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食品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食品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作用、危害及控制方法。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责任感,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食品微生物的分类、生长繁殖、代谢途径、致病性、污染来源及控制措施等。
要求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问题,并能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教学等。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和防控措施;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实验教学则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检测和防治方法。
四、课程评估与考核课程评估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定;实验成绩则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实验结果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本课程的教材选用权威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微生物学》经典教材,同时推荐学生参考其他相关书籍和资料,以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学习兴趣。
六、师资队伍与教学设施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和研究经验,同时配备专门的实验教师和实验室,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七、课程发展与改进为适应食品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本课程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将加强与食品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邀请行业专家为学生开展讲座和指导实践,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八、总结《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食品科学课程,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微生物学-第九章 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来源及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微生物

7 G-兼性厌氧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 兼性厌氧杆菌:包括埃希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 变形杆菌属,为重要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属,为重要的肠道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柠檬酸细菌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尤其部分为低温菌株,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属,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尤其部分为低温菌株,引起冷藏食品变质。 耶尔森氏菌属也污染食品引起食品中毒。 耶尔森氏菌属也污染食品引起食品中毒。 8 G+的球菌: 的球菌: (1)微球菌属:是重要的食品腐败菌,引起肉类、鱼类、水产品 )微球菌属:是重要的食品腐败菌,引起肉类、鱼类、 和豆类制品腐败变质。 和豆类制品腐败变质。 (2)葡萄球菌属: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产生毒素。 )葡萄球菌属:污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产生毒素。 (3)链球菌属、明串株菌属、片球菌属(啤酒片球菌、乳酸片球 )链球菌属、明串株菌属、片球菌属(啤酒片球菌、 戊糖片球菌、嗜盐片球菌),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 ),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 菌、戊糖片球菌、嗜盐片球菌),一些是食品发酵的菌种,一些也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 9 G+的芽孢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的芽孢杆菌:包括芽孢杆菌属(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 巨大芽孢杆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和梭状芽孢杆 菌属(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解糖嗜热梭状芽孢杆菌), ),是罐头工业 菌属(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解糖嗜热梭状芽孢杆菌),是罐头工业 的杀菌对象。 的杀菌对象。 10 G+的无芽孢杆菌:乳杆菌属。 的无芽孢杆菌:乳杆菌属。
第二节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一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 1 G-需氧或微需氧、运动的螺旋形或弯曲细菌: 弯曲杆菌致病菌。 需氧或微需氧、运动的螺旋形或弯曲细菌: 弯曲杆菌致病菌。 2 G-需氧的杆菌和球菌:假单胞菌属,嗜冷的肉品腐败菌,如荧光 需氧的杆菌和球菌:假单胞菌属,嗜冷的肉品腐败菌, 假单胞菌、生黑色腐败假单胞菌、菠萝软腐病假单胞菌; 假单胞菌、生黑色腐败假单胞菌、菠萝软腐病假单胞菌;盐杆菌 属和盐球菌属,耐盐菌在盐肉、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腐败。 属和盐球菌属,耐盐菌在盐肉、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品腐败。 3 醋酸杆菌属: 幼龄菌为 -杆菌,老龄菌为 +。无芽孢能运动或 醋酸杆菌属: 幼龄菌为G 杆菌,老龄菌为G 不运动,需氧。对酒类饮料有害, 不运动,需氧。对酒类饮料有害,在发酵的粮食和腐败的水果蔬 菜常常由本属菌引起。 菜常常由本属菌引起。 4 无色杆菌属: G-杆菌,能运动,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无色杆菌属: 杆菌,能运动,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5 产碱杆菌属:G-杆菌,能在培养基上产碱,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产碱杆菌属: 杆菌,能在培养基上产碱,使肉类食品变质发粘。 6 黄杆菌属: G-杆菌,能运动,嗜冷菌,能产生色素使肉类、乳和 黄杆菌属: 杆菌,能运动,嗜冷菌,能产生色素使肉类、 蛋食品腐败变质。 蛋食品腐败变质。
食品微生物学

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吕加平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其他• •原核生物界 (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 具有细胞结构
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霉菌)• • • • • • • • • 真菌界 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 • • • • • • • • • • • • •原生生物界
研究对象:与食品生产加工、保藏、消费有关的所有 微生物。 研究内容: 1.与食品相关的主要微生物的分类地位、形态、生理、
生化及在食品环境中的繁殖。(基础食品微生物)
2.研究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途径、危害和监控技术。 (卫生食品微生物) 3.研究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理论和技术(应用 食品微生物)
越多。1kg酒精酵母一天可消耗几千公斤
的糖,产沅假丝酵母合成蛋白的能力是
大豆的100倍。
微生物及动植物细胞比呼吸率
生物材料名称 固氮菌
醋酸杆菌 假单胞菌 面包酵母 肾和肝组织 根和叶组织 QO2[μl/(mg.h)]
温度/ 28
30 30 28 37 20
-QO2[μl/(mg.h)] 2000
1800 1200 110 10~20 0.5~4
病畜的肉或奶而致病;禽类感染了空肠弯曲
菌和沙门菌后,人吃了病禽的肉或蛋,也可 引起腹泻等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1. 选择安全的食品原料或材料:如动物性食品要经过检验检疫为健康动 物的食品; 2. 合理的烹调、加工:要保证产品中含有的有害微生物及成分得以灭 活或去除;
3. 加工后的食品应在安全使用期内消费(尽快食用)。
细菌的形态
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生物学、生态学和遗传学方面的学科。
它涉及到食品加工、制备、贮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的微生物,以及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和毒素等方面。
食品微生物学对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品质和质量、防止微生物污染及感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品中的微生物1.细菌细菌是最常见的食品微生物,它们存在于几乎所有食物中。
常见的细菌有肠道杆菌、沙门氏菌、口腔链球菌等。
当食品被细菌污染时,它们会以食物为营养源迅速繁殖,从而导致食品变质。
有些细菌还会分泌毒素,导致食品中毒。
2.霉菌霉菌是一种真菌,也是常见的食品微生物。
它们在食品中的繁殖速度比较慢,但它们能够在温湿条件下迅速繁殖。
霉菌的主要问题是它们能够产生毒素,致使食品中毒。
3.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们以糖为食,蕴藏在许多不同的食品中。
酵母菌在发酵、酿酒和制作其他发酵食品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当食品中的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它们会使食品变质。
二、食品微生物的影响1.食品的变质当食品中出现过多微生物,或者是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储藏或加工食品时,微生物会迅速繁殖,从而使食品变质。
2.食品的质量和口感下降微生物可以分解食品的成分,从而导致食品的质量和口感下降。
例如,细菌可以分解蛋白质,使食品味道变酸、变臭。
3.食品中毒不适宜的食品贮藏和处理条件将导致细菌和霉菌的增殖,它们分泌出的毒素可能会导致食品中毒。
三、食品微生物的控制1.正确储存食品正确储存食品是控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繁殖的关键。
储存食品的温度应该符合食品的种类和标签要求。
同时还需要注意食品容器的清洁和密封度。
2.恰当的加工和烹饪方式恰当的加工和烹饪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控制微生物,如食品的高温加工和热油炸制。
3.发掘新型抑菌剂将天然抑菌剂添加到食品中,能够有效控制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繁殖。
例如,大豆异黄酮、蒸馏水提取液等。
4.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识别和追踪系统,能够更好的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三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

绪论
1.3.2 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随着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 用微生物学,又可分为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并还在不断的 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领域。
(1)根据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不同形成的分支学科有:微 生物生理学(microbial physiology)、微生物遗传学(microbiol genetics)、微生物生物化学(microbiol biochemistry)、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微生物生 态学(microbiol ecology)等。
(利用微生物制造新的食品原料、产品)。
绪论
1.3.4 食品微生物学研究任务
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在食品原料和大多数食品上 都存在着微生物。但不同的食品或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微生 物的种类、数量和作用亦不相同。微生物既可在食品制造中 起有益作用,又可通过食品给人类带来危害。食品微生物学 研究的任务是:
绪论
(2)根据微生物类群不同,形成的分支学科有:细菌学 (bacteriology)、病毒学(virology)、真菌学(fungi)、 放线菌学(actinomycetes)等。
(3)根据微生物的应用领域不同,形成的分支学科有: 工业微生物学(intrustrial microbiology)、农业微生物学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药用微生物学(patherological microbiology)、兽医微生物学(viterinary microbiology)、食 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等。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哪种作用是有益的?A. 产生毒素B. 促进食品腐败C. 发酵D. 引起食物中毒答案:C2. 食品中常见的致病菌是哪一种?A. 乳酸菌B. 酵母菌C. 大肠杆菌D. 霉菌答案:C3. 食品微生物学中,哪种微生物是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A. 细菌B. 病毒C. 真菌D. 原生动物答案:A4. 下列哪种食品添加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A. 糖B. 盐C. 醋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5. 食品微生物学中,哪种方法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A. 显微镜观察B. 培养皿计数C. 电子显微镜D. 化学分析答案:B二、填空题6.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_________在食品中的活动及其对食品质量影响的科学。
答案:微生物7. 食品的保存方法之一是_________,它通过降低水分活度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答案:干燥8.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_________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方法,它通过加热来消灭微生物。
答案:热处理9.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可以通过_________来预防,这包括保持个人卫生和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
答案:卫生控制10. 食品微生物学中,_________是指食品中微生物数量达到一定水平,足以引起食品腐败或疾病。
答案:污染三、简答题11. 简述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性。
答案:食品微生物学在食品安全中至关重要。
它帮助我们了解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条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如何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通过研究微生物对食品的潜在危害,我们可以开发有效的控制策略,如适当的加工技术、储存条件和卫生措施,以减少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12. 描述食品中常见的几种微生物及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答案: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和病毒。
细菌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酵母菌和霉菌可能导致食品腐败,改变食品的风味和质地;病毒虽然在食品中不常见,但一旦污染,也可能引起疾病。
食品微生物学总结范文

食品微生物学总结范文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学科,在食品安全和食品工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以及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总结。
一、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与食品相关的微生物学科,主要包括食品中的常见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等方面的研究。
在食品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酵母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既可以对食品造成污染,引起食品腐败和变质,也可以通过发酵、乳酸菌发酵等方式对食品起到保质、改善口感等作用。
二、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1. 微生物培养方法:通过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观察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等,来分离和鉴定食品中的微生物。
2. 酶活性检测方法:通过测定微生物产生的酶的活性,来评估微生物对食品的影响。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DNA测序等,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基因组,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
4. 抑菌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与微生物接触,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来判断食品样品中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
三、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1. 发酵作用:某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分解食品中的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产生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使食品呈现酸味,形成特殊的风味。
2. 食品腐败和变质:某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质,产生恶臭物质和有毒物质,导致食品腐败和变质。
3. 食品中毒:某些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如肉毒杆菌产生的肉毒杆菌毒素,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 食品保质:某些微生物具有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如乳酸菌可以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质量。
四、与食品微生物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1. 食品中毒:食品中存在的有毒微生物和毒素会引起食物中毒,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霉菌毒素食物中毒等。
给食品生产过程中加强卫生管理、加工和储存措施以及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教育,是预防食品中毒的重要措施。
2024版食品微生物学(食安)[1]
![2024版食品微生物学(食安)[1]](https://img.taocdn.com/s3/m/2f91e3c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6.png)
食品微生物学(食安)目录•食品微生物学概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与预警•食品微生物学的未来展望01食品微生物学概述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定义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学。
重要性食品微生物学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开发新型食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食品中微生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途径、生长繁殖条件、产生的有害物质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食品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分类食品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其中,细菌是最常见的食品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致病菌等;真菌主要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如曲霉、青霉等;病毒则较少直接污染食品,但可通过食品传播。
特点食品微生物具有多样性、易变性、耐受性等特点。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条件各不相同,有些微生物甚至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
此外,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
微生物是引起食品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食品变质、腐败或产生有害物质。
某些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时,会产生有毒代谢产物或致病菌,食用被这些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后,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或感染食源性疾病,如沙门氏菌中毒、李斯特菌病等。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需要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严格控制。
通过采用合理的生产工艺、加强卫生管理、使用防腐剂等措施,可以降低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确保食品的卫生质量。
同时,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定期检测和监控,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食品安全控制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02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的途径与来源食品原料在生长、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设备、工具、容器和操作人员可能成为微生物污染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实验室细菌检查
(1)空气将一个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当时做实验的实验室,移去皿盖,使琼脂培养基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将另一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放在无菌室或无人走动的其他实验室,移去皿盖。lh后盖上两个皿盖。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案(2007~2008第一学期)
实验题目
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
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实验学时
2
实验目的
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一)油镜头的辨认
油镜头上常刻有OI(oil immersion)或HI(homogeneneous immersion)字样,有的还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标记,在低倍物镜、高倍物镜和油镜3物镜中,油镜的放大倍数和数值孔径(numerical aperture)最大,而工作距离最短
4.擦净显微镜,将各部分还原。将接物镜呈“八”字形降下,不可使其正对聚光器,同时降下聚光器,转动反光镜使其镜面垂直于镜座。最后套上镜罩,对号放入镜箱中,置阴凉干燥处存放。
实验作业
分别绘出在高倍镜和油镜下观察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注明物镜放大倍数和总放大率。
六、问题和思考
1.用油镜便于观察细菌的依据是什么?
(2)实验台和门的旋钮
①用记号笔在皿底外面中央画一直线,再在此线中间处画一垂直线。
②取棉签左手拿装有棉签的试管,在火焰旁用右手的手掌边缘和小指、无名指夹持棉塞(或试管帽),将其取出,将管口很快地通过煤气灯(或酒精灯)的火焰,烧灼管口;轻轻地倾斜试管,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将棉签小心地取出。塞回棉塞(或试管帽),并将空试管放在试管梁上。
4.再次观察提起镜筒,换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依次用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观察,绘图。重复观察时可比第一次少加香柏油。
(五)镜检完毕后的工作
1.移开物镜镜头。
2.取出装片。
3.清洁油镜,油镜使用完毕后,须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再用擦镜纸沾少许二甲苯擦掉残留的香柏油,最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残留的二甲苯。
实验仪器
试管架,酒精灯或煤气灯,记号笔,废物缸。
实验材料
培养基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无菌水,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接种环,
实验内容与实施过程
备注
每组在“实验室”和“人体”两大部分中各选择一个内容做实验,或由教师指定分配,最后结果供全班讨论。
l.写标签
任何一个实验,在动手操作前均需首先将器皿用记号笔做上记号,写上班级、姓名、日期,本次实验还要写上样品来源(如实验室空气或无菌室空气或头发等),字尽量小些,写在皿底的一边,不要写在当中,以免影响观察结果。
实验题目
细菌革兰氏染色及芽孢染色
实验学时
4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细菌涂片方法及革兰氏染色法步骤。
掌握细菌的芽孢染色方法。
实验原理
革兰氏阴性细菌与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组成不同,造成显色反应不同。G+菌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经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网孔结构缩小,透性降低,使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壁内,因而使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蓝紫色。G-菌由于细胞壁中肽聚糖层薄,而类脂质多,容易被乙醇溶解,脱色处理时,类脂质被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菌体变成无色,再经番红复染后成红色。
(二)记录革兰氏染色法法步骤,并进行结果分析。
参考资料
(含参考文献、期刊、杂志等)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杨革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实验总结
注意事项
1.涂片务求均匀,切忌过厚。
2.在染色过程中,不可使染液干涸。
3.脱色时间十分重要,过长,则脱色过度,会使阳性菌被染成阴性菌;脱色不够,则会使阴性菌被染成阳性菌。
⑥划线另取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进行划线,整个划线操作均要求无菌操作,即靠近火焰,而且动作要快。
3.人体细菌的检查
(1)手指(洗手前与洗手后)
①分别在两个琼脂平板上标明洗手前与洗手后(班级、姓名.日期)。
②移去皿盖,将未洗过的手指在琼脂平板的表面,轻轻地来回划线,盖上皿盖。
③用肥皂和刷子,用力刷手,在流水中冲洗干净,干燥后,在另一琼脂平板表面来回移动,盖上皿盖。
大小
形态
干湿
高度
透明度
颜色
边缘
1
1
2
3
4
5
2
1
2
3
4
5
参考资料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杨革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实验总结
结果记录方法非常重要:
(1)菌落计数在划线的平板上,如果菌落很多而重叠,则数平板最后1/4面积内的菌落数。不是划线的平板,也一分为四,数l/4面积的菌落数。
(4)鼻腔
①按照实验台检查法的步骤②和③,取出棉签,并将其弄湿。
②用湿棉签在鼻腔内滚动数次。
③按实验台检查法的步骤⑤和⑥,接种与划线,然后盖上皿盖。
4.将所有的琼脂平板翻转,使皿底朝上,放37℃培养箱,培养1~2d。
实验作业
结果
将你自已的平板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样品来源
菌落数
(近似值)
菌落类型
特征描写
(2)头发在揭开皿盖的琼脂平板的上方,用手将头发用力摇动数次,使细菌降落到玻脂平板表面,然后盖上皿盖。
A.接种时,用左手将平皿开启一缝;B.棉签伸入平板接种;
C.用己灭菌并冷却了的接种环划线; D.第二部分划线; E.最后部分划线
(3)咳嗽将去皿盖的琼脂平板放在离口约6~8cm处,对着琼脂表面用力咳嗽,然后盖上皿盖。
(二)显微镜的分辨率
显微镜性能的优劣不单是看它的总放大倍数,更重要的是看它分辩率的大小。分辨率是指显微镜能分辨出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D值愈小表明分辨率愈高。D值与光线的波长(λ)成正比,与物镜的数值孔径(NA)成反比。
从上式可看出,缩短光波长和增大数值孔径都可提高分辨率。
数值孔径指光线投射到物镜上的最大角度(称镜口角,α)的一半正弦与介质折射率(n)的乘积;
(二)染色
l.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l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2.媒染滴加卢戈氏碘液,lmin后水洗。
3.脱色滴加95%乙醇脱色,摇动玻片至紫色不再为乙醇脱退为止(根据涂片之厚薄需时30s至lmin),水洗。
4.复染滴加石炭酸复红液复染lmin,水洗。
5.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三)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染成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淡红色。
(5)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6)加沙黄水溶液,染2~3min后,倾去染液,不用水洗,直接用吸水纸吸干。
(7)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绿色,菌体红色。
实验作业
(一)绘图
1.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视野图。
2.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苏云金杆菌革兰氏染色视野图。
3.枯草芽孢杆菌及巨大芽孢杆光学显微镜
实验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i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染色装片。
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实验内容与实施过程
备注
(一)观察前的准备
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4cm。坐正,练习用左眼观察。
影响数值孔径大小的因数,一是镜口角,二是介质的折射率。
当镜与装片之间的介质为空气时,由于空气(n= 1.52)的折射率不同,光线会发生折射,不仅使进入物镜的光线减少,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而且会减少镜口角。当以香柏油(n=1.515)为介质时,由于它的折射率与玻璃相近,光线经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不仅增加了视野的照明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增加数值孔径达到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可见光的波长平均为0.55μm。当使用数值孔径为0.65的高倍镜时,它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为0.42μm;而使用数值孔径为1.25的油镜时,能辨别两点之间的距离则为0.22μm。
③弄湿棉签左手取灭菌水试管,如上法拨出棉塞(或试管帽)并烧灼管口,将棉签插入水中,再提出水面,在管壁上挤压一下以除去过多的水分,小心将棉签取出,烧灼管口,塞回棉塞(或试管帽),并将灭菌水试管放在试管梁上。
④取样将湿棉签在实验台面或门旋钮上擦拭约2cm2的范围.
⑤接种在火焰旁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使平皿开启成一缝.再将棉签伸人,在琼脂表面顶端接种,即滚动一下,立即闭合皿盖。将原放棉签的空试管拨出棉塞(或试管帽),烧灼管口,插入用过的棉签,将试管放回试管架。
1.涂菌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试管中沾取菌液一环,用接种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做一薄而均匀、直径约lcm的菌膜。涂菌后将接种环火焰灭菌。
2.干燥于空气中自然干燥。亦可把玻片置于火焰上部略加温加速干燥(温度不宜过高)。
3.固定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细菌粘附在玻片上,便于染料着色,常用加热法,即将细菌涂片膜向上,通过火焰3次,以热而不烫为宜,防止菌体烧焦、变形。此制片可用于染色。
(三)高倍镜观察
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懂。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绘图。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四)油镜观察
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使用油镜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3.当物镜从低倍镜转到高倍镜和油镜时,对照明度有何要求?应如何调节?
参考资料
(含参考文献、期刊、杂志等)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杨革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实验总结
学生第一次使用油镜观察微生物,点香柏油的操作比较生疏,且由于对微生物的大小没有感官认识,往往会造成“视而不见”的情况,自己看到了,却不知道那就是。应引导他们进入微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