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如何出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如何出彩

记叙文“无中生有”三法

中学生作文最头疼响问题是普遍感到材料匮乏,无法可说。怎样从贫乏的材料中找到突破口,于“无”中生“有”呢?

一、配景。变寻常为独特的武器。平原地区突兀的一座小丘会成为人们登高远望的游览胜地,久渴之后的一杯白开水会给人甘甜滋润的感受,颠簸在汹涌巨浪中的一叶小舟方能显出英雄本色……这些都在于有关事物的身后有一个不同寻常的背景。因此为普通的事情设置一个特殊的背景,往往能起到化凡为奇的效果。今天的猪肉价格上涨、爸爸扛惯了煤气罐、奶奶天天嘱咐我“骑车小心点”、妈妈和爸爸吵了架、老师又敲了我的头、奶奶逼着我吃已发了霉的月饼……在生活中这些是普通寻常的小事,但如果为其设计这样的背景:菜篮子工程在有关部门的管理上走了调、一贯身强力壮的爸爸今天生了病、我在奶奶的嘱咐声中撞了车、除夕夜爸爸妈妈为给谁送什么样的年礼吵架翻脸、法律课上正在讲《未成人保护法》的老师敲打我的头、瞎眼的奶奶将珍藏逾月的月饼拿给我吃……普通的材料往往便具有了独特的内涵、新颖脱俗的主题。朱自清《背影》,正是因为父亲设置了家庭生活、个人处境、攀爬动作、晚年境况四个方面的“艰难”的背景,才使父亲那个笨拙得甚至有点滑稽可笑的爬栏背影有了感人至深的魅力。

二、反刍。变平淡为多味的秘方。反刍,即倒嚼,指牛、羊、骆驼等把粗粗吃下去的食物再回到嘴里细嚼,最终使草变成构成其躯体的营养物质,牛还能使之变成美味的牛奶。对生活中出现的看似乎平常的细节,要像动物反刍一样,从各种看似乎常的细微末节入手,仔细品味一人一物一情一事,反复咀嚼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挖掘个中意义,发现丰富美丽的色彩。如从逢年过节父母盼儿女们“常回家看看”的角度体会浓浓的父母之爱,从过年儿女们送年礼给长辈反思其平时是否尽孝道;从大摆筵席办婚事者的笑容中寻找其疲惫和无奈,从为亲人大操大办丧事者的眼神中推敲其可能存在的非孝道性思想动机……这样,才能从原本很平淡的材料中找出深刻的内涵,写出有意义的作品,如鲁迅《一件小事》,仅从车夫扶起被碰倒的老女人这一微妙的举动中使反思出我灵魂渺小、车夫正真无私的主题,可见善于捕捉生活中悄然逝去的点滴浪花,不断反刍其中的寸味尺意,能够引发写作灵感之泉。

三、着色。变无意为多情的良方。着色,即为有关人物事情涂上特定的感情和色彩,使之随物赋形、因人生情。“蜡烛有心为惜别,伴人流泪到天明”,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本来并没有什么意义,可是如果戴着不同的有色眼镜一瞧,事物便像这蜡烛一样具备了不同的色彩,因此浓烈细致感情的映照会使事物人格化、情感化。一条日日走过的路,高兴时只觉其短,忧闷时愈觉其长;蝉的长鸣使人烦燥不安,在鲁迅儿童玩乐的百草园中则是美好的景象:同样是周末,有人嫌闲着无聊,不如看书、写文章好,有人嫌看书、写文章苦,宁愿闹得无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不同情感的投射、笼罩下,任何客观存在都会发散出各种各样的色彩。众所周知,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事实上当时秦淮河是独具昏暗,但作者却因美好的心情而赋以美丽的色彩,把秦淮河写得美妙无比,感人至深。

当然,为客观的人、物、情、事定情着色,须注意不可牵强附会夸大其辞,而应合情合理。“为赋新诗强说愁”,为赞美老祖母而去写她“白白胖胖的手”,写她一笑脸上露出两个酒窝都是不合情理的。

巧妙组合,一样材料两样效

如果说选材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组材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的。相同的砖木,因为建筑师组合技巧的不同,就出现了各呈异彩的房屋造型。作文也是如此,同样的材料,因剪裁组合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的来说,记叙文在组材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疏密有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详略得当的问题。譬如写一个人,必然要通过几件事,如果每件事都作具体细致的描述,势必冗长,不仅时间和篇幅不允许,而且也会让读者生厌:如果件件都粗粗略过,那人物又不丰满。我们可采用详写一件,略写一件,再概写几件的方法,这样,就疏密有致相得益彰了。有篇题为《老师,你听我说》的中考作文就是这样组织的。作者先详叙了一件老师教育“我”要把学习放在首位的事,然后略写了一件老师批评“我”说谎的事,接着再用一组排比句,概写老师其他方面的事迹:

老师啊,你时刻都在实践你的座右铭——“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在文体活动时,你和我们一起打球、下棋;在你家里,你和我们谈南极站探险,侃世界杯足球;当同学们病倒时,你送他们进医院;当有人想辍学经商时,你又是那样循循善诱。

这样一补充,老师的形象丰满了,但又毫无冗长之感。

概写的方式,除了运用排比句,同学们还可模仿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白草园的那一段,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概写,这样,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真正做到了详略得当,疏密有致。

二、大胆舍弃。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总要交代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可有的同学却故意略去其中的一个环节,文章反而更精练了。如有位同学写“我”与爸爸妈妈怄气,发脾气、使性子,终于得到一套新衣的经过。作者开笔就直接插入事情发展过程的叙述:我一脚踢开了房门,妈妈关心地问:“蒂儿,回来了?”真是明知故问!我径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倒在床上,大叫:“妈妈,衣服买了吗?”其实刚进门我感觉到,衣服肯定没有买。

这个开头用一“踢”字单刀直入,至于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承诺买衣给“我”的则一概略去了。这样一开头就营造了一种“逼”的氛围,于是逼得妈妈唯唯诺诺,逼得爸爸惭愧不安。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一套新衣服后,才从他人口中得知,衣服是爸爸借钱买来的,“我”感到了无比歉疚。试想一下,如开头从买衣的起因絮絮道来,那文章能如此一气贯通吗?

开头可省,结尾也同样可省。有位同学在一篇题为《在车夫的影响下》的作文,写他骑车撞倒了一位“阿婆”,本想一溜了之,这时,他的脑海中闪现出鲁迅笔下车大的形象。文章结尾写道:“雨开始往下洒,我向阿婆走去……”

这个结尾何等简洁!至于如何关心、护理阿婆的事已不是本文的重点。作者在此戛然而止,既突出了“影响”,又留给了读者想像的空间。

三、自然过渡。要使文章前后浑然一体,就得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这是文章组材不可忽视的问题。

过渡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个词,如“最”、“当然”、“不过”等。有的是一个单句,如鲁迅《藤野先生》中的“到别处去看看,如何呢”。有的则是一个起着承上后下作用的复句,如有位同学在他的《我和书的故事》中先写利用课余时间攒钱买书的经历,后写了课外书对他课堂知识的学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中间的过渡句是:

“阅读大量的课外书,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它对我学习课内的知识也起了巨大的作用。”还有的是以一个小段来起过渡作用,如有位同学在他的《读父亲》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