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用红军不怕远征难

合集下载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PPT 课件
在革命的征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辛和困难,但他们从未退缩。他们的勇 气和毅力令人敬佩。
红军征战的艰辛
严寒
长征途中,面临严寒的气候条件,红军需要忍 受冰雪和严寒。
缺少粮食
征战时,红军常常面临饥饿,必须靠艰苦的求 生技巧找到食物。
险峻山路曲折的山路、陡峭来自山崖,红军奋勇攀登,冒 险前进。
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 一次伟大胜利,带来了国共合 作的新阶段。
四渡赤水
红军在渡过赤水河时面临巨大 困难,但最终成功渡过,成为 了一个突破口。
红军胜利的重要因素
1
出色的军事策略
2
红军运用出色的军事策略,对付敌人并
取得战斗优势。
3
领导核心
红军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能够统筹安排 战斗和决策。
人民支持
红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 是胜利的重要因素。
敌人的追击
红军时刻面临敌人的追击和猛烈的战斗。
红军不怕困难
im ages>
坚定的意志
红军有坚定的意志,他们为了革命事业而不畏艰难。
勇敢的精神
红军的战士们展现了勇敢的精神,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团结协作
红军通过团结协作,共同战胜了困难和挑战。
良好的沟通
红军之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能够高效地合作和协商解决问题。
结论和总结
红军在革命事业中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红军的革命理想
红军的革命理想是为了创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他们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1
平等
红军追求人们的平等和公正待遇。他们
自由
2
反对剥削和压迫。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七律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的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七律长征的课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g 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七律。

七律是律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 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不过像翻腾着的小浪花。

(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河里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暖:温暖。

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山很险峻,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乌蒙:山名。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的河流。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设计XXX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研究,引导学生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研究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XXX的长征。

遵义会议。

2、教学难点:认识遵义会议是XXX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的七律《长征》,让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来了解历史,激发研究兴趣,启动思维。

2、初步认识长征阅读讨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背景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长征。

4、整体感知长征过程A、长征的开始1934年10月,瑞金(展示红军开始长征时的图片资料)B、初期受挫设问:红军长征初期的处境若何?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伤亡过半。

长征刚一开始就人员损失过半,照这样走下去,红军还有希望吗?在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XXX提出了一个什么建议?C、历史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1月设问:这次会议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召开的,红军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讨论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比较遵义会议前后红军处境发生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仅对长征具有重大的作用,甚至对整个中国革命都具有重大意义。

D、冲出重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的包围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犹如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

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交流。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 弄懂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道德与法治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道德与法治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道德与法治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认识红军长征中道德与法治的作用;3.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和启示。

二、教学内容1.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红军长征中道德与法治的作用;3.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何克服困难。

2.讲授(30分钟)(1)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介绍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被敌人包围,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中央委员会作出了著名的《关于红军行动的指示》。

在毛泽东等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长征。

强调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红军长征中道德与法治的作用:介绍在长征中,红军始终坚持了道德与法治的原则。

他们严格遵守纪律,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群众利益。

同时,他们也严格执行战时法规,对俘虏和敌人战俘给予人道主义待遇。

强调道德与法治是红军长征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3)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和启示:介绍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和启示。

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但他们始终坚持信念,勇敢前行。

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勇敢面对困难,坚持信念。

强调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3.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或其他案例,探讨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

4.总结(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道德与法治在长征中的作用以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内涵和启示。

同时,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道德和法治,发扬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了解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并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在长征中的作用。

同时,他们也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中获得了启示。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也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在长途跋涉二万五千里的过程中,排除了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并与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的情况,分析了长征胜利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长征的原因?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通过学生讲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搜集、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长征精神,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中央红军长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转移的原因及初期遭受的严重挫折。

(2)遵义会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介绍了会议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

2、难点:正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胜利的意义。

课前教师要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图片、文字、影视剧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联系法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开题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败的原因2.比较法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

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3、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请大家一起来读课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优质课件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优质课件
星—星—之国共火对峙,可局面以正燎式形原成
学习目标
• 一、结合史实深刻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 • 二、运用地图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经
过的重要地点及在那里发生的重要事件。 • 三、理解遵义会议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 四、深刻感受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
直前的长征精神。
要求: 时间10分钟
1、阅读课文,按照自学问题中的提示, 在书中 勾画重要知识点,并完成知识框架。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 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 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 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 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旧址
飞夺泸定桥
中国工农苏维埃政府旧址瑞金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中央 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 哪 些”“难”“险”“阻”? 是什么力量使红军克服重 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
红军力00三会5大师主
吴起镇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过草地
会宁 长征胜利结束
红 军 胜 利
红军 失败
一、红军长征的背景:
红军长征的原 因: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 败
红军长征的 目的:保存实
力,进行战略 大转移
博古和王明
李德是奥托·布朗在中共党内的名字(“姓李的德国人”),他是共 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德国共产党人.
博古,原名秦邦宪,在1933年9月国民党军开 始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时,他和 博古 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在作战指导下 实行了一系列错误原则,致使中央红军未能粉 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给党 和红军造成了严重损失。(曾经发出“不让敌 人侵占寸土”、“胜利或死亡”的口号。主张 是学习苏联先占据城市,而不考虑中国基本国 情和中国共产党当时情况。)1935年1月遵义 会议后,被取消中共中央总负责人职务,任中 李德 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
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课,这可太让我印象深刻啦!
一上课,老师就给我们展示了好多红军长征的图片,那画面里的战士们,一个个看上去又疲惫又坚定。

我当时就在想,他们到底是靠着啥才能走那么远的路呀?
老师讲了好多长征中的故事。

有爬雪山,那雪山冷得要命,风呼呼地吹,好多战士都被冻坏了。

我就忍不住问自己,要是我在那,能坚持得住吗?还有过草地,那草地看着平平的,其实下面藏着好多危险,一不小心就陷进去啦。

这得多难走呀!
然后老师让我们分组讨论,我们小组的同学们可积极啦!小明瞪大眼睛说:“红军战士们难道不害怕吗?”小红摇摇头回答:“他们才不怕呢,他们心里有信念!”我也忍不住插话:“那得是多强大的信念才能让他们这么勇敢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在这堂课里,我好像真的跟着红军战士们走了一遍长征路。

我感受到了他们的辛苦,他们的坚持。

这难道不像我们学习遇到难题的时候吗?我们一碰到难题就想放弃,可红军战士们面对那么大的困难都没退缩,我们这点小问题又算啥呢?
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吃得好,穿得暖,想要啥有啥。

这都是红军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呀!我们怎么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努力呢?
这堂课让我明白了,红军的长征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我们要把这种精神放在心里,遇到困难不害怕,勇敢向前冲!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
我觉得呀,以后这样的课应该多上一些,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通用5篇)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1教学目标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及其伟大意义。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3、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中央红军的长征2、遵义会议教学难点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长征精神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分组导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兴趣。

以江西革命根据地人民挥泪送别红军的图片,并配以《十送红军》这首歌,以“江西人民为什么依依不舍送自己的亲人红军踏上征途?”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阅读课文内容,合作完成以下任务:第一组历史学家:红军长征的原因、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地理学家:考察长征路线图,说出长征的经过。

(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第三组红军战士:讲述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

第四组随军记者:总结长征精神。

2、为什么江西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流泪送别红军战士踏上漫漫征途呢?请一位历史学家给我们分析一下长征的原因。

(从背景分析原因)背景:1.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发动第五次“围剿”。

2.中共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未能粉碎敌人的人的围剿。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请一位地理学家给我们讲述一下中央红军长征的经过,重温红军长征的过程。

紧接着请第二位地理学家从长征示意图中找出中央红军长征走过多少省、渡过哪些大江、大河?(掌握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并请第三位地理学家在地图上找到瑞金、遵义、吴起镇和会宁的位置。

课程教案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doc

课程教案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doc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张爱萍将军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长征的开始;长征初期的困境;遵义会议;长征的路线;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通过长征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长征路线图的运用,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图表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图表表达的历史现象,利用课内外资料,图片,影视作品,创设情境,感受长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长征是一个伟大的艰苦历程,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开始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进而达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法;问题导学法;探究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

学生已初步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并能简要回答一些浅显的思考题。

但学习主动性不强,历史知识单薄,分析问题能力差,授课时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过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掌握课文中关键的生字词,如“岿”、“磅礴”、“逶迤”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情感,理解红军战士的不屈不挠精神。
举例解释:
-历史背景:课文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学生需要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的体现。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红军在实际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生字词运用: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些词汇。
-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句子的修辞效果,理解其如何增强语言表现力。
-情感体验: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抽象概念的含义,如“不怕远征难”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历史,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拼搏精神。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思考这次教学的效果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红军长征的了解普遍较为有限,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很好的激发兴趣的作用。但在讲授理论部分,我意识到需要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背景,或许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苦卓绝。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上课)

1、后期突围
四渡赤水
打乱敌人的 追剿计划
巧渡金 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 围圈
强渡大渡 河、飞夺 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2、长征过程中的两次会师
(1)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 党中央、红一方面军、陕北红军 (2)甘肃会宁会师——三大主力会师 (长征胜利的标志) 1936年10月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一、长征的开始
1、开始的原因: (1)、根本原因——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指挥。 (2)、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2、长征的开始 开始时间: 开始地点: 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
3、初期路线:
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
中央革命根据地
一、长征的开始
1、长征的原因
(1930——1933)
领导人 毛泽东
作战方针 诱敌深入 集中兵力, 先打弱敌 避敌主力, 打其虚弱 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第二次
毛泽东
第三次
30万
3万
3万多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第四次
50万
7万
3个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
为什么前4次红军的反围 剿都取得了胜利而第5次 反围剿却失败了呢?
体会“左”倾冒险主义对中国革命带来 的巨大危1.
湖 南
江 西

贵阳
州 广 西
瑞金 1934.10.
福 建
28 年 ____
中国 共产党成立
1935年 遵义 会议 ____
新中国 诞生
国 民 大革命失败
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
长征胜利
抗日 ____战争 胜利
解放 ____战争 胜利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

红军不怕远征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下面我将从课标,教材和教学设计上进行分析。

一、说课标新课程标规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所以本课以”长征的艰难险阻“引导学生学习红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同时学生在了解长征过程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基于此,课标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提出的要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二、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出自鲁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材编写把《红军不怕远征难》放在此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强调中国共产党在经过无数次的挫折之后,独立自主的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同时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教材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主题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这一主线展开。

包括两个大板块,“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及“长征的胜利”,其中“第五次反围剿”和“飞夺泸定桥”以小字呈现,学生可自主阅读。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重整教材,把内容分成三大板块:“长征前夜、长征经过和长征胜利”其中重点“长征经过”,以“读图学史’”红色之旅’”品读故事”三个活动环节展示。

(二)教学重难点(依据课标中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层次的要求)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和长征的影响(三)教学方法(依据课标中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法。

三、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确立以下目标)1、了解长征原因,说出长征路线;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历史地位;理解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5_金色的鱼钩(上课用)

15_金色的鱼钩(上课用)

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老 班 长
弯钩钓鱼
钓鱼不吃 安定情绪
忠于革命 忠于党 舍己为人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思考:
文章主要写的是老 班长,题目为什么却叫 “金色的鱼钩”呢?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 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 着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 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 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 后,走左翼行军路线。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 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 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 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 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 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 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 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 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bì n gē
kē da
táng yǎn
áo yē
ài xiù
读读下列词语
肠胃病 颧骨 两鬓皱纹 青稞 喉管
搪瓷碗 哽咽 保姆 弥漫 熬过 鱼饵 蚯蚓 严峻 收敛 热气腾腾
疙瘩
搀扶
粗糙
抽噎
瞻仰
掣起
奄奄一息
红锈 闪烁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 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 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收敛:(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 方。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因为这鱼钩是老班长用来钓鱼给他们吃的,让他 们维持生命走出草地的遗物;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 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放光芒。小梁 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 前辈的遗物,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也表达了小 梁自己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最后这句话点明 了文章的主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说出党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2、能够归纳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地图来描述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央红军的长征和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人物多(领导人多,参与长征的军队多),时间长,经历艰辛复杂,在一节课内学生很难理清其线索,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课时:1节课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征》。

师:这首歌描写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生:红军长征师:接下来请说说关于红军长征的歌曲、课文、著作生:《十送红军》(歌曲)、《倔强的小红军》(课文)、《西行漫记》(著作)。

师:同学们是否想了解红军长征的详细经过?讲授新课:师:红军为什么要历尽艰难去长征?生: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师: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是什么力量使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生:1、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缺少粮食给养。

2、毛泽东、周恩来的正确领导;长征精神(革命信念、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创新精神)师:红军长征走过的万水千山: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敌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吴起镇和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生: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核心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一转折使长征取得了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有了共产党》说课第3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道德与法治

《中国有了共产党》说课第3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道德与法治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课时《红军不怕远征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中国有了共产党》是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第三课,本课设置了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开天辟地的大事。

本部分帮助学生了解了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尤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歌颂革命烈士,宁可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五四青年的爱国情怀。

第二部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部分介绍了南昌起义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南昌起义与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关系,了解在以城市为中心开展的武装斗争相继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开创了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第三部分:红军不怕远征难。

安排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长征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举,知道长征的利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记住,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本部分还强调了在新时代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二、说学情分析五年级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情感的重要时期。

本阶段的学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共产党有一点浅显的认识,听说过五四运动,对长征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相关概念及具体史实并不清楚,也难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对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教学时,教师要将重点落实在立德树人方面,不能仅仅是对历史的介绍,要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不能把党的成立井冈山道路,开辟红军长征看成孤立的历史事件,否则就会忽略精神的传承。

三、说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路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红军长征结束时胜利会师的三大主力是:①红一方面 B 军 ②红二方面军 ③红三方面军④红四方面军_____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6、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点是:_____ A、遵义 B、甘肃 C、吴起镇 D、井冈山 C 7、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____ A、1933年10月 B、1935年10月 C、1936年10月 D、1934年10月 D 8、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性事件是: _____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河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第一次 第三次 第五次
国民党 军队 中央红 军
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
此表分析可以得出: 前四次反“围剿” 都是在敌强我弱的 情况下取得的,红 军作战英勇,又有 人民支持,如果指 挥不失误,是可以 打破第五次“围剿” 的。
一、长征的原因
笔 记
一个确立: 1935.1 意 三个挽救: 过程 遵义会议 义 一个转折: 突围: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进入甘肃 会宁会师 会师: 陕北会师 (1935.10) (1936.10) 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 意义: 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一渡赤水摆脱追敌 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三渡赤水调敌西进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红军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的意义是什么?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的意义是什么?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吓倒滇军 拖死湘军 脚踏川军 打倒中央军 英雄是红军
大渡河渡河英雄雕像
飞夺泸定桥——大渡桥横铁索寒
爬雪山——更喜岷山千里雪
选一选
C 1、在第几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开始进行长征 ___ A、三 B、四 C、五 D、六
B 2、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确立是在_____ A、第五次反围剿后 B、遵义会议后 C、渡过金沙江 D、长征结束后 A 3、红军长征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C 4、红军长征中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哪一事件后_____ A、四渡赤水 B、渡过乌江 C、渡过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博 古
005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三、遵 义 会 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遵义
遵义会议
内容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 折点。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勇往直前 、坚忍不拔的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1、敌人的围追堵截。 2、恶劣的自然条件,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 望无际的草地,缺少粮食等 3、左倾错误的影响 4、复杂的民族关系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开始: 1934.10,从瑞金出发 受挫: 湘江恶战,损失过半
«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时间 第 一 至 四 次 第 五 次 军队人数 敌 我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1930年 至 1933年
10万 20万 30万 50万
4万 毛泽东 (前三次) 3万 周恩来 3万 朱德 7万 (第四次) 博古 李德
避敌主力 诱敌深入 集中优势 各个击破 分散兵力, 进攻冒险, 防御保守。
填一填
10 1934 1、_____年____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 1935 10 据地,开始长征;_____年_____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吴起 1936 10 的_____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_____年_____月,红 甘肃 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_____,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 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 长征胜利结束。 遵义 1 1935 2、_____年_____月,党中央在__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 博古 议,集中全力解决了_____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毛泽东 肯定了________的正确主张。 遵义会议 3、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
1、“左”倾错误指挥(根本原因)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败(直接原 因) 红军长征的目的(实质):实行战略大转
移,即革命中心地区的转移,北上抗日
二、长征的过程
1、长征开始 2、初期受挫
1934年10月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损失过半)
放弃去湘西改道贵州
强渡乌江
到达遵义(1935年1月)
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 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 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负 责指挥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
遵义会议 (1935年)
新中国成立 (1949年)
14年
出现了很多错误, 如大革命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 的失利
转 折 点
14年
由胜利走向 胜利,建立 新中国
遵义会议旧址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室内景
遵义会议(油画)
四、长征的胜利
四 渡 后期路线: 赤 水
1、长征 的胜利
巧 渡 金 沙 江
强 渡 大 渡 河
飞 夺 泸 定 桥
爬雪 山过 草地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 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 两次 师 会师: (陕北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会宁会师)
⑨ 西康
四川 ⑧ E 大渡河 乌 C B 江 湖南 金沙江 D ④ 贵州 ⑥ 云南 ⑦
A
江西 ②

广东 ③
广西 ⑤
湘江 乌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 战,损失惨重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 敌人的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 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赤水河
金沙江 大渡河
转折:
吴起镇
过草地 爬雪山
1936年 10月红 军三大 主力会 师
005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 达陕北
飞夺泸定桥 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 渡过乌江, 夺取遵义 瑞金 1934年10月 中央红军开 始长征
强渡大渡河
巧渡金沙江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图
甘肃 ⑾ 陕西 ⑩ 课后练习
胜利
1933年10 月至 50万 8万 1934年
失利
朱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博古(秦邦宪) 王明(陈绍禹)
李德(奥托-布劳恩)
博古
李德
博古,原名秦邦宪,在1933年9月国民党 军开始对中央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 时,他和李德(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 在作战指导下实行了一系列错误原则, 致使中央红军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给党和红军造成了 严重损失。(曾经发出“不让敌人侵占 寸土”、“胜利或死亡”的口号。主张 是学习苏联先占据城市,而不考虑中国 基本国情和中国共产党当时情况。)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被取消中共中央 总负责人职务,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 部代理主任。
占婷
知识回顾
1、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意义?
1927.8.1 周恩来、贺龙、朱德。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人民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1927.9、湘赣边界、毛泽东。建立了中国第一 3、井冈山会师的时间、领导人、结果? 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4、朱德、陈毅、毛泽东。两军会师后成立的中国 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1934.10——1936.10)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过岷桥水磅逶千不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 尽千铁云走腾只远 七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律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
累 不 累 看 看 革 命 老 前 辈
红 军 过 草 地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苦 不 苦 想 想 红 军 二 万 五
吴起镇
(1935.10)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红一方面军

800006000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填图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图
会宁 D
陕 西 C 吴起镇
西 康
遵义 B
湖 南
A 瑞金
写于1935年10月
时间
1936年10月
红军长征胜利
地点 标志
甘肃会宁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 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会 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红一方面军

五、长征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