 作物混合的、一年生与多年生作物间套作的类型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以粮食作物为主;北美、欧洲多为 粮食作物与饲料作物并重;新西兰、丹麦等则以种植饲料作物为主;侧重于发展某种经济作物的国家有以甘蔗为 主的古巴和以橡胶为主的马来西亚等。
种植制度
农业学术语
01 定义
03 标准
目录
02 类型 04 地理分布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间套作、轮连作等种植方式的总称。它必须与 当地农业资源、生产条件以及养殖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相适应。如南方水田油菜一稻一稻的种植制度,它既反映了 水稻、油菜为主的作物组成和一年三熟制,又体现了油菜与双季稻轮换和单作的种植方式。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 的中心环节。习惯上也往往以种植制度的名称来命名耕作制度。
按土壤、水分条件及其相应的栽培措施划分的种植制度有:①半干旱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非洲 半干旱的热带地区、美国大平原北部、中国西北部、苏联的草原地带、印度的德干高原和中东等地。以种植耐旱 的小麦、高粱、黍稷、粟等为主,一年一熟,甚至二年一熟。②半湿润或湿润地区的旱作种植制度。分布于欧、 美、亚、非各洲的部分地区,不靠人工灌溉而靠天然降水供应作物生长。除种植耐旱作物外,还包括喜湿润作物, 甚至水稻,以一年一熟为主,部分实行一年二熟以至三熟。③灌溉旱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印 度恒河流域、埃及尼罗河流域等地。作物种类以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等为主,除一年一熟外,常实行集约的 多熟制。④水田种植制度。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国、日本等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种一季稻或双季 稻,冬季常增加一季旱作物或绿肥作物。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

第五章作物种植制度第一节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一)种植制度的含义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

包括种什么作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即作物的布局;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种一茬还是几茬,以及哪一个生长季节或哪一年不种,即复种或休闲;种植作物时采用什么样的种植方式,即单作、间作、混作和套作;不同生长季节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种植顺序如何安排,即轮作或连作。

(二)种植制度的功能和意义种植制度作为全面组织种植业生产的制度,其研究与推广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技术功能种植制度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特征,它与研究某一作物的具体栽培技术不同,它侧重于全面持续增产稳产高效技术体系与环节,涉及作物与气候、作物与土壤、作物与作物、作物生产与资源投入等方面的组合技术。

种植制度的技术功能是种植制度的主体,括作物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技术、复种技术、间套作立体种植技术、轮作连作技术等等。

与单项技术不同,种植制度技术体系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地区性、多目标性,因而它在生产上所起的作用更大。

当然上述有关技术要考虑作物与天、地、人、物的关系,因而难度也较大。

我国在种植制度的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科研成果,某些领域如多熟种植在世界上也有重要地位。

今后,要进一步使传统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商品化结合起来,使之发扬光大。

2.宏观布局功能即对一个单位土地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生产进行全面安排。

从作物生产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做出土地利用布局、作物结构与配置、熟制布局、养地对策以及种植制度分区布局的优化方案。

要求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即从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也要考虑长远目标的需要。

宏观布局功能的主要意义为:①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减少片面性。

农业上存在种种矛盾,如粮棉油的关系、灌溉与旱作关系、农林关系、农牧关系、供求关系、高中低产田的关系、一熟与两熟和三熟间的关系、用地与养地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关系等等。

种植业规章制度

种植业规章制度

种植业规章制度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

为了规范种植业生产行为,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以下是的内容:一、作物种植规定1.1 种植品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不得私自改种其他品种。

1.2 良种使用:种植作物应选用高产、优质的种子、种苗,不得使用劣质种子、病虫害种子。

1.3 种植密度:根据作物生长特点和品种要求,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保证作物生长良好。

1.4 施肥浇水: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和浇水,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

1.5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作物,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避免病虫害扩散。

1.6 收获储存: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成熟情况,及时收获,切忌过迟或过早,储存时注意防潮防霉。

二、土地管理规定2.1 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不得违规私自流转土地,不得承包超过限定面积。

2.2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时,应保留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尽量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2.3 土地复垦:种植毕业后,应及时进行土地复垦和修复,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归承包农民所有,不得借贷抵债或转让给他人。

2.5 土地资源保护:严禁破坏耕地质量,保护好土壤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灌溉排水规定3.1 灌溉设施:建立合理的灌溉设施,确保作物生长所需的水量,提高灌溉效率。

3.2 排水系统:建立排水系统,排除作物根部积水,防止病菌滋生,提高作物产量。

3.3 节水灌溉:提倡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水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3.4 涵养水源:保护水源地,禁止乱排乱倒废水,保护水资源供应。

四、农药施肥规定4.1 农药使用:使用农药应按照规定量进行施用,不得超量使用或滥用农药。

4.2 施肥管理: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

4.3 农药储存:农药储存应安全可靠,防止爆炸火灾事故发生,确保农药使用安全。

中国种植制度

中国种植制度

中国种植制度
中国的种植制度是指中国农业领域中用于管理和规范农作物种植的制度。

中国的种植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中国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度,即将土地由国家划归农民集体所有并由农民承包经营。

农民在土地承包期内享有使用权,可以种植农作物并享有相应的经济利益。

2. 农作物种植计划制度:中国农业生产实行的一种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即通过制定农作物种植计划,指导农民合理种植,调整农作物的产量和结构,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

3. 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中国农业部门对农作物品种进行审定,确定适宜在不同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

这一制度主要通过选育,试验和审批等方式,保证农作物品种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4. 农作物种子生产管理制度:中国对农作物种子生产实行严格管理,包括种子的选育、繁育、生产、检验、审批和销售等环节。

这一制度旨在保障农作物种子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 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制度:中国农业部门通过技术专家和农技人员等形式,向农民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和农作物产量。

总的来说,中国的种植制度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安全和效益,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作物质量的一系列规章和政策。

中国种植业区划

中国种植业区划

中国种植业区划种植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产业部门。

种植业区划包括粮、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等不同类型作物的生产条件、分布组合和发展方向的地域分异特点,以及各个区域发展不同类型种植业生产的适宜程度的研究,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和布局、选建农作物商品生产基地、制定种植业生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我国种植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解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很大成就。

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提高,2000年总产46218万吨,平均亩产284公斤,分别比1949年提高3.08倍和3.11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产粮国之一。

棉花总产442万吨,亩产73公斤,比1949年增加9.0倍和5.64倍。

种植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发挥了防洪、灌溉、排涝、发电、运输等方面综合效益,减轻了旱涝灾害,为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奠定了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事业,解放前几乎一片空白。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机耕面积达65%以上(按耕地详查面积计为48%),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

电力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基本形成了以排灌为主的农村电力网。

全国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使用量增加,由于生产条件改善,极大地推动了种植业生产的发展。

种植业生产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作物布局还不够集中,一些生态最适宜区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种植业生产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影响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一些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用地养地相互脱节。

因此,在农业发展战略上,应充分考虑各类型种植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二、我国种植业结构、布局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基本上以生产粮食为主体,围绕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进行布局和安排。

解放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呈曲线下降趋势,1956年最高达20.45亿亩,到1987年下降为16.69亿宙,2000年为16.27亿亩。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耕作制度演变及区划

488. 7
0.273 296.8 0.166 1225 5.7
1078
247 23
6.6
3.9
0.4
Ⅱ区
885. 9
0.318 603.2 0.208 2001 5.7 1187
282 33 17.6 5.4 0.8
万吨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00 1985 1990 1995 1998 2000
图7东北三省水稻播种面积变化曲线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图12水稻基地县区域分布
5、西北干旱灌溉一熟兼二熟区:
包括西北的内蒙河套灌区、宁夏引黄灌区、 河西走廊及新疆内陆灌区。该区光照资源较好,降 水量少,灌溉农业发达,生产水平较高,部分地区 可一年两熟,套作甚多,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 米、水稻、棉花、甜菜、瓜类等。
0.00 1985
粮食总产 小麦总产 稻谷总产 玉米总产 豆类总产 薯类总产 其他杂粮
1400.76 267.52 22.66 484.01 44.07 98.07 484.4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90
1915.52 377.76 73.03 928.82 56.09 86.15 393.66
1995
2844.12 316.36 108.19 1580.06 127.44 169.98 542.10
4、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喜温作物一熟区:
东北大平原及周围山前丘陵岗坡地,包括内蒙呼盟 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大部,海拨300以下,土地平 坦,气候温和湿润,一年一熟,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大 豆、春小麦、水稻、谷子、甜菜、向日葵等。
Ⅳ1大小兴安岭山麓岗地喜粮作物一熟区 Ⅳ2三江平原长白山地温凉作物一熟区 Ⅳ3松嫩平原喜温作物一熟区 Ⅳ4辽河平原丘陵温暖作物一熟填闲区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

单作
单作
混作
混作
间作
混作
间作
套种
小麦套甘蓝
小麦套玉米
小麦套大豆
小麦间作油菜
燕麦带状间作马铃薯
(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1、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 主要体现在:群体大,不同类型搭配有利于立体
受光,生育期延长等方面。 2、充分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
3、减轻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
三、我国大田作物间、混、套作的主要 类型
在评价一个地区的热量资源时除了考虑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日数外还应考虑持续期间的温度高低一般常用高于某个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期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即在评价一个地区的热量资源时除了考虑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日数外还应考虑持续期间的温度高低一般常用高于某个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期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即积温来表示
第八章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 作物布局(结构)、熟制与种植方式 的总称。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一般包 括:
作物布局 复种和间、混、套作 轮作与连作
§8-1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 种类、分布和面积比例。
合理的作物布局既反映作物对自然条件的适 应性,又反映作物生产所依据的社会生产条 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作物布局具有全局性的 影响,在组织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水。 最典型的是水稻。 此外,稗、稷、高粱、苘麻、高
秆玉米等,也有一定耐涝能力。 2. 喜湿润型 :需水较多,喜土壤或空气湿度较高。
如陆稻、蓖麻、黄麻、烟草、大麻、蚕豆、莜麦、 马钤薯、油菜、胡麻及一些蔬菜。
3.中间水分型:它们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一般前
期较耐旱,中后期需水多。 许多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属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

轮作的主要形式
• p13
五、作物茬口特性与轮作
茬口:作物连续种植过程中,前作对后作
的后效影响。
其中对土壤,对后作的播期和对病虫
杂草的影响是评价茬口好坏的主要方面。
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1 养地作物-豆类,绿肥 2 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饲料
3 用地作物-谷类,薯类,甘蔗,
烟草
茬口的安排
原则: 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一、粮、粮、菜立体种植技术
• 1.小麦、单季玉米、蔬菜立体种植 • 2.小麦、甘蓝、玉米、大豆立体种植 • 3.双茬玉米、双茬芸豆立体种植技术
二、粮、油、菜立体种植技术
• 1.小麦、菠菜、花生、黄瓜立体种植技术 • 2.小麦、菠菜、花生、玉米立体种植技术 • 3.西瓜、花生、玉米、白菜立体种植技术
BACK
六、立体种植
在同一块农田上多层次、多茬口、多 作物复合种植,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及光、 热、肥、水资源的种植技术。
立体种植技术
• 立体种植的概念 • 立体种植的基本原则 • 立体种植的主要技术
立体种植技术
管道种植
上下种植
立体种植技术可以达到以下目 的
• 1.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 2.缓解作物之间争地的矛盾 • 3.创造就业社会
种植制度的建立原则:
1 2 3 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资源; 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生态平衡; 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生产效益。
一、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栽培作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面积。 决定作物布局的因素: 1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2 农产品的社会需求及其价格因素 3 社会发展水平
作物布局的制定原则: (p10)总体表现为以下 几点 1 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效益 2 充分发挥地区 优势 3 用养结合持 续发展

水稻小麦种植规章制度

水稻小麦种植规章制度

水稻小麦种植规章制度
一、地块选择
1.水稻小麦种植应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肥力充足的土地,不宜选择低洼地或盐碱地种植。

2.地块不应过度施用化肥农药,避免土壤污染。

3.轮作原则:水稻小麦应与其他作物轮作,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

二、品种选择
1.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水稻小麦品种,确保产量和品质。

2.选用无农药残留的水稻小麦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3.新品种试验应在专门的试验田进行,确保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施肥管理
1.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作物需求量确定施肥方案,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2.施肥应分为基础施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等阶段,确保作物生长需要。

3.化肥施用量应按比例搭配,避免养分偏斜。

四、灌溉管理
1.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土壤含水量确定灌溉方案,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3.避免因灌溉不当导致水稻小麦生长不良或发生病虫害。

五、病虫害防治
1.定期对水稻小麦进行病虫害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2.采用生物防治、机械防治等绿色防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避免超标施用。

六、采收管理
1.根据作物生长期确定采收时间,避免采收过早或过晚造成产量损失。

2.采收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收割工具,并做好作物包装、储存等工作。

3.及时清理田间秸秆、杂草等农作物残留物,减少病虫害发生风险。

以上是水稻小麦种植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提高水稻小麦种植的效率和产量,确保粮食安全。

作物栽培制度

作物栽培制度

作物栽培制度作物栽培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环节。

它主要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哪里、怎么种的问题。

其基本内容包括:作物布局、复种、间混套作及轮作与连作等。

一、作物布局1.作物布局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它是根据一个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要求、统筹安排生产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

作物布局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计划,是一种作物生产的布署。

(2)作物布局的内容:包括种类布局、品种布局、熟制布局、秧田布局。

(3)作物布局的意义:合理的作物布局应该充分利用资源、满足社会需求及有利于生态平衡和解决各种矛盾。

它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者,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的一项战略部署。

2.影响作物布局的依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1)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主要依据。

作物适应一定的生态环境的特性。

(一种作物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生长,作物对温、光、水、土等的适应)(2)地形地势:不同的地形地势导致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两者情况,作物布局出现东西差异、南北差异、海拔差异等。

(3)农业生产条件影响到作物布局:水利、肥料、劳力、科技、资金等农业设施。

3.作物布局的原则:总的来说就是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作物布局。

(1)兼顾各方需求,进行全面安排。

自给性需求、市场需求、国家政府需求。

(2)以作物生态适应性为基础,保证粮食生产、粮经饲共同发展。

(3)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

(4)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5)讲求经济效益和可行性。

4.作物布局的步骤:(1)明确各方的需求。

(2)分析研究各种资源,明确优势、劣势。

(3)明确适宜本地的作物和品种。

(4)总结历年的作物布局。

(5)确定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熟制、种植方式,从而制定种植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