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强度试验与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说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漏电距离)是在两个导电体之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要求,而电气间隙是不同带电体之间或带电体与机壳(大地)之间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两个参数如考虑不周,将会引起电路击穿,绝缘失效。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有此规定值。

如低压电器电控设备有以下规定:额定电压“大于300V小于660V”爬电距离为14MM,电气间隙为8MM——摘录自《电气设计禁忌手册》(P576页)主编李辛(李辛:中国电机工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1992。

4。

副主编薜钦琳柴富修机械工业出版社责任编辑:李振标王琳责任校对:丁丽丽1995年9月第一版:1996年9月第二次印刷咱们再看看,有一种低压电器就敢大大地违反这个规定:它是一个“4扁孔三相四线”插座,规格为380V16A上标:CHNT(R)AC30模数化插座A007217浙江囗囗囗囗电器有限公司白色塑料壳绝缘为左右开式(外壳可分为左右两瓣或叫两半儿)不是上下开式或叫上盖下底儿式左右两瓣的连结有的一批用自攻丝螺钉;或有一批使用空心铝管铆钉铆住……外形:上扁孔——竖(长)孔——为零(地)线;下扁孔——横(长)孔——为一个火线(B相);左扁孔——竖孔——为火线(A相);右扁孔——竖孔——为火线(C相)。

打开塑壳,看看内部结构就发现问题了:“左扁孔——A相火线”,与“下扁孔——B相火线”的连结到A、B接线柱的二个铜条之间的距离小得惊人!猜猜它敢小成什么样儿?它才仅仅有4MM!这就是说:它这个“380V16A”的插座的A、B两相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才仅有4MM。

这与上述规定中说的“大于300V小于660V”的电压(380V当在这个范围内)爬电距离应为14MM,电气间隙应为8MM,4MM——→14MM4MM——→8MM,差得多么悬殊!它这样违反规定的后果是什么呢?我曾见到过两例这样的插座在插上插头时爆炸起火团的事例。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算法详细资料说明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算法详细资料说明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算法详细资料说明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定义
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最新版)目录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4.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正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这个距离通常以空气绝缘的最短距离来计算。

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通过空气实现绝缘。

爬电距离是指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的现象。

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通常以污秽等级来计算,其中零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14.8mm/KV,一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16mm/KV,二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20mm/KV。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电气间隙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基本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绝缘材料的带电现象而导致的最小安全距离。

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必须保证电气间隙大于等于爬电距离,否则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确定设备的最小尺寸,以及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了解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非常重要。

它们可以有效地防止设备间或设备与地之间的打火现象,从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同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也是电气设备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总的来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摘要: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2.爬电距离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与应用1.测量方法2.应用领域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2.设计原则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2.确保安全防护五、结论正文: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1.测量方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法、电容法、电感法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测量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应用领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开关电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们用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电气性能,降低故障率。

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在某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替代爬电距离,例如在设计高压输电线路时,通过增加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来提高其耐压性能。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相互替代,如在低压电气设备中,需要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以防止击穿。

2.设计原则: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应根据工作电压、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般情况下,电气间隙应大于等于爬电距离,以确保绝缘性能稳定和安全。

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合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确保设备的电气性能稳定,降低故障率。

2.确保安全防护:在高压电气设备中,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防止电弧闪络、击穿等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概念的理解
1、电气间隙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考核电器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 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
与金属外壳之间 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 在电场的作用下 空气介质将被
击穿 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 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
距离 这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 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
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3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4的材料 因此两个
导电部件
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材料来决定。

空气是一种普通、可靠、便宜的
电气绝缘介质 通常情况下 对1mm的空气间隙 低于1200v 有效值的电压能够维持其
绝缘性能 当电压升到2900v有效值以上时 空气不再是绝缘材料了。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
的是 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 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
缘材料的不断老化 绝缘性能的下降。

因此也可以说 空气中的隔离空间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7防止8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 显然电压越低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隙数值可以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电器的长期使用 还会使电气绝缘属性的减小 如灰尘、其
它导电微粒会积累污染绝缘材料表面 引起漏电起痕甚至电气导通 大气中的
固体颗粒 尘
埃和水能够桥接小的电气间隙。

因此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值还与电器的工作环境 污染
等级有关。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的带电区。

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UL、CSA和VDE安全标准强调了爬电距离的安全要求,这是为了防止器件间或器件和地之间打火从而威胁到人身安全。

绝缘子爬电距离是指绝缘子正常承载运行电压的两部件间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或最短距离的和。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GB/T 2900.18-2008电工术语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是两导电部件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气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

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3、绝缘穿透距离应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应用场合符合下列规定:--对工作电压不超过50V(71V交流峰值或直流值),无厚度要求; --附加绝缘最小厚度应为0.4mm;--当加强绝缘不承受在正常温度下可能会导致该绝缘材料变形或性能降低的任何机械应力时的,则该加强绝缘的最小厚度应为0.4mm。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电气设备和系统的设计与运行中,爬电距禢和电气间隙是至关重要的参数。

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用以防止漏电和爬电现象的发生;而电气间隙则是指设备内部不同元件之间的距离,用以确保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对爬电距离要求、电气间隙要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重要参数,从而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爬电距离要求和电气间隙要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的重要性,提出应用建议,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的重要性和应用。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明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对电力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的重要性,分析其对设备的影响和作用,为电气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参考。

通过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因此,本文旨在系统地总结和归纳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相关知识,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和未来展望,为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爬电距离要求爬电距离是指两个不同电势的导电零件之间的距离。

在电气设备中,爬电距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两个导电零件之间的距离不足以承受电压引起的电气击穿,则可能导致火灾、爆炸或其他事故发生。

根据电气设备的不同用途和电压等级,爬电距离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

通常来说,工频电压下的爬电距离要求会较低,而高压电气设备或带有浪涌电压的设备,如避雷器等,则需要更大的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0.6 1.4 1.7 3 4 5.5<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距离/mm 50 150 250 500 750 1000 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 ?600 1.5 2 3.2 6.3 10 12.5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 3.2 4 8 12.5 16 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 电气间隙——基本绝缘 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 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 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 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定义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下,只有非导电性污染。

但是,也应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的暂时的导电性。

污染等级3:存在导电性污染,或者由于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成导电性的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性的导电性污染,例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雪造成的污染。

12、微观环境(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的):指所考虑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周围的环境条件。

13、均匀电场:电极之间的电压梯度基本恒定的电场,例如在两球之间,每个球体的半径均大于二者之间的距离的电场。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对试验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对试验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对试验电缆是电力传输的重要设备,在输电过程中需要通过跨越塔、隧道等场所来进行电缆的布置,而这时就需要考虑到电缆和地面或其他物体之间的电气间隙和安全距离。

如何合理设置距离和间隙是电力工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进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对试验,对于电力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表征电气间隙和距离的概念电气间隙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电压下,电缆或电气设备与另一个导体或地面之间必须具有的最小的距离,以保证电压不会突破间隙。

间隙可以由空气、绝缘材料或其他介质构成,其大小取决于电压、材料和环境等因素。

爬电距离是指在一个给定的电压下,沿着杆塔、墙壁或其他支撑结构上的接地悬挂线上,不接触任何支撑物并能保持绝缘的最大距离。

其大小与电压、线路的类型、工作频率等有关。

2.实验原理本试验通过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清洁干燥表面上的绝缘阻抗,以评估电力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该实验涉及到以下两个步骤:(1)爬电距离的测试在爬电距离的测试中,需要构造测试台,定置试样与电源线,并通过电源线施加不同电压。

测试时,可将测量的距离与到达此点的电压值记录下来,以确定所需的爬电距离。

(2)电气间隙的测试电气间隙的测试往往需要用到高压发生器或高压信号源,以产生规定的电压。

测试时,将试样浸泡在绝缘液体或用电静放来模拟接地,然后使用测量设备来测量导体之间的电压,并分析该电压是否达到规定值。

3.实验步骤与结果以爬电距离实验为例,其试验步骤如下:(1)准备测试设备,包括绝缘表面清洁器、高压静电发生器、测试夹具、高压缆线和测试电压测量器等。

(2)制备试样。

在绝缘板上制作出不同的形状,如平板、球形和圆柱形等,然后测试所需的爬电距离。

(3)设置电压。

在测试过程中,使用高压静电发生器建立所需的高压静态区域,并将测试液滴在试样表面。

(4)记录测试结果。

等待测试结束后,将试样送回实验室,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包括测量的爬电距离、测试前后的绝缘阻抗变化等。

线性变压器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

线性变压器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

线性变压器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线性变压器是一种重要的电气设备,由于其结构复杂性以及使用环境的不确定性,它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

这两个参数对于变压器性能和安全性都至关重要,因此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线性变压器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及其重要性。

一、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电气间隙是指变压器中两个接触的金属表面之间的电阻值。

电气间隙越小,变压器的性能就越好,因为电气间隙会导致电路中的电流流失,从而使变压器的效率降低。

然而,电气间隙过小也会导致太高的局部放电和过热等问题。

因此,准确测量电气间隙是非常重要的。

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的测量包括两个步骤:测量分合闸间隙和测量接触电阻。

1.测量分合闸间隙分合闸间隙是指两个可分开的导体之间的距离。

测量分合闸间隙需要使用外部仪器,例如卡尺或微调器。

首先,需要在开放状态下测量两个接触表面的距离,并记录。

然后,模拟分合闸间隙并再次测量距离。

最后,两种距离之差就是分合闸间隙。

2.测量接触电阻接触电阻是两个金属表面之间的电阻。

测量接触电阻需要使用万用表或电阻表。

首先,确保变压器已切断电源。

然后,将电阻表连接到两个金属表面上,并记录电阻值。

接下来,需要连接一个可调电源和一个小电流表来测量交流电流(如1A)通过接触处的电流。

注意,需要使用对称交流信号进行测量,以便在两个电极中传输电流。

最后,将测量的电阻值和由小电流表测量的电流值结合起来,即可得出接触电阻值。

三、爬电距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爬电距离是指隔离材料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得在给定的电压下,在这个距离上不会发生电气放电。

爬电距离越小,就越容易发生局部放电,从而产生火花和爆炸等安全问题。

因此,准确测量爬电距离非常重要,以保证变压器的操作和安全。

四、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爬电距离的测量可以通过两个步骤完成:测量绝缘介质强度和计算爬电距离。

1.测量绝缘介质强度绝缘介质强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时间条件下,绝缘介质可以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由于煤矿井下空气潮湿、粉尘较多、环境温度较高,严重影响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

为了避免电气设备由于绝缘强度降低而产生短路电弧、火花放电等现象,对电气设备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做出了具体规定。

自由满足电气间隙的要求,裸露导体之间和它们对地之间才不会发生击穿放电,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

电气间隙:是指两裸露导体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不同电位的两个导体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对于隔爆型和增安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一的规定。

表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备注:表中a、b、c、d是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对于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的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应符合表二的规定。

表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1
○2按IEC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对泄痕指数测定的推荐方法》测定。

爬电距离是由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以及绝缘材料表面形状等因素决定的。

额定电压越高要求的爬电距离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性能通常是用耐泄痕指数来表示。

耐泄痕指数是指固体绝缘材料能够承受50滴或100滴以上的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的最高电压。

绝缘材料根据相对泄痕指数分为a、b、c、d共四个级,a级最高,d级最低。

常用绝缘材料耐泄痕指数分级见表三。

表三绝缘材料按相对泄痕指数的分级。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分析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分析

Clearance和Creepage的区别,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意思及区别Clearance(电气间隙)是什么意思Clearance: 电气间隙--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Creepage(爬电距离)是什么意思Creepage: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Clearance和Creepage的区别,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按照字面意思,Clearance(电气间隙)是指两点空间的最短距离。

Creepage(爬电距离)是是指两点沿绝缘表面的最短距离。

从下面这张图很明显的能够看得出来。

上面的实线是Clearance(电气间隙)的最短距离,下面虚线是沿着绝缘表面Creepage(爬电距离)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 (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电路板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间距

电路板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间距

电路板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的间距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 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 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的带电区。

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 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 1mm )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 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元件及PCB 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I 类设备的开关电源,在元件及PCB 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 、 对于AC — DC 电源(以不含有 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 100-240V 〜为例)b 、 对于AC — DC 电源(以含有 PFC 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 线-N 线(保险管之前)2.0mm2.5mm 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后)2.2mm3.2mm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 线-N 线(保险管之前):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3.2mm 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 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5.5mm 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2.5mm由于导体周围的------- 建气间里 --- 昶也聊再<lmm1、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 (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引言:在电工领域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电气间隙指的是两个电极之间的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指在给定电压下,电流沿着绝缘材料表面“爬行”的最大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1.介电强度介电强度是指绝缘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

当电场强度超过介电强度时,会发生击穿现象,导致电气间隙失效。

因此,电气间隙的大小应该小于介电强度,以确保绝缘材料的正常工作。

2.电压梯度电压梯度是指电场强度随着距离变化的速率。

电压梯度越大,电场强度的变化越快,会导致电气间隙中的电场集中,增加爬电距离。

因此,为了减小电场集中,应尽量减小电压梯度。

3.绝缘材料的特性不同的绝缘材料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

例如,树脂类绝缘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介电强度和较小的电气间隙。

而空气作为绝缘材料时,电气间隙较大。

因此,在选择绝缘材料时,需要考虑到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二、实践应用1.电器设备的绝缘设计在电器设备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例如,在高压开关设备中,为了防止击穿现象的发生,需要采用合适的绝缘材料和合理的电气间隙设计,以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2.绝缘子的选择和安装绝缘子是用于支撑和固定电力设备导线的绝缘材料。

在选择绝缘子时,需要考虑到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同时,在绝缘子的安装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保持足够的爬电距离,以避免因电气间隙不足而导致的绝缘击穿。

3.绝缘涂料的使用绝缘涂料是一种常用的绝缘材料,可以提供额外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在电气设备的绝缘处理中,可以使用绝缘涂料来增加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提高设备的绝缘性能。

4.环境因素的考虑环境因素也会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产生影响。

例如,湿度、温度和污染物的存在都会降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因此,在设计和安装电气设备时,需要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1 电气间隙和隔离距离成套设备内不同极性的裸露带电部件和裸露带电部件对金属结构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如下的规定值。

额定绝缘电压过电压类别Ⅳ过电压类别ⅢUi (电源进线点、主母线)(配电电路、辅电路)V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Ui≤60- - 3 260<Ui≤300- - 3 5300<Ui≤690 5.5 10 3 10690<Ui≤800 8 12.5 5.5 12.52 验证检测验证成套设备内部各部位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符合表1规定的值。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隔离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隔离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1]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1. 什么是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电力设备中不同电离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固体物体之间的最小距离,这两个物体分别处于不同电位上。

电气间隙的大小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电气间隙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电压等级、湿度、温度、海拔高度、介质和气压等。

电气间隙一般表示为以毫米(mm)为单位的长度。

2. 电气间隙的影响因素2.1 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的工作电压等级越高,所需的电气间隙也越大。

2.2 湿度:湿度是确定电气间隙的重要参数之一。

高湿度环境下,空气中的介质常常会导致电击放电等问题,此时需要增加电气间隙的大小。

2.3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对电气间隙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温条件下,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电气间隙可能会增大。

2.4 海拔高度:电气设备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时,由于空气的稀薄,电气间隙会相应增大。

2.5 介质:不同的介质具有不同的绝缘性能和放电特性,因此在选择介质时需要考虑不同的电气间隙。

2.6 气压:气压的变化也会对电气间隙造成影响。

在高气压环境下,电气间隙会减小。

3. 电气间隙的重要性电气间隙的合理选择对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如果电气间隙设置不当或者过小,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电击放电:当电气间隙过小时,电流可能在不同电位之间通过放电。

这会导致设备损坏、火灾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漏电:电气间隙过小可能导致绝缘故障,从而导致漏电现象出现。

•破坏设备:电气间隙不足可能会导致设备局部区域电弧放电,从而引起设备局部的烧毁或损坏。

因此,合理选择和设计电气间隙是确保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

4. 什么是爬电距离?爬电距离是指在污秽环境或湿度较高的条件下,介质表面形成的导电通道的最小距离。

它是确定介电强度和绝缘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污秽环境中,介质表面可能会形成导电污秽层,这将导致电流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形成爬电现象。

如果爬电距离不足以阻止电流通过,就可能导致绝缘故障,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电介质 强度 ;爬 电距 离; 电气 间隙;击 穿; 闪络
在 电气 安全测试 中, 电介质 强度测试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测试
在 电场 作用下,随着场强 ( 电压)的增大 ,绝缘材 料 ( 或者 产 品的部件 )内的带 电粒子 ( 载流子 )运 动加快,直至破坏性放 电,变为导体 ,此种情况 即为击 穿。击穿对绝缘材料 ( 或者产品
爬 电距离重 点是在绝缘表面 , 而 电气 间隙 的重 点是在绝缘表面 的
空 间 介 质 。这 三 者 之 间实 际是 相 互 影 响 的 。
闪络通道的火花或 电弧会使绝缘材料 的表面局部过热造成炭化 , 造成损害 。为 了避免 闪络现象 ,就需加大绝缘材料 ( 或者产 品的 部件 )表面距离 ,此 即电气 间隙。电介质强度试验是不允许 出现 击穿和 闪络现象 的。由此 ,爬 电距离和 电气 间隙是导致 电介质强
a n d c r e e p d i s t a n c e . Bu t t h e s t a n d a r d d i d n o t e x p l a i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he t m. And i n he t o r y nd a p r a c t i c a l o p e r a t i o n , ma n y na a l y s e s o f e l e c t r i c c l e ra a nc e a n d c r e e p d i s t a n c e a r e i n lu f e n t i a l f a c t o r s , n o t d e s c i r b e t he s re t n g t h o f e l e c t r o l y t e a n d c l i mb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e e n p o we r d i s t a n c e nd a c l e ra a n c e . I n t h i s p a p e r ,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we t e n t h e d i e l e c t r i c s r t e n g t h nd a t h e e l e c t r i c c l e ra a n c e nd a c r e e p d i s t a n c e i s na a l y z e d i n d e t a i l .
在电场作用下会出现的另外一种情况是绝缘材料绝缘性足够大即使很小的爬电距离材料也无法被击穿但此时绝缘材料表面的介质一般情况是空气也有使用油等其它介质的情况在电场作用下被击穿导致电场放电出现火花或电弧电压瞬间下降但电介质的流动性很快又恢复至正常状态放电现象即刻消失此现象即闪络
电介 质强 度试验 与爬 电距离 及 电气间隙的关 系
的部件 )的损坏是不可逆 的,往往永久性失去绝缘特性。因此对
于 电介 质强度要求高 ( 测试 电压高 )的部位应用绝缘强度高的材
料 ,同时可增大 电场间距离即爬 电距离 。在 电场作用下 ,会 出现 的另外 一种情况是 绝缘材料 绝缘性足 够大 ,即使 很小 的爬 电距 离,材 料也无法被击穿,但此时绝缘材料表面的介质 ( 一般情况
情 况下 ,由于 导体 周围的绝缘材料被 电极化 ,导致绝缘材料呈现
带 电现象 , 此 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 电距离。爬 电距离 的规定是为
了防止在两导 电体之 间, 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 出现 的污染物 出
现爬 电现象 。 电气间隙是两个导体之间或防护之间 的最短空 间距
离 ,即在保证 电气 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 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 缘 的最短距离 。 由以上 定义 可知 , 电介质强度考核 电气的绝缘性 。
是空气 ,也有使用油等其它介质的情况 )在 电场作用下被击穿 , 导致 电场放 电,出现火花或 电弧 ,电压瞬 间下降 ,但 电介质 的流 动性很快又恢复至正常状态 , 放 电现象 即刻消 失, 此现象 即闪络 。
电气火花和机壳带 电, 造成对人 或周 围环 境的损害。爬 电距离是 绝缘表面的两个导体之间或防护之 间的最短路径 , 在不 同的使用

来考核产品的绝缘特性 。 它是通过对设备施加一个高于其额定值
的 电压 并维持一 定时间来判 定设备 的绝缘材料 和空间距离 是否
符 合要求 , 即是利用高 电压的手段来检验 电气绝缘结构 中是否存
在 薄弱环节和缺陷 。如果绝缘性能差,当线路凝露受潮 、老化或 机械损伤 , 外 电路高压渗入 时就会发 生闪络以致击 穿,从而导致
曹广胜 司桂敏 于漫冬
天津 3 0 0 0 0 0) ( 通标标 准技 术服 务 ( 天津 )有 限公 司
摘 要: 在电气安全测试中,电介质强度、 爬电距 离和电气间隙分别作为三个指标考核产品的电气安全特性, 但标准中未说明他
们 内在的关联性 ,而在 理论 和 实际应用操作 中分析最 多的是影 响爬 电距 离和电气间隙的其他 因素 ,而没有从本质上 阐述 电解质 强度 与 爬 电距 离和 电气间隙的关 系。本文详 细分析 了电介质 强度 本质上与爬 电距 离和 电气间隙存在 关 系。
I n e l e c t r i c a l s a f e t y t e s t , d i e l e c t r i c s re t n g t h , t h e p r o d u c t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o f e l e c t r i c s a f e y t i s e v a l u a t e d b y d i e l e c t ic r s t r e n g t h , e l e c t r i c c l e a r a n c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