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XX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XX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XX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XX)、凤阳运动(XX)和中岳运动(XX登封)等。
构造运动1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任何构造运动均会在其当时的地貌、沉积、 变形等多方面留下记录。从而为我们研究构 造运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地貌记录 1、河流阶地(terrace) 1)定义 河谷谷坡上形成的一般洪水不能淹没的阶 梯状地形。河流阶地是因地壳的抬升,河流 下蚀作用加强,使早先的河漫滩沉积物成为 一平坦的台地。
第十三章 构造运动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分类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第四节 地震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分类 一、定义
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地壳运动) 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造成地壳或岩石圈的 机械变形与变位(升、降、旋、褶皱、断裂、 地震、移动)。二、分类Biblioteka 长江三峡地区茅草坝夷平面分布图
• 贡嘎山地区地形与夷平面剖面图(据陈富斌,1992, 有修改)
3、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
落 水 洞 溶 蚀 漏 斗
桂 林 石 林
溶 沟
石 芽
4、洪积扇(diluvial fan)和洪积台地(diluvial upland) 洪积扇和洪积台地一般沿山麓与盆地的过渡带 分布,与山前断裂走向一致。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特征
一、影响范围
构造运动主要发生在岩石圈范围内,因 其动力与地幔软流圈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 我们把岩石圈和软流圈一起称为构造圈。其 深度大约在地面以下220公里,有些构造活动 可发生在720公里以下或更深处。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与幅度 构造运动的速度与幅度在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运动方式,其表现不同。 通常情况下,水平运动的速度和幅度要大于 垂直运动的速度和幅度,构造活动区要大于 构造稳定区。
挽近构造运动:通常将发生在新近纪至全新世 之间(23-0.01Ma)的构造运动称之为挽近 构造运动。该时期的构造运动,现代人已无 法感知,但仍可通过地质、地貌等记录识 别。如河流阶地、海蚀阶地、洪积扇等。 现代构造运动:通常将发生在第四纪全新世以 后(近1万年以来)的构造运动称之为现代 构造运动。尤其是人类有文字记录以来和目 前正在发生的运动最为人们熟知,如地震等。
地球科学概论构造运动
概念和类型
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
运动
引起岩石圈的演变;促使大陆、洋
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盆地和山 脉;同时还引起岩石产状和构造形 态的改变,并导致构造地震的发生
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 按运动的方向分为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传统将构造运动分为
升降运动是一种波及面较广泛、相对比较缓
典型实例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海岸的 塞拉比斯城镇的遗迹,这个镇建于公元前 105年的古罗马时代。从三根大理石柱子上 的生物钻孔等可推测该镇经历了两次下降 和上升的过程
深切河谷:当原先蛇曲形态的河流形成后, 地壳发生上升运动,那么原先蛇曲形态的 河谷被深切至基岩,形成河谷在横剖面上 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极度弯曲 的蛇曲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
物的厚度有一极大值(如浅海中沉积厚度的极 大值不超过200m,河流沉积的最大厚度不超 过深水区在洪水期的深度)。但是,许多地区 都发现岩相类型不变,而沉积物的厚度却大大 超过沉积形成时的极大值 在一定时期内,岩相不变,而沉积物的厚度超 过沉积盆地深度的极大值时,表明是在地壳一 边下降一边沉积的状况下形成的
古构造运动的表现
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由于距今年代久
远,许多标志早已被破坏,只能根据保存在 地壳中的部分遗迹来确定
岩石的岩相变化 岩石的厚度变化 岩层的产状变化 地层的接触关系 岩石的变形
岩石的岩相变化
岩相是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组合,通过岩相分
析可以了解沉积物沉积时的地势高低、水体深 度及海平面的变化状况 沉积岩相反映了特定的古地理环境,古地理环 境在时间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地壳升降运动的 变化 剖面中岩相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地壳升降运 动的表现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一、阜平运动
发生于太古宙末期(2600-2500Ma)形成了华北板块原始大陆型地壳二、吕梁运动
于古元古代后期发生,分为2幕:I幕(主幕)发生在1850Ma左右,II幕发生于1750Ma。
形成了华北板块的原型-原地台
三、晋宁运动
两幕:中元古代I幕(四堡运动),新元古代后期(850-800Ma)II幕,形成扬子大陆板块
四、加里东运动
1、在中国北方,志留纪时期,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使北秦岭洋闭合,形成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
志留纪后期,柴达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北祁连海槽闭合,形成造山带,即加里东祁连运动
2、在中国南方,晚加里东期的广西运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五、海西运动
晚古生代为海西构造阶段,形成联合古大陆。
六、印支运动
发生于晚三叠世,使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七、燕山运动
分为III期,早(J2/J3)、中(K1)、晚(K2),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东部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形成华北、松辽、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八、喜马拉雅运动
分为三幕:
I幕在始新世末-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II幕始于中新世初期,III幕更新世到现在,高原的急剧隆升。
构造运动
剥蚀作用
变质作用
• 变质作用绝大多数与地壳演化进程中地球 内部的热流变化、构造应力或负荷压力等 内部的热流变化、构造应力或负荷压力等 密切有关, 密切有关,少数是由陨石冲击月球和地球 的表面岩石所产生。 岩石所产生 的表面岩石所产生。变质作用是在岩石基 本上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地表的风化 状态下进行的 本上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的。地表的风化 作用和其他外生作用引起岩石的变化, 作用和其他外生作用引起岩石的变化,不 属于变质作用。 属于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 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 变位的机械运动。 变位的机械运动。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 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 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 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 及洋底的增生、 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 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 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 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岩浆运动
• 熔岩流在喷溢过程中,因压力骤降,挥发 分会大量逸失,因此还不是真正的岩浆, 仅是最接近于岩浆的物质。岩浆可以随地 壳活动运移到地壳的不同深处冷凝结晶, 也可以喷溢到地表冷凝固结。自岩浆的产 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成岩的全过程称 岩浆活动或岩浆作用 为岩浆活动 岩浆作用 岩浆活动 岩浆作用(magmatic action)。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叫做火山活 火山活 火山作用(volcanic action)。 动或火山作用 火山作用
风化作用
大气、水汽凝成物及悬浮杂质对暴露物质的 形态、颜色或构成所产生的力学、化学或生物学 作用。 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 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 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的现象水 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 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 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
构造运动的特点
构造运动的特点1.1什么是构造运动?1.1.1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由于地壳和地幔的交替变动,它不断地发生着自身的位置变化。
这种位置的变化称为地壳或地球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表现出很多有规律性的特点。
主要如下: 1.地壳和地幔的交替变动。
地壳内部及其上下层相互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异,这种现象称为地壳的交替变动。
地壳内部各个地方温度和压力不同,导致各地岩石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组合。
地幔的交替变动主要表现为:①变形作用。
地幔交替变动常引起整个地球发生变形作用,如挤压作用、张裂作用、剪切作用、旋转作用、弯曲作用等。
②岩浆活动。
地幔交替变动所形成的岩浆使地幔发生冷却与加热,从而产生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地幔交替变动还可以引起变质作用。
但是,除变形作用外,其他三种地幔交替变动都不能使地壳全部更新,只是地壳某一部分的更新。
当然,这种更新是相对的,绝对的全面更新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地壳交替变动是绝对的,全面的更新是不可能的。
地壳交替变动是地壳的最基本的构造运动。
2.地壳和地幔的不均一性。
构造运动不仅使地壳内部及其上下层相互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异,而且还会使整个地球内部不均一性加强。
地壳内部及其上下层相互间不均一性的加强,可以导致地球表面形态的不均一性。
1.1.2月球的构造运动月球上的山脉、高原、盆地等,不管大小,它们都是在地壳交替变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月球内部结构的变化,也使它们具有了复杂性。
地球是以内部的地壳和地幔的交替变动来影响地球的外部表面的,月球则是通过不均一的构造运动来影响地球的内部结构的。
因此,地球和月球的不均一性,都是整个地球构造运动的外在反映。
2.构造运动的意义由于构造运动,促使地球表面由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所构成的陆地板块,又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边缘海域所形成的海底板块,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挤压,从而导致大陆板块的形成和消亡;另外,地幔的交替变动还可以引起地球的外部形态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变化。
构造运动
岩石暴露在海平面 之上,C和D层被 剥蚀作用去除
岩石沉降到海平 面之下,A和B层 沉积于剥蚀面之 上
平行不整合(假整合)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T C O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油藏剖面示意图
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红色代表充填于背斜圈闭和碳酸盐岩裂隙中的油藏
(3)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 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 连续,两者之间发育剥蚀面。 角度不整合反映显著的水平挤压运动及 伴随的升降运动,与平行不整合相对,一般 认为角度不整合反映了造山运动。
洋中脊处的速率是根据海底磁异常测得的,箭头指示板块运动方向。被绿线连接 的观测站之间利用卫星激光测距法测定现今的板块运动速率,后面标注L和M 的数字表示分别用卫星激光测距和地磁法得到的现今板块运动速率。
塔里木盆地东南部阿尔金断裂造成的水系向同方向偏转现象 (卫星图片)
二. 构造运动在地物上的表现
构造运动按其运动方向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垂直运动可造成地表地势高差改变,引起海陆变迁, 常被称为造陆运动。
水平运动可造成岩层的褶皱与断裂,在岩石圈的一些软 弱带可形成巨大的山脉,因而被称为造山运动。
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
挤压 扩张
剪切
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
升降运动(垂直运动)使某些地区上升成为高地 或丘陵,另一些地区下降成为盆地或平原。
角 度 不 整 合 的 形 成 过 程
角 度 不 整 合
E-Q
T8-
T8
J-K
2
Tg3Βιβλιοθήκη Tg5’ Tg6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由地震剖面揭示的 侏罗-白垩系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地区潜山型油气藏示意图 发育多套角度不整合
构造运动
真倾角与视倾角可用数学式表示
tanβ=tanα· cosω
(三)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产状要素通常是用地质罗
盘直接在岩层面上测得
方位角表示法:一般只测 记倾向和倾角
SW205o∠25o(也可书 写为205o∠25o),前面 是倾向方位角,后面指倾 角,即倾向为南西205o, 倾角25o
这表明沉积岩形成后的构造运动使原来
水平的岩层发生了倾斜
倾斜的岩层是地壳运动的标志
一个地区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从一个侧面记录了 该地区地壳运动的演化历史。因此,通过地层接触关 系的研究,可以追索地壳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演化历 史,确定地质构造的形成时期和岩浆活动时期 反映地壳运动的地层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 合接触两种类型
80 0m
界线 岩层
4)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主要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 倾角,还受地面坡角、坡向与岩层的倾角、倾向 之间关系的影响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与坡度的关系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一般是地面坡度缓, 岩层露头就宽,坡度陡,露头就窄 在陡崖处, 岩层 的顶、底界线在 平面上的投影重 合成一条线, 造 成在平面图上岩 层“尖灭”的假 象。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及所含
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 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 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地层的整合接触反映了在形成这两套地层的地 质时期该地区地壳处于持续地缓慢下降状态, 或虽有短期上升,但沉积作用从未间断,或地 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沉积物一层 层地连续沉积,这样就形成了两套地层的整合 接触关系
真厚度:指岩层顶底面间的垂直距离。
7构造运动
固定论: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
台说为代表。主要观点:地壳以垂直升、降运动为 主导,大陆基底位置从未改变,仅有海陆面积的扩 大或缩小。
活动论:以近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主
要观点:构造运动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导,垂直 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的。强调水平运动的存在,并 不等于否定垂直运动的存在,例如板块的俯冲或仰 冲,地壳的隆起和拗陷,岩层的褶皱和断裂,都会 引起地壳的升降运动。
海平面升降的证据
垂直升降造成的地貌:
河流阶地、准平原、夷平面
垂直运动在地层中的反映 沉积厚度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沉积环境反映垂直升、降变化 沉积厚度反映岩石圈升降幅度
沉积的厚度与地壳下降
垂直运动在地层中的反映
地层—是指具有一定层位或时代含义的一
层或一组岩层,也就是说,当岩层具有了时代 含义后,岩层就成了地层。
整合与平行不整合接触(假整合)
(2)角度不整合
表现:上下两套地层的地层层序不连续,缺失
某一时代地层,岩性及所含化石不一致或突变。上下 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不整合面与上覆新地层平行 与下伏老地层斜切。
说明:老地层形成之后有强烈的构造运降 接受新地层的沉积。
构造旋回
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 规模的造山运动结束。
构造运动期
构造旋回中,强烈的具全球意义的造山运动时期。
地球历史每经过一次大的构造旋 回,都要引起世界性的或区域性的海 陆、气候、生物、环境的巨大变化。 虽然构造运动具有全球的周期性,但 不同地区又有自己的周期性,
构造运动的周期性,自然也就决 定了地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所以地 史可以划分为许多代,代又分为若干 纪,纪还可分为几个世,就是这种阶 段性的反映。
构造运动
几期构造运动1、早古生代时期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1)产生年代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2)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契亚地槽(古大西洋)形成褶皱山地。
地质概论任务-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认识
二、岩石的产状与变形
(一)岩石的产状
1、倾斜岩层
岩层——主要是指成层的沉积岩,包括喷出岩和由二者 经过变质作用而成的变质岩。
单斜岩层(单斜结构)——指一系列岩层经过地壳运动, 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倾角近于一致时,成为单斜岩层。
往往是局部现象,在大范围内则是组成某些大型地质构 造的一部分。
2、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1)产状——是指地质体(岩层、
地质概论
任务15 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认识
一、构造运动的一般特征
构造运动的概念 构造运动——指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
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常和地壳运动混
称,只不过构造运动包括了岩 石圈,但从研究意义上说,我 们现今研究的内容和深度也只 是在地壳的深度范围内。
构造变动——指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性变形。 如褶皱变动、断裂变动。
(3)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①野外记录时一般只记录倾向和倾角两个数据,记
为:135°∠40°,直立产状才记走向。 ②地质图(平面图)上应按方位角在相应位置标出
准确的走向、倾向,并写出倾角。 如:倾斜岩层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46 ③剖面图上表示为: 135
40
(二)岩石的变形 1.弹性变形 2.塑性变形 3.断裂变形 地质构造——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使岩石产生变形 和变位,变位、变形后形成的产物就是地质构造。
包括:倾斜岩层、褶皱、断裂。
本章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求
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方式和表现以及构造运动的原因;掌握岩层 接触关系和初步认识常见的褶皱、断裂构造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岩 层产状要素及测量。掌握几种常用地质图的内容及阅读方法。
学习重点:
地质学基础(06 构造运动)
6.2 地质构造
6.2.2 断层构造 2、形态分类
两盘相对运动,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和枢纽断层。
断层的上盘相对下 盘沿断层面向上滑 动的断层。
6.2 地质构造
6.2.2 断层构造 2、形态分类
两盘相对运动,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和枢纽断层。
是断层两盘顺断层 面走向相对移动的 断层。
3、褶曲的分类
枢纽产状,水平褶曲、倾伏褶曲和倾竖褶曲。
6.2 地质构造
6.2.2 褶皱构造
3、褶曲的分类
轴面及两翼产状,直立褶曲、斜歪褶曲、倒转褶曲和平卧褶曲。
6.2 地质构造
6.2.2 褶皱构造
3、褶曲的分类
长宽比,线状褶曲、短轴褶曲和等轴褶曲。
6.2 地质构造
6.2.2 褶皱构造 4、褶曲的识别 平面上
6.2 地质构造
6.2.3 节理构造
剪节理: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 生的破裂面
主要特征:
a.产状较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b.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 下的擦痕; c.发育于砾石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 一般穿切砾石和脉结物; d.典型的剪节理常常组成x型节理系; 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TP
C
PT
T1 T2 T3 T2 T1
6.2 地质构造
6.2.2 褶皱构造 4、褶曲的识别 平面上
DS
O
SD
O
S
DS O
6.2 地质构造
6.2.2 褶皱构造 4、褶曲的识别 剖面上
6.2 地质构造
6.2.2 褶皱构造 4、褶曲的识别 形成时代
褶曲所包括的最新地层发育时间之后, 其上所发育的最老地层的发育时间之前。
第四章第2节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2.夷平面的概念
夷平面:早先的准平原地区,因构造运动再次活跃,准平原因强烈下 蚀作用。
夷平作用: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削高填底 , 使地表趋于平坦的作用,或称之为准平原化。形成的地形称之为准平原用 而变成山地。山地各山峰组成了高程大致相等的面,该面称之为夷平面。
夷平面的分级 同一地区的夷平面可以有多个。按高程由高到低, 依次分为Ⅰ级、Ⅱ级等。 见P50 图17—9。
第十七章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构造运动
任何构造运动均会在其当时的地貌、沉积、变形等多方面留下记
录。从而为我们研究构造运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地貌记录
1.河流阶地
(1) 河谷谷坡上形成的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 地形,称之为河流阶地。河谷阶地是因地壳的抬
河河
谷
漫床
坡
升,河流下蚀作用加强,使早先的河漫滩沉积物
地震的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烈度与震级、 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岩石性质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有关。 烈度分为12 级,
(3) 地震分类及表现 地震分类:构造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地震表现 :临震前异常、主震阶段的现象、余震。
第十七章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表现
构造运动
2. 岩石圈的水平运动
3.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
由于构造运动的强度不同,全球可分为稳定区与活动区。其活动区多 分布于各板块的边缘,稳定区多分布于各板块的中央。
4.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构造运动期
地质历史中构造运动表现为比较长的平静期与比较短的活动期交替出 现。从而呈现构造运动的周期性。目前已知,地球上有几个重要的构造运 动时期,在这些时期,地壳均发生了剧烈的运动,造成较大范围的构造变 形。见地质年代表。
地概(八、构造运动)
八、构造运动1、构造运动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2、垂直运动(造陆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3、水平运动是指地壳或岩石圈物质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切线方向的运动。
4、造山运动:传统的地质学常把产生强烈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等)并与山系形成紧密相关的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5、新构造运动:人们常把新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
6、现代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
7、古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称古构造运动。
8地形变测量:人们可以凭借测量仪器来观测这种极缓慢的运动。
其基本原理是在现在地形面上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然后用经纬仪与水准仪测量这些观测点的位置及高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此了解地形面的变化情况,并可推断构造运动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地形变测量。
9、河流阶地:地壳运动使河漫滩处于上升状态,则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升高,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10、准平原:流水及其他各种表层地质作用长期共同对陆地表面进行“削高填低”的改造,使广大地区内形成只存在零星分布的、高度不大的剥蚀残丘,整个地区变得比较平坦,这种近似平原的地形称为准平原。
11、夷平面: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
12、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
(分: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
13、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
14、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
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15、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
普通地质学构造运动
剪节理-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特征: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常呈“X”型
张节理-由张应力产生的破裂面 特征:短、小、粗糙不平,延伸不远,豆荚状、树枝状
剪节理-长、大、平直光滑,延伸稳定,常呈“X”型
张节理-短、小、粗糙不平,延伸短,豆荚状、树枝状
joints in columnar basalt
1,水平构造
沉积岩层形成时原始产状大多水平或近水平。如经地壳运 动(垂直抬升)改变了原始位置,但仍保持水平产状的一套水
平岩层组成的构造,称水平构造
2,倾斜构造
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不仅改变了形成时位置,且改变 了原有水平状态,使岩层面与水平面具一定交角,形成倾斜 岩层。倾斜岩层常是其它构造(如褶皱和断裂)的一部分
产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 交线,称走向线,走向 倾向 垂直于走向线沿层面向
状
线两端所指方向称走向 下所引的直线,称倾斜线,
要
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
素
倾角 倾斜线与其在水平 方向,称为倾向
面上的投影线间的夹角
a
c
b
α
水平面
d
e
ab—走向线 ce—倾斜线 cd—倾向 α—倾角
Strike & Dip convention
直立褶皱 斜歪向斜
倒转褶皱
倒转翼
倒转翼
平卧褶皱
褶皱分类—按翼间角分类
•平缓褶皱:>120º •开阔褶皱:120º-70º •中常(闭合)褶皱:70º-30º •紧闭褶皱:<30º
平缓褶皱
开阔褶皱
中常褶皱
紧闭褶皱
褶皱分类—按转折端形态分类
(1)圆弧褶皱 (3)箱状褶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运动(tectogenesis):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目录
特点:
形式:
类型:
特点:
形式:
类型:
展开
特点:
一、构造运动的特点
主要是指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即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1、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地壳自形成以来,在地球的旋转能、重力和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的作用下,以及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作用下,任何区域和任何时间都在发生运动。
构造运动不但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停止。
通常,把新第三纪以来的地壳运动称为新构造运动。
2、构造运动具有方向性
构造运动的方向最基本的有两种: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前者是指地壳部分沿平行于地表即沿地球各地表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后者是指其垂直于地表即沿地球铅垂线方向的升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隆起与拗陷。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构成地壳整个空间变形的两个分量,彼此不能截然分开,但也不能等同起来看待。
它们在具体的空间和时间中的表现常有主次之分,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彼此转化。
3、构造运动具有非均速性
构造运动的速度有快慢,即使缓慢的运动其速度也不是均等的。
总的来说,构造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在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强有弱的。
4、构造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构造运动的幅度常大小不一,这与运动的方向和速度有关。
若运动的方向在长期内保持一致而且速度又较快时,其运动的幅度就增大;若运动的方向变化频繁,其幅度可能就小。
由于地壳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方式不同,其波及的范围也就不同,有的可影响到全球或整个大陆,有的仅涉及局部区域。
形式:
二、地壳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
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使分析地形的形成的基础,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两种运动常常相伴而生,运动的结果都不能任意地加以分隔和区分,实际上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类型:
基本构造类型
1、水平构造
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它在地壳垂直运动影响下未经褶皱变动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
如第三系的红层中常见。
在水平构造中,新岩层总是位于老岩层之上。
2、倾斜构造
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倾斜岩层常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由不均匀的升降运动引起的。
3、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方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叫褶曲。
褶曲仅指岩层的单个弯曲,而岩层的连续弯曲则称为褶皱。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老,两翼的则较新的褶曲。
向斜是核部的岩层相对较新,两翼的则较老的褶曲。
4、断裂构造
岩石受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一定强度时,岩石便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使岩层的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包括两类:按断裂两侧的岩是否发生明显的滑动,可分为节理、断层。
节理是指岩石破裂后无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断层是指岩层或岩体沿断裂面发生较大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的要素有:断层面、断层线、断盘和断距等。
按断层两盘相对移动的关系,断层类型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枢纽断层等。
其它的分类:
1.按照地壳运动方向划分的类型(着眼于空间表现)
垂直运动(“升降运动”、“造陆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
水平运动(“造山运动”——沿地球切线方向)
2.按照构造运动发生的时期划分的类型(着眼于时间分布)
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来)
古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往)
构造运动引起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显,研究得也最清楚。
它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地壳构造运动的表现:
1.现代及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现代构造运动指人类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地壳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指晚第三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
现代地壳运动典型的例证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的一个小城镇遗址。
该遗址保存又三根完好的大理石柱,它的下段被火山灰掩埋过,柱面光滑无痕,中段布满海生动物蛀孔,上段柱面为风化痕迹。
据历史记载,该镇初建于陆地上,后被维苏威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掩埋。
13世纪时,地面沉降到海面以下6米多,致使石柱中段被海生瓣鳃类凿了许多小孔,而上段一直在水面以上,接受风化剥蚀。
后来,该地区上升到海面以上,才修建起现代的波簇里城。
此例充分说明了构造运动可造成沧海桑田之变。
地壳的升降也表现出高出现代海面的海成阶地、海蚀槽、滨海平原等方面。
例如,广州附近的七星岗,可见高出现代海面的波切台及海蚀槽,说明了海岸的上升。
2.古构造运动的表现
从地球产生之日起,构造运动一直在进行中,现代及新构造运动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地貌特征变化,或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反映出来。
地质历史时期发生地壳构造运动,距今久远,无法通过直接测量来了解,但可以根据古构造运动遗留的各种形迹来恢复地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的各种运动情况。
具体说来,保留在岩石地层中的构造形迹,以及地质剖面中的岩相、岩层厚度和层间接触关系能间接地反映出古构造运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