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运动期(幕)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座淡水湖。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巢湖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
巢湖地质构造主要为盆地沉降,被认为是构造构造 - 幕(巢湖盆地第四纪)的一部分。
巢湖盆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的淮河三角洲南缘。
盆地受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控制,斜坡发育,南北两岸高,湖区低。
研究发现,盆地的沉积厚度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加厚的趋势。
巢湖地质年代主要为第四纪,包括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和人类活动时期。
巢湖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沉积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主要是砂砾岩和泥岩,火山碎屑岩主要是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石。
巢湖地质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更新世晚期,随着爪哇减退,长江下游隆起,湖北段从原来的海湾转变为淡水湖泊。
全新世以来,巢湖地质环境逐渐稳定,水域逐渐扩大,沉积物沉积加速。
人类活动时期,人类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对巢湖地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河岸冲刷、水土流失等。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
地质资源方面,巢湖盆地存在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周边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了潜在可能。
地质灾害方面,巢湖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容易
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下陷、滑坡等。
此外,巢湖湖泊自身的生态环境对周边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总结来说,巢湖地质主要受到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同时也需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通山县地质描述
6.3.4 安置点地质综述6.3.4.1 区域地质环境〔1〕气象水文24个居民点评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按地形和气温变化的特点,全县大致分为:中部丘陵平贩温暖湿润区、南北低山丘陵温和阴湿区,南部中低山温凉多雨多雾区.由于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匀,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山区多于丘陵平畈区,水旱灾时有发生.规划安置点未设气象站,其气象资料可借用通山气象站资料.经统计,全年平均日照数1845小时,平均日照率42%.全年平均气温16.3℃,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20℃〔1969年2月1日,九宫山铜鼓凸>,月平均气温为4.7℃;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0.5℃<1978年7月9日,通羊镇>,月平均气温达27.8℃,全年无霜期在226-248天之间.年平均降水量1577.4 毫米,春夏两季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75%,全年暴雨多集中在4-9月份,尤以6-7月次数最多,常常造成洪涝灾害.通山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县境内山溪、河流呈树枝状分布,地表水系发育,河道总长800余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00余米.主要河系5条〔燕厦河、横石河、厦铺河、通羊河、黄沙河〕,流域面积2517平方公里,富水河是通山水系之主流,境内各水系最终均汇入富水河,然后自西向东流入富水水库,经富水水库溢洪注入长江.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富水水库>,中型水库3座<石门、雨山、石门塘>,小<一>型水库14座,小<二>型水库61座,总库容0.995亿立方米<不含富水水库>.塘堰2810处,其中1万立方米以上大塘205处.富水水库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有灌溉、养殖、围垦、灭螺、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Ⅰ〕型水库.水库工程1966年建成.枢纽工程位于阳新县境内,由大坝、溢洪道、发电输水管、电站和总干渠组成.富水水库总库容16.65亿方,最高洪水位62.03米,水位波动约10米,库区跨通山、阳新两县,相应水域面积74.5平方公里,其中通山县占96.5%.截流来水面积2450平方公里,为省管第二大水库.〔2〕区域地质1、区域地质环境通山县地貌为低山丘陵区.境南幕阜山脉绵亘约150公里,为鄂赣界山,平均海拔800米,千米以上山峰10余座,最高点是太阳山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大幕山横卧于北,平均海拔750米,最高点954.1米.县域中部丘陵、盆地交错分布.山地丘陵占国土总面积的78.6%.整个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缓降,最低点在境东富水水库库底,海拔20.13米.总体而言,本区现代构造运动呈现缓慢下降的性质,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带,场区内无大的活动性断裂带通过.2、区域构造与地震据区域资料:通山县位于扬子褶皱台边缘,雪峰台隆起的北缘,是一个构造交接之地,褶皱、断裂等构造在区内比较发育.从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受了多次的构造运动.根据各构造运动时期与其构造变动特点,即可把本区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即:前震旦系地层组成的幕阜山复式背斜;震旦系—中三叠系组成的通山复式向斜、大磨山复式背斜与大冶复式向斜;上白垩系—第三系地层组成的红色构造盆地幕阜山复式背斜为槽型的紧密线状褶皱,以不对称背、向斜为特征.##大磨山复式背斜等为准地台型紧密线状褶皱,向斜较开阔,背斜较紧密,红色构造盆地褶皱较轻微.区内断裂比较发育,可分三组:近东西向的走向断裂,伴随着印支-燕山盖层旋回褶皱运动早期的褶皱而发生;北东向断裂,破坏干扰了印支期的褶皱和断裂;北西向断裂,发生在前两组断裂过后,规模较小.评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区域性东西隆起带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之鄂城-大幕山次级隆起亚带的反接复合部位.本评估区位于通山向斜北侧,坑口背斜南翼.新构造运动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总体趋势是以地壳抬升为主,近期相对稳定,地表剥蚀堆积作用基本达到平衡.从地貌形态和多层溶洞分布标高分析,该处经历了多次升降旋回,通山溶洞中地下河床沉积物分布特点以与溶洞变迁痕迹也显示本处地壳多次抬升,流水继续向下侵蚀.区内未见明显的断裂、褶皱构造,地质构造简单.历史上1993年7月25日##市发生4.1级地震,20##11月26日受##省##地震的影响,地震波与##市全境,震感较强,各类建筑物与室内物品等均有明显晃动现象.但对评估区基本上没有造成危险,基本不构成地震危害.根据国家地震局20##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属无震中分布,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0.35S.区域上新构造活动表现为升降运动方式,具由强变弱的特点,反映区内地壳活动自晚第三纪以来向着趋于稳定的发展阶段.区内近期以来,无震中分布,地表水系广布的特征,均说明本区地壳运动发展趋于稳定状态.6.3.4.2 地形地貌〔1〕九宫山镇富有新村、大畈镇大坑新村安置点区域地处幕阜山脉,属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建设场地所在位置为横石河、富水河一级阶地,在区域地貌上属剥蚀低丘岗地地貌,地形有一定起伏.评估区与周边富有新村地区地面标高58.24-84.41m,相对高差26.17m.大坑新村地区地面标高70.61-93.39m,相对高差22.78m.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完好.〔2〕大畈镇官塘新区、白泥新村、通羊镇衢谭新村、慈口乡中间屋新村、璠西新村、慈口新区、燕厦乡湖畔新村、毛竹坑等八个安置点区域地处幕阜山脉,属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安置点在地貌上属河流一级阶地后缘与构造剥蚀低丘交接部位,地形起伏较大.评估区与周边地区地面标高相对高差较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完好.〔3〕其它14个安置点区域地处幕阜山脉,属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安置点在地貌上属剥蚀残丘岗地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残丘丘顶一般呈浑圆状,坡角一般小于30度,主要以果园种植为主,评估区与周边地区地面标高地面标高地面标高55.11-96.58m,相对高差41.47m.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生态环境保持完好.6.3.4.3 地层岩性〔1〕大畈镇官塘新区、慈口乡中间屋新村、璠西新村、燕厦乡湖畔新村4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与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生物屑灰岩〔O1h〕地层组成.各地层单位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褐红色含砾粉质粘土,稍湿,硬塑、粘土夹砾石成份多为灰岩,呈棱角-次棱角状,厚度2-15m.2.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生物屑灰岩〔O1h〕: 灰色,微风化,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坚硬,溶蚀裂隙不甚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2〕大畈镇白泥新村、慈口乡慈口新区2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与奥陶系下统大湾组泥质瘤状灰岩〔O1d〕地层组成.各地层单位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褐红色含砾粉质粘土,稍湿,硬塑,砾石成份多为灰岩,呈棱角-次棱角状,厚度0-5m.2.奥陶系下统大湾组泥质瘤状灰岩〔O1d〕: 紫红色,中风化,泥质瘤状结构,中厚层块状构造,岩石坚硬,溶蚀裂隙不甚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3〕慈口乡大竹新村、老屋新村、石印新村、茶园新村、通羊镇港口北、港口南、衢谭新村、厦铺镇厦铺新村等8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与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页岩地层组成.各地层岩性特征叙述如下:1、第四系残坡积层〔Q edl〕:灰黄色粉质粘土、粘土夹砾石,厚度1-3m.2、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页岩: 黄绿色,强风化,裂隙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溥层状构造.〔4〕洪港镇毛田河新区、洪港新村、九宫山镇富有新村、大畈镇杉木园新村4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冲洪积层与志留系中统〔S2f〕粉砂质页岩地层组成.各地层岩性特征叙述如下:1、第四系冲洪积层〔Q apl〕:灰褐色淤泥质粘土、砂砾石,厚度2-15m.2、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粉砂质页岩: 黄绿色,强风化,裂隙发育,主要矿物成分为粘土矿物,粉砂泥质结构,溥层状构造.〔5〕燕厦乡北冲村石木地、毛竹坑、燕厦新村、大畈镇大坑新村、南林桥镇石垅新区、通羊镇移民新区6个安置点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与区域地质资料,评估区内地层由第四系冲洪积层与白垩-第三系<K-R>紫红色粉砂岩、砾岩地层组成.各地层单位岩性特征分述如下:1、第四系冲洪积层〔Q apl〕:灰黄色粉质粘土、粘土夹砾石,厚度0.5-6m.2、白垩-第三系<K-R>砾岩: 紫红色,粉砂结构、砾质结构,块状构造,中风化,岩石较坚硬,裂隙较发育,主要成份为碳酸盐岩.6.3.4.4 水文地质通山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县境内山溪、河流呈树枝状分布,富水河是通山水系之主流,境内各水系最终均汇入富水河.然后自西向东流入富水水库.经富水水库溢洪注入长江.于富水河畔中段,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大气降水以临时坡面迳流或渗水方式运移,一部分汇入富水水库,另一部分垂直入渗,形成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溶裂隙水.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简单,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均随季节变化明显,水量、水位在枯、丰水期的差值较大,这种动态特征,特别是富水水库水位的变化对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造成了有利的水文地质条件.但评估区特别是房屋建设区位于富水水库水位线之上,一般高差都超过30m左右,故富水水库与地下水变化对评估区的影响小.总体而言,评估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地下水位和地表水位随季节变化比较大,对评估区建设造成影响的较小.6.3.4.5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根据现场调查,评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较好.安置点地形总体起伏较大,但岩层较稳定,裂隙弱发育,未发现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痕迹.目前整体上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历史上未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区内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但不足以造成地质灾害,对于平地稀少的山区县来说,本区建设安置点是适宜的.综上所述,评估区地质灾害弱发育,现状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小.6.3.4.6 场地稳定性与建筑适宜性评价〔1〕分区标准根据《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X》〔CJJ57-94〕结合场地实际情况将规划区进行建筑适宜程度分区.〔2〕场地评价评估区内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简单,目前无地质灾害发生,现状处于稳定状态,工程建设开工后,其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的可能性较小,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也较小,整体危害程度较轻,且防治工程简单,易于处理.因此,按照上述分区原则,将评估区建设场地适宜性级别确定为适宜.6.3.4.7 基础型式与持力层选择拟建安置点主要为低层民用建筑,建筑荷载不大,对地基要求不高,场地内覆盖层厚度小于2m,建议建筑物基础型式采用浅基础〔条形基础〕.场地内覆盖层分布不均,下伏基岩面起伏不定,若地基不均一,易造成不均匀沉陷变形,而场地覆盖层厚度小,易于清除.因此,建议选用基岩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6.3.4.8 工程地质基本结论与建议〔1〕工程地质基本结论1、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简单,但建设项目为新建村庄,属于较重要大建设项目,24个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为三级.2、目前为止,评估区未发生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弱,岩土体处于自然稳定状态,地质灾害不发育.3、该项目在工程建设中对周围地质环境做了一定的改造,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工程建成后,潜在的工程问题是由于边坡失稳后引起的掉块、崩塌、滑坡、泥石流;富余土石方不合理堆放引起水土流失、泥石流;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墙体开裂等地质灾害,只要做好正确有效的防止工作,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低.4、综合考虑评估区环境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其危害性程度,并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结果,将整个拟建区划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较小区.5、该项目在施工中与建设完成后采取恰当有效的防治措施后,可消除或减轻不利因素,排除隐患,避免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故拟建场地与周围地质环境基本适宜于项目建设.〔2〕工程地质建议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是确保评估区内各工程设施不受地质灾害的威胁,避免人员生命财产损失,确保建设工程正常运行,从而促进当地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建设工程的安全,在工程建设中和工程建成后,需做必要的防治工作.具体防治措施如下:1、工程建设前,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2、建议建设单位结合当地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有效做好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3、场地平整填方地段严格按照相关规X施工,分层碾压夯实,并经填土检验,确定其工程特性指标,防止填土不实引起不均匀沉降.4、工程建设前,场地内应通盘做好防排水工程,确保地表水顺畅外排.5、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御、监测体系,发现问题与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便于与时采取措施.6、尽量避免或减少场地与周边振动荷载对场地影响.7、场地基础施工应选择少雨季节.。
潜山油气藏勘探与开发
潜山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藏调研第一章综述第一节潜山的概念潜山(Buried hills)一词,较早见于赛德尼.鲍尔斯(Sidney . Powers)的论文《潜山与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重要性》中(美国经济地质学,一九二二年第十七卷),后来,其它地质学家也使用了这一术语,如A . I .莱复生(Levorsen)在其《石油地质学》一书中就提到潜山,系指在盆地接受沉积前就已形成的基岩古地貌山,后来被新地层所覆盖埋藏而形成的潜伏山。
我国1982年出版的《潜山油气藏》(华北石油勘探开发设计研究院,1982)一书中提出,凡是现今被不整合埋藏在年轻盖层下,属于基底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它包括了后期由于基岩块体翘倾,所形成的基岩突起,都称为潜山。
还有一部分学者把潜山油气藏称之为基岩油气藏,如兰德斯(Landes,1960)认为基岩油气藏和一般油气藏的主要区别在于烃源层位于储层之上。
后来一些学者进一步定义为:基岩油气藏位于一个大的区域性不整合面下的比较老的基岩中,烃源层多数位于不整合面之上,但有少数烃源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储层之上,这种油气藏统称基岩油气藏。
第二节潜山的分类潜山分类有多种多样,主要有按成因、形态、岩性等来进行分类。
一、按成因分为地貌山、构造山和构造—地貌山1、地貌山: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潜山,就是在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基底就存在地形上突起,并遭受风化、剥蚀、淋滤,后期被年轻的盖层埋藏形成的潜山。
这类潜山的储集体的孔、洞、缝一般都很发育。
2、构造山:主要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潜山,就是上覆盖层沉积前,在不整合面上不存在或仅有微弱的地貌显示,主要是在盖层沉积期或沉积以后,由于构造变动产生的褶皱、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山或后成潜山。
其特征是潜山侵蚀面与上覆层产状平行,断棱或褶皱的核部是潜山的最高部位。
构造山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断块山和褶皱山,断块山在冀中坳陷较发育,褶皱山尚未发现。
地史学八大运动
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3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分布影响: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的海槽和滇东一带由陆相泥盆系以外,华南其他地区均未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是华南形成同一板块,使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发生改变,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海,北方地区为陆地。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沉积,志留纪后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5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
“”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
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
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
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
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
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
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
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
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
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
德州的地质
德州的地质德州市所处大地构造部位属华北地台,辽冀台向斜,三级构造单元为临清坳断区,四级构造单元为德州凹陷。
新构造一级单元为鲁西北沉降平原,二级单元为惠民新生代断陷坳陷强烈沉降区。
德州市地下为一向南突出的凹陷地形,称德州凹陷。
该凹陷地处临清坳陷北部,北临埕宁隆起和吴桥凹陷,南靠高唐至恩城凸起,东临陵县至肖庄凸起,西接武城凸起,凹陷与周围的接触关系均为断层接触或断尖接触。
德州地层活动性断裂发育属新生代活动性断裂,走向均为北东和北北东向。
德州周围有6条活动性断裂:即沧东断裂、杨家堡至边临镇断裂、惠民断裂、渤海农场至陵县断裂和聊考断裂。
其中,聊考断裂和沧东断裂是影响本地稳定性的主要构造因素。
今约3.6亿年),长期处于上升剥蚀状态,华北(整个山东在内)上升为隆起(在此之前整个华北一片汪洋大海),使本区缺失古生界的上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迭、三迭系地层,此时形成一系列奥陶系基底大断层。
这些断层长期活动,互相切割,形成以断块山、残丘山为主体的潜山群,升降幅度、产状变化大,奠定了德州凹陷基底构造格架和古隆起型沉积背景。
加里东运动末期(距今约1.5—1.9亿年),本区下沉,沉积了巨厚的中生界侏罗、白垩系地层。
此时古生代时期一些基底断裂继续活动生长发育,使中生代地层也形成了一系列断块山和残丘山及断阶凹陷。
地壳运动在侏罗纪、白垩纪中的燕山运动时期(距今约1.5亿~6千万年),整个凹陷又上升剥蚀,形成中生代地层区域性不整合面,并伴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现今钻遇的玄武岩、安山岩、辉绿岩等火成岩。
又因气候温暖、生物繁茂,为该期成煤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燕山运动末期,凹陷又继续下沉,形成一套很厚的新生代下第三系孔店组地层。
前时期的老断层仍在活动,并伴有深层岩浆侵入,在古构造背景上形成孔店组地层的披覆和断块构造。
第三纪地壳运动的华北运动I幕(济阳运动)时期(距今约4千万年),凹陷又一次上升剥蚀,形成了孔店组顶(或沙阿街组底)区域性不整合面。
地质年代来源汇总
燕山运动 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今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地槽-地台说
四川盆地的演化历史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着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第十四次课:第五章油气藏(2)
大中型油气田 分布与构造活 动带
BZ25BZ25-1
PL19PL19-3
BZ34 晚期快速充注模式
断裂贯通型幕式快速多层系充注模式
BZ34-7-1 BZ34-6-1 (投影)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海拔(-m) m) 3000 3500 4000 4500 E2s3+4+ E1-2k 5000 5500 6000 活跃烃 源岩范围 贯通型 断裂通道 油气层 T8 N1g E 3d E3s1+2 T3 T5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0 5 km Qp+N2m BZ34-5-1 BZ34-4-1 (投影) (投影) BZ34-2-1 (投影) N BZ28-2-1 0 500 1000 1500 T0 2000 2500 3000
四、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 1.概念 1.概念 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生长 流体包裹体是矿物生长 过程中, 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 晶格的缺陷和窝穴中的 成矿流体
按成分: 有机包裹体( 按成分 : 有机包裹体 ( 油 、 气)、盐水包裹体 按相态:液体包裹体, 按相态:液体包裹体,气体 包裹体, 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
三、油藏饱和压力法确定油气成藏时间 1、基本概念 饱和压力: 饱和压力:溶解于原油中的天然气开始从 原油中分离出来时的压力。 原油中分离出来时的压力。 饱和油藏:原油被天然气饱和的油藏。 饱和油藏:原油被天然气饱和的油藏。 油藏压力等于饱和压力 不饱和油藏:原油没有被天然气饱和的油藏。 不饱和油藏:原油没有被天然气饱和的油藏。 油藏压力高于饱和压力
(2)部分破坏 (2)部分破坏
油气藏的盖层遭受断裂的破坏, 油气藏的盖层遭受断裂的破坏, 油气部分沿断裂发生运移
中国几大构造期次
中国几大构造期次加里东期5.7—4亿年,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狭义的指志留纪末期的运动(早古生代末期)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俄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海西期410~250Ma;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晚古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中石炭世开始海退,接着在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之间,就开始了海西褶皱运动。
这个造山运动在二叠纪结束,从石炭纪末到二叠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
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主要有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蒙古、长白—兴安褶皱带、秦岭—昆仑褶皱带、祁连山、天山等。
海西褶皱运动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至此,亚洲大陆的面积又一次扩展,而地槽却又一次缩小了印支期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
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地质构造运动期大汇总(选编精简)
【迁西运动】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五台运动】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胶东运动】【鞍山运动】【兴和运动】相当于五台运动。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栾川运动】【中条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
【蓟县运动】晚前寒武纪的一次地壳上升运动。
是根据下寒武统砾状灰岩(府君山组)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景儿峪组千枚岩之间的平行不整合确定的。
仅局部有微角度不整合。
【加里东运动】Caledonian orogeny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
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
那里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
传统的加里东运动仅指早古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海西运动】Hercynian orogeny又称华力西运动(Variscan orogeny)。
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燕山运动】Yanshanian movement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重要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
燕山期为中国重要的形变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中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
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壳运动,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乃至部分特提斯带等都有重要影响,因而燕山运动应属洲际性的重要构造运动。
朝阳沟——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
朝阳沟——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特征王丽丽【摘要】通过对朝阳沟—长春岭地区沉积、构造、成藏系统研究,认识到朝长地区处于三肇和王府两个有效生烃凹陷之间,油源丰富、多期发育的河道砂体为油气提供了储集空间、地层超压成为油气向下排的动力、砂体与断裂的斜交构成油气运聚的通道;识别出朝长地区主要发育岩性、断层-岩性、岩性-断层等多种油气藏类型;认清了上生下储短距离运聚、中距离侧向运聚、远距离侧向运聚等油气成藏模式;预测了Ⅰ、Ⅱ、Ⅲ三类含油气有利区。
%The study from thesediments,structure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ystems in Chaoyanggou-Changchunling area(Chao-Chang area for short) shows that this area is located between two effective hydrocarbon source sags of Sanzhao and Wangfu,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that abundant oil sources and multistage channel sands provided reservoir space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trata overpressure became driving force of oil and gas drainage downward;the oblique crossing of the sand and fault formed channel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Also,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re are multiple types of reservoirs in Chao-Chang area,including lithologic,structural-lithologic and lithologic-structural one,and many models for short-middle-remote distance later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with source bed in recent formations and reservoir bed in ancient formations.Finally,this paper presents prediction of three favorable oil-gas bearing areas of Class-Ⅰ,Class-Ⅱ and Class-Ⅲ in this area.【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3页(P456-458)【关键词】朝长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模式【作者】王丽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朝阳沟—长春岭地区西起肇州头台油田,东至太平庄气田,北邻榆树林油田,南至王府凹陷,勘探面积约6 600 km2,主要目的层为扶余油层。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与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 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与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1.1基底特征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与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1.2区域构造特征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与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盆地内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范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内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1〕川东南坳褶区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与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与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2〕川中隆起区介于华蓥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之间,包括川中平缓褶带和川西南低陡褶带,是盆地内褶皱最弱的地区.区内构造平缓,断层少见,地层倾角仅1°~5°,少有大于10°者,均属平缓褶皱类型.构造线方向多呈近东西向,但受邻区影响,也有北东和北西向者,个别呈现旋卷构造,如威远、中台山等构造.3〕川西北坳陷区指龙泉山以西的川西和川北地区,包括川西低陡构造带和川北低平构造带,是盆地内白垩系、古近系主要分布和第四系大片覆盖区,也是川西北前陆盆地—中新生代主要坳陷区.区内南段和靠盆地西缘的山前带因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带影响,表皮褶皱强烈.北段主要为一区域大向斜〔梓潼凹陷和苍溪向斜〕以与九龙山和南阳场构造带褶皱平缓,只有龙门山前山带印支期构造褶皱强烈.背斜构造类型划分四川盆地是一个以压性为主、兼具扭动的压扭性盆地,受基底和盖层沉积幅度的影响,环绕川中刚硬基底,在盆地不同地区形成了多种形式的背斜构造,有的地面显现,有的则潜伏地下.背斜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法很多,有的根据褶皱强度、构造顶部和两翼倾角大小、褶皱强度系数〔闭合度/短轴〕、受力性质……等等.本书从油气富集与保存角度出发,结合构造特征分析,将四川盆地背斜构造分为梳状、似梳状、箱状、膝状、高丘状、低丘状等6 种类型.1〕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强、顶部尖、两翼陡、构造狭窄,褶皱强烈,两翼伴有倾轴逆断层,以陡翼最发育.地腹构造多向缓翼偏移,在断下盘常形成陡带—牵引次一级潜伏构造.梳状背斜主体的嘉二段石膏层〔区域盖层〕被破坏后,一般只有残余气藏;下盘潜伏构造是主要的找气圈闭.2〕似梳状背斜该类构造受力中等,顶部圆缓,翼部稍陡,两翼倾角一般<45°,构造褶皱适中,形态较完整,沿长轴裂缝发育.当地腹断层切轴、切顶时会造成气藏散失.似梳状构造顶部也有相对尖陡者,核部地层出露较老,嘉陵江组区域盖层遭受破坏,使气藏的保存条件变差.3〕箱状背斜多为狭长型构造,受力较强,其显著特点是顶部宽平、两翼陡峻,张应力集中在构造顶部,沿长轴与宽缓的顶部裂缝发育〔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一般有利于天然气富集与保存.但该类构造向地腹深处有变尖变陡的趋势,且伴有切轴逆断层发育,不利于气藏保存.4〕膝状背斜该类构造的形态和裂缝发育特征,和箱状构造相似,顶部平缓,一翼陡、一翼缓,呈不对称状,地腹主断层多发生在陡翼,缓翼断层规模小,一般构造的完整性较好,且沿轴部裂缝发育,有利于气藏的富集和保存.5〕高丘状背斜该类构造褶皱强度弱,多为短轴背斜,顶圆翼缓〔<25°〕,常不对称.沿长轴和顶部除纵、横张缝外,还有扭张缝发育,形成网状渗滤通道,有利于气藏高产.高丘状构造出露地层新,褶皱适中,地腹断层发育的规模不大,是含气条件较理想的构造.6〕低丘状背斜该类构造一般多为区域向斜中的低平穹隆背斜,褶皱平缓,上下构造形态变异小.有时受断层或不同组系构造的影响,在地腹形成局部潜伏高点.由于受力弱,裂缝发育程度不均,有利于气藏保存,但高产条件较差.1.3断裂发育特征四川盆地定型在喜山期,是水平应力挤压作用的结果.由挤压褶皱相伴生的地层断裂属逆断层性质.从油气勘探的实用性出发,本书姑且将盆地的断裂分为深大断裂〔含基底断裂〕和一般断裂.深大断裂对区域构造的控制作用四川盆地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深大断裂对构造格局的控制是十分明显的.如龙门山、城口、安宁河等断裂都是发生在晋宁期的深断裂,是造成断层两侧地质构造迥然不同和引起周边古陆变迁与构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类不同地史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底断裂,是地台内部的次一级深大断裂,对盆地边界的形成、盆地内部隆起和坳陷的变迁以与区域岩性岩相变化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如华蓥山、龙泉山断裂,是盆内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两者之间为川中隆起区,华蓥山以东是川东南坳褶区,龙泉山以西是川西坳陷区;同时在它们的两侧,对各时代地层的缺留、岩性岩相的变迁都有明显的区别.又如建始~彭水、普雄河~小江、峨眉山~瓦山等断裂,对盆地东南和西南边界的控制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影响除上述深大断裂、基底断裂外,一般在特定的地质时期内,断裂活动的时间相对短、且受构造滑脱层控制的、与构造褶皱带或局部构造相伴生的断裂,这里统称一般断裂.一般断裂对局部构造垂向变异产生重要影响.如川东高陡构造,浅层断裂不发育,构造完整;中层〔嘉一段~石炭系厚约1300m〕构造对应浅层构造的陡翼和缓翼肩部,发育了倾轴逆断层,形成断垒式主体背斜,其背斜轴部向浅层构造缓翼偏移1~2km;陡翼断下盘出现主断凹,与浅层构造轴部相对应;过主断凹连接潜伏构造,与浅层构造陡翼或陡缓转折带相对应;在地面构造缓翼,因构造干扰复合形成舒缓带,对应中层构造缓翼倾轴断层上盘,出现潜高,且与主体背斜间有缓断凹相隔.深层〔志留系滑脱层与其以下地层〕构造褶皱趋于平缓.又如川西低陡构造,受加里东古隆起影响,二叠系与寒武系直接接触;印支期以来受龙门山逆掩推覆影响,在其前渊坳陷,形成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直到喜山期沿中三叠统形成"L 型"滑脱面表皮褶皱,两期构造在滑脱断层面上下的形态变异是极为复杂的.1.4构造与油气的关系众所周知,油气藏形成离不开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与其上覆岩层要素与圈闭形成和烃类的生成、运移与聚集作用的综合.十分明显3 大地质要素和4 大地质作用,离开了构造运动促进了沉积盆地的形成——"没有盆地,便没有石油"这一精辟的论断;构造运动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充填,才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的物质基础;构造运动对成烃作用产生影响,改善了地壳的莫霍面以上的地温梯度以与构造多旋回导致生烃作用多旋回;构造活动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因为油气进入储集层即开始二次运移,但大规模的区域构造运动,才是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有了充足的浮力和水动力〕.下面着重介绍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聚集与破坏作用.构造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构造运动促使岩层发生形变而形成背斜褶皱、断裂构造等.当构造圈闭的形成时间与运聚期配置就能形成各种构造油气藏.据统计,世界特大型、大型气田的圈闭中,构造背斜、断背斜约占70%以上,我国大中型气田占70%;四川盆地背斜油气田的比例更高,即便是有地层、岩性因素形成的复合圈闭,几乎都要有背斜因素的配置.纯粹的地层或岩性圈闭,因其裂缝不发育,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很难形成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藏.构造活动期与生气期的关系,决定天然气资源聚集程度在一个含油气盆地中,只有那些在区域性大规模油气运移以前或同时形成的构造圈闭,才有可能聚集油气形成构造油气藏.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构造是很完整的,它的圈闭面积850km2,闭合度895m,无论从圈闭面积还是闭合度讲,震旦系气藏的充满程度只有25%.这就不能不令人考虑成藏的关键时刻的配置问题.震旦、寒武系源岩的成油高峰期在二叠系、成气高峰期在侏罗系,而构造最终形成在第三纪,好比客人错过了宴席时间!所幸的是,它位于加里东古隆起的上斜坡,在古隆起上的古气藏调整中,保存了残余气藏.相反,位于古隆起下斜坡至坳陷的构造,不仅生气高峰期提前,而且构造条件也远不与威远,所以经历30 余年对震旦系追索式勘探,均以无果而终.构造活动对聚集成藏的天然气的破坏与再调整作用在地质历史中已形成的天然气藏能否存在,决定于天然气藏形成后是否遭受破坏或改造.若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最后一幕构造运动则决定盆地的地质构造现状,是最终控制天然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于是可能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继承性发展的构造,促使原有圈闭进一步发育定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如上述威远构造;另一种是构造活动比较强烈,改变了原来构造面貌,打破了已有的油气聚集平衡状态,使油气重新分配,如川东石炭系气藏.与此同时,由于天然气要求盖层和遮挡条件比石油更严密,强烈的构造运动直接造成气藏的破坏,如川东高陡构造的主体,出露地层老,嘉二段石膏层被剥蚀的构造圈闭,一般无石炭系气藏存在.四川盆地的构造定型是喜山期,一般都晚于侏罗系与其以下烃源岩的生烃高峰期,通过该期构造活动的再调整作用,所以现今所发现气藏,基本上都是晚期成藏.天然气晚期成藏比石油成藏更普遍.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疏导与散失作用大量油气勘探事实表明,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双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即人们通常谓称的烃源断层与溢散断层.毫无疑问,断层切割地层,断层面与其伴生的裂缝,提供了渗流通道,促使油气运移,特别是天然气,由于它的流动性强,又具有弹性驱动〔流体势差条件下〕的特点,发生长距离运移,一旦有储层的圈闭存在,就能聚集成藏.所以,次生气藏比次生油藏更普遍,如川##区的蓬莱镇组等气藏.本来中上侏罗统河道砂岩储层,发育在大套红层泥岩中,距下伏上三叠统须五段煤系源岩约,如果缺乏烃源断层是很难成藏的.与此同时,断层在切割地层中,往往不仅破坏了圈闭的完整性,而且破坏了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不利于油气保存,甚至使圈闭中已聚集的油气被渗漏散失.大量的地面油气苗或呈串珠状分散的油气化探异常,无不例外地说明,这种溢散断层〔包括伴生的裂缝〕对盖层,包括直接和间接盖层的破坏或者造成断层上、下盘疏导层〔储层〕对接而丧失了侧向遮挡条件.大量的断层研究表明,断层对油气的保存,一般地说,断层未切穿所有盖层〔即不通天〕;断层与其圈闭的搭配的〔断点〕低;断层上、下盘地层无疏导层;平缓断层比陡倾断层的上覆地层应力大〔闭合性好〕以与断层的性质、要素、发生与演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对断层封闭性做出符合实际的评价.2.地层特征四川盆地地层层系齐全、厚度大,具有多层系、多旋回的特点.盆地边缘主要分布元古界、古生界.大凉山、龙门山、米仓山还有岩浆岩出露,构成环绕四川盆地的周边.此外,华蓥山背斜核部有古生界出露;中生界遍与盆地内部;新生界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与现代河流的两岸.盆地基底为中上元古代前震旦系,主要由一套变质岩与岩浆岩组成,厚度1000m 至愈10000m.其上覆盖层的沉积时代齐全,总厚4000~12000m.四川盆地的构造发展与演化,决定了它的沉积物充填类型.古生代以拉张为主,以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在海侵早期,泥质岩类发育;海退晚期,盆地中部潮坪〔Z2dn、C2hl〕、礁〔P2ch〕相发育.中生代三叠纪盆地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以碳酸盐岩蒸发海台地相沉积为特征,受海水频繁进退影响,滩相或潮坪相发育.印支早期〔T2 末〕海水退缩,上三叠统除在川西坳陷残留海相向湖相的砂、泥岩沉积外,中生代侏罗纪盆地转向挤压为主,在龙门山、大巴山前渊坳陷形成前陆盆地,其中川西坳陷形成巨厚的须家河组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最厚逾4000m〕;在大巴山前渊,侏罗系~白垩系河、湖相沉积厚逾6000m.四川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征,决定了它的多生、储、盖组合.2.1烃源岩特征地壳中天然气与石油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但是,基于烃源岩的类型不同,其干酪根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含凝析油〕的数量和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天然气为主,通常称为气源岩;以藻类和低等水生物为主的烃源岩一般以生成液态烃为主,通常称为油源岩.但随着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增高,形成石油的各类油源岩也是生成天然气的重要气源岩.根据岩相、岩性、有机质类型、可溶组分的组成、烃源岩构成和烃演化特征,四川盆地存在3 大类源岩:煤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包括煤系泥质岩和煤,是有潜在成烃远景的天然气源岩,即通常谓称的煤成气.据H/C 和O/C 原子比统计,煤系烃源岩属腐殖型〔Ⅲ型〕有机质,少部分滨海沼泽相煤属Ⅱ型有机质.煤系烃源岩除生气为主外,也可生成少量原油与凝析油.四川盆地煤系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4%、1.0%~1.5%,均以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岩〔非煤系〕烃源岩泥质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类型.根据沉积环境和演化特点,又分以古生代为主的海相沉积黑色页岩烃源岩—寒武系和志留系;以中生代湖相沉积为主的泥质烃源岩—侏罗系.寒武系、志留系、侏罗系的泥质岩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0.67%、0.83%、0.88%,它们以Ⅰ型干酪根为主,Ⅱ型次之,少量为Ⅲ型.碳酸盐岩烃源岩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特别发育,从震旦系~中三叠统都有分布.但大多数有机碳含量低,热演化程度高,除了一些薄层烃源岩外,真正够格的烃源岩非下二叠统碳酸盐岩〔有机碳含量0.34%~0.94%〕莫属.除此,还有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介壳灰岩〔有机碳含量0.34%〕.它们均属Ⅰ型和Ⅱ型干酪根.以上,有关有效烃岩的判识指标与评价方法,参见《天然气资源勘探》一书P34~36.资源评价结果根据2002 年最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四川盆地的石油总地质资源量为4.26×108t,剩余地质资源量3.57×108t;天然气总地质资源量5.35×1012m3;剩余地质资源量4.63×1012m3.1〕资源的层位分布特征石油资源均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资源分布在侏罗系~寒武系,共12 个组系.其中,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三叠统和石炭系相对丰富,约占盆地的51%;其次是侏罗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分别占盆地的8%~9%;资源量最少的层系是下古生界和震旦系,分别占盆地的2%~3%.2〕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石油资源仅分布在盆地的川中、川东和川北3 个区块.其中,川中区块最多,占盆地的48%;川东和川北区块分别占盆地的29%和23%.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盆地的6 个区块.川东区块最为丰富,占盆地的43.26%;其次依次是川西〔占23.46%〕、川中〔占12.43%〕、川北〔占9.65%〕、川西南和川南区块〔分别占6.22%和4.98%〕.3〕资源的深度分布特征四川盆地石油资源基本分布在3000m 内.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2000~3500m 中深层,约占41%;次为3500~4500m 的深层,约占31%;小于2000m 的浅层和大于4500m 的超深层,各占14%左右.此外,从天然气成因看,以海相油型气为主,约占盆地的71%;其次为煤型气,约占25%.从天然气地理环境看,有49%的资源分布在丘陵地区;次为山区,约占38%;平原区仅占13%,且主要集中在川西区块.2.2储集层特征四川盆地已发现的储集层从震旦系到上侏罗统计有25 个之多,随着新区、新的领域勘探,新的储集层还在继续发现.从岩石类型讲主要是碳酸盐岩,次为碎屑岩,罕见玄武岩.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至震旦系,包括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雷三段、雷一 1 亚段;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的嘉五段、嘉四 1 亚段、嘉三段、嘉二3 亚段、嘉二2 亚段、嘉二1~嘉一段和飞仙关组的飞一~三段;上二叠统的长兴组,下二叠统的茅口组和栖霞组;石炭系的黄龙组;下奥陶统;寒武系洗象池组、遇仙寺组和上震旦统灯影组等,均属于海相碳酸盐岩.另有下侏罗统的大安寨介壳灰岩,属湖泊相碳酸盐岩.控制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国内外已发现的海相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发育于浅水台地相、蒸发海台地相、滩坝相、生物礁相和藻成因白云岩相中.四川盆地也无例外,如震旦系潮坪相粘连藻白云岩,石炭系潮坪相白云岩,长兴组生物礁相白云岩,飞仙关组台地边缘滩鲕粒白云岩,嘉陵江组粒屑滩白云岩以与雷口坡组潮坪相白云岩等,这些有利沉积岩相经过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晚期成岩作用以与构造期改造,原生孔隙几乎殆尽,而保留了各式各样的溶蚀孔、洞、缝、喉道,一般形成裂缝~孔隙型或孔〔洞〕隙型储渗体.2〕有利的成岩作用有利的成岩作用,包括准同生期、表生期和早、晚期成岩等作用.实压、压溶、胶结、充填作用等,对储集空间产生不利的影响.准同生期在其海〔湖〕底、潮上,大气淡水产生混合水环境,易形成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特别是对上述有利的碳酸盐岩沉积相带更为有利.早期成岩和晚期成岩作用,分别发生在浅埋藏和中深~深埋藏环境,受大气淡水、地层水性质、有机质演化和地温、地压等因素影响,产生埋藏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化、大气淡水溶蚀和有机酸溶蚀等作用,促使孔隙体积增大.表生成岩作用,是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进入表生成岩环境,使已固结成岩地层遭受风化淋滤、剥蚀,在古岩溶渗流带和潜流带顶部形成溶蚀孔、洞、缝,有利于储集层发育.四川盆地震旦纪末的桐湾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下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中三叠世末的印支运动等,都在相对应地层的剥蚀面附近形成了风化壳,有利于碳酸盐岩孔洞~裂缝型储层发育.3〕构造作用四川盆地自中三叠世末至今,发生的印支~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从形成盆地雏形直到定型,由于东南方向的太平洋板块向扬子板块俯冲,印度板块与亚殴板块的碰撞,在强大挤压应力作用下,伴随褶皱、断裂产生了大量的挤压、扭压裂缝,在力学中和面以上属张开性质,对储层,特别是致密层段改造产生重要的影响.据研究,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与岩石力学性质〔脆性〕、岩石成分〔质纯〕、地层厚度〔薄层〕等密切相关.因此,四川盆地二、三叠系中的性脆、质纯、薄层、致密碳酸盐岩的裂缝型储层发育〔表2-1〕.碎屑岩储层碎屑岩储层发育于上三叠统和侏罗系砂岩.包括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须六段厚层块状砂岩,侏罗系下统的珍珠冲段、凉高山段,中统的沙溪庙组、遂宁组和上统的蓬莱镇组薄砂层.控制有利碎屑岩储层发育的因素有:1〕有利的沉积相。
川西地区构造运动期简表
3200 陆核形成 3600
0.012 2.6 5.3 23.3 36.5 53 65
龙门山区强烈抬升,逆冲推覆、滑覆,遭受剥蚀 喜马拉雅晚期运动
第 三 纪
(R) Tertiary
白垩纪(K) Cretaceous
川 西 前 陆 盆 地 形 成
喜 马 拉 雅 阶 段
新 阿 尔 卑 斯 阶 段
(
喜马拉雅早期运动 (四川运动) 龙门山强烈隆升,冲断推覆与右行走滑,川西坳 陷区强烈上隆褶皱,构造定型,进入以剥蚀为主 的构造发展阶段。
元 古 宙
元 古 代
Precambrian (PT)
Proterozoic (Pt)
扬 子 地 台 形 成
晋宁 阶段 吕梁 阶段 吕梁运动 五台运动 晋宁运动 四堡运动
太 古 宙
太 古 代
大陆增生,上扬子地台基底骨架形成 2800 阜平运动 陆核形成
Archaeozoic (Ar)
Archaean (AR)
晚 古 生 代 (Pz2)
中三叠世(T2) 早三叠世(T1) 晚二叠世(P3) 二叠纪(P) Permian 石炭纪(C) Carboniferous 泥盆纪(D) Devonian 中二叠世(P2) 早二叠世(P1) 晚石炭世(C2) 早石炭世(C1)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早泥盆世(D1) 410 354 295 250
广西运动 (加里东晚期运动)
Palaeozoic
都匀运动 (加里东中期运动)
扬子地台北、西侧陆缘破碎,地块移离,北有南 秦岭海槽;西有川西边缘海盆的张裂,致使松潘 地块由上扬子地台分离,成为松潘古陆。其间的 后龙门山及平武—甘孜发育 Z—S 过渡型—活动 型张裂海槽沉积。 地台内早中期坳陷,稳定型沉积,中晚期隆褶,
衡阳地质特征
B香花岭环: 位于临武北面约15Km,呈圆 型,直径约15Km,在卫星象片中 显示三条层层环抱的半环状断裂。 在这些断裂内侧,一个浑圆形的山 地拨地而起,高耸于四周丘陵之上, 是环形构造中典型的正性地貌单元。 该环形构造处于北北东、北东东、 北西向断裂的结点处,环体内部为 寒武系浅变质岩,环体周围为晚古 生代沉积盖层,地表见分散出露的 花岗岩株,物探资料显示这些岩株 在深部相连为一大岩体
湖南地质、 湖南地质、矿产特征
徐惠长 2011-12-13
内容提要-----六个方面 ◆ 区域构造的基本特征 ◆ 沉积作用 ◆ 岩浆作用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矿产特征
湖 南 所 在 的 大 地 构 造 位 置
第一部份 区域构造的基本特征 1.1 构造分区
依据黄汲青先生 多旋迥理论,结合湖 南境内地质特征分析, 区内大地构造单元可 划分2个Ⅰ级单元,4 个Ⅱ级单元和6个Ⅲ 级单元
2、断裂变形 ★断裂系统 湖南断裂构造特别发育, 各种性质、各种方向的断裂纵 横交错,组成复杂的网络状断 裂系统。根据现有资料分析, 确定湖南主要有四个区域性断 裂系统。
A、东西向和北西西向断裂系统:是湖南形成最早的断裂,往往是数条断层平行展 布构成断裂带,(如阳明山――塔山断裂带、桂阳――郴州断裂带、铜山岭―― 九嶷山断裂带),多表现为控制花岗岩体的潜伏断裂,具压性特征,但在晚期有 明显的右行平移活动。 B、南北向断裂系统:呈带状展布,每一断裂带都是由许多平行或侧列的密集次级 断裂构成,单个断裂规模较小,具先压后扭性质。其中见具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 体,断裂面呈舒缓波状。
反之同一成矿远景区规模相对较大的富矿一般均不同程度具有不同成矿系列成矿作用迭加的显示通常出现热卤水与岩浆期后热液两类成因的矿床在相同矿床或矿田构造内并存的现象如湖南水口山矿田的水口山康家湾为与花岗岩有关的铅锌矿床热卤水成因的仙人岩金矿微细粒浸染型与之紧邻二者差异仅体现在对赋矿围岩的选择上前者为碳酸盐岩后者为碎屑岩表明很可能早期便存在热卤水成因的铅锌金成矿作用晚期岩浆热液的迭加导致铅锌矿体规模增大品位提高
三峡夷平面
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与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关系曾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016111 20111002887)摘要:通过实地观察,以及对前人资料的分析,三峡地区存在三级夷平面。
分布高度分别为高夷平面(鄂西期):1700m~2000m,低夷平面(山原期)1200m~1500m,剥夷面800m~1200m。
高夷平面分布在长江与清江分水岭地区。
其形成时间为四川运动(喜马拉雅Ⅰ幕)之后,完成时期为古近纪末期(喜马拉雅Ⅱ幕之前);低夷平面围绕高夷平面分布,范围更广,是隆升山地的主体地面,形成于新近纪初的喜马拉雅Ⅱ幕,截止于3.0-3.4Ma B.P(上新世末)前后的构造事件(相当于喜马拉雅Ⅲ幕);剥夷面发育时间为 3.4-1.8Ma B.P(上新世末期-更新世早期),发生在喜马拉雅Ⅲ运动之后,主要分布在利川盆地以及长江与清江分水岭之间。
夷平面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重建三峡地区地貌发育过程及历史,探讨区域地形发育过程,了解区域构造单元以及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强度及幅度,有助于鉴定山前地域沉积物的时代及沉积环境(古环境、古气候条件)。
关键词:长江三峡夷平面新构造运动目录1、夷平面研究进展 (4)1.1夷平面的研究背景 (4)1.2夷平面的定义 (4)1.3夷平面成因 (4)1.4与夷平面有关的地貌类型 (4)2、研究区地理概况 (6)2.1 地理位置 (6)2.2气候 (7)2.3水文 (7)2.4三峡河谷成因 (7)3、长江三峡夷平面特征 (7)3.1 高夷平面 (8)3.2 低夷平面 (8)3.3剥夷面 (8)4、构造运动对三峡夷平面的控制作用 (10)4.1 四川运动对高夷平面的形成控制 (10)4.2喜马拉雅Ⅱ幕对低夷平面的形成控制 (10)4.3喜马拉雅Ⅲ幕对剥夷面的形成控制 (11)5、三峡夷平面的研究意义 (11)6、结论与讨论 (12)6.1结论 (12)6.2问题讨论 (12)7、致谢 (12)参考文献 (13)1 夷平面研究进展1.1夷平面的研究背景1889年美国地貌学家Davis提出“地理循环说:假定有一块平坦地块,该平坦地块上分布有河流,该地块受到构造运动的抬升作用,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停止,在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的过程中,地块将循着被较快深切的幼年期—地形逐渐复杂的多样化的壮年期—漫长的准平原化的老年期等阶段发展,老年期地貌演变过程结束又重新被再度抬升,则上述过程又周而复始的进行。
地质地貌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德州学院
地质地貌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德州学院德州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幔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壳答案:岩石圈2.属于内地地质作用的是()。
A:流水侵蚀 B:高山削平 C:海底上升 D:地震答案:地震3.岩石圈指的是地壳。
A:错 B:对答案:错4.岩石的侵入作用是内力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
A:错 B:对答案:对5.岩石的风化作用属于外地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
A:错 B:对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岩石时代愈老,出露位置越低。
()A:对 B:错答案:错2.侵入岩体与围岩多成不规则斜交。
()A:对 B:错答案:对3.构造运动是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 )A:错 B:对答案:错4.构造运动是构造变动的动力,对地表起伏起主导作用。
()A:错 B:对答案:对5.上下岩层的产状一直,期间没有岩石缺失的是()。
A:整合接触B:平行不整合接触 C:侵入接触D:角度不整合接触答案:整合接触6.下列属于构造运动的是()。
A:断层 B:岩层 C:褶皱 D:化石答案:断层;褶皱7.断层两盘沿断层走向做相对位移的是()。
A:阶梯状断层 B:逆断层 C:正断层D:平移断层答案:平移断层8.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
A:化石多 B:岩层明显C:地貌保存好D:时间较近答案:时间较近9.节理属于一种断裂。
()A:对 B:错答案:对10.角度不整合存在说明地层有过升降和褶皱运动。
()A:错 B:对答案:对11.岩层的倾向表示岩层在空间上的水平延伸方向。
()A:对 B:错答案:错12.岩石的走向和倾向相差90︒。
()A:错 B:对答案:错13.节理属于矿物的一种力学性质。
()A:错 B:对答案:错14.断层的上升盘就是上盘。
()A:错 B:对答案:错15.断层的两盘,经剥蚀后出露老地层的一盘往往为上升盘。
()A:错 B:对答案:对16.转换断层是指发生在洋脊中的平推断层。
()A:对 B:错答案:错第三章测试1.晚古生代可以划分为泥盆纪、()和二叠纪三个纪。
大碾子沟区域地质特征
2 大碾子沟区域地质特征2.1 区域地质背景该区处于吉黑褶皱系吉林优地槽褶皱带的南缘,属于槽台接触带槽区一侧.按成矿区带划分谱系应归属于小兴安岭华力西期、燕山期金铜钼铅锌银成矿带(Ⅲ3)之红旗岭-漂河川铜镍金锑成矿带(Ⅳ10).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下古生界呼兰群一套变质岩系,该岩系是区内含铜镍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围岩,同时也是金矿的赋矿层位.成矿带内已知的矿床有红旗岭大型铜镍矿床、漂河川中型铜镍矿床、二道甸子大型金矿床等,铜镍矿床属于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岩浆熔离型和深熔贯入型矿床.金矿则产于炭质角页岩和斜长角闪岩的互层带中,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型,该成矿带是吉林省重要的铜镍金锑成矿带.2.1.1 地层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古生界呼兰群的变质岩系,其次为中生界的陆源碎屑岩陆相火山岩及新生界火山岩系.1、下古生界下古生界呼兰群为一套变质岩系,以规模不等的残片的形式分布于东南岔、义和屯、头道沟、莫拉艮、帽山等地.下部为碳酸盐及中基性火山岩建造,中部为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上部为复理石建造.由下至上依次为:⑴奋进厂组(Pz1f)主要分布于奋进厂和小石头河子.该岩组下段为中厚层及薄层条带状结晶灰岩夹细粒砂状结晶灰岩,上段为变质安山岩、变质凝灰熔岩夹结晶片岩.⑵漂河川组(Pz1P)分布于二道甸子、西北岔、大暖木等地,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间有少量二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及石榴绿帘斜长角闪岩.上段为绢云石英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夹斜长角闪片岩,局部可见千枚岩、千枚状板岩.⑶东南岔组(Pz1d)分布于西金龙、东南岔、蛇岭沟等地,受后期岩浆活动肢解形态不规则.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以变质砂岩夹板岩,底部常见千枚状板岩或千枚岩,顶部见结晶灰岩或大理岩透镜体,上段以板岩为主,夹少量变质砂岩,局部见变质流纹岩夹层.2、中生界主要分布于碱厂沟、奋进厂一带,属于碱厂沟中生代断陷盆地的一部分.总体呈北东向展布.由老至新依次为:⑴泉水村组(K1q)主要出露于大清沟上屯、尤家崴子、小清沟、八道河子等地.下段(安山岩段)以灰紫色、灰绿色、灰黑色安山岩为主,局部夹辉石安山岩、粗安岩、玄武安山岩、安山质岩屑凝灰岩及凝灰质砂岩;上段(凝灰熔岩段)以英安质凝灰熔岩、熔凝灰岩为主,局部地段在该段顶部出现薄层球颗流纹岩或英安岩.⑵大砬子组(K1d)主要分布于大清沟至小清沟一段的木其河两岸.分上下两个岩性段,下段为黄褐色砾岩、砂砾岩;上段为黑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碳质泥岩夹细砂岩.⑶龙井组(K2l)为一套红色碎屑岩建造,下段由紫色砾岩、含砾粗砂岩夹中细粒砂岩组成.上段以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为主.3、新生界本区新生界划分为新近系土门子组和船底山组,第四系杨木林子组及三级阶地堆积和现代堆积层.⑴新近系①土门子组(N1-2t):由黄褐色砾岩组成,上部砂质成份渐增,局部可见锈色风化壳.②船底山组(N1-2c):由橄榄玄武岩组成,分布于四方顶子、大顶子、西南岔等地.⑵第四系(Q4)①更新统:下部为三级阶地、洪积堆积物,中部为青木沟组玄武岩及湖沼沉积,上部为二级阶地上的堆积物.②全新统:下部为一级阶地上的冲积堆积物,上部为现代河床冲积、堆积层及腐殖土层.2.1.2 构造工作区位于中朝准地台与天山兴安地槽的结合部,构造显示二层结构.基底褶皱构造层为晚古生代大陆边缘增生体及岛弧增生体,盖层为中新生代滨太平洋构造域断块构造层.基底构造层构造样式以叠加褶皱构造为主,代表中浅层次的韧性剪切构造变形亦有发育;盖层构造样式则以表层次的断裂构造样式为主,构成断裂构造网格及断陷.1、古生代基底构造变质变形形迹变质变形作用致使下古生界这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面貌各异.东南岔组一套变质砂岩、板岩为绿片岩相,大部分岩石原岩结构保留可辨,碎屑定向拉长,构造面理发育,主要为不连续劈理,而下部漂河川组的一套变质火山岩建造则变质程度相对较高些,但仍属绿片岩相,有些片麻理实际上是韧性变形后的产物,属于变糜棱岩.显然这套地层遭受了多期次变质变形的改造,受出露条件的限制以及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许多构造形迹受肢解、改造,从残余的产状综合分析,发生在加里东构造期这幕变形,形成了近东西向面理构造(包括糜棱岩带);发生在华力西期构造期第一幕变质变形表现在岩群内部的一系列片理、片麻理、面理的一组褶皱及透入性的轴劈理,构成了二道甸子背斜的轴面面理,基性岩群平行贯入与这期面理一致;第二幕变形的发育局部,与早期片理大致相同,平行顺层剪切形成变质分异条带;第三幕表现为二道甸子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变质强度自边部向中心逐渐增加,并在片麻岩段形成褶劈,东南岔一带变形表现为长英质条带的剪切平行化和鞘褶皱.2、中新生代盖层的表浅层次脆性断裂工作区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属古生代亚洲洋构造域和中生代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地段,构造具有活动长期性、继承发展性和叠加改造性,控制着区内的构造岩浆带的形成、发展和成矿作用的发生.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三个方向,最为发育的为东西向,其活动时间早,具长期活动特点,北西及北东向发育较晚,主要为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成分,也有先期构造活化的成分,它控制了中生代以来的岩浆、沉积及矿化活动.⑴东西向断裂①木其河东西向断裂西起东金龙经二道甸子东至大清沟,区域上属于明城-木其河深断裂的一部分.断裂东西走向,宽0.5-1.0公里,区内长20公里,走向上呈锯齿状,性质为张扭性,沿断裂两侧华力西晚期-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强烈.其北西向的次级构造控制了北西向金锑矿化带的空间展布,主要见有:二道甸子金矿,小营盘金矿,大碾沟金矿等,该断裂为一重要的控岩控矿断裂构造.②头道沟—二道河子东西向断裂位于测区北部断续出露在华力西晚期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之中,断裂附近岩石破碎普遍,断层陡倾,具构造透镜体化,在横道南山,二道河子屯北山,在其东西向断裂带中的破碎闪长玢岩中见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在小王沟一带构造形迹显示:断层南倾,性质为逆断层.⑵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①二道甸子—漂河川弧形断裂带分布于测区的中部及东部,是一条控制华力西期基性岩的控岩构造,在二道沟一带收敛,在大暖木以北撒开,该断裂岩浆带宽1.0公里左右,长20公里,与弧形构造相伴生的张性、张扭性断裂较发育,自西向东比较明显的张性断裂有:东南岔、四道沟、蛇岭沟、寒葱沟、漂河川等,并在空间上具近等距性.②大清沟下屯—暖木条子北东向断裂该断裂属于碱厂沟中生代断陷盆地控盆构造的复活,区域上属于辉南-木其河深断裂的一部分.始于前古生代,至中新生代仍有活动,形成了地堑盆地,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总体呈北东向展布,55—60左右,在大清沟下屯向南西延出图幅.向北经帽山、腰甸子至暖木条子向北东延出图幅.区内延长30余公里,宽0.5—1.0公里,性质为一走滑断裂.其次级断裂控制的矿化带主要有:帽山金锑矿化带、八道河子(暖木条子)金银矿化带.该断裂为一控岩控矿的复合构造,具长期活动的特征.⑶北西向断裂带北西向断裂多属东西向断裂的次级断裂,显示张扭性,形成时间较东西向、北东向晚,多数矿体、矿化带受该方向断裂控制.典型的有:西南岔北西向断裂带;富民屯-东南岔-二道甸子北西向断裂带等2.1.3 岩浆岩本区岩浆活动比较频繁,产状复杂,成份多样,岩浆活动划分为四大活动期或四大岩浆旋回.其中,加里东期岩浆活动主要为海相及岛弧相火山喷发,其产物为下古生界奋进厂组和漂河川组的主要物质成分.华力西期岩浆活动之早期表现为基性岩浆侵入活动,局部有铜镍矿之富集,晚期则以强烈的酸性岩浆活动遍布全区,其派生脉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燕山期岩浆活动早期为小规模中性岩浆侵入,晚期则以断陷带中的中性、中酸性岩浆喷发和酸性岩浆侵入,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主要为基性岩浆喷发.1、晚古生代加里东晚期岩浆旋回该期侵入岩的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花岗岩,局部有向碱性花岗岩过渡的趋势,受后期构造及变质作用的影响,岩石普遍压碎,主要岩石类型为压碎花岗岩.岩石动力蜕变质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寒葱沟一带.岩石化学系列属铝过饱和,与戴里的碱性过饱和花岗岩相当,与维氏同类岩石对比,亲硫元素Cu、Pb、Zn、Ga及铁族元素Cr、Ni、Co偏高,其它均偏低.2、晚古生代华力西期岩浆旋回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比较强烈,分布广泛,本区可划分为早、晚两个岩浆旋回.⑴华力西早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二道甸子、漂河川地区,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呈岩席或岩墙状群体产于下古生界呼兰群之中.①华力西早期第一次岩浆侵入——超基性岩(φ41(1))主要见于二道甸子南山,岩石类型为橄榄岩,岩石属于正常系列,硅不饱和之铁质超基性岩,镁铁比值为3,按扎氏化学成分分类,属于全深色弱碱性岩石,与戴里角闪橄榄岩相当.②华力西早期第二次岩浆侵入——基性岩(ν41(2))主要呈带群分布在二道甸子、四道沟、二道沟、寒葱沟、漂河川至大暖木沟,多数整合顺层贯入于古生代地层中,少数不整合斜交贯入之岩墙或岩盆,岩带展布方向呈一向北西凸出的弧形—由北西转北东至东西⑵华力西晚期侵入岩晚古生代末岩浆活动达到了高潮.以小规模的中性岩浆侵入为序幕,继而为大规模的酸性岩浆侵入,分布于桦树林子、二道甸子、二道漂河等地.①华力西晚期第一次中性侵入岩(δ43{1})主要见于二道甸子南部,闪长岩体地表形态不规则,常见花岗岩枝及脉岩穿插,岩石类型单一(闪长岩),蚀变微弱,风化剥蚀较强.②华力西晚期第二次酸性侵入岩(γ43(2))该期岩浆活动是本区规模最大的一次岩浆活动,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类,呈岩基分布,由植林、荒沟、成家西沟等岩体构成,岩体侵入呼兰群,与区域构造运动相伴随的碱质交代作用比较明显.代表岩体中,植林岩体中心相向外依次为: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斜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荒沟山岩体主要为粗粒似斑状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碱质交代较强;成家西沟岩体主要为中粒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及二长花岗岩.植林岩体中见有受晚期裂隙控制的含金锑石英脉产出.3、燕山期侵入岩⑴燕山早期中性侵入岩(δμ52)本期侵入岩主要分布于二道漂河及其两岸,大致呈近东西向展布,多为岩株或岩脉,主要为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为剥蚀较浅的小侵入体.⑵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γ53)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分布明显受北东向继承性断裂控制.主要岩体见于碱厂沟断陷带中,继白垩纪早期中酸性岩浆喷发之后转入酸性岩浆侵入,晚期伴有小规模浅成超浅成酸性岩形成.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分布于八道河子一带,称之为八道河子岩体,岩体边缘粒度变细,且出现斑状结构或流动构造,岩相分异不明显,大致可划分为花岗岩、二长——碱长花岗岩,岩体中发育有受晚期构造控制的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蚀变带.与燕山早期闪长玢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有二道河子上屯的铜矿点及漂槽沟铜矿化点,与燕山晚期侵入岩有关的矿产主要为与石英脉有关的金铜钨矿,如八道河子金矿化点,二道河子下屯铜钨矿点,这些均可视为找矿线索予以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中国地壳运动【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
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
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
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
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
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
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
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
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
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
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
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n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
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
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
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
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
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
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
【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
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 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 热事件之反映。
【胶东运动】Jiaodong orogeny太古宙末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烟台—乳山一带的新太古界胶东群与古—中元古界粉子山群间之角度不整合所确定。
与五台运动相当。
【鞍山运动】Anshan orogeny新太古代末的一次褶皱运动。
据古元古界辽河群与新太古界鞍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
这一运动使鞍山群岩层褶皱,并伴随大规模花岗岩化或混合岩化以及区域变质作用。
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
与五台运动相当。
【大别运动】Dabie orogeny新太古代—古元古代与中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大别山地区中元古代佛子岭群与新太古界—古元古界大别山群间的不整合所确定。
大别山杂岩普遍混合岩化至花岗岩化,构造方向近东西;佛子岭群仅受轻微区域变质,构造方位多作北西向。
在湖北大悟、红安、麻城等地见红安群与大别群呈交角不整合接触。
此运动发生于18亿年。
【吕梁运动】Lüliang movement(revolution)李四光1933年创名。
又称吕梁变革(Lüliang transform)。
古元古代滹沱群与中元古代长城群之间发生的强烈构造运动。
在中条山区、辽东、山东及鄂尔多斯等地均有代表吕梁运动的不整合存在。
此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作用。
其时限大致距今18亿年与17亿年左右,可分别视作第一幕(主幕)和第二幕(末幕),在燕山地区大致应与前常州沟组、前大红峪组界面相当。
吕梁运动影响范围甚广:在山西则可能分别与五台山的郭家寨亚群及中条、吕梁、太行山区的担山石群、黑茶山群及东焦群的顶部界面相当。
在豫西为古元古代嵩山群与上覆五佛山群之间的不整合;燕山、阴山地区分别为长城群与朱杖子群、渣尔泰山群与二道凹群之间的不整合;自胶辽、吉南至贺兰山、阿拉善的广大地区亦受其影响;塔里木有相当于长城群的杨吉布拉克群与下伏古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的角度不整合;滇东、鄂西为昆阳群与大红山群、神农架群与水月寺群之间的不整合。
浙西南古元古界八都群,与其上中、新元古界龙泉群在变质程度和形变特征上的差异,当属吕梁运动之反映。
【栾川运动】Luanchuan orogeny古、中元古界间的构造运动。
在陕西省蓝田县坝源、洛源等地见中元古界熊耳群不整合在古元界铁铜沟组之上;在豫陕交界的熊耳山一带见熊耳群不整合于新太古界太华群之上,其间存在的构造运动。
与吕梁运动相当。
【中条运动】Zhongtiao orogeny山西省中条山区古元古界担山石群与中元古界中条群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
不整合面的上覆地层是安山岩层,下盘为石英岩(古元古代担山石群石英岩)。
在铜矿峪的一个剖面上有显著的角度不整合存在。
与吕梁运动相当。
【渣尔泰运动】Jartai movement发生于内蒙古渣尔泰山群与什那干群(介于长城系与蓟县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其时限为14亿年左右。
此乃根据渣尔泰山群下部阿古鲁沟组Pb Pb年龄1649百万年,而不整合面以上的什那干群呈假整合伏于下、中寒武统之下;渣尔泰山群、什那干群中所含叠层石特点,分别与燕山地区的长城系、蓟县系相近;又据新资料,什那干群东延可与蓟县系相连,并发现渣尔泰山—大佘太一带有1300~1500百万年的钾长花岗岩侵入(如侵入新太古界乌拉山群者U Pb年龄1383百万年),其上又被什那干群不整合覆盖。
【蚌埠运动】Bengbu movement发生于安徽省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据白云山组片理产状和蚌埠期混合钾长花岗岩的片麻理产状间出现交角而确定。
在安徽凤阳地区,古元古界凤阳群下部的白云山组交角不整合于新太古界五河群顶部的殷家涧组之上。
凤阳群属绿片岩相,五河群属角闪岩相,两者变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
此运动发生于距今25亿年左右。
与五台运动相当。
【中岳运动】Zhongyue orogeny发生在嵩山地区古元古代嵩山期沉积之后,新元古代五佛山期沉积以前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
五佛山群呈高角度不整合覆于嵩山群及登封群各组之上,可能发生于距今14亿年左右。
中岳运动使整个嵩山群(罗汉涧组、五指岭组、庙坡山组、花峪组)协调一致地产生紧密的走向近南北、轴面向西倾斜、向东倒转的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熊耳运动】Xiong'er orogeny北秦岭中元古代内的构造运动。
中元古代蓟县系与熊耳群(相当于中元古代长城纪)间的不整合,在陕西小秦岭和豫西广大地区也普遍存在,与中元古界蓟县系相当的汝阳群底部有底砾岩不整合在熊耳群之上,发生于距今14亿年。
【易门运动】Yimen epeirogeny原指上昆阳群因民组与下昆阳群三尖山组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构造运动,为较平缓的上升造陆运动。
此运动一直有争议。
经进一步研究,将原下昆阳群划为古元古界大红山群,上昆阳群因民组为中元古界昆阳群底部。
因此,易门运动为发生在古、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吕梁运动相当,距今18亿年。
【黄陵运动】Huangling movement三峡地区发生在中元古代至南华纪之间的一次显著的造山运动,并伴随广泛的花岗岩浆侵入,形成黄陵花岗岩。
运动面在新太古界崆玲片岩与南华系莲沱组之间,或在古元古代黄陵花岗岩和莲沱组之间,中间缺失中元古界和新元古界青白口系。
黄陵运动的时限范围约在18亿~8亿年之间,可能与晋宁运动相当。
【祁门运动】Qimen orogeny原指皖南、浙西前震旦纪上溪群上部未变质的沥口群与下部变质较深的溪口群之间的不整合,经此运动使本区古元古代优地槽局部回返。
江南地轴开始形成。
经过一步研究,将沥口群划为新元古界下部,溪口群更名为上溪群,划归古元古界。
因此,祁门运动即发生在新、中元古代之间的运动,与四堡运动相当。
【四堡运动】Sipu orogeny指广西北罗城四堡的板溪群与下伏四堡群之间的构造运动。
四堡群中、上部应与长城系及蓟县系大致相当,板溪群则可与青白口系对比,代表华南发生在蓟县系与青白口系之间的构造运动及其造成的不整合,发生时限距今约10亿年左右。
此运动在扬子地块及其周缘影响广泛,鄂西神农架群与马槽园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可能亦属四堡运动。
【龙川运动】Longchuan orogeny滇川一带中元古代与古元古代之间的一次构造运动。
据云南省东川 四川省会理(天生坝、玉新村两地)河口组与因民组底砾岩之间的不整合确定。
因民组的砾石成分较复杂、磨圆度好,具底砾岩性质。
砾岩向上过渡为条带状砂板岩。
此组超覆在河口组的浅粒岩、变粒岩、石榴云母片岩及大理岩等不同岩层之上。
在玉新村地区因民组的构造窗之下,见河口组为具枕状构造的变质细碧岩,与因民组呈微角度不整合。
因民组及其以上地层为浅变质岩系,其下为中深变质的结晶岩系,二者间岩性和生物特征是突变的,从大区域上看两个岩系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