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2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未超全国平均水平

合集下载

2020全国平均工资标准

2020全国平均工资标准

2020全国平均工资标准但在这23个省份中,包括北京在内,全国仅有4个省份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赶超了全国水平。

河南垫底,城镇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49505元,不足北京的一半。

同时,也仅有5个省份的城镇私营单位人员平均工资超过了全国水平,吉林垫底,平均工资仅为30184元,不仅不到北京的一半,与全国平均数42833元还相差了12649元。

多数省份非私营单位平均月薪达到5000元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2016年全国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2833元。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看,23省份中仅有北京、浙江、广东和江苏等4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来看,23省份中也仅有北京、浙江、广东、重庆和江苏这5个省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上述统计显示,无论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城镇私营单位,多数省份的平均工资未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2016年城镇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超过6万元的省份有北京、浙江、广东、江苏、青海、贵州、宁夏、重庆、四川、福建、海南、内蒙古、云南等13个,占比59%,超过了一半。

换算为月工资,这13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达到了5000元。

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有北京、浙江、广东、重庆、江苏、海南等6省市超过了4万元,占比23%。

换算为月工资,这6个省市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超过3333元。

东部省份工资水平最高,西部紧随其后分区域来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77013元、62453元、55299元和54872元,同比名义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9.1%、西部9.0%、中部8.8%和东北地区7.5%。

最高和最低区域的平均工资之比为1.40,比上年扩大0.01。

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分析

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分析

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国治理的长赦机制分析庞震王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26)【摘要】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的贫困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20年底绝对贫困得到了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然而反贫困的道路并非走向终点,而是迎来新的转向,减贫工作随之进入一个“相对贫困治理”的新时期。

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治理的历程;其次分析相对贫困治理机制构建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以期对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精准扶贫;贫困治理【中图分类号JF32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0166(2021)05-0013-06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5.0030引言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完全解决贫困问题,反贫困研究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减少和消除贫困成为长期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以来,我国贫困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2020年后我国贫困治理指明了方向。

2020年后反贫困的道路并非走向终点,而是迎来新的转向,反贫困的重点将从消除绝对贫困为主转向缓解相对贫困为主,从解决收入贫困转向解决多维贫困,从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转向实现共同富裕。

与由物质财富匮乏导致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一个复合、相对、多维的概念,具有长期性、维度广、致贫风险高等特征。

相对贫困治理存在哪些难点?如何实现返贫阻断?探索2020年后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以期为政府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及决策支持。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缩小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逐渐扩大,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缩小收入差距。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民币39,251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人民币16,021元。

这意味着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45倍。

造成这种差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薪岗位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而农村地区则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其次是教育资源不均衡。

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导致了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相对较低,难以获得高薪岗位。

再次是社会保障不完善。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困境。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措施为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缩小收入差距,我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支持,提高产品附加值。

2. 加大教育投入。

加强教育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配置,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相结合。

通过提供更多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农村劳动力提升技能水平。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4.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推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才流动和资源共享,实现城乡经济互补发展。

5. 加强税收调节。

通过调整税收,减轻中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中国人均收入省份排名一览

中国人均收入省份排名一览

中国人均收入省份排名一览中国人均收入省份排名一览中国人均收入省份排名一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26日,全国至少已有25省份公布了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其中,上海、北京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568元、36047元,是目前仅有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大关的地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京沪超3万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9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在全国数据出炉后,各地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也相继公布。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0月26日,除了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山西、西藏外,其余25省份均已公布了当地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

所谓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

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位居前两位的为上海和北京,其人均收入均突破3万元。

其中,上海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568元,北京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047元,这两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大关的地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8地区超全国水平在城镇居民收入方面,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这8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在已公布数据的25个地区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到了39686元;北京排第二,为39142元;浙江位列第三,为33464元,这三地也是目前全国仅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的地区。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暂排在末位是甘肃省,仅为17638.5元。

在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江苏、山东、辽宁、福建、海南、河北这10个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中国收入现状原因及应对之策

中国收入现状原因及应对之策

中国收入现状原因及应对之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的收入水平较高,大部分农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这一现象背后存在着诸多原因,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收入现状的原因1. 城乡收入差距大在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十分严重的问题。

由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据统计,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60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78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这种差距不仅导致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平衡,也造成了城乡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受教育、专业技能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较大。

一些高薪行业如金融、科技等,其从业人员往往能够获得高额的薪酬,而一些传统产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导致了社会中职业的不平衡发展,也让很多低收入群体感到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3. 技术进步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出现了下降,一些传统从业人员的就业可能会受到影响。

而新兴行业的涌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想从事这些行业需要进行再培训和学习,这也意味着很多人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才能满足新兴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否则就容易陷入失业的风险。

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

4. 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也是造成收入不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经济低迷时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裁员和减薪成为了大势所趋,造成了一部分从业人员的收入降低。

而在经济好转时,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也会有所提升。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努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分析

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分析

贫富差距问题 的成因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弊端
2、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
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 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各 种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收入水平上即使按劳 分配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由于 对资本等生产要素占有量的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等非 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非劳动收入自然也存在差异。同时我国政治体制 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性的道路,制度的不完善为各种权力寻租和贪 污腐败提供了体制性空间。政府配置资源的紊乱和监管的不到位是 权力寻租产生的根源,权力寻租会产生大量灰色和黑色收入。通过 “设租”“寻租”交互运动的方式用资本换取国家领导干部手中的 所掌控的经济优势获准权,这样一方面加剧了企业之间因不公平竞 争而导致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也使一些官员在行贿过程中获取 了高额的灰色收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贫富差距问题 的成因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弊端
. 1、国有垄断行业不规范 我国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对于那些关系到国计 民生的行业实行国有垄断经营,这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这些行业包括供电、供水、电信、邮政、铁路运输和金融保险等部门。这些 国有垄断行都受国家的高度保护和控制,甚至还被国家赋予一定的行政权力, 国家对于这些行业也有着很高的进入标准。因此,这些垄断行业凭借着这种 垄断优势而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而且在行业由于政府实行行政性价格管制 而出现亏损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而这些高额垄断利润和财 政补贴中的一部分就转化为了垄断行业职工的高收入和高福利,这使得垄断 行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与一般行业相比明显拉大,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 公。有公开资料称,石油、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的员工从业人数不到全 国职工人数的8%其收入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60%左右。与此同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电力、电信、金融、保险、烟草、石化 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 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

2022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题(9.6)

2022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题(9.6)

2022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题(9.6)第一部分常识推断1、(单选题)2022年农夫李某把自家的10亩土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

年底,她除每亩地获得保底租金1000元外,又领了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四万多。

李某的收入: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安排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③属于按劳安排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其次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2、(单选题)法国的候车大厅设有故事自动分发机。

上设1、3、5三个圆形按钮,分别代表阅读耗时一分钟、三分钟和五分钟的故事,底下设有打印纸出口。

按下任意按钮,就会随机打出一张印有故事的小纸条,供旅客在候车时或旅途中阅读,且不收一分钱。

所谓故事,并非只是段子,他们中大多数是“风雅”的正规文学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童话等等。

据了解,故事自动分发机项目在启动之初,就搜集到4万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且这些作品全部是原创,这在其他国家或许是难以想象的。

从这段文字中无法推出的是:A.故事分发机为原创作品供应了发布平台B.“免费写,免费看”的模式会持续下去C.故事自动分发机满意了乘客的文化需求D.故事分发机契合了法国深厚的文学氛围第三部分推断推理3、(单选题)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会引发其条件反应。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属于泛化的是:A.曾经被大狗咬过多次的人,日后见到小狗也会产生恐惊B.看到别人的一个行为得到了奖赏之后,自己经常会效仿C.孩子做了好事,得到一粒糖作奖赏,他就会再做好事D.浸淫古玩行当数年的专家,真品赝品,很简单辨别出来第四部分数量关系4、(单选题)两个人带着宠物狗玩嬉戏,两人相距200米,并以相同速度1米/秒相向而行,与此同时,宠物狗以3米/秒的速度,在两人之间折返跑,当两人相距60米时,那么宠物狗总共跑的距离为?A.270米B.240米C.210米D.300米第五部分资料分析2022年是中国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全年超过1000万人告辞贫困;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首次超过1000亿元;各类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772亿元;产业扶贫为脱贫不断“换血”,其中2022年旅游扶贫掩盖到2.26万个贫困村,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甘肃、河北等地2022年贫困地区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当地农夫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观点综述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观点综述
0 一O —2
经 济纵 横
1/ 0 2 5 0 20 7
维普资讯
9 从所有制性 质看 . 、 非公有制经济 单位职工 的收入差距大于公 有制经济单 位职工 的收 入差 距 。 国有 单 位职 工 的 收 入差 距 大 于 国有 单 位 职 非 工的收入差距。 无论是在 8 年代末 , O 还是在 9 年 O 代中期 , 国有部 门职工工资收入 的基 尼系数都 比 非 国 有 部 门 小 , 非 国有 部 门 又 比其 中 的 私 有部 而 门 小。 l、 O 城镇 集 体 经 济 单 位 职工 与 非 集 体 经 济单 位职 上 的收 入差 距 呈持 续 扩 大 之 势 。l 8 95年 , 集 体单 位职 工 的年均 工 资收 入与 非公 有 单位 和 国有 单位 职 工 年 均 工 资 收 入 的 绝 对 差 距 分 别 是 4 9 6 元 、4 2 6元 , 9 0年 分 别 扩 人 到 1 0 l9 3 6元 、 0 6 3元 , 到 1 9 年 则分 别 扩大 到 4 5 99 0 5元 、7 9元 。 26 二 、 国居 民收 人 差距 扩大 的 原 因 我 1体 制转 轨过 中新 旧体制 矛 盾的 交织 陵收 入 、 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后 . 国价格政 策有很大变 我 化. 一是产 品的价格结构进行了调整 ; 二是 国家对 些 产 品 不再 进 行 价 格 上 的 管理 . 部 分 产 品 的 这 价 格按 市场 规 律 自行 规 定 ; 是 对 一 些 重 要 的 生 三 产 资料 实行 双 轨 制 。 以 某些 人 利 用 关 系 等 手 段 所 套 出计 划 内的产 品 , 而 在市 场 上 按 计 划 外 高 价 转 销售 , 而获得 很 大 的收 入 。改革 开 放 以后 , 从 国家 颁 布 了许 多诸 如地 区性 的优 惠 政 策 、 业 上 的 优 产 惠政策、 所有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 , 对居 民的收入 分配 差距 也 产生 了一 定 影响 。 2政 策 因 素 。我 国收入 分配 政 策 不完 善 主要 、 表现为政府政策偏好 、 政策缺位 、 政策乏力。政策 偏好是指政府对某些地区、 企业实行优惠政策 , 对 某些 行业 实 行 垄 断 经 营 , 成地 区 问 、 业 间 、 造 企 行 业间竞争机会不均等 , 带来收入差距扩大。 策偏 政 好 主要体 现 在三 个方 面 : 一是 地 区优 惠政 策 ; 是 二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 ; 三是行业优惠政策。 政策 缺位 是 指政 策本 身漏 洞 多 , 补偿 政 策 不到 位 , 在运行 中造成政 策走祥和放大 , 导致收入分配秩 序混乱。近几年来 . 机关 事业单位人满为患. 行政 事业经费开支成为国家一大财政负担。为弥补经 费不足 . 国家采取了“ 不给钱 , 给政策” 的办法 , 实 际上为机关事业单位乱收费和行政权力进 入市场 开了“ 绿灯 ”政策乏力是指税收政 策不完善, 以 。 难 达 到平 抑 收入 差距 、 小贫 富 分 化 的 目的 。 缩 一是 城 乡居民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 。二是高低收入者之 间承 担 的税 负 不均 。据 了解 , 目前 我 国 4 以上 0 的 社 会 财 富 集 中在 l 的 人手 里 , 而 高 收 入 者 然 并 未 成 为缴纳 个 人所 得税 的 “ 户” 20 大 。 00年 全 国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改革的推进,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背后原因,并分析这一趋势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过去,农村地区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产出,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

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以及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推动,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也得以转移至城市就业,进一步拉动了农村收入的增长。

其次,政府的政策倾斜也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之一。

随着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福利待遇。

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社会保障、扶持农村企业等措施,都有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此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还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密不可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导致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同时,城市化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农民通过学习技能和接受培训,改善了自身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缩小收入差距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农村地区,农民的收入增加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其次,收入差距缩小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农民的收入增加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购买力,进而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最后,收入差距缩小也有助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农村地区的收入增加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进入农村经济,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然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仍然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

023年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一览表)

023年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一览表)

2023年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一览表)16省份公布去年平均工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加7192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加2353元。

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相关数据。

在工资统计调查中的非私营法人单位,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单位。

整体上,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大幅高于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

数据显示,16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了10万元,其中浙江和江苏超过了12万元。

此外,重庆、云南、山东、四川、内蒙古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也都超过了10万元。

同时,省域内各地的平均工资,差异也比较大,相当多省份的中心城市、省会城市的收入水平要明显高于中小城市。

如南宁、山西省会太原,分别是该省唯一一个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超10万元的设区市。

南宁市(103755元)比广西排名最末的玉林市(78348元)高出2万余元。

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也不小。

从全国来看,2023年,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但从各地来看,各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前三位的行业存在着明显差异。

其中,浙江、江苏、重庆、湖北、河北、陕西、山东的城镇非私营单位19个行业中,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位居第一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其中,浙江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超过了28万元。

数据显示,去年杭州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258.8亿元,占全省的87.9%。

2023年,浙江全省软件业平均用工人数达50.5万人,人均工资达31.9万元。

金融业和采矿业的工资也比较高。

在16个省份中,金融业在2个省份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平均工资中位居第一,在3个省份位居第二,在2个省份位居第三。

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中国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从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必要性、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策略和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必要性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阻碍共同富裕实现的主要矛盾之一。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加重,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显得尤为迫切。

首先,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加快,农村转移人口进一步增加,在农村地区存在大量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

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而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必须依靠内需的扩大和消费升级。

而农村地区是中国内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市场需求不足,则将制约内需市场扩大和消费升级目标的实现。

因此,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可以增加农村地区消费能力,促进内需市场扩大和消费升级。

最后,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前中国正面临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的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可以减少农村地区对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问题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地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河南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对策研究陶 冶【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作者简介:陶冶(1983—),男,河南固始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

摘 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有利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有必要厘清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找准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短板弱项,探索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举措。

关键词:融合;城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河南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与农业大省,全省上下正在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迫切需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建设农业强省,扎实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

一、当前河南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近年来,河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提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殷殷嘱托,立足河南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牢守住确保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有力河南坚定抓好粮食安全这个头等大事,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粮食产量连续6年超1 300亿斤,小麦单产、总产稳居全国第一。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61亿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 585万亩,让更多“靠天田”变成了“高产田”。

2023年,河南在全国率先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市场化推进模式,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配套融合模式,奋力实现了夏粮产量710.0亿斤,秋粮产量614.8亿斤,全年粮食总产量1 324.9亿斤。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一直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公共服务的不均衡也是制约城乡发展的瓶颈。

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意味着实现农村和城市之间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

首先,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道路、水利等硬件设施,还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其次,需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式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并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关爱与照顾。

再次,需要加强对小城镇和特色产业的支持。

通过培育小城镇和发展特色产业,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表现。

为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强劳动力培训和技能提升。

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劳动力的工资待遇。

再次,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可以减轻他们生活压力,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方面。

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通过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医疗卫生差距。

再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城镇化率的计算方法是将城镇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再乘以100%,得出城镇化率的百分比。

城镇人口包括在城市户口登记的人口和农村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

总人口包括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

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的情况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化率差异较大。

以2019年为例,中国的平均城镇化率为60.6%。

下面将分别介绍一些地区的城镇化率情况。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较高。

其中,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地的城镇化率甚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这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但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率也在逐渐提高。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城镇化率一直较低。

甘肃、青海、贵州等地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但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城镇化率也在逐步提高。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这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有关。

四川、重庆、云南等地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陕西、甘肃等地的城镇化率较低,但随着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率也在逐渐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城镇化率的提高并不仅仅意味着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更重要的是城市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城镇化应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好农村人口城市户口登记、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实现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城市建设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宜居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全国各地区城镇化率的差异大体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

东部地区的发达程度和城镇化率较高,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城镇化率逐渐提高,而西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较低。

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

2023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

2023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调查总结引言:城市居民收入是一个关键的经济指标,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本文通过对2023年城市居民收入相关情况的调查,总结并分析了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差距、收入来源以及对收入不满意等问题,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对策建议。

一、居民收入水平分析:根据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较之前几年有所增加,但增速相对较慢。

调查数据显示,平均月收入为8000元左右。

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较大,一些高收入行业如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员工收入要高于其他行业。

在收入水平方面,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稳定,但也有一部分人仍然处于低收入群体中,收入水平无法满足日常需求。

此外,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也与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等因素相关。

二、收入差距分析:尽管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有所增加,但调查结果显示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一方面,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较快,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速度较慢,甚至有部分人的收入在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行业收入结构不合理或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低收入群体因收入不足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增加社会不满情绪。

因此,减少收入差距,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收入来源分析: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工资收入、经营收入、投资收入和财产收入等。

其中,工资收入是大多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此外,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新兴行业如网络直播、短视频创作等也成为一些人额外收入的来源。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兴行业的收入相对不稳定和不可靠,收入波动较大,所以城市居民不应过分依赖这些收入来源。

四、对收入不满意原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城市居民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

对于这一问题,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水平低:一些居民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无法满足当前的生活需求,尤其是一些低收入群体。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财税对策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财税对策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财税对策一、前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城乡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6倍。

本文将从现状和财税对策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

二、现状1. 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原因(1)产业结构不同: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而城市则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由于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效益相对较高,因此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更容易获得高额的工资和奖金。

(2)教育程度不同:在我国,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先进和多样化,而农村地区则相对欠缺。

因此,在就业时,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人更容易获得高薪工作。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相对较高,而农村地区则相对较低。

例如,城市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而农村居民则往往需要自己负担医疗费用和养老费用。

2. 城乡收入差距的表现(1)人均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35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6倍。

(2)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贫困人口中有75%以上来自农村地区。

(3)消费水平:由于城市居民相对于农村居民拥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消费环境,因此他们在消费上也更加奢侈和豪华。

三、财税对策1. 优化税制政策(1)建立合理税制:应该建立一个合理、公正、透明且简单易行的税制。

通过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税负,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完善税收体系:应该完善税收体系,使其更加公正和透明。

例如,加强对违法逃税行为的打击,防止企业和个人通过逃税来获得不当利益。

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提高农村地区社会保障水平: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居民收入情况汇报

居民收入情况汇报

居民收入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国家统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我将就我国居民收入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从整体趋势来看,我国居民收入总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这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居民就业机会增加,工资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其次,从不同地区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乡差距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力度,促进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逐步缩小。

再者,从不同行业来看,我国居民收入也存在一定的行业差异。

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普遍较高,而一些传统产业和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行业差异主要受到行业发展水平、技能需求、劳动力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岗,提高低收入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最后,从不同群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也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

一些受教育程度较高、技能水平较高的群体收入普遍较高,而一些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较低的群体收入相对较低。

这种群体差异主要受到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群体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我国居民收入情况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和群体差异。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居民收入共享和共同富裕。

希望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

这一现象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重要性。

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会加剧社会不平等,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有效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社会稳定性,并且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实现。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原因。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使得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农民可以通过外出务工等途径增加自己的收入。

其次,政府的扶贫政策和农村改革政策的实施也为农村居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支持。

通过发展扶贫产业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获得更多的收入。

此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还得益于教育水平的提高。

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农民的劳动力素质得到了提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我们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鼓励农民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民提供完善的养老、医疗和教育等福利保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最后,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企业要积极参与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同时,农民也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变化,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2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未超全国平均水平
■ 按照各地两会消息,2015年已有26个省(区、市)下调了城乡收入增长目标
■ 2014年沪京浙深等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超过4万元,上海达47710元,从东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显著
■在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物价增幅也在下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托底”任重道远
全国22个省份城镇居民收入未超全国平均水平
按照各地两会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与2014年相比,今年计有26个省(区、市)下调了城乡收入的同比增长目标,4省(区、市)保持不变,仅有西藏目标上调。

在13个公布了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省(区、市)中,实际增速慢于该省去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的有9个。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乡收入增长目标下调符合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如何加大保障支出,确保低收入群体的利益,是确保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

>>
1.收入与GDP:同步下调,还需同步提质
以较发达省份江苏为例,2012年、2013年、2014年该省GDP分别同比增长10.1%、9.6%、8.7%;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名义增长12%、9.6%、8.7%。

收入与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趋一致。

从各地情况看,仅有西藏将收入增长目标从去年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上调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陕西、江西、安徽、内蒙古的收入增长目标基本保持不变。

其余26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地下调了城乡收入的同比增长目标。

其中,重庆、江苏、广东、上海、辽宁5个省市去年与今年均提出,当地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增长同步或基本同步,但是这5个省市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均较去年有所下调。

各省比较来看,吉林从去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下调至今年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左右”,下调幅度最为明显。

此外,天津、青海、甘肃、宁夏4个省(区、市)同步下调了城乡收入增长目标各2个百分点。

对于城乡收入增长目标普遍下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形势的客观实际。

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为正相关关系。

目前中国正着眼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中高”要求收入增长目标进行科学调整。

放慢脚步是为了走了更好。

各地今年纷纷下调经济增速,把重心放在升质增效和改善民
生上。

从长远看,这恰恰有利于促进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收入与CPI:风险抵消,还需完善社保
分析2014年收入与CPI可以看出,在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通胀水平也一同下降。

相当一部分省区市的CPI在2%以下的低位——北京1.6%、天津1.9%、山西1.7%,内蒙古1.6%,辽宁1.7%,安徽1.6%,河南1.9%。

超过2%的省区市包括上海2.7%、青海2.8%,广西2.1%、甘肃2.1%等。

CPI增长的放缓体现了有利的一面,这使得居民收入实际购买力水平的增幅要大于名义收入对购买力水平的提升。

但2015年的情形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各地两会透露的信息看,对CPI的预判值高于2014年。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重庆、内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分别将2015年CPI 调控目标定为“3%左右”。

随着相关省份居民收入目标的下调和CPI增幅的判断,要防止物价等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还需要完善相关社会保障,让收入能持续稳定增长,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而从目前看,通缩的风险似乎更大。

在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看来,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农产品物价水平将显著下降,这将降低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速度,直接拉低低收入户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相关专家也提出,在收入增长目标回落的同时,政府应该增加保障支出,以稳定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这既可以采用减税的办法,也可以扩大民生开支。

3.收入与基尼系数:贫富差距,还需打破固化
中国基尼系数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2013年0.473,呈逐步回落趋势。

尽管如此,超越0.4警戒线的这一数值仍须引起高度重视。

作为能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收入差距状况的指标,基尼系数具有一定说服力,但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基尼系数似乎不足以概括收入差距的真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4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记者梳理发现,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辽宁这9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从收入数额分析,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其中,上海最高,达47710元,北京43910元位居第二,深圳40948元,浙江40393元。

从东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十分显著。

2014年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07元,甘肃暂排最后,为20804元。

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看,也体现了这种差距—-东部:2014年浙江32658元,江苏27173元,广东25685元;中部:湖北为18283元,河南15695元,湖南17622元;西部: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04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736元。

从东中西部收入差距到城乡收入差距,从行业间收入差距到不同职级收入差距,如何实现分配的公平考验着中国,考验着改革。

在很多专家看来,关键是要打破贫富凝固,形成上下流动的通道,让更多中低收入者实现收入增长,而中低收入群体正是拉动消费最有力的生力军。

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加快改革。

提低、扩中、控高的六字方针需要有效落实。

提低——包括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教育投资等。

北京市近日宣布上调6项社保待遇标准。

其中,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月人均增加305元达到3355元;4月1日起,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也将上调160元,达到1720元。

6项标准调整后将惠及该市314.2万人。

限高——主要是对国企高管等高收入群体,通过对垄断行业企业收入进行调控实现更公平的分配,目前正在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

扩中——则需要通过各项措施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4.收入与最低工资标准:积极有为,还需量力而行
2014年,已经有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

这19个地区分别为:重庆、陕西、深圳、山东、北京、上海、天津、山西、青海、甘肃、云南、四川、江西、贵州、内蒙古、河南、浙江、江苏、河北。

调整之后,从最低工资标准的绝对数上来看,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仍然是上海,分别达到1820元和17元。

从最低工资增长幅度看,2014年最低工资平均涨幅较往年出现下降。

人社部透露的数据显示,去年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在14.1%。

虽然增长幅度达到了两位数,但14.1%仍是近年最低水平。

据统计,2011年全国24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2012年25个省份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0.2%;2013年全国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

“最低工资标准是一把‘双刃剑’,并非调得越高越好,必须把握好度。

”长期研究工资问题的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最低工资标准如果提高得过慢过少,就会影响低收入劳动者及其赡养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提高得过快过多,就会给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还会影响就业。

事实上,改革进展到今天,这样的“两难”问题越来越多。

民生改革需要更多辩证思维,要积极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5.收入与失业率:结构矛盾,还需苦练内功
最近,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和国内网站展开调查,并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调查报告》。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第一份工作起薪平均为2443
元/月,高于去年毕业生起薪2119元/月的水平,但许多大学毕业生入不敷出,约四成毕业生仍需“啃老”。

2003至2014年,我国GDP从1.64万亿美元,增长到10.17万亿美元,增长6倍多。

同时,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从495元/月涨到1560元/月,增长3倍多;大学生起薪由1550.7元/月增加到2443元/月,只增长了约一半。

地域对比:上海应届毕业生起薪水平排名第一,为3241元/月;北京排名第二,为3109元/月;深圳排名第三,为2905元/月。

除上述城市外,省会城市应届毕业生起薪南京(2813元/月)、合肥(2717元/月)、杭州(2664元/月)、苏州(2625元/月)在前十名中。

河南省某国企负责人介绍,虽然不同学历在工资上仍有差距,但相差不大,新入职的本科生月薪为2800~2900元,硕士毕业生月薪为3000~3100元,但两者在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杨宜勇指出,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导致大学毕业生需求量增长缓慢,加之大学毕业生供给增加,两者共同作用导致大学毕业生工资增长乏力。

下一步,在经济放慢脚步的同时,更应提质增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大学生就业门路,改变结构性失业增长的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