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阴阳学说名解阴阳学说阴阳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自和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单选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A、日月B、动静C、气候寒暖D、日光向背E、水火2、阴阳的属性是A、相对的B、不变的C、绝对的D、量变的E、质变的3、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阴和阳即是矛盾C阴和阳即是对立的事物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属性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4、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此话是下列哪项的内涵A阴阳的相关性B阴阳属性的规定性C阴阳的相对性D阴阳的可分性E阴阳的对立性5、事物的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的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是指阴阳的什么性质A阴阳的相关性B阴阳的相对性C阴阳属性的规定性D阴阳的可分性E阴阳的普遍性6、在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是指阴阳的什么属性A阴阳的相关性B阴阳的相对性C阴阳属性的规定性D阴阳的可分性E阴阳的普遍性7、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8、昼夜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对立制约B.相互转化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E.以上都不是10、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重阴必阳E.阳盛格阴11、“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E:阴阳动态平衡12、“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13、“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互根C:阴阳对立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14、“寒极生热”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15、“阴中求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16、“阴损及阳”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C:阴阳互根D:阴阳消长E:阴阳转化17、“阴阳离决,精神乃绝”是指:A:阴阳平衡关系的破坏B:阴阳对立关系的破坏C:阴阳互根关系的破坏D:阴阳消长关系的破坏E:阴阳转化关系的破坏18、阴阳交感是指:A.阴阳二气是运动的B.阴阳二气的相互交通运动C.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D.阴阳二气的对立19、可用阴阳转化来解释的是A阴盛则阳病B阴盛则寒C阳盛则热D热极生寒E阳虚阴盛20.以阴阳概括说明事物,下列属阳的是:A.青,白B.晦暗C.黄,赤D.呼吸微弱E.声音低怯21.以阴阳概括说明事物,下列属阴的是:A.黄,赤B.青,白C.鲜明D.呼吸有力E.声高气粗22.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A.补益正气B.补虚泻实C.清除邪气D.泻阴损阳E.调理阴阳23.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旨在强调:A.阳气的重要性B.春夏重在保养阳气C.秋冬重在保养阴气D.保养阴气的重要性E.调养四时阴阳的重要性24.阴阳偏胜形成:A.实证B.里证C.热证D.寒证E.表证25.”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A.表证B.虚热证C.里证D.实热证E.寒证26.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其治疗方法是:A.实者泻之B.虚者补之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阴病治阳2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证B.阴偏盛证C.阴偏衰证D.阳偏衰证E.阴阳偏衰证28.”阴病治阳”的方法适用于:A.阳偏盛证B.阳偏衰证C.阴偏盛证D.阴偏衰证E.阴阳偏衰证29.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则是: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亡失E.阴阳格拒30.属于阳证范围的是:A.寒证B.表证C.里证D.虚证E.以上都不是31.属于阴证范围的是A.热证B.虚证C.实证D.表证E.以上都不是32.”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指的是:A.以寒泻阳B.以热袪阴C.以寒补阴D.以热补阳E.补阴助阳33.”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最适用于:A.阴盛则寒之证B.阳虚则寒之证C.阴盛伤阳之证D.阴损及阳之证E.以上都不是3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阴D.阳中求阴E.补阴扶阳35.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的治法,称为: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阴阳双补36.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C.阴病治阳D.阳病治阴E.平补阴阳37.”阳病治阴”的治则是针对下列何证:A.阳损及阴之证B.阳盛伤阴之证C.阳虚阴盛之证D.阳气暴脱之证E.阴虚阳亢之证38.”阴病治阳”的治疗原则适用干:A.阴胜阳虚B.阳盛阴虚C.阳虚阳亢D.阳虚阴盛E.阴阳两虚39.”热者寒之”的治法适用于:A.阳胜则热之证B.阴盛格阳之证C.阴阳两虚之证D.阴虚则热之证E.以上都不是.40属于阴的味是:A.酸B.辛C.甘D.淡E.以上都不是多选1、阳的属性有A、兴奋B、明亮C、滋润D、温煦E、潜藏2、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之间的平衡A、是绝对的B、是相对的C、是等量的D、是动态E、是永恒的3、以下事物具有阴阳联络的是:A.天B.夜C.水D.热E.火4、下述具有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是:A.上B.升C.火D.寒E.降5、阴阳的互根互用旨在说明:A.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B.阴和阳具有各自的独立性C.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独立存在D.阴阳二气是有相互感应的E.每一方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伴6、以下具有互根关系的是:A.地B.上C.寒D.热E.降7、标志阴阳相对性的事物是:A.前半夜B.白昼C.黑夜D.上午E.后半夜8、下述哪两种情况属于阴阳转化现象:A.阴虚内热B阳虚外寒C.寒极生热D.热极生寒E.阳胜则热9、下述哪两种治疗原则适用于阴阳偏胜偏衰病变:A.热者寒之B.寒者热之C.滋阴补阳D.实者泻之E.虚者补之10、阴阳消长是A绝对的B相对的C稳定的D无条件的E有条件的11、用阴阳互根互用原理来解释的有A.阳中求阴B.阴损及阳C.阳病治阴D.阳胜则阴病E.气虚导致血虚12、.属阴阳制约原理的治法是:A.阴阳双补B.阳病治阴C.阳中求阴D.阴中求阳E.寒者热之13、阴阳的相对性表现在:A.阳制约阴B.阴根于阳C.阴消则阳长D.阴阳中复有阴阳E.阴阳双方是通过比较而分阴阳的14、阴阳偏胜的治疗方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泻阴补阳D.阴病治阳E.阳病治阴15、阴阳偏哀的治疗方法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补阴泻阳D.阳病治阴E.阴病治阳16、症见寒象的病人,其病机当是:A.阳虚B.阴虚C.阳胜D.阴胜E.阴阳俱哀17、发热的病人,其病机当是:A.阳虚B.阴胜C.阴虚D.阴胜E.阴阳俱胜18.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A.补其不足B.虚则补之C.损其有余D.实者泻之E.损者益之19、根据阴阳互根原理确定的治疗方法是:A.阳病治阴B.阴病治阳C.泻阳益阴D.阳中求阴E.阴中求阳20.阴阳学说指疾病的诊断,是指:A.腹胀,便溏、烦燥易怒,为肝病犯脾B.色泽鲜明属阳,色泽晦暗属阴C.数脉为阳,迟脉为阴D.面见赤色,脉象洪,可诊断为心火盛E.面见青色,与肝病有关填空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_______,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___________.3、根据阴阳的属性与可分性,五脏属______,六腑属__________.其中脾为________,肝为_______,肾为_________.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_______,阳在外”________.5、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应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6、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应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7、阴阳消长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8、确定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大体有两方而,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_.9、清阳_______,浊阴_______;清阳外发______,浊阴内走_______.10、阳邪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_______的治则,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_______的治则.11、阳病治阴的疗法适用于__________证;阴病治阳的疗法适用于__________证.1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阴阳偏哀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13清泄阳热之邪的药物,一般属于________性,驱除阴寒之邪的药物,一般属于________性.1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应于_______证,黄帝内经称为”________”;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应于_______证,黄帝内经称为”_____________”. 简答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2、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什么3、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4、发生阴阳转化的条伴是什么5、阳病治阴与阳中求阴有何不同6、阴阳学说用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论述1.什么是阴阳学说如何用于疾病治疗2.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的病机特点如何答案单选1-20DADABDECCCDBCECCCEDC21-40BEEADCCBEBBCBBABEDAA多选1-10ABDBCDECEBECECDBCCDDEAD11-20ABEBEDEABDEADABCDDEBC填空1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自和与平衡2.后半夜;下午3.阴;阳;阴中之至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4.阳之守也;阴之使也5.损其有余;实者泻之6.补其不足;虚者补之7.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消彼亦消长;此长彼亦长8.依据解剖大体部位;依据其生理活动相对属性9上升;下降;腠理;五脏10热者寒之;寒者热之11虚热;虚寒12实者泻之;虚者补之13寒凉;温热14虚寒;阴病治阳;虚热;阳病治阴。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要知识点
一、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
2、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自然疗法系统的基础理论,认为自然界及物质世界均
可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分类,将五行分别表示为金、木、水、火、土五种资源,它们之间又形成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
五行学说可以从很多方面观察不同的自然现象,如五行与季节、节气、调摄自然界万物的生理机能等,从而用于补充中医药治疗的各种形式的调节、调和、辨证施治,比如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
3、辨证思想
辨证是中医的根本思想,即把一般内科(妇科、儿科)病人,按照其
病情的不同,分为八种类型,即表虚证、里虚证、外邪证、内邪证、平证、痰湿证、湿热证、气郁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根本原则,辨证是各种病症的解决根据。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阴阳学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单元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单元讲义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事物或观象必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
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阴阳属性可以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二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比较对象不同,即比较的对象发生改变,其阴阳属性亦可以发生改变。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阴阳的相互制约,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大多具有相互抑制和约束的特性。
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主要体现为对立事物或现象的相互调控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 间的运动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 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 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 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 化 气 方 季 酸青 生 风 东 春 苦赤 长 暑 南 夏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代表爭忧厘性]!陆着貝体争切说明』 水火为阴阳之征卷口不指貝怀事切.(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 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 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的一体观2. 阴阳对立制约3. 阴阳互根互用4. 阴阳交感互藏{5. 阴阳消长6. 阴阳转化7. 阴阳的自和平衡 1. 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 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 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 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 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 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 交感互藏交感一一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一一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 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 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 保持着动态平衡
2 内容: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 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 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③药之作用 升 浮——属阳;如桑叶 升麻 浮萍 降 沉——属阴;如石决明 牡蛎 磁石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阴阳 其有哪些特性 2 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些内容 3 试述阴阳之间的关系 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5 试述阴阳学说在阐释病理方面的应用 6 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治疗方面的应用
2 确定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2依据阴阳理论确定的治法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 白昼——属阳 夜晚——属阴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鸡鸣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
3 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 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正 邪的含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⑵此消彼长:即 阴阳消消-阳阴--阴长长阳制约不及
阴虚 火旺(阴消阳长) 如:疾病
阳虚 阴盛(阳消阴长)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类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举例:
阴阳交感
⑴自然界 天之阳气下降 阴阳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
地之阴气上升
⑵人体 男(阳) 女(阴)
媾精 诞生 新的生命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阴阳双方 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 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⑶此长彼亦长:即 阴阳长长阳阴---长长阴阳
得当
互根 互用
补气(阳) 补血(阴)---阳长阴亦长 如:治疗
补血(阴) 养气(阳)---阴长阳亦长
⑷此消彼亦消:即 阴阳消消阴阳--亦亦-阴消消阳
不及
互根 互用
气虚(阳) 血虚(阳消阴亦消) 如:病理
血虚(阴) 气虚(阴消阳亦消)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阳胜则阴病”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而表现 为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是基于阳能制约阴的原 理。 “阴胜则寒”指阴邪致病,或阴邪留滞体内导致机能障碍, 呈现为阴的实性偏盛。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而表现出一 派寒象,如恶寒、面白、局部冷痛、舌 淡 、脉迟或紧等。由于是病邪有余的寒 证,故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指阴胜的病变 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表 现为踡卧、脉迟无力,这是 基于阴能制约阳的原理。
阳偏盛 阴阳偏盛 阴偏盛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实热证 实寒证
阴阳失调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偏虚 阳偏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阳两虚
虚热证 虚寒证
阴阳转化 阴证转阳
阳证转阴
17
临床诊治—先别阴阳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原 因在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只要善 于运用阴阳归纳法,就有助于对病变情况 的总体阴阳属性作出判断。故《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
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加以归类与分 析。此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之意。
2、相对性:事物的阴阳是相对
的,而不是绝对的。
阳
6
阴阳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如上与 下、天与地、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出与入 、升与降、昼与夜等等。实际上,只要有阴阳,它们的属 性就是对立的,因此阴阳的对立具有普遍性。 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相互约束、相互抑制、 互为胜负。
20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观察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重要理论。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理论。
《易经》中认为,宇宙万物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
阴主寒凉、内敛、负极、静态,阳主热燥、外露、正极、动态。
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基本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和诊断上。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的失衡来表现出来的。
阴阳失衡可以表现为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互损等病理变化。
例如,肝火旺盛、阴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口苦口干等症状;脾阳不足、寒湿内生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运用阴阳学说,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阴阳的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核心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应用温补药物调理脾肾阳虚的患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阳气,从而治疗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
例如,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阴阳学说也可以被运用到心理学等其他领域,例如阴阳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万物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既可以解释和诊断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又可以指导中医治疗疾病。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中医学,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 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 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 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 能。
脉象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至数:数为阳,迟为阴 形态:浮大洪滑为阳 沉小细涩为阴
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归纳药物的性能
• 天地:宇宙和自然界 • 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 • 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 • 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 • 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 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 平衡是相对的。 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 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 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以及中医诊断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为中医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辨证论治中。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判断患者体内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与五行关系密切,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行关系的失调有关,通过调整五行关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患者如果出现心脏病症状,可以通过调整火元素,如辅助运用冷镇心的草药来治疗。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经脉的分布和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有12个经脉和8条奇经八脉,通过这些经脉和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和身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和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都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气是人体的生命之源,血则是气的载体和营养物质的运输通道。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者阻滞是疾病出现的主要原因。
因此,中医治疗中通常通过调整气血的运行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内外环境、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的。
在诊断和治疗时,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综合分析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采用个性化的辨证施治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等内容。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是提高中医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性寒:梨、香蕉、萝卜、冬瓜、白菜、竹笋、鸭肉、西瓜
柿子、紫茄子、猪肉、桑椹、绿豆、冬瓜、竹笋、 紫菜、葫芦瓜、黄花菜、海藻、海带、酱油、食盐 山竹等
性平(淡):芡实、山药、白糖、红薯、赤豆、玉米、杏、
鸡蛋、蚕豆、麦片、长豆角、香菇、黄豆芽、 黑芝麻等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阴阳两虚
实热证 实寒证 虚热证 虚寒证
临床诊治—先别阴阳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根本原 因在于阴阳失调。在诊察疾病时,只要善 于运用阴阳归纳法,就有助于对病变情况 的总体阴阳属性作出判断。故《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 阴阳”。
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阴阳的基本内容
4、相互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 可以转化为阴。 (质变)
物极 必反
阴阳在临床运用
1、生理功能:
人体的生理活动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 气(功能)的矛盾运动。二者的关系体现着相反 相成、对立互根。体内的物质(阴)是产生功能 活动(阳)的物质基础,而功能活动(阳)又促 进着体内物质(阴)的新陈代谢,同时也是体内 物质的能量与功能体现。这样,物质与功能,阴 与阳共处于相互资生、对立、消长、转化的统一 体中。
玉竹、川贝母、枇杷叶、牛黄、野菊花、丹参、 枳壳、薏苡仁、冬瓜皮、西瓜皮、葛根等
性寒:大黄、淡竹叶、苦参、黄连、栀子、莲子心、熊胆
金银花、板蓝根、穿心莲、犀角、桑叶、车前草、 黄柏、金钱草等 性平(淡):茯苓、人参、莱菔子、党参、太子参、山药、甘草 黄精、冬虫夏草、乌梅、白果、天麻、赤小豆等
常见食物的阴阳属性
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阳的属性加以归类与分 析。此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 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之意。
2、相对性:事物的阴阳是相对
的,而不是绝对的。
阳
阴阳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如上与 下、天与地、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出与入 、升与降、昼与夜等等。实际上,只要有阴阳,它们的属 性就是对立的,因此阴阳的对立具有普遍性。 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相互约束、相互抑制、 互为胜负。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主讲:吴元海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 阴阳、五行、气血 津液、藏象、经络、 病因与发病、病机、 防治原则。
何为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概念的起
源很早,它萌生于夏商,理论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时期,是古人对自然现象长期观察并加以归纳、 抽象的产物。《易传》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确 立了阴阳理论。阴阳理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形成 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 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决 定着中医家们的思维模式,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 简单来讲: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阴阳转化:是指阴证与阳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即阳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阴 证;阴证也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阳证。《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 阴必阳,重阳必阴”,即可用于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失调 阴阳互损
阴阳转化
阳偏盛 阴偏盛 阴偏虚 阳偏虚 阴损及阳 阳损及阴 阴证转阳 阳证转阴
阴阳属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主要还是从日光的向背加以 引申,阳,是具有向阳特征的事物或现象;阴, 是具有背日特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物或现象。
阳
运 外 上 温 明 无 功 兴 推 温 动 向 升 热 亮 形 能 奋 动 煦 静 内 下 寒 晦 有 物 抑 凝 滋 止 守 降 冷 暗 形 质 制 聚 润
阴
阴阳特征
1、普遍性:指凡属于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或同一事物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阴虚则热: 是指人体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
气,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如低热、潮热、颧 红、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等。这是基于阴消 则阳长的原理。由于病属不足,故属虚热证。 应当注意的是阴阳偏胜证属实,阴阳偏衰证 属虚。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阴阳互损:是指体内的阴液或阳气虚损到一定程 度时,必然导致另一方的虚损。这是基于阴阳互 根的原理。 阳损及阴:即阳虚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 能化生阴液,可导致阴亦虚的现象。 阴损及阳:即阴虚到了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 能化生阳气,可导致阳亦虚的现象。 不论是“阳损及阴”,还是“阴损及 阳”,最终都表现为“阴阳俱损”,“阴 阳两虚”。
阴阳在临床运用
2)阴阳偏衰(虚):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 阴阳偏衰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虚则寒:是指人体阳虚衰,不能制约阴寒,阴相对偏盛 而出现寒象。如面白、畏寒肢冷、踡卧、神疲、脉迟、无 力等。这是基于阳消则阴长的原理。由于病属不足,故属 虚寒证。
阴阳在临床运用
2、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盛):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 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黄帝内经· 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胜则热”指阳邪致病,或机体阳的功能呈实性亢奋。由 于阳的特性是热,故而表现出一派热象。 如高热、面红、烦躁、舌红、 脉数等。由于是病邪有余之 热证,故属实热证。
阴阳的基本内容
2、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揭示的是阴阳对立双方的
统一性。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 依存,互为根本。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任何一方都 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 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例如:热为阳,寒为 阴,没有热,就无谓的寒。
阴阳的基本内容
3、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
不是处于静止的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 变化之中,故说“消长平衡”。 (量变)
消长平衡包括四方面内容: 1)此长彼消:阴长阳消, 阳长阴消 2)此消彼长: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3)此长彼长: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4)此消彼消: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药物阴阳属性归纳: 阳: 温热 辛甘(淡) 阴: 寒凉 苦咸酸
气 血
性温:麻黄、桂枝、紫苏、细辛、生姜、葱白、香菜
苍耳子、厚朴、苦杏仁、佛手、黄芪、五味子 陈皮、龙眼肉、熟地、何首乌、当归、刺五加等
性热: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肉桂等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性凉:薄荷、竹茹、鱼腥草、银柴胡、罗汉果、麦冬、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阳胜则阴病”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而表现 为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是基于阳能制约阴的原 理。 “阴胜则寒”指阴邪致病,或阴邪留滞体内导致机能障碍, 呈现为阴的实性偏盛。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而表现出一 派寒象,如恶寒、面白、局部冷痛、舌 淡 、脉迟或紧等。由于是病邪有余的寒 证,故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指阴胜的病变 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表 现为踡卧、脉迟无力,这是 基于阴能制约阳的原理。
性温:桃子、荔枝、椰子、龙眼、甘蔗(黑皮)、水蜜桃
糯米、面粉、花生、韭菜、大葱、大蒜、生姜、芋 头、慈姑、洋葱、鸡肉、石榴、红枣、樱桃、紫葡 萄、牛肉、草鱼、鲢鱼、黄鳝、豆豉等
性热:辣椒、榴莲、羊肉、狗肉
性凉:甘蔗(青皮)、黄瓜、芹菜、牛奶、柠檬、西红柿、柚
子、甜橙、芦柑、橘子、苹果、芒果、猕猴桃、鲫 鱼、丝瓜、莴苣、黑木耳、豌豆、土豆、哈密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