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发展应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
中药学专业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中药学专业大专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在医学领域中,中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药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篇1浅谈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
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2.1 培养时限及安排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
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教育委员会(已更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1997.04.24•【文号】教高[1997]14号•【施行日期】1997.04.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1997年4月24日教高〔1997〕14号)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现就“九五”期间及至2010年中医药教育和改革和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1、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坚持中医药特色,推进教育体制和教学领域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
2、今后15年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中医药教育规模适宜、结构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各类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数量和中医药队伍的素质基本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适应国情和社会需要、面向21世纪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框架,为实现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奠定基础。
今后15年,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经验,办好现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建设完善中医药学科和课程体系;区别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调整专业和层次结构,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成人教育重点开展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基地网络;造就一批中医药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和新一代名中医;加强对成人学历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自学考试的规范管理。
《中药学-绪论》课件
中药宜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服用,以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与 西药间隔一段时间,以免产生药物相 互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中药并非无毒,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 、过敏等。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如有不适及 时停药并就医。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免与西药 同时使用或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在使用中药时需特别谨慎,遵循医生指导。
05
中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生产技术
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药材的品质鉴定和质量监 测,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 二次开发,发掘新的治疗作用和应用领域。
家种栽培
通过种植技术,在农田中种植药材,如枸杞、菊花等。
动物捕捉
捕捉野生动物类药材,如鹿茸、麝香等。
加工保存
对采集的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如晾晒、烘干等,以保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的炮制工艺
净制
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 非药用部分,使药材 纯净。
切制
将药材切成不同规格 的片、段、块等,以 便于炮制和制剂。
炒制
通过加热翻炒的方法 ,使药材干燥、变色 ,并增强其药效。
炙制
将药材放在火上烤炙 ,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蒸制
将药材放在蒸气中蒸 煮,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药 物的毒性,如生半夏经过炮制后 可以降低其毒性。
中医药学教学计划
中医药学教学计划引言:中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专业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主题、活动安排和教材使用等方面进行展开,为中医药学教学计划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教学主题中医药学教学的主题应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医术为中心。
教学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针灸学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此外,融入现代医学的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活动安排为了提高中医药学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安排。
首先,组织学生参观传统中医药文化遗址和名医工作室,让学生了解中医药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其次,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参与诊断治疗和药物配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另外,可以邀请国内外中医药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比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竞争力。
三、教材使用为了保证中医药学教学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应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使用。
首先,要选择编写规范、内容丰富的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注重教材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还应引入国际教材,开展中医药国际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另外,要结合多媒体技术,利用图文并茂、动画演示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中医药学教学计划应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医术为主题,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活动安排需要多样化,包括参观访问、实习实训、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教材使用要选择规范丰富、与时俱进的教材,注重中医药国际化教学和多媒体技术引入,提高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概念
中成药与中成药学的概念一、中成药的概念和定义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对中药进行加工、提取、纯化、精制而成的药物。
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通过加工、提取、纯化、精制等工艺流程,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和质量的药品。
二、中成药学的概念和定义中成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中药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多个学科领域。
它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的组成、药理作用、剂型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成药的特点和优势1.理论基础:中成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针对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
2.原料来源: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具有天然、安全、有效的特点,相对于化学药物而言,不良反应较少,对人体危害较小。
3.制作工艺:中成药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包括提取、纯化、精制等步骤,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药的有效成分,提高药品质量和稳定性。
4.剂型多样:中成药具有多种剂型,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能够满足不同疾病和患者的治疗需求。
5.临床应用: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治疗范围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能够针对多种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
四、中成药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理作用,探讨中药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2.中药药剂学:研究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中药制剂分析:研究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建立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体系。
4.中药新药研发:研究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和方法,推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5.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五、中成药学的学科交叉与综合运用中成药学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运用,包括中药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
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助于深入研究中成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中成药学的不断发展。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范文(三篇)
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认识和体会范文中药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应用的学科,对于人们的健康和药物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我选择学习这个专业之前,对中药的认识和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然而,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实践,我逐渐对中药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在学习中药学专业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中药学作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
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种类和药物组分。
传统中医学所依据的理论和经验,正是基于中药学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名中药学专业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中药的疗效和使用方法,为保护和传承中药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在学习中药学的过程中,我也认识到中药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中药学不仅涉及草药的种植、采集和炮制,还需要掌握中药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学科的知识。
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也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因此,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和科研创新的意识。
在实践中药学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在实践中药的过程中,我深感草药的原料质量对药效和疗效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学会了如何辨认草药的真伪和质量,包括观察草药的外观、气味、质地等特征。
其次,在制药过程中,良好的炮制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草药需要采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和工艺,才能保证药物的有效成分和疗效。
因此,我不断学习和实践炮制技术,努力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
此外,中药学专业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在校内,我参加了许多与中药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实践。
在这些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也锻炼了自己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校外,我还参加了一些中医药的义诊活动和社区健康讲座,通过与患者和社区居民的交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药学对人们健康的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学习中药学专业让我对中药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我认识到中药学的重要性和专业性,也学会了如何辨认和使用草药,掌握了一些炮制和制药技术。
如何学好中药学
如何学好中药学中药学要背的知识实在太多太相似了,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记忆时印象可以深刻一点呢?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理论、功效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中药为数众多,内容复杂,涉及面广。
同学们往往不容易抓住重点,普遍反映是:药味众多,容易混淆,不易记住。
怎样学习《中药学》?一、抓住重点,掌握功效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功效、应用是本学科的重点,掌握功效又是学好中药学的关键。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概括,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掌握功效不是简单地背诵功效术语。
功效与药性主治证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时一方面要运用性味归经等药性理论分析功效,理解其含义,同时要以功效联系主治证,使功效落到实处。
以黄连泻火功效为例,它的泻火功效与苦寒性味密切相关,苦泄降,寒清热,能清泄火邪,由于它归心经、胃经、肝经故以清心火、胃火,肝火见长,适用于心火亢盛的热病神昏,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胃火所致的脘痞呕吐及肝火目赤等。
这样以泻火功效为中心将性味,归经和主治证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黄连泻火功效的理解,又突出了重点。
切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一些性味、归经和主治证。
掌握功效还须理解其所具功效含义,例如肉桂有引火归原之功效,引火归原即温肾阳使虚火下归于肾,治命门火衰虚阳浮越之证。
其次要明确功效范围,如泻火与泻肝火,前者包括泻各脏腑之火,含义广,后者是泻火功效的一个方面,含义狭。
学习到后期可将前后章节相关的功效进行联系比较,可加深功效概念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如行气与补气,化湿与利湿,祛风与息风等等。
以行气与补气治脾胃病为例,行气药大多辛温,能通畅气机。
脾胃气滞证为适宜;补气药大多甘温,善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虚者为宜。
此外,亦可将相对的功效进行比较。
如升阳与潜阳,泻火与补火,宣肺与敛肺等等。
二、把握共性,注重特性中药学是按药物的功用分类的,同一章节的药物既具有共同的功效主治范围,又分别具有各自的特点。
学习时只要掌握本章节总的功能、主治则本章节所含药物的主要功效主治证就把握住了,然后再分别记忆每味药各自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的作用。
001习题答案——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2.中药学:教材第1页。
二、填空题1. 明代的代表性本草是本草纲目,其作者为李时珍。
2. 清代的代表性综合本草是本草纲目拾遗,其作者为赵学敏,对本草纲目作了纠正和补充。
三、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C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 E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拾遗》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 A )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本草拾遗》C.《炮炙大法》D.《神农本草经》E.《新修本草》( C )4.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 B )5.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品汇精要》B.《本草纲目》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本草原始》( C )6.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A.苏敬 B. 陈藏器 C. 陶弘景 D. 唐慎微 E. 李时珍( B )7.初步确立古代综合本草模式的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 C )8.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产生于:A.宋代B.金元C.明代D.清代E.民国时期( E )9.对于《本草纲目》不正确的是:A.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B.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突出贡献C.附图1100多幅D.附方11000多首E.药物采用三品分类方法(二)B型题(A、B、C、D、E是其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资料
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好资料学习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摘要】中药产业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产业,是当今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又是我国医药经济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研究表明,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药现代化是提升中药产业的重要途径。
当今国际国内医药市场的各种变化及21世纪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在给中药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如何应对中国加入亚丁。
以后的世界医药市场,就成了中国中药产业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高新技术产业司。
该司产业处处长顾大伟博士就我国中药产业的行业前景、现状、发展思路和近期主要工作目标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字:中药学现状前景一、中药学的发展方向有的中医都要温习、钻研、挖掘中医的经典和文化精髓,这才是正确的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千万别搞错了,误以为把中医改造成西医就以为是中医的现代化。
也不要以为把中药打入美国市场就是现代化、国际化,错了,我们发展中医药不是为了让西方接受。
这不仅涉及民族的自尊,应该搞清楚现代化不是目的,服务人群才是目的。
首先应该为13亿人口着想,保护好中国人的健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贡献。
精品资料好资料学习据我了解,目前国外医学界一般认为医学分主流医学和替补医学两种。
在中国,西医目前已经取得了主流医学的地位。
主流医学之所以承认替补医学的存在,是因为人的生命有限,减轻病痛、延长生命是很现实的需要。
西医至少在目前还无法包打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在现有的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中寻找其他方法。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而中医把医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用哲学化的语言表述病症,用理论指导治疗过程,是替补医学中最系统最悠久的一门方法,可以说是生命力最强的古老医学。
去年成功治疗“非典”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二、中医存在的问题的确,各种先进的科技应用速度很快,所以西医诊断的技术进步很快,但其治疗的进步比诊断要慢得多。
很大的原因是药物的发现慢。
谈谈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
作者简介: 闫荣, 1969,男,汉族,山东省齐河县人,主管中药师,中专,齐河县晏城街道卫生院,研究方向:中药的临床应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晏城街道卫生院,邮编:山东省德州市 ,251100.(齐河县晏城街道卫生院,山东省德州市,251100)摘要:中药是指以中国传统医疗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换句话说,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而中药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中药,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中药与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中药及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研究、道地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研究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
中医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疗保健体系中的重要药材,对我国人民的健康和民族的繁衍生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即使在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医中药依旧如同珍珠一般,绽放着耀眼的光芒,经过近几年来的学习,我越发感受到了中药学专业中各门学科的博大精深,领悟到了我国传统中药的独特魅力,现在就自己对中药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进行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中药;中药学专业;认识与理解;用处开设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化学、药学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在中药的生产、检验、流通、使用以及新药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中药学技术人才。
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坚持以发展优势特色和加强自主创新为主,努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和中药学术水平,努力将我国的传统中药推向世界,为中药学专业提供更广泛的发展前景。
一、中药学专业的概述(一)中药学专业的定义中药学专业是指培养具有中药学或中医学基础知识并且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能够系统的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中药研制的基本技能以及现代医药学的相关知识,在中药的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一定能力等中药学专业人才。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11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天然药材机体则指人体、动物体及病原体。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分两部分,即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药药效学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是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
现代中药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其学科任务逐渐明确。
第一,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从现代科学的高度,认识和理解中药理论的内涵。
研究中既要重视单味药的研究,也要注意总结提炼某一类药的共性,形成理论。
第二,中药药理学研究要与中药临床应用研究密切结合,为提高中药疗效,促进中医药应用科学的发展做贡献。
第三,促进中医药理论的进步。
几十年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的积累,对现代中医药理论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归经理论,以及中药清热解毒、攻里通下、活血化疲、扶正固本等作用,已初步建立了与之相关的现代科学概念。
第四,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
中药新药的开发是以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为基本条件,中药药理学承担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任务,这不仅为临床提供了许多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制剂,也推动了中药药理学自身的发展。
第五,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药药理学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学科的发展,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共进。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药理学是一门与多种学科密切联系的新兴的桥梁性学科。
目前,它既是中药学的专业学科,也是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
学习中药药理学必须有中医学、中药学、西医基础学科以及临床学科知识基础,才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2 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分支学科。
中药学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2.配伍:根据病情和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3.武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称武火。
4.文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称文火。
5.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6.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7.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8.中药七情:中药的“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七种中药配伍关系。
9.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10.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1.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12.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相畏。
13.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杀。
14.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15.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16.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
17.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温,辛能散,温能通,故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8.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凉,发汗解表作用缓和,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19.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20.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祛湿药。
21.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药学概论试题库含答案
药学概论试题库含答案绪论部分(答案)(A )1. 药学的主干学科不包括( )A 生理学B 药物分析学C 生药学D 药剂学E 药物化学(A )2.由唐朝官方组织编撰的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A《新修本草》B《神农本草经》C《本草纲目》D《中国药典》E《中药志》(B )3. 1805 年人们第一次成功的从植物中提取出第一个活性成分是( ) A 可待因 B 吗啡 C 奎宁 D 阿托品 E 小檗碱(D )4.不属于药学教育中的四大专业课程的是( )A 药物化学B 药物分析C 药理学D 生物制药E 药剂学(B )5.我们对中药产品的现代化研究同发达国家差距主要表现在尚达不到现代社会用药的要求水平。
( )A.中药栽培 B 质量控制 C 市场宣传 D 资源保护 E 以上全部(E )6.研究药学要以为基础,研究药物应以医学为指导。
( ) A 物理 B 数学 C 生物学 D 医学 E 化学(D)7.研究药学要以化学为基础,研究药物应以为指导。
( )A 物理B 数学C 生物学D 医学E 化学(A)8. 十九世纪末药物合成的兴起可以认为是药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发现开创了现代化学药物治疗的新纪元。
( )A 百浪多息B 吗啡C 奎宁D 阿托品E 可待因(A)9. 化学和医学的桥梁学科是( )A.药学 B 药物分析 C 药剂学 D 药物化学 E 药理学(A)10.药学是化学和的桥梁学科。
A.医学 B 药物分析 C 药剂学 D 药物化学 E 药理学(A)11. 新药临床研究中以健康正常成年自愿者为对象进行的临床研究为A. Ⅰ期临床研究B. Ⅱ期临床研究C. Ⅲ 期临床研究D. 临床前研究E. Ⅳ期临床研究(B)12.我国的新药临床研究一般在临床试验后,可以申请试生产上市。
A. Ⅰ期B.Ⅱ期C.Ⅲ 期D. Ⅳ期E.Ⅴ期(A)13.新药研究中临床前研究应遵照A. GLPB.GCPC. GSPD. GMPE. GAP(B)14.新药研究中临床研究应遵照A. GLPB.GCPC. GSPD. GMPE. GAP(D)15. 曾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A. 药效团B.新药C.基因药物D.中成药E.生物药物二、填空题(每一空格 1 分)1.药学主要包括的 6 个主干学科是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生药学、微生物和生化制药学。
中药与中医的关系
中药与中医的关系在中药与中医的关系中,两者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则依赖中药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等角度探讨中药与中医的紧密联系。
一、历史背景中药和中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病的记载,并介绍了一些与中药相关的治疗方法。
中药作为古代民间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二、理论基础中药学是一门基于中医理论的学科,它强调了中医药理论对中药研究的指导作用。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这些理论为中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例如,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万物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这与中药分类中的五味(苦、甘、辛、酸、咸)相对应。
中药的使用也符合中医理论的调养和平衡观念,强调的是全面调理,以达到治疗和健康的目的。
三、中药在中医中的应用中药在中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医通过辩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以其天然、温和的特点,对各种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
例如,黄连、连翘等中药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当归、当地黄等中药则被用于补血养气等治疗。
中医药学认为,中药具有整体疗效,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
四、中医对中药的研究和发展中医对中药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推动中药学的进步。
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了中药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的发展。
例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中医研究者能够从复杂的中草药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开发,改善中药的疗效和使用方式。
同时,中医临床实践的总结也为中药的应用提供了实践基础和借鉴。
五、现代科技与中药中医的结合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中药和中医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现代科技的应用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例如,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中草药,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其中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以及与西方药物的科学对接等。
基于中医理法方药体系构建中药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112作者简介:田玫瑰(1982— ),女,汉族,四川达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学。
中药学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点相对较多,很多学生经常把中药知识当做独立概念死记硬背,难以理解中药药性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造成记忆相对困难,难以形成辩证思维以及遣药组方能力。
而本文主要是以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为依据,将其与中药学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进而建立中药学科学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一、现阶段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药学课程通常是在大学开设,所涉及到的专业主要是中医临床专业以及中药学专业。
此阶段很多学生已经对中医哲学基础与基础理论已经有初步认知,但是学生对中医对人体生理认识欠缺,也无法真正掌握中药在临床上的配伍。
而在教师层面,教师多以教授中药功效为主,偶尔也会联系中医方剂以及理法,但知识零散,也并未将药物教学融入理法用药体系实施教学设计以及讲解,使得学生对无法全方面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作用,无法创建中医思维[1]。
因此,为了保证中药学教学有效性,需将传统的中药学教学方式改变,以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为基础创建新型中药学教学模式。
二、基于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中药学教学模式(一)创建新型教学模式的思路中药学教学一般需研究中药理论以及来源、采集、产地以及性能功效等。
若是以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为主,就需明确中药学目前的教学标准[2]。
现阶段中药学这门课程一般是对中药功效、性能以及临床上的应用为主,而对中药性能等的理解多是以中医理论这门课程为参考。
由于中药是疾病治疗的方式之一,临床上经常是以复方形式出现。
中药很多效力均是在方剂中总结而来的。
因此,在进行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期间,需明确教学思路,应将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诊断学作为理论基础,并将其与方剂学、临床上相关课程内容结合,使得中药教学可在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彻底的对中药性能等知识充分理解以及掌握。
而由于这一阶段学生只学习了中医诊断学以及中医基础理论,对方剂学临床应用了解不多。
中药专业的认识与理解
揭示中药的奥秘:专业,传统与创新的融合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自然疗法的关注日益增长,中药学——这门古老而博大的学问,正在全球范围内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中药专业的内涵、中药的种类与特性、传统中医理论以及中西医结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以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魅力。
一、中药专业概述中药专业主要研究中药的组成、性能、应用以及与其他医学体系的相互关系。
通过学习中药专业,我们能够了解到各种中药材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独特的炮制方法,为人类健康贡献智慧。
二、中药种类与特点1. 草本植物:草本植物种类繁多,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
如黄连、黄芪等,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固表等功效。
2. 矿石类:矿石类药物多具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的作用,如石膏、磁石等。
3. 动物类:动物类药物具有独特的疗效,如麝香、鹿茸等,具有活血化瘀、补肾壮阳等作用。
三、传统中医理论传统中医理论是中药学的基石。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为我们理解和使用中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例如,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达到调和气血、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艾灸则利用艾叶的温热性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
四、草药炮制与鉴定炮制是中药材应用的关键环节。
通过正确的炮制方法,可以降低药材的毒副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酒炙法能改变药性,醋炙法能增强药效。
同时,学会鉴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这需要我们熟悉不同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结构和理化性质等。
五、中西医结合应用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
中药学与西医学的结合,不仅丰富了医学体系,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中药可以通过调控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方式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而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中药则可以通过改善心肌缺血、调节心律失常等作用减轻患者的症状。
六、面临挑战与发展机遇当前,中药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环境变化和生态压力的增加,中药资源日趋紧张;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10月20日目录前言 (4)1 适用专业范围 (7)1.1 专业类代码 (7)1.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7)2学制与学位 (7)2.1 学制 (7)2.2 授予学位 (7)3中药学类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7)3.1培养目标 (7)3.2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9)3.3知识目标 (10)3.4能力目标 (12)4办学标准 (14)4.1宗旨和目标 (14)4.2教育计划 (16)4.3学生成绩评价 (23)4.4师资队伍 (24)4.5教育资源 (27)4.6教育评价 (31)4.7学生发展 (33)4.8科学研究 (35)4.9管理和行政 (36)4.10改革与持续发展 (38)前言中药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基本理论、资源利用、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应用方式、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与生产、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营销与管理等相关方面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总结临床防治疾病经验所形成的具有中国传统医药特色的学科;中药学与中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是保障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学科体系。
建国以来,中药高等教育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药学类专业也从当初的一个专业逐步分化成为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中药制药专业,这些专业与蒙药学和藏药学一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中药人才。
加强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药人才培养质量,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实现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药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医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医药产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迅速,社会对中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中医中药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医中药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中药学论文选题参考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2008年度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项目受理与资助情况分析2、中医本科专业中药学实验课设置的调查分析3、中医专业中药学实验课教改体会4、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998年~2003年度针灸学受理与资助情况5、中药学 : 中医、中药专业用6、2006年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情况分析7、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双语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思路8、在中药学本科教学中引入中医药文化的实践体会9、以中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积极探索中药学教学改革10、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国外针灸发展现状与展望11、中医临床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优化思路12、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1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的实证研究14、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在留学生《中药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5、1999年度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资助情况及2000年资助方向16、中医临床专业《中药学》实践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报告17、中医专业中药学实验课教改体会18、实训教学在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中医临床专业本科港台留学生班中药学教学的调查20、便携式中药标本夹在中医学专业中药学教学中的运用二、中医中药学论文题目大全1、基于网络的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平台构建探索2、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申请与评审情况分析3、现代医学背景下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中医药文化游学活动初探4、现行高等中医院校《中药学》教材中有关中药基源描述的商榷5、浅谈基层中医院如何开展中药学服务6、提高中医学专业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7、中医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深化8、中医、中药学的科研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访谈录9、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关系10、中医院校非医学专业《中药学》教学内容的建议1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药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12、加强中医院药师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中药学保健服务13、中药学发展应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14、1998年度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评审工作简析15、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中药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16、中医院校留学生中药学全英教学探讨17、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2002年度受理与资助情况18、"合理安排任务、教研提升水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研室的一些工作做法19、混合式教学方法在中医院校非医专业《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20、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药学教学体会三、热门中医中药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与中药学科优先资助研究领域战略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2、传统中医药理论在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的迁移研究3、一九九五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评审工作浅析4、将中药学知识融入到中医经典教学中去5、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药学上下6、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微针系统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概况与展望7、浅谈中药学因素对中医疗效的影响8、中医自学笔记(中药学)9、基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药学推理式教学模式探讨10、中医学本科专业《中药学》教学体会11、“五位一体联动教学法”在中医专业中药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12、中医学基础与中药学自学导读13、高等中医院校非医药专业《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14、中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药学期末考试评价15、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16、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实验班中药学教学改革初探17、中药学歌诀白话解(传统中医培养手册)18、中医院校药学专业开设中药学课程的思路和设想19、中医七年制《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20、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关于中医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医中药学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2、践行科学发展观,振兴中医中药学3、关于中医中药学科学化的思考4、放射免疫分析在中医中药学的研究中前景广阔5、中医中药学基础6、著名的中医中药学家叶桔泉7、中医中药学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8、中医中药学在军队卫勤领域的应用9、《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馆藏目录》(中医中药学部分)已内部发行10、中医中药学基础11、中医中药学基础新医疗法讲义12、Study on Highly Cited Papers of Journ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中医中药学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13、伏羲中医中药学文化传承脉络探讨14、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支持储备及自体监控系统新学说15、基层中医医院中药学工作的发展研究16、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学相关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17、高校中医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方法探索18、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探索19、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以广西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为例20、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践教学法探究五、比较好写的中医中药学论文题目1、中药学(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新世纪第2版)2、中医学与中药学:中药学:苦楝果实中苦楝素的分离及鉴定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9年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指南4、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5、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中药学(初级师)(2009年全国临床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药学中医7、浅谈影响中医疗效的中药学因素8、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体会9、近年来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受理与资助针灸学研究的情况分析10、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治疗难治性眼病的文献分析11、中医药学专业《中药学》教学体会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8年申请指南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3、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14、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分析15、浅谈中药学因素对中医疗效的影响16、关于中医专业《中药学》教材的思考17、2012版中医综合考点背诵红宝书. 中药学分册18、体现中医药特色建立中药学研究方法19、中医药拉丁语(第2版)(供中医学医学中药学药学类各专业使用)20、中药学(供中医类专业用)。
中药知识概述
中药知识概述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仅典籍所载,己达三千种以上。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
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
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对象和任务:凡用于治疗和预防药品疾病的物质,一般统称为“药物”,就来源而言,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天然药物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工品。
“中药”、“草药”和民族药”除极少数(如铅丹等)为人工合成药外,绝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
传统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
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药物 的原 料药 材 。 中医药学历经数千 年 , 形成 了与西 医 、 西药迥然不
等 , 些都促 使 我 国生药学 快 速发 展 。 这 但是 应该 注意
的药就 必须有 阴 阳。中药 的四气 ( 、 、 、 ) 寒 热 温 凉 五味 ( 、 、 、 、 )升降浮沉 等药性 也都要 分辨 阴 阳 酸 苦 甘 辛 咸 、
归属 。在治疗疾病时 , 根据病证 的阴阳偏 盛偏衰情况 ,
使用 p am kgoi hr aons e这一学科名 称。 该词是 由希腊文
的是 , 生药 学与 传统 中药 有着 本质 的 区别 。 2 传 统 中药 与生 药学 治疗 疾病 的原 理不 同
同的科学体系 。传统 中药是 以中医基 础理论为基础 通 过 中医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 归纳 出来 的。 中药 的种植 采
收、 炮制 加工 、 伍 、 配 调剂 、 制剂各 环节都 离不 开 “ 四气 五味 、 味归经 、 性 升降浮沉 、 质” 形 等性能 。 生药学 做为一 门学 科是 1 纪末 、9世纪 初诞 8世 1
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 中药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推陈 出新 , 续发挥着 不可替代 的作用 。 笔者认 为 , 并继 但 目 前 中药的发展似乎 有些偏 离 了正轨 , 统 中药学有 慢 传
慢被 以西 药学理论 为基础 的生 药学所取代 的趋 势 。 实 际上 。 生药 学和传统 中药 学是两个 完全不 同 的学科 。 1 传 统 中药学 与生药学 的理论基础 和研 究 内容不 同 从 中药 和 生药 的定 义来说 ,中药 是 指 中 医根据
片和 中成药 。 而生药 是 指 以西 医药学 理论 为基 础 、 以
科 属化 学成 分 、 药理 动物 实验 为依 据 的学科 , 来 源 是
于 天然 的 、 经加 工 或只经 简 单加 工 的植物 类 、 物 未 动
类 和矿 物类 药材 的统 称 ,包括 中药 材 以外 的 提制 化
广 阔市 场 。另外 , 国有 着 丰富 的天然 药 物资 源 , 我 随
中 医药 2 0 0 8年 1 1月 第 2 7卷 第 l l期
B in ora o Ta io a C ieeMe i n . oe b r20 . o. 7N .1 ei zJunl f rdt nl hn s dc eN vm e .0 8 V 12 。o1 i i i
・
方
药
经
纬
药 学 理论 而更 易 为西 医所接 受 。 见 , 可 生药学 并不 是
以 中医理 论为 指导 的 , 它更 偏重 西方 现代 医学理 论 。
中 医学理论 用 于治疗 和预 防疾病 的药 物 。传 统 中药
是有 历 史记 载 , 自然 属 性 ( 味 、 经 、 降 浮沉 、 有 性 归 升
生 的。一 般认 为 ,9 5年 。 国学 者 CASy l 正式 11 德 .. de e r
中医理论体 系的基本特 点是整体 观念 、 辨证论 治 .
是运用 阴阳、 五行学说 阐明人体 的病理变化 , 认为疾病 的原 因是 由于人体 内的阴阳失调所致 ,根据人体 阴阳 的偏 盛偏衰可确定疾病 的寒热虚实 。 病有 阴阳 。 治病用
逐 渐总结出来 的论述 , 大精 深 , 远流长 , 博 源 蕴涵着 丰 富的古代哲学思 想和辩证 法则及文 化 内涵 。 随着 时代
伯望合编了《 现代本草——生药学》 上篇。 后叶三多于 13 年写出了《 97 生药学》 下篇。上、 下两篇《 生药学》 的
内容大 多着 重于 介绍 国外 书籍 中收载 的或 供西 医应
用 的生 药 , 引进 了生药鉴定 的近代 理论和方法 。 且 生 药 学 的理 论 基 础是 多 学 科 理论 结 合 的 产 物 . 包 括本 草 学 、 物学 、 物学 、 物化 学 、 物 化 学 、 植 动 植 药 生 物化 学 、 理 学 、 床 医 学 、 子 生物 学 和 中 医学 药 临 分 等多 个学 科 。 它主要 是利 用 现代科 学 技术 , 微 观 的 从 角度 分析 药物所 含 的成 分来 研究 药 物 ,因其 符合 西
药 本 身 的 自然 规 律 去 研 究 , 免 按 西 药 开 发 的模 式 研 究 开 发 中 药 , 应 该 违 背 中医 药 的 基 础 理论 。 避 不
【 关键词 】传统 中药 ; 生药学 ; 理论基础 ; 研究 内容 ; 质量
中药及 中药 理论 是 中 国历 代 医药学 家 从 实践 中
2 O世 纪 七 八 十 年 代 国外 许 多 大 学 相 继 取 消 了 “ 生药学 ” 程 , 国 的生 药学则一 直处 于发展 时期[ 课 我 1 1 。
原 因 主要在 于我 国的 中医 中药有着 使 用 天然 药物 的
形质等 ) 的植 物 、 动物 、 物 药 , 括 中药 材 、 矿 包 中药 饮
“
p am k n ( h r a o ”药物 ) “n s ”知识 ) 和 goi ( s 连合 而成 , 药 即“
物 的知识 ” 。至于生 药学一 词则 出 自 日本 学者 大井玄
确定 治疗法则 , 结合药物 的阴阳属性 , 再 选择相应 的药
物, 以调 和阴 阳失 调 , 整阴 阳平 衡 , 而达到治疗 疾 调 从 病 之 目的 , “ 者热之 、 即 寒 热者寒 之 、 实则 泻之 、 虚则 补
・
中药学发展应 以传统 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
许保 海 翟胜 利
【 摘要 】 目前 , 传统中药学有慢慢被西药学理论为基础的生药学所取代的趋 势。实际上生药学和传 统中药学是两个不 同的
学 科 。 统 中药 学 与 生 药 学 的理 论 基 础 、 究 内 容 、 疗 疾 病 的原 理 和 对 中药 质 量 优 劣 的 理解 均不 相 同 。 代 中药 研 究 应 按 照 中 传 研 治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