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追求现代性到超越理性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从空想到科学(333年)❖第二阶段从理论到实践(70年)❖第三阶段从一国到多国(29年)❖苏联、蒙古、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朝鲜、中国、古巴、越南、老挝、柬埔寨(共16国)❖第四阶段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1949年-1991年)❖朝鲜主题思想社会主义、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匈牙利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南社会主义等等❖第五阶段全方位改革开放(1992年——)❖全球化+市场经济+民主化+知识信息化+改革创新❖世界共产党力量的发展与变化❖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及成败,与共产党的力量变化密切相关。
❖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6-1852.11,共5年半)成立时,仅有成员400多名党员,来自欧洲8个国家。
❖到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时(1864.9.28-1876.7.15,活动12年),会员达到40万人,基层组织遍布欧亚非三大洲18个国家。
❖到第二国际时(1889.7.14-1914.8,共15年)成员达到300万人,来自四大洲28个社会主义政党。
❖到第三国际成立时(1919.3.2-1943.6.9,共24年),成员达到400万人,来自六大洲76个政党和组织。
❖二战后,截止苏东剧变前,全世界有223个政党组织自称共产党,分布在四大洲150多个国家,其中,一度有16个国家是直接由共产党执掌政权,共产党员总数9100万人。
共产党参政的国家有几十个。
❖苏东剧变后,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减少到5个,另有2个共产党执政的非社会主义国家(摩尔多瓦、尼泊尔),参政的共产党还有17个,全世界共产党数量减少到149个,分布在四大洲102个国家,党员人数减少到不足8000万人,党员超万人的共产党有36个。
❖社会主义批判视域不断拓展的历程❖空想社会主义时代❖批判对象:封建主义+萌芽期及早期资本主义❖路径选择:等待英雄或是区域实验❖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批判对象:自由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路径选择:无产阶级革命或是合法议会斗争❖马恩之后的三分路径:❖社会民主主义❖资本主义+苏联道路+法西斯主义❖合法议会斗争❖列宁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小农经济❖无产阶级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苏联道路+法西斯主义❖社会文化革命❖中国社会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批判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路径选择:无产阶级革命❖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批判对象:党内资产阶级+“黑五类”❖路径选择: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革命浪漫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批判对象:自由主义+封建主义+苏联模式❖路径选择: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进程中对现代性的趋附与疏离❖马恩:批判+捍卫❖列宁:脱离+复归❖斯大林:大部脱离+小部分捍卫❖毛泽东:捍卫+脱离❖邓小平:回归+ 重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主政治;突破市场经济禁区)❖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重建(市场经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人为本)❖21世纪的总体方向:重建资本文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六大教训❖放大了理性主义(理性有限性、以革命的名义)❖看近了共产主义(简单化)❖高估了社会主义(落后国家)❖贬低了资本主义(两个“绝不会”)❖忽视了封建主义(东方专制主义)❖误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与发展生产力、议会斗争)⏹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面临的新挑战⏹1、新科技革命(尤其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1)提高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物质变换的能力,人类开始告别商品短缺时代,进入消费社会;(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弱化了物质资料因素和劳动力(人)因素的最生产过程中的作用;(3)拓展人类认知及生存的时空,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4)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带来生产的非物质化和软化,以及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虚拟化,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均发生根本变化。
“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反思与超越——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解读
一
、
现 代性与 后现代 性关 系概说
己的理智 来评 判一切 ” _ 从 “ 的理性 为 自然 立 。】 人 法 ” 知识 就是 力量 ” 、“ 、及 “ 理性统 治一 切 ” ,现 代性 的这些 理 念 ,在 短 短 的几 百 年里 ,推 动 着社
在社 会现 实和 全球 化 语境 背 景 之下 ,对 “ 现 代化 ” 后 现 代 化 ” 现代 性 ” 与 “ 现代 性 ” 、“ ,“ 后
第 4卷
21 0 0年
第 2期 oBiblioteka 4月云南农 业 大学学 报
J u n l fYu n n Ag iu t r lUnv r i o r a n a r l a o c u ie s y t
Vo. N . 14 o2
Ap .2 0 r 01
“ 代 性 " “ 现 代 性 ” 的 反 思 与 超 越 现 、 后
a d Op n n r v s t a h o ils o d wi i e e c a a trsi s i o r c .Bu h r b e o n e i g p o e h tt e s caitr a t Ch n s h r ce itc sc re t h tt e p o lm f mo e n t n l r ls ,h t r g n o s o o tmo e iy i d c ts t e n c siy o o tn e e p o a d r iy a d p u aim ee o e e u fp s— d r t n i ae h e e st fc n i u x l r - n to o t e s caim t i e e c aa trsis in t h o ils wi Ch n s h r ce it .Th sp pe h n st a u li g h r o iuss cey i h c i a rt i k h tb i n a d m n o o i t s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特征中文摘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认识它的本质特征,对坚定“三个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的共同理想既具有理想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它社会理想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2.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3.阶段性和终极性相统一4.价值性和制度性相统一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共同理想,又是当代中国人正在奋斗、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将从事的伟大实践。
因为它是一种实践,又遭遇全球化的消解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就很容易被遮蔽,导致一些人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理想性,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正当性。
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性,认识它的本质特征,对坚定“三个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的共同理想既具有理想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它社会理想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凡是理想,都具有超越性。
理想是对人生存的现实状态的超越,是对现实生活的缺陷和不完满性的超越。
它是人们所期待的现实尚未达到的未来状态。
理想不是关于现实“是什么”的实然性认识,而是关于现实“应如何”的应然性认识。
所以,理想具有扬弃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特征。
没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便不会有超越现实的行动,就没有人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的共同理想,具有超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无误地指向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四大价值目标。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德州市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2023.4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和”,并非一一对应的机械复制粘贴。
这势必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善于进行“传统的发现”,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处,为科学理论深深扎根中国筑牢基石;又当善于进行“传统的发明”,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长存华夏文明之内的文化基因,为优秀文化久久承继弘扬创造条件。
二者间的高度契合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二者在世界本原的认识上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客观规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资源。
比如,在世界的本原、人的起源等问题上,儒家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生烝民”,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包含类似的思想元素。
二者就辩证方法的理解相契合。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科学方法,核心内容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主张坚持发展地而非静止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非孤立地观察事物、看待问题;主张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丰富而深邃,比如《周易·系辞》中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论语》有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中国式现代化 本体论 认识论 方法论 价值论
中国式现代化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中国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一种发展路径。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是现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相结合。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强调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和传统价值观。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认为应当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意义,使现代化进程既符合国情又尊重历史传统。
在认识论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本土经验和传统智慧的运用。
中国式现代化认为,对于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探索应当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日常实践经验。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本土经验为基础,通过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现代化进程,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
在方法论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
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需要不断进行科学实践和创新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倡导建立科学的现代化体制和机制,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价值论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文关怀。
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强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引领,促进社会各界的共同理解和合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幸福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包容性、创新性和独特性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字数:376】第二篇示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元素,实现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
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践。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点总结、重难点剖析、例题解析-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一中学统编版(2019)高一政治必修1
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知识图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
新时代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坚持和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要一
以贯之
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基本内涵
重大意义
内容
要求
回答时代的课题
重要地位
必要性
意义
基本国情
党在初
级阶段
的基本
路线
回答时代之问
的科学理论
具有开创性意
义的新理念新
思想新战略
党和国家必须
长期坚持的指
导思想
核心内容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习近平
新时代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思
想
内容
本质
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人
的初心和使命
四个伟大及其关系
要求
八个明确
十四个坚持。
新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与新时代意义
新发展理念的历史超越与新时代意义作者:李红松来源:《宁夏党校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是比较典型且在特定时期影响较大的发展理论,但由于各自的局限而日渐褪色。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发展理念,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越来越高度浓缩,也越来越完善。
新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新境界,克服了西方发展理论的种种弊端,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历史超越,为人类社会整体未来现代化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新时代坚持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发展理论;新时代意义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0)02-005-014发展理论的旨趣在于实现现代化,而几乎所有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也都是发展理论,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的同义语。
有学者把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分为十种,即“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性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性理论、全球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1] 。
本文主要选取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明新时代中国发展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现实意义。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阐明经典现代化理论,先要弄清楚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内涵。
关于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内涵,学界其实是有共识的。
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过程,理性化是“现代形而上学支柱”[2]。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和属性,它主要可以归结到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现代性即理性、科学、主体性、自我意识等,制度层面的现代性是科层化、民主化等理性化的制度安排[3]。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的确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而且现代社会也确应具有上述现代精神和制度支撑。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汇报2024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汇报20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按照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殊国情经验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和丰富发展。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在2024年再次汇报给大家。
回顾过去几年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在指导中国发展方向、推动中国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就几个重要论述进行概述。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实现全面小康。
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提出的“新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行了全面阐述,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关于“两个一百年”的战略部署。
“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制定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一战略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中关于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
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
我们始终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在国际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观念和方案。
(新)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第一到四次作业答案
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2018090800155 姓名胡中贤课程代码110006课程名称哲学基础评阅教师第 4 次任务共 4 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哲学基础》形成性考核作业(5-6单元)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贯穿于它的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它们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独特形态。
2、佛教到了隋唐,涌现出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许多宗派。
3、“儒教”本义是指儒家的教化功能,后因与佛教、道教并称“三教”,而逐渐有了宗教方面的含义。
4、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作出了使自己的名字永垂于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5、科学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第一种是从具体到抽象;第二种是抽象到思维中的具体。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每小题2分,共10分)A.天人相即B.体用合一C.自强不息D.厚德载物2、中国哲学的思想源头包括:( ABCD )A.天道观B.人道观C.阴阳五行说D.《诗》、《书》经典化3、先秦诸子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有:(ABCD )A.荀子B.韩非C.邹衍D.吕不韦4、有人称下列书为“三玄”,因此魏晋之际的思想遂以“玄学”定名。
(ABC )A.《老子》B.《庄子》C.《周易》D.《黄帝内经》5、法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步形成了以( BCD)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A.道B.法C.术D.势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答:“人的社会存在”:是指以人的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关系,和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世纪构成了现实的人所特有的、客观的存在方式。
2、《资本论》答:《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精选资料】
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总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要义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当代内涵和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习惯于根据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来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开始从基本思想的高度、从本质的高度理解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较好地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既区别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又区别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模式。
在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
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作了教条式地理解,把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所有制、严格的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上高度集权。
造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严重脱节,使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受重大损失。
我党认真总结国外和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通过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不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做法,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资料所有制已由过去公有制一统天下,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已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也已由封闭保守转变为对外开放和充满活力;发展更加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人为本。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
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体制和发展道路,它结合了中国实际情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
本文档旨在阐述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性认识,包括其历史背景、核心理念、实践成果和发展前景。
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和发展,是在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
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 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 全面深化改革:在各个领域推进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6. 法治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
实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幅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2. 减贫成就:通过不懈努力,中国成功使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3. 教育进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
4. 科技创新: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5. 社会保障:建立了世界上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
6. 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理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2024春+试题A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不只有一条,西方的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不能被奉为圭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I"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不能搞简单的千篇一律、'复制粘贴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立足本国国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的理解。
答: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命题深植于中国的土壤,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点。
它既是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体现,又独具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源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必然与人I」因素紧密相连。
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如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
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这种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注重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种追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与一些西方国家追求的经济增长和个人财富积累有所不同,它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致力于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再者,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中国不仅注重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也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
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密码
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密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党的x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涵盖精神之源、精神动力、精神之钙和精神价值四个层面,体现为感知现代性困境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意识、辨别现代化路径并建构自立自强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认知、厘清现代化本质并构筑人民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拓展现代化道路并推进自信自强的核心价值理念,进而从传统性、现代性、人民性、先进性的精神实质,理解“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特征,自知、自觉、自信、自强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感知现代性困境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意识主动的感知来自苦难中的觉醒,感知现代性困境并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意识是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之源。
中国共产党是在蒙辱、蒙难、蒙尘的历史实践中感知到中国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不同,并且在逐步引导社会革命的成功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现代化作为现代的表现,与作为理念的现代性不同。
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内在推动力量,是一种包含着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的精神力量。
欧洲的现代性是“脱神入俗”的过程,文艺复兴运动以感性、自然反抗宗教的禁欲主义、释放人类欲望以及感性的异化形成了欧洲现代性的启蒙。
作为一种历史趋向的现代性,在西方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是与教会和贵族对抗的个体欲望释放、个体竞争发展和个体自由至上的内生性演化过程。
对于崇尚集体理性儒家人文精神的中国而言,传统农耕文明、史官文化和分散主义心理的中国传统社会并没有现代性的内生需求,现代性是“外发的”“被迫的”和“引进的”。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实用理性在鸦片战争后,开始了以中国式的“科学”(科学理性)和“民主”(价值理性)的方式“脱圣入俗”。
近代中国,在学习革新与民族独立的激烈矛盾之间,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
研究生中特试题及答案
一、新时期如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素质,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要培育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要依法规范企业行为,认真实施工时、休息休假、最低工资、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标准,继续完善和落实对农民工的政策。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两个“没有辜负”的三重逻辑
11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6期总第863期No.16,2021Total of 8632021年6月6日和7日,新华社分别发表署名文章《宣言: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和《宣言: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两个“没有辜负”大气磅礴,高屋建瓴。
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世界的东方高高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
1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对困扰人们的何为社会主义做了解答,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了展望:解放无产阶级,进而使全人类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1 科学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批判批判在马克思的语境当中,并不完全意味着否定。
在德国哲学的传统中,批判作为一种哲学,同时还意味着澄清前提和划清界限。
新思潮通过批判旧世界进而创造新世界,而非“教条地预测未来”[1]。
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在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想象描绘,更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批判,这是其最根本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的批判方式是独特的,是一种内在性的批判,他认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就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自身内部。
不同于外部批判的指责,马克思深入到资本结构内部去批判。
马克思基于历史性的维度批判资本主义,完成了抽象的“商品”的设定。
马克思的理论之所以具有说服力,关键在于他有关未来社会的讨论,是建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对资本主义的颠覆,也是资本主义充分展开自身的过程。
由此,马克思虽然很少谈论那个扬弃了资本的未来社会究竟长什么样子,但却明确指出了一条可行性的道路。
这条道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延伸,我们看得见它,可以研究它,甚至可以在实践中尝试着迈出一两步。
由此,未来社会也并非如同一个想象的乌托邦,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知如何跨越的鸿沟。
高中政治统编版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22年高考政治考前必背核心知识梳理(统编版)
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备考策略1.以“怎样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为议题,探究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阶段。
阐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列举实例,反映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证实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
2.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为议题,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理解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与产生的历史条件。
解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明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讨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考点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1)原始社会(1)封建社会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1)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备考策略1.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依据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理解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特色,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考点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考点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过渡时期备考策略1.结合深圳、浦东、海南等地区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分析改革开放的意义。
2.结合深圳、浦东、海南等地区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原因,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间的关系。
考点1 伟大的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的进程2.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
科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四个向度作者:任祥伟曹小丽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23年第06期[摘要]为了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需要从四个向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
从历史观上看,需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源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教训,又是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开拓创造。
从认识论上看,需要明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滋养,主要包括作为理论源泉的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和作为文化源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方法论上看,需要坚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守正性与创新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从价值观上看,要认清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价值内涵,坚持人民至上超越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分化、坚持绿色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物欲膨胀、坚持和平发展超越资本主义的国强必霸。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3)06—0050—08[作者简介]任祥伟,男,厦门大学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曹小丽,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中国的具体实际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开辟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主题、根本价值、基本特征和思想方法等都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想要进一步全面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了解其演进、把握其脉络、掌握其要义。
为此,笔者试图从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向度出发,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应有之义,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以期推进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向更为宽广和纵深的层次跃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 追 求现 代性 到 超 越 理 性 从
董 四代
( 武夷学 院 福建省统战文化研 究基地 , 福建 武 夷山 340 ) 530 摘 要: 改革开放使社会 主义现代化全面启动 了起来 , 现代性成 为社会发 展 的必然 选择 和 内在动力 。但现 代
性是 以市场逻辑 与理 性主义合谋而发展 的 , 它在推动社会变革 和现代化发 展 的同时 , 又造成 了市场律令至 上 和工具理性独断 , 导致 了社会 断裂分 化、 道德理想失落 、 问题严重和人们精神家 园荒芜 。全面建设 小康社 生态
会 以寻求共 同富裕 和提高发展质量抑制现 代性 悖论 。科学发展 观寻求 人在社会发展 中的终极 意义 , 强调全面 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体现 了对工具理 性的规范和思维范式的超越 , 推动 了和谐社会构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 深入发展指 明了新 的方 向和路径选择 。 关键词 : 改革开放 ; 现代化 ; 现代性悖论 ; z b康社会 ; 科学发展 观 ; 理性主义超 越 中图分类号 :6 4 D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79 ( 0 1 o 17 9 1 2 1 ) 2—0 1 0 15— 4
Ab t a t :Reom n p nn p sa t h d e ia o l r s e t ,a d mo r i a e o e i e i b e sr cs f r a d o e i g u t r t e mo r z t n i a l e p cs n den t h s b c me t n vt l n i n y h a
h niem drt ypop ru oiyihbt eprdxo oent b ekn mm npopryadi rv g es oeae rseos c t n i e t aao f d ri y eig o o rsei n oi v l s e idh m y s c t mp n
21 0 1年 6月
第1 O卷 第 2期
河北科技 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H bi oma U iesyo c ne& Tc nlgf oil c ne ) ee N r l nvr t f i c i S e ehooy ca S i cs S e
J n 2 1 u .0 1
s i d i ema k tlw t e s p me a d te to a o aim b t r e s u t n t r e o b u r e h a e n lr t n s a i a i s ,whc a s o i a tr d df r h o i l r r n ih c u e s ca f cu ea i e - d lr n f
c oc n nrn i t a o fte s ca e e o me t B tmo en t s d v lp d tg t e i e ma k tlg c h ie a d i t sc mo v t n o o i d v lp n . u d r i i e eo e o eh r w t t r e o i i i i h l y h h n a i a i a d r t n l m. I h smo v e h o i e o d t e d v lp n fmo e n z t n,b ta e s l e t ,r— o s t a t a d t e s ca rf r a h e eo me o d r ia i it l m n t o u tt a me e h n i
Th o i l m t i e e Ch r ce it s h ur u to o e n t n n v t n i t n l m e S ca i s wih Ch n s a a tr s c :t e P s i fM d r iy a d I no a i n Ra i a i i o o s D n i a o gSd i
e t tn tels o r ie ,sr u cl cl rbe n ebr neso ita le u d gacm r— n ao ,h s f a ts e o s o g a pol ad t ar n s f s ru f.B i i o p ii o mo l i i e o i ms h e pi l i ln e
h u t o d v lp n .S i n i t o n D v lp n i t p o n n’ l mae me n n sc a d — t e q ai e eo me t ce t c Ou o k o e e o me tamsa x l r gma Su t t a i gi o i e lyf i f l e i i n l v lp n ,e h szn o rh n ie o r i ae d s s i b ed v l p n ,rfe t gt e n r so o a o — eo me t mp a ii g c mp e sv ,c o dn td a u t n l e e o me t el ci o e n aa n h m ft l t n o ri a d b y n hn i g mo e ,p o t g t e c n tu t n o amo iu o it d i d c t g te n w i c in a d l n a e o d t ik n d l r mo n o s c o h r no s s cey a n ia n h e d r t i h r i f n i e o n p t h i ef rt e f rh rd v lp n fs c aim t h n s h r ce it s ah c o c u t e e eo me t o ils w h C i e e c a a trs c . o h o i i Ke r s ef r a d o e n p y wo d :r o m p n g u ;mo e n z t n a a o d r i n i d r ia o ;p r d x o mo en t i f y;mo e tl r s eo s s cey c i n i c d r ey p o p r u o i t ;S e t a i f
( eerhIstt o eU idFot utr ui 5 30 C ia R sa tue f h nt rn C l e n ui rv e Wui n esy Wu i nFj n34 0 , h )  ̄e ni t e u a n i t h a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