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复习要点: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知识要点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知识要点

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药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细目一:四气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二:五味要点: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归经要点: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细目五:毒性要点: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中药配伍的内容1.各种配伍关系的意义2.临证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配伍禁忌要点:1.“十八反”的内容2.“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二:证候禁忌要点: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妊娠用药禁忌要点:妊娠禁忌药的分类与使用原则细目四:服药饮食禁忌要点: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细目二:中药的用法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第五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发散风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辛夷3.下列药物的功效:藁本、苍耳子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麻黄、香薷、细辛、荆芥、辛夷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细辛、苍耳子6.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发散风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柴胡、葛根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3.下列药物的功效:蔓荆子、升麻4.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柴胡、葛根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蒡子6.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桑叶与菊花,柴胡、升麻与葛根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六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热泻火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夏枯草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竹叶、决明子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膏、知母、栀子、决明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石膏、天花粉6.石膏与知母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热燥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参4.黄芩、黄连与黄柏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3.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土茯苓、山豆根、大血藤、败酱草、马齿苋、鸦胆子、白花蛇舌草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青黛、鸦胆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鸦胆子6.金银花与连翘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清热凉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赤芍3.下列药物的功效:紫草、水牛角4.下列药物的用法:水牛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玄参、赤芍、紫草6.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六:清虚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蒿、地骨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3.下列药物的用法:青蒿4.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七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攻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症:芒硝3.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6.大黄与芒硝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润下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细目四:峻下逐水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功效:甘遂、牵牛子、巴豆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甘遂、牵牛子、巴豆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牵牛子、巴豆第八单元祛风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祛风寒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独活、蕲蛇、木瓜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威灵仙、川乌、乌梢蛇3.下列药物的用法:川乌、蕲蛇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乌、木瓜5.羌活与独活、独活与威灵仙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祛风湿热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秦艽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症:防己3.下列药物的功效:豨莶草、络石藤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豨莶草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防己6.秦艽与防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五加皮3.下列药物的功效:狗脊4.五加皮与桑寄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九单元化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藿香、苍术、厚朴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白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砂仁、白豆蔻5.苍术与厚朴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利水消肿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茯苓、薏苡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泽泻3.下列药物的用法:薏苡仁4.茯苓与薏苡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利尿通淋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车前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滑石3.下列药物的功效:瞿麦、地肤子、海金沙、萆薢4.下列药物的用法:车前子、滑石、海金沙5.车前子与滑石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利湿退黄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茵陈、金钱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虎杖3.大黄与虎杖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一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小茴香3.下列药物的功效:丁香、高良姜、花椒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附子、肉桂、吴茱萸、花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附子、肉桂、丁香6.附子与干姜、附子与肉桂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二单元理气药细目一:概述要点: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陈皮、枳实、木香、香附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青皮、川楝子、乌药、薤白3.下列药物的功效:檀香、佛手、大腹皮4.下列药物的用法:木香、檀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楝子6.陈皮与青皮,木香、乌药与香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三单元消食药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楂、莱菔子、鸡内金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神曲、麦芽3.下列药物的用法:鸡内金、麦芽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麦芽、莱菔子第十四单元驱虫药细目一:概述要点: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槟榔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槟榔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槟榔第十五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凉血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小蓟、地榆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大蓟、槐花、侧柏叶、白茅根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地榆4.大蓟与小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化瘀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三七、茜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蒲黄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三七、蒲黄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三七、蒲黄5.三七、茜草与蒲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收敛止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白及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仙鹤草、血余炭3.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白及细目五:温经止血药要点:下列药物性能、功效、应用:艾叶第十六单元活血化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活血化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活血止痛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芎、延胡索、郁金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姜黄、乳香3.下列药物的用法:延胡索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郁金、乳香5.郁金与姜黄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活血调经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丹参、红花、益母草、牛膝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桃仁、鸡血藤3.下列药物的用法:牛膝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丹参5.川芎与丹参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活血疗伤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土鳖虫、骨碎补细目五:破血消癥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莪术、三棱、水蛭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温化寒痰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半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天南星、旋覆花3.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芥子、白前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旋覆花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半夏、天南星、白芥子6.半夏与天南星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化热痰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竹茹3.下列药物的功效:竹沥、天竺黄、前胡、海藻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竹沥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海藻6.川贝母与浙贝母、瓜蒌皮与瓜蒌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止咳平喘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苦杏仁、百部、葶苈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菀、桑白皮3.下列药物的用法:苦杏仁、百部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杏仁、百部5.苦杏仁与紫苏子、桑白皮与葶苈子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八单元安神药细目一:概述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重镇安神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朱砂、磁石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骨3.下列药物的功效:琥珀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朱砂、磁石、龙骨、琥珀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朱砂、磁石6.朱砂与磁石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养心安神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酸枣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柏子仁、远志3.下列药物的功效:合欢皮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远志5.酸枣仁与柏子仁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细目一:概述平肝息风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平抑肝阳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决明、牡蛎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代赭石3.下列药物的功效:珍珠母、刺蒺藜4.下列药物的用法:石决明、珍珠母、牡蛎、代赭石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代赭石6.决明子与石决明、龙骨与牡蛎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息风止痉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地龙、全蝎、僵蚕3.下列药物的功效:蜈蚣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羚羊角、牛黄、珍珠、钩藤、全蝎、蜈蚣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牛黄、全蝎、蜈蚣6.羚羊角与牛黄、钩藤与天麻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单元开窍药细目一:概述要点:开窍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麝香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冰片、石菖蒲3.下列药物的功效:苏合香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麝香、冰片、苏合香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麝香、冰片6.麝香与冰片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细目一:概述要点: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补气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西洋参、党参、山药3.下列药物的功效:太子参、白扁豆、大枣、蜂蜜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甘草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人参、白术、甘草6.人参与党参、苍术与白术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补阳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鹿茸、杜仲、续断、菟丝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3.下列药物的功效:肉苁蓉、益智仁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鹿茸6.杜仲与桑寄生、杜仲与续断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补血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当归、熟地黄、白芍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阿胶、何首乌3.下列药物的用法:当归、阿胶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5.白芍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补阴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百合、天冬、石斛、玉竹、枸杞子3.下列药物的功效:黄精、女贞子、墨旱莲4.下列药物的用法:女贞子、龟甲、鳖甲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北沙参6.麦冬与天冬、龟甲与鳖甲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收涩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固表止汗药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麻黄根、浮小麦细目三:敛肺涩肠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五味子、乌梅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诃子、肉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赤石脂4.下列药物的用法:诃子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赤石脂6.五味子与乌梅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固精缩尿止带药要点: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山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桑螵蛸、海螵蛸、莲子、芡实3.下列药物的功效:金樱子4.莲子与芡实等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细目一:概述要点:攻毒杀虫止痒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要点: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硫黄。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知识点总结绪论一、中药的性能:指药物的性质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

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二、四气的作用及适应症1.基本用药规律: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寒凉药;如石膏、知母等。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温热药。

如附子、干姜等2.代表性药物石膏:性大寒附子:性大热大黄:性寒干姜:性热薄荷:性凉麻黄:性温柴胡:性微寒防风:性微温3.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三、五味的临床作用和典型药物代表辛:行、散例如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祛风湿药、开窍药、化湿药、温里药苦:泄(通泄、降泄、清泄)、燥、坚例如清热药甘:补、和、缓例如补虚药酸(涩):收、涩例如收敛固涩药咸:软、下例如芒硝、海藻、昆布淡:渗、利例如利水渗湿药四、升降浮沉1.定义: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的趋向性。

它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是通过药物对病证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

升—上升,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上。

降—下降,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下。

浮---发散,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外。

沉---收贮、闭藏,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于内。

2.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3.举例:升浮药物: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药物:有清热泻下、渗湿利尿、潜阳息风、重镇安神、消积导滞、降逆止呕、降气平喘及收敛等作用。

4.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1)炮制:通过对药材进行炮制,使其原来本身的客观具有的升降浮沉性能会得到一些改变。

(2)配伍:复方配伍中,是药物本身的升降浮沉性能受到制约。

(3)与药物性味有关:凡辛甘、温热的阳性药物多升浮;凡酸苦咸淡,寒凉的阴性药物多沉降。

(4)与药物质地有关:凡质轻,属花、叶、枝类药物多升浮;凡质重,属果实、种子、矿石、贝壳类药物多沉降。

五、归经1.定义: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依据而确定的。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2023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药学是中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的科目。

你知道中药学的知识有哪些吗?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

欢迎阅读。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重要考点总结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续筋接骨——庶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庶虫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骨碎补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自然铜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断续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沉香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补骨脂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磁石二、特殊疗效1.目珠疼痛——夏枯草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黄疸——茵陈蒿油腻肉积——山楂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回乳——麦芽(消胀)梅毒——土茯苓肺胃出血——白芨便血、痔血——地榆、槐花蛔厥——乌梅脾瘅——佩兰夜盲症——苍术引火(血)下行——牛膝引火归源——肉桂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膏淋——萆薢石淋——金钱草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亡阳证(回阳救逆)——附2.安胎行气安胎——紫苏、砂仁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温经安胎——艾叶固经安胎——杜仲止血安胎——断续养血安胎——桑寄生益气安胎——白术(健脾)3.开窍祛痰开窍——皂荚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解郁清心——郁金宁心、祛痰开窍——远志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蜍4.明目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平肝明目——桑叶、菊花5.利咽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6.升阳(适应症不同)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中气下陷——黄芩升阳止泻——葛根7.头痛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阳明(前额)——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8.胸痹通阳散结——薤白、枳实宽胸散结(结胸)——瓜蒌9.痈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胡黄连11.通鼻窍——苍耳子、细辛、辛夷、白芷12.截疟——青蒿、生首乌、常山13.平补阴阳——菟丝子、沙苑子、山茱萸14.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15.肺痨咳嗽——百部16.寒热往来——柴胡17.平肝疏肝——刺蒺藜18.补肺脾肾——山药19.安神——丹参、石菖蒲、珍珠母、五味子、大枣、茯苓20.瘰疬痰核——夏枯草、玄参、黄药子、半夏、南星、昆布、海藻、川贝母、浙贝母、白附子、连翘21.瘿瘤——昆布、海藻、黄药子、半夏、浙贝母三、药物不同品种功效的偏向1.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木防己——祛风止痛汉防己——利水退肿2.牛膝——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活血祛瘀3.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利胆退黄、凉血广郁金(黄郁金)——行气解郁川郁金(黑郁金)——活血化瘀PS:片姜黄——主产于浙江的郁金的根茎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莪术、温郁金的根茎)4.大戟京大戟——泻下逐水力强(大戟科)(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红大戟——消肿散结力胜(茜草科)5.五加皮南五加——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皮)(补肝肾、强筋骨、利尿)北五加——有毒,能强心,利尿,止痛(萝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药典”定为香加皮)6.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除湿绵萆薢(川萆薢)——祛风湿粉萆薢(粉背萆薢、山萆薢)——利湿浊7.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热(苦)白菊花(滁菊花)——平肝明目(甘)野菊花——清热解毒四、药名相近1.吴茱萸——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2.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补肾固精、养肝明目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7.秦皮——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止带、明目8.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防己——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9.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的根茎)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高良姜的根茎)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姜的干燥老根炮制品)生姜皮——和脾行水消肿 (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10.川楝子——行气止痛、杀虫疗癣(川楝的成熟果实)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11.鹤草芽——杀虫(龙芽草即仙鹤草的冬芽)仙鹤草——收敛止血、补虚、消积、止痢、杀虫(龙芽草的全草) 12.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苏木的心材)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紫苏的成熟果实)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紫苏的茎叶)13.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党参——益气、生津、养血太子参——补气养阴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南沙参——养阴清肺、化痰、益气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敛汗止血16.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海螵蛸——固精止带、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17.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麻黄根——敛肺止汗18.牛黄——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雄黄——解毒、杀虫硫黄——解毒杀虫止痒、补火助阳通便19.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野菊花——清热解毒20.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猪苓——利水渗湿五、用量牛黄——入丸散,每次0.2-0.5g羚羊角——煎服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麝香——入丸散,每次0.06-0.1g蟾蜍——入丸散,,每次0.015-0.03g硫黄——入丸散,1-3g雄黄——入丸散,每次0.15-0.3g巴豆——入丸散,每次0.1-0.3g砒石——入丸散,每次0.002-0.004g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3-1g细辛——煎服2-5g;入丸散剂0.5-1g马钱子——入丸散,日服0.3-0.6g人参——挽救虚脱15-30g石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外用宜火煅研末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醋制槟榔——单用杀虫60-120g六、用法1.后下(芳香类)薄荷、生大黄、砂仁、白豆蔻、肉桂、沉香、番泻叶、钩藤、鱼腥草、青蒿2.先煎(贝壳、矿石类药物)水牛角、生石膏、生磁石、珍珠母、龙骨、石决明、龟板、鳖甲、牡蛎、代赭石、附子、川乌、生自然铜3.冲服芒硝、竹沥、琥珀(沉香粉)4.泡服番泻叶5.不入煎剂雷丸(蛋白酶)、琥珀、芦荟、朱砂、牛黄、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6.只外用,不内服升药、炉甘石、土荆皮7.入丸散麝香、冰片、苏合香、蟾蜍、朱砂、牛黄、琥珀、芦荟、巴豆、马钱子、雷丸、羚羊角、血竭、甘遂、雄黄、硫黄、砒石、鹤草芽8.包煎车前子(成熟种子)、海金沙(成熟孢子)、蒲黄(花粉)、五灵脂(粪便)、(枇杷叶)、(飞)滑石、旋覆花、葶苈子、赤石脂、辛夷9.不宜久煎——钩藤10.另煎兑服——羚羊角、人参、西洋参11.烊化兑服——阿胶12.制霜内服——巴豆13.醋制——甘遂14.焗服——肉桂七、使用注意1.朱砂有毒,不可过量,忌火煅2.使君子大量服用可致呃逆、眩晕、呕吐、腹泻等反应;与热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泻,故服用时当忌饮茶3.关木通60g水煎,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八、别名辛夷——木笔花、春花金银花——双花、二宝花、忍冬花茜草——茹虑、虑茹骨碎补——毛姜、申姜、猴姜僵蚕——天虫、姜虫牛蒡子——大力子、鼠粘子、恶实射干——乌扇(原名)淫羊霍——仙灵脾补骨脂——破故纸山茱萸——枣皮、山萸肉海螵蛸——乌贼骨蒲公英——黄花地丁薏苡仁——米仁、苡仁牛黄——丑宝、西黄、犀黄刺蒺藜——白蒺藜、白夕利麝香——元寸香、当门子槟榔——大腹子、花槟榔沙苑子——潼蒺藜、沙苑蒺藜诃子——诃黎勒、煨诃子庶虫——地鳖虫、土鳖虫川楝子——金铃子仙鹤草——龙芽草、脱力草黄药子——黄药脂牵牛子——黑丑、白丑、二丑穿心莲——榄核莲、一见喜、苦胆草玉竹——葳蕤(原名)大黄——川军、锦纹、大黄炭古称今称通草木通通脱木通草九、药用部位五倍子——虫瘿桑螵蛸——卵鞘海螵蛸——乌贼内壳五灵脂——粪便海金沙——孢子鹤草芽——冬芽蒲黄——花粉辛夷——花蕾(丁香)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熊胆——干燥胆汁桑寄生——带叶茎枝茯苓、猪苓——菌核(雷丸)附子——子根薤白、百合、贝母——鳞茎竹茹——茎的中间层琥珀——化石样物质乳香、没药、血竭——树脂龙骨——化石麝香——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牛黄——胆结石禹白附、黄药子——块茎鹿茸——雄鹿的幼角石决明、牡蛎——贝壳紫河车——胎盘天花粉——栝蒌的块根瓜蒌——栝蒌的果实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精选考点汇总1.“十八反”的内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类(川乌、草乌、附子)反贝母、瓜葵、天花粉、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党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中药的作用原理

中药的作用原理

中药的作用原理一、中药的定义和分类1.1 中药的定义中药是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其性质和功效可分为草药、木药、果药、根茎药、矿物药等多种类型。

二、中药的主要成分2.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挥发油等。

2.2 中药的药效成分中药的药效成分包括有效成分和药效基团,它们对人体起到治疗作用。

三、中药的作用机制3.1 中药的多靶点作用中药通常含有多种成分,可以通过针对多个靶点发挥作用,具有综合治疗效果。

3.2 中药的调节作用中药可以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促进机体自身的康复和自愈能力。

3.3 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3.4 中药的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四、中药的应用领域4.1 中药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中药在传统医学中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中风等。

4.2 中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药在现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中药注射剂、中药片等。

4.3 中药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中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健康保健,如调理身体、延缓衰老等。

五、中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5.1 中药的安全性中药作为天然药物,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需注意剂量和用法。

5.2 中药的副作用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六、中药的质量控制6.1 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理化性质、有效成分含量等多个方面。

6.2 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指纹图谱、生物学活性等。

七、中药的研究与创新7.1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结构鉴定等。

7.2 中药的临床研究中药的临床研究主要包括临床试验、药效评价等。

7.3 中药的创新与发展中药的创新与发展包括中药新药的研发、中药制剂的改进等。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是基于中药草本植物的化学成分对人体产生的生理、生化、药理等方面的影响。

中药中含有许多具有特定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甾体类等,它们通过与人体的生理过程相互作用,调节人体内部的机制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效果。

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机体免疫力:中药中的多糖、甾体类等成分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提升机体抵抗力,增强抗病能力。

2. 抗炎作用:中药中某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症状。

3.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黄酮类、酚类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减少损伤细胞和组织的程度。

4. 调节激素平衡:中药中的植物雌激素类似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对女性月经周期和更年期症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5. 改善血循环:中药中某些成分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6. 调节肠道功能:中药中的多糖、纤维素等成分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润滑肠道,调节肠道功能,改善便秘等问题。

7. 抗菌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对感染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这些作用机制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多种作用机制的综合效应,不同中药在不同的疾病和症状中具有不同的治疗机制和作用方式。

总体来说,中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变人体内的生理过程和平衡,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

《中药学》复习资料一、中药的基本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的性能是其重要特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泄、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重镇安神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百合等;肝经病变常用柴胡、白芍等。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严格控制剂量,确保用药安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便于制剂和贮存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是选取药材的药用部分,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切制是将药材切成适宜的片、段、丝、块等;炮炙包括炒、炙、煅、蒸、煮、燀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法可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

清炒又有炒黄、炒焦、炒炭之分,不同的炒制程度会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同拌炒,如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酒炙可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

三、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是指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关系主要有“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是指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药学》复习笔记整理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

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

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2、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

●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

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1、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

2、气的基本特征:(1)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2)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2、阴阳的特征(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

中药药理考点整理

中药药理考点整理

中药药理考点整理中药药理学中药的基本作用一、整合调节作用1.调节机体反应水平2.调节机体反应能力二、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1.直接抑杀病原微生物2.调节机体反应状态三、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1. 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2. 增强机体对不利环境的应激能力3. 增强损伤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一、中药作用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1.中药多成分作用于不同靶点发挥协同作用2.中药多成分作用于不同环节发挥协同作用3.伴行成分可提高活性成分的溶解度和吸收率4.提取物中的几种成分作用相互拮抗,使药效降低、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5.增敏作用,降低或逆转病原体的耐药性二、中药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生物效应相对缓和的特点三、中药的量效关系1.药物作用的效应随药量变化而变化2.调整用量配比能够改变药物作用的方向3.整方服用剂量随主症变化而变化四、中药的时效关系中药时效关系难以用时效曲线来表达五、中药的时辰关系机体生理功能随昼夜交替、四时变更而呈现周期性、节律性变化,因此中医对药物的服用时间有了明确的要求,如“晨服参芪”、“夕用六味”等。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答:1.从饮片配伍过渡到组分配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复方丹参方的研究实现了从饮片配伍过渡到组分配伍,明确了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阐明了组分配伍的君臣佐使关系。

①遴选合适的中药小复方;②选择合适的药理学研究指标;③明确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④组分配伍比的优化;⑤组分中药的机制阐明2.从药对出发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以四逆散的研究为例。

①选择合适的方剂;②建立接近临床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CCl4肝损伤模型、迟发型变态反应致小鼠肝损伤模型)3.从系列化合物出发探讨方剂的整合调节作用以桂枝汤的苯丙烯类化合物研究为例。

①选取桂枝汤解热活性部位A中主要活性成分苯丙烯类化合物作为工具“系列物”;②选择PGE2的释放作为苯丙烯类化合物解热的终末效应;③选择以白细胞介素-脑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体外反应体系,考察苯丙烯系列化合物对PGE2系列代谢酶的影响。

中药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的原理是什么
中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体概念:中药是采用天然药物为原料,通过独特的制备过程制成复方药物,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调节机体功能的特点。

2. 药物组分: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甙类、黄酮类、多糖类等,它们可以通过与机体内多种分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药理效应。

3. 综合效应:中药往往具有多目标、多途径的调节作用,能够影响机体的整体功能,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

4. 中药的作用机制:中药通过对不同机体系统的调节,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

例如,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系统、控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个体化治疗:中药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疾病症状以及脏腑经络的不同表现,采用不同的药物组方和疗程,实施针对性治疗。

总结起来,中药的原理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以及其综合效应对人体进行调节和治疗,具有整体性、个体化的特点。

执业中药师考点重点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执业中药师考点重点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考纲、考点说明: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一)概念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要点:学科的基础、方法、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可分两部分:1.研究中药→机体中药药效学: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要点: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

2.研究机体→中药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要点:中药的体内过程。

二、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和无毒。

(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概述: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临床病人:寒证、热证→表现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①寒证→唾液分泌量↑、心率、基础体温、血压、呼吸频率↓→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②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

应用温热药、寒凉药治疗→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正常化。

说明:寒、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寒凉药抑制交感,温热药增强交感→纠正紊乱。

(2)正常动物:寒凉药或温热药→长期给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举例:寒凉药→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儿茶酚胺含量↓),血浆和肾上腺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儿茶酚胺合成↓),心率、耗氧量↓(儿茶酚胺作用↓)→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3)动物证候模型:“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心率↓等(交感抑制的表现)。

温热性(温肾助阳药)→改善。

说明: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功能。

结论:寒凉药、温热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调节机制:现代认为: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水平。

寒凉药→升高M受体、cGMP(环磷鸟苷)水平→兴奋副交感。

中药考试几个知识点总结

中药考试几个知识点总结

中药考试几个知识点总结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中药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涉及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材知识、药物学、药理学、制药学等多个方面。

下面就中药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系统地了解中药学的要点。

一、中药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药物资源。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中药的起源、历史渊源、治病原理等。

2. 中药的药性归经中药的药性归经是中医药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

考试中可能会考察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属性,包括中药的温热寒凉性质、味道等。

3. 中药的药用部位和功效中药来自于天然草木、矿物等,不同的药用部位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用部位和功效,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根茎等部位的用途和作用。

4. 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禁忌是中医药配方的重要原则之一,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可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产生不良反应。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原则和注意事项,包括对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等方面的了解。

二、中药药材知识1. 中药材的分类和鉴别中药材根据来源、性味、功能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和鉴别。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材的分类标准,包括按来源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以及通过形态、色泽、气味等方面进行药材的鉴别。

2. 中药材的质量标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依据,了解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至关重要。

考生需要了解国家发布的有关中药材的标准,包括质量评价标准、质量控制标准等。

3. 中药材的储藏和加工中药材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可以影响其药理成分和药效。

考生需要了解中药材的储藏条件和加工方法,包括保存方法、加工工艺、贮藏期限等方面的知识。

4. 中药材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不同的中药材对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作用机理及功能主治

中药的作用机理及功能主治

中药的作用机理及功能主治1. 作用机理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

中药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药物化学成分中药由多种天然药材组成,其中包含有机化合物、多肽、矿物质等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能够通过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发挥药效。

1.2 中药药效中药的药效是指中药在人体内发挥的生物学效应。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活血化瘀:某些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加速瘀血的吸收和排出,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清热解毒:某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对抗炎症反应,抑制病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症状。

•消肿止痛:某些中药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减轻组织的水肿和疼痛感,改善机体的局部症状。

•滋补养身:某些中药具有滋补养身的作用,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1.3 中药配伍原理中药的配伍原理是指中药之间相互配合使用的原则。

中药配伍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同类合用:同类药物具有相似的功能作用,合用可增强药效。

•药物相近合用:具有相近作用的中药可以合用,相互促进,达到更好的疗效。

•药物反补合用:具有相反作用的中药可以相互配伍,互为补充,达到平衡调节的效果。

2. 功能主治中药具有多种功能主治,根据药材的特性和作用机理,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进行治疗。

以下是常见的中药功能主治:2.1 温阳散寒类•附子:温阳散寒,可用于寒凝疼痛、阳气不足等症状。

•肉桂:温经散寒,可用于寒痹症、经闭症等症状。

•人参:温补元气,可用于气虚乏力、肢冷乏力等症状。

2.2 清热解毒类•黄连: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病、湿热病等症状。

•金银花:清热解毒,可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萝卜皮:清热解毒,可用于湿热黄疸、痈肿疮疡等症状。

2.3 活血化瘀类•当归:活血化瘀,可用于痛经、血瘀疼痛等症状。

•川芎:活血化瘀,可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症状等。

•良姜:活血化瘀,可用于跌打扭伤、瘀血痛等症状。

中药什么原理

中药什么原理

中药什么原理
中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材料,按照中医理论进行加工炮制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疗效主要基于以下原理:
1. 补虚原理:中药可以补益虚损,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例如人参可以补充气血,加强机体功能,提高免疫力。

2. 温中原理:中药可以温补脾胃,促进消化吸收,调节内脏功能。

例如陈皮可以理气和胃,缓解消化不良、胃痛等症状。

3. 散寒原理:中药可以驱散体内寒气,温暖身体,改善寒性疾病。

例如桂枝可以发汗解表,治疗感冒、风寒等病症。

4. 祛湿原理:中药可以排除体内湿气,改善湿性疾病。

例如茯苓可以利水消肿,治疗水肿、湿疹等症状。

5. 活血化瘀原理:中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散淤血,治疗瘀血相关疾病。

例如川芎可以活血化瘀,治疗痛经、血块等问题。

6. 清热解毒原理:中药可以清热解毒,消除体内的热毒。

例如黄连可以清热解毒,治疗感染、下痢等症状。

以上仅是中药的一部分原理,不同的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原理。

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综合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使用中药治疗时需要审慎选择,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中药,哎呀,这个话题可真是深奥又有趣。

许多人都知道,咱们的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里面的道道可多了,今天咱就来聊聊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原理。

中药不仅是个药箱,还是个宝藏,里面的每一味药都能跟你讲故事,今天就来听听那些故事。

1. 中药的基本作用1.1 调和阴阳首先,中药讲究的是阴阳平衡。

你知道吗?咱们身体里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舞蹈,阴阳得保持和谐,才能让人舒服。

如果阴盛阳衰,那就容易生病,像个闹腾的小孩,没完没了的哭闹。

这时候中药就像个和事佬,调和一下,让身体恢复平衡。

比如,感冒了,热的要命,这时候就得吃点清热解毒的药,像是金银花、连翘什么的,让身体“降降温”,恢复到正常状态。

1.2 补益气血然后,中药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益气血。

要知道,气血就像咱们身体里的油,没油了车就动不了。

很多时候,人一累,气血不足,就容易觉得虚弱无力,这时候中药就像是那杯提神的咖啡,能让你瞬间满血复活。

比如当你觉得头晕眼花,像是小鸟飞不起来时,可以试试当归、枸杞这些药材,补补血,滋滋润润,让你重新焕发活力,活得像个小太阳。

2. 中药的基本原理2.1 望闻问切说到中药,咱得提提“望闻问切”这四个大招。

你没听错,这不是去看魔术表演,而是真正的中医看病绝技。

中医通过观察你的面色、闻气味、问症状、切脉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就像侦探一样,能找到“病根”。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经验丰富的中医就像老江湖,能够从细微的变化中捕捉到重要的信息。

就像你一眼看出老王最近瘦了,是不是心情不太好?2.2 药物配伍接下来,咱再聊聊中药的配伍原则。

就像做菜,调料的搭配至关重要。

单独的一味药效果有限,几个药材放在一起,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说,甘草就像调味品,既能增味,还能调和其他药材的功效。

这种搭配的智慧可是经过几千年磨练出来的,真是百试不爽的宝贵经验。

3. 中药的现代应用3.1 科学验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中药的功效也得到了科学的验证。

中药学总论-第5章中药的作用

中药学总论-第5章中药的作用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知道下对药物 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药物对 于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述 形式。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而确定。即通过用药 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 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三、什么是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要治疗的病证。又称为 “应用”或“适应证”。 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中药的作用 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中
药的反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包 括副作用、毒性反应)。 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 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 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3)调理脏腑气血功能功效 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熄风
(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 消食、利水、祛痰、化瘀
五、功效的分类
2.对症治疗功效 即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功效。 止痛、止咳、止血、止呕、止咳平喘、
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
各种中药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偏 性,“以偏纠偏”)。
四、中药作用的分类 1.治疗作用(功效) 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
(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 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2)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什么是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能”。
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认识方法); 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临床应用)。
中药的核心是功效,它是联系中药主 治与性味归经的枢纽。
五、功效的分类
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1)扶正功效 益气(补气)、助阳(温阳、壮阳、回

中医的药用原理

中医的药用原理

中医的药用原理中医的药用原理是指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特点。

其根据中医药学理论体系,通过辨证论治和药物的复方配伍应用,达到调整人体机能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药的药用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持和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要素。

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药通过药物的药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例如寒热、温凉、补泻等药物属性可以平衡体内阴阳。

2. 调整气血运行: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疾病的发生往往与气血运行失调有关。

中药可以通过活血化瘀、补益气血、调理脏腑的作用来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3. 改善脏腑功能:中医将人体内的器官系统称为脏腑,不同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药可以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4. 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中医认为外感邪气是导致疾病的原因之一,而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抵御病邪的侵袭。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从而改善疾病状态。

5. 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和脏腑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中药通过复方配伍应用,综合调理人体整体,使人体内外环境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的来说,中医药的药用原理是基于中医药学理论,通过药物的复方应用和药物的药性特点,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和免疫功能,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健康状态。

这种药用原理是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独特之处,与西医药的疾病诊断和专一药物的应用有所不同。

中医药注重整体调理,具有疗效综合、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药作用原理

中药作用原理

中药作用原理
中药作用原理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因为中药的作用方式可以因草药的种类、配方、用途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而异。

然而,通常情况下,中药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机制来解释:
1. 药物化学成分:中药通常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包括活性化合物、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可以通过与身体的生物分子(如酶、受体、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影响生理过程。

2. 药理作用:中药的化学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各种药理作用,例如,有些中药可以具有抗炎、镇痛、抗微生物、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等作用。

这些作用通常是通过药物分子与身体内的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3. 中药整体效应:中药往往是复方药物,其中包含多种草药。

这些草药可以相互协同作用,增强或减弱彼此的药理效应,以达到更全面的治疗效果。

这种协同作用被称为中药的整体效应。

4. 中药的调理作用:中药有时候并不直接攻击疾病病因,而是通过调理身体的平衡来促进自愈力。

中医理论认为,身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有关,中药可以调整这些平衡,改善疾病症状。

5. 适应症和治疗方法:中药常常根据患者的体质、病症和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师通常会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作用原理可能因具体情况而异,因为每种中药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分和作用机制。

此外,中药疗效的科学证据仍然在不断研究中,有些中药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对某些疾病有效,但需要谨慎使用,并且最好在受过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中药治疗也需要患者的积极参与和合理的用药,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原理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原理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原理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疾病的基本作用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调整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但又统一的力量,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衡所致。

中药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通过药物的气味、味道、功效等特性,对阴阳失调的人体进行调整,达到恢复平衡的目的。

例如,夜间出汗、口干燥等属于阴虚的症状,可以使用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2.活血祛瘀:中药中的许多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血液的流动,消除血液中的淤积和阻滞。

中药中常用的活血药物如当归、川芎等,通过活化气血,改善微循环,加速瘀血的排除,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疼痛、淤血性疾病的目的。

3.药物直接作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直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例如,麻黄中含有的麻黄素能够刺激呼吸中枢,扩张支气管,从而产生祛痰、止咳的效果。

柴胡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抑郁等作用。

这些有效成分通过药物内各种活性成分的作用,改变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效果。

4.强化机体免疫:中药中的一些药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它们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例如,人参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中药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加白细胞数量,提高免疫球蛋白的生成。

5.刺激自我愈合能力: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刺激机体的自我愈合能力,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例如,熟地黄中的黄酮类物质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

蒲公英中的酚类物质可以促进肝细胞再生,帮助肝脏恢复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的治疗原理多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单一机制的作用。

同时,每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体质、病理特点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

此外,中药的作用需要通过长期、持续的使用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不能过于依赖一次治疗。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原理“以偏纠偏”
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2)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作用:(1)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2)变态反应;(3)特异质反应;(4)药物依赖性;(5)致癌、致畸、致突变。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1.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 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

3. 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

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