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学习中_节奏_的重要性_耿苗

合集下载

浅谈节奏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

浅谈节奏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

读《节奏在舞蹈艺术中的重要性》体会1.1舞蹈艺术的形式美舞蹈是表现人体美的一门艺术。

如果说音乐是用声音描绘出来的时间的美,美术是用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空间的美,那么舞蹈就是由人的躯体产生的时间和空间的美。

当人们走到剧场去欣赏舞蹈的时候,是要从中得到美的愉悦与满足,当演员对着镜子或在舞台上舞蹈的时候也是一种美感的抒发,在生活中说起舞蹈的时候人们也会自然产生美的联想。

美是舞蹈的本质特征。

诺维尔甚至作了这样的论断:“舞蹈比所有美丽的语言更为优美。

”芭蕾舞剧《欧根·奥涅金》中达姬亚娜与奥涅金的双人舞比普希金的诗句毫不逊色,而且更富于形象的感染力。

而《天鹅湖》中奥杰塔与王子的双人舞,再美丽的语言也难以描述。

刀美兰表演的舞蹈《水》像一首田园诗,但它却比抒情的田园诗更美丽。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而艺术是用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生活,它就应该比生活更美。

所以舞蹈必须讲究美,美的形象,美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舞姿,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服装。

舞蹈就是要通过美的一切,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引导人们的美学趣味,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净化人们的思想感情。

所以美是舞蹈的本质与形式,如果失去了美的特质,舞蹈也会失去它基本的品格和艺术功能。

1.2舞蹈艺术的特征和节奏内涵舞蹈是美的一种形式,是人体运动的一种艺术,它包括节奏、表情、构图(即造型)三个方面。

舞蹈动作必须在节奏内进行,因为节奏是舞蹈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舞蹈表演中,我们的动作是随着主观情感起伏的,因而我们身体上的动作,有快、有慢(速度);有强、有弱(力度);有重、有轻(沉浮);有大、有小(幅度);有虚、有实;有圆滑和顿着;有静和有动;有放和有收等不同节奏的对比。

舞蹈正是通过巧妙安排的各种对比中去获得形式美的条件。

观众在视觉上,就是从这种动的节奏形式上满足了对美的要求。

二、音乐节奏和舞蹈2.1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节奏的体现有人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也许过于强调了“音乐”,但舞蹈作为空间和时间兼备的艺术离不开音乐,这却是千真万确的。

节奏感之于音乐与舞蹈美学的重要性

节奏感之于音乐与舞蹈美学的重要性

节奏感之于音乐与舞蹈美学的重要性
节奏感是音乐与舞蹈美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不仅在音乐与舞蹈的创作与演出中起
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在观赏与欣赏的过程中给予了观众和听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节奏感还在音乐与舞蹈的观赏与欣赏过程中给予了观众和听众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类的大脑对于节奏有着天生的感受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节奏产
生身体或情绪上的共鸣。

当我们聆听音乐或观赏舞蹈时,节奏感会激发我们的感官和情感,使我们能够更加投入和沉浸其中。

当我们听到激动人心的音乐节奏时,往往会感到兴奋和
振奋;而当我们看到舞者以优雅的动作跟随音乐的节奏时,往往会感到愉悦和陶醉。

节奏
感对于音乐与舞蹈的欣赏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节奏感在音乐与舞蹈美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使音乐和舞蹈在创作、表演和欣赏
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和丰富,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有力地传达情感和表达意境。

对于音乐人
和舞者来说,培养和提升节奏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听众和观众来说,体验和感
受它带来的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论芭蕾舞教学中音乐节奏的重要性

论芭蕾舞教学中音乐节奏的重要性

摘要芭蕾舞是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古典舞之一,而芭蕾舞的表演是通过音乐和舞蹈表演戏剧的舞蹈。

因而在芭蕾舞的表演中音乐成为芭蕾舞表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立足于芭蕾舞教学中音乐节奏重要性的描述。

通过芭蕾舞在教学过程中音乐节奏对比基本功的作用以及芭蕾舞表演中音乐节奏在芭蕾舞的舞剧表演的作用两方面的描写,着重分析芭蕾舞蹈教学中音乐节奏的重要性,并针对于音乐节奏对于芭蕾舞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的描述。

而通过分析和研究,也发现音乐节奏是决定芭蕾舞教学成败的关键,同样地也是决定芭蕾舞的演出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音乐节奏;芭蕾舞;重要性;教学;AbstractBallet is one of the European classical dances born in the Renaissance. Ballet is performed by music and dance. So in the performance of ballet music is a part of ballet performance cannot be missing. 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music rhythm importance of ballet teaching. The rhythm of the music can help the dancers practice basic skills, but also help the dancers to better express the dance content. From the above two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we will discuss the music rhythm in the importance of ballet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rhythm of music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ballet teaching; music rhythm also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ballet performances.Key words: ballet; teaching; musical rhythm; importance目录 TOC \o "1-3" \h \z \u \t "标题 4,2,标题 5,3,标题 6,2,标题 7,3,标题 8,3,标题 9,3"摘要ⅠAbstract Ⅱ目录Ⅲ前言 1一、浅析音乐与节奏 2(一)音乐与节奏的概念 21、音乐与节奏的概念 22、节奏的基本特征 2(二)音乐节奏在芭蕾舞课堂中的体现 2二、芭蕾舞教学中音乐节奏的重要性 4(一)通过节奏训练强化基本功 41、找到基本舞蹈节奏 42、通过节奏强化基本功 4(二)通过音乐节奏,深入舞蹈内涵 41、统一音乐与舞蹈节奏 52、强化舞蹈形象 5三、音乐节奏在芭蕾舞课堂运用的意义 7(一)烘托气氛,表达情感 7(二)展示表演情绪 7(三)赋予表演感情 7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前言在我们芭蕾舞蹈教学过程中,音乐节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应用音乐节奏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够通过让学生找准音乐节奏来提升芭蕾舞表演的节奏性,促进芭蕾舞表演的情感表达,因此在我们芭蕾舞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找准节奏,并把握节奏的重要性。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音乐节奏可以帮助舞者掌握舞蹈的节奏和感觉,使舞蹈更加生动活泼。

音乐节奏还能够传达舞蹈的情感和主题,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舞蹈作品。

音乐节奏能够帮助舞者准确把握舞蹈的节奏和节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通常以鼓点或乐器伴奏为特色,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进行舞蹈动作的把握。

音乐的节奏是舞蹈动作的基础,舞者要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舞蹈动作的起伏和转换,遵循音乐的脉搏和律动,使舞蹈的节奏感更加鲜明,动作更加协调流畅。

音乐节奏能够传达舞蹈的情感和主题。

音乐是一种语言,能够通过音符的起伏、音调的高低和乐器的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音乐通常会根据舞蹈的情感和主题进行编排,通过乐曲的变化和旋律的转折来表现舞蹈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在《大红袍》这支著名的京剧变脸舞蹈中,音乐节奏配合舞蹈动作的转换和变化,使舞蹈更加生动有力,表达了勇敢、英勇的主题。

音乐节奏还能够增强舞蹈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动作的生动与否、舞台效果的好坏都离不开音乐的支持和配合。

音乐的节奏和律动可以使舞蹈更加有活力和动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观赏的乐趣。

在中国民间舞蹈中的腰鼓舞,舞者通过手中的腰鼓敲击出强烈的节奏,使舞蹈动作更加有力量感和节奏感,给观众带来视听的双重享受。

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能够帮助舞者准确把握舞蹈的节奏和感觉,传达舞蹈的情感和主题,增强舞蹈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音乐节奏与舞蹈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舞蹈的美妙节奏与节奏感

舞蹈的美妙节奏与节奏感

舞蹈的美妙节奏与节奏感引言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也是一种展示身体艺术的方式。

而其中最关键的元素之一就是节奏与节奏感。

舞蹈中的美妙节奏和节奏感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更能够传达出舞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舞蹈的美妙节奏与节奏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节奏感来提升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一、舞蹈的节奏感定义节奏感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舞者对于音乐的节奏、韵律以及自身动作的掌控和把握能力。

舞蹈的节奏感包括了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也包括了舞者自身动作的速度、力度、节奏的调控等方面。

舞蹈的节奏感影响着舞蹈的整体美感,它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美妙与魅力。

一个具有出色节奏感的舞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动作与音乐相融合,使整个舞蹈更加动感、流畅和有力量感。

二、舞蹈节奏感的重要性1.表达情感:节奏感是舞者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节奏的掌控与把握,舞者能够更好地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动作,让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舞者的情感。

2.增强舞蹈的观赏性:一个具有良好节奏感的舞蹈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舞者在舞蹈中恰到好处地点缀和强调节奏,能够增加舞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更加容易被舞蹈所吸引。

3.增加观众与舞者的沟通:舞蹈的节奏感能够拉近观众与舞者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跳下去”的节奏感能够传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而“慢慢摇晃”的节奏感则能够传达出柔和平静的情感,观众能够通过舞蹈的节奏感与舞者进行情感共鸣。

三、优化舞蹈的节奏感要提升舞蹈的节奏感,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知能力和动感控制能力。

以下是一些优化节奏感的方法:1.培养音乐节奏感:舞者应该多听音乐,尤其是与舞蹈相关的音乐。

通过多次反复听音乐,舞者能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特点,从而更好地与音乐进行互动。

2.增强身体的动感控制能力:舞者应该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升身体的动感控制能力,如灵活的关节、优雅的动作转换。

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控制

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控制

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控制舞蹈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音乐和动作的完美结合,表达出了无尽的情感和想象力。

在舞蹈教学中,舞蹈节奏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舞者的表演效果和观众的观感。

本文将探讨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一些有效的控制方法。

一、舞蹈节奏控制的重要性舞蹈节奏控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确的节奏控制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和谐,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契合度,增强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而没有良好的节奏控制,舞蹈动作将显得杂乱无章,缺乏美感和表现力。

首先,舞蹈节奏控制可以提高舞者的技术水平。

通过掌握舞蹈的节奏感,舞者可以更好地完成复杂的动作组合和快速的转身跳跃等技术动作。

准确的节奏感可以帮助舞者保持动作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使他们的表演更加精彩。

其次,舞蹈节奏控制可以增强舞者的表演力。

舞蹈是一门注重情感体验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和动作的有机结合,表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和意境。

正确的节奏控制可以使舞者更好地掌握舞蹈的情绪起伏和节奏变化,使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舞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最后,舞蹈节奏控制可以提高观众的欣赏体验。

观众的观感直接决定了舞蹈表演的成败。

通过精确的节奏控制,舞者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要展示的舞蹈主题和情感内涵,提升观众的欣赏体验和对舞蹈的认知。

二、有效的舞蹈节奏控制方法1. 音乐研究和理解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舞者和教师应对所选音乐进行充分的研究和理解。

掌握音乐的节奏结构、节奏强弱变化和情感表达,能够更好地指导舞者进行舞蹈动作的节奏掌握。

2. 舞者的身体感知和训练舞者需要通过身体感知和训练来提高自己对节奏的敏感度。

定期进行身体感觉训练,通过触觉、听觉和运动反馈等方式,培养舞者的身体节奏感,使他们能够准确感知和掌握舞蹈节奏的变化。

3. 节奏计数和动作编排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节奏计数和动作编排的方式来帮助舞者进行节奏的控制。

通过将音乐分解为小节和拍子,将舞蹈动作对应到不同的节拍上,舞者能够更加明确地把握舞蹈的节奏感。

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感培养

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感培养

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感培养舞蹈是一门充满艺术性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其中的节奏感是舞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舞蹈的节奏感不仅能够使舞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的节奏,还能够提高舞者的整体舞蹈技巧与感知能力。

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蹈节奏感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舞蹈基础、音乐素养、节奏训练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舞蹈教学中的舞蹈节奏感培养。

一、舞蹈基础的培养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蹈基础是打下良好舞蹈节奏感基础的关键。

舞蹈基础包括基本姿势、动作规范、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等方面。

学生在掌握这些基础技巧的同时,也会更加敏感地体会到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从而培养起舞蹈节奏感。

二、音乐素养的提高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

学生应该通过系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

他们应该能够辨别各种不同的音乐节拍和节奏类型,并将其应用到舞蹈中去。

此外,学生还应该学会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舞蹈更富有感染力。

三、节奏训练的重要性节奏是舞蹈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舞蹈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是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感的有效途径。

节奏训练可以包括音乐研究、韵律打拍、身体律动等方面。

通过逐渐增加节奏难度和复杂程度,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节奏感,并将其运用到舞蹈表演中。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舞蹈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舞蹈节奏感。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音乐鉴赏、演示示范等方式进行教学。

此外,利用舞蹈编排和创作活动也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好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舞蹈节奏感的理解与掌握。

五、舞台实践的重要性舞台实践是培养学生舞蹈节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与舞蹈的互动关系,并将自己对节奏的理解与表达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参加舞蹈比赛、演出等活动,学生能够积累舞台经验,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舞蹈节奏感。

六、舞蹈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在舞蹈教学中,评价与反馈是提高学生舞蹈节奏感的必要环节。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

论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重要性【摘要】音乐节奏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探讨音乐节奏对舞蹈动作的影响、不同民族舞蹈中的音乐节奏特色以及如何体现舞蹈的美感等方面,展示了音乐节奏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历史渊源表明,音乐节奏与舞蹈早已紧密相连,成为中国民族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

音乐节奏也在舞蹈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使得舞蹈艺术得以持续发展。

弘扬与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责任和使命也凸显出音乐节奏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音乐节奏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作用不可忽视,其独特的魅力与美感使得舞蹈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音乐节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重要性、历史渊源、影响、特色、节奏美感、传承、创新、不可或缺性、责任、使命。

1. 引言1.1 音乐节奏对舞蹈的作用音乐节奏在舞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舞蹈的灵魂和核心。

音乐节奏能够引导舞者的身体动作,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舞蹈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音乐节奏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既是舞蹈动作的基础,也是舞蹈表现力和传达情感的关键。

音乐节奏对舞蹈动作的节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蹈的节奏感和节奏变化是由音乐节奏来引导和决定的。

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快慢、强弱来进行舞蹈动作的把握和表达。

只有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富有张力和表现力。

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和节奏感的表达,决定了舞蹈的整体韵律和美感。

音乐节奏也是舞蹈情感和表现力的关键。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往往会选用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独特韵味的音乐作为舞蹈的伴奏。

这些音乐作品往往融合了民族民间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旋律,充满了浓厚的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气息。

舞者们在音乐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表现舞蹈中的情感和意境,使舞蹈更具有戏剧性和感染力。

1.2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多样性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蹈艺术既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

视觉与听觉,作为人类生理上的最重要的两大感官系统,也是人类完成艺术形象感受的两大感觉系统。

也就是说,欣赏优美的舞蹈是靠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的。

“节奏”是音乐和舞蹈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它既能直接被视觉感受,同时也能直接被听觉感受。

因此,“节奏”在舞蹈的表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什么叫“节奏”呢?“节奏”:公孙氏子在《乐记・疏》中说:“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

”广义而言,是指音乐中诸如拍、拍子、小节和乐句等在时间方面(不涉及音高)的有规律的运动。

这种规律一般由小节和拍号加以标记,但实际上常常要求表演者按照艺术的要求处理,并不总是机械地精确,是以不同时值的音符体现的一种时间现象。

在舞蹈中,舞蹈的基本要求是:节奏、表情和构图。

这三个基本要求都有着非常重要的表现意义,尤其是“节奏”。

完成舞蹈动作最简单的形式也是“节奏”。

“节奏”形成舞步,而舞步构成组合,组合形成舞蹈片段,片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舞蹈。

所以,没有“节奏”也就没有舞蹈,舞蹈动作必须在节奏的延续中进行。

它既要依附节奏去发展动作,还要在乐感中巧妙地去韵化动作,使舞蹈动作韵律化。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有节奏感的现象和动作。

比如自然界的昼夜、四季,人的心跳、呼吸,劳动生活的切菜、砸地基等等,可它们算不算是舞蹈艺术呢?答案显然是不能。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和美化的,有节奏和规律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它大都来自劳动生活,并同民族的斗争生活、风俗习惯、自然条件、审美观念和传统艺术等有联系。

而上面所说的这些仅仅可以作为舞蹈艺术模拟性动作的原始素材,必须经过感情化和韵律化的艺术加工,而后才能成为舞蹈艺术。

感情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感情的赋予,舞蹈纵然是有生动的节奏,也是没有生命的机械性的空空洞洞的动作。

自然界和人们生活中的各种“节奏”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在时间的进程中展现的。

节奏是时间划分的结果,宇宙的时间,人们已根据它的规律划分为:年、月、日、小时、分、秒。

音乐的“节奏”则是将音乐的时间划分为乐句、小节、拍、以及拍子中的各种细节和综合。

舞蹈演员要具备的素质,首先就是要对音乐的节奏有很强的领悟能力和“节奏感”。

“节奏感”实际上也就是时值的准确感,强调它就是强调以“拍”为时间单位的各种音符在时间长度上的准确感。

这种准确感,要在内心形成共鸣,产生一个和时钟钟摆一样“滴、嗒”般时间长度完全相等的“拍”,将其作为艺术思维的基础,从而指导我们的艺术感觉和动作。

训练时,音乐伴奏出的每一个音符,由时间来划分为长短相同的单位“拍”,再将“拍”组成为两个一组或三个一组的“拍子”。

它们形成了自然的强弱交替的规律,合乎拍子强弱规律的称为“正规节奏”;不合乎拍子强弱规律的称为“非正规节奏”。

把各种不同长短的音符组织到拍子里来,这就成了有艺术生命力的“节奏”。

具有一定特性的一组“节奏”称为“节奏型”。

这种形式音乐节奏的实际的组合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它就成了音乐家塑造音乐形象和形成作品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准确的“节奏感”,不仅可以用它去规范舞蹈的动作在时间上的准确性,而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准确的动作去刻画舞蹈形象和揭示舞蹈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舞蹈的基础教学中,音乐伴奏可以在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同时,又使舞蹈动作做得更准确、完美。

而不同的舞蹈组合所需要的音乐也不同。

选好音乐,就必须要熟悉舞蹈的性质、特点、规律和变化,在音乐的选择、处理、安排和运用中做到与之协调,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各种拍子的节奏表现特点各有不同,常用的有“二拍子节奏”、“三拍子节奏”、“四拍子节奏”等等。

“二拍子节奏”的拍子规律是:强—弱。

这种拍子在舞蹈中极易用人们日常生活常规动作提炼的动律,表现比较单一的情绪。

二拍子在快速的情况下表现活泼灵巧;在中速的情况下表现强健、有精神;在慢速的情况下表现坚定、有力;更慢时表现则是显得沉重、庄严。

“三拍子节奏”拍子的规律是:强—弱—弱。

这种拍子的形成,原因是出于人为的为了突破二拍子那种自然、单纯特性而形成的一种自由、洒脱的类型。

三拍子在快速中表现轻松、愉快;在中速的情况下表现典雅、热情;慢速用的较少;极快的三拍子往往合成为一个单位拍的三连音来理解;极慢的三拍子要论舞蹈学习中“节奏”的重要性耿苗摘要:节奏是舞蹈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完成舞蹈动作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节奏”。

舞蹈动作必须在节奏的延续中发展进行。

但“节奏”和“拍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把不同长短的音符组织到“拍子”里,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节奏”。

本文认为,在舞蹈练习中,选好音乐,培养乐感,对于练习者进入“舞”的境界,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音乐舞蹈节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8181(2008)08-0133-02在其他因素帮助加强强弱规律和力度规律的情况下才能具有它特有的强烈的个性。

“四拍子节奏”是一种复合拍子,由两个二拍子复合而成。

在这种拍子内,一个小节的周期增长了,强弱的对比更加丰富了,因此,它在表现中显得能量和幅度也更大了,既可以表现宁静、稳重,也可以表现宽广和气势磅礴;既适合于如歌倾诉,又适合于内心刻画。

其速度常常是用中速和慢速,快速用的较少,快速的四拍子节奏常用于表现急迫、迅猛、紧张。

如:“巴特芒・唐迪・热泰”(battementtendujete),本练习俗称“小踢腿”,主要训练小腿的力量、轻盈和脚的灵活性、外开度以及稳定性。

其动作性格猛烈、清晰、富有爆发力,因此动作过程要快速、有力、有很强的灵活性。

这里伴奏音乐就不能用比较轻松舒缓的三拍子了,而是要用快速情况下的二拍子音乐来完成。

还有“波・德・勃拉”(portdebras),本练习俗称“下腰”,主要训练躯干的软度,腰的软度、力量、灵活性和韧性。

动作过程要求呼吸均匀、自然,腰部动作柔软自如,但又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灵活性。

所以音乐就不能使用快速的二拍子了。

这时,愉快舒缓的三拍子节奏型和表现宁静稳重的四拍子节奏型就派上了用场。

音乐可以使用3/4和4/4拍子。

慢下腰和慢涮腰要求音域宽阔,色彩较丰富。

音乐如能与动作十分均匀地合上节奏,对训练缓慢自如的控制能力将受益匪浅。

快涮腰的音乐要有流动感,音乐要像动作一样,做到柔中有刚,刚柔并重。

再如控制,这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练习通过腿部和上身的控制,使腿静止在空间,形成各种舞姿并充分表现出其美感。

因此,音乐要选编艺术性较高的乐曲。

通过美妙的音乐语汇,促进舞姿更优美、抒情、富于表现力。

另外,动作的特点是要加强腿部和上身的控制能力,因此要求伴奏音乐有起伏、有动力,要连续不断、一气呵成。

“巴特芒・雷勒韦・朗”(battementrelevelent)俗称“举腿控制”,它的伴奏音乐可以采用3/4或4/4拍,要求慢,连绵不断地。

由自身经验证明,好的控制音乐,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更可以延伸动作的控制力量和时间,以最佳的水平把动作圆满完成。

在许多课堂的训练动作中,如“跳”、“转”、“翻”等,如果音乐旋律刻板,对大幅度的动作就不能起推动和帮助的作用。

在我们学习的各个舞种中,音乐的节奏和旋律都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民族民间舞蹈中藏族的“锅庄”“弦子”、蒙古族的“安代”、汉族的“秧歌”“腰鼓”等,每一种都有极富其民族舞蹈特点的节奏型。

再如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身韵”练习中,“提沉”、“冲靠”、“含腆”、“横拧”、“云肩转腰”等这些极有韵味的动作,若不能提供给舞者一个优美的旋律和一个明显到位的“呼”、“吸”,就不能在气息上,情绪上充分诱导舞者进入“舞”的境界,而练习者本人也会感到自己在“卖苦力”。

可见,音乐的节奏型与旋律线条在舞蹈训练中对动作的提示、身体的位置、情绪的变化都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音乐的强弱、高、低,旋律的起伏都会在舞者的内心产生不同的形象思维和动力,舞者的动作也由此而在质感上发生着变化。

所以说,培养学舞者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对乐感的培养和渗透也是不容忽略的。

一个相同的舞蹈组合,不同的音乐会使舞蹈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舞蹈动作与节奏的层次起伏,气息和旋律的巧妙结合,是把握一个舞蹈组合是否成功的关键。

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强调,就是关于“节奏”和“拍子”的问题。

“节奏”并不等于“拍子”。

这一点对于舞蹈编导、舞蹈家、舞蹈的学习者加强对音乐知识的认识来说是十分重要。

“拍子”的本身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只有把不同长短的音符组织到“拍子”里来,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节奏”。

进一步把这些“节奏”富于一定的音高,最终才形成具有起伏、疏密、强弱的更具有艺术价值的“旋律”。

如果仅仅把“节奏”简单地理解为“拍子”,那么上课就可以用一根木棍敲打组合所需要的节奏型就可以了,还要什么音乐伴奏呢?所以,从一开始要培养舞者的“节奏感”,就要配置音乐、钢琴伴奏。

喊拍子和机械性的数拍的做法,是极为不妥的。

试想一下,在编舞者的思维中和演员记忆舞蹈动作的思维中,只包括“拍子”的呆板程式,而不是体现具有充分表现力的节奏因素,对于进行艺术表现时的思维活动将是多么不利啊。

其实,我们从一接触舞蹈,音乐就会每天都陪伴左右。

音乐带给我们的是情感、意境、想象等大量思维的启迪,从头到尾都在培养我们的“乐感”。

但是,现在好多的学校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只要身体条件好,软度好,能力强就可以跳好舞,成为一名好的舞蹈演员。

这种看法是极为错误的。

舞蹈大师吴晓邦早就著文批评这种倾向:只重身体条件,或片面追求技术,学一些绝招就行了,这只能出现那种游离于舞蹈人物的技术表演,不见动人的思想感情,失去了舞蹈人物的个性特点,缩小了舞蹈的表现范围。

如果不重视或根本不用“乐感”去表现舞蹈人物,最终只能成为一个“工匠”而与“舞蹈家”的称号无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舞蹈思维所用的语言是在音乐的节奏中展开和用音乐的节奏所规范的舞蹈动作。

所以在舞蹈三个基本要求———节奏、表情和构图中,“节奏”这一因素在舞蹈的艺术表现和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先导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2]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3]姬茅.古典芭蕾舞艺术大观[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张青.培养学生的“乐感”至关重要[J].舞蹈,2002,(3).[5]黄平.节奏与民间舞蹈教学[J].云梦学刊,2007,(9).作者简介:耿苗(1980—),女,汉族,河南安阳人,助教,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河南安阳455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