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

合集下载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传统中医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医学体系,其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传统中医独特的财富。

本文将介绍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描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性的特点是寒凉、静止、内收,阳性的特点是热燥、活动、外放。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的平衡和协调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如果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常常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重要手段。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自然和人体活动的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的相克和相生关系,相克表明一种元素能够制约另一种元素的活动,相生则表示一种元素能够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

通过运用五行学说,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体内五行的失衡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脏腑理论脏腑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的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中医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的中心,也是疾病产生的重要部位。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状态,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一种类似于血管和神经的通道,主要用于传递气血和营养物质。

中医师通过观察经络的状态,可以判断病人体内气血的流动情况,并确定治疗的重点。

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现代医学更加注重病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但传统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治疗中,传统中医更注重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表面症状。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

中医药文化概念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与方剂、传统中医药礼仪、中医药养生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承等方面。

1.传统中医药理论传统中医药理论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基础,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预防和调理。

2.中药与方剂中药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天然药物和部分具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矿物等。

中药的采集、储存、炮制和配伍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讲究,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

方剂是中药的组合应用,根据病情需要进行合理的配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传统中医药礼仪传统中医药礼仪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医患之间的礼仪规范、医学仪式以及医学用语等。

传统中医注重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要求医生以谦虚、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以获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4.中医药养生中医药养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绪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注重整体观念,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如食疗、针灸、按摩等。

5.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是保持中医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传承包括对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与方剂、传统中医药礼仪以及中医药养生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人应该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药与方剂、传统中医药礼仪、中医药养生以及中医药文化传承等方面。

学习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全民健康以及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渊源深厚,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人的身体、心灵、社会等多层面的维度,这种医学理念和体系亦延续到了世界各地。

中医学说是与中国传统医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医学思想的集大成。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等,其中各家学说更是各具特色。

《伤寒论》学派《伤寒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被认为是历代中医学著作中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学派是中医学流派之一,由张仲景(150-219)所创,张仲景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医学家。

《伤寒论》学派主张舌脉相应,认为舌象反应着人体的病情,并且指导临证,还借鉴了外科手术方法,是中医学历史上的一大创新。

针灸学派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针灸学派涉及到范围广泛,可针对各种疾病和症状,例如疼痛、失眠、消化等等。

针灸学派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穴位分布、针灸器具、针刺的力道等等。

著名的针灸学派有岐山学派、千手派等等。

中药学派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材多达数千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研究,形成了中医学独有的理论系统。

中药学派作为一种学说,强调草原者德,乃指草药、植物等天然药材的纯净性和功效,也注重药材的配比和选择,深受中医医生的推崇和使用。

经络学派经络学派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殊通路和流动方式。

经络分为经(十二条主要通路)和络(与主经不相通的小通道)两种,有昼夜不同、流转不停的特征。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治疗,与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理解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理解和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也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指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奠定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体系。

中医学以五行学说作为指导,认为万物皆有其所归,疾病和生命的运动都是在五行在掌控之下。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建立在对人体整体和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上。

本文将介绍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整体观念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相互联系。

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保持整体的协调与平衡,才能维持健康状况。

以此为基础,中医提出了诸多理论,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

这些理论帮助中医医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二、气的理论中医理论中,气被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

中医将人体的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是通过父母遗传,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形成,贯穿终身。

后天之气则是通过呼吸、饮食等方式获取,与先天之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药学中强调调理人体气的平衡,通过调节五脏六腑的气机运行来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三、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和相对运动。

在人体中,阴和阳相互作用,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

阴阳平衡失调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搏、舌苔等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变化。

四、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

这五种物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宇宙的平衡。

在人体中,五脏与五行相对应,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中医根据五行学说,可以推断疾病的发生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辨证施治中医理论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人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指标,了解其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从而诊断疾病。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

中医学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医学“以和为贵”的精神取向要求人与外界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体自身和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黄帝内经》在研究人体、自然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主要从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中医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其理论基础,是现存最早的既有基础理论又具有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著作,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也是古代特定历史阶段文化思想的产物。

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黄帝内经》具有浓厚的社会人文色彩,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构与功能一体,能量与质量一体,即“形神一体”。

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和研究与人体生命有关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

当今社会处处提倡“以人为本”,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思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思想在它的生命观、健康观、医德观、医学模式等整个医学体系中处处可见。

1生命观中的体现《黄帝内经》中讲到人是怎样产生的呢?所谓“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不是女蜗造的,而是天地之气所产生的。

受天地之气而生的人也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包含的许多部分,其中主要有天、地、人三大类别,每一类别中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事物。

如天有方位,季节,气候,行星;地有牲畜,谷物,音调,颜色,滋味;人有形有神,还与社会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体现在“天人相应”的思想上。

所谓“天人相应”是说人体是与整个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是一个与外部宇宙相对应的小宇宙。

中医五行学说调理情绪缓解焦虑抑郁

中医五行学说调理情绪缓解焦虑抑郁

中医五行学说调理情绪缓解焦虑抑郁中医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了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各种生理与心理状况,包括情绪的波动,都与五行的相互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合理运用五行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调理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压力。

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之一,它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

每个元素都代表着特定的生理功能和情绪状态。

按照五行学说,金代表肺,木代表肝,水代表肾,火代表心,土代表脾。

这五个脏腑与五种元素相互联系,通过调节相应的元素和脏腑,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和情绪。

首先,金代表肺,与人体的呼吸功能有关。

金元素的情绪状态是悲伤和伤感,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悲伤和伤感的情绪中时,可以通过调节肺的功能来缓解。

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调节呼吸,通过深呼吸让人体吸入新鲜空气,缓解情绪不稳定带来的焦虑和抑郁。

其次,木代表肝,与人体的调度和发泄功能有关。

木的情绪状态是愤怒和烦躁,当一个人过分烦躁或容易愤怒时,可以通过调整肝的功能来缓解。

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舒缓身体紧张,通过按摩或针灸来缓解身体的压力和紧张感。

再次,水代表肾,与人体的稳定和生命周期有关。

水的情绪状态是恐惧和忧虑,当一个人频繁感到恐惧或忧虑时,可以通过调整肾的功能来缓解。

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保持身体的温暖和稳定,通过适当的锻炼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此外,火代表心,与人体的思维和情感有关。

火的情绪状态是喜悦和兴奋,当一个人过分兴奋或情绪波动时,可以通过调整心的功能来缓解。

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保持心情愉悦,通过心理疏导和放松技巧来减轻焦虑和抑郁。

最后,土代表脾,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

土的情绪状态是思虑和担忧,当一个人过分思虑或担忧时,可以通过调整脾的功能来缓解。

中医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身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中医五行学说可以通过调理不同的脏腑和元素来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中医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中医这门古老的学科以来,我便深深地被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吸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中医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理论体系独具特色,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多个方面。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1.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组成,阴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五行则代表着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通过对阴阳五行的学习,我明白了人体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的理论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 脏腑经络: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经络相互联系,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学习脏腑经络,我明白了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脏腑经络来治疗疾病。

3. 气血津液: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通过对气血津液的学习,我了解了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气血津液来治疗疾病。

二、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中医诊断方法独特,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

在学习中医诊断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诊断的精准独到。

1. 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结合四诊合参,可以准确判断病情。

我认识到,中医诊断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这种全面的诊断方法使得中医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2.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使得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三、中医治疗的独特疗效中医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这些方法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点。

通过学习中药,我了解了中药的药性、功效以及配伍原则,为今后运用中药治疗疾病打下了基础。

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

中医的五大学说与七大学派

中医的五⼤学说与七⼤学派中医学是中国5000年传统⽂化的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在2000多年前已具雏形,在长期的临证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法,并产⽣了近万种医药书籍,建⽴了⼀系列医事管理和医学教育制度。

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医疗中的新问题的影响,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经历和内在规律。

中医的五⼤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解释⼈体⽣理特征和病理变化;五⾏学说,将⼈体五脏分阴阳学说属于五⾏,⽤五⾏特性来研究五脏⽣理功能、相互关系及影响。

藏象学说,研究⼈体各个脏腑的⽣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病因学说,探索⼈体致病的因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中医的七⼤学派从汉代⾄清代,中医的主要脉络可归为七种学派,即伤寒学派、寒凉学派、补⼟学派、攻邪学派、滋阴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

伤寒学派东汉末年及隋唐之际,瘟疫频发,危害极⼤。

那时的医家,如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巢元⽅、孙思邈等⼈多研究伤寒病,以解除民众的疾苦,后逐渐形成了伤寒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张仲景。

寒凉学派⼜名河间学派。

此学派以阐发⽕热病机为中⼼内容,最初研究外感病的⽕热病机,随后演变为研究内伤之阴虚⽕旺病机。

寒凉学派促进了中医学病机学说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温热学派奠定了基础。

补⼟学派擅长治疗虚损病证,着重于根据脏腑的寒热虚实诊断病情。

⾦元时期,李东垣提出了脾胃学说。

明代李中梓、张景岳等医家,在其基础上,进⼀步加以完善。

五⾏当中,脾胃属⼟,因此这⼀学说被称作“补⼟派”。

攻邪学派此学派吸取《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及河间派⽕热理论,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认为邪⽓侵扰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应着重以祛邪为⼿段,因⽽得名“攻邪学派”。

滋阴学派滋阴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其学术理论源于《内经》,亦受河间学派⽕热理论的影响,但是更侧重于阐述阴虚⽕旺病证的研究。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这一观念源于古代哲学家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历经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宇宙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在中医学中,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构成,人体也不例外。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调整阴阳五行平衡则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因此,中医学在天人关系中的应用便体现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中医学的整体观强调人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

它认为,人体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自然、社会密切相关的有机整体。

这种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例如,在防治疾病方面,中医学倡导预防为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这种预防观念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并成为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整体观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还体现在对慢性病、亚健康状态等的调理和治疗中。

中医学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强调治疗疾病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

这种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方面的不足。

总之,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为中医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现代医学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医学整体观的价值,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中医学整体观对于现代人们追求健康、预防疾病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

中医—搜狗百科中医,又称传统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其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并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理论基础,包括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病理变化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部位。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分析病人全面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综合的方式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使中医学在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

因此,中医医师在治疗疾病时,会选择一些能够调节阴阳、五行的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中草药具有较多的种类,针对不同的病症有着不同的治疗功效。

针灸则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和气功则通过按摩和呼吸练习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这些治疗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除了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气功等传统疗法外,中医学还发展了一些辅助疗法,如中药煎煮技术、草药汤包制备技术、穴位定位技术等。

这些辅助疗法的发展,使中医学的治疗手段更加丰富和灵活,符合现代疾病的特点和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学在许多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慢性疾病的治疗、健康养生、妇科疾病的看病治疗等。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还在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将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优势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医学学科,中医学仍然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中医学名词解释整理1. 中医学: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传统医学科学。

2. 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 辨证论治(施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4.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6.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7. 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8.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啤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9.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功能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

10.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11. 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12. 肾主藏精:藏,即闭藏,指肾有贮藏、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13. 肾主水: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

14.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的作用。

15.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水谷精微又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

中医学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学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学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它对健康与疾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学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认为健康与疾病是由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失衡所决定的。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等多个方面。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这些方面的协调与失衡所决定的。

中医学强调“阴阳”和“五行”的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衡和五行相互制约所导致的。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它代表了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太阳和月亮、白天和黑夜等。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衡所导致的,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失衡有关。

人体内外环境包括气候、饮食、情绪等多个方面。

中医学认为,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衡时,容易导致人体的健康问题。

例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

中医学强调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与“气血”有关。

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了人体内的能量和血液运行的状态。

中医学认为,当人体的气血运行畅通时,人体就会保持健康;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状态,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与“经络”有关。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了人体内的经络系统。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连接人体各个部位的通道,它负责人体气血的运行。

中医学认为,当经络通畅时,人体就会保持健康;而当经络堵塞时,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通过调整经络的通畅与否,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中医学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但它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医学有着相通之处。

中医学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这与现代医学注重人体的综合评价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相契合。

中医学强调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平衡,这与现代医学强调预防和健康管理的理念相契合。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学习感悟(14篇)

中医学习感悟(14篇)

中医学习感悟(14篇)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在研究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

以下是我研究中医的14篇感悟。

第一篇: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整体观念使中医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注重调整人体的平衡状态,而不仅仅是针对疾病的局部症状。

第二篇: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所构成。

在人体健康方面,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调整阴阳五行关系,中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三篇:中医的脏腑学说中医认为,人体有五脏六腑,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生理功能和情感。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脏腑学说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四篇:中医的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有一套完整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传输气血,使身体各部分相互联系。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针灸、拔罐等疗法都是基于经络学说。

第五篇:中医的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通过四诊法,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第六篇: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这些治疗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和搭配。

第七篇:中医的预防观念中医强调未病先防,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法,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第八篇:中医的情志学说中医认为,情绪与健康密切相关,过度情志变化会导致疾病。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情绪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第九篇:中医的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强调食物的营养成分与人体的关系,认为食物有四气五味,应根据个人体质和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食物。

中医学的四大学说

中医学的四大学说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有四种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1.阴阳学说: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4.经络学说: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等。

其基本特点如下:2.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之一,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着相互对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

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个方面,人体也是如此。

中医认为,人体以阴阳之气相互作用为基础,保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恢复阴阳的平衡。

3.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用五行(木、火、土、金、水)来描述和分析生命的运动和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的功能和疾病都与五行的关系密切,通过对五行的相互制约、互相生克的分析,可以揭示人体内部的失衡和病理状况,从而指导治疗。

4.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器官划分为脏腑,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部位。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主要功能和相应的经络连接,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保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将脏腑的功能和病理归纳为阴阳失调、气血不足等方面,从而指导临床的治疗方案。

5.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十四条主要经络和数百个络脉,通过这些经络和络脉,气血得以运行,调节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活动。

中医理论将经络视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治疗疾病时,需要调节经络的通畅性,促进气血的运行。

6.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主持着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

血则是气的物质基础,在供给营养和氧气的同时,也携带着身体废物的代谢产物。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和调节是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调节气血的平衡。

7.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部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中医将疾病的发生过程分为病因和病机两个方面,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治疗疾病时,中医需要同时考虑病因和病机的调节。

中医学基本概念

中医学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系统,其基本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以下是一些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与自然界密切相连,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等相互作用相关的。

2.五行学说:中医学采用五行学说来解释和理解人体生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代表着不同的物质和作用。

3.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宇宙万物之间的对立统一。

阴阳相生相克,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4.经络系统: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运行于体内的能量通道。

经络的畅通与否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5.气血理论:中医学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

气体贯通全身,血液滋养器官组织,二者共同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6.脏腑学说:中医学将脏腑视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单位,每个脏腑都与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疾病有关。

7.中药理论:中医学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中药理论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等规律。

8.诊断方法:中医学使用望、闻、问、切等综合方法进行诊断,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全面了解病情。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简要介绍,中医学还有众多的理论和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疗法等。

综合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和方法,中医学致力于维护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

传统中医药的内涵及价值

传统中医药的内涵及价值

传统中医药的内涵及价值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上古圣人传下来的,如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中医学是“三圣道——伏羲、神农、黄帝”3。

因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早期医学经典均托上古圣人之名。

另外,根据伏羲画八卦有了阴阳学说;神农尝百草有了中医的药物学知识;黄帝与天师岐伯问答,始有《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四部中医巨著,现今仍为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人学习的圭臬。

广义的中医学包括我国的民族医学及民族医药,护佑着各民族的健康,又与民族医药文化及各民族的语言、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民俗等更多的文化元素交织在一起,共同营造出了各个民族生存的文化环境;狭义的中医药的产生或有其偶然性,是其通过不同方式、若干时期的传承而逐渐得以形成。

它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重视“舌象、脉象”的变化而进行辨证论治;利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复方配伍、加工炮制等特点纠正阴阳失衡;运用推拿、针灸、气功、食疗、茶疗、酒疗等各种方法以恢复健康。

这其中既包括了哲学的文化内涵,又包括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专业内涵两个方面。

一、中医学的特点一门科学的特点,是由其本质特征,即它的科学对象和特有的科学定义、概念体系以及为之服务的科学方法所决定的。

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是以唯物观认识为前提,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扬弃而不断发展的适用医学科学。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辨证论治为中医学所独有,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整体系统之上的医学模式,它把人看成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人的正常心理状态,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和“天人相应”协调一致,这种有序的平衡状态就是“健康”的标志。

一旦平衡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疾病。

因此,中医的治疗目的是以调整人体整体的阴阳平衡而为原则,其揭示生命和疾病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律是有别于西方医学理论的。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中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独特的核心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凝结了中医师们长期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中医的核心思想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整体观念和防病治病的理念。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核心思想的基石之一。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要素构成。

阴阳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了人体内外各种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平衡。

阴阳之间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师根据阴阳学说的理念,通过调整和平衡人体的阴阳关系来治疗疾病,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除了阴阳学说,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也是中医核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中医师通过观察人体及其疾病与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相互关系,推断出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本质,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行学说主张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人的生命活动受到自然界五行变化的影响,因此治疗应该因时因地制宜。

中医学还强调整体观念,将人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当一个器官发生病变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器官的相应变化,因此中医治疗时注重调整整个人体的平衡,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病症进行局部治疗。

整体观念使中医在诊断和治疗时更加全面和细致,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最后,中医的核心思想还包括防病治病的理念。

中医不仅注重治疗疾病,更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养生。

中医强调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愈能力。

通过饮食调理、草药调理、针灸、推拿等方法,中医师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注重强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不仅关注症状本身,更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中医的核心思想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整体观念和防病治病的理念。

这些思想贯穿于中医的理论与实践中,为中医师们提供了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重要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故有“肾气足,百病除”的说法。

人体内的左肾为阳,右肾为阴。

左肾司六腑之功能,右肾辖五脏之运行。

肾对五脏六腑起着至关重要的温煦(xu)、滋润、濡(ru)养、激发等作用。

有不舒服记得找医生,千万不要小不舒服酿成大问题
肾中之元气,又叫元精,是生命的原动力。

肾虚则生命力减弱,各种疾病会接踵而来。

肾生精,精生髓,髓壮骨,髓通脑,脑为髓海。

肾亏则髓空,髓空则骨软,骨软则腰膝酸麻,牙齿脱落,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颈椎神经痛,甚至出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反应迟钝,精力下降,脱发皮皱等现象。

肾阳虚衰,男人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女人则带下不止,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等。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

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

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体自身补肾法,就是外劳宫补肾法。

具体方法是: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

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

常酗酒的人,脑门还会渗出汗珠,有的腰部会出汗。

这是因为人的两手外劳宫紧贴二肾后,双掌的热量直接温煦了二肾,将肾内虚寒之气逼出,通过运行,变成汗水排出体外。

尤其是晚上10点半至11点,是亥时尾、子时头,此刻地气最旺,地气通过内劳宫吸入,穿过外劳宫直接注入二肾,伴随二掌的热量和五行之气,温煦了二肾。

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若你腿脚冰凉、麻痛,可将左腿置于右脚脖子上,成单盘式,也就是佛家的半跏趺,20分钟后,腿脚便会变热。

倘若每晚再用热水泡脚,然后按摩两腿根部的“气冲”穴,并反复揉擦两脚心的“涌泉”穴,反复拍打、叩击、推揉、按摩两腰出的“肾俞”穴,则效果更佳。

坚持运用外劳宫补肾法,再加上小指头提水法的锻炼(手指头有许多神经末梢,联结五脏六腑,例如右小指头通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强壮,开窍于二耳与二阴;左小指头通膀胱,是人体主持水液的代谢,它通肺、通胃、通肾)。

常练小指头提水法可以强肾。

日本有些人长期用此法强肾后,70多岁还能生育。

倘若再添加以膝盖逆时针走路法(走圆圈路),也可以原地的八字缠丝膝的锻炼,靠人体自身练出的功能,就能治好上述的肾亏、肾衰之疾患。

简单地将白头发变黑,希望以后将不再染发!
头发变白色,要染发有得膀胱癌的风险,今天的这个方子需要的朋友可试试,自己作见证。

每天都坚持喝一碗,现在已经连续喝了三个多星期了,以前有好些白发的地方居然没有复发,而且现在一根也没有啊,我真的很开心。

不仅白头发不见了,而且皮肤变白皙和光滑了好多,气色也比原来好了!
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于是我把这个方子告诉了好些朋友,可是大多数人刚听到白发能变黑,皮肤能变好时都很感兴趣,但是再一听都连忙摇头,觉得每天下班都好累了,怎么还有精力去熬粥呢,呵呵。

其实熬这个粥很简单啊,爱惜自己的身体就算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我把这个方子写在这里吧,希望能给有缘的朋友带来好处。

你开心,我
也会开心的,呵呵。

黑豆(1小把)、黑米(2把)、黑芝麻(1小把)、百合(10片)、薏仁(3把)、核桃(2个)、大米(2把)、红糖,另外核桃也可以换成花生米,以上是两个人的量。

我是每天中午就把这些放碗里泡好,晚上洗碗的时候就开始熬粥,大概10几分钟水变粘稠的时候就可以了,关火,盖上盖子闷。

第二天早上加点水,放红糖,热两分钟就ok了!
另外我也观察了一下,喝了这个粥三周多以后,我的指甲的小月牙由原来的两个(大拇指)变七个了,好高兴!另外孩子喝粥以后,这个冬天脸上开始变红润了(以前就是白白的),身体变结实了好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