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制约、互根互⽤、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加以说明。
(⼀)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
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
正是由于天地阴阳⼆⽓的交感或雌雄⼆性之精的构合,有形的万物才能产⽣,新的个体才能诞⽣。
阴阳交感的理论告诉我们,阴阳⼆⽓是永恒运动的,当键位在运动过程中相遇⽽⼜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交感作⽤。
阴阳的相互交感,使对⽴着的两种事物或⼒量,统⼀于⼀体,于是产⽣了⾃然界,产⽣了万物和,产⽣了⼈类,并使⾃然界时时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阴阳对⽴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阴阳对⽴的两个⽅⾯并⾮平静地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个统⼀体中,⽽是时时刻刻在相互制约着对⽅。
(三)阴阳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互⽤”是指阴阳双⽅不断地资⽣、促进和助长对⽅。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阴阳消长是指⼀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例不是⼀成不变的,⽽是不断地消长变化着。
阴阳消长⼤体可概括为四种类型: 1.此长彼消 即阴长阳消。
这是由于制约较强造成的。
2.此消彼长 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这是制约不及所造成的 3.此长彼亦长 即阴长阳长,阳长阴长。
这是互根互⽤得当的结果 4.此消彼亦消 即阴消阳消,阳消阴消。
这是互根互⽤不及所造成的。
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导致这种过程出现的根本原则是阴阳的对⽴制约与互根互⽤。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总体属性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即阳的事物可发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图文中医基础理论-3-阴阳学说
2.阴阳对立制约 (1 )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 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 互斗争、相互制约。 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 (2 )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 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 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 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 的温热之气的缘故。
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 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2 )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即阴阳之中复有 阴阳):即属阴或阳的事物还可以再分阴阳, 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 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4、阴阳的规定性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 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 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之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 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 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 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 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②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 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 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 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 调平衡,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 《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主讲人: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宇宙间一切事物或事物内部都普
遍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 面。
(古人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归类为阴阳两类)
返回目录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相关事物对立双方 ) (二).阴阳的基本特征 (阳-热亮 阴-寒 暗) (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 相关相对可分) (四) .阴阳的相互关系
长 土 脾 胃 口 肉唇 思 涎 夏
秋 金 肺 大 鼻 皮毛 悲 涕 肠
冬 水 肾 膀 耳 骨发 恐 唾 胱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生理)
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 资 生、促进 和助长 作用。 五行相生规律和次序: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火
血管
血液(阴血) -当归 推动力(阳气) -人参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平衡 失衡---患病 阴阳平衡者 --- 食参--阳盛鼻出血
清泻阳热
返回知识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或阳,在一定条件下 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防风生姜
虚寒证畏寒 鹿茸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诊断
阴阳失衡 患病
调整阴阳
药物(阴阳)
四诊(搜集病史)---八纲(阴阳辨证)--治则--方剂方药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6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 交感
阴阳 对立
阴阳 互根
阴阳 消长
阴阳 转化
阴阳 自和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阴阳交感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阴阳的最初涵义: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引申为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说文解字》: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
第二节 阴阳学说
5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
《国语·周语》:“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 《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易传·系辞上》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第二节
一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阴阳学说
18
(二)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 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
现象固有的属性。
对待相反—阴阳的基本属性。
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寒与热。
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抑制
如,水能灭火,动静相制等。
阴阳的概 念与归类
二
阴阳学说 的基本内 容
人体发生疾病:阴阳失调 ➢“制约太过”阴↑→阳↓ 阴胜则阳病
中医基础理论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4.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 阳偏衰:阳虚则寒
概念: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亢而 出现寒证。
特点:阳虚则寒——虚寒证
形成原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饮食失节 过劳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面色恍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第一节 阴阳学说
阴偏衰:阴虚则热 概念:机体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约阳,阳相对偏亢 而出现热证。 特点:阴虚则热——虚热证 形成原因:热病后期伤阴 五志化火伤阴 久病 临床表现: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 脉细数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用补阴的方法治疗阴虚出现的虚热证。 (左归丸,六味地黄丸)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用补阳的方法治疗阳虚出现的虚寒证。(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第一节 阴阳学说
左归丸,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 神疲口燥。 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 萸、枸杞子。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 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 溏薄,尿频而清。 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 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 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例如:四季气温变化
冬
夏
春
秋
夏:阴消阳长
冬:阳消阴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阴阳交感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 阴盛则寒,阴胜则阳病 – 实寒证 痛经
正常
阳偏盛 阴偏盛
2、阴阳偏衰:
• 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 阴/阳一方不能制约对方,使对方相对亢盛
– 虚热证 肺结核 甲亢
– 虚寒证 夜尿频
正常
阴偏衰 阳偏衰
(虚热) (虚寒)
• 3.阴阳互损,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 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 病理变化。
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
• 2、归纳药物性能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阳 温热 辛甘淡 升浮
阴 寒凉 酸苦咸 沉降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五行 —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及以之分类而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 间的运动变化。 • “行”——①行列,次序;②运动变化 • ——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土爰稼穑——凡具有承载、受纳、 生化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土行
金曰从革——凡具有沉降、肃杀、 收敛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金行
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 闭藏等性质的事物,归属于水行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和推演
自然界
五五 五 五 五 五 味色 化 气 方 季 酸青 生 风 东 春 苦赤 长 暑 南 夏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的自和平衡1.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习题-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练题-阴阳学说1. 什么是中医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阴阳哲学观念为基础,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来认识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等问题的学说。
2. 阴阳对立统一的原理是什么?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互相依存、相互制约,且在不同事物中存在不同比例和变化。
阴阳对立统一的原理是指阴阳的存在和相互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3. 阴阳的基本特征有哪些?阴阳的基本特征有:- 阴阳相互依存:阴阳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它们的存在和变化都离不开另一个。
- 阴阳相互制约:阴阳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过盛则会转化为另一方面,保持相对平衡。
- 阴阳转化: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阴阳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的变化。
4. 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什么作用?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以下作用:- 判断病因:通过分析和观察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判断病因的偏向。
例如,阴虚阳亢、阴寒阳热等。
- 导引治疗:根据阴阳失衡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 调节阴阳平衡: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恢复健康。
5. 阴阳学说的应用范围有哪些?阴阳学说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包括以下方面:- 中医诊断:通过观察病人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判断病因和疾病性质。
- 中药治疗:根据阴阳失衡的情况,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
- 针灸疗法:通过针灸的刺激作用,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
- 饮食调理: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类和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进行相应的饮食调理。
- 运动调节:根据身体阴阳失衡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进行调节和平衡。
以上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的练习题答案。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观念和系统理论为核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几个重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解释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阴阳相对而存在,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中医治疗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健康。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来分析疾病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医文化的独特财富。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与气血津液的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注重通过调整气血津液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整体观念和功能活动的理论总结。
中医将人体划分为五脏六腑,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关键。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应的病理变化,中医通过诊断脏腑的病变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学说等几个重点。
这些理论为中医学的运用提供了指导,并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维护健康。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的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学,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做出贡献。
同时,中医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中医的治疗效果和科学性。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代表爭忧厘性]!陆着貝体争切说明』 水火为阴阳之征卷口不指貝怀事切.(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 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 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的一体观2. 阴阳对立制约3. 阴阳互根互用4. 阴阳交感互藏{5. 阴阳消长6. 阴阳转化7. 阴阳的自和平衡 1. 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 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 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 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 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 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 交感互藏交感一一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一一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 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 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 保持着动态平衡
2 内容: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 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 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③药之作用 升 浮——属阳;如桑叶 升麻 浮萍 降 沉——属阴;如石决明 牡蛎 磁石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阴阳 其有哪些特性 2 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些内容 3 试述阴阳之间的关系 4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5 试述阴阳学说在阐释病理方面的应用 6 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治疗方面的应用
2 确定治疗原则 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2依据阴阳理论确定的治法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阳;阳中有阴 如昼夜分阴阳; 太极图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 白昼——属阳 夜晚——属阴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鸡鸣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
3 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 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正 邪的含义:
中医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笔记一、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学说这阴阳啊,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一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阴呢,就像是夜晚那种比较安静、寒冷、内敛的感觉。
比如说女性属阴,那女性的身体特点往往比较柔和。
阳呢,就像白天,充满活力、温热、外向。
男性属阳,就比较强壮有力啦。
在人体里,脏腑也分阴阳呢。
像心、肺就属阳,肝、脾、肾就属阴。
这阴阳要是平衡了,人就健康,要是不平衡,就容易生病,就像天平歪了一样。
2. 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
木呢,就像春天的树木,充满生机,它对应的是肝。
火就像夏天的太阳,很热很旺,对应心。
土就像大地,厚实稳重,对应脾。
金就像秋天的金属,锋利又收敛,对应肺。
水就像冬天的河流,寒冷又滋润,对应肾。
它们之间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呢。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呢,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五行的关系要是乱了,身体也会出毛病。
3. 藏象学说先说说心吧,心可不光是泵血的器官哦。
在中医里,心主神明,就像身体里的老大,管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呢。
要是心出问题了,可能就会失眠、心烦意乱啥的。
再看肝,肝主疏泄,就像身体里的交通警察,调节着气的运行。
要是肝气不舒,人就容易生气、郁闷,还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呢。
脾主运化,就像身体里的粮食加工厂,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物质。
要是脾不好,就会没胃口,吃啥都不香。
肺主气司呼吸,就像身体里的换气扇,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浊气排出去。
肾主藏精,就像身体里的宝藏库,藏着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对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可重要了。
二、中医诊断学1. 四诊望诊就是看啦。
看人的面色、舌苔啥的。
比如说一个人脸色苍白,可能就是气血不足。
舌苔要是厚腻,可能就是脾胃有湿气。
闻诊呢,就是听声音和闻气味。
声音洪亮的人,一般身体比较好。
要是有口臭,可能是胃里有热。
问诊就很重要啦,要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啥的。
比如说病人说头疼,那得问是哪个部位疼,是刺痛还是胀痛,疼了多久了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观察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重要理论。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理论。
《易经》中认为,宇宙万物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
阴主寒凉、内敛、负极、静态,阳主热燥、外露、正极、动态。
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基本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和诊断上。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的失衡来表现出来的。
阴阳失衡可以表现为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互损等病理变化。
例如,肝火旺盛、阴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口苦口干等症状;脾阳不足、寒湿内生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运用阴阳学说,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阴阳的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核心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应用温补药物调理脾肾阳虚的患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阳气,从而治疗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
例如,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阴阳学说也可以被运用到心理学等其他领域,例如阴阳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万物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既可以解释和诊断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又可以指导中医治疗疾病。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中医学,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 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 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表现为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 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 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在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 为相互资生、促进的过程。 如:气与血、兴奋与抑制、组织与功 能。
脉象分阴阳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至数:数为阳,迟为阴 形态:浮大洪滑为阳 沉小细涩为阴
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真要大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 期。”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归纳药物的性能
• 天地:宇宙和自然界 • 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 • 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 • 生杀:指生长、发展、衰亡、毁灭 • 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 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
阴阳的特性
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各种事物或现象之中,代表着相 互对立而又联系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普遍存在于自然界 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 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消阳亦消 阳消阴亦消 阴长阳亦长 阳长阴亦长
阴阳平衡,阴阳双方在彼此消 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阴阳的 平衡是相对的。 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相对 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发生发展 的。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阴阳矛盾对立的双方,在 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 化为阴。 阴阳相互转化的条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灵枢〃论疾诊尺》 “故寒甚则热,热盛则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旦 日中 日西 合夜 鸡鸣 平旦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上半夜—阴中之阴 下半夜—阴中之阳
7
3、阴阳的相对性
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及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阴阳属性
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可分性:即属阴或阳的事
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 表现为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由阴阳互根互用关 2系020/导11/14致的阴阳消长变化主要表现为阴阳的皆消皆长。22
阴阳消长的形式(2类4种)
对
此长彼消
立
(以长为主)
制
约
中
的
此消彼长
消
(以长为主)
长
互 根 互 用 中 的 消 长
2020/11/14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2020/11/14
2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 所有脏腑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 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 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1.脏腑形体分阴阳:内外分阴阳 (内脏与体表),上下分阴阳,功能特 点分阴阳。
(1)自然界:四时温热寒凉的循环往复。 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 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 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 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 故。
(2)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
如人体中昼夜寤寐(睡和醒)兴奋抑制的交替。
① 正:正气,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 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 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等。
②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亦可 用阴阳区分其阴阳属性。如六淫中,寒 湿为阴邪,风暑火为阳邪。
2020/11/14
32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阳胜则热 实证 阴胜则寒
寒热证病理总纲 阴虚则热 虚证 阳虚则寒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一、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0/11/14
2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
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阴阳之间的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 衡。
阴阳双方维持动态常阈平衡的关系在自 然界标志着气候的正常变化,四时寒暑的正 常更替,在人体标志着生命活动的稳定、有 序、协调。
2020/11/14
24
(五)阴阳的相互转化
1、含义: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可以转化为阳。
2020/11/14 沙漠中雨水少
19
(四)阴阳的消长平衡
1、含义: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 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 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内容:
(1)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 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 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 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升、浮——属阳,如桑叶、升麻、浮萍
降、沉——属阴,如石决明、牡蛎、磁石
2020/11/14
40
复习思考题
1.何谓阴阳?其有哪些特性?
2.阴阳的相对性包括哪些内容?
3.试述阴阳之间的关系。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哪些应用?
5.试述阴阳学说在阐释病理方面的应用。
6.试述阴阳学说在指导治疗方面的应用。
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如 果没有阴阳的交感运动,就没有生命,也没有自 然界。
2020/11/14
13
2、举例:
(1)自然界: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天之阳 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 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诞生,从而 化生出万物。
(2)人类:男女构精。男女媾精,新的生 命个体诞生,人类得以繁衍。
其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39
3.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① 药之四性(四气):
寒、凉——属阴,如黄连、石膏、知母。
温、热——属阳,如干姜、附子、肉桂。
②药之五味(六味):酸、苦、甘、辛、咸
辛、甘、淡——为阳,如菊花、薄荷、猪苓
酸、苦、咸——为阴、如地龙、乌梅、五味子
③药之作用
(1)转化的内在因素与条件: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 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2)转化与消长的关系:
基础
阴阳消长
量变
结果
阴阳转化
质变
2020/11/14
25
2、形式(2种)
(1)渐变: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伴随彼 此消长过程,缓慢地发生着阳转化为阴,或阴转化为 阳的过程。如四季寒暑交替,昼夜转化等。
(4)切诊:部位、形态、至数分阴阳 浮、数、洪、滑——阳脉 沉、迟、细、涩——阴脉
2、概括疾病证候
八纲辨证: 表证、热证、实证属阳; 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2020/11/14
36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 降、入(阴)
❖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2020/11/14
30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到邪与 正二方面,导致阴阳协调关系破坏,引 起阴阳偏盛偏衰,出现阴阳失调。疾病 的基本病机之一,便是阴阳失调。
2020/11/14
31
1、正、邪的含义:
2.经络系统分阴阳:阴经阳经,阴 络阳络。
2020/11/14
28
手 足 阳 表 上 左 外侧 腰背 背 胸 六腑 心肺 三 阳 经
手
足
阴
内
下
右 内侧 胸腹 腰
腹
五脏
肝脾 肾
三
阴
经
2020/11/14
29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兴 奋
男
月 亮
2020/11/14
晦 暗
寒 冷
下 降
静 止
抑 制
女
4
(四)阴阳的特性
1、阴阳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 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即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有内在的 联系。如上与下、天与地、冷与热等,而上与冷、敌 与我,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分。
2、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阐释宇宙间各 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正如《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养生的根本是让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四时的
阴阳变化相适应,以维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
一,才能延年益寿,以利健康。
2020/11/14
37
2. 确定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2020/11/14
14
(二)阴阳的对立制约 1、概念: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相互关联的阴 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相互排斥和相互 约束的关系。
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
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
变化,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2020/11/14
15
2、举例:
2020/11/14
38
(2)依据阴阳理论确定的治法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2020/11/14
阴盛 伤阳
阳盛 伤阴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余
阴虚 阳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2020/11/14
17
(三)阴阳的互根互用
1、概念:(1)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互 为根据、互为前提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 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都是以对 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 与暗、上与下、寒与热等。
(2)阴阳互用,是指在阴阳相互依存 的基础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促进、相互 资助的关系。如精与气、兴奋与抑制等。
(2)突变:是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没有显著
的质变特征,当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的限度,或者有
某种条件的诱导,使阴阳双方迅速地向其各自相反方
面发生质的改变。如自然界六月飘雪,人体急性热病
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
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
2020/11/14
2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020/11/14
33
(四)用于疾病诊断:
1、四诊分阴阴
(1)望诊:望病人色泽的明暗分阴阳 色泽鲜明,黄、赤——属阳 色泽晦暗,青、白、黑——属阴